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省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764X
  • 国内刊号:32-1204/R
  • 影响因子:0.74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104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1997,三部委)
  • 临床医学
临床检验杂志   2016年5期文献
  • 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相关耐药机制及同源性分析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相关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 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临床分离利奈唑胺非敏感粪肠球菌11株,采用E-test复核菌株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和测序检测cfr基因、23S rRNA第5功能区以及L3、I4核糖体位点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11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MIC范围为4~48 mg/L,其中耐药7株,中介4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均未检出cfr基因,在23S rRNA第5功能区及核糖体位点均未检出突变;PFGE显示各菌株电泳条带差异较大,以A克隆多.结论 造成我院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敏感性降低机制不明,不存在克隆株的播散.

    作者:周万青;陈磊;张之烽;沈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

    目的 观察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特征.方法 对2014-2015年就诊的560例绝经后女性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剔除不符合条件者及失访者,余下51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择40例未发生骨折的对应年龄段的绝经后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研究对象的骨密度值.追踪并检测对照组人群首诊时以及实验组患者骨折48 h内、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的β-CTx、P1 NP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48 h内、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β-CTx值分别为(554.14±243.13)、(682.41±265.08)、(594.21±260.72)、(556.25±226.28) pg/mL;P1NP值分别为(55.56±22.86)、(69.52±21.62)、(59.02±26.92)、(56.63±25.39) ng/mL,对照组患者β-CTx、P1 NP值分别为(348.65±150.54) pg/mL、(41.89±16.94) ng/mL,实验组β-CTx、P1 NP各个时间截点的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β-CTx、P1NP增加明显(P<0.01).结论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非暴力骨折后β-CTx、P1NP明显增加,3个月时基本达到峰值水平,持续到12个月仍处于高水平状态.

    作者:王福斌;陈剑明;陈玮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江苏宿迁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 分析江苏宿迁地区汉族人群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97例CHD患者及202例健康对照者IL-6基因-572C/G多态性,并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选取部分DNA进行测序,以验证其基因型;用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血糖和血脂水平.结果 IL-6-572C/G基因频率在CHD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均具有群体代表性(P>0.05);健康对照组和CHD组CC、CG、GG基因型分布分别为53.5%、41.1%、5.4%和36.6%、49.7%、13.7%,C,G等位基因频率则分别为74.0%、26.0%和61.4%,38.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组IL-6-572C/G的CG+GG基因型频率显著升高(x2=11.53,P=0.007);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L-6-572G等位基因增加了CHD患病风险(OR=1.79,95% CI:1.32 ~2.42,P=0.000).在CHD组中,血糖血脂水平在IL-6572CC、CG和GG 3种基因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冠心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CG+GG基因型频率显著升高(x2=5.52,P=0.019),且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x2=6.01,P=0.014);但早发冠心病与晚发冠心病比较,所有基因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572G等位基因与江苏宿迁地区汉族人群CHD的发病密切相关,与早发CHD易感性亦显著相关.

    作者:陈丹;张葵;魏红霞;李雷;邱巍;王新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异型细胞”对尿路上皮癌筛查价值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全自动尿沉渣仪检测“异型细胞”对尿路上皮癌的筛查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54 852例门/急诊患者,用FUS2000/FUS200尿沉渣仪进行尿有形成分检测,用人工图像复核、人工显微镜、瑞氏染色3种方式对“异型细胞(肿瘤细胞)”进行形态学确认.跟踪随访“异型细胞”阳性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54 852例患者中271例检测到“异型细胞”,阳性率0.5%.271例“异型细胞”阳性患者中194例病理诊断为尿路上皮癌,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结合人工复核对“异型细胞”的判定与病理诊断相符率为78.2%(194/248).结论 全自动尿沉渣仪检测到“异型细胞”提示临床开展尿路上皮癌相关检查.

