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金陵医院肾脏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298X
  • 国内刊号:32-1425/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3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江苏省优秀期刊
  • 泌尿科学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0年4期文献
  • 雷抑素预防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新型免疫抑制剂雷抑素(Lef)在以金黄仓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的异种肾移植中的抗排斥作用.方法:20只异位肾移植受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对照组:无免疫抑制治疗;环孢素A(CsA)组:给予CsA10me/(kg·d);Lef组:给予Lef10mg/(kg·d);Lef+CsA组:给予Lef和CsA各10mg/(kg·d).观察移植肾存活时间、病理变化,测定受鼠血清抗仓鼠淋巴细胞毒性抗体.结果:对照组和CsA组移植肾分别存活5.2±1.5天和5.6±0.9天,排斥时抗体滴度迅速上升达1:1024,两组间差异不显著.Lef组(38.2±16.6天)和Lef+CsA组(47.0±13.5天)存活时间与对照组和CsA组差异非常显著,Lef+CsA组仅见肾小管变性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Lef组抗体滴度排斥时轻度升高达1:256,Lef+CsA组抗体滴度被稳定地抑制在1:64以下.结论:Lef可明显延长接受金黄仓鼠供肾的SD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并抑制诱发高滴度抗仓鼠淋巴细胞毒性抗体的生成.10mg/(kg·d)Lef和10mg/(kg·d)CsA联用可获得协同作用.

    作者:张昊;闵志廉;何长民;朱有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己糖胺通路的活化介导系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目的:探讨己糖胺通路(HBP)在高糖引起系膜细胞功能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体积、细胞周期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含量,以3H-胸腺嘧啶的掺入反映细胞的增生.采用夹心ELISA法和RT-PG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采用比色法测定HBP限速酶-谷氨酰胺:6-磷酸果糖转氨酶(GFAT)的活性.结果:HBP激活剂-葡萄糖胺能够诱导系膜细胞肥大、增生抑制和FN合成增多,并增加TGF-β1的表达.高糖能增加GFAT的活性,高糖促进TGF-β1表达的作用能够被GFAT的抑制剂-重氮丝氨酸拮抗.结论:HBP的过度活化,可能通过上调TGF-β1的表达,从而介导了高糖对系膜细胞的损伤.

    作者:李颖健;刘志红;刘栋;朱加明;郭啸华;黎磊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血透患者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心钠素改变和意义

    目的:探讨皮质醇(CT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与心钠素(ANF)等在血透患者血透前后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透前后血浆皮质醇(PCT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PACTH)及心钠素(PANF)的变化.结果:透析前PCTS及PACTH较低,分别为173.4±42.1μg/L及17.5±10.8ng/L;而PANF为406.8±177.1ng/L,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透析后PCTS为200±88μg/L,轻微升高(P>0.05);PACTH31.2±22.2ng/L明显增高(P<0.05);而PANF201.8±111.7ng/L显著降低(P<0.01)结论:本结果支持PANF浓度是判断细胞外液容量的敏感指标.且进一步提示ANF是ACTH及CTS分泌的抑制剂.

    作者:陈晓春;陈孝文;李达道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波生坦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Bosentan)对糖尿病SD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设糖尿病非治疗组(DM组)、糖尿病Bosentan治疗组(DM-B组)及正常对照组(SD组),每组6只大鼠.予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在DM-B组中,予大鼠aosentan100mg/(kg@d)灌胃,持续4周.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体重、肾重、平均动脉压、24h尿蛋白、肌酐清除率(Ccr)等生化指标,比较各组大鼠血循环及肾脏内皮素含量,以及采用Westernblot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肾脏细胞外基质Ⅳ型胶原、Laminin以及TGF-β1表达.结果:DM组大鼠24h尿蛋白排出量、Ccr与SD大鼠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加(均为P<0.001).Bosentan使糖尿病大鼠的尿蛋白与Ccr正常化(与正常组相比,均为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肾脏TGF-β1蛋白水平在DM组大鼠明显升高(P<0.01),为SD组大鼠的1.97倍,Bosentan可使其抑制53.5%,与DM组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在DM组大鼠中,肾小球、肾小管基膜及肾小球系膜区Ⅳ型胶原与Laminin的表达明显增加,肾小管间质的TGF-β1表达也显著增加.Bosentan治疗使Ⅳ型胶原、Laminin及TGF-β1表达明显下降.结论:Bosentan治疗可延缓糖尿病肾脏损害的发生与进展.

