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液体治疗对妇科患者腹腔镜手术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级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20例,随机均分为胶体液组(A组)和晶体液组(B组),麻醉前分别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乳酸钠注射液.两组患者均以瑞芬太尼和依托咪酯诱导插管和维持.记录平卧位(T1)、头低20°(T2)、手术开始时(T3)、CO2气腹压为12 mm Hg平卧位(T4)、CO2气腹压为12 mm Hg时的头低20°(T5)、CO2气腹压力15 mm Hg时平卧位(T6)、CO2气腹压为15 mm Hg头低20°(T7)以及CO2气腹压为15 mmHg时头低20°持续10 min(T)、20 min(T9)的SBP、DBP、HR、CO、每搏输出量(SV)、每搏量变异(SVV).结果 与T1时比较,T4~T7时两组SBP、DBP、SV均明显升高(P<0.05).与T2时比较,T5~T7时两组SBP、DBP、SV明显升高(P<0.05).与T7时比较,T9时A组、T8、T9时B组SBP、DBP和SV明显降低、HR明显增快(P<0.05).与B组比较,T8、T9时A组SBP、DBP和SV明显升高、HR明显减慢(P<0.05).结论 腹腔镜下CO2气腹对患者的循环影响较大,麻醉前的液体治疗可以减少CO2气腹对循环的影响,其中胶体液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张青林;徐铭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不同氯毗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暴露水平对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的影响.方法 195例择期行CABG患者,根据术前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情况均分为用药组、停药组和空白组.用药组包括术前氯毗格雷和阿司匹林停用不足7d者.停药组包括术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停用超过7d者,空白组包括术前未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者.主要观察术后出血和输血情况,前者具体包括术后引流量、大出血发生率和二次开胸止血率,后者包括输注异体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浓缩血小板的量和率.结果 用药组术后总引流量和大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多于空白组(P<0.05或P<0.01).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和输注率及总输血率在用药组、停药组和空白组间均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用药组的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和输注率以及总输血率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或P<0.01),总输血率明显高于停药组(P<0.05).三组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循环下CABG术前7d内暴露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患者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明显增加.
作者:石佳;王越夫;薛庆华;王古岩;袁素;李立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药物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皮肤强啡肽和κ受体(KOR)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限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芬太尼(A组)和丙泊酚+氯胺酮(B组).麻醉诱导时两组均先予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A组静注芬太尼3μg/kg,B组静注氯胺酮1mg/kg.监测术中BP、HR、SpO2和BIS值.于手术开始与手术结束时采集切口边缘皮肤组织0.5 cm×2 cm,用免疫组化检测强啡肽和KOR的表达.结果 手术结束时皮肤强啡肽和KOR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手术开始时(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刺激使切口部位皮肤组织强啡肽和KOR的表达增高.不同药物静脉麻醉未对强啡肽和KOR的增高表达产生不同影响.
作者:贾彬;招伟贤;李国才;洪庆雄;石永勇;陈研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肝素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及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平的影响,探讨小剂量肝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32例ASA Ⅰ或Ⅱ级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肝素组(H组)和对照组(C组),H组患者于手术当天至术后5d每天7:30 am皮下注射肝素100 U/kg;C组患者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前30 min(T0)、术后1 d(T1)、2 d(T2)、3 d(T3)、4 d(T4)和5 d(T5)8:00 am抽取静脉血测定红细胞AR活性、血浆MDA、GSH的浓度及血浆SOD活性.结果 与T0时比较,T1、T2时两组患者红细胞AR活性及血浆MDA浓度明显升高,血浆GSH浓度及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1时H组红细胞AR活性、血浆MDA浓度明显降低,GSH浓度及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小剂量肝素能减轻这一反应.
