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金陵医院肾脏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298X
  • 国内刊号:32-1425/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3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江苏省优秀期刊
  • 泌尿科学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0年6期文献
  • 铁超负荷对尿毒症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铁超负荷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1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血清铁蛋白水平分为A、B二组,A组患者血清铁蛋白<200 μg/L,B组患者血清铁蛋白400~600μg/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年限、血压、血红蛋白、甲状旁腺素、平均超滤量、透析充分性、内瘘流量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比较两组患者心动超声下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差异.结果:A组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明显低于B组(0.93±0.13vs 1.30±0.18cm,0.93±0.09 vs1.27±0.21cm,109.8±29.2vs166.9±44.4g/m2,P<0.01);A、B两组患者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7.3%、73.2%,B组明显高于A组(P<0.01);A、B两组患者的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A组患者平均每单位心肌的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均明显高于B组(0.59±0.17vs0.39±0.16,0.039±0.008vs0.021±0.004,P<0.01).结论:铁超负荷是影响尿毒症血透患者左室肥厚、降低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的重要因素.

    作者:薛骏;李铭新;董乃琪;陆福明;顾勇;林善锬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竞争性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27例MHD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TGF-β1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HD患者血浆TGF-β1水平明显增加(82.9±9.80vs50.2±5.70,P<0.01).但血浆TGF-β1水平与血Hct无明显相关关系(r=0.152,P>0.05).另外,患者血浆TGF-β1水平与接受rHuEPO治疗的剂量之间亦无明显相关性.将MHD患者按血浆iPTH水平分成小于和大于200ng/L两组,发现两组间血浆TGF-β1水平有明显统计学差异(72.1±4.60vs93.7±6.50 ng/L,P<0.05),但所有MHD患者血浆TGF-β1与iPTH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257,P>0.05).结论:MHD患者TGF-β1水平增加可能与尿毒症的某些并发症有关,特别与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关系密切.

    作者:周江华;李铭新;吴永贵;顾勇;林善锬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应用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的:研究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及机制.方法:13例SAP患者诱因分别为酒精性胰腺炎2例,胆源性胰腺炎11例.CT扫描示2例患者33%胰腺组织坏死,3例坏死67%,其余8例为100%坏死,CT严重度评分为8.9±2.1.CVVH至少持续72h,距离起病平均间隔5.2±3.2天,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使用AN69膜滤器,面积为1.2m2,每24h更换一次.结果:CVVH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ICU存活率为76.9%,13例患者中2例死于霉菌性败血症,1例死于颅内感染,另1例患者在出院前死于与SAP无关的原因,只有9例患者出院.CVVH后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症状明显缓解.CVVH前APACHEⅡ评分为15.2±6.5,CVVH 24h,48h和72h分别降至8.1±5.3,7.5±4.9和8.0±5.2,差异非常显著.ICU存活组行CVVH早于ICU死亡组,CVVH后临床缓解更明显.在CVVH过程中,外周血IL-1β和TNF-α浓度在使用每一新滤器后的第6h达到低水平,第12h逐渐升高至CVVH前水平直到第24h.CVVH停止后,两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十分显著.结论:SAP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行CVVH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与外周血中IL-1β和TNF-α等炎症介质的清除有关.在病程早期行CVVH能改善急性胰腺炎的预后.

    作者:谢红浪;季大玺;龚德华;刘芸;徐斌;周虹;黎磊石;李维勤;全竹富;黎介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不同CRRT方式对溶质清除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D)及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对各种溶质清除率的影响,为临床选择CRRT治疗方式提供一点依据.方法:选择确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5例,采用PRISMA机器行前稀释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测定不同透析液及超滤液流量下尿素氮(UN)、肌酐(Cr)、尿酸(Ua)、磷(P)及β2-微球蛋白(β2-M)浓度,计算其清除率.结果:相同流量下,CVVH对β2-M清除效果好,而CVVHD则对UN、Cr、Ua及P清除效果好.CVVHDF比单一CVVH或CVVHD清除率增加,但比二者之和要小.结论:CVVH及CVVHD对大、小分子溶质的清除各有所长,临床可据此来确定不同CRRT模式及剂量.CVVHDF中透析与滤过结合后总清除率明显增加,但应考虑到弥散与对流互相作用对总清除率的影响.

