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Aβ25~35处理分化后的PC12细胞,同时应用姜黄素进行干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活力及代谢状态,采用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Aβ25~35处理24 h后,PC12细胞活力显著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姜黄素(5~20 μmol/L)对Aβ25~35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仅以20 μmol/L Aβ25~35处理相比,5 μmol/L姜黄素+20 μmol/L Aβ25~35处理后的细胞凋亡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 Aβ25~35能够诱导PC12细胞凋亡,姜黄素对其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孙小康;陈生弟;赵延欣;丁建青;杨红旗;钱坤;潘静;陆国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RASSF1A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5例膀胱TCC及其相应癌周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mRN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膀胱TCC及18例癌周正常组织中RASSF1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癌周正常组织相比,60.0%(27/45例)的膀胱TCC组织中发现RASSF1A mRNA表达异常下调.RASSF1A蛋白在膀胱T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6.8%,明显低于癌周正常组织中的83.3%(P<0.05).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间RASSF1AmRNA表达异常和RASSF1A蛋白阳性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RASSF1A的失表达可能参与膀胱TCC的发生.
作者:王楠楠;李智;于永春;张剑英;赵敏;段建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高频电波刀环型电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宫颈细胞学、阴道镜及宫颈活检检查初步诊断为CIN的门诊患者306例,在阴道镜辅助下行LEEP手术治疗,切除标本均送病理学检查并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检测,同时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疗效.结果 中位手术时间为7 min,中位出血量为7 mL.术前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占78.1%(239/306例),病理结果不一致占21.9%(67/306例).级别下降占14.7%(45/306例);级别上升占7.2%(22/306例),其中4例为宫颈早期浸润癌,行次广泛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均得以证实.4例病变持续存在者及4例病变复发者均为HPV-16和(或)HPV-18型感染,其中6例行再次LEEP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一次性治愈率达97.2%,复发率为1.4%.结论 LEEP治疗CIN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可重复性、提供完整病理标本及诊治双重作用的优点,为一种治疗CIN的简单、安全和高效方法.对于HPV-16和(或)HPV-18型阳性者,术后应加强随访观察.
作者:张宏伟;张蕾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钠(VPA)诱导髓系白血病细胞体外分化和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增殖抑制实验和锥虫蓝拒染法检测VPA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表达和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法检测组蛋白H3的9位赖氨酸残基(H3-Ac-lys9)的乙酰化水平变化.结果 VPA抑制U937和K562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效应.在VPA较低浓度下(0.5~1 mrmol/L)作用6 d后,VPA诱导U937细胞分化,其细胞表面髓系分化抗原CD11b表达明显上调,细胞形态呈终末分化改变.VPA与全反式维甲酸和(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诱导分化作用更为显著.在VPA较高浓度下(2 mmol/L),VPA诱导U937细胞磷脂结合蛋白结合力明显上升,细胞呈现凋亡状态.而同样条件下VPA不能诱导K562细胞出现显著的分化和凋亡.U937和K562细胞在H3-Ac-lys9的乙酰化水平存在差异.VPA能够上调U937细胞H3-Ac-Lys9乙酰化,而K562细胞未观察到类似调变作用.结论 VPA诱导U937细胞分化和凋亡,其作用与U937细胞的H3-Ac-lys9乙酰化水平及其对VPA处理后的上调有关.
作者:赵淑清;李军民;周励;邬维礼;沈志祥;胡炯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糖尿病与牙周病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 根据血糖水平,将120例伴有糖尿病的中老年慢性牙周病患者分为3组,测定各组的牙周治疗需要量指数(CPITN)和牙齿缺失数.再将120例患者分为A、B、C 3组,A组同时进行牙周病和糖尿病的系统治疗,B组仅进行牙周病治疗,C组仅进行糖尿病治疗,1个月后评定3组患者的牙周治疗和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血糖<7.0 mmol/L组的CPITN明显低于血糖7.0~11.0 mmol/L和>11.0 mmol/L组(P值分别<0.05、0.01),血糖>11.0 mmol/L组的缺失牙数则明显多于其他两组(P值均<0.05).A组的牙周病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糖尿病与牙周病之间存在相关性,糖尿病治疗与牙周病治疗之间相互影响.
