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金陵医院肾脏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298X
  • 国内刊号:32-1425/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3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江苏省优秀期刊
  • 泌尿科学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1年1期文献
  • 22年肾活检资料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肾脏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间的联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1979年1月~2000年10月10 002例因肾脏疾病而行肾活检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 结果:本组患者行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31.4±13.0(范围1~78)岁,男性5 654例(56.5%),女性4 348例(43.5%).男性占本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63.4%,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4.4%,遗传性和先天性肾脏疾病的52.5%,小管间质性疾病的57.2%,新发现和罕见肾脏疾病的73.3%,终末期肾脏疾病的62.5%,未分类肾脏疾病的64.6%.新月体肾炎和狼疮性肾炎(LN)均以女性发病为主(分别为62.5%,85.0%),余均以男性占多数.肾脏病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20~39岁.其中IgAN、MsP、FSGS、IgMN、MPGN、LN、CREGN和抗GBM肾炎多见于20~29岁,EnPGN、HSPN为13~19岁,MN为30~39岁,骨髓瘤和血管炎为40~49岁,DN和淀粉样变性为50~59岁.本组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尿检异常型(Uab)(41.75%),以下依次为肾病综合征(NS)(26.37%)、肉眼血尿型(GH)(13.93%)、慢性肾衰(CRF)(7.68%)、高血压型(HT)(5.18%)、急性肾衰(ARF)(3.02%)、急性肾炎综合征(ANS)(1.17%)、急进性肾炎综合征(RPGN)(0.90%).NS患者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病变(MsP)(29.3%)和膜性肾病(16.0%),Uab为IgAN(29.6%)和MSP(22.0%),ANS为EnPGN(76.9%),ARF为急性间质性肾炎(20.8%)和急性肾小管坏死(16.1%),RPGN为新月体肾炎(54.0%),CRF和GH为IgAN(分别为31.9%,73.3%). 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常见的肾脏疾病,男性、青壮年是高发人群,Uab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作者:曾彩虹;陈惠萍;俞雨生;胡伟新;王庆文;姚小丹;唐政;王建平;朱茂艳;周虹;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肾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方法:运用PCR-RFLP检测263例中国人[206例为2型糖尿病(DM),其中12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DN),76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57例为正常对照组]MTHFR基因C677T位碱基突变,比较各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结果: (1)2型DM合并DN组TT基因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不伴有DN的2型DM组(分别25.0% vs 19.1%,P<0.05;49.6% vs 37.8%,P<0.05)及正常对照组(分别25.0% vs 17.5%,P<0.01;49.6% vs 31.6%,P<0.01),不伴DN的2型D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T基因型频率(19.1% vs 17.5%,P>0.05)及T等位基因频率(37.8% vs 31.6%,P>0.05)差异不明显.(2)2型DM合并视网膜病组与无视网膜病变者及正常对照组相比,TT基因型频率(分别25.0% vs 20.8%,P<0.05;25.0% vs 17.5%,P<0.01)及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51.3% vs 40.0%,P<0.05;51.3% vs 31.6%,P<0.01)明显升高.结论:MTHFR基因C677T碱基突变是促进中国汉族人2型DM患者并发DN的危险因子,突变T等位基因是DN的易感基因.

    作者:孙家忠;徐焱成;朱宜莲;邓浩华;范幼筠;孙苏欣;杨锦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尿毒症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对尿毒症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影响.方法:106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PCR-RFLP)方法分析VDR基因Apa-Ⅰ位点多态性,有Apa Ⅰ酶切位点的等位基因为a,无酶切位点者定为A. 结果:106例患者VDR基因Apa Ⅰ多态性频率分别为AA 17%、Aa 54.7%、aa 28.3%.aa基因组患者血清iPTH水平(339.8±357.4 ng/L)明显高于AA基因组(151.9±167.3 ng/L,P<0.05)和Aa基因组患者(191.5±169.8 ng/L,P<0.05).aa基因组患者骨钙素水平(36.2±56.0 μg/L)明显高于AA基因组(9.2±6.1 μg/L,P<0.05)和Aa基因组患者(15.3±21.6 μg/L,P<0.05).三组间血钙、磷、镁均无明显差别,但aa基因组降钙素水平明显低于Aa基因组(30.2±17.6 ng/L vs 73.2±68.3 ng/L,P<0.01). 结论:a等位基因患者易产生严重的SHPT.

