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Miles)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40例行Miles的患者分为2组,腹腔镜组(L组)和传统开腹组(O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1 d,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辅助T淋巴细胞(TH)2个亚群Th1、Th2细胞含量、Th1/Th及白细胞介素-2(IL-2)、IL-6含量.术前1 d和术后第3天检测全血CD3+CD56+T细胞和CD3-CD56+自然杀伤(NK)细胞的百分比.IL-2、IL-6的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CD3+CD56+T细胞和CD3-CD56+N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结果 术后第1天,L组Th1细胞含量高于O组(P<0.05);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L组Th2细胞含量低于O组,Th1/Th2高于O组(P<0.05);术后第2天,L组IL-2含量高于O组,术后第1天L组IL-6含量低于O组(P<0.05).2组手术对CD3+CD56+T细胞、CD3-CD56+NK细胞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Miles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肿瘤患者的预后有益.
作者:马宁;曹红勇;卞建民;时开网;蔡永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1)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78例老年和54例非老年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急诊PCI的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6 h、术后1 d、术后7 d、术后1月测定C反应蛋白(CRP),临床随访造影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 老年组PCI成功率97%、病死率2%、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3%等与非老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多于非老年组(P<0.05).2组术后6 h、术后1 d CRP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P<0.05),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老年AMI患者急诊PCI手术疗效预后与非老年组相近,无显著差异.
作者:施红;王书礼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药呆聪液对老龄鼠痴呆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2月龄的老龄SD大鼠,脑内注射海人酸,选择性破坏神经元,制备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的老龄大鼠痴呆模型,然后用不同剂量的中药呆聪液给予治疗1月,用3H-TsR掺入DNA法观察呆聪液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低剂量呆聪液实验组可提高痴呆动物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和大剂量实验组可显著提高痴呆动物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中剂量和大剂量实验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呆聪液可提高痴呆动物模型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赵淑梅;岳启安;王红艳;王益光;阎乐法;李光宗;尤敏;管福来;宫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监测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通气对老年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病人的影响,从而评估其临床推广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老年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病人,及时使用BiPAP无创通气并观察治疗效果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中心静脉压(CVP)]、血气[氧合指数(OI)、碳酸氢根离子(HCO3-)]的变化.结果 及时使用BiPAP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HR)明显缓解(P<0.01);血气分析的数值(OI,HCO3-)明显改善(P<0.05);并且对多巴胺的依赖明显降低(P<0.01);总的治疗有效率高达87%.结论 早期使用BiPAP无创通气对老年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合并呼吸衰竭病人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徐仲;黄东健;罗俏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健康老年人与健康年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和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的比较,探讨HLA-DR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与衰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技术测定20例健康老年人和20例健康年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和CD3、CD4、CD8的水平.结果 老年组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稍高于年轻组,但统计学上差异不明显(P>0.05),老年人CD4+T细胞、CD4/CD8低于年轻组,两者之间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或P<0.01).结论 老年组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稍高于年轻组,但功能降低,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较年轻组下降,是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
作者:周静;周苏明;程蕴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UA)水平.方法 随机选择老年男性高血压36例、糖尿病33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41例,对照组27例,比较4组血UA水平结果 3个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血UA水平均明显升高,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差异显著(P<0.01);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与高血压组、糖尿病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血压组与糖尿病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UA水平与高血压、糖尿病密切相关.监测血UA水平有利于及时对原发病进行有效干预并改善其预后.
作者:邱健力;罗学胜;刘朝阳;吕飞娟;曹振羽;刘志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治疗老年骨关节疼痛的机制与临床疗效.方法 121例老年骨骼或关节疼痛患者,根据病因分为3组:A组(骨质疏松组)、B组(骨质增生组)和C组(腰椎管狭窄伴间歇性跛行及下肢疼痛组).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低变频、宽幅、多部位脉冲电磁场,共3个疗程,每个疗程为4周,前3周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15次后休息1周.随访16周,评估疼痛强度和缓解度.结果 低频脉冲治疗对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疼痛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治疗4周疼痛强度即明显下降(P<0.01);而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经低变频宽幅多部位脉冲治疗下肢疼痛强度有所减轻(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老年骨关节疼痛临床疗效稳定.
