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 国际刊号:1004-5805
  • 国内刊号:32-1211/R
  • 影响因子:2.22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35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89评为省优秀期刊三等奖
  • 外科学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6年9期文献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PET CO 2、TcPCO 2与 PaCO 2监测的相关性

    目的: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PET CO 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 2)与 PaCO 2值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拟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1月~5岁,ASA Ⅱ~Ⅳ级,分为四组:紫绀型伴严重肺动脉高压组(N1组)、紫绀型不伴肺动脉高压组(N2组)、非紫绀型伴严重肺动脉高压或肺血流增加组(N3组)和非紫绀型伴轻度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压力正常组(N4组),每组20例。统一选取相同的麻醉方案,在手术开始前记录患儿的 PET CO 2、TcPCO 2与 PaCO 2值,计算PET CO 2、TcPCO 2与 PaCO 2的差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N1、N2、N3组PET CO 2与 PaCO 2差值较大,N4组中相对较小;四组患儿 TcPCO 2与 PaCO 2差值都相对较小;N1、N2、N3组中 TcPCO 2-PaCO 2值明显低于PET CO 2-PaCO 2值,N4组中 TcPCO 2-PaCO 2值明显高于PET CO 2-PaCO 2值。PET CO 2与 PaCO 2的相关性分析中,N1、N2、N3、N4组的 R2分别为0.028、0.197、0.390、0.711(P >0.05、0.02

    作者:黄洪强;王俊林;周力;费建;屈美敏;张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乌司他丁对老年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下胃肠肿瘤切除手术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择期行腹腔镜下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180例,男97例,女83例,年龄65~80岁,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右美托咪定组(D 组)、乌司他丁组(U 组)、右美托咪定+乌司他丁组(DU 组)和生理盐水组(C 组),每组45例。麻醉诱导前,D 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输注15 min 后以0.3μg·kg-1·h-1持续泵注,手术结束前40 min 停止输注;U 组静注乌司他丁10000 U/kg,15~20 min 内完成;DU 组先静注乌司他丁10000 U/kg,15~20 min 内完成,再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输注15 min后以0.3μg·kg-1·h-1持续泵注,手术结束前40 min 停止输注;C 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和补液量;于术前1 d(T0)、手术开始(切皮)后1 h(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2天(T3)、术后第3天(T4)采血检测多巴胺(DA)、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T0和 T2~T4时由精神科医师采用谵妄评定量表中文修订版(CAM-CR)对患者谵妄情况进行评估,记录谵妄的发生例数。结果与 T0时比较,T1~T4时 U 组和 C 组 DA、AD 和 NE 浓度明显升高,T1时 D 组和 DU 组的 DA 浓度明显升高,T1、T2时 D 组和 DU 组的 AD 浓度明显升高(P <0.05);T2~T4时 D 组和 DU 组 DA 和 AD 浓度明显低于 C 组和 D 组,T1~T4时 D 组和 DU 组的NE 浓度明显低于 C 组和 D 组(P <0.05)。D 组、U 组和 DU 组 POD 发生率明显低于 C 组(P <0.05);D 组、U 组和 DU 组 POD 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独使用右美托咪定或乌司他丁可以降低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胃肠肿瘤切除手术 POD 发生率,两种药物复合使用并不能进一步降低 POD 发生率。

    作者:张先杰;夏乐强;周裕凯;兰志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盐酸戊乙奎醚对心肺转流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心肺转流(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 CPB 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心功能 NYHA 分级Ⅱ或Ⅲ级,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 PHC 处理组(P 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前 P 组患者静脉注射 PHC 0.03 mg/kg,C 组患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6 h(T2)、12h (T3)、24 h(T4)抽取血标本测定血浆 IL-6、TNF-α和 NF-κB 等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于 T0、T1和 T4时监测动脉血气并计算氧合指数(OI);记录麻醉后即刻和手术结束即刻患者的肺动态顺应性参数。记录患者气管导管留置时间、ICU 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P 组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ICU 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 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 T0时比较,T1~T4时两组血浆 IL-6、TNF-α和 NF-κB 浓度均明显升高(P <0.05);T1~T4时 P 组血浆 IL-6、TNF-α和 NF-κB 浓度均明显低于 C 组(P <0.05)。与 T0和 T1时比较,T4时两组 OI 明显降低(P <0.05);T4时 P 组 OI 高于 C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后即刻比较,手术结束即刻 C 组肺动态顺应性明显下降(P <0.05);手术结束即刻 P 组肺动态顺应性明显高于 C 组(P <0.05)。结论 PHC 能有效抑制 CPB 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肺顺应性、改善组织氧供,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其机制可能与 PHC 调控 NF-κB 信号通路的活性、减少 IL-6和 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作者:黎笔熙;王玮;殷桂林;朱水波;刘勇;张艳;王祥;程旺生;刘方;陶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七氟醚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肺转流后右心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七氟醚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心肺转流(CPB)后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 CPB 下行 CABG 的冠心病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50~80岁,ASA Ⅱ或Ⅲ级。麻醉维持采用静脉麻醉,于 CPB 后15 min 开始在静脉麻醉基础上持续吸入七氟醚1 MAC 60 min。记录麻醉诱导后锯胸骨前(T1)、停 CPB 后15 min 开始吸入七氟醚前(T2)、停CPB 后吸入七氟醚1 MAC 30 min(T3)、60 min(T4)时的 HR、MAP、CVP、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和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瓣环收缩期速度(TAPSV)。结果与 T1时比较,T2时 CO 明显升高(P <0.05);与 T2时比较,T3、T4时 CO 明显下降(P <0.05或 P <0.01)。与 T1时比较,T2时 TAPSE、TAPSV 明显增大(P <0.05或 P <0.01);与 T2时比较,T3、T4时TAPSE、TAPSV 明显减小(P <0.05)。结论择期 CPB 下行 CABG 的患者,停 CPB 后吸入七氟醚1 MAC 可降低右心室收缩功能,但仍在临床正常范围。