作者:王灿琴;程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经后腹腔镜下泌尿外科手术中用经皮二氧化碳分压(PTCCO2)监测评估PaCO2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方法 择期行后腹腔镜下泌尿外科手术的ASA Ⅰ或Ⅱ级患者,在气腹前和气腹后30、60 min分别测量PaCO2、PETCO2和PTC CO2.计算PaCO2-PETCO2和PaCO2-PTC CO2的差值,数据分析采用Bland-Altman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终被纳入研究,共获得76个数据.PaCO2-PETCO2为(13.3±3.9) mmHg,PaCO2-PTC CO2为(5.2±2.4) mmHg.PaCO2与PETCO2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743(P<0.01),线性回归方程为PETCO2 =0.42×PaCO2+ 17.25,r2为0.55(P<0.01);PaCO2与PTC CO2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900(P<0.01),线性回归方程为PTC CO2 =0.95×PaCO2-2.39,r2为0.81(P<0.01).PaCO2-PETCO2差值和PaCO2-PTCCO2差值的均数的95%的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13.3土7.8) mm Hg和(5.2±4.8) mm Hg.结论 在后腹腔镜下泌尿外科手术中,PTCCO2比PETCO2能更准确地估计PaCO2,由于个体间差异,PTC CO2监测仍不能替代动脉血气分析.
作者:刘世江;刘璇;于颖颖;孙杰;丁正年;刘存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小儿喉部疾患术中麻醉主要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喉部疾患患儿88例,对所有患儿的相关因素进行定义和记录,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初次发病年龄、手术次数、呼吸道梗阻程度、疾病部位、疾病性质、是否合并肺炎、是否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术前是否气管切开、是否气管插管下手术.此类手术术中主要麻醉不良事件包括:SpO2下降(SpO2<90%)、HR减慢(减慢≥基础值30%)、术中手术部位出血(≥5 ml).对影响麻醉主要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用OR值和95%可信区间(CI)评价相关性.结果 呼吸道梗阻程度和合并肺炎是SpO2下降的危险因素,95% CI分别为(4.164~83.262)、(5.358~518.580);呼吸道梗阻程度、合并肺炎和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是HR减慢的危险因素,95%CI分别为(3.036~43.094)、(1.886~52.508)、(1.118~27.100);初次发病年龄大和气管插管下手术是术中出血的保护因素,95%CI分别为(0.095~1.050)、(0.004~0.294).结论 呼吸道梗阻程度和合并肺炎是SpO2下降和HR减慢的危险因素;初次发病年龄大和气管插管下手术是术中出血的保护因素.
作者:李静洁;杨理巧;王英伟;石学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术侧切口部位的胸椎旁阻滞对单肺通气(OLV)期间的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 Ⅰ~Ⅲ级,年龄40~78岁,随机均分为静脉全麻+胸椎旁阻滞组(A组)和静脉全麻组(B组).全麻诱导后插入双腔气管导管,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2~3 μg/ml,瑞芬太尼0.1~0.2 μg·kg-1 ·min-1.在侧卧位OLV前[双肺通气(TLV)时,T0]、OLV 15 min(T1)、30 min(T2)、60 min(T3)时抽取患者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MAP、心脏指数(CI)、HR、PaO2,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MAP、HR、C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患者的PaO2均明显降低(P<0.01),Qs/Qt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开胸手术时术侧切口的胸椎旁神经阻滞OLV期间不增加肺内分流.
作者:王莉;宁杰;李艳华;张培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作为麻醉前用药的镇静效果及对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患者40例,年龄20~60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咪达唑仑组(B组).麻醉前20 min A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7μg/kg,持续10 min;B组静注咪达唑仑0.07 mg/kg,所有患者在用药前、用药后10 min均观看了内容不同的两张水果图片.记录用药前5 min、用药后10 min患者OAA/S评分,焦虑视觉模拟/焦虑状态问卷(AVA/SAI)评分和BIS,记录MAP、HR和SpO2,术后24 h随访患者对用药前后水果图片的记忆情况.结果 用药后10 min两组MAP明显低于、HR明显慢于用药前5 min (P<0.05或P<0.01),A组HR明显慢于B组(P<0.05).用药后10 min两组OAA/S、AVA/SAI评分和BIS明显低于用药前5 min (P<0.05),A组OA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24 h随访,两组患者对给药前图片西瓜记忆率均为100%,A组对给药后图片香蕉记忆率为95%,明显高于B组的0%(P<0.01).两组患者未出现寒战和躁动.结论 作为麻醉前用药,右美托咪定和眯达唑仑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右美托咪定对记忆功能几乎无影响,但对HR的干扰更明显.
