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在单侧乳房肿块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择期拟行单侧乳房肿块切除术女性患者,年龄19~42岁,BMI 17.9~26.8 kg/m2,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传统定位组(N组),均行肋间神经阻滞,局麻药均为0.25%左旋布比卡因20ml.观察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手术开始切皮时VAS评分,镇痛维持时间,手术中牵拉深部组织时VAS评分,镇痛不全和局麻药中毒情况.结果 与N组比较,U组操作时间明显延长,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手术开始切皮时VAS评分明显降低,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缩短,镇痛维持时间明显延长,术中牵拉深部组织时VAS评分明显降低,镇痛不全及麻醉后出现头晕明显减少(P<0.05).两组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结论 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在单侧乳房肿块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定位.
作者:王韦玮;周卫东;王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多模式镇痛在患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行髋关节脱位手术患儿90例,年龄1~7岁,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B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复合骶管阻滞,即麻醉诱导后骶管注射0.25%罗哌卡因1 ml/kg;C组在B组的基础上于手术前15 min肛塞对乙酰氨基酚30~35mg/kg.三组患儿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分别记录患儿术后苏醒即刻(T1)、4 h(T2)、8 h(T3)、12 h(T4)、24 h(T5)、36 h(T6)、48 h(T7)的FLACC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苏醒即刻PAED躁动评分.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T1~T6时FLACC评分明显降低,T1、T2时Ramsay评分明显升高,T1时PAED评分明显降低(P<0.05);T7时C组FLACC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T4、T5、T7时C组FLACC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骶管阻滞、肛塞对乙酰氨基酚联合PCIA用于患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矫正术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利于快速康复.
作者:刘俊霞;孙盈盈;李元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联合喉罩全麻在老年患者下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或阑尾切除术老年患者40例,年龄>65岁,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TAPB组(T组)和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后置入Supreme喉罩,在超声引导下行手术侧TAPB,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15 ml(T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C组).记录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和拔喉罩时间,以及术后2 h(T1)、6 h(T2)、12 h(T3)、24h(T4)、48 h(T5)的静态和动态VAS疼痛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T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明显缩短(P<0.05);T1~T4时静态和T1~T5时动态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纯静脉全麻相比,TAPB联合喉罩全麻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手术可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恢复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付群;阮加萍;李青;茆庆洪;石金云;潘晨晨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浓度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OK、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时间从1970年至2015年5月,所有关于不同浓度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将布比卡因浓度≤0.1%定义为低浓度组,>0.1%为高浓度组.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共1 593例患者.低浓度组的器械助产率明显低于高浓度组(OR=0.62,95%CI 0.49~0.79,P<0.001).低浓度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高浓度组(OR=1.47,95%CI 1.17~1.84,P<0.001).低浓度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缩短(SMD=-21.66,95%CI-34.75~-8.57,P=0.001).低浓度组局麻药总量明显减少(SMD=-29.14,95%CI-38.42~-19.86,P<0.001).低浓度组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增加(OR=21.15,95%CI 2.75~162.51,P=0.003).结论 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可降低器械助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但皮肤瘙痒发生率增加.
作者:李平;罗林丽;林雪梅;黄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膈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术侧肩部疼痛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肺叶切除术患者7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对照组(C组),关闭胸腔前进行膈神经阻滞,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8 ml(R组)或生理盐水8 ml(C组).术毕均行PCIA.记录术后2、4、8、12、24和48 h VAS疼痛评分,术后术侧肩痛情况,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的使用量、需补救镇痛药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R组术后术侧肩痛例数明显减少,术后2、4和8 h 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总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膈神经阻滞可以降低术后术侧肩痛的发生率.
作者:王立萍;梁洁;杨光;王国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应用旁正中纵切超声定位和实时引导技术,探讨此类方法在老年患者旁正中入路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拟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超声组和盲穿组.盲穿组采用传统盲探穿刺法进针,以脑脊液流出确定到达蛛网膜下腔;超声组利用超声技术观察穿刺部位椎间隙情况,并实时引导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记录试穿次数、穿刺时间、术后腰痛情况.结果 与盲穿组比较,超声组的试穿次数明显减少(P<0.05),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穿刺时间及术后腰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患者使用超声定位及引导技术行旁正中入路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使穿刺定位更加准确,成功率提高.