    作者:龚德华;季大玺;谢红浪;徐斌;刘芸;黎磊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铁对肾移植术后早期贫血改善的影响

    目的:探讨铁对肾移植术后早期贫血改善的影响,以及患者是否需要补铁.方法:42例成功肾移植患者术后观察血红蛋白、血肌酐、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参数变化3个月,其中24例铁缺乏者随机分成口服铁剂治疗的补铁组和不补铁的低铁组,18例正常铁蛋白者为对照的正常铁组.结果:正常铁组术后血红蛋白迅速上升,均在术后2个月内纠正贫血.低铁组血红蛋白上升缓慢,贫血纠正时间比正常铁组显著延长(P<0.01),且有3例发展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补铁组在口服补铁后,血红蛋白比低铁组显著升高(P<0.01),血清铁蛋白在补铁期间的第1个月也比低铁组显著升高(P<0.05),且其贫血纠正时间与正常铁组无差异.结论:铁是影响肾移植术后贫血改善的重要因素,铁缺乏会延迟肾移植患者的贫血纠正,对伴有中重度贫血的铁缺乏者应口服补铁,并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作者:黄俊;王立明;朱有华;朱起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永久性与临时性双腔留置导管在血透患者的应用

    目的:观察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作为血透长期通路的效果,比较两种双腔留置导管的并发症.方法:我科1998年12月~2000年9月,行带涤纶套双腔深静脉留置导管手术24例,年龄30~81(平均60)岁,术前平均血透30.6个月,平均内瘘(和腹透置管)手术3.5次,留置通路经颈内、颈外或锁骨下静脉.随机观察临时性双腔留置导管15例,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留置,年龄10~65(平均42)岁.以尿素清除指数KT/V和UUR为透析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带涤纶套双腔留置导管经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入路分别有12例、8例和4例,长期留置导管已使用150个病人月,平均使用6.5(1~19)个月,使用长期导管血液透析共1 812例次.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内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6例84次,发生率为2.3%透析例次;发生感染7例12次,发生率为1/12.5个病人月.1例置管后发生心律失常立即拔管,因肾移植成功拔管2例,动脉端血流不畅拔管1例,感染拔管1例.23例的平均KT/V达到1.23,平均UUR为68%.临时双腔导管平均留置2个月后拔管,临时导管血透共314例次,主要并发症为血流不畅10例25次,发生率为8.0%透析例次,感染5例,1/6个病人月.结论:永久双腔留置导管对于不能行自体血管造瘘或心功能不全不宜造瘘者是佳替代办法之一,并发症显著少于临时双腔导管.

    作者:叶朝阳;袁志忠;嵇爱琴;张黎明;张玉强;张斌;王勇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10594例肾活检病理资料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979年1月~2000年10月10 594例因肾脏疾病行经皮肾活检者的病理类型,并比较前后10年间病理类型的变化.方法:参照WHO(1982年及改良的1995年)肾小球疾病组织学分型修订方案,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免疫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特点,提出诊断设想,然后与临床医师共同讨论明确诊断.结果:本组10 002例肾脏疾病患者行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31.4±13.0(范围1~78)岁,男女之比1.30:1;592例移植肾活检患者活检时的平均年龄为37.5±9.1(范围16~66)岁,男女之比为2.36:1.除外移植肾活检者,本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0.58%,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22.82%,遗传性和先天性肾脏疾病占1.01%,小管间质性疾病占3.18%,新发现和罕见的肾脏疾病占0.15%,终末期肾脏疾病占0.96%,未分类者占1.30%.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IgA居多(39.55%),其次分别为系膜增生性病变(29.78%),膜性肾病(9.54%),FSGS(5.82%)…….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变是狼疮性肾炎(57.78%).近10年来,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检出率逐渐增高.分析前后10年间各种原发及继发性肾脏病的检出率,证实近10年来IgA肾病、膜性肾病明显增多(P均<0.001),新月体性肾炎(P<0.0001)及抗GBM肾炎、HUS/TTP均有增加(P均<0.001),而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IgM肾病则减少(P<0.001,P<0.01).本组临床表现为慢性肾衰者607例行肾活检,其病因包括IgA肾病26.7%,血管炎14.3%……,临床以急性肾衰起病者则以急性间质性肾炎(29.54%)和急性肾小管坏死(26.02%)为主,新月体性肾炎(11.92%)和血管炎(10.03%)也很常见.除常见的肾小球、小管-间质和遗传性疾病外,本组还发现罕见及新认识的疾病如Niemann Pick病、Fabry病、POEMS综合征及脂蛋白肾小球病等.分析移植肾活检患者的病理类型,证实移植后肾功能减退除排斥反应外,还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多种病因.结论:本资料为国内大系列的肾活检病理类型分布的研究,阐明了中国肾小球、小管-间质等疾病谱及20年来疾病的变化,并与文献进行了对比.本资料证实,近10年来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仍为我国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中以IgAN常见,继发性肾脏病以LN多见,除LN外的其它继发性肾脏病和少见病逐渐增多;以慢性肾功能不全起病常见的病理类型是IgA肾病,血管炎次之,急性肾衰则以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新月体性肾炎等常见;移植后肾功能不全的病因除排斥反应外还有多种原因.