作者:王春艳;谢丹;曾星;刘清湄;余明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磁铁引导法在锁骨下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方法 需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磁铁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磁铁引导(4500 Oe)或常规操作对患者实施锁骨下静脉置管,置管后采用X线胸片检查客观评估导管头端位置,探讨导管误人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和置管时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磁铁组有5例(6.25%)误入同侧颈内静脉,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例(18.75%)(P<0.05).两组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一次成功率、置管时间和穿刺置管时的主要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铁引导法可显著降低锁骨下静脉置管过程中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机率.
作者:邢顺鹏;闻大翔;皋源;何征宇;杭燕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产后官缩痛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足月(孕周≥38周)产妇10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分娩镇痛产后观察2h无特殊情况后,F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 ml,剂量为50 mg,C组静注生理盐水5ml.分别记录胎儿娩出后即刻(T0)及2 h(T1)、4 h(T2)、6 h(T3)、12 h(T4)和24 h(T5)的MAP、HR及VAS评分,24 h阴道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下床活动时间.结果 与T0、T1时比较,T2~T5时C组产妇MAP、VAS评分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与C组比较,T2~T5时F组产妇MAP、VAS评分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F组产妇下床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1).结论 氟比洛芬酯能减轻产后的宫缩痛而且是安全的.
作者:王万根;刘昱升;王伟;雷黎明;沈晓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官颈癌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官颈癌手术患者64例,行颈内静脉穿刺,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2d,治疗组用0.5 mg/d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连续治疗10d,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前1 h(T0)、治疗后2 d(T1)、10 d(T2)、16 d(Ts)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栓溶二聚体浓度(D-dimmer);同时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处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VC相关DVT,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 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lt、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时,对照组患者Fib和D-dimmer浓度明显高于治疗组和T0时(P<0.05);CVC相关DVT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0.5 mg/d皮下注射10 d预防宫颈癌患者CVC-relatedDVT有一定效果,且剂量安全.
作者:苏建林;李屹壁;陆永红;阳子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刺激器(DBS)立体定向植入术的镇静、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DBS立体定向植入术的帕金森患者28例,年龄39~72岁,ASAⅡ或Ⅲ级.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镇静,记录患者人手术室时(T0)、手术开始前(T1)、局部浸润麻醉时(T2)、调节DBS时(T3)、调节DBS完毕后5min(T4)患者的SBP、DBP、HR、SpO2、RR、BIS和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周随访进行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运动评分(UPDR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 与T0时比较,T1~T4时HR明显减慢,SBP明显降低,Ramsay评分明显升高,BIS明显降低(P<0.05).在调节DBS时右美托咪定达到满意镇静的静脉泵注速度为(0.36±0.11) μg·kg-1· h-1.术后2周随访患者开、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d,且ADL评估(15±4)分明显低于术前1d的(34±5)分(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顽固性帕金森DBS立体定向植入术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能满足手术需要.
作者:张庆国;刘中杰;杨雄眺;徐世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单次静脉注射和长时间闭环靶控输注(TCI)对米库氯铵用量及药效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24例,年龄18~65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单次静脉注射组(A组)和闭环TCI组(B组).采用TOF-Watch SX型加速度肌松监测仪刺激尺神经,观察拇内收肌颤搐情况.连续记录肌松监测值并计算给药后肌松起效时间、大肌颤抑制程度、无反应时间、T12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和用药总量,同时记录皮肤红斑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BIS值、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大鱼际肌皮肤温度、肌松起效时间、大肌颤抑制程度、恢复指数、T1 25%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无反应时间明显长于、用药总量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皮肤红斑、一过性心动过速、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术毕随访患者,无一例出现术中知晓.结论 长时间输注米库氯铵未见明显药物蓄积效应,闭环TCI米库氯铵可能更利于肌松深度的调节.