作者:苍惠岩;张欢;田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测定超声引导下0.2%罗哌卡因连续胫神经阻滞应用于术后镇痛的半数有效背景量(ED50).方法 选择22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跟骨手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腘窝后入路胫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置入连续刺激导管,采用序贯法给药,0.2%罗哌卡因起始背景量为5ml/h,如术后24、48 h患者胫神经区域感觉完全阻滞,则下一例背景量减少0.5ml/h;如阻滞效果不完善,则下一例背景量增加0.5 ml/h.结果 0.2%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后入路连续胫神经阻滞镇痛时,ED50为2.6 ml/h(95%CI:2.2~3.0 ml/h),ED95为3.2 ml/h (95%CI:2.9~5.8 ml/h).结论 0.2%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腘窝后入路连续胫神经阻滞镇痛时,背景量ED50为2.6 ml/h.
作者:伊军;林惠华;杨庆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TPVB)联合持续TPVB在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行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术前均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行单次TPVB,SC组术中以0.2%罗哌卡因5 ml/h持续泵注行TPVB,SP组术后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1、6、12、18、24、48 h的VAS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8、24、48 h,SP组VAS评分明显高于SC组(P<0.01).SC组患者镇痛效果满意率为87%,明显高于SP组的63% (P<0.05).SC组和SP组各有1例(3.3%)呕吐.SP组有1例嗜睡.两组均无一例呼吸抑制发生.结论 与单次TPVB联合PCIA相比,超声引导下单次TPVB联合持续TPVB在开胸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作者:卢静;蔡兵;兰志勋;胡云霞;苏文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应用于单侧开胸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单侧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全麻诱导前行开胸肋间TPVB,R组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D组注入含有右美托咪定0.75 μg/kg的0.5%罗哌卡因15 ml,30 min后开始全麻诱导.术后行椎旁自控镇痛.记录注药前(T0)、注药后5、10、15、20、30min(T1~T5)、气管插管前(T6)、气管插管后(T7)的MAP、HR、BIS以及椎旁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宽度及并发症等.记录术后24 h追加吗啡镇痛次数、咪达唑仑镇静次数、呕心呕吐及患者镇痛满意度等.结果 两组TPVB范围及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和R组比较,T4、T5时D组HR明显减慢,MAP、BIS明显降低(P<0.05).与T6时比较,T7时R组HR明显增快、MAP、BIS明显升高(P<0.05).术后镇痛期间,与R组比较,D组追加吗啡和咪达唑仑次数、呕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0.75 μg/kg复合0.5%罗哌卡因15 ml诱导前行TPVB,术后右美托咪定0.1 μg· kg-1·h-1及0.5%罗哌卡因2ml/h持续TPVB,可安全用于单侧开胸手术和术后镇痛,较单用0.5%罗哌卡因TPVB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陈毅斯;刘奕;李法印;葛东建;李金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术中保温对老年患者全麻BIS恢复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的影响.方法 选择60岁以上全麻下行开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44例,随机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术中保温组采用输入液体、腹腔冲洗液体加温以及暖风毯覆盖等保温措施;对照组采用室温液体输入与铺巾覆盖.记录麻醉开始时(T0)、麻醉后30 min(T1)、60 min (T2)、90 min(T3)、120 min(T4)、150 min(T5)、术毕(T6)的食管温度和MAP.记录停药到BIS≥80的恢复时间、BIS≥80时丙泊酚Ce.结果 T2~T6时对照组食管温度明显低于保温组(P<0.05).不同时点两组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温组患者停药到BIS≥80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Ce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体温会延长老年患者BIS恢复时间,影响丙泊酚Ce的降低,术中保温有利于防止此类现象发生.
