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12月上海瑞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前列腺增生病人113例。测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血钙磷、血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25?OH?D,根据25?OH?D水平分为25?OH?D <50 nmol/L组(维生素D缺乏组)和25?OH?D≥50 nmol/L组(正常组)。超声检查计算前列腺体积(PV),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法(I?PSS)评估下尿路梗阻症状,并对2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清25?OH?D≥50 nmol/L者32例(28?3%),血清25?OH?D<50 nmol/L者81例(71?7%)。维生素D缺乏组PV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I?PSS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1)。多元线性回归显示25?OH?D与I?PSS相关( P<0?01)。结论老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程度与血清25?OH?D水平呈负相关。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或许可成为治疗前列腺增生导致下尿路梗阻的新靶点。
作者:巩云霞;庞小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肝硬度检查(LSM)对老年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将80例老年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肝硬化组(46例)与肝硬化合并肝癌组(34例),选择同时期内4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与LSM值。结果肝癌组与肝硬化组患者Hs?CRP水平与LSM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癌组患者Hs?CRP水平与LSM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当LSM值≥27?6 kPa时,肝癌组患者的Hs?CRP的阳性率为66?7%(18/27),而肝硬化组患者的Hs?CRP的阳性率为46?7%(1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胎蛋白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的Hs?CRP水平与LS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乙肝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与LSM值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对乙肝肝硬化合并肝癌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作者:张影;童霞;许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 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在老年甲状腺结节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对40例老年甲状腺结节患者(直径0?6~1?3 cm)行超声引导下FNA检查,以手术病理为标准,评估FNA的准确性以及敏感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紧邻脏器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FNA细胞学诊断敏感性为91?67%,特异性为81?25%,FNA细胞学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7?50%。结论超声引导下FNA活检老年患者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
作者:朱澄妍;邱君斓;沈祎;蒋智明;张炜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脂蛋白( a)[ Lp( a)]、尿酸( UA)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将6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3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IMT≤0?9 mm)(16例)、颈动脉 IMT 增厚组(IMT 1?0~1?3 mm)(19例)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IMT≥1?4 mm)(25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乳胶浊度法测定3组患者Lp(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组患者Hcy水平,采用酶连续监测法测定3组患者UA水平。结果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Lp( a)、UA水平均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 P均<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Lp ( a)、UA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IMT增厚组( 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中患者血清Hcy水平与UA水平呈正相关(r=0?65、0?70,P<0?05),Hcy水平与Lp(a)水平呈正相关(r=0?63、0?67,P<0?05),Lp(a)水平与UA水平呈正相关( r=0?67、0?65,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cy、Lp( a)、U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作者:魏群;周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无创BIPAP呼吸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炎性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重度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无创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按照动脉血氧分压( PaCO2)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及C反应蛋白、APACHEⅡ评分、降钙素原的变化,并比较各组治疗有效率。结果3组使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7 d后PaO2明显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明显降低,pH明显改善,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APACHEⅡ评分也均有改善,总有效率为81?9%。结论无创BIPAP呼吸机通气对重度Ⅱ型呼吸衰竭疗效显著,并可以显著降低炎性指标,改善预后。
