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5232
  • 国内刊号:32-1463/R
  • 影响因子:1.22
  • 创刊:1984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105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江苏省“双效”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4年5期文献
  • 超声微探头联合环扫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纵隔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环扫超声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纵隔病变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53例由于胃镜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不能明确来源的表现为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首先行超声微探头检查,明确大致起源后换用环扫超声内镜检查,综合两者结果做出诊断并与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内镜与CT诊断食管黏膜下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0.9%(20/22)、50.0%(11/22),特异度分别为93.5%(29/31)、83.9%(26/31);诊断非侵袭性纵隔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1.7%(22/24)、70.8%(17/24),特异度分别为93.1%(27/29)、62.1%(18/29);诊断侵袭性纵隔病变敏感度及特异度两者均为100.0%.结论 超声微探头联合环扫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纵隔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非侵袭性纵隔病变其诊断的特异度与敏感度显著高于CT检查.

    作者:杨蕾;张宝刚;李丹丹;李长锋;张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4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POEM治疗,手术前后评估症状及食管造影、食管测压、胃镜等检查,于术后第6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估疗效,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 4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均顺利完成POEM,手术时间(57.2±18.4)min,术中有2例出现纵隔和皮下气肿.术后缓解率100%(Eckardt评分≤3分),平均随访13.3个月,复发2例,半年缓解率90%.食管测压术前食管下括约肌平均静息压30.6 mmHg(1 mmHg =0.133 kPa),术后15.8 mmHg(P=0.001);术前平均综合松弛压28.1 mmHg,术后12.2 mmHg(P=0.000);平均食管宽径术前4.2 cm,术后3.1 cm(P<0.001).结论 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短期疗效肯定,并发症少,长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有待随访研究.

    作者:吕宾;李蒙;鉏莉;张烁;蔡利军;孙翠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术后一过性菌血症的发生率

    目的 研究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术后一过性菌血症的发生率,为POEM的进一步发展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前瞻性地连续选择2013年6月5日至2013年7月11日间行POEM患者12例.术后5 min、30 min、6h、16 h分别抽血行血培养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记录体温,同时密切监测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结果 除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止血后终止手术,余11例患者成功完成手术,其中1例在术后5 min血培养中培养出革兰阳性杆菌,而在随后的30 min、6h、16 h血培养中转为阴性;其余患者血培养均为阴性.同时,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的升高为明显(P <0.001),而体温变化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 POEM术后存在一过性菌血症,但其具体发生率及终结论尚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楠钧;令狐恩强;翟亚奇;罗燕萍;王向东;杜红;朱静;孟江云;王红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经口内镜全层肌切开术治疗重症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经口内镜全层肌切开术治疗重症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经口内镜全层肌切开术治疗64例重症(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Eckardt评分≥6分;食管直径≥6 cm或S形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和复查,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症状评分、并发症、复发、内镜及X线钡餐检查结果等资料.结果 6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操作时间55 min,隧道长度平均14.1 cm,肌切开长度平均10.6 cm,全层肌切开范围为食管胃接合部上下6.0 cm.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并发症发生率为9.4% (6/64),其中气肿发生率为6.3% (4/64).术后6个月,Eckardt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7.4±1.5)分比(0.6±0.8)分,P<0.001],食管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59.7±13.0) mm比(31.4 ±3.3)mm,P<0.001],贲门口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15.6 ±10.1)mm比(33.4±8.9) mm,P<0.01].平均随访12.3个月,98.4% (63/64)有效;随访期内无复发病例.结论 经口内镜下全层肌切开术可作为重症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临床应用时间尚短,其长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仍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评估.

    作者:谭玉勇;刘德良;霍继荣;刘小娟;张洁;周芝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Ⅱ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动力学特征的高分辨率测压分析

    目的 探讨Ⅱ型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的食管动力学特征,并评估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例Ⅱ型AC患者(观察组)和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HRM检测结果,对比分析两组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食管体部以无传导性同步收缩波为主(88.2%,176/200),对照组均为正常食管蠕动波.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4 s完整松弛压力和食管上括约肌残余压观察组分别为(37.6±12.8)mmHg(1 mmHg =0.133 kPa)、(31.5±13.4) mmHg和(14.0±3.8)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7±5.6)mmHg(t =3.925,P=0.000)、(10.5±4.3)mmHg(t =5.835,P=0.000)和(7.9±4.5)mmHg(t=4.325,P=0.000);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观察组为(23.6±1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1±16.7)%(t=-5.491,P=0.000).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和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Ⅱ型AC患者以无传导性同步收缩波和4s完整松弛压力增高为HRM的特征性表现,HRM检测有助于对AC进行早期诊断、再分类及预期疗效的评估.

