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 国际刊号:1004-5805
  • 国内刊号:32-1211/R
  • 影响因子:2.22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35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89评为省优秀期刊三等奖
  • 外科学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6年8期文献
  • 不同剂量羟考酮对妇科腹腔镜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羟考酮对妇科腹腔镜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50岁,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前15 min,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L 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H 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1 mg/kg。采用 VAS 评分和改良镇静-躁动评分(RASS)评价患者术后1、6、12、24 h 的疼痛和镇静程度。于麻醉前、术后6、12、24 h 测定血清中血糖和皮质醇水平。记录追加哌替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L 组和 H 组在术后1 h 的 VAS 评分明显低于 C 组(P <0.05);H 组在术后6 h 的 VAS 评分明显低于 C组和 L 组(P <0.05)。L 组和 H 组在术后1 h 的 RASS 评分明显低于 C 组(P <0.05)。与麻醉前比较,术后6、12、24 h 三组血糖和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P <0.05)。L 组和 H 组术后6、12 h 血糖和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 C 组(P <0.05)。三组无一例躁动、瘙痒和呼吸抑制,但均有1例(5%)恶心呕吐和头晕,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 组和 H 组术后均有2例(10%)追加哌替啶,明显少于C 组的8例(40%)(P <0.05)。结论术毕前静脉注射羟考酮0.1 mg/kg,可有效缓解妇科腹腔镜术后疼痛,术后应激反应较轻。

    作者:李敬平;魏海婷;杨坤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腰麻联合双管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估腰麻联合双管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9例,随机分为两组。D 组(n =68)腰麻后双管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S 组(n =61)腰麻后单管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记录镇痛前(T0)及镇痛后10 min(T1)、30 min(T2)、120 min(T3)、宫口开至7~8 cm(T4)、宫口开全(T5)、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T6)的 VAS 疼痛评分,各产程时间及缩宫素使用情况,镇痛泵按压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新生儿情况和镇痛不良反应。结果 T0~T4时两组 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T6时 D 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 S 组(P <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药物使用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镇痛泵总按压次数 D 组明显少于 S 组(P <0.05)。各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率、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新生儿情况和镇痛不良反应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麻联合双管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产妇满意度高,对母婴是安全的。

    作者:白云波;徐铭军;赵国胜;张青林;张同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防治腰麻剖宫产术中牵拉反应的效果

    目的:探讨静脉单次泵注不同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防治腰麻剖宫产术中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腰麻下行剖宫产术的足月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0例。断脐后2 min, D1、D2、D3组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0.6、0.8、1.0μg/kg 静脉泵入,时间设定为10 min,C 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10 min(T1)及探查清理腹腔(T2)时产妇的 SBP、DBP、HR、Ramsay 评分及牵拉痛情况。结果 T0、T1时四组患者牵拉反应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 C 组和 D1组牵拉反应分级明显高于 D2组和 D3组(P <0.05)。T1、T2时 D2组和 D3组 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 D1组与 C 组(P <0.05)。T1时 D3组 SBP、DBP 明显高于其它三组,HR 明显慢于其它三组(P <0.05)。T2时 C 组和 D1组 SBP、DBP 明显高于 D2组和 D3组,HR 明显快于 D2组和 D3组(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0.8μg/kg 可有效抑制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剖宫产术中牵拉反应,且对循环影响较小。

    作者:边晶;王文玺;孙艳斌;胡杰;安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与持续背景输注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

    目的:比较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和持续背景输注(CEI)两种模式联合 PCEA 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和头位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在宫口扩张2~3 cm 时采用硬膜外阻滞行分娩镇痛。PIEB 组背景输注剂量为8 ml/h,给药速度为6 ml/min,每小时给药一次;CEI 组以8 ml/h 的速度持续给药。观察产妇镇痛前(T0)、镇痛后10 min(T1)、30 min(T2)、1 h(T3)、2 h(T4)、宫口开全时(T5)、分娩时(T6)、分娩后1 h(T7)BP、VAS 评分、改良 Bromage 评分;PCEA 追加次数、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的用量、宫缩情况、胎心率、产程时间、镇痛时间、分娩方式、产妇使用催产素、不良反应、新生儿 Apgar 评分、产妇满意度评分。结果 T4~T6时 PIEB 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 CEI 组(P <0.01)。PIEB 组 PCEA 追加次数、药物用量明显少于 CEI 组(P <0.05),PIEB 组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 CEI 组(P <0.05)。两组产妇的血压、宫缩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胎心率、产程、镇痛时间、分娩方式、使用催产素比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新生儿 Apgar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采用CEI+PCEA 模式比较,PIEB+PCEA 模式的 PCEA 追加率更低、用药量更少、VAS 评分更低、产妇的满意度更高,而不良反应并没有增加。