作者:苏文杰;牟玲;兰志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不同间隔时间行规律硬膜外给药复合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90例,按不同间隔时间行规律硬膜外给药随机分为三组:LA30组间隔时间30 min,每次给予单次剂量5ml;LA60组间隔时间60 min,每次给予单次剂量10 ml;LA90组间隔时间90 min,每次给予单次剂量15 ml.单次剂量及PCEA药液均为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μg/ml.分别观察从镇痛前即刻至产后1h每小时产妇宫缩痛VAS评分、下肢运动改良Bromage评分(MBS),硬膜外感觉阻滞水平,并记录麻醉药物用量、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结果 与LA60组比较,LA30组镇痛后2h至分娩时VAS评分明显升高,硬膜外感觉阻滞水平明显降低(P<0.05);LA90组镇痛后2、3、5h硬膜外感觉阻滞水平明显升高,镇痛后4h、分娩时VAS评分明显升高,硬膜外感觉阻滞水平明显降低(P<0.05);LA30组和LA90组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增加(P<0.05).三组MBS、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间隔时间60 min规律给予单次剂量10ml复合PCEA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并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作者:李孝红;冯善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观察喉肌电图中环甲肌肌电募集相对喉上神经阻滞效果评估的准确性,探讨环甲肌肌电图对清醒气管插管评估的准确性.方法 困难气道患者14例,麻醉诱导前在舌骨大角平面行喉上神经阻滞,双侧各注入1%利多卡因2 rnl,口咽部及经环甲膜穿刺气管内1%丁卡因表面麻醉各2ml,后行纤维支气管镜清醒气管插管.喉上神经阻滞效果以临床诊断作判别标准,同时肌电图电极经皮肤检测喉上神经支配的环甲肌肌电募集相.以临床诊断喉上神经阻滞效果佳(阳性)作为评判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环甲肌肌电募集相对喉上神经阻滞效果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寻找诊断临界值(cutoff点);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募集相与阻滞效果的相关性.结果 环甲肌肌电募集相对喉上神经阻滞效果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95%CI 0.799~1.000);当肌电募集为减弱“++”相时,敏感度与特异度之和值大,其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91.7%;Spearman相关系数r=0.659(95%CI0.525~0.779,P=0.002).结论 应用环甲肌肌电募集模式对喉上神经阻滞术效果进行评估有很高的准确性.当环甲肌肌电募集减弱为“++”相或以下时,相应侧的声门上黏膜感觉消失,神经阻滞效果佳,可作为判别清醒气管插管时机的指标.
作者:谢海;李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BIS条件下对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OVID、CBM、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12月,收集相关不同麻醉深度对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影响的文献,仔细阅读获取的文献摘要和全文,并对其参考文献进行追踪,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521例患者.有4篇文献(255例患者)比较了深麻醉状态(BIS 30~40)与常规麻醉状态(BIS 40~60)术后早期POCD的发生率,深麻醉状态可降低POCD发生率(OR=0.40,95%CI 0.22~0.73,P=0.002).有3篇文献(216例患者)比较了常规麻醉状态下BIS 40~50与BIS 50~60术后早期POCD的发生率,BIS 40~50并不明显降低POCD发生率(OR=1.11,95%CI 0.24~5.24,P=0.9).结论 深麻醉状态比常规麻醉状态下POCD发生率低,但由于随机对照试验的数量及质量不足,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大样本及严谨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论证.
作者:岳芳;吴涯雯;张双全;谭秀华;陈戟;陈友权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经济成本.方法 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80例,年龄40~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140例.PCIA组行常规PCIA,CFNB组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CFNB.计算患者满意度评分,总镇痛医疗成本,术后总直接医疗成本及相应的成本-效果比值(CER).结果 终PCIA组123例,CFNB组127例纳入研究.与PCIA组比较,CFNB组人均满意度评分明显提高,人均总镇痛医疗成本明显增加,术后人均总直接医疗成本明显降低,总镇痛CER明显增加,总直接CER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与PCIA比较,CFNB具有更好的成本-效果,兼具临床实用性和卫生经济学价值.
作者:秦珮珮;彭丽桦;任力;闵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预注去氧肾上腺素与麻黄碱对腰麻下剖宫产术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单次腰麻下剖宫产产妇60例,随机分为两组:去氧肾上腺素组(P组)和麻黄碱组(E组),每组30例.产妇腰麻改平卧位后即刻静脉推注去氧肾上腺素60μg或麻黄碱5mg,若产妇血压下降超过20%时使用去氧肾上腺素或麻黄碱升压.记录入室时(T0)及腰麻后1 min(T1)、3 min(T2)、5 min(T3)、10 min(T4)、胎儿娩出时(T5)的HR、SBP和DBP;记录产妇不良反应及新生儿1、5min的Apgar评分,同时检测胎儿娩出时脐静脉血气.结果 T1~T5时E组HR均明显快于P组和T0时(P<0.05或P<0.01).E组和P组的低血压及高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胎儿脐静脉血乳酸水平、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P组(P<0.05).结论 腰麻剖宫产术预注去氧肾上腺素能较好地防治产妇术中低血压,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董延林;夏国生;葛莲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术前不同时长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对大鼠术后认知功能和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ChAT)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14个月龄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C组)、D1、12、13组,每组10只.D1、D2、D3组分别术前剥夺睡眠1、2、3d.四组大鼠均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C组于第五天行脾切除手术,D1、D2、D3组行睡眠剥夺,结束后对大鼠行脾切除手术.术后24 h进行水迷宫测试,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ChAT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术后D1、D2、D3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明显延长、ChAT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D1、D2、D3组随着SD时间的延长,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明显延长(P<0.05),ChAT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术 前睡眠剥夺可引起大鼠术后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减退,且时间越长功能减退越明显.