    作者:罗中华;史宏伟;赵雅梅;王振红;葛亚力;魏海燕;鲍红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两种麻醉维持方式对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鼻内窥镜手术出血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两种麻醉维持方式对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Ⅰ或Ⅱ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5~54岁,ASA 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 组为全凭静脉麻醉组;B 组为静-吸复合麻醉组。两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气管插管后,A 组麻醉维持以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5 min 停药;B 组麻醉维持以吸入七氟醚,手术结束前5 min 停药。手术期间维持 BIS 值在40~60。麻醉诱导插管后至手术开始通过调节麻醉深度并辅以硝酸甘油及艾司洛尔适当降低 BP 并进行高容量血液稀释。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分别在手术开始前30 min(T0)、手术开始后30 min(T1)、90 min (T2)及手术结束后30 min(T3)采血测动脉血气、静脉血乳酸浓度、凝血功能。结果 A 组手术出血量(175±32)ml 明显少于 B 组(212±41)ml (P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开始前15 min,两组 MAP 逐渐下降、HR 逐渐减慢,未见反跳性心率增快现象。两组患者各时点动脉血 pH、PaCO 2、静脉血乳酸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有助于减少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鼻内窥镜手术中出血量。

    作者:王宏梗;林群;陈东生;黄方;洪育明;黄建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口服镇痛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目的: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口服镇痛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对膝关节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M 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I 组),每组30例。M 组术前2 d 口服塞来昔布200 mg/次、每天2次,羟考酮10 mg/次、每天2次、持续2 d,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并加服对乙酰氨基酚100 mg/次、每天3次,羟考酮20 mg/次、每天2次、持续3 d;I 组仅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术后6、12、24、48 h 的静息状态、主动/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 VAS 评分、主动/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当 VAS≥5分时,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并予以记录。结果术后6、12、24、48 h 静息状态及主动/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 M 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 I 组(P <0.05);术后24、48、72 h 主动/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 M 组患侧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 I 组(P <0.05);M 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5±0.8)d]明显短于 I 组[(3.3±0.7)d](P <0.05);M 组住院时间[(9.1±2.3)d]明显短于 I 组[(10.8±2.0)d](P <0.05);出院时 M 组患侧膝关节活动度[(95.6±17.2)°]明显大于 I 组[(82.5±15.2)°](P <0.05);M 组恶心呕吐1例(3.3%)及尿潴留2例(6.7%)明显低于 I 组恶心呕吐9例(30.0%)及尿潴留8例(26.7%)(P <0.05);M 组追加地佐辛1例(3.3%)明显低于 I 组12例(40.0%)(P <0.05)。结论与静脉自控镇痛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口服镇痛药的多模式镇痛方案能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作者:潘小燕;许旭东;武静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右美托咪定对患者膝关节腔注射罗哌卡因镇痛ED50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膝关节腔注射用于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术后镇痛ED50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膝关节镜诊治术老年患者72例,男35例,女37例,年龄60~75岁, 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 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R 组),每组36例。R组患者膝关节腔内注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DR 组患者关节腔内注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和右美托咪定1μg/kg 的混合液。术后2 h VAS 评分低于3分为镇痛有效。采用序贯法确定罗哌卡因浓度,初始浓度为0.15%,相邻浓度比值为1.1,镇痛有效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镇痛无效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采用 Dixon-Massey 法确定 ED50及其95%CI。记录术前5 min(T0)、术后1 h(T1)、2 h (T2)、3 h(T3)、6 h(T4)、12 h(T5)、24 h(T6)和48 h(T7)患者 BP 和 HR,并对患者进行改良的 OAA/S 评分和 VAS 评分。结果术前和术后各时点两组患者 BP、HR、VAS 评分和 OAA/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 组 ED50为0.31%(95%CI 0.30%~0.32%);DR 组 ED50为0.14%(95%CI 0.14%~0.1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增强罗哌卡因膝关节腔注射用于患者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并可减少罗哌卡因的用药剂量。

    作者:汪芳俊;何燕;杨霜;李洪琼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早产儿平稳气管插管时七氟醚的低肺泡有效浓度