作者:林华;陈新;朱秀芬;张咏梅;李卫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床边快速检测脑钠肽(BNP)在老年患者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荧光免疫测定法测定60例老年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NP、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 心力衰竭引起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力衰竭组患者[(586.4±326.3)ng/L对(65.3±36.7)ng/L,P<0.01],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BNP水平逐渐升高.结论 快速检测BNP诊断心力衰竭敏感、简便、快捷,可作为老年患者急性呼吸困难病因鉴别的一个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沈斌;顾春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和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方法 对急诊中心收治的97例老年急性胰腺炎与同期148例中青年急性胰腺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老年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多,重症比例高,占50.5%,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81.4%,病死率8.25%,与中青年组(2.02%)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老年急性胰腺炎应尽早诊断,急性炎症反应期尽可能采取个体化非手术综合治疗,后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使绝大部分的老年患者免于死亡,降低死亡率.
作者:魏桃英;陈旭峰;张劲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曲美他嗪对≥80岁老年人冠心病伴心房颤动患者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 4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及对照组,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60 mg/d,对照组继续原常规治疗,评估治疗3月后左心功能.结果 治疗3月后,曲美他嗪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35.74±5.17)%上升至(40.1±5.24)%,对照组由(35.83±3.69)%上升至(37.59±3.83)%,2组的LVEF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曲美他嗪可改善≥80岁老年冠心病伴房颤患者心力衰竭的心功能.
作者:邓雪峰;刘嘉眉;余湘文;叶慧玲;王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米力农对老年人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寻求纠正老年人慢性肺心病心衰的合理用药.方法 50例患者为米力农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以米力农首剂负荷量50 μg/(kg·min),缓慢静注10 min,再以0.5 μg(kg·min)静滴,时间4 h,每日1次,7 d为1疗程;48例患者为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多巴酚丁胺20~40 mg+5%葡萄糖250 ml,以2.5 μg/(kg·min)静滴,每日1次,7 d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44%(22/50),有效率52%(26/50),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率35.4%(17/48),有效率45.8%(22/48),总有效率81.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老年慢性肺心病心衰洋地黄类强心剂不但疗效差,且易导致中毒,选择米力农既可发挥正性肌力作用,又可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疗效肯定、安全.
作者:王以炳;肖莉;刘莉敏;张天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应用胰岛素泵(CSII)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对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58例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30例)和MSII组(28例),进行胰岛素治疗.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后的三餐前后及睡前血糖、血糖控制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的次数以及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均能达到目标血糖值,但CSII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少于MSII组(P<0.01),CSII治疗后HbA1c水平显著低于MSII组(P<0.01).结论 CSII有效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用于老年T2DM患者能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并且效果能持续较长时间.
作者:裴泂;陈正方;缪韦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雌激素替代辅助治疗老年女性再发性下尿路感染的疗效.方法 绝经期后再发性下尿路感染患者14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7-甲异炔诺酮(livial,利维爱)或雌三醇(ovestin,欧维婷)联合抗生素,对照组则只采用抗生素治疗.随访观察治疗后6月内的情况.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雌激素辅助治疗组下尿路感染的再发生率逐渐降低,3月时差异显著;但雌激素停用3月后2组的再发感染率又归于相近.结论 对于在治疗老年女性再发性下尿路感染时长期使用雌激素辅助疗法的利弊,临床上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晓华;刘敏玲;徐亚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老年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不同程度时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分析两者的关刎系.方法 所有对象(60例)均接受Judkins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参照Gensini积分系统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粥样斑块者为对照组(11例),有粥样斑块者为病例组(49例),并且在病例组根据Gensini积分的高低分为A组(21例,Gensini积分<30分)和B组(28例,Gensini积分≥30分).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睾酮(T)、雌二醇(E2),比色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尿酸(UA)、肌酐(Cr)和尿素氮(BUN).结果 病例组血清T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组和B组的血清T浓度也分别低于对照组(P<0.01),而B组低于A组(P<0.05).血清HDL-C、TC、TG、UA、Cr、BUN、E2和E2/T在各组间无差异.病例组血清T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286,P<0.05).结论 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T浓度显著下降,与CAS程度有关.
