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8-861X
  • 国内刊号:31-1788/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60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619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2006年3期文献
  • 益气活血方中黄芪不同剂量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剂中不同剂量黄芪组方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以探讨黄芪适宜的使用剂量.方法:采用颈内动脉注射血栓的方法,复制多发梗死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观察益气活血剂中不同剂量黄芪(30 g、60g、120 g)组方对模型动物血浆SOD活性、MDA含量和脑组织SOD活性及MDA、NO含量的影响.结果:60 g黄芪配伍组能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MDA、NO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仿(P>0.05),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120 g黄芪配伍组也能使SOD活性升高,MDA、NO含量降低,但与空白组比较,血浆SOD、MDA含量及脑组织NO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组织NO含量、SOD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0 g黄芪配伍组呈现出增加SOD活性、降低MDA、NO含量的趋势,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益气活血复方配伍中,黄芪的用量宜大,但随着其剂量的增大,其抗氧化效应反而减弱.其用量在人以60g/d左右为宜.

    作者:周建英;姜海英;王明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药归经的形态学基础研究(二)

    目的:研究中药归经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14C-脱氧葡萄糖代谢测定等方法研究涵盖所有药性的60味中药,在一次用药2 h、4 h时,聚类分析不同归经对各组织器官机能的影响.结果:用药2 h时,器官组织分为10类;4 h时,器官组织分为9类,各归经变量之间具有大的显著性差异,而器官组织形成的类别少;一种归经可以作用于多个器官组织,不同归经可以作用于相同的器官组织;不同时间点同一归经作用的器官组织类别有所不同,中药归经的作用与解剖学脏器的联系具有时-效特点.结论:中药归经作用对象在不同的时间点有不同的形态学基础,其作用是通过多途径实现的;中医脏腑与解剖学器官组织之间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具有交叉重叠的网络关系.

    作者:俞仲毅;王博;陆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通心络对大鼠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微小循环障碍的影响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大鼠急性缺血性卒中微小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缺血2 h拔线再灌注.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组,每组20只.观察各组脑梗死灶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流量、脑组织EB含量、金属基质蛋白酶基因表达、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等.结果: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32±0.63,通心络组为3.09±0.61,P<0.05;模型组梗死灶体积为(146.1±34.5)mm3,通心络组为(97.2±25.8)mm3,P<0.05;通心络组各时间点EB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通心络组再灌后MMP-9 mRNA含量下降,与模型组比较,P<0.05;通心络组各时相血流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P<0.05;通心络组血管内皮细胞结构较模型组明显完整.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MCAO大鼠脑微小循环障碍.

    作者:赵永厚;唐燕红;闻名;范越;顾喜喜;唐红敏;杨云柯;蔡定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穴位和非穴位氧分压和钙离子浓度在体实时监测比较

    目的:比较穴位与非穴位中氧分压和钙离子浓度的差异.方法:利用自制的传感针,在体监测8只山羊的大肠俞、肝俞和关元俞及其对应的非穴位点的钙离子浓度;并监测肝俞和后三里及其对应非穴位点的氧分压.用方差分析方法对穴位和非穴位钙离子浓度和氧分压的差异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穴位的钙离子浓度和氧分压在整个监测过程中都高于非穴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传统的针灸穴位具有高氧分压和高钙离子浓度特性.

    作者:任宁;王琪;张明敏;黄光英;洪大情;陈胜利;李小兰;任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鼠胃热证病理模型研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小鼠胃热证的病理模型.方法:用附子等辛热药物灌胃,5%乙醇代水自由饮用造模.治疗组同时给予清胃散.3周后观察小鼠肛温、胃组织中cAMP、SOD、MDA含量及胃和舌的组织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肛温、cAMP等的变化符合胃热证的特征;清胃散治疗后,胃热证的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等均有所改善.结论:本方法能成功地建立胃热证的病理模型.

    作者:汪文娟;张晓丹;杨铭;张晓晨;高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不同药性补气中药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补气中药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不同药性的补气中药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用甲基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补气中药对刀豆蛋白A(ConA)、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LPS)诱导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检测分析补气中药对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人参、黄芪、白术能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加IL-2、IL-10的分泌,人参还能促进IFN-γ的产生;西洋参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抑制IL-2、IL-12和IFN-γ的分泌,促进IL-10的分泌.结论:人参、黄芪、白术、西洋参虽然都是补气中药,但由于寒温药性的不同,其影响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可能作用机制显示出一定差异.

    作者:毛平;马骏;陈艳艳;虞桂珍;谭梦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不同炮制方法的紫菀饮片祛痰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紫菀饮片的祛痰作用.方法:考察了紫菀生品及酒洗、蜜炙、清炒、蒸制、醋炙等不同炮制方法的饮片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和对大鼠气管排痰量的影响.结果:6种不同炮制方法的紫菀饮片均能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增加大鼠气管排痰量,且蜜炙饮片作用明显,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不同炮制方法的紫菀饮片均有一定的祛痰作用,且以蜜炙饮片为佳.

