学术投稿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674-8115
  • 国内刊号:31-2045/R
  • 影响因子:0.82
  • 创刊:195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338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6年8期文献
  • 尼扎替丁胶囊人体生物等效性评价

    目的 评价国产尼扎替丁胶囊在中国健康志愿受试者中的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20名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 300 mg 尼扎替丁胶囊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后血浆中的尼扎替丁浓度.采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 尼扎替丁胶囊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Tmax分别为(1.20±0.56)h和(1.38±0.60) h,Cmax分别为(2371.0±534.3)ng/mL和(2413.4±586.2) ng/mL, MRT分别为(3.05±0.49)h和(2.97±0.47)h, AUC0-8.5 h分别为(6753.2±873.6)ng·h-1·mL-1和 (6681.9±1087.3) ng·h-1·mL-1, T1/2分别为(1.56±0.33)h和(1.51±0.21) h.尼扎替丁试验制剂相对于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102.3%.结论 经统计学分析,两种尼扎替丁胶囊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黄霞;傅军;陈钧;荣征星;翟青;蒋兴国;陈红专;姜昌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炎症性肠病IL-1β基因多态性及连锁不平衡研究

    目的 了解炎症性肠病患者IL-1β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探讨IL-1β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法,对IBD组(N=48)和正常对照组(N=137)IL-1β启动子区-31、-51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其单倍型与疾病的关联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IL-1β-31CC、CT、TT基因型分别为22.63%、56.93%、20.44%,IBD组为33.33%、39.58%、27.0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等位基因频率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IL-1β-511TT、TC、CC基因型分别为21.17%、52.55%、26.28%,IBD组为29.17%、43.75%、27.0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等位基因频率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IL-1β-31C/T与-511T/C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0.915,r=0.735).IL-1β-31C/-511T单倍体型发生IBD的风险增加(OR=1.216,95% CI 0.763 ~ 1.937).结论 IL-1β-31、-511均以杂合子C/T、T/C基因型所占的百分比高,提示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种族有关.IL-1β-31C/T与-511T/C之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31C/-511T单倍体型发生IBD的风险增加.

    作者:薛惠平;倪培华;吴洁敏;吴叔明;戈之铮;胡运彪;王震华;童菊芳;曾民德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后呼吸道管理与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后呼吸道管理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32例ICU收治的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后的患者,根据危象预测积分,分为普通组(积分<12分,n=21)和高危组 (积分>12分,n=11),对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拔管前后肌力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情况、动脉血气分析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术后体温、胸片和痰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危组患者术后呼吸支持时间(18 ~ 30 h,平均26 h)大于普通组患者(4 ~ 28 h,平均14 h),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术后发热、胸片渗出影以及阳性痰培养结果的发生率也高于普通组.结论 术后给予高危患者严密的监测和充分的呼吸支持,有助于降低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时应充分重视气道护理和感染的防治.

    作者:皋源;何征宇;王祥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宫腔内占位性病变71例临床分析

    目的 采用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占位性病变进行诊断,探讨两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4年1月~ 12月行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150例,71例为宫腔占位性病变,宫腔镜检查的同时行病变摘取或活检术,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71例宫腔占位病变中,≥46岁47例,绝大多数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阴道超声提示33例(46.48%),宫腔镜提示49例(69.01%),病理符合38例(53.52%).对宫腔占位性病变的诊断,阴道超声与宫腔镜检查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阴道超声检查有其优越性,不可替代;宫腔镜检查直观、准确,结合病理检查诊断更明确.