作者:刘俊;王洪巨;杨红;史晓俊;张恒;高大胜;蔡鑫;包宗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进一步明确纤维蛋白原(F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本文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观察了118例高血压患者血浆F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互关系.结果 不同水平血浆FB组中颈动脉钙化斑发生比例、IMT、高血压病程、年龄和血浆胆固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FB的多因素Linear regression分析发现IMT和高血压病程是FB的相关因子(P<0.01).结论 血浆F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IMT相关,FB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杨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老年长期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方法 长期机械通气后并发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4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2例)和试验组(2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对病原体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100~250 mg/(kg·d)],连续使用3~7 d.观察各组临床有效率、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和肺部感染再发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指标(CD4、CD8、CD4/CD8)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45.45%,发生重症肺部感染率为8.33%和40.90%,病死率为0和13.64%,肺部感染再发率为0和13.64%,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CD4、CD8、CD4/CD8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1).结论 联合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能有效阻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一步发展,降低重症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罗俊华;李曙平;姜辉;李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对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2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61~88岁,平均(72.6±10.9)岁,其中胆管癌10例(术后5例),胰头癌3例,胃癌术后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2例,肝癌1例,不宜行十二脂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ERCP失败,经皮肝穿刺放置引流管或内支架.结果 全部PTBD成功,其中外引流6例,内外引流13例(3例左右胆管双引流),金属内支架4例.引流术前血清总胆红素(321.6±132.1) μmol/L,引流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88.6±10.1)μmol/L,较前明显下降(P<0.05),直接胆红素从(252.3±36.3)μmol/L降至(53.3±9.4)μmol/L(P<0.05).结论 PTBD对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良;唐继来;冯玉明;范志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帕金森病(PD)是以运动减少、震颤和肌强直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变性疾病,晚期致残率较高.左旋多巴替代治疗一直是基本的治疗药物.近年研究表明多巴胺(DA)受体激动剂不但能缓解其临床症状,还可以克服左旋多巴的不足,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1],主张将DA受体激动剂用于早发(<50岁发病)的PD患者或者与左旋多巴制剂联合应用治疗中晚期PD[2].
作者:董丽华;胡国华;王育珊;孙冬;张海娜;刘彩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在老年人中甚为常见,也是导致老年人住院的常见原因.我院使用环磷酸腺苷葡胺治疗老年CHF,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AF的地位逐步提高,左心房内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术(LACA)是主流术式之一.术中的规范化管理,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一定的保障.现将术中管理要点总结如下.
作者:王玉如;许凤英;翟大玲;徐金凤;胡玉芳;陈桂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家族包括4个成员,即EGFR/HER1、C-erbB-2/HER2、C-erbB-3/HER3和C-erbB-4/HER4,都属于Ⅰ型具有受体功能的酪氨酸蛋白激酶[1].研究表明,EGFR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判断、化疗药物选择等方面有重要作用[2].
作者:尤振兵;甄林林;韩学东;施建华;吴锦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冠心病的重要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是其病理基础,而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又是AMI和UAP的直接原因,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炎症反应颇受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1].
作者:袁辉;巫开文;杜同信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院2004年以来应用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于年龄≥75岁患者的低位手术,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郁万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 h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1].
作者:拓西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SCD)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对未发生过但有可能发生SCD的高危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预防SCD的发生,如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心肌梗死后患者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即可大大降低SCD的发生率;二级预防是针对已经发生过心脏骤停而抢救成功的患者,以防止他们再次发生SCD.
作者:石津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SCD)约占全部老年人猝死的90%以上.而70%~90%为冠心病(CHD)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所致.研究表明,老年人SCD可以通过预测及干预手段预防其发生和发展,因此研究老年人SCD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建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是指老年人由于心脏原因、非暴力性的、自然发生而未预想的突然死亡.70%~90%为冠心病所致.
作者:朱俊;刘丽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SCD)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病症的发生率日益增高,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因此,老年人SCD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临床特征及防治等已成为医学工作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课题.
作者:卢才义;高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SCD)的定义老年人SCD的定义是指老年人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 h内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意识突然丧失与死亡.老年SCD占所有发病1 h内死亡患者的90%以上,而且70%~90%是冠心病,其次是心肌病、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作者:李小鹰;郭志琴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