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9198
  • 国内刊号:32-1338/R
  • 影响因子:0.72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07
  • 全年订价:19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Pж(AJ) 文摘杂志(俄),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 国家“双效”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2015年4期文献
  • 加倍剂量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加倍剂量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微量蛋白尿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89例,单药治疗血压均未达标,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 mg/d+氨氯地平5 mg/d,治疗组给予缬沙坦160 mg/d,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微量白蛋白(mAlb)、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情况. 结果 随访12周,对照组血压控制达标率为83.33%,24 h mAlb从(115.20±12.32) mg/24 h下降至(53.79±9.35) mg/24 h(P<0.02);治疗组血压控制达标率为85.37%,24 h mAlb从(118.81±10.27) mg/24 h下降至(51.75±8.49) mg/24 h(P<0.05);2组间治疗后血压达标率、m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治疗前后尿素氮(BUN)、血肌酐、胱抑素、电解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加倍剂量缬沙坦与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均具有良好的降压达标率和降低尿微量蛋白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金俊;张臻;崔亮;赵喆;谈世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环境温度和5-HT1A受体阻断剂对乙醇引起老年大鼠体温变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环境温度和5-羟色胺1A(5-HT1A)受体阻断剂p-MPPI对乙醇引起老年大鼠体温变化的影响. 方法 实验用SD年轻雄性大鼠(3~4月龄)和老年雄性大鼠(16~ 18月龄),在3种不同环境温度(22℃、10℃和32℃)下,上午10:00给大鼠腹腔注射乙醇(3g/kg)或生理盐水(等容量),用无线遥测技术连续记录体温.实验也观察了5-HT1A受体阻断剂p-MPPI对乙醇引起低温反应的影响. 结果 (1)在22℃和10℃环境中,乙醇均能引起年轻大鼠和老年大鼠出现低温反应,但老年大鼠体温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于年轻大鼠.(2)在32℃环境中,乙醇则引起大鼠体温出现升高反应,而老年大鼠体温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年轻大鼠.(3)在22℃环境中,5-HT1A受体阻断剂p-MPPI能够阻断乙醇引起的低温反应. 结论 (1)在中性环境和冷环境温度中,乙醇引起老年大鼠的低温反应均明显大于年轻大鼠,而在热环境中乙醇引起老年大鼠的升温效应大于年轻大鼠,老年大鼠对乙醇的毒性反应大于年轻大鼠.(2)乙醇引起的低温反应可能与5-HT有关.

    作者:李博萍;杨永录;陈冰;熊资;卜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本院呼吸内科确诊CAP且年龄≥18岁患者495例,分为老年组(≥65岁)与非老年组(<65岁),比较2组肺炎患者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 老年患者临床表现胸痛(9.1%)、咯血(4.1%)少见,双下肢水肿(21.6%)、意识障碍(9.4%)等多见;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65.9%)、肝功能损害(24.1%)、肾功能损害(22.2%)、电解质紊乱(32.8%)、低白蛋白血症(42.5%)、呼吸衰竭(37.8%)常见;合并症以心力衰竭(25.0%)、心血管疾病(34.4%)、脑血管疾病(16.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54.4%)多见;有创机械通气(9.4%)、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失败(31.9%)、抗真菌药物治疗(13.1%)及死亡(7.5%)比例高,以上数据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CAP患者合并症与并发症多,临床表现不典型,经验性治疗效果差,死亡风险高,临床医师需要特别注意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避免误判患者病情,延误诊治.

    作者:范建;黄成亮;范贤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男性甲状腺功能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甲状腺功能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140名长期在我院体检、就医的老年男性,对甲状腺功能变化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以及此后该人群的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lobal register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评分情况进行了追踪研究. 结果 甲状腺功能各指标(T3、T4、fT3、fT4、TSH)的平均值与GRACE高值之间不存在单纯的线性关系(P>0.05),但分组研究显示TSH高于或低于正常的老人,GRACE高值均低于TSH正常组(P<0.05). 结论 TSH高于或低于正常值不增加老人心血管突发事件的风险,不推荐对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异常进行过于积极的干预.