作者:李晓峰;章锦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亚群平衡偏移的调节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健康者(对照组,10例)、CHF患者(50例)加PTX(PTX组)及不加PTX(非PTX组)时的CD4+Th细胞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10.结果 3组间IFN-γ、IL-10和IL-10/IFN-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95.79、135.34和107.00,P值均<0.01).PTX和非PTX组的IFN-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前两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IL-10、IL-10/IFN-γ明显高于PTX和非PTX组(P值均<0.01),后两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HF患者存在CD4+Th细胞亚群平衡偏移,而PTX可逆转充血性心力衰竭Th1/Th2细胞的失衡,从而调节CD4+Th细胞的功能.
作者:曾芳;许心纯;高卫华;刘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将21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U)组、微量白蛋白尿(MAU)组和临床白蛋白尿(CAU)组,以100名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NC)组,检测各组的hs-CRP,并对UAER与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NAU、MAU和CAU组的hs-CRP分别为(1.5±0.2)、(3.0±0.9)和(4.4±1.9)mg/L,均明显高于NC组的(0.2±0.1)mg/L(P值均<0.01),MAU和CAU组均明显高于NAU组(P值均<0.01).进一步线性相关分析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UAER水平与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s-CR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呈正相关(r=0.368、0.376和0.289,P值分别<0.01、0.05).结论 hs-CRP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明显相关,在2型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巍;曹久妹;沈琳辉;赵咏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甲基磺酸索拉非尼治疗中国人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总结我院2006年2月至10月应用甲基磺酸索拉非尼治疗的17例转移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由于在服药后8周内死亡未进行肿瘤评价.结果 15例接受过1次以上实体瘤治疗反应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的患者中,13例稳定,2例肿瘤进展.随访期间,3例东方肿瘤合作组体力状况评分改善,3例加重,变化幅度均为1分.不良反应一般在服药后2周左右出现,在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中,7例发生较严重(Ⅲ~Ⅳ级)不良反应,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减少药物剂量者3例,无1例停药,且药物不良反应在减少剂量并予一定对症支持治疗后基本可以缓解.结论 甲基磺酸索拉非尼可延长转移性肾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且耐受性良好,是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新选择.
作者:曹明;董柏君;周立新;黄翼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测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分析晶状体厚度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A型超声测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50例266眼的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性患者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分别为(4.17±0.70)、(2.70±0.61)和(23.90±1.78)mm,与女性患者(4.09±0.76)、(2.61±0.59)和(23.63±1.63)m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0岁患者的晶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40~50岁组与71~80岁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随年龄增加变浅,61~70岁、71~80岁和>80岁组与40~50岁和51~60岁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各年龄组眼轴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1~70岁、71~80岁和>80岁组患者晶状体厚度与眼轴长度比值均显著大于40~50岁和51~60岁组(P值均<0.05).40~50岁组患者1/2晶状体厚度与前房深度之和与眼轴长度比值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值均<0.01).结论 随年龄增加,晶状体厚度增加,前房变浅,晶状体中心位置前移,晶状体在眼球中的相对厚度变厚.
作者:章玉群;王于蓝;盛耀华;周秀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光学材料人工晶状体对后囊膜混浊的影响.方法 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文献.按照选择标准选取合适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荟萃(Meta)分析.按照意向性分析原则对纳入文献的相关资料进行提取摘录,并根据Meta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合并分析.以钕:铱铝石榴石(Nd:YAG)激光囊膜切开术为临床治疗终点,以危险差来判定预防效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总的治疗效应.结果 总计有14个试验纳入Meta分析.疏水性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合并危险差为-20%(95% CI为-24%~-16%),硅凝胶和PMMA的合并危险差为-8%(95%CI为-15%~-1%),水凝胶和PMMA的合并危险差为10%(95%CI为-9%~29%),硅凝胶和疏水性丙烯酸的合并危险差为4%(95%CI为-1%~8%),水凝胶和疏水性丙烯酸的合并危险差为14%(1%~26%),水凝胶和硅凝胶的合并危险差为23%(95%CI为8%~39%).结论 硅凝胶和疏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可以预防后囊膜混浊的发生,从而减少Nd:YAG激光囊膜切开术的应用,相反水凝胶人工晶状体不能减少囊膜切开术的应用.