    作者:方向东;谢雷;陈先侠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帕洛诺司琼预防妇科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

    目的:比较术前单次注射帕洛诺司琼或托烷司琼对预防妇科手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选择 Apfel 评分≥3分,择期全麻下行妇科大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帕洛诺司琼组(P 组)和托烷司琼组(T 组),每组30例。麻醉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前分别单次静脉注射帕洛诺司琼0.25 mg 或托烷司琼5 mg,术后使用氢吗啡酮自控镇痛,随访72 h。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程度,并计算完全有效率(CR)和完全控制率(CC)。结果 P 组患者术后0~24 h 及24~48 h 恶心呕吐程度均明显低于 T 组(P <0.05),48~72 h 恶心呕吐程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共5例(17%)发生呕吐,治疗失效时间为(19.6±9.4)h,无一例补救治疗;T 组共 19 例(63%)发生呕吐,治疗失效时间(20.6±4.5)h,补救治疗3例次。术后0~24 h、24~48 h 和0~72 h P 组 CR和 CC 明显高于 T 组(P <0.05),而术后48~72 h 两组 CR 和 CC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单次静脉注射帕洛诺司琼0.25 mg 预防妇科手术 PONV 的疗效在术后48 h 内明显优于单次注射托烷司琼5 mg。

    作者:韩嫱;王学仁;陈晔凌;罗爱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的影响

    目的:运用多普勒超声观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59例(R 组),同时选取拒绝分娩镇痛产妇25例(N 组)。记录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当宫口开至2 cm 时,R 组记录镇痛前(T0)、镇痛后15 min(T1)、镇痛后30 min(T2)和镇痛后60 min(T3)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和大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N 组在相同时间间隔记录上述参数。结果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T2时,R 组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 PI 和 S/D 有下降趋势,大脑中动脉 RI 有增加趋势,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 组在各时点无明显改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雷黎明;徐世琴;刘得卫;李彩娟;冯善武;沈晓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年龄20~35岁,单胎头位,随机分为0.1%罗哌卡因+0.4μg/ml 舒芬太尼组(H 组)和0.08%罗哌卡因+0.4μg/ml 舒芬太尼组(L 组),每组50例。两组均以每60分钟硬膜外腔注入8 ml 上述不同混合药液的方式实施硬膜外镇痛。观察镇痛前、镇痛后1、2、3、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 的鼓膜体温、VAS 疼痛评分、改良 Bromage 评分,并记录麻醉药物用量、产程及新生儿1、5 min 的 Apgar 评分。结果与镇痛前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后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 的鼓膜体温明显升高(P <0.05);H 组在镇痛后4、5 h 的体温明显高于 L 组(P<0.05)。两组产间发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镇痛前比较,镇痛后1、2、3、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 两组产妇 VAS 评分均明显降低(P <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08%罗哌卡因或0.1%罗哌卡因复合0.4μg/ml 舒芬太尼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行分娩镇痛效果满意,而用较低浓度局麻药产妇在分娩镇痛期间体温的上升幅度较小。

    作者:李辉;刘昱升;冯善武;沈晓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不同穿刺体位在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穿刺体位在腰-硬联合麻醉(CSEA)剖宫产术中的效果。方法拟行剖宫产术的足月妊娠产妇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选择 L3~4椎间隙作为穿刺点。R 组右侧穿刺腰麻后保持穿刺体位2 min 后左倾30°仰卧至手术开始,L 组左侧穿刺腰麻后仰卧位,并调整手术床左倾30°直至手术开始。腰麻药物均为1.0%罗哌卡因1.5 ml+10%葡萄糖0.5 ml。观察腰麻药物注入后15 min 内产妇感觉阻滞效应及不良反应情况,记录新生儿 Apgar 评分,检测脐动脉血pH 值。结果 R 组产妇终阻滞平面明显低于 L 组,达到终阻滞平面所需时间明显短于 L 组(P<0.05)。R 组麻黄碱用量为0(0~6)mg,明显低于 L 组的6(0~12)mg(P <0.05)。R 组脐动脉血pH 值明显高于 L 组(P <0.05)。两组新生儿 Apgar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采用右侧卧位穿刺注药后 保 持 穿 刺 体 位2 min 后30°仰卧,其 麻 醉 效 果 优 于 左 侧 卧 位 穿 刺 后30°仰卧体位。