    作者:冯德光;刘泽;王鲁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体外冲击波与小针刀联合消炎镇痛液治疗老年跟痛症的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分别采用体外冲击波或小针刀联合消炎镇痛液治疗老年跟痛症的疗效. 方法 将64例老年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治疗组32例,小针刀治疗组32例.体外冲击波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小针刀治疗组采用小针刀联合固定配方的消炎镇痛液治疗.记录2组患者一般情况、治疗前的疼痛程度、治疗后的改善程度.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5月的疼痛程度分别采用101点数字评分法(NRS-101)和5级口述描绘评分法(VRS-5)进行评定.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小针刀治疗组治疗后1、3、5月的NRS-101评分和VRS-5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体外冲击波治疗组治疗后1、3月的NRS-101评分和VRS-5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和5月时,2组NRS-100评分和VRS-5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和小针刀联合消炎镇痛液治疗对老年跟痛症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与体外冲击波相比,小针刀联合消炎镇痛波治疗老年跟痛症患者远期疗效更好.

    作者:郭强;罗健康;李长喜;吴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安诺治疗仪联合α-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安诺治疗仪联合α-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 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为DPN的老年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3组,A组予α-硫辛酸,B组予安诺治疗仪,C组予安诺治疗仪及α-硫辛酸联合治疗,均治疗2周.观察3组临床疗效,“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TSS)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变化. 结果 C组总有效率达80%,明显高于A组或B组的40% (P<0.05);3组患者的TSS评分明显改善(P<0.05);C组NCV较A组或B组有显著提高(P<0.05). 结论 临床使用安诺治疗仪联合α-硫辛酸治疗DPN安全有效.

    作者:张菁;杨燕萍;姚蔚;薛莉;翟迎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炎性反应和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70例COPD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主要成分为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疗程8周.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肺功能检测.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分别为(17.45±7.22) ng/L比(29.72±6.70) ng/L、(121.28±13.26) ng/L比(150.11±15.61) ng/L、(21.33±3.92) ng/L比(33.32±8.1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也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L-6、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AC可减轻COPD炎性反应,有助于COPD的治疗.

    作者:李敬会;蔡莉莉;李丽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单侧迷走神经干刺激对心力衰竭犬心室肌自主神经分布和功能失衡的改善研究

    目的 探讨单侧迷走神经干刺激增加迷走神经活性,对心力衰竭(心衰)犬自主神经分布和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衰组和迷走刺激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置入起搏器不行起搏,心衰组及迷走刺激组建立心衰模型,心衰组右心室置入起搏器行250次/min快速起搏37d,迷走刺激组置入起搏器起搏30d后给予右侧迷走神经干20Hz刺激7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动脉压(MA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行电生理仪监测静息心率(HR)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阳性纤维表达情况.结果 行犬右心室快速起搏30d后,MAP<60 mmHg,LVEF<50%,心衰模型成功建立.实验30d后,心衰组和迷走刺激组MAP和LVEF值比假手术组减小,HR比假手术组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37d后,与假手术组和迷走刺激组比较,心衰组MAP和LVEF值显著减小,HR显著增快,TH和ChAT阳性神经密度不均一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衰组TH棕色条索状阳性纤维表达增加,ChAT浅棕色条索状阳性纤维表达减少;迷走刺激组可见浅棕色条京状TH表达和大量深棕色条索状ChAT阳性纤维表达. 结论 单侧迷走神经干刺激能增加心衰犬迷走神经活性,减慢心率,恢复自主神经不均一性分布和功能失衡,改善心功能.