    目的:探讨早产儿气管插管无体动反应时的七氟醚低肺泡有效浓度(MACEI )。方法选择择期吸入全麻下行眼科手术的早产儿27例,矫正胎龄<37周,ASA Ⅰ或Ⅱ级。吸入6%七氟醚进行全麻诱导,至患儿意识消失后,将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调整至预定值,维持15 min,然后行气管插管。根据序贯法进行研究,初始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为3.0%,如气管插管时发生体动反应,下一例升高一个浓度梯度,如气管插管时未发生体动反应,下一例降低一个浓度梯度,相邻浓度梯度为0.2%。将无体动反应时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到体动反应时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的中点设为一个平衡点,计算所有平衡点七氟醚浓度的平均值即为 MACEI 。结果患儿气管插管无体动反应的七氟醚MACEI 为2.55%±0.20%,MAC95是2.81%(95%CI 2.67%~3.58%)。结论早产儿平稳气管插管的七氟醚 MACEI 为2.55%,低于足月产儿的参考值。

    作者:王强;姚兰;冯艺;梁汉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浓度七氟醚麻醉对老年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下不同浓度七氟醚麻醉对老年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择期手术患者120例,男59例,女61例,年龄65~69岁,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分别维持呼气末 MAC 值为1.0(S1组)、1.5(S2组)、2.0(S3组)、2.5(S4组),维持上述预定值10 min 后静脉注射芬太尼、琥珀胆碱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调整吸入浓度。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达到并维持在预定值3 min(T1)、5 min(T2)、8 min(T3)、10 min(T4)时采用心动超声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内径缩短率(LVFS)、心输出量(CO)。同时记录 SBP、DBP、HR 及吸入七氟醚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 T0时比较,T1~T4时四组 SBP 和 DBP 明显降低,T2~T4时 S2、S3、S4组 LVEF、LVFS 和CO 明显降低,S3、S4组 LVESD 明显升高(P <0.05)。T2~T4时 S2、S3、S4组 LVEF、LVFS 和 CO明显低于 S1组,S3、S4组 LVESD 明显高于 S1组(P <0.05)。T2时 S3、S4组 LVESD 明显高于 S2组(P <0.05)。S1、S2组无一例低血压发生,S3、S4组分别发生6例(20%)和9例(30%)低血压,S3、S4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 S1、S2组(P <0.05)。结论低浓度七氟醚麻醉对老年患者左心室功能无明显影响,而高浓度七氟醚麻醉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舒张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韩奔宏;谢红;范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腹横肌平面阻滞和骶管阻滞用于患儿先天性巨结肠术后镇痛的比较

    目的:比较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和骶管阻滞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儿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儿60例,男52例,女8例,年龄1~3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 组)和骶管阻滞组(CA 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使用0.2%罗哌卡因1 ml/kg 进行 TAP 阻滞或骶管阻滞。记录术后6、12、18、24 h 的 FLACC 评分、每6小时内舒芬太尼的消耗量、拔除导尿管时间、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24 h 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 h CA 组舒芬太尼消耗量明显少于 TAP 组,FLACC 评分明显低于 TAP 组(P <0.05);术后12、18、24 h 两组患儿舒芬太尼消耗量和 FLACC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 组拔除导尿管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 CA 组(P <0.05)。两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P 阻滞和骶管阻滞均能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骶管阻滞的早期镇痛效果优于 TAP 阻滞,而 TAP 阻滞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更有利。

    作者:王文凯;郭文斌;刘煌;徐国铖;杨庆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氟比洛芬酯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的痛觉过敏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术前给药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本院普外科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96例,男51例,女45例,年龄18~65岁,ASA 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每组24例。A1和 A2组:麻醉前预注氟比洛芬酯1.5 mg/kg,B1和 B2组:麻醉前不给予氟比洛芬酯,A1和 B1组术中以瑞芬太尼0.1μg·kg-1·min-1维持麻醉,A2和B2组术中以瑞芬太尼0.4μg·kg-1·min-1维持麻醉。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恶心,呕吐,躁动,麻醉苏醒后5 min 的疼痛 VAS 评分。结果四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2组苏醒后 VAS 评分高(9.0±1.8)分,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 <0.05)。A1组 VAS 评分低(3.1±1.1)分,明显低于其它三组(P <0.05)。结论上腹部手术时术前给予氟比洛芬酯1.5 mg/kg 可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的痛觉过敏。

