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医学杂志

上海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9934
  • 国内刊号:31-1366/R
  • 影响因子:0.58
  • 创刊:1978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上海医学杂志   2007年4期文献
  • 缺血预适应对体外循环中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体外循环(CPB)中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及IPC组.后两组山羊均阻断升主动脉(ACC)60 min,再恢复血流灌注90 min IPC组在ACC前先行3轮IPC(ACC 5 min,恢复血流灌注5 min).应用原位末端探针标记(TUNEL)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Annexin-V/碘化丙啶(PI)双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结果 恢复血流灌注90 min后TUNEL染色法检测结果:sham组未见阳性染色细胞,I/R组见较多量阳性染色细胞,IPC组阳性染色细胞数目相对较少;IPC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0.957±0.541)%,明显低于I/R组的(2.532±0.650)%(P<0.01).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结果:恢复血流灌注90 min时,sham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分别为0和(1.476±0.552)%,IPC组分别为(0.972±0.365)%和(3.312±0.513)%,I/R组分别为(3.512±0.426)%和(7.534±0.594)%;I/R组和IPC组的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均显著高于sham组(P值均<0.05),IPC组均显著低于I/R组(P值均<0.05).结论 IPC可减少再灌注性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发挥良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陈克彪;王志农;张冠鑫;黄盛东;徐志云;张宝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口腔矫治器治疗前、后上气道磁共振成像观察

    目的 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观察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应用口腔矫治器治疗前、后上气道结构的改变.方法 经多导睡眠仪(PSG)监测确诊的重度OSAS患者18例,应用口腔矫治器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7 d后应用MRI测量上气道软腭后区(RP区)、舌根后区(RG区)和会厌区(EPG区)的截面积、前后径(AP)和左右径(L)的改变.结果 治疗7 d后RP区的截而积、AP、L及RG区的截面积、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值分别<0.01、0.05),而EPG区的结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值均>0.05).结论 口腔矫治器可通过改善上气道RP区和RG区结构起到治疗重度OSAS的作用.

    作者:包勇;廖冰;肖壬川;高蜀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修饰的小鼠肺癌疫苗的制备及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目的 以小鼠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mMIP-1α)体外感染小鼠Lewis肺癌细胞株(LLC),观察其体内抗肿瘤活性,探讨其成为肺癌疫苗的可能性.方法 AdmMIP-1α体外感染LLC细胞,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检测感染率.连续14 d隔天进行细胞计数,观察细胞的体外生长曲线.取3×106修饰后的LLC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4周后在MIP-1α瘤苗组未荷瘤小鼠原接种部位的对侧再接种1×106野生型LLC或小鼠淋巴瘤细胞株(EL4)细胞,观察肿瘤体积.结果 AdmMIP-1α能有效感染靶细胞LLC细胞,感染后LLC细胞的体外生长无明显改变.修饰后LLC细胞的体内成瘤性下降;4周后再接种LLC细胞,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而再接种的EL4细胞呈渐进性生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表达MIP-1α基因的LLC细胞的体内成瘤性下降,并且能激发特异性免疫保护反应,有可能成为有效的肺癌疫苗.

    作者:才志刚;张绍明;吴胜勇;肖海波;杨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减低合并冠心病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减低(IGT)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影响.方法 将IGT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且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125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进行干预;对照组61例,仅予常规治疗.观察术后1年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年110例患者获得随访,治疗组56例,对照组54例.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4%(8/56例)和18%(10/56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12/54例)和26%(14/54例,P值均<0.01).结论 在IGT合并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中,应用二甲双胍进行干预,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及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