    作者:沈丽华;龚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患者的临床和生化特征

    目的 分析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患者的临床及生化特征.方法 9例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患者(A组)和15例有症状的醛固酮瘤患者(B组),分别进行血尿电解质、血尿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及肾上腺CT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化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肿瘤直径和血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年龄、血醛固酮、血醛固酮与血浆肾素活性比值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低血钾者占46.7%,而A组患者血钾均在正常范围(P<0.05).结论 肾上腺意外瘤中有部分患者为醛固酮瘤,其醛固酮分泌轻度升高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需进行内分泌功能检查以明确性质,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张炜;汤正义;王卫庆;吴景程;宁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和代谢综合征

    目的 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并探索两者间潜在的关联.方法 老年病科的呼吸门诊中征募70例男性COPD患者及68例男性吸烟非COPD患者分别作为COPD组和对照组.每例患者进行腰围、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压及肺功能测定,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的定义诊断代谢综合征.结果 COPD组有30名(42.9%)患代谢综合征,明显高于对照组 (22.1%)(P <0.05).代谢综合征的5个组分中只有腹型肥胖、血压升高和血糖升高在COPD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COPD组的低HDL-C和高TG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重度、极重度COPD患者的代谢综合征发病率较轻中度患者升高.结论 本老年病科的呼吸门诊中,代谢综合征在男性COPD患者中相当普遍,可能是COPD患者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个原因,在此人群中进行代谢综合征的检查是必要的.

    作者:曹振英;张柏膺;黄绍光;沈琳辉;胡家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不同模式下机械通气对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治疗

    目的 探讨不同模式下机械通气对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的早期治疗作用.方法 分析29例应用Bear1000辅助通气治疗的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有创治疗15例,其中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8例,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压力支持(PSV)7例;行无创性正压呼吸支持(NIPPV)14例(无创组).结果 无患者死亡;CPAP+PSV模式在降低呼吸频率、改善低氧血症、降低吸气末峰压方面优于SIMV+PEEP模式(P<0.01);NIPP能明显改善氧分压、氧合指数(P<0.01),同时,无创组脱机时间及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明显短于有创组(P<0.001).结论 CPAP+PSV模式是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理想模式;而是否采用NIPPV模式,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耐受情况作相应的考虑;治疗上应采取综合方法处理此类患者.

    作者:蔡巍巍;陈勇兵;陈长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VitE对尿毒症患者血清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尿毒症患者血清对培养的正常人淋巴细胞凋亡、Fas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VitE的干预作用,探讨淋巴细胞凋亡与尿毒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关系,并寻找防治对策.方法 分离健康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一周,分成对照组、尿毒症患者血清组、尿毒症患者血清+VitE组,培养一定时间后,用流式细胞仪测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和Fas分子表达率.结果 加入尿毒症患者血清培养12、24 h,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Fas表达率分别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两者呈正相关(rs=0.905,P<0.01);VitE干预后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Fas表达率与尿毒症血清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血清可使正常淋巴细胞Fas分子表达增高和细胞早期凋亡率上升,可能是尿毒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的原因之一.VitE在一定程度可抑制尿毒症患者血清诱导的淋巴细胞Fas分子表达,减少细胞凋亡.

    作者:王应灯;张薇;郑华;苏慧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早期联合用药治疗三叉神经部位带状疱疹及眼部并发症

    目的 观察阿昔洛韦联合强的松早期治疗三叉神经部位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减少眼部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1998年6月~ 2005年11月间,病期均不超过4 d的三叉神经部位带状疱疹患者74例,其中联合用药组以阿昔洛韦 (15 d)联合强的松(6 d)口服(n=37),以仅口服阿昔洛韦(15 d)者作为对照组(n=37).以治疗15 d后带状疱疹部位皮损和疼痛的改善程度,判定和分析两组的疗效,同时观察比较两组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三叉神经痛部位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显示,联合用药组治愈25例(67.6%),显效和有效各5例(各13.5%);对照组治愈10例(27.0%),显效和有效分别为4例(10.8%)和12例(32.4%);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4.6% vs 70.3%)(P<0.05).联合用药组眼部临床症状较轻,其眼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9% vs 45.9%)(P<0.01).结论 对于三叉神经部位带状疱疹,早期阿昔洛韦联合小剂量皮质激素口服较单独口服阿昔洛韦疗效显著;联合用药对预防和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效果.