作者:熊玮;曾玉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2组均接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规律有氧运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有氧运动对2组神经症状、振动感觉与肌电图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振动觉优于对照组( P<0?05);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有氧运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
作者:于世林;袁梅英;耿亚辉;马娜敏;王敏;聂圆圆;董建全;张亚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短程抗菌药物治疗老年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指导价值。方法125例符合标准的老年缺血性卒中后S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组(常规组)和短程抗菌药物治疗组(短程组)。常规组62例患者由经治医生按照我国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并决定抗菌药物疗程;短程组63例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5 d后,进行连续PCT监测,在血清PCT<0?25μg/L并且体温正常时,停用抗菌药物,否则继续使用抗菌药物至体温正常后停用抗菌药物。观察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疗程、临床有效率以及治疗后28 d病死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出院后继续随访6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生存率。结果短程组与常规组患者在临床有效率、治疗后28 d病死率、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短程组的住院时间[(11?9±3?1) d]和抗菌药物疗程[(7?3±1?5) d]均短于常规组[分别为(14?2±5?2) d和(10?2±2?5) d,P均<0?05]。6月随访期结束时共有7例死亡,死亡率为6?0%,其中常规组死亡3例,短程组死亡4例。 Kaplan?Meier分析表明,2组患者6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0,P=0?699)。结论监测PCT水平用于指导老年SAP的短程抗菌药物疗法是安全的,能够缩短患者抗菌药物疗程和住院时间。
作者:龙威;李利娟;黄高忠;邢鹏程;苏文涛;赵立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胸腺肽联合化疗治疗老年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Th1、Th2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胃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胸腺肽治疗,连续治疗28 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对比2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干扰素?γ( IFN?γ)和白细胞介素?4( IL?4)、白细胞介素?10( IL?10)、MMP?2、MMP?9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TNF?α、IFN?γ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 IL?4、IL?10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2组治疗前后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治疗后MMP?2、MMP?9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胸腺肽联合化疗治疗可以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调节Th1/Th2平衡,降低肿瘤的浸润与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爱平;李苏宜;杭兆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拟探讨高血压与碱性磷酸酶( ALP )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高血压的防治进一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在南京市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468例人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其中高血压组239例,对照组229例,分析比较2组间ALP的水平差异。结果(1)高血压组患者AL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 BMI)、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尿酸( 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肌酐( CR)、吸烟、饮酒、血糖等因素后, ALP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2)将研究对象按ALP<75%分位数以及≥75%分位数分为2组,比较2组临床指标间的差异,结果显示2组性别、收缩压、HDL?C、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CR以及HDL?C为ALP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ALP水平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可能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另一个治疗靶点。
作者:杜娟;陈金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炎性指标、血脂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46例血脂正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他汀1组(85例)、他汀2组(81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他汀1组和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10 mg/d治疗。治疗3月,观察3组炎症指标,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以及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hs?CRP、TNF?α、IL?6均明显下降( P<0?05);他汀1组和他汀2组TC、TG、LDL?C下降,HDL?C上升(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3组LVEDV、LVESV、NT?proBNP 均下降,LVEF上升(P<0?05);治疗后,各指标组间两两比较,他汀1组和2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P均<0?05),他汀1组和他汀2组比较,除HDL?C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有积极的作用,且大剂量(20 mg/d)作用优于小剂量(10 mg/d)。