    作者:宗晓龙;魏殿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体检健康人群大豆蛋白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及其所识别蛋白质组分分析

    目的 分析体检健康人群血清大豆蛋白特异性IgG (sIgG)抗体水平,探讨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并分析抗体识别蛋白质组分.方法 丙酮溶解法制备大豆蛋白粗提液,包被微孔板,ELISA法检测24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大豆蛋白sIgG抗体水平,分析抗体水平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大豆蛋白质组分,并用酶免疫印迹技术分析与IgG特异性结合的主要蛋白质组分.结果 体检人群大豆蛋白sIgG抗体阳性率为55.8%,女性(66.6%)显著高于男性(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各年龄组间s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男性组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酶免疫印迹技术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个体间可能存在针对不同大豆蛋白抗原组分的sIgG抗体.结论 体检健康人群中普遍存在针对大豆蛋白质组分的sIgG抗体,且sIgG抗体水平与年龄和性别相关.

    作者:朱敏;林曦阳;朱黎娜;张莹盈;孙静;闫娟娟;李会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sa-miR-17-5p和hsa-miR-223-3p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丙肝)患者血清hsa-miR-17-5p和hsa-miR-223-3p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丙肝患者和32例体检健康者血清hsa-miR-17-5p和hsa-miR-223-3p的表达水平.结果 丙肝组血清hsa-miR-17-5p相对表达量[1.96(1.27,2.82)]比体检健康组[1.29(1.01,1.52)]显著升高(Z=2.94,P<0.05),而丙肝组血清hsamiR-223-3p相对表达量[0.29(0.22,0.39)]比体检健康组[0.56(0.45,0.64)]显著降低(Z=4.21,P<0.05).体检健康组hsa-miR-17-5p表达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均无相关性(r分别为0.316和0.073,P>0.05);hsa-miR-223-3p表达水平与ALT和AST活性亦无相关性(r分别为0.063和0.121,P>0.05).而丙肝组hsa-miR-17-5p表达水平与ALT和AST活性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985和0.972,P<0.05);hsa-miR-223-3p表达水平与ALT和AST活性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446和-0.450,P<0.05).结论 丙肝患者血清hsa-miR-17-5p和hsa-miR-223-3p表达失调,hsa-miR-17-5p有望成为判断丙肝患者肝损伤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作者:张苹;李杰;查显丰;谢汶晃;温旺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尿足细胞及其标志蛋白podocalyxin测定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尿足细胞及其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测定对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60例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依据尿清蛋白(Alb)/肌酐(Cr)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正常清蛋白尿组(NA)、微量清蛋白尿组(MA)和大量清蛋白尿组(LA);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人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尿中足细胞,ELISA法检测尿中PCX含量,两者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NA组、MA组、LA组以及健康人对照组尿足细胞检测结果分别为(0.96±0.36)、(3.09 ±0.86)、(5.53±1.44)和(0.65±0.31) units/μL,尿PCX检测结果分别为(0.62±0.13)、(1.49±0.47)、(2.19±0.47)和(0.46±0.08) ng/μmol Cr,糖尿病患者尿足细胞及PCX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程进展而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尿足细胞和PCX呈正相关(r=0.86,P<0.01).在NA患者中,足细胞及PCX阳性率分别为51.9%、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6.9%.结论 糖尿病患者肾损伤时尿足细胞和PCX明显增加,两者联合检测对于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伏猛;刘倩;王彦;周彦;吴惠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宁夏回、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差异蛋白质初步筛选及脂多糖结合蛋白、载脂蛋白C3的验证

    目的 初步筛选宁夏回、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差异蛋白质,并对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载脂蛋白C3(apoC3)进行验证.方法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2015年8月至10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与吴忠市人民医院确诊的T2DM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包括回族72例,汉族70例,以及6例健康人.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Proteome Discoverer软件与检索数据库NCBI Human-RefSeq(人参考序列库)进行差异蛋白质筛选和信息分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中LBP和apoC3表达水平.结果 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汉族与回族均上调的蛋白质有8个,仅汉族上调的蛋白质7个,仅回族上调的蛋白质9个;汉族与回族均下调的蛋白质15个,仅汉族下调的蛋白质14个,仅回族下调的蛋白质6个.汉族组血浆LBP为(26.858±0.911) ng/mL,回族组血浆LBP为(24.538±1.030) ng/mL,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98,P<0.01);汉族组血浆apoC3为(124.920±2.057) ng/mL,回族组血浆apoC3为(147.218±1.572) ng/mL,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91,P<0.01);回、汉族男、女患者血浆LBP与apoC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宁夏回、汉族T2DM患者血浆中蛋白质存在差异表达,T2DM汉族组血浆LBP较回族组明显升高,T2DM回族组apoC3较汉族组明显升高,且血浆LBP与apoC3的表达与性别无关.