作者:程金伟;魏锐利;蔡季平;马晓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两种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37眼高度近视患者施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前房虹膜夹型的人工晶状体Verisyse(Artisan)植入9例17眼,后房型可折叠的人工晶状体Staar Visian ICL植入10例20眼.术前裸眼视力0.01~0.1,佳矫正视力为0.4~1.0,近视平均屈光度为-(11.29±2.90)D,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 331±347)个/mm2,平均六角形细胞比例为(59.2±1.8)%.术后随访4~10个月.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裸眼视力为0.4~1.0,佳矫正视力为0.5~1.0.随访结束时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 210±506)个/mm2,损失率中位数为5.2%;平均六角形细胞比例为(58.2±10.1)%,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球面等值屈光度均在预期届光度±1.00 D范围内.术后第1天,1眼前房虹膜夹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者眼压升高,局部应用降眼压眼液后,恢复正常,其他眼术后随访期间眼压均维持正常.术后2例4眼出现夜间视力降低和眩光,其中前房型Verisyse(Artisan)和后房型Staar Visian ICL各1例2眼.结论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手术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作者:陈轶卉;盛敏杰;林安娟;谢春蕾;汪维芳;赵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以Monovision法植入普通单焦点人工晶状体(IOL)进行白内障术后无调节状态矫正的疗效.方法 47例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在术前调查视觉需求,检查佳远、近矫正视力,主眼检测,分为两组.Monovision组39例植入单焦点折叠式IOL,其中主眼正视化矫正,非主眼保留-0.75~-2.50 D的近视矫正.对照组8例植入单焦点折叠式IOL,双眼均做常规正视化矫正.术后对视力、视觉质量满意度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测预留度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高度近视患者目标屈光度误差为-(0.46±0.39)D,略差于正常眼轴者的-(0.33±0.25)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novision组中,87.2%者双眼同时视裸眼远视力达到20/20~20/30,与对照组(7/8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9,P>0.05).Monovision组裸眼近视力均达到或优于J4,达到J1~J3者占77.2%;对照组则均为J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能够从事更多的个人自理和社会活动.两组术后主观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P>0.05).结论 Monovision法应用于白内障术后屈光矫正,能够满足一定程度的远、近视力日常需求,减少术后眼镜的依赖率.
作者:王于蓝;盛耀华;岑洁;田琳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stigmatic keratotomy,AK)治疗术前角膜散光的疗效.方法 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27眼,在常规超声乳化完成后行AK术.术后1 d、1周和1个月随访裸眼视力、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和裂隙灯等项目.结果 逆规散光≥1.5 D组的散光度数由术前的(2.17±0.72)D显著下降至术后的(1.09±1.08)D(P=0.002),裸眼视力均≥0.6.逆规散光<1.5D组的散光度数由术前的(1.08±0.18)D降至术后的(0.80±0.25)D(P=0.688).循规散光趋于过矫,并向逆规性转变.AK切开径线曲率下降伴垂直径线曲率升高,存在耦联效应,平均光学区为7.5mm,平均耦联率为2.58∶1.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AK对术前角膜地形图显示≥1.5 D的逆规性散光眼具有确实有效的矫正作用,手术安全、简便,但对循规散光必须慎重.
作者:王于蓝;盛耀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细胞色素P450(CYP)是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中重要的一族,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CYP19基因编码芳香化酶(P450 arom),后者是雌激素合成的后一步限速酶,分布于人体的多种组织中,如胎盘、卵巢颗粒细胞、黄体细胞、脂肪组织、睾丸和肾上腺组织中.芳香化酶在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子宫内膜癌(EC)、乳腺癌、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和子宫平滑肌瘤等的病理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过度表达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现就CYP19基因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燕巍;俞超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神经营养因子是由机体产生,能促进神经细胞存活、生长和分化的一类多肽类或蛋白质因子,它不仅在发育过程中调节神经元的存活、激活酶的活性及发挥其生理功能,而且具有阻止成年神经元损伤后的死亡、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轴突再生、调节突触可塑性和神经递质传递等神经系统功能.神经营养素家族由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NT)-3、NT-4/5以及源自非洲哺乳动物的NT-6和NT-7组成.