作者:许明星;闵鑫;方立群;刘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普瑞巴林与吗啡联合用于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交叉设计的研究方法,将30例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普瑞巴林-安慰剂(PGB-PL)组和安慰剂-普瑞巴林(PL-PGB)组,每组15例,分别接受两个阶段的治疗,PGB-PL组先接受普瑞巴林+吗啡的治疗,再接受安慰剂+吗啡的治疗;PL-PGB组的治疗顺序相反.分别记录两种治疗方案用药前及用药后的吗啡日用量、MOS睡眠量表(MOS-SS)评分和便秘评估量表(CAS)评分.记录硫酸吗啡缓释片及盐酸吗啡片日用量;记录每天的疼痛评分.观察患者的头晕、口干、嗜睡等不良反应.结果 普瑞巴林与安慰剂相比能显著减少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吗啡的使用剂量(P<0.01);改善MOS-SS评分表中入睡障碍、睡眠时长、睡眠问题指数(P<0.01)和睡眠充裕度(P<0.05)等项目的评分,缓解患者的便秘(P<0.05).结论 普瑞巴林与吗啡联合用于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安全有效,效果优于单纯吗啡治疗.
作者:窦智;蒋宗滨;钟进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芬太尼抑制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苏醒期急性疼痛的药效学.方法 选择拟在全麻下行胃大部切除术男性患者28例,年龄26~58岁,ASA Ⅰ或Ⅱ级.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2 mg/kg、芬太尼3μg/kg、阿曲库铵0.8 mg/kg.5min内完成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于手术切皮前采用改良序贯法再次静脉注射芬太尼,除瑞芬太尼外,术中不再追加任何镇痛药物.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阿曲库铵,手术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记录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拔管后30 min测定患者全麻术后疼痛Prince-Henry评分,以Prince-Henry评分≥3分为发生术后急性疼痛.计算芬太尼ED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芬太尼抑制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苏醒期急性疼痛的ED50及其95%CI分别为5.39 μg/kg和5.21~5.58 μg/kg.术后1例患者在拔管后40 min发生呕吐.手术时间(93.8±10.2)min,术后拔管时间(14.2±3.5) min.结论 芬太尼诱导剂量抑制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苏醒期急性疼痛的ED50及其95%CI分别为5.39 μg/kg和5.21~5.58 μg/kg.
作者:张杰杰;马正良;宋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畸形介入术中应用喉罩(LMA)通气行全身麻醉对循环功能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80例颅内血管畸形拟行血管内介入术患者随机均分为LMA组(L组)与气管插管组(T组),L组采用LMA置入行全身麻醉,T组采用传统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两组麻醉诱导均以咪达唑仑0.1~0.2 mg/kg、丙泊酚1.0~1.5 mg/kg、芬太尼3~5 μg/kg、维库溴铵0.08~0.1mg/kg,维持均采用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12 μg·kg-1·min-1复合丙泊酚3.5~5.0 mg·kg-1·h-1,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气管插管(LMA插入)后10 min(T1)、气管拔管(LMA拔除)前(T2)、气管拔管(LMA拔除)后10 min(T3)的HR、MAP,并分别记录两组拔管(LMA拔除)时间、清醒时间和拔管(LMA拔除)时呛咳反应发生率.记录术后咽部不适、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T1~T3时,L组HR明显慢于、MAP明显低于T组(P<0.05).L组患者拔管(LMA拔除)时间和术后清醒时间明显短于T组(P<0.05),拔管(LMA拔除)时呛咳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T组(P<0.05).术后随访72 h,咽部不适、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L组明显低于T组(P<0.05).结论 颅内血管畸形介入手术选择LMA通气心血管反应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杨晓辉;王世炳;康积校;刘东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磷脂肌醇3激酶(PI3K)及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45例,年龄45~65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0.2 μg·kg-1·h-1组(D1组)、右美托咪定0.5 μg·kg-1 ·h-1组(D2组)和对照组(C组),D1和D2组于诱导前10 min静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 μg/kg,继之分别以0.2μg·kg-1 ·h-1和0.5 μg·kg-1·h-1持续输注至术毕前30 min,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三组术中BIS值维持在40~49,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取出肿瘤时(T2)、拔管时(T3)、术后24 h(T4)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清中PI3K及iNOS浓度,且分别于T1~T3时采集桡动脉及颈静脉球部的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并计算动脉血氧含量(CaO2)、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RO2).结果 T2~T4时三组患者血清PI3K、iNOS浓度明显高于T1时(P<0.05),D2组血清PI3K、iNOS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T2、T3时三组患者血清CaO2、Da-jvO2和CERO2含量明显低于T1时(P<0.05),D1、D2组血清CaO2、Da-jvO2和CERO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可对围术期脑膜瘤患者发挥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PI3K和iNOS的浓度有关.