    作者:林凡;顾勇;陈靖;杨海春;徐玉兰;林善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老年患者的肾移植 (51例临床经验)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肾移植手术适应证及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特点,提高人/肾存活率.方法:对51例年龄为60~83岁的老年肾移植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研究手术成功与失败者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供肾者的质量,PRA、HLA配型,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结果:51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0例(39.2%),其中,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急性排斥反应6例,CsA肝、肾中毒2例,肺部感染5例,心力衰竭3例,脑出血1例.1、3、5年人存活分别为47、45、42例;肾存活分别为46、44、41例,人/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2.2%/90.2%,88.2%/86.3%,82.4%/80.4%.结论:①良好的组织配型和保证供肾的质量是老年人肾移植成功的第一步;②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做好围手术期各项工作,采取相应措施对老年患者行肾移植可取得满意效果;③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提高移植效果的重要保证.

    作者:于立新;马俊杰;白喜文;徐健;罗永礼;付绍杰;杜传福;邓文锋;王亦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代谢性酸中毒对慢性肾衰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瘦素浓度的变化与代谢性酸中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观察代谢性酸中毒纠正前后CRF患者血清瘦素浓度的变化.结果:正常人血清瘦素浓度为10.0±7.μg/L.CRF代谢性酸中毒患者血清瘦素浓度于纠酸前、纠酸后即刻和纠酸后3天分别为14.5±9.27、15.3±11.9、19.3±14.6μg/L,纠酸前、纠酸后即刻血清瘦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纠酸后3天血清瘦素浓度较纠酸前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两组血清瘦素浓度与体重指数(BMI)均呈明显正相关,且女性血清瘦素浓度均分别高于男性(P<0.01).结论:①本研究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可能对体内瘦素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且CRF患者的高瘦素血症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酸中毒所掩盖.②CRF代谢性酸中毒患者中,女性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

    作者:郑法雷;仇新霞;李艳;袁群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成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远期预后的观察(附1 071例患者的长期随访)

    目的:前瞻性观察各种病理类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远期预后,了解影响肾小球肾炎预后的各种因素.方法:1980年1月~1996年月12月间,在本院经肾活检确诊并常年定期随访的原发性肾炎患者共1071例,其中IgA肾病(IgAN)471例(44.3%)、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268例(25.0%)、IgM肾病(IgMN)80例(7.30%)、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68例(6.30%)、膜性肾病(MN)76例(7.10%)、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52例(4.80%)、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GN)36例(3.40%)及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MCD)20例(1.80%).以血Cr>800μmol/L确定为终末期肾衰(ESRF),并运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每组患者的肾存活率.结果:在平均随访39.9(13~192)个月后,共有240例(22.5%)患者发生程度不等的肾功能损害,其中ESRF的发生率为3.40%.就其病理类型分析,除MCD外,各类肾炎均有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其中以FSGS(65.8%)及MPGN(41.2%)组的发生率高,IgMN(25.3%)及EGN(2.70%)的预后相对较好,而IgAN(27.6%)、MN(19.7%)及MsPGN(12.7%)介于两者之间.进一步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各组患者的肾存活率,发现各组间的肾存活率及病变进展速度均有明显的差别.病情预后的恶劣程度依次为MPGN、FSGS、IgAN、MsPGN;而MN、MCD及IgMN尚未有ESRF的现象发生.除病理类型外,疾病早期合并高血压,持续性大量蛋白尿亦对预后有重要影响.结论:肾小球肾炎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肾脏病理损害的性质,以微小病变、单纯性肾小球系膜或膜病变为病理改变特征的肾炎,病程进展相对较为缓慢,MPGN及FSGS的病情进展为迅速.同一病理损害类型肾小球肾炎的预后则与起病年龄,就诊时肾功能状态,病理损害程度,高血压出现的早晚以及蛋白尿水平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俞雨生;关天俊;陈惠萍;姚小丹;沈克勤;唐政;黎磊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核心蛋白聚糖真核表达载体及逆转录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通过获取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基因,构建DCN真核表达载体和DCN逆转病毒载体,以探索今后肾脏疾病基因治疗的途径.方法:从大鼠肾脏组织中抽取RNA,经逆转录-PCR方法,扩增核心蛋白聚糖cDNA,并经序列测定正确后,将DCN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应用Lipofectamine介导将pcDNA3-DCN转染真核细胞COS-7细胞,并于转染后48、72和96h用ELISA方法测定细胞上清液DCN的表达量;进一步将DCN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抽提质粒,应用EcoRI和XhoI双酶切,选出阳性克隆,经大量质粒抽提、纯化后进一步鉴定插入DNA片段的正确性.结果:测序载体pBluescriptⅡ与DCN连接后检测DCN序列结果正确,从而获得DCN基因序列;经Lipofectamine介导转染COS-7细胞,于转染后72h细胞上清液DCN的蛋白量明显增加.pLXSN-DCN酶切后,电泳可见1.1kb的条带,提示DCN插入pLXSN成功.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DCN在体外COS-7细胞可短暂表达DCN,并成功地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克隆位点在5'-病毒长末端区(5'-LTR)的下游,插入的目的基因受5'-LTR启动子调控),通过EcoRI和XhoI酶切位点插入而获得核心蛋白聚糖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DCN.