    作者:楚元奎;杨洋;王俊;刘瑞;廖国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连云港地区苯丙酮尿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谱的构建及其应用

    目的 分析连云港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特点,构建PAH基因突变谱,探讨PKU患儿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用二代测序技术分析29例PKU患儿及其父母PAH基因第1~13外显子及两侧内合子序列,用AV值评分法进行基因型-生化表型的预测.结果 29例PKU患儿的58个等位基因中共检测出50个突变,检出率为86.2%,常见突变依次为R243Q(11/50,22.0%),R241C(4/50,8.0%)和V399V(4/50,8.0%);R169S和P292L为新发突变;通过基因型预测的生化表型与患儿实际生化表型的一致率为80.0%,其中经典型PKU的预测一致率为83.3%,患儿治疗前血苯丙氨酸水平与AV值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1,P<0.05).结论 连云港地区PKU患儿PAH基因突变谱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具有相关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王震文;周保成;毛华芬;刘双;尹婷;顾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海南地区1株携带blaNDM-5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及耐药基因分析

    目的 分析2014年海南地区临床分离的1株携带blaNDM-5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药物大肠埃希菌1株,经Vitek 2 Compact和E-test条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复核试验;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扩增并测序筛查碳青霉烯酶基因(blaNDM、blaKPC、blaGES blaIMP、blaVIM、blaoXA-48)和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blasHV、blaCTX);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序列分型;接合转移试验、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Southern印迹杂交方法分析其携带质粒的特征.结果 该菌株对所检测的包括碳青霉烯类的β-内酰胺类药物全部耐药,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利福平、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B敏感;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增效试验阳性;基因扩增及序列比对显示与已报道的blaNDM-5同源性100%,同时检出blaTEM-1和blaCTX-M-55基因;MLST测序分型为ST5131;S1-PFGE、Southern印迹杂交显示blaNDM-5位于大小约50 000 bp的质粒上,并且为接合性质粒.结论 海南地区发现携带blaNDM-5的大肠埃希菌,该基因存在于可经接合传递的质粒上;该菌株同时携带blaTEM-1、blaCTX-M-55β-内酰胺酶基因.

    作者:麦文慧;陈东科;李娟;陈海;朱雄;王日;陈柳虹;吴清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肺炎衣原体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

    目的 针对Cpn0308基因建立检测肺炎衣原体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方法 根据肺炎衣原体包涵体膜蛋白Cpn0308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Taqman FQ-PCR检测体系,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进行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评价;并与商品化肺炎衣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检测临床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肺炎衣原体TaqmanFQ-PCR方法的引物浓度300 nmol/L,探针浓度200 nmol/L,Mg2+ 4.0 mmol/L为优反应条件;灵敏度为8.36×102copies/μL;该法对常见几种呼吸道病原菌及沙眼衣原体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中4个浓度变异系数均小于3%.自建方法与商品化试剂盒对呼吸道感染组、心血管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标本检出率分别为10%vs 10% (x2 =0.167,P>0.05),44.44%vs 40.74%(x2 =0,P>0.05),6.67% vs3.33%(x2 =0,P>0.05),各组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方法的总阳性率(16.54% vs 14.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1,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炎衣原体的方法灵敏度好,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可应用于临床肺炎衣原体核酸检测.

    作者:程永婷;贾晓晖;马良;贾天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XN-9000血液分析流水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

    血液分析流水线的应用为现代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XN-9000血液分析流水线硬件上由Sysmex TS-10试管管理系统、XN-9000血液分析仪、SP-10全自动推片机和DI-60全自动细胞形态分析仪组成,依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借助轨道控制系统软件(Lasc)和数据处理、复检规则软件(Laboman)等软件功能,通过条形码技术、时间节点控制、内置复检规则、全自动推片染片阅片和报告审核系统的有机配合,建立了血液分析智能化管理系统.合理、有效地应用该管理系统是保障实验室工作繁而有序、忙而不乱的根本.