作者:张虹;范婷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这种慢性肠道炎症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免疫紊乱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是近来研究的热点.在遗传方面,寻找遗传易感基因是目前广大研究者努力的热点方向.人们期望找到遗传易感基因,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从根源上治疗该病.
作者:郑立君;房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在活检和手术标本中,宫颈的微腺体增生较常见,不易误诊,但当腺体增生明显、排列特殊且细胞有异型时,就易被误诊为黏液腺癌、透明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甚至是内胚窦癌[1].本文详细报道1例宫颈不典型性微腺体增生的组织形态特征、特殊染色和免疫标记结果,并结合文献探讨病变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马爱国;陆惠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恶性混合性子宫平滑肌间质肿瘤(malignant mixed endometrial stromal and smooth muscle tumor,MMES-SM)罕见,目前英语文献中全文阐述的仅9例[1-4],国内文献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一、临床资料
作者:李颖;陆惠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种非细菌性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膀胱炎,中年以上妇女好发,病程长,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误诊率高,长期抗感染治疗无效.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6年4月诊断治疗13例IC患者,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
作者:廖国强;姜启全;袁涛;卞崔冬;桂亚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近年来,短链脂肪酸(SCFAs)对免疫功能和肠道功能的增强作用逐渐受到重视[1],SCFAs由肠腔内的益生菌产生后即刻被结肠细胞吸收利用,对肠道功能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目前,有加强SCFAs前体膳食纤维治疗炎性肠病取得一定疗效的报道[2-4],但SCFAs在肠道中的作用目前仍存有争议[2].其原因主要在于肠道功能的复杂性,且SCFAs的实验室检测也存在难度,肠内容物SCFAs的检测因离体后浓度迅速产生变化而不宜应用于临床检测.
作者:王艳梅;韩易;王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病程较长,容易出现血糖控制不佳或发生药物性低血糖.双相门冬氨酸胰岛素30(商品名诺和锐30,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是一种预混的人胰岛素类似物,含有30%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和70%精蛋白结合的结晶门冬胰岛素,可以在餐前立刻注射,在控制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同时,能更好地降低低血糖发生率[1-4].
作者:田晓年;肖圆圆;雷冬梅;邹雪琴;李华;戴理慧;曾朝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长久以来,白内障的发生机制一直是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由于白内障的病因复杂,不同原因所致的白内障的发生过程可能不尽相同,但是终结果均导致晶状体蛋白变性、沉淀,使原本透明的晶状体产生混浊.晶状体蛋白是组成晶状体的主要成分,也是维持晶状体透明性的重要功能蛋白,因此任何引起晶状体蛋白组成或结构改变的因素,均影响晶状体蛋白的生理功能,使晶状体丧失透明性.
作者:岑洁;范莉琼;曹阳;祝肇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P选择素是一种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位于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中.当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被活化时,P选择素可迅速表达在膜表面[1].本研究旨在观察ACS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系列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监测急性ACS患者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新指标.
作者:薛昭平;许惠钟;陈益贤;曹华;郑文权;王芳;陈晓萍;翁连英;李京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32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3 d,伴恶心、呕吐.体格检查:体温38.6℃,右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以麦氏点为主.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为13.6×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为0.86.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即行剖腹探查.术中见阑尾轻度充血、水肿,与术前体征、血象不符.仔细探查见盲肠壁前壁近阑尾根部处一1.2 cm×0.8 cm被邻近脂肪垂覆盖的肿块,质硬,表面附有脓苔.
作者:朱强华;姚昌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现代白内障手术已与屈光手术密切结合为一体,如何让白内障患者术后取得理想的屈光状态是当今超声乳化手术中富有挑战性的目标.随着材料、器械及手术技术的突飞猛进,白内障的治疗原则和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对目前白内障屈光手术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扼要的陈述和讨论.
作者:盛耀华;叶向彧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一、案情摘要被鉴定人周某,7岁.2003年9月18日因车祸致右胫骨间嵴撕脱骨折、右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右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在某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因术后右下肢功能恢复不佳,于2004年2月4日前往该院理疗康复科进行治疗.2004年2月6日至3月初,采取牵引及中药熏洗治疗,但右下肢功能恢复仍不理想.
作者:李孝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