    作者:王伟铭;陈楠;陈晓农;糜军;陈诗书;董德长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冬虫夏草防治环孢素A肾毒性的体内与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人工虫草对环孢素A肾毒性大鼠肾损害的保护作用;比较不同人工虫草组份对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及环孢素A所致小管上皮细胞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以大剂量环孢素A持续皮下注射建立环孢素A肾毒性模型,观察人工虫草对大鼠血生化指标,肾功能以及肾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同时体外培养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系,观察虫草组份对细胞3H-TdR掺入量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测定细胞培养上清LDH酶活力,观察虫草对体外环孢素A小管毒性的影响.结果:环孢素A皮下注射四周时大鼠表现为血清白蛋白下降,血清肌酐及尿素氮轻度升高,血清钠离子浓度明显升高,大鼠尿NAG酶,溶菌酶明显升高,肾肌酐清除率明显降低.肾组织病理表现为片状小管上皮细胞萎缩,空泡变性,未见明显的间质纤维化.人工虫草治疗后大鼠尿NAG酶,溶菌酶明显降低,肾肌酐清除率明显改善,但肾组织病理检查未见明确改善.体外实验发现人工虫草可以促进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以水提部分小分子量组份的作用强.并可改善环孢素A对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其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内c-met以及EGF受体mRNA表达无明显上调作用.结论:体内及体外实验均证实人工虫草可以拮抗环孢素A的肾毒性作用.人工虫草水提部分中中小分子量组份促进肾上管上皮细胞增生作用强.本研究为进一步筛选虫草有效成份奠定了基础.

    作者:戴春笋;刘志红;李恒;刘栋;陈惠萍;黎磊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目的:了解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34例应用rHuEPO纠正贫血同时控制血压和11例单用降压药的血透患者随访6~9个月.结果:维持性血透患者左心室肥厚(LVH)发生率高达80%,左室功能也经常受累,尤以舒张功能为主,并出现早.相关分析提示Hb与左室结构、功能相关,贫血是影响LVH和左室功能的重要因素.应用rHuEPO能纠正肾性贫血,并通过改善心脏高排量、高动力状态使LVH逆转,IVST从治疗前11.9±2.27mm到治疗后10.9±2.30mm,LVPWT从11.2±1.29mm到10.0±1.59mm,LVMI从184.5±50.2g/m2到146.1±40.8g/m2,左室舒张功能改善,E/A从治疗前0.87±0.41到1.04±0.39.同时存在贫血和高血压的患者,仅靠降压药控制血压水平,未纠正贫血,LVH不易逆转,左室功能不易改善.结论:长期纠正贫血和控制血压有利于血透患者左室结构及功能异常的好转.

    作者:汪关煜;王玮;钱莹;朱萍;王素娥;董德长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基因治疗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20世纪,随着分子生物医学飞速发展以及对一些重要的致病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的不断深入,发现许多疾病,特别是遗传性疾病,其本质就是功能基因的缺陷.因此,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根本措施.基因变异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日趋完成为基因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至1998年底,3 089例患者接受了367种方案的基因治疗,可用的新药达250种以上[1].本文主要介绍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它在肾脏病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

    作者:刘红;俞雨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遗传因素与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DM)严重的并发症之一,DM患者一旦合并临床肾脏病变,肾功能会呈进行性恶化,直至终末期肾病.在欧美发达国家,DN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常见的原因,是DM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除与血糖控制不理想,细胞因子表达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外,DN的发病还有很强的遗传背景.

    作者:孙家忠;徐焱成;朱宜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己糖胺通路在糖尿病细胞糖代谢异常中的作用

    糖尿病状态下血糖的持续升高,是引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1,2].除了造成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慢性血管并发症外,高血糖本身对机体血糖的控制存在不利的影响.

