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游;令狐恩强;赵永伟;柴国君;黄启阳;邱晓珏;王向东
无痛内镜检查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也越来越多[1].在无痛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当需要转换患者体位时,既要保护患者颈腰椎关节及四肢关节不受损伤,又要避免监护连接线路及静脉通路脱落,这给检查者带来了不便.我们通过改进操作方法,探讨始终保持患者左侧卧位完成无痛结肠镜插镜操作的可行性.
作者:刘佰纯;任旭;李俊安;魏丽娟;宋莹;陈鑫;王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间质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一、背景开腹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GIST的首选方案,通常因周围淋巴结转移很少见,无需常规性淋巴结清扫[1].然而即使大体标本和显微镜观察均为阴性切缘,术后GIST复发也较常见[2-6].有报道术后未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肿瘤复发率为33.9%~63.0%,术后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5年无瘤生存率约65.6%[2-8].影响术后肿瘤复发重要的4个因素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原发部位及肿瘤是否破裂[5,9].肿瘤破裂使得肿瘤细胞暴露于腹腔表面增加了复发概率.外科切除GIST的基本原则是尽量达到R0切除,接触肿瘤动作轻柔以避免包膜破裂.然而,由于外科手术牵拉及碰触瘤体在所难免,且不能完全避免瘤体表面与腹腔接触,故增加了肿瘤转移及复发风险.有没有避免瘤体与腹腔接触且几乎对瘤体无牵拉触碰而切除肿瘤的治疗手段呢?
作者:牟一;胡兵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软式内镜经胸骨上窝进入纵隔进行纵隔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健康实验用猪20只,首先在胸骨上窝处行1.5 cm切口,随后向胸腔内建立1个隧道,后软式内镜经隧道进入纵隔并对纵隔进行观察,统计完成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顺利完成对所有猪纵隔的观察,术中未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和动物死亡.术后5只猪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另外有4只猪并发气胸,其中3只在1~6d内死亡.结论 软式内镜经胸骨上窝进入纵隔进行观察是可行的,能够完成对纵隔疾病的诊断,为纵隔疾病的微创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张永潮;令狐恩强;金大庆;李卫民;彭小乐;张秀兰;郭慧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男,64岁,于入院前1个月余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胀痛,向后背部放射,伴恶心,后又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呈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腹部超声及MRCP均提示胆总管、肝内胆管多发结石伴胆总管、左右肝内胆管扩张;脂肪肝;肝左叶囊肿等.经过抗炎、抑酸、保肝等对症治疗后腹痛、黄疸等症状好转,为行内镜下取石来我院.15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有高血压病史1个月余.入院体检仅见皮肤巩膜轻度黄染,余无明显异常.
作者:张游;令狐恩强;赵永伟;柴国君;黄启阳;邱晓珏;王向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例1 患者女,81岁,因1个月前出现上腹部不适就诊,当时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及黑便,无消瘦及腹痛.2014年3月我院胃镜检查:胃窦、胃角可见片状糜烂,表面粗糙,黏膜充血,色发红,质地软.内镜诊断:胃窦胃角糜烂型胃炎.糜烂处活检病理报告:胃角经及深切片呈萎缩性胃炎,小灶上皮中-重度异型性.完善术前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胸片、血常规、出凝血、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内镜治疗术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胃腔,普通白光内镜下观察胃角处糜烂灶(图1);应用窄带成像内镜(NBI)观察糜烂处胃小凹细微结构(图2).