    作者:周华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的重建

    目的 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的重建,探讨免疫治疗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残留病灶清除,并将其与化疗有机结合,以延长患者无病生存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4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后外周血中T、B、NK细胞的含量.结果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月内,患者血循环中CD3+细胞明显减少,至移植后3月逐渐恢复至正常;CD3+CD4+细胞移植后持续减少,至移植后6月甚至更长时间后才逐渐恢复;CD3+CD8+细胞于移植后1月内很快恢复.CD19+细胞于移植后1 ~ 3月降低,移植后3 ~ 6月逐渐恢复.NK细胞于移植后2月恢复,较T或B淋巴细胞恢复速度快.结论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月T细胞才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B细胞于移植后1 ~ 3月绝对及相对计数降低,移植后3 ~ 6月逐渐恢复;NK细胞于移植后2月恢复,较T或B淋巴细胞恢复速度快.

    作者:唐暐;贾培敏;吴文;徐岚;赵维莅;阎骅;胡炯;沈志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COPD和哮喘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EFL、FEV1及IC的变化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哮喘患者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深吸气量(IC)和呼气流速受限(EFL)的变化.方法 33名急性发作的COPD患者和哮喘13名患者通过定量气雾剂吸入400 μg沙丁胺醇,并于吸药前和吸药后20 min分别检测常规肺功能,并应用呼气负压(NEP)技术检测EFL.结果 33例COPD患者吸药前坐卧位均存在EFL,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仅1例坐位时EFL消失,其余32例坐卧位均仍存在EFL;13例哮喘患者吸药前坐位和(或)卧位均存在EFL,吸药后10例坐卧位EFL均消失,3例坐位EFL消失而卧位存在.26名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显示了IC明显的增加(△IC>15%).结论 对于COPD患者,评价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时,IC较FEV1、EFL的变化更加敏感;而哮喘患者EFL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出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

    作者:秦慧;李燕芹;赵旭霁;查琼芳;刘斌;邹静;陈燕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女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目的 分析女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CSC)临床特征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252例CSC患者的视力、初诊年龄、双眼发病率、男女发病比例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特点.结果 女性CSC发病率比男性低(1: 5.3);发病年龄、初诊视力、双眼发病率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表现,男女患者基本一致(P>0.05).结论 女性CSC的临床特征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特点与男性相似.

    作者:张琦;王丽天;蔡克波;陈莉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经侧裂-脑岛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壳核区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 观察经侧裂-脑岛入路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壳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2002年1月~ 2005年8月,37例高血压壳核区脑出血患者,均在发病7 h内(超早期)施行经侧裂-脑岛入路显微手术清除壳核区血肿,合并脑室内血肿者辅以脑室外引流术.其中小骨窗手术12例,骨瓣开颅25例.术后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统计生存率,并以日常生活活动(ADL)分级随访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术后24 ~ 28 h头颅CT示:32例患者血肿清除>90%,5例患者血肿清除<70%.随访6 ~ 12月,37例中生存35例,死亡2例.生存的35例患者中,恢复良好(ADL 1 ~ 2级)26例(70.3%),中残(ADL 3级)4例(10.8%),重残(ADL 4级)4例(10.8%),植物生存1例(2.7%).结论 经侧裂-脑岛入路显微手术确切保护脑血管及脑组织减少神经功能缺失,是治疗壳核区高血压脑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熊文浩;葛建伟;张晓华;贾峰;邱永明;李善泉;罗其中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深度烧伤创面巨噬细胞与渗液sTNFR、sVCAM-I的相关分析