    作者:宦金星;廖履坦;丁小强;蒋金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霉酚酸酯治疗35例Ⅳ型狼疮性肾炎的长期随访

    目的:回顾性总结霉酚酸酯(MMF)治疗Ⅳ型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探讨MMF的剂量,了解复发情况. 方法:35例活动性LN患者(其中10例为初治,25例已经使用大剂量激素或联合间断环磷酰胺静脉冲击疗法),采用MMF联合激素治疗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治疗前尿蛋白>2.0 g/24h,有明显血尿或管型尿,肾活检显示活动性Ⅳ型LN.MMF起始剂量1.0~1.5 g/d,初治患者同时给予足量激素诱导治疗,对已经使用大剂量激素者继续口服中、小剂量强的松.疗效标准分为缓解、部分缓解及无效.在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后MMF逐步减至0.5~0.75 g/d 维持. 结果:① MMF治疗时间6~36个月(平均12.7±6.8月).在治疗期间共有27例(占77.1%)获得缓解(尿蛋白<1.0 g/d,无活动性尿沉渣、肾功能稳定、血清A-dsDNA阴性,无肾外活动),6例获部分缓解,2例无效.获得缓解的时间为3~15个月(平均6.5±4.7月).随着MMF治疗时间延长,缓解率逐步增高:MMF治疗3、6、12、24个月的缓解率分别为25.7%、60%、72.7%及83.3%.18例患者减量或停药前行重复肾活检,肾组织活动性指数显著下降.② 30例患者在治疗3~6个月,临床获得缓解或部分缓解后开始减量.在MMF维持治疗3~9个月间12.5%患者复发,7例患者停用MMF 3~9个月后3例复发.③治疗过程中各有2例患者并发肺炎及疱疹病毒感染,未见肝功能异常及白细胞减少. 结论:MMF 1.0~1.5 g/d剂量联合激素治疗能有效控制狼疮性肾炎活动,诱导治疗时间应6个月以上.在获得缓解或部分缓解后MMF可逐步减量,但维持剂量不宜太小.停止MMF治疗后复发率高,因此必须有替代药物治疗以降低MMF停药后的高复发率.

    作者:胡伟新;刘志红;唐政;姚小丹;王庆文;沈克勤;黎磊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肾衰患者甲状旁腺激素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目的:心血管并发症是慢性肾衰(CRF)一个常见而严重并发症.CRF患者常伴继发性甲旁亢(SHPT),有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增高,为了解PTH的增高与左室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特作此研究. 方法:通过对6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心超与心功能检测及与血PTH的相关分析,了解CRF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变特征及与PTH的关系. 结果:76.6% CRF患者有左室肥厚(LVH),其中52.2%为偏心性肥厚,43.5%为向心性肥厚,4.3%为单纯扩张,心功能损害以左心舒张功能受累为主,占81.7%,并出现早.54/60例(90%)血PTH增高,且与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正相关,与左室舒张功能E/A负相关. 结论:CRF时血PTH增高是影响左室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汪关煜;钱莹;朱萍;陈楠;董德长;邱慧丽;施伟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45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治疗的探讨

    目的:通过45例原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治疗随访,探讨IMN的治疗. 方法:Ⅰ组:24h尿蛋白≤5g的肾病综合征(NS)患者12例,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抗血小板粘附剂和(或)抗凝治疗.Ⅱ组:24h尿蛋白>5g的患者33例,采用糖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ⅡA组(26/33)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冲击治疗.ⅡB组(7/33)Ponticelli方案:激素与瘤可宁交替治疗,共6个月. 结果:Ⅰ组平均随访32.6(7~60)个月,67%患者缓解(完全+部分缓解),33%未缓解,无一例出现肾功能不全.ⅡA组平均随访28.1(6~74)个月,58%出现缓解(部分或完全),42%未缓解,其中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一例死于心衰与肺部感染).ⅡB组随访36(24~48)个月,67%缓解(完全+部分缓解),33%未缓解. 结论:24h尿蛋白≤5g的NS患者或有NS倾向者,可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仅用ACEI+抗血小板粘附剂或(和)抗凝治疗,有67%的缓解.24h尿蛋白>5g的NS患者,需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兼以抗血小板粘附或(和)抗凝治疗,免疫抑制剂CTX和瘤可宁均有效,二者无明显差异.

    作者:徐耀文;陈楠;任红;张文;陈晓农;郝翠兰;傅秀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多囊肾病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生与凋亡的研究

    目的:研究多囊肾病囊肿衬里上皮的增生与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 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对3例正常肾组织和12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ADPKD)患者(2例为终末期肾病患者,10例为氮质血症期患者)肾组织中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凋亡细胞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计数,并检测c-myc、bcl-2、bax、p53、Fas蛋白表达. 结果:多囊肾病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生与凋亡均增加,增生较凋亡增加显著,PCNA阳性细胞/凋亡细胞为3.46±1.68.多囊肾组织c-myc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bax、p53和Fas的表达并无改变. 结论:多囊肾病中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凋亡失调,调节这些过程的基因异常表达介导了多囊肾病囊肿形成.多囊肾组织c-myc蛋白高度表达,与囊肿衬里上皮过度增生、凋亡相关.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凋亡不依赖于bcl-2、p53和Fas.

    作者:原爱红;梅长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的基因多态性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的微血栓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基因启动子区-675bp4G/5G多态性与狼疮性肾炎(LN)肾小球微血栓形成的关系. 方法:选取101例LN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经皮肾活检.其中46例患者伴有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微血栓(T组),55例患者不伴血栓(non-T组).应用PCR-SLP法分析基因型.同时收集肾活检时各患者的临床资料.正常对照组包括128名健康成人. 结果:① T组血清肌酐(SCr)水平显著高于non-T组,蛋白尿和血尿也较non-T组严重;但两组间血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无差异;② PAI-I基因4G/4G基因型及4G型等位基因与T组显著相关;LN中4G/4G型患者形成袢内血栓的相对风险率为OR=2.96,95%CI:1.26~6.92. 结论:LN肾小球微血栓的形成与PAI-I基因4G/5G多态性密切相关.