作者:迟蕾;丁明;张迅;王威;张丽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ain injury,TBI)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大鼠海马CA1区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9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n=30):假手术组(Sham组),TBI模型组(TBI组)和右美托咪定治疗组(Dex组).采用Marmarou法建立TBI模型,Dex组大鼠于建模成功后1h给予尾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5 μg/kg.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治疗后1、8和10 d大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采用分光光度法及酶学法检测治疗3、6、12和24 h大鼠海马CA1区活性氧簇(ROS)的生成,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应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治疗3、6、12和24 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NADPH)氧化酶p47亚单位(p47PHOX)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治疗后1、8和10 d TBI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TBI组比较,Dex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缩短、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加(P<0.05).与Sham组比较,治疗后各时点TBI组和Dex组大鼠p47PHO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TBI组比较,治疗后各时点Dex组大鼠p47PHO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Sham组比较,TBI组治疗6、12和24 h大鼠海马CA1区MDA含量明显升高、治疗后各时点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TBI组比较,Dex组治疗后6、12和24 h大鼠MDA含量明显降低、治疗后各时点SOD和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减轻海马CA1区的氧化应激损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TBI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促进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作者:钱宝民;高清丽;房立峰;梁春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17β雌二醇对氯胺酮诱导发育期大鼠额叶皮层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0只7日龄雄性SD幼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和氯胺酮+17β雌二醇组(KE组),每组10只.K组连续3d腹腔注射氯胺酮75 mg/kg,KE组连续3d腹腔注射氯胺酮75mg/kg,同时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600 μg/kg,C组连续3d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末次注药后24 h,取额叶皮层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leaved-caspase-3的阳性表达量,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Akt以及pGSK-3β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与C组比较,K组皮层区cleaved-caspase-3阳性和pGSK-3β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Akt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与K组比较,KE组皮层区cleaved-caspase-3阳性和pGSK-3β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Akt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 17β雌二醇可对氯胺酮诱导的发育期大鼠大脑皮层区神经细胞凋亡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pAkt蛋白的表达同时降低pGSK-3β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建立;吴红海;史海水;崔红赏;薛改;于洋;侯艳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丰富环境对七氟醚吸入诱发新生大鼠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6日龄新生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三组:O2+标准环境组(OS组)、七氟醚麻醉+标准环境组(SS组)和七氟醚麻醉+丰富环境组(SE组).SS、SE组分别在日龄6、7、8d时,每天接受1次2h的3%七氟醚麻醉,氧浓度100%;O2组在相应日龄吸入100%氧气.出生后第8天起至行为学测试前分别进行标准环境和丰富环境饲养,连续4周.第35天行旷场实验.第36天行场景性、条件性恐惧实验训练.第37、38天行场景性、条件性恐惧实验测试.行为学测试结束后2h,每组各取4只大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ynapsin-1、PSD-95、c-fos及BDNF含量.结果 旷场实验测试中,三组探索路程和中央格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场景性恐惧实验测试中,与SS组比较,OS、SE组僵直反应明显增加(P<0.05).条件性恐惧实验测试中,三组僵直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S组比较,OS、SE组海马Synapsin-1、PSD-95、c-fos和BDNF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 七氟醚麻醉可致新生大鼠远期海马依赖性认知功能受损,丰富环境可改善此种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慧;贾敏;孙晓茹;杨娇娇;纪木火;杨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焦虑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C组)、PTSD模型组(P组)和右美托咪定10 μg/kg组(D1组)、20 μg/kg组(D2组)和40μg/kg组(D3组),通过条件性恐惧实验测定大鼠的恐惧记忆,旷场实验测定大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和焦虑状态,高架十字迷宫测定大鼠的焦虑状态和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与P组比较,D1、D2、D3组僵直时间百分比、总运动路程和潜伏期均明显降低(P<0.05),而中央格停留时间、开环时间比例和目标象限探索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明显降低PTSD大鼠的恐惧记忆和自主活动,并改善焦虑状态,增强PTS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杨娇娇;孙晓茹;张慧;谢泽敏;徐宁;吴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七氟醚预处理对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后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和Slit2/Rob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出生24 h内的SD大鼠体外提取原代皮质神经元,以1×106/ml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2ml/孔)培养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神经元正常培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组(O组)神经元行氧糖剥夺90 min;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在行氧糖剥夺前预先给予2%七氟醚处理1h,余同O组;HIF-1α抑制组(H组)在七氟醚预处理前行2ME(5 μM/L)处理72 h,余同S组.复糖复氧24 h后收集神经元,采用Hoechst/PI双染色法测定神经元凋亡率;采用RT-PCR法测定HIF-1α、Slit2和Robo1 mRNA的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HIF-1α、Slit2和Robo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与C组比较,O组神经元PI阳性率明显升高,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Slit2和Robo1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与O组比较,S组神经元PI阳性率明显下降,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Slit2和Robo1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与S组比较,H组神经元PI阳性率明显升高,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Slit2和Robo1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结论 七氟醚预处理通过HIF-1α增加Slit2/Robol信号通路的表达,抑制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在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后的凋亡.