作者:刘靖正;钟芸诗;周平红;姚礼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前,ERCP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常用的方法,但能否顺利实施首先取决于选择性胆管插管是否成功.研究显示,有5% ~10%的病例在ERCP术中发生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1].部分单位采用EUS引导下胆管穿刺联合ERCP或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PTCD)联合ERCP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但这两种方法均需要进行明显的胆管扩张,并且操作难度较高[2-3].我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针对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顺行插管联合EST或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后进行取石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王远志;吴健;鞠泽生;陈姚生;邓彬;李强;丁岩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左右肝管分叉以上的胆道结石,以往对其治疗主要依靠外科手术,而随着ERCP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经过ERCP取石治疗获得成功.但ERCP对于肝内胆管较大的多发性结石、狭窄后方的结石,仍有较大的局限性.现在就我科2012年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联合ERCP成功治疗的3例肝内胆管结石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杨晶;张筱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Ⅱ型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的食管动力学特征,并评估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例Ⅱ型AC患者(观察组)和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HRM检测结果,对比分析两组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食管体部以无传导性同步收缩波为主(88.2%,176/200),对照组均为正常食管蠕动波.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4 s完整松弛压力和食管上括约肌残余压观察组分别为(37.6±12.8)mmHg(1 mmHg =0.133 kPa)、(31.5±13.4) mmHg和(14.0±3.8)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7±5.6)mmHg(t =3.925,P=0.000)、(10.5±4.3)mmHg(t =5.835,P=0.000)和(7.9±4.5)mmHg(t=4.325,P=0.000);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观察组为(23.6±1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1±16.7)%(t=-5.491,P=0.000).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和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Ⅱ型AC患者以无传导性同步收缩波和4s完整松弛压力增高为HRM的特征性表现,HRM检测有助于对AC进行早期诊断、再分类及预期疗效的评估.
作者:郑晓敏;李仁君;李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进行的胆管置管引流减压技术,因具有迅速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胆道压力、通畅引流的作用,而被广泛用于临床.但因鼻胆管体内走行长、管径细,在引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嵌顿、脱出、移位、堵塞及弯折等现象,导致引流不畅,影响疾病转归[1].因此预防和减少引流不畅的发生,是临床医护人员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鼻胆管引流不畅的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郭智慧;周丹;彭阳;李静;邢同印;陈振煜;万田漠;智发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男,86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个月余,再发加重伴皮肤发黄5d”入院.患者1个月来反复出现右上腹疼痛,呈发作性,为阵发性绞痛,并伴恶心、呕吐,有时伴畏寒、发热,高体温可达39℃,在当地医院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腹痛可缓解.5d前再次发作,症状加重,且出现尿黄、皮肤发黄,外院就诊行B超及MRCP检查提示“胆总管结石”.
作者:贾国法;单红;张迪;朱良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DBE)的佳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盛京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接受DBE检查的O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检查时机的不同分为急诊DBE组和非急诊DBE组,整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DBE检查结果、检查时间和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结果 78例OGIB患者接受DBE检查,发现病变48例,病变总检出率为61.54%.急诊DBE组病变检出率为77.14% (27/35),明显高于非急诊DBE组的病变检出率48.83% (21/43) (P =0.019).在检查时间方面,急诊DBE组明显短于非急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 对于OGIB患者,急诊DBE的检查时间更短,病变检出率更高.条件允许时,对OGIB患者应尽早行DBE检查.
作者:刘香;胡静雯;王国鑫;葛楠;王晟;郭瑾陶;孙思予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传统处理方法主要为急诊外科手术和口服某些食物促使异物自然排出,但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1].近几年来,随着内镜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内镜治疗附件的出现,急诊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处理方法,已成为首选治疗手段[2].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中,边缘光滑的异物如硬币、戒指、纽扣、棋子、小玩具等较为常见,针对此类异物我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联合鼠齿钳的方法进行内镜下取出,并与常规急诊内镜下异物取出效果进行了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廉万元;令狐恩强;孙刚;卢忠生;杨云生;黄启阳;彭丽华;王淑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术后一过性菌血症的发生率,为POEM的进一步发展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前瞻性地连续选择2013年6月5日至2013年7月11日间行POEM患者12例.术后5 min、30 min、6h、16 h分别抽血行血培养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记录体温,同时密切监测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结果 除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止血后终止手术,余11例患者成功完成手术,其中1例在术后5 min血培养中培养出革兰阳性杆菌,而在随后的30 min、6h、16 h血培养中转为阴性;其余患者血培养均为阴性.同时,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的升高为明显(P <0.001),而体温变化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 POEM术后存在一过性菌血症,但其具体发生率及终结论尚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楠钧;令狐恩强;翟亚奇;罗燕萍;王向东;杜红;朱静;孟江云;王红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自内镜发明以来,从初的硬式内镜到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胶囊内镜,已有130多年历史.近50年来,随着光学、电子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化内镜平台和诊疗技术手段均取得可喜进步.内镜技术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要手段.然而“安全、有效、人性化”仍然是内镜操作的先决条件,如何克服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胃肠道蠕动、痉挛性收缩的影响,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缓解操作中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感,均是消化内镜医务工作者临床研究的热点课题.