    作者:信文启;闫增;杨晴;李爱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麻醉诱导期开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氧合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从麻醉诱导期开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氧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氧浓度为100%,氧气流量2 L/min,吸呼比为1∶2。A 组:从诱导期(即自主呼吸消失后,予面罩机械通气5 min)开始全程通气模式:VT 6 ml/kg,RR 16次/分,PEEP 为5 cm H 2 O,每30分钟给予一次手法肺复张(手控通气,气道压力维持40 cm H 2 O,持续30 s);B 组:诱导期通气模式:VT 10 ml/kg,RR 10次/分,插 管 后 通 气 模式:VT 6 ml/kg,RR 16次/分,PEEP 5 cm H 2 O,每30分钟给予一次手法肺复张;C 组:全程通气模式均为 VT 10 ml/kg,RR 10次/分。记录插管前(T0)、气腹后(T1)、手术开始30 min(T2)、60 min(T3)、放气腹(T4)时的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计算肺顺应性(CL),并在 T0、T1、T3、清醒拔管后吸空气5 min(T5)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及肺内分流率(Qs/Qt)。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住院天数。结果与 T0时比较,T1~T4时三组 Ppeak 和 Pmean 均明显升高,C 组 Ppeak 明显高于 A 组和 B 组(P <0.05),T2时 C 组 Pmean 明显高于 A 组和 B 组(P <0.05);三组 CL 在气腹后明显降低(P <0.05),T3和 T4时 C 组明显低于 A 组和 B 组(P <0.05);三组 PET CO 2在气腹后明显升高,T2~T4时 C 组明显低于 A 组与 B 组(P <0.05),A 组与 B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 OI 随着时间延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三组均明显降低(P <0.05);三组 Qs/Qt 随着手术进行呈上升趋势,与 T0时比较,三组在 T3时明显上升(P <0.05),C 组明显大于 A 组和 B 组(P <0.05);T5时均明显下降(P <0.05)。术后仅 C 组有1例发生肺部感染。结论与常规通气相比,对接受妇科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有利于肺保护。

    作者:冯丹丹;郝静;许华晔;顾小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两种不同晶体液预扩容对剖宫产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晶体液预扩容对剖宫产术产妇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剖宫产产妇60例,随机双盲分为复方乳酸钠组(RL 组)和复方醋酸钠组(RA 组),每组30例。麻醉前10 ml/kg 晶体液预扩容,输液速率15~20 ml·kg-1·h-1。取左侧卧位行腰-硬联合麻醉。术中持续输入相应晶体液。分别在开始输液时(T1)、手术结束时(T2)、手术后4 h(T3)、24 h(T4)抽取静脉血,检测产妇血清中 IL-6、TNF-α和 CRP 水平。结果 T1、T4时两组产妇 CRP、IL-6和 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时 RA 组 CRP、IL-6和 TNF-α水平明显高于 RL 组(P <0.05)。结论复方醋酸钠导致产妇术后炎性因子释放的作用明显强于复方乳酸钠。

    作者:戴中亮;姚尚龙;张雪萍;张中军;詹美俊;姜远旭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无正压通气诱导技术在5分钟剖宫产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无正压通气诱导在5分钟剖宫产中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 Apgar 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我院启动5 min 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3~38岁,体重55~80 kg,孕周38~40周。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1μg/kg 复合丙泊酚2 mg/kg 组(R 组)和氯胺酮0.5 mg/kg 复合丙泊酚2 mg/kg 组(L 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诱导插管(T1)、切皮(T2)、胎儿取出断脐时(T3)产妇 SBP、DBP、HR 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胎儿娩出时间及胎儿娩出时脐动脉血气,以及新生儿1 min 和5 min 的 Apgar 评分。结果 T1、T2时L 组 SBP、DBP 明显高于 R 组,HR 明显快于 R 组(P <0.05),T3时两组 HR、SBP、DB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脐动脉血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 生 儿1 min 和5 min 的Apgar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无正压通气诱导技术在5分钟全麻剖宫产中产妇血流动力学波动轻微,不增加胎儿/新生儿呼吸抑制的风险,可行性好,对母婴安全可靠。