    作者:冯六六;周明成;刘新兵;许其倓;金其林;赵亚麟;王宝珍;强伟敏;史虹莉;蔡乃绳;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曲马多预镇痛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曲马多预镇痛复合丙泊酚对人工流产手术麻醉和镇痛的影响.方法 将289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早孕患者分为3组:A组103例,麻醉前、手术完毕前均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 mL;B组91例,麻醉前5 min静脉注射曲马多1 mg/kg,手术完毕前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 mL;C组95例,麻醉前5 min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 mL,手术完毕前静脉注射曲马多1 mg/kg.记录丙泊酚用量、疼痛评分、意识消失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和清醒时间以及麻醉前和麻醉后1、2、4 min的血压、心率和呼吸次数.结果 麻醉后1 min,B组收缩压下降幅度明显低于A、C组(P值均<0.01),呼吸频率减少次数明显少于A、C组(P值均<0.01).麻醉后4 min,B组收缩压回升幅度明显高于A、C组(P值均<0.01).B组丙泊酚总用量明显少于A、C组(P值均<0.01).B组清醒后首次和离院前二次数字量表(VNS)评分均明显低于A、C组(P值分别<0.01、0.05).结论 麻醉前静脉注射曲马多预镇痛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可显著减少丙泊酚用量,且麻醉平稳,术中、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作者:谢新龙;董卫萍;金卫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龈下优势菌在种植钛与两种冠修复合金表面粘附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目的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计数龈下优势菌在厌氧环境下,在种植体及冠修复材料表面的粘附情况.方法 将金铂合金与镍铬合金分别粘结在种植纯钛板上,与4种龈下优势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伴放线放线杆菌(Aa)、中间普氏菌(Pi)及具核梭杆菌(Fn)]共同厌氧孵育.采用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法量化测定培养试件表面的细菌粘附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试件表面细菌粘附的情况.结果 4种厌氧菌在金铂合金试件表面的粘附量均明显多于镍铬合金(P值均<0.05);4种厌氧菌在同一试件表面的粘附量以Aa多,Fn、Pg次之,Pi少.结论 金铂合金对细菌的增殖及粘附无抑制作用;4种厌氧菌粘附能力为Aa>Fn>Pg>Pi.

    作者:孟令强;平雅坤;李雅娟;董福生;袁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的疗效

    目的 评价急诊冠状动脉搭桥(CABG)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急诊CABG,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为(89±2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7±19)min.每例患者搭桥支数为(3.1±1.2)支,总搭桥支数为74支.共9例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其中5例于术后24 h内拨除,4例于术后48 h内拨除.本组无手术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亦无脑出血或栓塞并发症.术后出现胸腔积液3例、肺部感染2例,经相应治疗后均治愈.术后平均纵隔心包引流量为(548±339)mL,仅3例引流量较大,达1 100~1 400 mL,其中2例应用止血药等治疗后出血逐渐减少至停止,1例行再次开胸止血.患者出院前行运动试验,均为阴性.出院后所有患者经12~34个月的随访,平均为(18±2)个月,均无心绞痛发作,运动耐量接近正常,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在心肌梗死尚未发生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时行急诊CABG,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张永;李大连;陈绪军;颜钧;杨彬;韩江;李莹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源分子佐剂C3d3促进人免疫活性细胞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的免疫效应

    目的 探讨3个拷贝人源分子佐剂C3d(hC3d3)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hCGβ)的融合蛋白hCGβ-hC3d3作用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hCGβ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用L-亮氨酸甲基酯(L-LME)或B细胞磁珠阴性分离试剂盒对人PBMC进行细胞分离纯化;实验分成B细胞、B+T细胞、PBMC和Raji细胞4组.分别应用1、10及100 nmol/L不同浓度的hCGβ、hCGβ-hC3d3及美洲商陆(PWM)等抗原体外作用于以上细胞10~12 d,采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了解不同抗原刺激后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抗hCGβ抗体的分泌水平;而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可测定各种抗原刺激后特异抗体分泌的细胞数量.结果 与hCGβ相比,融合蛋白hCGβ-hC3d3能使各组细胞增殖明显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应用100 nmol/L的不同抗原培养12 d后,取培养上清液进行ELISA检测,经hCGβ及PWM刺激后,上清液中均未检测到抗hCGβ特异性抗体;经hCGβ-hC3d3培养后则在B+T细胞及PBMC组中见低水平抗hCGβ抗体.采用ELISpot法分析抗hCGβ特异性抗体生成细胞,经hCGβ刺激的细胞仅有数个散在的阳性细胞;而经hCGβ-hC3d3刺激后,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5).结论 hC3d3明显促进人免疫活性细胞对hCGβ抗原的免疫原性.