    作者:李颖健;刘志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环孢霉素A治疗狼疮性肾炎并发急性肾衰

    1 病情摘要1.1 病史患者女性,41岁,因浮肿、蛋白尿8个月,加重1个月,少尿5天人院.

    作者:程震;姚小丹;胡伟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响因素

    糖尿病肾病(DN)是2型糖尿病(DM)常见的合并症,也是2型DM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既往对2型DN的认识大多数源于对1型DN的研究,现已充分认识到,尽管2型DN与1型DN在临床及病理形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这二种类型DN仍有各自特征.首先,微量白蛋白尿作为DN的标志在2型DM不如在1型DM敏感和特异,2型DM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中,约1/3是源于非糖尿病肾病;其次,DM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诊断1型DN的必备条件,而相当一部分2型DN患者不伴DR;第三,2型DM更多地为中、老年患者,DM明确诊断至DN出现之间潜伏期较1型DN短5~10年,甚至部分患者在明确DM诊断时即已合并尿检异常,而1型DN通常在DM明确诊断后15~25年发生.正是因为如此,在借鉴于对1型DN研究的同时,必须意识到2型DN有其独特的特征.

    作者:王金泉;刘志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新进展

    免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此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干预和调控从而诱导免疫耐受,是近年来移植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作者:杨尚琪;唐孝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透析患者心脏病变的发生原因

    心脏病变是影响透析患者病死率和罹患率的主要因素.冠状动脉病变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以及左心室的心肌病变,可造成冠状动脉灌注不良,影响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使心力衰竭、缺血综合征、心律失常、透析中低血压等发生率显著增高,造成患者寿命缩短、死亡率升高.慢性肾衰伴心力衰竭和缺血性心肌病变患者死亡率较高.

    作者:徐斌;龚德华;季大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肾移植长期存活受者体内可溶性抗HLA抗体的检测

    肾移植受者在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同的供者器官后,体内可产生抗HLA抗体而成为致敏状态.测定可溶性抗HIA抗体(sHIA-IgG)水平,可以作为评价受者致敏状态的指标.我院在国内首次开展PRA-STAT酶联试剂盒(Sang Stat公司)检测sHLA-IgG[1],于1998年又引进了Lambda Antigen Tray(LAT,One Lambda公司)检测系统.为了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我们选择了部分长期存活的肾移植受者,分别用LAT和PRA-STAT测定,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和各自的优缺点,报告如下.

    作者:肖家全;唐孝达;王祥慧;徐达;周佩军;丁言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终末期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移植

    功能衰竭是狼疮性肾炎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虽然新型免疫抑制剂相继应用于临床,治疗方案也不断改进,但是,狼疮性肾炎患者终不可避免的进入终末期肾衰.长期以来,对于狼疮性肾炎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的患者是否进行肾脏移植,一直存在着争论,焦点是狼疮复发是否影响术后移植肾的存活,国内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总结我院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移植及术后随访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尚明花;杨虎天;徐琴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制备一种发病过程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喂以高糖高脂饲料(其中含10%蔗糖,10%猪油,5%胆固醇)一个月,诱发出胰岛素抵抗,继以低剂量链菌素(STZ,25mg/kg,腹腔注射),诱发胰岛素代偿性分泌障碍,使之产生高血糖症.结果:高糖高脂饮食后一个月,大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脂血症.STZ注射后,大鼠血糖升高(15.5±7.80mmoL/L,常规饲料喂养大鼠为5.70±0.90mmol/L,P<0.05),血胰岛素降至常规饲料喂养大鼠水平,其它特征继续存在.结论:本研究通过饮食方法成功复制出了2型糖尿病模型,它具有中度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血胰岛素不低,胰岛素抵抗,成功率高等特点,是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其药物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郭啸华;刘志红;李恒;朱加明;黎磊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不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之间的疗效不同吗?

    自从1993年第一个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A)Losartan用于临床后,valsartan, irbesartan, candesartan及telmisartan等类似药物相继问世.由于它们能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副作用小,广泛地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心功能衰竭及肾脏疾病的治疗中.但是众多的ARA彼此之间药代动力学是否一致,临床疗效孰优孰劣,应用于肾脏病中的合适剂量是多少,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应用是否可达到更佳疗效?这一系列的问题尚存在争议.

    作者:刘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及相关新技术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深入开展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糖尿病肾病(DN)正在成为肾脏病医师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如何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DN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尽快将相关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临床,是提高DN诊断和防治的关键.要达此目标,需要对DN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攻关方向有所了解.

    作者: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