    作者:王朝辉;徐世琴;冯善武;雷黎明;王伟;沈晓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分娩镇痛时产程进展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drenergic receptor,β2-A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以及该多态性与分娩镇痛时产程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将165例2014年3~6月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纳入本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β2-AR 基因编码区第16、27位氨基酸变异位点,对产妇静脉血样本进行分析,获得对应的β2-AR 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并记录人口学资料、缩宫素使用、产程进展及转剖宫产情况。结果本研究失访8例,DNA 提取失败5例,余152例产妇获得基因多态性分型且资料完整,终纳入分析。所获得的β2-AR 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16位点主要表现为 Arg16Arg (AA)及 Arg16Gly (AG),在27位点主要表现为 Gln27Gln(CC)。按照β2-AR 基因多态性分组,各组人口学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β2-AR 27位点不同基因组产妇产程进展及转剖宫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β2-AR 16 位点 Arg16Arg 组产妇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较 Arg16Gly 及 Gly16Gly组明显延长(P <0.05),且转剖宫产率明显增加(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Arg16Arg 基因纯合子转剖宫产率明显提高(OR 2.87,95% CI 2.65~3.09)。结论β2-AR Arg16Arg 基因纯合子产妇的产程进展相对缓慢,可能是初产妇分娩镇痛后转剖宫产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李彩娟;冯善武;秦香;张瑶;沈晓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481例,年龄18~45岁,ASA Ⅰ级,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分别给予0.125%罗哌卡因(R 组,n =241)或0.125%罗哌卡因复合0.3μg/ml 舒芬太尼(RS组,n =240)。记录产程中 NRS 疼痛评分及 VAS 镇痛满意度评分,产妇 Bromage 运动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新生儿 Apgar 评分及脐带血气分析。结果终纳入产妇346例,R 组164例,RS 组182例。第一产程 NRS 评分 RS 组2.2分(IQR 1.8~2.7分),明显低于 R 组2.4分(IQR 2~2.8分)(P <0.001),第二产程两组 NR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 VAS 镇痛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RS 组47.2%,R 组3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 组1 min 的 Apgar 评分≤7分的比例为5.5%,明显高于 R 组1.2%(P <0.05)。结论单纯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效果相似,但产妇不良反应更少,新生儿1 min 的 Apgar评分≤7分的比例更低。