    目的 检测人不同时期烧伤创面渗液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II(sTNFR-I、sTNFR-II)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I(sVCAM-I)与创面巨噬细胞数量,并分析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在换药时采用海绵吸取创面渗液,用免疫酶联法测定sTNFR-I、sTNFR-II 、sVCAM-I,手术中取烧伤创面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CD68,计数巨噬细胞数量.结果 烧伤创面渗液中sTNFR-I、sTNFR-II浓度及创面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在伤后的第2天显著增加,在烧伤1周后进一步提高,并在创面愈合前维持在较高水平.sVCAM-I在烧伤后即显著下降,并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创面渗液sTNFR-I、 sTNFR-II、sVCAM-I浓度变化与巨噬细胞数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7、-0.37.结论 sTNFR-I、 sTNFR-II与巨噬细胞数量显著相关,提示深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sTNFR与巨噬细胞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俞为荣;方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高糖环境对浅二度烫伤创面VEGF表达及创面血管化的影响

    目的 建立糖尿病大鼠浅二度烫伤模型和不同浓度的高葡萄糖体外培养体系,研究高糖环境对促血管化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创面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①90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两组同时形成10%体表总面积(TBSA)的浅二度烫伤模型,分别取烫伤后第1、3、7、10、14天创面皮肤组织样本,测定糖含量、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检测微血管密度.②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在正常环境及30、50 mmol/L葡萄糖中培养7 d, ELISA法检测内皮细胞释放VEGF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烫伤创面组织局部糖含量及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高糖组释放VEG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环境组.结论 在糖尿病浅二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存在促血管化生长因子高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低反应性的分离现象.

    作者:乔亮;陆树良;高見佳宏;董叫云;金曙雯;花兰女;廖镇江;史济湘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卡维地洛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目的 观察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18只雄兔随机分为3组:高脂对照组、卡维地洛组和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给予每只兔胆固醇1 g/d;卡维地洛组在高脂基础上给予卡维地洛10 mg·kg -1·d -1.两组给予相应处理1周后,行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并继续相应处理10周.正常对照组给予假手术及正常饮食.干预结束时,测定血脂、脂质过氧化物及一氧化氮(NO)水平,取动脉组织检测血管原位超氧化物生成、内皮细胞NO合酶活性和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质过氧化物、NO水平和血管内原位超氧化物生成均明显增加,而内皮细胞NO合酶活性明显降低(均P<0.01).卡维地洛明显降低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和内皮细胞NO合酶活性,并显著抑制血管原位超氧化物的生成(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对照组兔血管内皮依赖舒张功能明显减弱(P<0.01);卡维地洛明显改善高脂兔内皮依赖舒张功能(P<0.05).结论 卡维地洛能改善NO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舒张功能,其机制可能在于卡维地洛除β-受体阻断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和增强内皮源性NO活性的作用.

    作者:卜军;何奔;陈国雄;张存泰;王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GNB3基因C825T位多态性与肥胖相关性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G蛋白β3亚单位(GNB3)825位基因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方法,分析GNB3 825位基因SNP与肥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快速检测国内21个省共420个样品的GNB3 825位基因SNP,得出该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并与基因测序法比较检测准确性.207位体检人群分别检测GNB3 825位基因SNP、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和脂肪含量指标,分析GNB3 825位基因SNP与肥胖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国内825T和825C单倍体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6.90%和53.10%.基因型825TT、825TC和825CC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2.38%、51.42%和28.10%,未发现其他基因型,其检测结果与基因测序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基因型825TT组BMI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825TC组和825CC 组;基因型825TT组体质量指标显著高于825CC组,但与825TC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成功建立快速检测GNB3 825位基因SNP的方法;GNB3 825位基因型TT可能与肥胖的发生相关.