作者:朱春平;邹多武;李兆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女,46岁,因进食后饱胀伴反酸半年余收治入院.患者既往史无特殊.入院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无明显异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6.35 ng/ml.胃镜检查:胃底近贲门后壁见一隆起型病变,山田Ⅰ型,大小约2 cm×2 cm,表面黏膜光滑,桥状皱襞(+),活检钳触之韧,病变可在黏膜下滑动(图1).超声内镜检查:病变呈均匀低回声,与固有肌层深层相连,部分向壁外生长(图2).CT检查:贲门下方后壁见一类圆形肿物,大小2 cm×2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动脉期、静脉期无明显增强(图3).
作者:赵宇;林香春;魏南;吴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保守治疗常效果不佳,易发生感染性休克,严重多脏器功能障碍,尤其是高龄患者,因各类合并症较多,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的创伤,病死率较高.对于此类患者如能迅速有效地建立胆道减压引流将有助于消除感染病源、改善全身状况、挽救患者生命,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作者:赵凤庆;钟征翔;任红娜;闵捷;陈敏芳;胡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前Ⅲ、Ⅳ度脱垂性环状痔的手术方式主要分由Millagan-Morgan等提出的外剥内扎术及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两大类.相对传统的外剥内扎术,PPH术的优点是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我院自2009年3月到2013年5月间共收治12例因行PPH手术后并发直肠黏膜下脓肿的患者,此12例患者我们行肠镜下脓肿切排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金永军;何琳;蒋三亚;徐兴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女,72岁,因腹胀、大便次数增多2月余来我院就诊.患者肥胖,既往无肺气肿、消化性溃疡等病史,有高血压病史11年.查体无特殊异常.血、便、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无异常.我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示:距肛门16~45 cm及90~95 cm处见丘状、球形黏膜下隆起(图1),大小0.5~1.4 cm,表面光滑,局部隆起表面发红,局部隆起表面稍透亮,基底宽,隆起导致局部肠腔狭窄,肠镜能顺利通过,用活检钳触摸,质偏软,不易压陷.结肠镜下诊断:结肠气囊肿症.进一步行腹部平片检查示:充气肠曲的边缘见聚簇状的连续囊状透光区,大小不等,自粟粒至葡萄大小,直径0.6~2.0 cm.
作者:傅燕;李新华;刘国彬;魏莉;李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一家亲兄弟4人中有3人相继发现同一解剖部位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内镜下切除治疗.他们的父亲于10年前死于结肠癌,报道如下.病例1,男,50岁,长子,2008年6月在我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有一息肉样隆起(图1a),注射甘油果糖亚甲蓝肾上腺素混合液,抬举证阳性,用带透明帽法行内镜下切除(图1b).病理报告:结肠黏膜组织(1.0 cm×0.7 cm×0.3 cm),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见小细胞巢浸润,免疫组化染色:CgA(-),syn(+),CD56(+),CDX-2(-),支持神经内分泌肿瘤(NET1).
作者:牛应林;张澍田;陈光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环扫超声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纵隔病变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53例由于胃镜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不能明确来源的表现为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首先行超声微探头检查,明确大致起源后换用环扫超声内镜检查,综合两者结果做出诊断并与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内镜与CT诊断食管黏膜下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0.9%(20/22)、50.0%(11/22),特异度分别为93.5%(29/31)、83.9%(26/31);诊断非侵袭性纵隔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1.7%(22/24)、70.8%(17/24),特异度分别为93.1%(27/29)、62.1%(18/29);诊断侵袭性纵隔病变敏感度及特异度两者均为100.0%.结论 超声微探头联合环扫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纵隔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对食管黏膜下病变与非侵袭性纵隔病变其诊断的特异度与敏感度显著高于CT检查.
作者:杨蕾;张宝刚;李丹丹;李长锋;张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