作者:高瑞萍;张喜洋;李爱梅;石翊飒;路文胜;白武民;杨小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七氟醚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下老年患者维库溴铵的肌松效应.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0例,ASA Ⅰ或Ⅱ级,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80岁)和青年组(25~45岁),每组15例.七氟醚和瑞芬太尼诱导后,维持七氟醚呼气末浓度1.0 MAC,瑞芬太尼0.05~0.1 μg·kg-1·min-1持续输注.维持PETCO2 35~38 mm Hg.观察T1大抑制时间(起效时间),T1恢复至25%的时间(T1 25%)、T1恢复至50%的时间(T1 50%)、恢复指数(RI)、TOFr(T4/T1) =0.7的时间.结果 老年组起效时间、T1 25%、T1 50%、RI、TOFr (T4/T1)=0.7的时间均明显长于青年组(P<0.05).结论 老年患者吸入七氟醚全身麻醉中,适当减小维库溴铵的剂量即能达到满意的肌松效果,使患者术后肌力尽早恢复,提高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安全.
作者:曾兆东;庄少惠;程明华;林树勇;邱忠志;闫威;李恩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下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酶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0例,ASAⅡ或Ⅲ级,NYHAⅡ或Ⅲ级,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组(S组)和丙泊酚静脉组(C组),每组25例.S组采用七氟醚全凭吸人麻醉,维持CErSev 1 MAC,C组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1)、6 h(T2)、24 h(T3)采集桡动脉血4 ml,化学发光法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酶偶联法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氨酶(LDH)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MAP、HR、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CK、CK-MB、LDH及cTnI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S组CK在T2、T3时,CK-MB和LDH在T3时,cTnI在T1~T3时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较,全凭吸人七氟醚能有效减少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肌酶的释放,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岑晴云;王晟;余守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曲马多或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骨折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A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5ml,B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5 ml含地塞米松5mg,C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5 ml含曲马多100 mg,D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5 ml含曲马多100mg及地塞米松5 mg.观察麻醉起效时间及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结果 四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D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C、D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结论 0.375%罗哌卡因25 ml中加入地塞米松5mg或曲马多100mg分别可以显著延长感觉神经阻滞的时间.
作者:胡斌;赵玉仙;苏惠斌;唐琦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大鼠机械痛阈(MWT)和热痛阈(TWL)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鞘内置管后无神经症状的SD大鼠,随机均分为AngⅡ0.065nmol组(A1组)、AngⅡ0.65 nmol组(A2组)、AngⅡ6.5 nmol组(A3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鞘内置管成功后给予A1、A2和A3组大鼠相应剂量的AngⅡ(容量均为27 μ1),NS组给予相同容剂的生理盐水,C组不作任何处理,测量各组大鼠鞘内给药前120 min(T0)、给药后15min(T1)、30 min(T2)、60min(T3)、90min(T4)、120min(T5)的MWT和TWL.结果 T1~T4时A2、A3组MWT明显低于T0时和C组,T2、T3时A1组MWT明显低于T0时和C组(P<0.05或P<0.01).T2时A1组,T1~T3时A2、A3组,T4时A3组TWL明显低于T0时和C组(P<0.05或P<0.01).T1~T4时,MWT和TWL的组间变化趋势为A3<A2<A1,T5时各组大鼠MWT和TWL均恢复至给药前水平.结论 鞘内注射AngⅡ可使大鼠MWT和TWL降低,随着注射剂量增加,MWT和TWL下降幅度增加.
作者:王秋兰;林财珠;蔡宏达;李旸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针对磷酸二酯酶4B(PDE4B)基因的小于扰RNA(siRNA)对L5脊神经结扎(SNL)大鼠的热痛觉及机械痛觉高敏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生理盐水组(NS组)、单纯载体组(V组)、错配siRNA组(siRNA-M组)和PDE4B-siRNA组(siRNA-B组),分别于神经结扎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3、5、7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Lipofectamine(R)RNAiMAX、错配siRNA 2 μg和PDE4B-siRNA 2 μg,容量均为10μl.PDEAB-siRNA、错配siRNA与载体均在注射前30 min混匀.于术前ld及术后2、4、6、8d分别测定五组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术后4、8d行为学测试结束后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取腰段脊髓,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和western bolt分别测定PDE4B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术前1d比较,术后2、4、6、8 dNS组、V组、siRNA-M组和siRNA-B 组大鼠MWT明显缩短、TWL明显减小(P<0.05).与NS组比较,术后2、4、6、8 d siRNA-B组大鼠MWT明显延长、TWL明显增加(P<0.05).与Sham组比较,术后4、8dNS组、V组、siRNA-M 组、siRNA-B组大鼠脊髓组织的PDE4BmRNA、PDE4B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NS组比较,术后4、8dB组大鼠脊髓PDE4B mRNA、PDE4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鞘内注射PDE4B-siRNA可显著抑制L5 SNL大鼠腰段脊髓PDE4B的mRNA和蛋白表达,有效缓解机械和热痛觉高敏.