    作者:楼晓明;朱心强;秦建芬;丁刚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内皮祖细胞定向分化平滑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内皮祖细胞是一种理论上非常合适的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终分化成成熟内皮细胞.实验拟证实内皮祖细胞可以定向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方法 以猪为实验动物,采集骨髓单核细胞,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然后应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诱导内皮祖细胞定向分化.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类型.结果 经过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定向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未经诱导的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结论 内皮祖细胞不仅可以分化成内皮细胞,而且可以在PDGF-BB作用下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是一种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马良龙;黄惠民;蒋祖明;俞晓青;邹文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人表皮生长因子对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加药后第3、7天采用MTT法,在酶标仪492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观测细胞增殖,并记录细胞形态变化.将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分为二组,常规DMEM培养液组和含50 ng/mL EGF的DMEM培养液组,培养3、7天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各阶段G1、S、G2期分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EGF组对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且与浓度相关,其中10 ng/mL和100 ng/mL组作用强于1 ng/mL组.EGF加入后3 d,对照组S期细胞24.5%,G2-M期细胞0.08%,加药组S期细胞24.6%,G2-M期细胞0.06%.与对照组相比较,各期细胞分布大致相等,无显著差异.加入7 d后对照组S期细胞20.8%,G2-M期细胞0.41%,加药组S期细胞18.2%,G2-M期细胞1.55%,细胞分布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EGF促进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并使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发生变化,S期细胞比例下降.

    作者:王于蓝;徐翀;盛耀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胰淀素对大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胰淀素对大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影响.方法 应用胶原酶消化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建立离体大鼠胰岛模型,研究不同浓度胰淀素对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并都呈线性相关.葡萄糖浓度为0、5.6、11.2 mmol/L时,孵育1 h,胰淀素(10-10 ~ 10-5 mol/L)显著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P<0.05),且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与胰淀素浓度呈负相关(P<0.01).葡萄糖浓度为5.6 mmol/L时,不同浓度的胰淀素增加胰岛素分泌,而且两者呈正相关(P<0.05);但葡萄糖浓度为11.2和16.7 mmol/L时,10-5 mol/L胰淀素对胰岛素的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 胰淀素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直接抑制作用;在葡萄糖浓度为5.6 mmol/L时,胰淀素能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高糖时,高浓度的胰淀素抑制胰岛素分泌.

    作者:田景琰;张宏利;顾燕云;李风英;徐佳;王晓;骆天红;李果;罗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Hec1基因表达沉默对胃癌细胞凋亡及分裂周期的影响

    目的 研究癌症高表达(Hec1)基因表达沉默对胃癌细胞AGS分裂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siRNA使Hec1基因表达下调,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Hec1 mRNA表达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经AnnexinV/PI双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胃癌细胞AGS转染Hec1 siRNA 48 h后,Hec1基因表达抑制率达到90%;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细胞G2/M期比例显著高于各对照组(P<0.05),细胞分裂被阻滞,出现明显凋亡;形态学检测发现,Hec1 siRNA 转染48 h后处于分裂中期细胞高于各对照组,转染72 h后细胞呈明显凋亡形态学改变.AnnexinV/PI双染色法显示Hec1基因沉默后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P<0.05).结论 抑制Hec1基因表达,可以明显阻滞细胞分裂并停留在有丝分裂中期,同时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瞿颖;蔡劬;陈雪华;李建芳;王运伟;朱正纲;刘炳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槐果碱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3m的作用