    作者:李华萍;李大金;贺晓菊;袁敏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前路与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以前路腰椎体间融合术(ALIF组,11例)及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28例)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腰痛疾患疗效(JOA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并发症、椎间高度及术后植骨融合率.结果 PLIF组的手术时间为(238±28)min,显著长于ALIF组的(154±24)min(P<0.05).PLIF组的出血量为(860±34)mL,显著多于ALIF组的(590±29)mL(P<0.05).PLIF组无神经根损伤,ALIF组无输尿管及大血管损伤,所有男性患者均未发生因交感神经损伤所致的逆行射精等并发症.PLIF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3.2±2.5)和(22.9±3.1)分,ALIF组为(15.9±4.0)和(23.8±2.7)分,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5).PLIF组、ALIF组术后SF-36量表评分分别提高65%和53%.PLIF组术后L4~L5、L5~S1椎间高度分别为(13.6±3.1)和(14.7±4.2)mm,ALIF组分别为(15.0±2.9)和(15.9±4.6)mm,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LIF组术后植骨融合率为96%,ALIF组为100%,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术式均可达到理想效果,但应根据滑脱类型、程度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加以选择.

    作者:孔维清;徐建广;朱海波;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国产奥美沙坦单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评价国产奥美沙坦单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6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单盲、平行对照分成奥美沙坦组和氯沙坦组,分别口服奥美沙坦(20 mg/次,每天1次)或氯沙坦(50 mg/次,每天1次),治疗4周末若坐位舒张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则药物剂量加倍,再治疗4周,即共治疗8周.每2周随访1次,观察国产奥美沙坦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奥美沙坦组中的14例患者还观察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变化,并计算谷峰比值.结果 治疗8周后,奥美沙坦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24.3±9.5)和(17.6±4.9)mm Hg,治疗总有效率为82.4%,与氯沙坦组[(22.1±10.1)和(16.8±14.7)mm Hg,76.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奥美沙坦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降压曲线平稳,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58.2%和60.1%.奥美沙坦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与氯沙坦组(8.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奥美沙坦单药治疗(20~40 mg/d)能有效、平稳、持续而安全地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作者:何汝敏;罗晓颖;曹九妹;王鸿珍;陆国平;戚文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继发性肺高压患者的右心室应变分析

    目的 了解继发性肺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对右心室整体及局部应变(strain,S)的影响.方法 选取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组,在我院心外科拟行手术治疗的19例继发性PH患者作为PH组,采用Philipie33超声诊断仪,在心尖四腔心切面采集右心室的组织多普勒成像图像,将右心室侧壁及室间隔分为右心室基底段、右心室心尖段、室间隔心尖段和室间隔基底段共4个节段,分别测量右心室各节段的S值及右心室平均S值.结果 两组间各节段S值及S值达峰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正常组中,70%以右心室基底段S值高;PH组中,68%以右心室心尖段S值高;且PH组的右心室心尖段S值仍低于正常组的右心室基底段(P<0.05).PH组的肺动脉收缩压与右心室基底段S值及右心室平均S值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PH组的心率为(87.9±12.3)次/min,明显高于正常组的(68.8±1.7)次/min(P<0.01),校正心率(测值/R-R间期的平方根)后,两组间各节段S值及右心室平均S值达峰时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H时,右心室平均S值减低,主要是由右心室侧壁基底段S值减低所致;而右心室应变的同步性不受影响.