    作者:吴弢;陈子珺;胡月娟;修彦凤;程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利用细胞杂交技术检测强骨胶囊对雌激素受体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骨胶囊对雌激素受体(ER)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含有ERs配体结合域(LBD)的质粒pCMV-BD和pFR-Luci报告基因及内标质粒pFRTlaczeo共转染到Hela细胞中,检测强骨胶囊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MTT法检测强骨胶囊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低剂量(12.5 ng/ml)的强骨胶囊对两种ER均无明显效果,但是高剂量(125 ng/ml和1.25μg/ml)可以显著地激活ERs,并可以显著提高细胞活性.结论:强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效可能与激活ERs的作用有关.

    作者:王海彬;王军舰;徐传毅;刘少军;何伟;樊粤光;黄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生脉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地高辛肾排泄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和地高辛合用时对心力衰竭患者地高辛肾排泄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地高辛组(对照组)和地高辛+生脉注射液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10例.对照组予地高辛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20ml、40ml、60ml,并予地高辛注射液.各组于给药后1~7 d分别留取24 h尿液并计量,检测尿地高辛浓度,计算不同时段的尿地高辛排泄量及排泄率.结果:生脉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地高辛肾排泄率较对照组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以低剂量组尤为明显;低剂量组第1、2 d尿地高辛日排泄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中、高剂量组(P<0.01),第1、2、3 d尿地高辛累积排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中、高剂量组(P<0.01),第4 d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具有加速心力衰竭患者地高辛肾排泄的作用趋势,低剂量组作用明显.

    作者:毛静远;魏广力;王恒和;赵志强;王强;张运;李红;常延平;吴慧轩;张其梅;虞东玲;郑颖;张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解毒排毒法内外合治毒蛇咬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救治毒蛇咬伤的临床方法.方法:对毒蛇咬伤患者采用中医药解毒排毒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69例患者治愈37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98.5%,痊愈显效率76.8%.结论:解毒排毒法内外合治毒蛇咬伤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阙华发;唐汉钧;邢捷;向寰宇;刘晓鸫;徐杰男;王云飞;沈亮;单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吴茱萸汤证病机分析及临床应用

    通过对吴茱萸汤证基本病机进行分析,认为吴茱萸汤适应证为肝寒证,并结合李士懋临床经验提出其辨证要点.

    作者:王海焱;王聪慧;郝宪恩;张丽;张明泉;李士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与评析

    综述和评析20余年来血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期间该模型的研发工作在持续发展,涉及到多手段、多技术.目前研究和发展趋势比较集中的是化学药物造模、γ射线造模,各造模方法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是各造模剂量、时间,以及造模后持续时间尚未确定,同时对血虚证模型的认识亦在不断深入.

    作者:许敏;方肇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医药专业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探索

    总结中医药专业学生开展人文社会实践课活动的课程设置与实践体会,分析人文社会实践课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作者:叶启晓;王秀兰;俞宝英;秦红;王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临床医学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目的:探索临床医学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方法.方法:采用多重问卷,对上海中医药大学4个班级2005~2006学年部分科目的课堂理论授课和见习带教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按调查方案权重后进行综合评分,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综合评价总分排序由高至低依次为外科学、内科学、儿科学和妇产科学;对调查项目总体不满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有6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调查可客观评价临床教学与课堂授课情况,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花根才;范忠泽;彭文;王宁华;李敏;朱扣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关于中医教育的定位与思考

    对目前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坚持中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并存、做临床与读经典交替进行和提高中医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培养中医人才的关键.

    作者:洪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菟丝子品种及其寄主植物与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考察菟丝子品种及其寄主植物与菟丝子总黄酮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寄主植物的菟丝子及南方菟丝子共19个样品的总黄酮含量,并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和提取条件对菟丝子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菟丝子的总黄酮含量为1.18%~2.32%,南方菟丝子的总黄酮含量为0.84%~1.64%.总黄酮含量与寄主植物有关.随种子成熟程度的增加,总黄酮含量增大.正交试验结果优选的提取条件是A1B2C1,即菟丝子药材0.5g,用甲醇提取2次,溶剂用量分别是50ml、40ml,提取时间分别是60min、30min.结论:菟丝子总黄酮含量高于南方菟丝子.大豆、黄芩、达呼里胡枝子、绿豆等植物是菟丝子及南方菟丝子较好的寄主植物.优选的提取方法稳定、可靠、简捷,提取效率高.

    作者:林慧彬;林建群;谷红霞;李岩;林建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包装对蜜炙百合质量的影响

    目的:考察不同包装材料对百合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蜜炙百合饮片分别用聚乙烯塑袋包装、真空复合包装和纸塑包装,置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保存3个月,比较饮片中豆甾醇、微生物和水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各包装饮片的豆甾醇的含量基本无变化,聚乙烯塑袋包装的饮片微生物和水分均远高于真空复合包装和纸塑包装.结论:真空复合包装和纸塑包装比聚乙烯塑袋包装更能保证蜜炙百合饮片的质量.

    作者:李林;张志杰;蔡宝昌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