    作者:朱晓昌;支连军;王爽;倪小磊;郭锡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帕瑞昔布钠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围术期 Th1/Th2平衡的影响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疼痛及围术期 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 TKA患者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65~8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帕瑞昔布钠联合股神经阻滞镇痛组(A组)和帕瑞昔布钠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组(B 组),每组25例。两组均采用快速诱导喉罩全麻,均于手术切皮前30 min 静脉滴注帕瑞昔布钠40 mg,首次注射8 h 后再次静脉滴注帕瑞昔布钠40 mg。A组术毕术侧股神经穿刺置管并连接电子镇痛泵,B 组术后静脉接电子镇痛泵。记录术后6、12、24、36、48 h 静息及运动时的 VAS 评分,分别在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24 h (T2)、48 h(T3)、72 h(T4)抽取外周静脉血4 ml,采用 ELISA法测定血浆 IFN-γ和 IL-10浓度,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皮质醇(Cor)浓度。记录术后48 h 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12 h A组静息时 VAS 评分明显低于B组,术后各时点 A组运动时 VAS 评分明显低于B组(P <0.05);与 T0时比较,T1~T3时两组血浆 Cor 浓度明显升高,T2、T3时 A组血浆 IFN-γ浓度明显降低,T2~T4时B组血浆 IFN-γ浓度明显降低,T1~T4时两组血浆 IL-10浓度明显升高(P <0.05);T1~T3时 A组血浆 Cor 浓度明显低于B组,T2~T4时 A组血浆 IFN-γ浓度明显高于B组,T1~T4时 A组血浆 IL-10浓度明显低于B组(P <0.05)。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 <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以有效减少患者 Cor 的分泌,同时延缓 IFN-γ分泌的减少和 IL-10分泌的增加,有效保护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韩雪敏;李春华;赵伟;门秀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后羟考酮镇痛对糖尿病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后应用羟考酮镇痛对糖尿病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80例,男53例,女27例,年龄28~65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前15 min,O 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07 mg/kg,F 组静脉注射芬太尼0.7μg/kg。分别在术晨(T1)、术后1 h(T2)、3 h(T3)抽取静脉血3 ml,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胰岛素(Ins)和 C 肽(C-P)浓度。结果与 T1时比较,T2、T3时 O 组 Cor 浓度明显降低,C-P 浓度明显升高(P <0.05),F 组 Cor 浓度明显升高,C-P 明显降低(P <0.05),且 F 组 Cor 浓度明显高于 O 组,C-P 浓度明显低于 O 组(P <0.05);T2、T3时 F组 Ins 浓度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 O 组(P <0.05)。结论糖尿病患者 UPPP 术后羟考酮0.07 mg/kg 镇痛明显抑制了应激反应。

    作者:赵蕊;李海春;刘亚辉;袁丽;庞娜;李俊杰;马跃;吴家剑;刘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同一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对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上肢骨折术后取内固定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18~50岁,ASA Ⅰ级,随机分为 R1组(0.375%罗哌卡因40 ml),R2组(0.5%罗哌卡因30 ml)和 R3组(0.75%罗哌卡因20 ml),每组15例。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 ISBPB。应用24 h 动态心电图全程监测患者 HRV 参数(LF、HF、LF/HF、SDNN、RMSSD、PNN50%)的变化,阻滞后30 min 评价患者各主要神经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痛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三组患者均取得完全阻滞,霍纳综合征的发生率:R1组为26.7%,R2组为20%,R3组为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阻滞前比较,阻滞后30 min R2、R3组 LF 值明显减小(P <0.05),R2组 SDNN 值明显减小(P <0.05), R3组 PNN50%值明显减小(P <0.05),R2、R3组 LF 值明显小于 R1组(P <0.05)。R1、R2和 R3组镇痛维持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598.6±32.2)min、(448.7±19.8)min、(405.1±15.9)min和(606.4±32.5)min、(553.3±19.6)min、(517.1±17.6)min,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RV 参数中变化明显的 LF 值恢复至注药前水平,三组所需时间分别为 R1组(876.2±43.7)min,R2组(798.8±61.5)min,R3组(712.2±45.7)min,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SBPB 影响心脏血管自主活动的稳定性,可能是因为局麻药扩散,阻滞了星状神经节或迷走神经分支,降低心脏交感神经功能,相对增加副交感神经功能,且剂量相等时,局麻药浓度越大,对 HRV 的影响程度越大。

    作者:刘涛;丰浩荣;张群英;王祥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Narcotrend 监测下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在肾移植患者全麻诱导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 Narcotrend 监测下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技术在肾移植患者全麻诱导期的应用对心血管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的尿毒症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21~38岁,ASA Ⅲ或Ⅳ级,随机分为 A、B 两组,每组20例。 A 组在Narcotrend 监测下采用 Diprifusor TCI 输注泵输注丙泊酚,B 组人工推注丙泊酚。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1 min(T2)、3 min(T3)、5 min(T4)的 HR、MAP、Narcotrend 指数(NTI)及血糖(Glu)、血浆皮质醇(Cor)浓度。结果与 T0时比较,T1时两组患者 HR 明显减慢, MAP 明显下降(P <0.05),且 B 组明显低于 A 组(P <0.05);T2、T3时 B 组 HR 明显增快,MAP 明显升高(P <0.05),且 B 组明显高于 A 组(P <0.05)。与 T0时比较,T2~T4时 A 组 Glu、Cor 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4时 B 组 Glu、Cor 浓度明显升高(P <0.05),且 B 组明显高于 A组(P <0.05)。结论 Narcotrend 监测下丙泊酚 TCI 用于肾移植患者全麻诱导时,麻醉深度可控性强,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作者:闫文龙;疏树华;王迪;高亚利;魏昕;柴小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G9a 在七氟醚致乳鼠远期认知功能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G9a 在七氟醚诱发的乳鼠海马相关性远期认知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6只5日龄的雄性 SD 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七氟醚组和 Bix01294(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G9a 抑制剂)组,每组12只。七氟醚组和 Bix01294组分别在出生后5~7 d(P5~P7),每日3%七氟醚麻醉2 h。Bix01294组在每次麻醉前15 min 皮下注射 Bix01294(10 mg/kg),对照组和七氟醚组在等时间点给予生理盐水0.1 ml。分别于 P35和 P39~P41进行旷场实验和条件性恐惧实验。行为学测试结束后1 d(P42)取海马组织检测 G9a、二甲基化的组蛋白 H3赖氨酸9(histone H3 lysine 9 dimethylation,H3K9me 2)和突触蛋白1(Synapsin 1)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七氟醚组在场景性条件恐惧实验测试中僵直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G9a 和 H3K9me 2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Synapsin 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1);与七氟醚组比较,Bix01294组在场景性恐惧实验测试中僵直时间百分比明显增加,G9a 和 H3K9me 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Synapsin 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 <0.05)。各组在旷场实验中的探索路程和中央格停留时间、声音相关条件性恐惧实验测试中的僵直时间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G9a 参与七氟醚诱发的乳鼠远期海马相关性远期认知功能损伤,Bix01294可改善这种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 H3K9me 2表达,从而降低海马 Synapsin 1表达有关。