    目的 以HeLa细胞为模型,观察从苦参中提取的槐果碱在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3m(CVB3m)的作用.方法 ①用微量细胞培养法观察槐果碱对HeLa细胞的毒性.②用细胞病变效应(CPE)抑制法观察槐果碱体外抗CVB3m作用.③用MTT法和结晶紫染色法观察槐果碱对CVB3m感染的HeLa细胞的保护作用:在96孔板上种植HeLa细胞并予CVB3m吸附1 h,加入不同浓度的槐果碱,并设立病毒、细胞、槐果碱对照,培养15 h后以MTT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比较各组细胞能量代谢率和细胞存活数.结果 ①槐果碱稀释到<391 μg/mL,对HeLa细胞无毒性;≥783 μg/mL引起HeLa细胞CPE.②槐果碱6.25 ~ 50 μg/mL有直接抗病毒作用,减轻CPE;>100 μg/mL反而会加重、加快CPE.③槐果碱1.56 ~ 25 μg/mL对感染CVB3m的HeLa细胞有保护作用,用MTT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测得细胞能量合成代谢、细胞存活数较病毒对照组增加(P<0.05);槐果碱在50、100 μg/mL时反而加重病毒对细胞的抑制,使细胞存活数、细胞代谢率较病毒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 一定浓度的槐果碱在体外有抗CVB3m作用,对感染CVB3m的HeLa细胞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星宇;陈曙霞;刘晶星;钱富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热休克蛋白70和bag-1蛋白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恶性肿瘤中bag-1蛋白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其与肿瘤间的联系.方法 69例临床胃肠道组织标本(54例癌组织,15例为非癌组织),运用RT-PCR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SP70和bag-1在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结果 96.3%的癌标本bag-1表达阳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ag-1表达与癌分化程度相关(r=0.887,P<0.05).同时检测的HSP70发现,大多数癌标本表达HSP70,并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实验未发现HSP70与bag-1表达间的差异(P>0.05),也未见HSP70表达水平与癌分化程度间的相关性.结论 HSP70和bag-1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且bag-1与肿瘤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作者:吕元明;王瑛;陶蕾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糖皮质激素对淋巴细胞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GH)对淋巴细胞受体(GR)及亚型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0-5 mol/L 地塞米松(Dx)在淋巴细胞株Raji和Jurkat上作用3 d,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R在蛋白质水平上的变化,采用Real time方法检测GR及其亚型在mRNA水平上的变化.结果 应用Dx 24 h,总蛋白中GR表达明显减少,但在核蛋白中GR表达明显增多;在mRNA水平上hGRα亚型在用药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hGRβ亚型量极微,几乎不能检测.结论 GH影响GR的表达,GR活化后由细胞浆转入细胞核;hGRβ亚型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程毅敏;庄衍;朱琦;胡钧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新型脱细胞小口径异种移植血管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一种制备小口径异种移植血管的新方法,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提供新的移植血管来源.方法 利用酶-去污剂法去除犬颈动脉血管壁结构细胞,脱细胞后其中一部分再进行肝素结合,组织学及机械性能研究观察脱细胞效果.24只兔的左、右两侧颈动脉同时分别植入结合与未结合肝素的脱细胞异种血管,作为自身对照,分别于3周、3月和6月,用B超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术后3月随机处死12只兔,取材后行Ⅷ因子和α-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脱细胞后管壁无细胞成分残留,而细胞外基质保存完好.植入兔颈动脉后两组均无血管阻塞,而肝素结合组血栓形成少于未结合组.3月后管壁出现平滑肌细胞,而内腔由内皮细胞覆盖.结论 酶-去污剂联合肝素结合处理是制备小口径异种移植血管可行的方法.

    作者:王学宁;陈长志;杨岷;郭亚雄;吴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核转录因子NF-κB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p65亚基的反义和诱骗性寡核苷酸单独或联合作用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方法 建立SD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随机分为7组,每组分为6个时相点(6 h和1、3、5、7、14 d),每个时相点3只大鼠.结果 球囊损伤后7 d,模型组、正义组、诱骗对照组血管内膜/中膜比达到高峰,较正常组、反义组、诱骗组、反义+诱骗组显著升高(P<0.05).球囊损伤后第3天,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增殖标记物BrdU的掺入,与模型组相比,反义组、诱骗组、反义+诱骗组BrdU标记指数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印迹法显示核因子κBp65蛋白表达在血管损伤后7 d达高峰.大鼠颈动脉损伤后7 d,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蛋白表达在反义组、诱骗组、反义+诱骗联合治疗组均较各自对照组降低.结论 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在不同时相点有动态变化;核因子κB反义和诱骗性寡核苷酸可抑制MMP-9的表达.

    作者:周俊;陆国平;吴春芳;陈桢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影像学技术评价冠脉再狭窄的进展

    冠脉再狭窄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影像学技术如能对其作出早期、安全、准确的诊断和评价,则能为临床的诊治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信息,改善患者的预后且能节约费用.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技术较多,由于各种原理和方法的不同,所以各有其优缺点,需要通过适宜的选择以便对临床的诊治提供帮助.