    作者:刘诗珍;舒先红;潘翠珍;董丽莉;陈海燕;孔德红;陈灏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改善对心肌收缩功能影响的斑点追踪成像评价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肌灌注改善后近期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26例行PCI的患者,于PCI前、后经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Sonovue,应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观察心肌显影效果,定量分析心肌灌注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5 d应用STI于左心室短轴系列切面测量病变节段径向应变(RS)、圆周向应变(CS)及旋转应变(Rot)评价心肌收缩功能变化,并与正常节段进行对照.结果 开通冠状动脉后,MCE显示68.7%的节段灌注好转;STI提示,灌注显著改善节段的RS和CS均显著改善(P值均<0.05),而Rot无明显变化(P>0.05);灌注未显著改善节段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 PCI术后灌注显著改善的心肌节段近期左心室短轴心肌增厚及缩短运动增强,而旋转运动无改善.

    作者:房芳;李治安;杨娅;田峰;陈韵岱;陆兆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速度向量成像比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切向和轴向运动

    目的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运动特点进行斑点成像分析,探讨这一新技术在全面评估心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2006年9月至11月收治的29例CHF患者进行速度向量成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6个基底节段、6个中间节段共12个节段切线方向和轴向方向的峰值速度(Sv)和达峰时间(Ts-Sv),并计算12个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v).结果 无论是切向运动还是轴向运动,左心室整体运动基底段室壁运动速度显著高于中段[切向:(1.37±0.72)m/s比(0.89±0.47)m/s,P<0.01;轴向:(1.28±0.57)m/s比(0.92±0.49)m/s,P<0.01],而两者Ts-S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向与轴向运动的Ts-Sv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r=0.53,P=0.001),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SD=52 ms,95%CI为-94~107 ms).12个节段切向与轴向Ts-SD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向为(79±70)ms,轴向为(81±18)ms,P=0.868].结论 CHF患者的切向与轴向运动Sv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孙寅光;阮雯;徐怡琼;赵勤华;张凤如;沈卫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左心室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舒张功能评价

    目的 评价慢性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并提出易于临床操作的简便评价方法.方法 对2006年9月至12月在我科住院或门诊随访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46例心力衰竭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试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及相关病史进行统计分析.参照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舒张功能分级,对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二尖瓣E/A比值、E峰的减速时间(DT)、E/Em比值、肺静脉S/D比值和Ar峰值进行综合评定,作出相应舒张功能分级.结果 46例左心室收缩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舒张功能异常,其中30.4%的患者为舒张功能1级,56.5%为2级,13.0%为3级.不同舒张功能分级患者的等容舒张时间,二尖瓣E/A比值、E/Em比值、肺静脉S/D比值、左心房内径和面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容积、二尖瓣E峰和A峰、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二尖瓣环Am、二尖瓣血流E峰的速度时间积分及肺静脉D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0.05);而舒张功能分级与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和NYHA心功能分级无关.结论 慢性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舒张功能异常,但舒张功能异常的程度与临床表现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超声心动图可全面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并进行分级.