作者:底妍;和晓韵;嵇睛;刘清珍;刘健;李伟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米氮平对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葡萄糖+吐温80(C组)、奥沙利铂+吐温80(O组)、奥沙利铂+米氮平10mg/kg组(M1组)、奥沙利铂+米氮平20mg/kg组(M2组)和奥沙利铂+米氮平30 mg/kg组(M3组).每天分别给予大鼠口服吐温80和米氮平10、20、30 mg/kg,28 d后测各组大鼠的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性缩足阈值(MWT).然后重新选取3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葡萄糖+生理盐水+吐温80(C组)、奥沙利铂+生理盐水+吐温80 (O组)、奥沙利铂+生理盐水+米氮平20mg/kg(M组)和奥沙利铂+WAY100635+米氮平20 mg/kg (W组).W组在给予米氮平灌胃前30 min腹腔注射1 mg/kg WAY100635,连续应用28 d后测各组大鼠的MWT.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NMDAR-2B)即NR2B的表达.结果 在冷水缩尾测试中,其他四组大鼠的TWL在第3天和第10、17、24天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奥沙利铂注射后第7、14、21、28天,O组大鼠MWT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后第14、21、28天,M2和M3组大鼠MWT明显高于O组(P<0.05).预先给予WAY100635,在奥沙利铂注射后第14、21、28天,W组大鼠MWT明显低于M组(P<0.05).O组脊髓水平NR2B表达明显高于C组(P<0.05),M2和M3组明显低于O组(P<0.05).预先给予WAY100635,W组脊髓水平NR2B表达明显高于M组(P<0.05).结论 奥沙利铂引起的触觉痛觉异常与脊髓NR2B表达增高有关,米氮平可能通过5-HT1A受体减轻触觉痛觉异常和上调NR2B表达;但米氮平对冷痛觉过敏无明显改善.
作者:刘晓宇;张广芬;董琳;杨建军;李伟彦;徐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不同潮气量(VT)及不同通气时间对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ILI)的大鼠肺组织Toll样受体(TLR)3和4表达的影响.方法 1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自主呼吸组(A组)、VT=10 ml/kg组(B组)、VT =20 ml/kg组(C组)及VT =40 ml/kg组(D组).所有大鼠行经口气管插管,A组插管后保持自主呼吸,B、C、D组用动物呼吸机予双肺机械通气.分别于通气60、120和240min时每组大鼠各取10只行颈总动脉放血处死,取各组肺组织进行HE染色并根据肺损伤评分标准对各组肺组织评价病理学改变;采用RT-PCR检测TLR3 mRNA、TLR4 mRNA表达.ELISA检测TLR3、TLR4蛋白的浓度.结果 通气240 min后,A组肺组织正常;B组可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C组可见肺间隔增宽,部分炎性细胞浸润;D组可见肺组织点状或者片状出血,肺间隔增宽,肺间质明显水肿,肺泡腔融合,大量炎性细胞积聚,部分肺组织有实变.通气60、120和240 min时,C、D两组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大于A、B组(P<0.05),D组明显大于C组(P<0.05);C、D组TLR3、TLR4和TLR3mRNA、TLR4mRNA表达明显高于A、B两组(P<0.05或P<0.01),D组明显高于C组(P<0.05或P<0.0l),四组不同通气时间的TLR3、TLR4和TLR3 mRNA、TLR4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潮气量通气导致肺组织TLR3、TLR4的表达上调,TLR3、TLR4的表达与肺组织损伤有相关性.