    作者:郑晓敏;李仁君;李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时机选择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DBE)的佳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盛京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接受DBE检查的O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检查时机的不同分为急诊DBE组和非急诊DBE组,整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DBE检查结果、检查时间和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结果 78例OGIB患者接受DBE检查,发现病变48例,病变总检出率为61.54%.急诊DBE组病变检出率为77.14% (27/35),明显高于非急诊DBE组的病变检出率48.83% (21/43) (P =0.019).在检查时间方面,急诊DBE组明显短于非急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 对于OGIB患者,急诊DBE的检查时间更短,病变检出率更高.条件允许时,对OGIB患者应尽早行DBE检查.

    作者:刘香;胡静雯;王国鑫;葛楠;王晟;郭瑾陶;孙思予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ERCP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左右肝管分叉以上的胆道结石,以往对其治疗主要依靠外科手术,而随着ERCP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经过ERCP取石治疗获得成功.但ERCP对于肝内胆管较大的多发性结石、狭窄后方的结石,仍有较大的局限性.现在就我科2012年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联合ERCP成功治疗的3例肝内胆管结石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杨晶;张筱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紧急床边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治疗胆胰重危病例14例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保守治疗常效果不佳,易发生感染性休克,严重多脏器功能障碍,尤其是高龄患者,因各类合并症较多,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的创伤,病死率较高.对于此类患者如能迅速有效地建立胆道减压引流将有助于消除感染病源、改善全身状况、挽救患者生命,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作者:赵凤庆;钟征翔;任红娜;闵捷;陈敏芳;胡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基于药物相互作用分析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药物疗效与药敏试验结果的差异

    目前临床根除幽门螺杆菌主要采用经典的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已导致抗生素耐药率逐年升高.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本应以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为客观依据,但临床目前对药敏试验结果往往产生异议,原因是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药效有时出入较大.以笔者所在医院为例,药敏试验很多患者对克拉霉素敏感,但是体内疗效并不理想.有时会出现药敏试验敏感药无效,而药敏试验耐药的药品反而有效的情况发生.体内疗效和体外试验结果的差异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如体内和体外的环境差异,靶位结构的改变等.本研究主要基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当患者处于多疾病状态,不同种类药物的合并用药可能导致耐药发生的原因及对临床合并用药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作者:季雪良;陈光兰;汪望月;陈成龙;王昌雄;徐磊;姜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保持患者左侧卧位完成无痛结肠镜插镜的操作方法

    无痛内镜检查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也越来越多[1].在无痛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当需要转换患者体位时,既要保护患者颈腰椎关节及四肢关节不受损伤,又要避免监护连接线路及静脉通路脱落,这给检查者带来了不便.我们通过改进操作方法,探讨始终保持患者左侧卧位完成无痛结肠镜插镜操作的可行性.

    作者:刘佰纯;任旭;李俊安;魏丽娟;宋莹;陈鑫;王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后并发直肠黏膜下脓肿的内镜治疗

    目前Ⅲ、Ⅳ度脱垂性环状痔的手术方式主要分由Millagan-Morgan等提出的外剥内扎术及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两大类.相对传统的外剥内扎术,PPH术的优点是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我院自2009年3月到2013年5月间共收治12例因行PPH手术后并发直肠黏膜下脓肿的患者,此12例患者我们行肠镜下脓肿切排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金永军;何琳;蒋三亚;徐兴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联合鼠齿钳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取出术中的应用

    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传统处理方法主要为急诊外科手术和口服某些食物促使异物自然排出,但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1].近几年来,随着内镜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内镜治疗附件的出现,急诊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处理方法,已成为首选治疗手段[2].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中,边缘光滑的异物如硬币、戒指、纽扣、棋子、小玩具等较为常见,针对此类异物我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联合鼠齿钳的方法进行内镜下取出,并与常规急诊内镜下异物取出效果进行了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廉万元;令狐恩强;孙刚;卢忠生;杨云生;黄启阳;彭丽华;王淑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辅助顺行插管在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病例中的应用

    目前,ERCP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常用的方法,但能否顺利实施首先取决于选择性胆管插管是否成功.研究显示,有5% ~10%的病例在ERCP术中发生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1].部分单位采用EUS引导下胆管穿刺联合ERCP或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PTCD)联合ERCP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但这两种方法均需要进行明显的胆管扩张,并且操作难度较高[2-3].我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针对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顺行插管联合EST或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后进行取石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王远志;吴健;鞠泽生;陈姚生;邓彬;李强;丁岩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胃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

    患者女,46岁,因进食后饱胀伴反酸半年余收治入院.患者既往史无特殊.入院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无明显异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6.35 ng/ml.胃镜检查:胃底近贲门后壁见一隆起型病变,山田Ⅰ型,大小约2 cm×2 cm,表面黏膜光滑,桥状皱襞(+),活检钳触之韧,病变可在黏膜下滑动(图1).超声内镜检查:病变呈均匀低回声,与固有肌层深层相连,部分向壁外生长(图2).CT检查:贲门下方后壁见一类圆形肿物,大小2 cm×2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动脉期、静脉期无明显增强(图3).