    作者:徐怡琼;孙寅光;张凤如;阮雯;沈卫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组织多普勒成像及血流频谱多普勒评价正常人心房收缩功能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不同模式和血流频谱多普勒评价正常人心房收缩功能的特点及不同方法间的相关性.方法 在28名健康者的心腔四腔切面房室瓣环水平和心房壁中份水平,采用TDI脉冲频谱模式和速度曲线模式分别测定心房收缩期左心房侧壁、室间隔/房间隔和右心房侧壁运动的起始时间、达峰时间和峰值速度,采用血流频谱多普勒检测二尖瓣和三尖瓣心房收缩A峰的起始时间、达峰时间和峰值速度,对比分析上述参数,并对不同方法的测量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DI两种模式均显示,在房室瓣环及心房壁中份水平,右心房侧壁收缩峰值速度均明显快于室间隔/房间隔及左心房侧壁(P值均<0.01).血流频谱多普勒显示,二尖瓣口心房收缩A峰的起始时间、达峰时间均较三尖瓣口明显延长(P值均<0.01),A峰速度亦明显增快(P<0.01).TDI速度曲线显示心房收缩峰值速度均明显快于心房壁中份(P值均<0.01)TDI脉冲频谱模式房室瓣环水平的左心房侧壁和右心房侧壁心房收缩运动的峰值速度均较TDI速度曲线模式的心房壁中份对应部位明显增快(P值均<0.05),心房收缩起始时间及达峰时间明显延长(P值均<0.01).TDI脉冲频谱模式与 TDI速度曲线模式在房室瓣环水平的心房收缩起始时间、达峰时间及峰值速度均呈弱相关:二尖瓣环处,两种模式的r值分别为0.52、0.39和0.47(P值均<0.01);三尖瓣环处,两种模式的r值分别为0.37、0.47和0.63(P值均<0.01).二尖瓣环处,TDI脉冲频谱模式与房室瓣口血流频谱多普勒的心房收缩起始时间和达峰时间均相关(r=0.77、0.76,P值均<0.01),但收缩峰值速度不相关(P>0.05);三尖瓣环处,两种方法的r值分别为0.59和0.66(P值均<0.01).结论 TDI脉冲频谱模式和速度曲线模式均能简便、快速地评价心房收缩的时间和速度.正常人心房收缩的特点是右心房收缩早于房间隔,左心房后;右心房收缩速度明显大于左心房,心房收缩速度由下至上呈递减趋势TDI脉冲频谱模式所测得的心肌运动速度较速度曲线模式高.TDI脉冲频谱模式和房室瓣口血流频谱多普勒均可用于评价心房运动特性.

    作者:李春梅;尹立雪;左明良;罗安果;李爽;王珊;余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斑蝥为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具有攻毒蚀疮、逐瘀散结的功效,人类应用斑蝥治疗疾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斑蝥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斑蝥素,而其衍生物有去甲斑蝥素(NCTD)、斑蝥酸钠和去氢去甲斑蝥素等,这些衍生物是在斑蝥素的基础上改变某些化学基团或是由人工合成的新型低毒抗癌药,具有抗肿瘤、增加白细胞、提高免疫力等作用.随着对斑蝥素及NCTD作用机制的研究深入,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关于斑蝥素和NCTD的研究多,也具代表性.

    作者:周季兰;姚玮艳;袁耀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现状

    肺孤立性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指位于肺实质内,直径<30 mm,不伴肺不张或淋巴结肿大,在影像学上无典型特点的孤立性、结节性病变[1].统计发现40%~50%的SPN属于早期肺癌[2],目前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4%,而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70%~80%[3].因此,提高对SPN,尤其是恶性结节的早期诊断能力成为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吴伟铭;陈海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长期发热伴贫血一例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ogoon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乏力、四肢关节酸痛、易疲劳、嗜睡,严重者可出现贫血、黄疸及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确诊需外周血涂片镜检.现报道1例我院诊治的附红细胞体病.

    作者:曾葭;卓安山;董洁;童皖宁;杜嘉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即时血浆脑钠肽检测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3年病死率约为60%,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在以后12周内再住院或死亡的发生率为25%[1].在较短时间内对心力衰竭患者作出正确的诊断十分重要[2],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检测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孙立民;金美玲;曾军;王一波;沈卫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危重患者胰岛素干预血糖控制的研究

    危重患者存在与应激相关的胰岛素抵抗,其所导致的中度高血糖曾被认为是可接受的现象[1],但血糖升高,感染的机会也随之增加[2].本研究通过设定不同的血糖治疗阈值,予以胰岛素干预血糖控制,旨在探讨更适合危重患者的血糖阈值及胰岛素治疗.