作者:朱珊;潘灵辉;林飞;赵琼;魏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β3亚基(SCN3B)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成年SD大鼠50只,10只随机均分为RNA干扰组(R组)和对照组(C组),R组椎管内注射质粒,C组注射生理盐水,western blot鉴定质粒干扰效果.40只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制备,成功后的26只随机分为模型RNA干扰组(SR组)和模型对照组(SC组).SR组分别在术后第7、9、11天椎管内注射SCN3B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质粒,第3次注药后7天检测.SC组,椎管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余操作相同.分别进行yon Frey测试,观察背根神经节SCN3B表达下调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的机械痛阈值降低程度的影响.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R组大鼠的SCN3B表达量明显低于C组(P<0.05).注射前,两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后,SR组的机械痛阈值为(7.23土1.74)g,明显高于SC组(2.31±0.46)g和注射前(1.60±0.23) (P<0.05).结论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SCN3B的表达水平下调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的痛觉过敏有一定的逆转作用,提示SCN3B参与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作者:赵璇;谭弘;李昌林;张璐;王英伟;俞卫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环氧合酶(COX)l抑制剂对术后痛大鼠机械痛敏及背根神经节(DRG)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表达的影响,探讨ASIC3在术后急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其中18只按Brennan法建立术后痛模型,随机均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 SC560组(S组)、DMSO组(D组)和对照组(C组).其中S组和D组造模前分别鞘内给予用10μl DMSO溶解后的SC560 100μg和单纯DMSO 10μl,C组不作处理.于术后2、4、12、24、48 h测定三组大鼠机械痛阈(MWT),观察痛时点.另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相同三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痛时间点三组大鼠L3~L5 DRG ASIC3表达水平.结果 D组和C组大鼠术后各时点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大鼠术后24 h MWT明显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术后24 hS组大鼠MWT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5),DRG ASIC3蛋白表达灰度值明显低于C组和D组(P<0.01).C组和D组大鼠MWT和ASIC3蛋白表达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24 h大鼠机械痛敏强,DRG ASIC3表达增高.给予SC560可抑制ASIC3表达,减轻痛敏.
作者:郑伟;刘功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患者,男,99岁,体重62 kg,左股颈骨折5d入院,拟行左侧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既往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查体:BP 190/90 mm Hg,HR 88次/分,节律不整,左肺下野可闻及细小水泡音,心音遥远,节律不齐.辅助检查:Hb 104 g/L,血糖7.9 mmol/L,ALT 86 U/L,AST72 U/L,总胆红素23.1 μmol/L,PaO2 75.6 mm Hg,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肺动脉压48 mm Hg,EF 55%.患者入室后输注复方氯化钠,行右桡动脉穿刺,监测动脉血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输液并监测CVP.
作者:张承民;胡杰;崔艳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1951年Sven Kiaer先从牙医手上借来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现代髋关节置换手术创始人Charnley进一步发展了此技术[1].此后,骨水泥开始广泛应用于关节置换和椎体成形手术.1970年Powell等[2]在英国医学杂志上首先报道了2例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在植入骨水泥后10min内出现心跳骤停的现象,随后陆续有文献报道应用骨水泥后出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心跳骤停、心肌梗死、凝血功能障碍、肺栓塞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997年Byrick首先将骨水泥引起的上述一系列临床表现,统称为骨水泥植入综合征(bone cement implantation syndrome,PCIS)[3].
作者:林媛;许学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依托咪酯作为一种麻醉诱导用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的镇静.然而Ledingham等[1]1983年在柳叶刀的报道指出:接受依托咪酯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远高于未接受此治疗的同类患者.此后一系列相关研究阐明了其机制并导致此项应用的终止.多项研究表明依托咪酯会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即使单次剂量也可造成此抑制,虽然单次剂量的抑制是短暂的.但目前尚不清楚在对患者行一系列的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时重复间歇静注依托咪酯是否也会同其持续静注一样抑制皮质醇的合成.故本研究拟了解隔天行ECT治疗患者全疗程中皮质醇的合成情况,旨在探讨重复间歇静注依托咪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及其形式.
作者:Philip Lebowitz;Susan Cohen;Shiry Weisberg;Bernard Wyszynski;Charles Ramesar;Peter Pfeiffer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