    作者:阿不都热合曼·米吉提;戴晓燕;阿地力江·托合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包填塞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其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完成的48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并发急性心包填塞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平均(63.25±11.76)岁. 结果 48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心包填塞4例,发生率为0.08%.4例发生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其中前降支2例,回旋支1例,右冠状动脉1例.导丝至冠状动脉穿孔4例.3例行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鱼精蛋白中和肝素;1例为带膜支架覆盖冠脉内穿孔处,4例抢救成功. 结论 急性心包填塞是PCI治疗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江明宏;罗军;汪明慧;崔英凯;黄雄;张刚;曹雪滨;刘红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检测在老年有机磷中毒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N%)以及血气分析结果在有机磷中毒(AOPP)合并肺部感染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年6月至2012年8月我院AOPP且均完善胸部影像学检查的老年患者60例,其中合并肺部感染者(观察组)30例,未合并肺部感染者(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2组患者第2天和第3天CRP、PCT、WBC、N%、血气分析结果并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第3天的WBC、N%、PCT、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第2天的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WBC、N%、CRP第3天的水平高于第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CT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呈负相关(r=-0.437,P<0.01),与动脉血氧分压呈正相关(r=0.571,P<0.01). 结论 老年AOPP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在早期相关炎性指标就已升高,检测CRP和PCT等相关炎性指标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评价患者的病情.

    作者:王雪峰;李青林;蔡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疾病管理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的影响

    目的 探索冠心病疾病管理计划的可行性和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影响. 方法 将39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203例,对照组194例.干预组干预包括6次健康教育、电话随访、专科门诊等,观察12月后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以及药物使用等变化情况. 结果 随访12月,干预组吸烟率(3.4%比29.9%),体质量指数(22.7±1.19比23.7±1.34)和有氧运动比例(63.1%比31.9%)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干预组血压达标率(88.2%比77.8%),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85.7%比66.5%),和LDL水平变化[(-24.1±20.4)%比(-18.4±23.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s)外,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总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20.2%)显著低于对照组(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冠心病疾病管理计划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提高血压、HbA1c、LDL达标率,增加服药依从性,显著降低远期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

    作者:朱旖;徐慧莲;周卫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U-Ⅱ和尿AQP-2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尾加压素Ⅱ(U-Ⅱ)和尿水通道蛋白2(AQP-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CHF患者230例做为观察组,其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62例、Ⅲ级76例、Ⅳ级92例,另设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U-Ⅱ和尿AQP-2的含量,比较治疗前后及2组间水平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结果 老年CHF患者治疗前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同心功能等级患者NT-ProBNP均较对照组增高,与CHF心功能等级呈正相关(P<0.01);治疗后血浆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CHF患者治疗前血浆U-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心功能等级U-Ⅱ值均低于对照组,与CHF心功能等级呈负相关(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浆U-Ⅱ水平明显升高(P<0.01).老年CHF患者治疗前后尿AQP-2水平及变化趋势与血浆NT-ProBNP变化趋势一致(P<0.01).血浆NT-ProBNP水平与血浆U-Ⅱ水平呈负相关,与尿AQP-2呈正相关(P<0.01). 结论 血浆NT-ProBNP、U-Ⅱ和尿AQP-2与心功能等级相关,在CHF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方放;黄方;张瑗;钱晓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 方法 我们回顾性纳入了8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与未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2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脂水平. 结果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症状心肌缺血患病率为27.0%(24/89),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未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8±9.5)岁比(53.6±8.7)岁,P<0.01],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9.3±2.6)%比(10.3±2.6)%,P=0.107],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

    作者:于恒池;洪旭;尹洁;郝雅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扶正解毒固定方治疗老年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扶正解毒固定方对于老年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胸片吸收程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老年肺炎患者323例,随机分为扶正解毒固定方组(A组,163例)和对照组(B组,1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挟正解毒固定方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扶正解毒固定方治疗.采用SMART-COP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程度分层,并记录不同SMART-COP评分水平的患者胸片吸收程度和中医症状变化等情况,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当SMART-COP评分为1分时,挟正解毒固定方组的胸片吸收程度(57.41%)明显高于对照组(4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SMART-COP为2分时,治疗组的症状改善分布(55.56%)明显高于对照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扶正解毒固定方可以改善老年肺炎患者,特别是症状较轻者(SMART-COP为1或2分)的症状,能促进胸片感染的吸收,为今后临床治疗高龄肺炎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罗通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老年大鼠受压组织炎症性损伤的影响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老年大鼠受压组织炎症性损伤的影响,以期为BMMSCs用于老年压疮的临床治疗提供动物实验依据. 方法 将40只SPF级雄性老年SD大鼠(喂养16月)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BMMSCs移植组和生理盐水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雄性Wistar大鼠的BMMSCs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BMMSCs表面标记物CD105、CD45、CD44、CD29的表达;生化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肉眼观察BMMSCs干预后压疮疮面的愈合情况. 结果 分离所得细胞能在体外传代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细胞阳性表达CD44、CD29,阴性表达CD105、CD45;生化实验提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SDF-1和IL-6表达量显著上升,BMMSC移植组中SDF-1和IL-6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MSCs移植组压疮疮面愈合远远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 结论 BMMSCs在SDF-1趋化作用下迁移归巢到受压损伤的组织,通过抑制细胞炎症因子IL-6的释放,降低损伤组织的炎症反应,在老年大鼠压疮疮面修复愈合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艳;张穗;陈慧敏;刁波;熊毅敏;高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脑利钠肽治疗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压影响的调查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通常是在原有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失代偿而发生的,占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75%,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疲乏无力和外周水肿,通常对快速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反应良好.2001年,急性心力衰竭治疗取碍突破性进展,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1].