    作者:赵宇;林香春;魏南;吴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家族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三例

    一家亲兄弟4人中有3人相继发现同一解剖部位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内镜下切除治疗.他们的父亲于10年前死于结肠癌,报道如下.病例1,男,50岁,长子,2008年6月在我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有一息肉样隆起(图1a),注射甘油果糖亚甲蓝肾上腺素混合液,抬举证阳性,用带透明帽法行内镜下切除(图1b).病理报告:结肠黏膜组织(1.0 cm×0.7 cm×0.3 cm),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见小细胞巢浸润,免疫组化染色:CgA(-),syn(+),CD56(+),CDX-2(-),支持神经内分泌肿瘤(NET1).

    作者:牛应林;张澍田;陈光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内镜下结肠气囊肿症一例

    患者女,72岁,因腹胀、大便次数增多2月余来我院就诊.患者肥胖,既往无肺气肿、消化性溃疡等病史,有高血压病史11年.查体无特殊异常.血、便、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无异常.我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示:距肛门16~45 cm及90~95 cm处见丘状、球形黏膜下隆起(图1),大小0.5~1.4 cm,表面光滑,局部隆起表面发红,局部隆起表面稍透亮,基底宽,隆起导致局部肠腔狭窄,肠镜能顺利通过,用活检钳触摸,质偏软,不易压陷.结肠镜下诊断:结肠气囊肿症.进一步行腹部平片检查示:充气肠曲的边缘见聚簇状的连续囊状透光区,大小不等,自粟粒至葡萄大小,直径0.6~2.0 cm.

    作者:傅燕;李新华;刘国彬;魏莉;李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内镜治疗胆总管重度变形成角伴结石一例

    患者男,86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个月余,再发加重伴皮肤发黄5d”入院.患者1个月来反复出现右上腹疼痛,呈发作性,为阵发性绞痛,并伴恶心、呕吐,有时伴畏寒、发热,高体温可达39℃,在当地医院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腹痛可缓解.5d前再次发作,症状加重,且出现尿黄、皮肤发黄,外院就诊行B超及MRCP检查提示“胆总管结石”.

    作者:贾国法;单红;张迪;朱良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取石术中十二指肠巨大穿孔内镜下修补成功一例

    患者男,64岁,于入院前1个月余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胀痛,向后背部放射,伴恶心,后又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呈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腹部超声及MRCP均提示胆总管、肝内胆管多发结石伴胆总管、左右肝内胆管扩张;脂肪肝;肝左叶囊肿等.经过抗炎、抑酸、保肝等对症治疗后腹痛、黄疸等症状好转,为行内镜下取石来我院.15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有高血压病史1个月余.入院体检仅见皮肤巩膜轻度黄染,余无明显异常.

    作者:张游;令狐恩强;赵永伟;柴国君;黄启阳;邱晓珏;王向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胃腺瘤癌变伴三系减少一例

    患者女,76岁,因“双下肢瘀斑瘀点3年余,头晕、乏力4个月伴发热1d”收治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散在瘀斑和瘀点,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黑便及便血症状,4个月前出现头晕、乏力、活动后气促,入院前1d发热,无咳嗽、咳痰.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长期规律性用药,血糖、血压控制尚可.入院体检:贫血貌.血常规:白细胞1.45~3.13 g/L,红细胞1.44~2.55 g/L,血红蛋白61 ~89 g/L,血小板48 ~ 85 g/L.给予抗感染、输血治疗,患者头晕、乏力症状好转,无发热,但仍存在血三系减少,考虑为血液系统疾病,经一系列血液系统检查后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同时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指标均正常,大便潜血试验阴性.

    作者:何淑英;白岚;刘思德;李国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丁溴东莨菪碱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自内镜发明以来,从初的硬式内镜到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胶囊内镜,已有130多年历史.近50年来,随着光学、电子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化内镜平台和诊疗技术手段均取得可喜进步.内镜技术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要手段.然而“安全、有效、人性化”仍然是内镜操作的先决条件,如何克服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胃肠道蠕动、痉挛性收缩的影响,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缓解操作中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感,均是消化内镜医务工作者临床研究的热点课题.