    作者:王娴;夏凡;冯善武;徐世琴;沈晓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盐酸戊乙奎醚通过 NF-κB 信号通路对胎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对宫内窘迫致胎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足月胎鼠80只,体重4.52~4.81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 组)、盐酸戊乙奎醚对照组(S+P 组)、IR 组和盐酸戊乙奎醚治疗组(IR+P 组),每组20只。采用钳夹孕鼠两侧子宫角血管的方法建立宫内窘迫模型,IR+P 组孕鼠建模前30 min 肌注盐酸戊乙奎醚2 mg/kg,S 组在假手术前予孕鼠肌注等量生理盐水,S+P 组在假手术前予孕鼠肌注等量盐酸戊乙奎醚。再灌注12 h 后,剖宫取出胎鼠并断头处死,行外周血血气分析;采用 TTC 染色法观察胎鼠脑梗死体积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采用 HE 染色观察胎鼠脑组织病理改变;采用 ELISA 法检测脑组织中 TNF-α及IL-6的浓度;采用 RT-PCR 法检测脑组织中 NF-κB mRNA 表达;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胎鼠脑组织中 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 IR 组和 IR+P 组 pH 和 PaO 2明显低于 S 组和 S+P 组,IR+P组 pH 和 PaO 2明显高于 IR 组(P <0.05)。IR 组和 IR+P 组 PaCO 2、Lac、脑梗死体积及梗死体积百分比、TNF-α及 IL-6浓度、NF-κB mRNA 表达水平、NF-κB p65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 S 组和 S+P 组(P <0.05),IR+P 组上述各指标均明显低于 IR 组(P <0.05)。IR+P 组脑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轻于 IR 组。结论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可减轻宫内窘迫致胎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组织 NF-κB 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作者:蔡孟;杨立伟;李有长;郑江;葛红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丙泊酚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自噬的影响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自噬的影响及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 SD 大鼠6~8周龄,体重200~220 g,共42只,随机分为六组(n =7):假手术组(CC 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CI 组)、心肌缺血-再灌注+丙泊酚组(CI+P 组)、糖尿病假手术组(DC 组)、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组(DI 组)、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丙泊酚组(DI + P 组)。高糖高脂饲料(HFD)喂养8周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CC、DC 组只穿线不结扎;CI、DI 组以3 ml·kg-1·h-1静脉泵注生理盐水10 min 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CI + P、DI + P 组以6 mg·kg-1·h-1静脉泵注丙泊酚10 min 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2 h。于结扎前、缺血30 min 及再灌注2 h 记录 HR、左心室压(LVSP)、左心室内压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max );于再灌注2 h 采血检测 NO、内皮素(ET-1)活性;并取病变区域心肌,Western blot 法检测 LC3Ⅱ、mTOR、p-mTOR 表达水平。结果五组结扎前 HR、LVSP、±dp/dtmax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30 min 以及再灌注2 h,除 DC 组外,其它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低于 CC 组(P <0.05),NO、p-mTOR 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 CC 组(P <0.05),cTnT、ET-1、LC3Ⅱ、mTOR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 CC组(P <0.05);CI+P 组 NO、p-mTOR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 CI 组,cTnT、ET-1、LC3Ⅱ及 mTOR 表达水平明显低于 CI 组(P <0.05);DI+P 组 NO、p-mTOR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 DI 组,cTnT、ET-1、LC3Ⅱ及 mTOR 表达水平明显低于 DI 组(P <0.05)。结论丙泊酚可能通过上调自噬抑制蛋白 p-mTOR 表达,下调自噬激活蛋白 mTOR 表达,减轻正常大鼠和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祁秀茹;王颖;王红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子宫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子宫缺血-再灌注(IR)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 SD 大鼠45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 组)、IR 组和舒芬太尼后处理组(SPC 组),每组 1 5只。IR 组、SPC 组建立子宫缺血45 min 再灌注2 h 模型,SPC 组给予舒芬太尼后处理。检测大鼠处理后子宫、血清及肺组织中 TNF-α、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肺湿干重比(W/D)、肺通透性指数(LPI)。结果 IR 组、SPC 组子宫、血浆及肺脏中 TNF-α、MDA 含量、W/D、LPI 明显高于 C 组(P <0.05);SPC 组 TNF-α、MDA 含量、W/D、LPI 明显低于 IR 组(P <0.05);IR 组、SPC 组子宫、血浆以及肺脏中 SOD 活性明显低于 C 组(P <0.05);SPC 组 SOD 活性明显高于 IR 组(P <0.05)。结论舒芬太尼后处理能减轻子宫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肺损伤,可能与减少氧自由基和炎症因子的产生,降低肺通透性,减轻肺水肿,从而减轻子宫缺血-再灌注大鼠引发的急性肺损伤有关。

    作者:李戈辉;黄晓雷;李元涛;齐晓非;孙晶;王晓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新生及成年大鼠七氟醚 MAC 值的测定

    目的:测定并比较新生及成年大鼠七氟醚的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方法选择健康新生及成年 SD 大鼠各25只。两组大鼠分别放入自制大鼠麻醉装置,露出其尾部。七氟醚气体经麻醉机挥发罐输入麻醉装置。采用序贯法及夹尾刺激测定七氟醚 MAC。七氟醚初始测定浓度为1.5%,调节梯度为±0.2%。每间隔20 min 重复夹尾试验判断麻醉效果并抽取气体样本3~5 ml 测定七氟醚浓度。如此反复,使每只大鼠均获得一个阳性与阴性反应的交叉点。组内每只大鼠 MAC值的均值即为该组大鼠的 MAC 值。结果新生大鼠 MAC 值为(2.58±0.11)%,明显高于成年大鼠的 MAC 值(2.32±0.13)%(P <0.01)。结论新生大鼠的七氟醚 MAC 值明显高于成年大鼠,达到同一麻醉深度时新生大鼠所需七氟醚浓度更高。

    作者:黄艳;杨小霖;黄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杏仁核注射 U0126对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的镇痛效应