    作者:张真真;杨娇娇;居玲莎;孙晓茹;杨建军;沈锦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发育期大鼠短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发育期大鼠短期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14日龄 SD 大鼠72只,体重19~23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每组18只。C 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R1、R2、R3组分别为瑞芬太尼1、5、10μg·kg-1·min-1药物处理组。四组均持续腹腔泵注给药,时间为2 h,泵注液体总容量均为2 ml,并监测大鼠SpO 2及脉率。分别于清醒后4 h、24 h、1周时,采用跳台实验评价其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 法测定海马组织 p-CREB 蛋白的表达。结果 R3组脉率明显低于 C、R1和 R2组(P <0.05);但四组Sp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醒后4 h 时 R2、R3组错误次数均明显多于、潜伏期明显短于 C 和 R1组(P <0.05);R3组错误次数明显多于、潜伏期明显短于 R2组(P <0.05)。清醒后24 h 时 R2和 R3组错误次数明显多于、潜伏期明显短于 C 和 R1组(P <0.05);R3组错误次数明显多于 R2组(P <0.05)。清醒后1周四组错误次数及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清醒后4 h时 R3组海马 p-CREB 蛋白表达明显低于 C、R1和 R2组(P <0.05)。清醒后24 h 时 R2、R3组海马p-CREB 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 C 和 R1组(P <0.05)。清醒后1周四组 p-CREB 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5~10μg·kg-1·min-1可导致发育期大鼠短期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组织 p-CREB 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杨剑;于子龙;高鸿;邹小华;欧炜;熊兴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硫化氢后处理对大鼠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硫化氢(H 2 S)后处理对缺氧-复氧损伤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影响,评价其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成年 SD 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均分为四组:正常组(N 组)、缺氧-复氧组(HR 组)、缺氧后处理组(IPTC 组)和 H 2 S 后处理组(S 组),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 F-肌动蛋白/G-肌动蛋白荧光强度及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 p38MAPK 磷酸化(p-p38MAPK)水平;再将上述四组又分为加或不加细胞松弛素 D(CyD)两个亚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细胞内 Ca2+、pH 值荧光强度。结果 HR 组、IPTC 组和 S 组 F/G-肌动蛋白明显高于N 组(P <0.05);IPTC 组和 S 组 F/G-肌动蛋白明显高于 HR 组(P <0.05),且 S 组明显高于 IPTC组(P <0.05)。与无 CyD 处理比较,CyD 处理时四组 Ca2+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 <0.05);N 组与HR 组 pH 荧光强度升高,IPTC 组与 S 组 pH 荧光强度降低。无 CyD 处理时 N 组、IPTC 组和 S 组Ca2+荧光强度明显低于、pH 值荧光强度明显高于 HR 组(P <0.05);CyD 处理后 HR 组、IPTC 组和 S 组 Ca2+荧光强度明显高于,IPTC 组和 S 组 pH 值荧光强度明显低于 N 组(P <0.05)。心肌细胞内 HR 组 p-p38MAPK 水平明显高于 N 组、IPTC 组和 S 组(P <0.05)。结论硫化氢后处理可以促进 F-肌动蛋白的重塑,稳定缺血缺氧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内环境;硫化氢后处理可降低缺血缺氧成年大鼠心肌细胞 p38MAPK 磷酸化水平。