    作者:赵玉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配合小关节突封闭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人类健康问题,尤其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胸椎骨折可使胸椎的后凸增加,腰椎骨折可以使腰椎的前凸减小,产生相对的腰椎后凸畸形.脊柱的后凸畸形使损伤平面以上的躯体重心更趋前,重力弯矩增大,常常会导致骨折椎体的渐进性塌陷,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继发性的导致腰椎关节突关节所承受的力量增加.除骨折本身引起的腰部疼痛外,小关节突损伤、小关节突的炎症也是导致慢性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是医学界和科学界一直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难题,并带来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椎体压缩性骨折传统观点认为椎体压缩> 1/3为手术适应证,通常采用后路脊柱短节段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置入螺钉后常因钉道松动而导致内固定失败,另外老年患者机体功能的退化,药物治疗往往收效不佳,且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反应.

    作者:段力军;武永刚;阿尔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关节腔注射联合艾灸疗法对绝经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雌激素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膝关节痛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骨科门诊的膝关节痛>50%由骨性关节炎所致[1].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可引起关节的破坏和功能丧失.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发展的关节肿痛、僵硬、活动受限为主,并伴有继发性滑膜炎.初人们曾认为这是一种非炎症性增生性关节炎,但现在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它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遗传、环境、代谢和生物力学等[2].流行病学研究显示,KOA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绝经期、性激素和细胞因子与KOA的发病关系较为密切[3],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进展,KOA的发病率将逐年上升.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用关节腔注射联合艾灸综合疗法(以下简称综合疗法)治疗绝经后女性KOA,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辉;兰晓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早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研究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原发性肺癌的发病率亦逐渐增高,并且向着高龄化发展,因此,对于高龄肺癌的外科治疗日益受到关注[1].部分高龄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较多,多器官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而增加了传统肺叶切除手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2-3].随着生理学和麻醉学的不断发展,以及肺癌外科理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采用肺段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取得了一些进展[4].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胸外科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5例早期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肺段切除手术治疗,并与同期行肺叶切除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5例比较,现总结临床经验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胡牧;张毅;陈东红;支修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PTCD联合鼻肠营养管治疗老年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疗效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由于本病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常致患者全身生理紊乱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在老年人群可高达50%以上[1].AOSC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且合并基础疾病多,病情易恶化,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极高,许多医师对老年胆道梗阻的患者是否行手术治疗持谨慎态度[2].因此,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大程度减少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了16例患有AOSC的老年患者,采用急诊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鼻肠营养管置入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研;祁付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奈达铂治疗老年患者恶性腹水的疗效观察

    腹膜转移是恶性肿瘤较常见的转移部位,是癌细胞直接种植生长或经微血管转移到腹膜上,常见于胃癌、肠癌和卵巢癌转移等.恶性腹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后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往往感觉腹痛、腹胀不适,食欲下降,生存期明显缩短,上述表现在老年患者身上尤为明显.如何减轻老年患者因反复产生大量恶性腹水而引起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有效地消除或减少腹水是临床十分关注的问题.腹腔内化疗因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而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采用腹腔灌注奈达铂治疗晚期腹膜转移癌患者,以探讨其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作者:何耿劲;赵慧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阿尔茨海默病脑萎缩损伤机制探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痴呆类型,绝大部分为散发性晚发型AD,占尸检和临床诊断痴呆患者人数的50%~56%[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目前全球约有3500万AD患者,其中,发展中国家约占一半以上.AD是以认知功能进行性衰退,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丧失为主要表现的大脑退行性疾病.其神经病理性特征为细胞外老年斑沉积、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突触数量减少和神经元丧失.患者多在诊断后3~9年内因记忆力和其他认知领域衰退导致死亡.