    作者:朱春平;邹多武;李兆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贲门失弛缓症肠间质细胞及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AC)与肠间质细胞(ICC)及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AC的发病机理.方法 选取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6例,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术中取活检组织作为实验组标本;选取非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手术患者15例,切取食管下括约肌作为对照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显微镜下随机选取3个视野观察ICC和由一氧化氮合酶在两组食管下括约肌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计算肠间质细胞的个数和半定量判定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强度.结果 光镜下观察,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中有肠间质细胞分布,呈梭形,两端细长突起,弥散分布在肌层中,与肌束平行走向,部分肠间质细胞间突起相互连接,每切片平均计数(11.2±7.4)个.实验组中肠间质细胞分布稀疏,细胞突起不明显,每切片平均计数(5.8±5.6)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管下括约肌中也可见一氧化氮合酶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对照组染色神经纤维粗大,染色深,实验组中神经纤维纤细,染色淡,分布稀疏,两组在染色强度上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 肠间质细胞和一氧化氮合酶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中分布和表达异常,两者可能与贲门失弛缓症发病有关.

    作者:李亮;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陈巍峰;蔡明琰;胡健卫;李全林;刘靖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软式内镜经胸骨上窝进入纵隔行纵隔检查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软式内镜经胸骨上窝进入纵隔进行纵隔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健康实验用猪20只,首先在胸骨上窝处行1.5 cm切口,随后向胸腔内建立1个隧道,后软式内镜经隧道进入纵隔并对纵隔进行观察,统计完成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顺利完成对所有猪纵隔的观察,术中未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和动物死亡.术后5只猪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另外有4只猪并发气胸,其中3只在1~6d内死亡.结论 软式内镜经胸骨上窝进入纵隔进行观察是可行的,能够完成对纵隔疾病的诊断,为纵隔疾病的微创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张永潮;令狐恩强;金大庆;李卫民;彭小乐;张秀兰;郭慧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鼻胆管引流不畅的原因分析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进行的胆管置管引流减压技术,因具有迅速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胆道压力、通畅引流的作用,而被广泛用于临床.但因鼻胆管体内走行长、管径细,在引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嵌顿、脱出、移位、堵塞及弯折等现象,导致引流不畅,影响疾病转归[1].因此预防和减少引流不畅的发生,是临床医护人员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鼻胆管引流不畅的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郭智慧;周丹;彭阳;李静;邢同印;陈振煜;万田漠;智发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体外牵引技术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角及胃窦早癌二例

    例1 患者女,81岁,因1个月前出现上腹部不适就诊,当时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及黑便,无消瘦及腹痛.2014年3月我院胃镜检查:胃窦、胃角可见片状糜烂,表面粗糙,黏膜充血,色发红,质地软.内镜诊断:胃窦胃角糜烂型胃炎.糜烂处活检病理报告:胃角经及深切片呈萎缩性胃炎,小灶上皮中-重度异型性.完善术前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胸片、血常规、出凝血、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内镜治疗术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胃腔,普通白光内镜下观察胃角处糜烂灶(图1);应用窄带成像内镜(NBI)观察糜烂处胃小凹细微结构(图2).

    作者:刘靖正;钟芸诗;周平红;姚礼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内镜下胃部胃肠道间质瘤切除适应证之华西经验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间质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一、背景开腹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GIST的首选方案,通常因周围淋巴结转移很少见,无需常规性淋巴结清扫[1].然而即使大体标本和显微镜观察均为阴性切缘,术后GIST复发也较常见[2-6].有报道术后未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肿瘤复发率为33.9%~63.0%,术后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5年无瘤生存率约65.6%[2-8].影响术后肿瘤复发重要的4个因素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原发部位及肿瘤是否破裂[5,9].肿瘤破裂使得肿瘤细胞暴露于腹腔表面增加了复发概率.外科切除GIST的基本原则是尽量达到R0切除,接触肿瘤动作轻柔以避免包膜破裂.然而,由于外科手术牵拉及碰触瘤体在所难免,且不能完全避免瘤体表面与腹腔接触,故增加了肿瘤转移及复发风险.有没有避免瘤体与腹腔接触且几乎对瘤体无牵拉触碰而切除肿瘤的治疗手段呢?

    作者:牟一;胡兵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大肠息肉切除后监测的欧洲指南介绍

    在世界范围内,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前列.近年来研究表明结肠镜对癌前病变腺瘤的筛查以及完整切除可以有效阻止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然而对大肠癌进行持续性干预所需的内镜资源和医疗队伍相当庞大,如何恰当安排结肠镜监测时间,高效利用内镜资源是广大医师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临床问题.目前,患者的临床症状、遗传背景、大肠息肉的数量大小以及组织病理分型是结肠镜筛查的指征.近,欧洲消化内镜协会就大肠息肉切除后监测进行了建议分级和循证推荐(图1)[1],笔者现将指南中主要的推荐意见介绍如下:

    作者:孔辛月;曹海龙;王邦茂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