    作者:程旭;黄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

    自从1960年首次报道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NMS)后,大量的临床案例已使人们对于NM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有了较深的了解.然而大多数医师对于NMS的了解依然十分有限,难以对该综合征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有鉴于此,文章对NM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王学敏;江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二例报道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SCC)是被新命名的一类肾上皮性肿瘤.现将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郑璐滢;朱建善;陈以明;林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81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均有完整的病历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病例46例,阴性病例35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积分1 ~ 168分.男性、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TG)血症是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而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体重指数增加、低HDL、高LDL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相关.结论 男性、高胆固醇血症和高TG血症是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云江;施仲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代谢综合征与冠心病发病和病变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冠心病(CAD)发病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66例冠脉造影患者,依据ATPⅢ MS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存在MS,分析其与冠脉造影结果及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323例CAD患者中MS者 207例,无MS者116例;343例非CAD患者中MS者85例,无MS者258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292例MS患者中,冠脉重度病变157例,冠脉轻度病变83例,冠脉造影正常52例;而374例无MS的患者中,冠脉重度病变仅76例,冠脉轻度病变113例,冠脉造影正常者185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Gensini评分为(36.8±40.5) vs(14.3±26.3)(P<0.01).结论 MS是冠心病发病高危因素之一,且MS患者冠脉病变较严重.

    作者:杨爱芳;王长谦;谢秀兰;丁弘毅;徐依敏;黄定九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胰腺癌诊治中应重视的问题

    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本文就当前胰腺癌诊治中应重视的问题,包括胰头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胰腺癌的可切除性评估,术前减黄的适应证与方法选择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等进行了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胰腺癌的诊治水平.

    作者:吴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警示

    气管切开术是比较常见的手术,其方法及指证已日趋成熟,但实际操作中仍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现报道5例较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高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陈竺当选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在胰头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胰周血管侵犯和胰头癌的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62例胰头癌病人术前均行MSCT检查,经手术探查,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例(包括联合血管切除3例),行姑息性手术40例(其中8例术前CT发现肝转移).术中仔细探查胰周主要血管受侵情况.结果 24例MSCT评估可切除者,实际切除22例,符合率91.7%.另外2例MSCT判断肿瘤与血管接触面积小于1/2血管周径,但因术中探查发现血管被肿瘤包绕成团,无法行根治性手术.38例MSCT评估不可切除者,实际未切除38例,符合率100%.用单纯横断面图像与血管重建图像分别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 vs 100% 以及77.5% vs 95.0%,两组特异性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可以准确地判断胰头癌的可切除性,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肿瘤可切除评估的特异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军峰;孙勇伟;陈炜;罗蒙;徐庆;花荣;顾磊;庄治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胰腺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23例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3年5月~ 2005年10月收治的均经病理证实为胰腺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23例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胰腺黏液性囊腺瘤15例、黏液性囊腺癌4例、黏液性囊腺瘤癌变4例.B超、CT和MRI/MRCP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3.7%、68.8%和83.3%.肿瘤平均长径为9.4 cm,大长径为20 cm.根据肿瘤部位分别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脾脏切除术、囊腺瘤单纯切除术等术式,手术切除率为82.6%.随访21例(随访率为91.3%),黏液性囊腺瘤14例,均健在,随访时间4月~ 11年.黏液性囊腺瘤癌变2例健在,随访时间分别为5月和4年,另2例死亡,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5月和18月.黏液性囊腺癌1例随访5月健在,2例死亡,术后存活分别为7月和13月.结论 黏液性囊腺瘤有潜在恶性倾向.囊腺癌属低度恶性,手术切除率髙,切除预后好.手术应尽量保证肿瘤完整切除,切除范围应包括所在部位的部分胰腺,根据肿瘤部位可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或胰体尾切除等术式.