    作者:楼浩明;杨涵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16.7%.传统的保守治疗易导致畸形愈合、桡腕关节炎、Sudeck骨萎缩及手指僵硬等并发症[1].切开复位内固定常因骨质疏松和骨缺损导致内固定失败和腕关节功能丧失等[2].

    作者:吴水生;唐献忠;王宇池;马台;徐宏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气胸手术的临床研究

    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胸外科领域中一项热门的新技术,其在气胸的外科治疗中也得到普及.早期资料表明,VATS气胸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并不高于传统手术[1],但是近年来随着病例的积累及随访观察,有关VATS气胸手术后复发率较高的报道日渐增多[2-3].

    作者:赵晓菁;罗清泉;周允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曲马多预镇痛与吗啡自控镇痛在腹腔镜手术后的比较

    腹腔镜手术由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妇科治疗中,但术后疼痛仍然存在,尤其是术后24 h内.曲马多是一种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作用于阿片受体及下行镇痛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神经系统,而下行镇痛系统的激活对伤害信息在脊髓后角的整合有直接效应.

    作者:黄绍强;焦静;林金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喉咽下段的解剖学观测及其在高位食管内支架中的应用

    由于食管入口相对于椎体的位置变化较大,且X线透视下以椎体作为解剖学标志并不能准确显示食管入口的位置[1],故目前有关食管支架上缘的留置位置尚存在争议,高位食管疾病较少采用内支架置入治疗.本研究对尸体标本喉咽下段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测量,寻找和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的食管入口定位法,指导临床准确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疾病.

    作者:韩新巍;吴刚;李永东;高雪梅;马南;陈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长时间窦性静止一例

    患者男,47岁.因怕热、多汗、胃纳亢进3个月入院.体格检查:神清,气平,突眼Ⅰ度,心率75次/min,律齐,双侧膝腱反射减弱,双侧甲状腺Ⅱ度肿大.超声检查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1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43.5 pmol/L,甲状腺刺激激素(TSH)0.09 U/mL.血钾4.0 mmol/L.心电图、心动超声检查示正常.

    作者:胡伟国;张洁;梁寿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心肌淀粉样变性一例

    患者男,50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尿少伴胸闷7个月入院.外院查24 h尿蛋白232 mg,肌酐134 μmol/L,考虑为肾炎、高血压,予控制血压、利尿和保肾等治疗,但仍有下肢及阴囊水肿,胸闷在活动后加重,并曾晕厥1次.入院后体格检查:脉搏90次/min,血压100/75 mm Hg(1 mm Hg=0.133 kPa);颜面水肿,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0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阮雯;孙寅光;张凤如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诊断右冠状动脉-左室瘘合并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一例

    患者男,52岁,因活动后乏力半年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30/55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心脏扣诊临界大小,心率88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Ⅱ~Ⅲ级舒张期杂音.

    作者:姚豪华;潘翠珍;舒先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心脏超声新技术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自Inge Edler和Helmut Hertz发明超声技术以来,超声心动图在近50年间迅猛发展.

    作者:沈卫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心肌运动研究进展

    迅速发展的超声心动图已经成为心血管病学和医学影像学领域内具前景的领域之一,深刻影响了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心脏生理指标、心力衰竭、冠心病和心肌病等方面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尤其在评估心脏生理性起搏、再同步化治疗和心肌运动方面更是成为近年来临床科研的热点,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操作方便、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俱佳的技术手段.现将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及其应用前景介绍如下.

    作者:孙寅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争议案例点评——食管异物梗阻后食管穿孔与医疗行为是否直接相关

    食管异物梗阻并发食管穿孔是较为常见的临床急症之一,病情发展迅速,误诊率和病死率高,应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现对1例儿童食管异物梗阻在行食管镜检查后发生食管穿孔并死亡与医疗行为之间是否直接相关的案例点评如下.

    作者:陈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