    目的:探讨杏仁核中央核(CeA)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在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OI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一:雄性 SD 大鼠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OIH 模型组)和对照组,OIH 建模成功后取右侧 CeA 组织用 Western blot 检测 p-ERK 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二:另取雄性 SD 大鼠30只,随机分为 OIH 组、OIH +U0124组、OIH +U0126(0.15 nmol)组、OIH +U0126(0.45 nmol)组和 OIH+U0126(1.5 nmol)组,每组6只,均杏仁核置管后制作 OIH 模型,成功后向 CeA 内分别注射0.3μl DMSO、U0124(1.5 nmol)、U0126(0.15、0.45、1.5 nmol);观测注药前后机械缩足阈值及热缩足潜伏期的变化。取 CeA 组织检测 p-ERK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一: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明显降低,CeA 区 p-ERK 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 <0.05)。实验二:建模后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及热缩足潜伏期均明显降低(P <0.05),CeA区 p-ERK 蛋白表达增加,U0126剂量依赖性地翻转上述行为学和分子水平的变化(P <0.05)。结论 CeA区 ERK 参与了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的维持,靶向抑制 CeA 区 ERK 激活可治疗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

    作者:罗放;尹平平;李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剖宫产术后一过性听力下降一例

    产妇,28岁,165 cm,90 kg,因“妊娠合并巨大儿,胎膜早破”急诊入院。既往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否认青霉素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术前检查: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凝血正常,心电图正常,ASA Ⅱ级。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作者:何靖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临床麻醉学杂志》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产妇脊麻后并发头痛一例

    产妇,33岁,因“G1 P0宫内妊娠38+1周、头位、单活胎、先兆临产”于2014年4月14日入院,既往体健。阴道试产过程中监测宫缩30″/3~4',宫口开大3 cm,S0,胎心监测NST 无反应型(5分),遂急诊入手术室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作者:易汉;胡啸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妊娠合并法洛五联症行剖宫产一例

    患者,女,26岁,159 cm,58 kg,因发现“先心病21年,停经7月余,不规律腹胀1 d”急诊入院。口唇轻微发绀,杵状指(趾)。停经后无明显早孕反应,未行规律产检及唐氏筛查。超声心动图示右房、右室增大,右室壁增厚约6 mm。主动脉骑跨于室间隔上40%。室间隔膜周部可见回声中断,约18 mm,其间可见双向分流,大分流速度82 cm/s,压差3 mm Hg。肺动脉瓣回声增强,运动僵,瓣环处内径18 mm,主干内径26 mm,左、右肺动脉分支显示欠清,左肺动脉内径14 mm,右肺动脉内径18 mm,瓣口收缩期血流速度453 cm/s,压差82 mm Hg。右室流出道室上嵴处内径狭窄13 mm,该处血流速度增快421 cm/s,压差71 mm Hg。房间隔中段可见回声中断12 mm,其间可见左向右异常穿隔血流。三尖瓣口收缩期可见反流11 ml。左室舒末内径38 ml,EF 77%,MRI 示:脑右侧顶叶异常信号影,考虑脑软化灶;左侧侧脑室旁缺血灶。胎儿超声示宫内孕,单活胎,单胎头位,胎心胎动均可见,四腔心切面可显示,左右心大小基本对称。胎儿双顶径79.0 mm,脑回声清晰,头围264.6 mm,腹围255.2 mm。股骨长57.4 mm。吸氧状态下血气分析:pH 7.474,PaCO 225.4 mm Hg,PaO 269.6 mm Hg,Hb 111 g/L,SpO 293.7%。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内。诊断为“G2 P0宫内妊娠31+1周、左枕前、先兆早产、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法洛五联症、心功能Ⅲ级、低氧血症”,急诊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入室后 BP 110/50 mm Hg,HR 82次/分。在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动脉穿刺置管。麻醉诱导:静注氯胺酮30 mg、依托咪酯5 mg、维库溴铵8 mg、循环维持稳定,插管顺利。麻醉维持:静注芬太尼0.1 mg,丙泊酚4~6 mg·kg-1·h-1,维持 BIS 值40~60,麻醉监测采用心排出量监测。顺利分娩一男活婴,体重1740 g,出生后1 min 和5 min 的 Apgar 评分分别为8分和10分。

    作者:范俊柏;郭政;杨建新;牛艳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声门下狭窄抢救无效死亡一例