    作者:陈惠萍;曾彩虹;胡伟新;王庆文;俞雨生;姚小丹;唐政;王建平;朱茂艳;周虹;刘红;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以及应用免疫抑制或影响免疫系统的药物,导致大量患者合并免疫功能缺陷.

    作者:王庆文;许树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趋化因子阻滞剂--治疗肾脏病的新手段

    绝大多数肾脏病均存在着炎症反应,肾脏炎症反应在慢性肾炎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何在改善肾脏炎症的同时尽量减少治疗所致的全身免疫抑制效应,是21世纪肾脏病治疗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慢性肾炎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趋化因子在肾炎发病中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

    作者:胡可斌;唐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肾脏固有细胞病理变化与慢性肾功能减退

    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肾脏内的各种细胞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外基质(ECM)分泌增多,引起ECM积聚,促进肾脏疾病的进展,加速肾功能减退.各种肾脏疾病中都存在这种病理现象,而在终末期肾衰的患者中住往更为显著.人们以往认为,一旦肾脏疾病发展到肾小球滤过率(GFR)开始下降时,便进入了不可逆阶段.然而近来人们发现,如果能使细胞增生和凋亡,以及ECM分泌水平重新达到平衡,肾脏疾病的恶化进程能被阻滞,甚至被逆转.因此,研究肾脏固有细胞在疾病和损伤中的病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加深疾病的认识、探寻疾病治疗方法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李恒;唐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低钠血症的诊断与治疗

    血清钠离子是维持人体血浆渗透压重要的溶质成分,钠离子和水的正常代谢及平衡,直接关系到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而钠离子与水两者之间又相互依赖,彼此影响.

    作者:俞雨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

    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在免疫抑制剂治疗上取得很大进展,移植的一年存活率有了很大提高,但移植肾长期存活率并没有很大改善.

    作者:陈强;王庆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吸附疗法在全身性感染救治中的应用

    全身性感染是导致ICU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2],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可以看成是局部或全身产生的炎症介质,进入血循环后所导致的严重全身性炎症反应,人们研究了多种针对特异性炎症介质的治疗方法,但在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中未能证实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3].

    作者:谢红浪;季大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环孢霉素A肝肾毒性肾移植患者改用普乐可复的临床研究

    环孢霉素A(CsA)问世以来显著地提高了肾移植的存活率,但CsA的肝肾毒性发生率占10%~50%[1].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本科对20例CsA肝肾毒性患者改用普乐可复(FK506)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立新;杜传福;邓文锋;徐健;王亦斌;周海宽;付绍杰;马俊杰;刘小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17例回顾

    Scribner等在1960年提出了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概念[1].Kramer等[2]在1977年首次将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应用于临床.1979年,Bambauer-Bishoff提出CVVH,应用了静脉留置单针双腔导管和持续治疗血泵[3].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的CRRT机器不断问世,我院应用Prisma TM机器(Hospal)救治了17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吴俊;叶朝阳;张斌;楼翰琦;王勇平;梅长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组织切片肾小球微分离技术在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组织切片肾小球微分离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肾脏病分子病因学的研究.方法:选取肾脏病患者的肾活检组织石蜡切片.选取结构正常的肾小球、节段硬化肾小球和球性硬化肾小球分别进行肾小球微分离.一步法提取微分离肾小球DNA.PCR-微型凝胶电泳检验DNA质量.质量合格DNA应用于高保真PCR扩增TGF-βⅡ型受体基因片段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在成功获取肾小球丝球体的同时,相邻组织肾小囊壁保留完好;微分离小球一步法提取的DNA合格率87.5%;各样本经高保真PCR扩增后,杂带少,目的条带清晰.密度随肾小球硬化程度递减.结论:本研究利用常规肾活检组织石蜡切片建立了肾小球微分离技术,进而用微分离肾小球提取DNA成功地进行了DNA扩增,并将其应用于肾脏病分子病因学的研究.

    作者:龚如军;刘志红;胡可斌;李颖健;王建平;黎磊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都需要降胆固醇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吗?

    目前较多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已证实两个事实:其一,慢性肾脏疾病(特别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和不伴肾功能衰竭的人群;其二,在不伴肾功能衰竭的高危人群中采用降低血清胆固醇治疗,能显著降低这一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的风险值.但是,对于CRF患者是否都需降胆固醇治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这一问题仍没有肯定的结论[1],本文就这一问题上的争议进行简要讨论.

    作者:姚小丹;王文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