作者:丁继军;周维光;王华;缪世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重叠综合征( OS)患者气道炎症反应情况。方法入选49例受试者分成3组,OS组18例、COPD组15例、OSAHS组16例,另设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完成体质量指数( BMI)测定、肺功能检查、多导睡眠图( PSG)监测、诱导痰细胞分类检测等,并比较4组水平的差异。结果 OS组与OSAHS组的BMI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OS组与OSAHS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H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OS组和COPD组的FEV1%pre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OSA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OS组的动脉血氧分压( PaO2)明显低于其他3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OS组的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OSAHS组与COPD组的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9例受试者嗜中性粒细胞相对计数水平与PaO2呈低度负相关(r=-0?22,P<0?05),与FEV1%pred呈中度负相关(r=-0?48,P<0?05)。结论 OS患者气道炎症反应更加强烈,易引起更为严重的通气功能障碍,间歇性低氧血症更为明显。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检测有助于反映OS患者气道炎症病变情况。
作者:周锋;刘锦铭;杜春玲;段艳红;周红;孙颖新;蔡晓婷;谷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AMI后心衰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左西孟旦治疗,治疗72 h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心搏量( SV)、心排血量(CO)、心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较对照组(75?61%)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V、CO、CI、LVEF升高,hs?CRP、IL?6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V、CO、CI、LVEF明显升高,hs?CRP、IL?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老年AMI后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患者心功能和炎症反应改善明显,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国强华;宋维鹏;贾红丹;宋婷婷;刘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鲍曼不动杆菌是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属于住院患者常见致病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现已成为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菌,尤其是免疫缺陷患者以及ICU病房患者,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1?2]。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广泛应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有逐年增加趋势。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现报道如下。
作者:卞秀娟;钱粉红;郑金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是心脏病中常见的急重症。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三高人群不断增多,冠心病患者与日俱增,UAP 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与心肌梗死有共同的病理改变,即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重症。目前常规治疗是强化冠心病2级预防治疗,即抗栓药物(双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抗凝药)、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及调脂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属二类中药新药[1],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以丹参乙酸镁为主的水溶性多酚酸盐类化合物(丹参乙酸镁占总多酚酸盐>80%)。该药前期研究对象为轻中度劳累性心绞痛、合并症少、年龄均<65岁患者,而且证实其疗效确切。本研究旨在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65岁老年UAP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春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给药途径,具有显效快速、方便快捷等特点。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逐年增多,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抵抗力差,大多数疾病均需要输液治疗,而且反复住院输液治疗的频率高,使得其存在较其他人群更多的风险因素,是感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1]。老年患者本身机体机能差,尤其是对在医院进行过或正在进行侵入性操作的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院内感染[2?4]。近年来,日趋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的健康和医疗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了临床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解老年患者输液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如何更好地控制及预防此类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我们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674例老年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3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玲;韦洋;曹颖;林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术后疼痛是导致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高血压、心律失常及肺不张的重要原因之一[1]。既往的镇痛模式是疼痛后给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定时给药、超前镇痛能更有效地帮助患者快速康复[2]。非甾体类消炎药属于第一阶梯止痛药物,其不良反应明显少于阿片类药物。它分为非特异性环加氧化酶( COX)抑制剂和特异性COX?2抑制剂,后者具有不良反应更少的特点[3]。本研究主要将特异性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与非特异性COX抑制剂氟比洛芬酯在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作用进行比较,了解二者止痛效果的差别。