    患儿,女,出生5个月21天,体重5.5 kg,因“室间隔缺损,永存左上腔,肺动脉高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心肺转流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术。手术顺利,术后入CCU 治疗,于术后第4天拔管,PaCO2由38 mm Hg逐渐升高至95 mm Hg,拔管后12 h 再次插管(ID4.0无囊),2 d 后再次拔管,术后13 d 转入普通病房,术后23 d 出院。后因“咳嗽气喘、气促”外院治疗2周(具体治疗不详),效果欠佳,期间纳奶少。术后44 d(体重5.5 kg)入住我院呼吸科,即予以吸氧、心电监测、抗感染等处理。16:53要求气管插管,16:55患儿面色苍白,点头样呼吸,心电监护示 HR 101次/分,RR 60次/分,SpO270%,普通喉镜下 ID 4.0无囊导管入声门后遇阻力无法继续推进,挤压呼吸囊胸廓不抬,此时 HR 90次/分, SpO260%,加压给氧,胸外按压,阿托品0.1 mg、肾上腺素10 ug,HR 升至113次/分,SpO284%,UE 可视喉镜(TD-C-Ⅲ,浙江优亿)下声带可见,声门下显著的偏心性狭窄,ID 3.0无囊导管无法进入,考虑情况特殊,面罩加压通气急转 ICU,途中给予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等药物,并急请五官科会诊。

    作者:王建设;赵龙德;费建;张锡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羊水栓塞诊疗中的轻重缓急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一种少见但极其凶险的产科并发症,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是产科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文献和媒体常有所报道,导致人们似乎有了谈“羊栓”甚至是羊水而“色变”之感。事实上,AFE 并非都是致命的,其发生发展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轻重缓急之分,也有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本文对 AFE 的相关进展在诊疗理念层面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韩传宝;蒋秀红;朱伟;孙丽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第三届扬子江药业杯加罗宁征文通知

    为了更好地发挥加罗宁在临床应用的优势,探索加罗宁在各领域更优良的用药方式和佳配伍方案,由《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第三届扬子江药业杯加罗宁有奖征文活动定于2016年5月30日启动,欢迎广大医师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纤维蛋白原与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aemorrhage,PPH)指顺产后阴道流血量超过500 ml,剖宫产后出血量超过1000 ml。产后出血是围产期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对产后出血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研究显示使用纤维蛋白原治疗产后出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本文仅就纤维蛋白原与产后出血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王阳;曾鸿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分娩镇痛临床教学的热点问题

    产妇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反映出一种生育文明。麻醉科介入的椎管内分娩镇痛在我国方兴未艾,但远未达到普及程度,我国的分娩镇痛率仍然很低,目前没有此方面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010年 WHO 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剖宫产率高达46.2%,居世界第一,中国无手术指征剖宫产的比例占全部剖宫产资料的11.7%[1]。在社会因素剖宫产中,产妇不能忍受分娩痛又是第一位原因[2,3]。 Wilson等[4]评估了不同种族在分娩时要求椎管内镇痛的时间差异,表明种族间无明显差异。分娩镇痛在产妇中合理地应用与实施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手段[5],因此推广实施分娩镇痛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本文就十余年来有关分娩镇痛带教研究生、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和教学推广方面的体会和若干热点问题作一概述。

    作者:徐铭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6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学组为降低产妇的分娩疼痛,提高分娩质量,在确保母婴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施分娩镇痛的临床规范化操作及管理,制定如下共识,以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产科麻醉专辑前言

    与临床各科都是面对着疾病或创伤不同,产科面对的是健康妇女,在大众和社会面前,我们不能将之称为“患者”而至多称为“产妇”。与临床各科又有相似,妊娠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甚至出现病理改变。产科麻醉医师面对的是母婴两条生命、夫妻及各自父母的三个家庭,并肩负着间接保障国家政策顺利推进的责任,我们的要求必然是“深谙和洞察孕妇的生理变化和各种病理情况”,做“符合生理的围产期处理”。

    作者:徐建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国产科麻醉现状及挑战

    产科麻醉是临床麻醉学重要亚学科之一。产科麻醉关系到母体和胎儿的生命安全,从事产科麻醉除了必备麻醉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掌握孕妇妊娠期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麻醉方法和药物对母体、胎儿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确保母婴的安全,舒适地度过围产期。

    作者:姚尚龙;武庆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