    作者:钱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痴呆脑萎缩的影像学特征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D)可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也是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这些疾病通常隐匿发生、缓慢进展,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由于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间有重叠,使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困难.但是,近期研究也发现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大脑有一些特征性改变,如异常蛋白质沉积、突触功能障碍,神经损伤和神经元死亡,神经影像学检查如结构影像学可见关键脑区萎缩,18 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功能影像学可见低代谢脑区,PET分子影像学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综合分析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本文主要从核磁共振、18 F-FDGPET、淀粉样物质PET 3个方面讨论常见的退行性痴呆疾病的影像学特点.

    作者:陆小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抑郁和痴呆的关系

    抑郁是常见的疾病,约1/5的人在其一生有过抑郁发作的经历[1].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年龄>65岁的老年人,每增加5岁,痴呆发病危险增加1倍[2],而>90岁人群的痴呆发病率增加至50%[3].大量研究提示抑郁和痴呆相关,其相关机制涉及多个方面.首先,痴呆患者常有抑郁症状;其次,抑郁可能是对早期认知缺陷的反应;再次,抑郁可损伤认知功能导致假性痴呆;后,抑郁可能是痴呆的早期表现或者危险因素.随着快速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深入理解抑郁和痴呆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约20%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罹患抑郁症[4],约50%血管性痴呆患者伴有抑郁[5].

    作者:曹月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前言——脑萎缩及相关疾病

    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老年医学工作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老年医学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脑萎缩是临床常见的影像学结果之一,也是很多老年患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对于老年患者脑萎缩的解释、病因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脑萎缩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内神经细胞数目和细胞间突触减少,导致脑实质变少,脑组织结构体积缩小,脑回变平,脑沟增宽增深,脑室、脑池和蛛网膜下腔扩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衰退,脑细胞功能逐步退化,可引起生理性脑萎缩.

    作者:陆小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脑萎缩与认知障碍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脑萎缩的情况变得比较常见,而脑萎缩多伴有认知功能下降或痴呆的表现,现将脑萎缩与认知障碍二者的相关性以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脑萎缩的定义脑萎缩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组织结构体积缩小,脑实质减少,脑质量减轻,脑细胞数目减少,脑回变平,脑沟增宽增深,脑室、脑池和蛛网膜下腔扩大[1].脑萎缩包括正常老年人脑萎缩和有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的脑萎缩.正常老年人脑萎缩一般是指人脑沟平均宽度,三脑室宽度随着年龄的改变均有改变,这种改变在40岁以后更为明显,即使各脏器功能均正常的老年人也不例外[2].

    作者:董靖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炎症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前列腺癌是当今西方国家为普遍的内源性肿瘤之一,亦是男性第二大致死性恶性疾病.在我国,2013年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0/10万,位于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虽不及国外,但发病率有逐步上升的趋势[1].目前,普遍认为前列腺癌的发病与遗传、性活动、饮食习惯及种族有关[2],但其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对炎症与肿瘤关系的认识可追溯到19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目前研究已证实慢性炎症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3].炎症的致癌作用通过改变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和转化,从而促进细胞向恶性转变.近些年来也有研究提示前列腺炎症可能是前列腺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4],以下就与前列腺癌有关的炎症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聂超;刘嘉;孙磊;曾庆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西方老龄人群的首位致盲眼病,在我国其发病率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AMD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所导致的一种退行性眼病[1],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针对AMD的治疗措施,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光动力疗法(PDT)等,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但仍不能完全阻止AMD进展,且仅适用于部分病例.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AMD发病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指导AMD的防控和治疗,达到降低AMD发病和延缓病情进展的目的.

    作者:杭荟;朱承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