作者:谈谈;陈文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腹部手术患者常由于术中胃肠受牵拉、挤压等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麻醉导致腹部神经受抑制,以及术中出血、腹腔冲洗,术后的渗血、渗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加之老年患者因生理功能的改变,器官退行性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易致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延迟或难以恢复的情况,常出现胃肠功能明显减弱致肠管扩张、腹痛、腹胀,影响伤口愈合及机体恢复,有时甚至需要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双重打击,因此,如何尽早恢复患者胃肠功能,加快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引起临床护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研究根据中医辩证理论,使用自制畅通散外敷神阙治疗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失调,取得显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沈颖;高雪琴;邵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世界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在发达国家,老龄人口每年平均以1?9%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将从目前的2?64亿增长到4?16亿。发展中国家的老龄人口年增长速度则超过3%,预计到2050年将从目前的4?75亿增长到16亿。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比例将超越美国,而且老龄化速度将远远高于如今发达国家当年的速度。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与年龄相关的老年性疾病和失能患病人数逐渐增加,老年人通常存在共病和慢病现象,每一种疾病,每一个问题都需要1种或多种药物治疗。因此,老年人群面临着多药共用的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又是一个具有与年龄相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和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特殊群体。但是,大多数上市前的药物临床试验的受试者通常排除了老年人及其多病共存的患者,导致目前所提供的大量药物治疗证据并不适用于老年患者,许多疾病的循证指南,也未考虑衰老、共病等因素对老年患者用药的影响。因此,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不恰当用药(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 PIMs )。基于以上特点,老年人合理用药成为老年医学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些老年人P IMS的现状、老年人 P IMs 带来的临床问题及其相应的管理策略。
作者:丁玎;莫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病程长且逐年进展。近年来,基于老年COPD的自身生理特点及体内炎症因子的改变等多方面因素会导致患者发生营养不良,且营养不良终会加速患者病程发展,缩短患者寿命,因此老年COPD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得到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上可从多方面对老年COPD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及时发现营养不良者,及早进行临床干预,以改善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维护器官、组织的免疫功能,促进脏器、组织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节省住院费用[1]。现就老年COPD合并营养不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任丹;温红侠;孙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晕厥指因一过性全脑低灌注而突发短暂性意识丧失和姿势性张力丧失[1]。发作特点为突发、持续时间短、能自行完全恢复。意识丧失时间一般<20 s,一般不会发生逆行性遗忘。晕厥占急诊就诊患者的3%~5%[2],占住院患者的6%。晕厥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老年综合征,>70岁老年人晕厥发生率是年轻人的2倍,>80岁则达年轻人的3~4倍[3],老年人晕厥复发率为30%。老年人晕厥多为多因素共同作用引发,其中心源性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高于年轻患者。
作者:樊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展,增龄性认知减退问题接踵而至,对痴呆进行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迫切。我们面临着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式的选择,遗憾的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种药物能够真正逆转痴呆的发展。而众多非药物治疗方式,如音乐疗法、光照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越来越多地用于缓解和改善患者的认知和精神行为症状。此外,针对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将大大降低痴呆的发病率。因此,本文就增龄性认知减退的现状、危险因素、预防和干预策略进行了文献复习,总结如下。
作者:邓永涛;代明彬;吕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肌少症是一类以进行性的、广泛性的骨骼肌量和肌力减少以及骨骼肌功能减退为特征,进而导致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综合征[1]。在全球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肌少症的诊断包括3个要素,即肌量减少、肌力减少和肌肉功能减退。肌少症不仅会增加残疾、跌倒、骨折的风险,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增加罹患糖尿病、骨关节炎、冠状动脉等疾病的危险[2]。