    作者:廖红艳;陈姣;毛志刚;粟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临床实验室员工培训和能力评估软件模块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 开发临床实验室员工培训和能力评估软件模块,高效开展员工培训和能力评估工作.方法 利用ASP.NET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搭建Web平台,基于平台功能开发员工培训和能力评估模块.结果 科室各部门制定培训和评估计划,审批后按计划发布培训材料和试卷;相关员工收到系统提醒消息,按期在线学习或下载培训材料完成自主培训并参加在线考试,系统自动保存培训记录和阅卷;管理层评阅试卷,评估培训效果和员工能力,决定员工再培训或相应授权,系统保存授权记录;使用该模块后,员工培训和能力评估相关工作量减少60%,每年节约成本约2万元,各部门每年开展员工培训和能力评估超过15次,每次培训出勤率达95%以上.结论 该模块实现了高效开展员工培训和能力评估工作的目的,员工乐于接受和配合,比传统手段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作者:欧阳能良;王伟佳;黄福达;兰海丽;温冬梅;张秀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生物学变异推导出的质量规范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指标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由生物学变异推导出的允许总误差(TEa)和允许不精密度(CV)质量规范在肿瘤标志物室间质量评价(EQA)和室内质量控制(IQC)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肿瘤标志物EQA数据,同时要求各实验室上报当月IQC的CV.以基于生物学变异推导出的和EQA计划的TEa及允许CV作为质量规范,并用Excel 2010软件对EQA和IQC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EQA结果显示,所有检验指标均有80%以上的实验室能达到基于当前技术水平的TEa质量规范控制限;AFP、CEA、CA125、CA153、CA199和总PSA指标有80%以上的实验室能达到佳的TEa质量规范评价限;铁蛋白均能达到低的TEa质量规范评价限;β2-微球蛋白只有70%以上实验室能达到低的评价限.IQC结果显示,所有检验指标均有80%以上实验室能达到1/3 TEa的允许CV质量要求,60%以上实验室能达到1/4 TEa的允许CV质量要求;CA125、总PSA检测指标有80%以上的实验室能达到适当的允许CV质量要求;AFP、CEA、CA199、铁蛋白检测指标有80%以上的实验室能达到低的允许CV质量要求;而CA153和β2-微球蛋白检测指标无法满足低的允许CV质量要求.结论 以生物学变异推导出的质量规范作为肿瘤标志物的EQA和IQC评判标准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各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水平,为肿瘤标志物检验指标的互认提供依据.

    作者:章晓燕;王薇;赵海建;张传宝;钟堃;何法霖;王治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全基因组与外显子组测序的应用评估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人类基因组和外显子组测序得到了迅猛发展.测序技术的高通量性致使测序价格越来越低廉,使全基因组和外显子组测序真正用于临床诊断成为现实.作为医学预测和个体化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全基因组和外显子组测序应用范围广泛,该文针对其在遗传性疾病基因变异中的诊断进行讨论,同时为临床医生如何申请测序,测序报告解释,以及如何与患者沟通检测结果提供了新视角.

    作者:刘发娣;洪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ISO 15189:2012与临床实验室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CI)是质量管理的灵魂,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QMS)有效运行的重要抓手.如何做好实验室的持续改进是每个实验室管理层应该持续关注和为之付出努力的工作内容.实验室可以通过开展和实施CI方案来实现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该文根据ISO 15189:2012中对实验室持续改进的要求并综合相关文献,从CI方案的基本过程和共同支持要素两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临床实验室更有效的实施CI方案提供帮助.