    作者:徐琳;郁丰荣;孙勇伟;吴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与治疗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2001年2月至2005年2月共施行的63例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状况、供体质量、术后肝功能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63例肝移植患者共发生了64例次高胆红素血症,其中术前重型肝炎13例(20.6%),缺血再灌注损伤21例(33.3%),急性排斥反应15例(23.8%),胆道并发症9例(14.3%),FK506毒性反应5例(7.9%),乙型肝炎复发1例(1.6%).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原因错综复杂,应首先明确其发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作者:罗蒙;汤佳音;孙勇伟;吴志勇;夏强;张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筛选大鼠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上调基因

    目的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大鼠正常肝脏组织、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组织中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方法 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大鼠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2个差异cDNA文库,并挑选36条上调显著的基因进行测序鉴定.结果 获得1 152个克隆,其中有1 036个含有插入片段.挑选32个克隆测序,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初步比较,其中28条与已知基因的部分序列高度同源.结论 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成功构建了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削减文库,为进一步研究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和逆转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何天霖;吴志勇;罗蒙;邱江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贲门癌选择胸腹联合切口的标准

    目的 探讨贲门癌选择胸腹联合切口的合理标准.方法 2000年2月~ 2004年2月,对269例贲门癌对所采用的切口、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左胸入路110例,经腹入路113例,胸腹联合切口46例,切除率为88.5%(238/269),联合脏器切除共30例.经左胸切口、经腹切口和胸腹联合切口的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81.8%(90/110)、84.1%(95/113)和91.3%(42/46),胸腹联合切口的根治性切除率高.经腹切口上切缘癌残留率为3.5%(4/113),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5年生存率:经胸切口为30.9%,经腹切口为31.8%,胸腹联合切口为34.8%,胸腹联合切口组的生存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胸腹联合切口有利于贲门癌的根治,肿瘤浸润食管是选择胸腹联合切口的合理标准.

    作者:赵刚;吴志勇;卞正乾;孙勇伟;罗蒙;陈炜;顾磊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一氧化氮合酶在肝肺综合征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蛋白及其mRNA在肝肺综合征(HPS)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组(PHPH组)、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组(IHPH组)、门腔端侧分流组(PCS组)和手术对照组(SO组).各组均行动脉血气分析,测肺组织中NO2ˉ/NO3ˉ含量,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并结合图像分析检测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肺泡小动脉内皮细胞中原生型NOS(ecNOS)和诱生型NOS(iNOS)蛋白和mRNA的表达强度.结果 ①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氧分压,IHPH组大鼠 (73.85±6.51)mmHg,较PHPH组(97.39±1.33)mmHg、PCS组(95.23±2.22)mmHg和SO组(99.05±0.75)mmHg显著下降.②肺组织中NO2ˉ/NO3ˉ含量(μmol/g蛋白):IHPH组大鼠(19.78±5.33)显著高于PHPH组 (13.21±3.99)、 PCS组(13.89±3.16)和SO组大鼠(8.71±1.68).③ecNOS mRNA表达:IHPH组大鼠(4.96±0.82),较PHPH组(1.81±0.39)、PCS组(1.88±0.53)和SO组大鼠(1.19±0.32)显著增高;④ecNOS蛋白表达:IHPH组大鼠(4.11±0.28),较PHPH组(1.63±0.18)、PCS组(1.83±0.16)和SO组大鼠(0.98±0.20)显著增高.结论 HPS大鼠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ecNOS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强、肺组织中NO含量显著增高,在HPS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倪醒之;吴志勇;陈治平;邝耀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治经验,探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中 8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误诊为胰头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表现为腹痛者8例,伴黄疸者5例,伴食欲减退者3例,术前均误诊为胰头癌,术后病理学检查均为慢性胰腺炎.本组病例行child术5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行剖腹探查术1例.术后7例腹痛症状得到缓解,发生胰瘘2例,死亡1例.结论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术前鉴别存在一定困难.术中若不能明确排除胰头癌,则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若发现同时合并整个胰腺慢性炎症,经穿刺活检阴性,可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或各种内引流术.

    作者:王坚;何敏;吴志勇;施维锦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