作者:冯丽;盛云露;宗立翎;刘娟;丁国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1病历资料患者男,85岁,离休干部,2000年左右诊断帕金森病,长期口服盐酸普拉克索片(0?125 mg,3次/d)、美多芭(125 mg,3次/d)、金刚烷胺片(100 mg,2次/d),症状较重,帕金森病 Hoehn?Yahr (修正)分级量表:Ⅲ级。冠心病病史10余年,长期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 mg,1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1次/d)、波利维(75 mg,1次/d)。2014年7月18日主因“头晕、黑朦5 h,腹胀伴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4h”,急诊以“消化道出血”收住院治疗。入院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面具脸,讲话口齿稍含糊。神经查体:肌张力明显升高,颈抗明显,四肢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双上肢可见静止性震颤。腱反射(+),病理征、克氏征、布氏征均阴性,感觉及共济运动检查不合作。腹部膨隆,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 B 超提示:腹腔肠道大量积气。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14?60×109/L、红细胞计数为3?56×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10 g/L、中性粒细胞比率为65?40%;肝肾生化:钠为128?90 ;mmol/L、总蛋白为57?29 g/L、前白蛋白为156?73 mg/L、直接胆红素为8?98μmol/L、间接胆红素为16?30μmol/L,淀粉酶为49?10 U/L、血肌酸激酶( CK)、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B 型钠尿肽正常。炎症指标:降钙素原<0?05 ng/ml、超敏C反应蛋白为27?00 mg/L;凝血四项:国际标准化比率为1?22、纤维蛋白原为3?26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29?60 s、凝血酶时间为19?40 s;大便隐血阳性。考虑(1)消化道出血;(2)帕金森病;(3)不完全性肠梗阻:腹腔感染?(4)冠心病。给予禁食水,停口服药物;抑酸止血、抗感染、适度补液,维持内环境、水、电解质稳定等处理,当天监测腹内压20 mmHg,考虑腹腔肠道大量积气,予以开塞露保留灌肠处理后,解出暗红色血便约250 ml。经处理后患者腹胀症状改善,体温正常,头晕、呕吐等症状消失。7月20日出现意识障碍,昏睡状态。 CK、肌红蛋白显著升高, CK 为754?3 IU/L,肌红蛋白( Mb )为808?07μg/L。神经查体:脑神经征(-),四肢肌力Ⅴ级,腱反射对称,四肢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双下肢病理征(-),无感觉障碍。急诊颅脑CT未见急性颅脑血管病变。有横纹肌溶解症状,考虑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 malignant syndrome, MS ),给予恢复原帕金森药物剂量口服,继续原来给予抑酸止血、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内环境稳定治疗。7月23日患者咳嗽、咯痰症状加重,咯痰无力,意识时好时坏,出现幻听、环视,有秽语,仍有黑便;7月25日,体温39?5℃,再次复查颅脑CT无急性脑血管病变,肺部 CT 无炎症改变。患者意识、精神、体温改变仍考虑帕金森病撤药MS导致的恶性高热,原有治疗方案不更改,针对肠道情况给予芒硝、小茴香外敷、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肌注增强肠蠕动,减轻肠胀气等处理。7月30日粪便隐血转阴,大便颜色转黄,拔出胃管,改流食,意识好转,四肢僵硬、肌颤症状改善,血象、CK、Mb等指标正常。8月14日痊愈转出ICU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作者:郭进春;王璋;常斌宾;陈兴兵;徐静雯;徐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胆心综合征在20世纪70年代由俄国学者首先提出,是胆管系统疾病急性发作时,出现心脏症状及心电图改变的一组异常综合征,可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心电图可有心肌缺血的改变,胆系疾病治愈后,症状可明显缓解,是目前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老年人因痛觉敏感性较低,典型胆绞痛症状常不明显,而多表现为胸部不适及发热等症状,加之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往往是一体多病,故极易引起误诊[1],现报道1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导致误诊的老年胆心综合征患者。
作者:牛一蒙;林杰;齐国先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应用治疗干预评分系统( TISS?28)对ICU每日护理工作量进行评估,为科学配置护理人力,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ICU收治的老年患者,应用TISS?28测量护理工作量,根据每日工作总量合理安排护理人力,比较应用量表动态管理人力前后护理人员日平均工作时间、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目标性监测结果。结果应用TISS?28测量护理工作量动态管理护理人力后,护理人员日平均工作时间较实施前减少( P<0?05);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目标性监测结果明显提高( P<0?05)。结论应用TISS?28测量护理工作量,可以为科学管理ICU护理人力及合理分配工作量提供依据,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目标性监测结果。
作者:蒋承慧;魏薇;周玉洁;李霞;刘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安全管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的77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7例跌倒/坠床患者中,68?8%为男性;67?5%的患者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88?3%的患者为一级护理;81?9%的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68?8%的患者跌倒评估为高风险;57?1%的患者认知功能存在障碍;77?9%的事件发生在夜班;62?3%的事件发生在寒冷季节;59?7%事件发生在病床旁;63?6%的患者有陪护,但事件发生时57?1%的陪护不在身边;83?1%的当班护士工作年限≤5年。结论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应在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应用多学科整合管理模式,积极治疗患者自身疾病,大可能地保留和改善残存功能;加强对患者、陪护及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及培训,让患者、陪护及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到预防跌倒/坠床的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才能有效预防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作者:罗昌春;邓宝凤;李海芳;王艳艳;刘向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索金黄膏外敷对中老年人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引起的皮肤红肿硬结及疼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金黄膏外敷,对照组采用热敷,比较2组患者皮肤红肿硬结和疼痛的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硬结软化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疼痛评分上,观察第5天,观察组为(2?14±1?29)分,低于对照组(3?03±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P<0?01)。在硬结直径上,第5天、第8天、第1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表现为观察组小于对照组。结论金黄膏外敷对改善聚乙二醇干扰素所致的局部皮肤红肿硬结症状有一定疗效,且能缓解注射部位疼痛。
作者:沈蕾;张林;董宁;陆玲庆;鲍美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