    作者:李婷婷;王薇;赵海建;王治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TIM-3在胃肠癌中的表达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 (TIM-3)是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TIM)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负性免疫调控分子,主要参与辅助性T细胞1(TH1)和I型细胞毒性T细胞(Tc1)的免疫应答的调节,在诱导肿瘤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TIM-3可与半乳糖凝集素-9(Gal-9)内的多种配体结合而产生各异的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参与了固有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诱导T细胞耗竭等,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旨在研究TIM-3在胃肠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以期为胃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徐娟俐;石亮荣;吴骏;蒋敬庭;吴昌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LncRNA在肿瘤及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是由多种细胞构成的局部病理环境,参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新研究表明lncRNA能够调控肿瘤细胞和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该文就lncRNA在肿瘤及其微环境中的作用、分子机制和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梁炜;潘磊;付敏;钱晖;许文荣;张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WT-1 mRNA定量分析在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Wilms瘤基因1(WT-1)mRNA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疗效、预后和预测复发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84例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的骨髓标本,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Q-PCR)分析WT-1 mRNA表达水平;聚合酶链反应-短串联重复序列法(PCR-STR)分析移植后供体基因嵌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AML和ALL治疗前组WT-1表达水平[分别为4.13(0.77,9.26)、0.69(0.16,2.35)]比较,AML和ALL治疗后组[分别为0.51(0.06,0.91) (U=164,P<0.01);0.06(0.02,0.10)(U=315,P<0.01]、缓解组[分别为0(0,0.06)(U=0,P<0.01);0(0,0.03)(U=0,P<0.01)]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与缓解组相比,AML复发组[3.35(2.46,5.63)(U=0,P<0.01)]、ALL复发组[2.46(2.17,3.31)(U=0,P<0.01)] WT-1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15例复发患者,在临床确诊复发前的WT-1水平明显升高.移植患者WT-1水平与供体基因嵌合率呈负相关(r=-0.73,P<0.05).结论 WT-1mRNA定量分析可用于监测经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灶,评估疗效、预后及预测疾病复发风险.

    作者:郝英婵;伍权;张爱梅;徐修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iR-214/199a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miR-214/199a可以以促癌因子或抑癌因子的角色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可作为肿瘤分子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文就miR-214/199a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娇;钱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去泛素化酶USP22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去泛素化酶USP22为人类基因组编码的50多种特异性蛋白酶之一,属去泛素化酶的亚家族,是一种重要的去泛素化酶.USP22通过特异性识别靶蛋白,使靶蛋白去泛素化并阻止其降解.研究表明,USP22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如细胞的凋亡和自噬、肿瘤信号通路、细胞周期的调节和DNA损伤修复等,而且抑制USP22表达可影响细胞的增殖、成瘤和浸润.该文就USP22与肿瘤发生及发展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许超;史伟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GFRA1/SOX1甲基化检测对于宫颈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GFRA1(GDNF家族受体α1)/SOX1(性别决定区域Y1)甲基化对于宫颈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甲基化PCR (QMSP)检测114例宫颈液基细胞样本(包括正常细胞2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期27例,CIN3期30例,宫颈癌31例)中GFRA1/SOX1的甲基化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单一和联合指标检测对于宫颈癌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 GFRA1和SOX1在不同分组中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9.371和34.981,P均<0.01),并且随着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CIN3期和宫颈癌病变程度的加重,GFRA1和SOX1基因的甲基化程度逐步升高.GFRA1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890 (95% CI:0.813~0.966),SOX1的AUCROC为0.860(95% CI:0.772~0.948),两者联合检测的AUCROC为0.897(95% CI:0.825~0.970).以GFRA1>3 961.68,SOX1>5 502.23,联合诊断的预测概率>72.80%为cut off值,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87.10%)、特异性(92.77%)、阳性预测值(81.82%)、阴性预测值(95.06%)和准确度(91.20%)均高于单独检测.此外,GFRA1和SOX1甲基化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和宫颈癌FIGO分期等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GFRA1/SOX1甲基化是宫颈癌发生的独立指标,其在宫颈液基细胞样本中的定量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宫颈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作者:刘志礼;范永娟;李娜;刘运德;王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循环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引起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转移和复发,研究发现,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肿瘤转移和复发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检测肿瘤复发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与原发灶肿瘤细胞相比,CTCs细胞表面分子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等生物学特性均发生改变,该文针对CTCs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吕少刚;娄加陶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