    作者:付丽;喻田;秦榜勇;程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利多卡因复合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神经毒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复合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雄性 SD 大鼠48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六组:生理盐水组(N 组)、1.065%布比卡因组(B 组)、1.5%罗哌卡因组(R 组)、5%利多卡因组(L 组)、5%利多卡因+1.065%布比卡因组(LB组)和5%利多卡因+1.5%罗哌卡因组(LR 组),每组8只。麻醉后行鞘内置管手术,于术前1 d 测定各组大鼠的甩尾潜伏期(TFL)和机械缩足阈值(MWT)作为基础值,再分别于鞘内注药后1、2、3、4 d 测试各组大鼠的 TFL 和 MWT;分别观察大鼠鞘内注药后10、30 min、1、2、3、4 h 及注药后1、2、3、4 d 各时点的双后腿运动情况,记录下肢运动恢复时间的变化。术后4 d 观察完上述指标后处死灌注,取脊髓及马尾组织染色,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脊髓的病理改变,并对马尾神经进行病理损伤评分。结果鞘内注药后1~4 d LR 组 TFL 明显长于 N、L、B、R、LB 组(P <0.05);L、B、R、LB 组与 N 组TF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组大鼠各时点 MW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组大鼠鞘内注射后运动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R 组病理损伤评分明显高于 N、L、B、R、LB 组。L、B、R、LB 组与 N 组病理损伤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光镜观察:N、B 和 R 组脊髓结构正常。L 和 LB 组见马尾神经纤维局灶水肿。LR 组见马尾神经纤维水肿及脱髓鞘改变,伴尾段脊髓后角白质的水肿。透射电镜:B 和 R 组仅见轻微的有髓神经纤维及无髓神经纤维水肿,L 和 LB 组部分有髓神经纤维出现局灶板层结构疏松,LR 组见轴索肿胀、变型、轴索与髓鞘分离,无髓神经纤维轮廓消失。结论5%利多卡因复合1.5%罗哌卡因鞘内注射后的脊髓神经毒性较其单独注药明显增强,而复合等效浓度的布比卡因后,其脊髓神经毒性变化不明显。

    作者:赵广翊;丁旭东;周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鞘内注射DNMT1-siRNA对CCI大鼠行为学和脊髓SOCS1、p-ERK、p-CRE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 DNMT1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 SD 大鼠32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 组)、神经病理性痛组(CCI 组)、CCI+DNMT1-siRNA 组(CDS 组)和 CCI+control-siRNA 组(CCS 组),每组8只。CDS 组在术后7、8、9 d 连续鞘内注射 DNMT1-siRNA(2μg/10μl),CCS 组注射等体积的对照序列 siRNA(control-siRNA)。分别在术前1 d,术后3、5、7、9、12和14 d 测定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14 d 测完行为学后处死大鼠,取 L4~L6脊髓腰膨大节段,采用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脊髓 SOCS1、p-ERK、p-CREB 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3、5、7、9、12和14 d CCI 组和 CCS 组大鼠的 MWT 明显低于,TWL 明显短于 S 组(P <0.05);术后9、12、14 d CDS 组大鼠 MWT 明显高于,TWL 明显长于 CCS 组(P <0.05);术后14 d CCI 组和 CCS 组 SOCS1表达明显低于 S 组和 CDS组,p-ERK、p-CREB 表达明显高于 S 组和 CDS 组(P <0.05)。结论鞘内注射 DNMT1-siRNA 明显抑制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脊髓 SOCS1的表达,抑制 p-ERK、p-CREB 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婷;孙凯;尹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盐酸戊乙奎醚对野百合碱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是否能够减缓野百合碱导致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及是否能够预防或缓解肺血管重构。方法3~4周龄健康雄性 SD 大鼠30只,体重90~100 g,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C 组)、野百合碱肺高压组(M 组)、盐酸戊乙奎醚组(P 组),每组10只。M 组和 P 组腹腔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 建造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C 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P 组大鼠于建模前15 min 时腹腔注射盐酸戊乙奎醚2 mg/kg,建模第2天腹腔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 mg/kg,C 组和 M 组在相应时点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使用3周。在建模后第21天,三组大鼠检测血流动力学(肺动脉压、右心室压);处死大鼠前采集静脉血以备血液生化检测:ELISA 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内皮素-1(ET-1)含量。处死大鼠后留取左肺组织行病理切片以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取右肺组织于-80℃冻存以备后续检测。结果 M 组和 P 组右心室 SBP、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 SBP 和肺动脉 DBP 明显高于 C 组(P <0.05);P 组右心室 SBP、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 SBP 和肺动脉 DBP 明显低于 M 组(P <0.05)。M 组肺小动脉明显增厚,肺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非常明显。P 组肺小动脉壁增厚减轻,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轻。M 组大鼠血清中 NO 含量明显低于,ET-1的含量明显高于 C 组(P <0.05);P 组大鼠血清中 NO 含量明显高于 M组和 C 组(P <0.05),ET-1含量明显高于 C 组,但明显低于 M 组(P <0.05)。结论使用野百合碱成功建造了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NO 含量降低、ET-1含量增加可能与野百合碱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关;盐酸戊乙奎醚减缓野百合碱致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肺动脉压力的升高、改善肺小动脉壁增厚可能与增加 NO 含量、降低 ET-1含量有关。

    作者:姜丽华;杨希;吴进福;王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STER 术麻醉中皮下气肿一例