作者:孙文波;张立民;康立娜;吴春玲;黄冬冬;孙秀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患者,女,59岁,因“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疼痛20余年”入院.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右季肋区疼痛,每次持续3~5 d,发作间隔约7d,疼痛性质描述不清,受凉及饱食后疼痛较为明显,无饥饿痛.疼痛发作时自服“654-2”疼痛可暂时缓解.但近期口服“654-2”基本无效,并出现口干、头晕等药物不良反应,且发作时伴有出汗.患者日常食欲欠佳,无经常性腹泻及便秘史.既往无特殊疾病及腹部手术史.10年前曾有高处坠落史.体格检查:双侧季肋区无畸形、无压痛,腹部平坦、无胃肠型及腹壁静脉曲张,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Murphy征阴性,肝区轻微叩击痛,胸椎棘间及双侧椎旁无压痛,双侧腹壁反射对称.发作时VAS评分7分.
作者:闫清华;李仁淑;张广建;金文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妊娠期心脏手术给麻醉医师带来许多挑战,孕妇和胎儿都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我院为1例孕37周、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前叶腱索断裂、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心功能Ⅲ级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成功进行了剖宫产和二尖瓣置换术,现报道如下.患者,女,22岁,孕37周,因“间断发热3周发现心脏杂音1d”入院.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症状(高体温38.7℃),伴咳嗽,在外院住院两次血培养均提示唾液链球菌,据药敏结果给予青霉素联合头孢噻肟抗感染治疗,体温明显控制.
作者:王茂;梅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学习记忆是大脑重要的高级神经功能之一,学习指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的神经活动过程;记忆是将获取的信息存储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学习记忆一直是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其中突触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的重要分子基础[1].表观遗传学是指DNA序列不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改变的可遗传变异的科学,主要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干扰等方式调控基因表达[2],其中DNA甲基化修饰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者:居玲莎;李仁奇;杨建军;徐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NMDARs)是一种异四聚体,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之一,由3类不同的亚基构成:NR1、NR2A~D以及NR3A~B.NR1是NMDARs复合物的必须功能亚基,NR2是受体复合物的调节亚基,NR3不单独形成功能性受体,但是可以构成NR1/NR2/NR3的聚合体发挥调节功能.由不同的NR2与NR1组合形成不同的NMDARs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参与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机制,其中,“NR2B”亚基基因一度被认为是聪明基因,NR2B亚基与NR1亚基结合形成有功能的NMDARs复合物,即含有NR2B亚基的NMDARs(NR2B-containing NMDA receptors,NR2B-NMDARs),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海马和皮层内.
作者:陈旭辉;任全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大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正常的情况下重量虽然只是人体体重的2%,但安静状态下其耗氧量却占人体总耗氧量的20%.大脑对氧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和需求量,缺氧数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性损伤.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缺血、脑梗死)、神经退行性病变(如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创伤、惊厥等导致的脑损伤都存在脑缺血缺氧.继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肌红蛋白(myoglobin,Mb)之后,2000年,德国学者Burmester等[1]发现存在于人和小鼠脑内的一类新的携氧球蛋白——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引起了广大学者后续对其基因序列、结构功能、作用机制等的深入探索.现将Ngb在缺血缺氧时发挥的脑保护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杨彤;孙雪华;刘志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已经报告了一个多世纪[1],它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老年人(≥65岁)发病率高于青壮年,通常患者在术后1d或者几周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有的患者症状甚至会持续几个月[2].Bedford[1]曾经对1 19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研究发现,大约有10%发生了POCD,其中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轻度POCD,他们能够独立进行基本日常生活,但是相对于术前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无法写一封完整、表达清晰的信件或读一本书,不能独自去购物且无法参加工作;另外有18例(1.5%)患者发展为严重痴呆,症状持续直到死亡.
作者:曹译匀;李正迁;李伦旭;郭向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手术麻醉后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见于老年患者,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加重家庭及社会的负担[1].以往研究表明,POCD在老年患者的发生率高达41.4%[2].因此,对于老年患者POCD的早期诊断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是临床上能及时判断脑部氧合情况的手段.现对rSO2监测在预测POCD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高璇;仓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