    患者,女,48岁,体重65 kg。因“发现食管隆起性病变1月”入院,拟全麻下行经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STER)术。现病史及既往史无特殊,术前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ASA Ⅰ级。患者入内窥镜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入室 BP 110/70 mm Hg、HR 70次/分、SpO 298%。常规给氧去氮3 min,麻醉诱导:舒芬太尼20μg、丙泊酚90 mg、罗库溴铵50 mg,1 min 后行气管插管,无插管反应,术中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TIVA)维持。内窥镜进入食管过程顺利,手术顺利进行约1 h,肿物已大部分切除,但此时 BP 150/75 mm Hg,HR 110次/分,SpO 299%,判断是麻醉深度不够并加深麻醉。约3 min 后,BP 170/80 mm Hg、HR 114次/分、SpO 2迅速下降低至60%, Paw 48 cm H 2 O,颈部明显肿胀,皮肤潮红。听诊双肺呼吸音遥远,触诊整个躯干及上肢明显的握雪感,同时发现患者腹部明显膨起,遂暂缓手术。首先利用内窥镜发现导管未脱出。行手控机械通气,气道阻力大,同时利用20G 针头行右上腹穿刺排出大量气体,SpO 2无改善,于是拔出气管导管改面罩加压大流量通气,SpO 2仍无上升趋势。给予更换钙石灰,行有创动脉检测,再次诱导后插管行机械通气。急查血气:pH 7.1、PaCO 298 mm Hg、PaO 297 mm Hg、BE 4 mmol/L。给予过度通气,30 min 后查血气:pH 7.3、PaCO 244 mm Hg、BE 0 mmol/L,皮下积气明显减少,BP 120/65 mm Hg、HR 90次/分、SpO 296%,10 min 内手术结束,15 min 后患者苏醒,拔出气管导管后患者诉其胸口疼痛, PACU 观察10 min 后无特殊情况,患者送回病房。术中胃镜示肿物距门齿约38 cm,近贲门处,直径大小约3.5 cm。

    作者:党江坤;崔晓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小儿法洛四联症体肺分流术后合并声门下狭窄行全麻气道管理一例

    患儿,男,3岁,92 cm,13 kg,因“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体肺分流术后,声门下狭窄”拟行声门下狭窄松解术。患儿出生后40 d,因咳嗽就诊,心脏彩超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肺动脉及左心室发育差,于我院行体肺分流术。术后1年肺动脉及左室发育尚好,欲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术中喉镜示声门下环形狭窄,气管插管困难,取消手术。患儿本次于2015年入院后,监测吸纯氧条件下 SpO 285%~90%,步行50 m 出现气喘,口唇发绀。CT 增强扫描示:右室横截面积3.1~4.8 cm2,右室壁增厚,左室体积与右室相当;室间隔缺损直径约0.7 cm,肺动脉发自右心室,右室流出道狭窄,窄处直径约0.5 cm,肺动脉瓣环狭窄,瓣叶增厚;主动脉骑跨,骑跨率为50%,升主动脉右侧可见管状连接于右肺动脉。颈椎 CT 示:主气管局部环形狭窄,狭窄长度约2.2 mm,窄处直径4.6 mm。其他辅助检查未见异常。术前全院会诊拟定气管插管全麻,备用方案为“保留自主呼吸下静脉麻醉并保证气道通畅高氧大流量给氧”,拟行声门下狭窄松解术。

    作者:张权;李之明;张东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颈动脉狭窄患者围麻醉期视力下降一例

    患者,男,55岁,75 kg,因“头昏、乏力加重半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正规服药,血压控制约120/70 mm Hg,近半月因头昏症状停用降压药。半月前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1)左额叶多灶性腔隙性急性期脑梗死;(2)左颈动脉上段近分叉处至颈内动脉起始端软斑块可能;入院后颈动脉彩超提示:(1)左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约70%;(2)右侧颈动脉及球部闭塞,血流消失。在气管内麻醉下行左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入室后 BP 180/100 mm Hg,SpO 2100%,HR 67次/分,T 36.6℃,麻醉诱导:静注咪达唑仑0.05 mg/kg、依托咪酯乳剂0.2 mg/kg、舒芬太尼0.4μg/kg、罗库溴铵0.8 mg/kg,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顺利插入气管导管,接麻醉呼吸机,呼吸模式:间歇性正压通气(IPPV),VT 8 ml/kg,RR 12~18次/分,FiO 2100%,维持PET CO 235~45 mm Hg。麻醉维持:丙泊酚(Ce 2.0~3.0μg/ml)及瑞芬太尼(Ce 2~6 ng/ml)靶控输注,间断静注顺式阿曲库铵。术中维持 BP 150/90 mm Hg,HR 60~100次/分,必要时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和阿托品,术中冰袋降温。手术步骤:游离左颈动脉及颈内动脉,建立旁路,阻断左颈动脉并切开,剥离颈动脉内膜,冲洗缝合。手术进展顺利,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清醒时,拔出气管导管。拔管后患者主诉左眼视物模糊,右眼正常,无眼肌麻痹、眼周水肿、青肿或眼球突出症状。即刻通知术者并请眼科及神经内科会诊,会诊考虑颈动脉斑块脱落栓塞左视网膜动脉,立即进行扩血管、降眼压及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术后回访患者左眼外侧视野恢复,内侧视野缺失,无其他不适症状。眼底镜检查发现左侧眼底见樱桃红及白色颗粒。

    作者:马骏;谢言虎;陈昆洲;柴小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气管镜下气管内巨大肿物切除手术麻醉一例

    患者,男,57岁,168 cm,60 kg,一般情况尚可,未见明显口唇发绀,ASA Ⅰ级。术前 BP 116/71 mm Hg,HR 79次/分,既往无其他慢性疾病史及过敏史;心电图及化验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胸片和胸部 CT 显示肿物占据气道截面80%,肿物距声门约2 cm(图1)。近一个月来,患者行走50~60米出现气喘,无明显诱因静息状态下也经常喘憋,应用喷沙丁胺醇后自觉症状好转。睡眠时变换体位不会导致喘憋加重,无憋醒史。

    作者:庞红杰;戈晓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方法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可有效地根除晚期膝关节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大多数 TKA 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术后疼痛[1],直接对膝关节功能锻炼和康复造成不利影响,也可能发展成慢性疼痛综合征[2]。围术期疼痛控制不足与不良事件包括心肌缺血和梗死、肺功能受损、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血栓栓塞等密切相关,会延长康复时间,降低患者满意度[3]。目前有多种方法可用于 TKA 术后疼痛控制,包括全身应用药物镇痛、椎管内镇痛、外周神经阻滞、冷敷疗法、多模式镇痛等。本文就TKA 术后镇痛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丁煌;周秒苗;柯剑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全麻药发育期神经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婴幼儿的临床医疗中常需要使用全麻药,其安全性及对脑的发育和长期认知功能是否有不良影响,一直是患方和医者关注的问题。大量动物实验显示,异氟醚、七氟醚、氯胺酮、丙泊酚等都会引起发育期神经元的凋亡。而临床研究显示婴幼儿期全麻药暴露可以导致患儿神经、认知等方面的严重不良后果[1,2]。这种全麻药暴露引起的发育中的神经元广泛凋亡及成年后神经认知功能的损害被称为全麻药的发育期神经毒性。目前全麻药发育期神经毒性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拟从分子生化机制和形态学机制两方面对近年全麻药发育期神经毒性的机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婴幼儿麻醉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作者:滕清宇;李玮伟;袁红斌;徐海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华口腔医学会镇静镇痛专委会在古城西安成立

    中华口腔医学会第31个二级分支机构-镇静镇痛专委会于2016年8月19日在古城西安成立。会议选举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徐礼鲜教授为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万阔教授为候任主委,张伟、郁葱、徐辉教授副主委。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第三届扬子江药业杯加罗宁征文通知

    为了更好地发挥加罗宁在临床应用的优势,探索加罗宁在各领域更优良的用药方式和佳配伍方案,由《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第三届扬子江药业杯加罗宁有奖征文活动定于2016年5月30日启动,欢迎广大医师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临床麻醉学杂志》对来稿署名的要求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方按序排列,一般不宜超过6位。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换,如欲更换第一作者,需出具单位证明和由全体作者签名的申请。作者单位的邮编、所在城市、单位名称的全称和科室在首页脚注中说明。若其他作者不属同一单位,需写出各自单位,并在单位后用括号列出作者的姓名。作者应具备的条件:(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通信作者”系指研究生课题论文的导师或直接指导者、相关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及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和联系者。“通信作者”对论文应具有与第一作者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临床麻醉学杂志》关于一稿两投问题的声明

    为维护学术刊物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也为了维护作者的名誉和向广大读者负责,本刊编辑部重申坚决反对一稿两投并采取以下措施:(1)作者和单位对来稿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均应自行负责。刊出前需第一作者在校样首页亲笔签名,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来稿的通信作者也需亲笔签名。(2)来稿需附单位推荐信,应注明稿件无一稿两投,署名无争议,并加盖公章。(3)凡接到编辑部收稿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退稿通知,系稿件仍在审阅中,作者欲投他刊,或将在他刊上发表,请先与编辑部联系撤稿,切勿一稿两投。(4)编辑部认为来稿有一稿两投嫌疑时,在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和仔细核对后通知作者,并由作者就此问题作出解释。(5)一稿两用一经证实,将择期在杂志上刊出其作者单位和姓名以及撤销该文的通知;向作者所在单位和同类杂志通报;2年内拒绝发表该作者为第一作者所撰写的任何来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临床麻醉学杂志》可直接使用缩略语的词汇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临床麻醉学杂志》中英文摘要撰写规范

    论著文章须有中、英文摘要,内容必须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四个部分,目的主要是回答为什么进行此项研究,说明提出问题的理由,表明研究的范围和重要性。方法中应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所用的原理,条件,对象,材料,设备,如何分组对照,研究范围精确度,观察的指标等。结果部分应写出本研究的主要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有何新发现。结论是结果内容的升华,是由结果推论而出,是结果的分析,研究的比较,评价,应用,假设,启发,建议及预测等。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不加评论和解释,摘要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代号等,非公认公知者,须注明全称。考虑篇幅的限制,中文摘要可简略些,一般300~5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原则上相对应,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需要,可更详细,一般5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仅第一个字母大写)、所有作者姓名(姓在前,名在后;姓全大写,名字仅首字母大写)、第一作者单位名称和科室、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