    作者:龚如军;刘志红;周虹;陈惠萍;曾彩虹;黎磊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霉酚酸酯治疗对狼疮性肾炎肾组织内α-SMA和TGF-β1的影响

    目的:研究霉酚酸酯(MMF)对狼疮性肾炎(LN)肾脏慢性化病变的影响. 方法:9例LN患者采用MMF联合中小剂量激素疗法.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肾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 结果:MMF治疗6个月后,LN患者的蛋白尿、自身抗体等临床指标均获得明显改善,肾组织慢性化指数治疗前后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肾小球内α-SM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肾小管间质中α-SMA和肾内TGF-β1的表达治疗后有部分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肾间质血管上α-SMA的表达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MMF治疗6个月后,患者肾内α-SMA和TGF-β1的表达部分下降,可能是肾脏慢性化病变无明显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匡鼎伟;陆福明;杨海春;马骥;顾勇;林善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之一,多数患者预后较好,其10年肾存活率可达70%~90%.临床上患者长期大量蛋白尿的存在,为治疗时机及方案的选择带来一定困难.其治疗也颇有争议,包括非特异性治疗(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其受体拮抗剂,饮食限制等)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激素,细胞毒药物和环孢霉素).本文回顾了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现状.

    作者:章海涛;胡伟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肾衰中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当慢性肾衰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50 ml/min时,在低钙血症、高磷血症、活性维生素D缺乏及钙受体、维生素D受体下调等因素独立或共同的作用下,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显著增高,其升高程度与病情进展相一致.同时,与PTH高度同源的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血清水平也出现升高,其同样与PTH/PTHrP受体结合,产生相同效应.过度增高的血清PTH/PTHrP不仅影响骨质代谢,而且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肾脏和内分泌组织均有负性影响,并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尿毒症毒素,作为诊断肾衰进展的重要指标,本文仅就慢性肾衰中PTH/PTHrP的骨外作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湛冯岚;袁伟杰;崔若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DNA微阵列技术及其在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基因表达的改变参与了人类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了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各种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为研究正常肾脏和肾脏疾病的重要工具.DNA微阵列是人类基因组学发展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的诞生及其在RNA表达分析和基因型检测中的应用,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由于其设计的集成化、微型化和操作的并行性,使得对数千个基因表达情况的同时分析或基因型的检测成为可能.使用DNA微阵列能够阐明在生理和不同病理状态下,基因表达网络变化的复杂机制,终为新基因的发现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在未来的几十年内,DNA微阵列技术与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和成熟的信息学相结合,将有可能为疾病的不同进程及预后,提供相应特征性的分子指纹.本文就DNA微阵列的新进展及其在肾脏病研究中可能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龚如军;王庆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炎

    血管内皮细胞,简称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是附于全身血管内面的一层高度分化的单细胞层,它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EC在血管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锡兰;于健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度阿米替林中毒的成功救治

    1 病情摘要1.1 病史患者女性,21岁,护校学生.因服用过量阿米替林后昏迷7h,于1999-01-15急诊入院.患者于当日凌晨1:00左右服用阿米替林(约100片)后,于7:30被发现处于昏迷状态,立即送往本院急诊室.当时查血压14.0/8.00 kPa(105/60 mmHg),呼吸表浅,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多巴胺100 mg静滴,同时予甘露醇,纳酪酮治疗.因生命体征不稳定,未行洗胃和灌肠.至8:30患者出现抽搐后,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及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治疗.自主心律恢复,血压在多巴胺(100mg)及阿拉明(38mg)持续静滴下维持在13.0/8.00 kPa左右,心率90次/min.于9:40行血液灌流(采用AK-10透析机,血液灌流器为YT-HP-160,血流量250ml/min)治疗4h,灌流治疗期间心率92~114次/min,血压在14.9~12.4/9.60~6.93 kPa(112~93/72~52mmHg).同时予水化,利尿剂及甲基强的松龙40mg静注,白蛋白50ml静滴.因患者仍持续处于昏迷状态,当日15:00急诊收住入院.

    作者:王庆文;龚德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免疫系统的现代概念(上)

    免疫系统由体内具有特殊抗感染作用的细胞和分子组成.其功能是识别外源性和自身物质,并中和、清除和同化异物,保护自身组织免受损伤.机体的防御体系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前者作用迅速,通过许多途径和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侵袭.后者起效慢,但具有免疫记忆性、特异性等特点,因而它具有扩大天然免疫和增强其功能的作用.

    作者:刘红;俞雨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赛尼哌(Daclizumab)是一种免疫抑制剂,特异性抑制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国外已经应用赛尼哌预防肾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目前也正在研究该药在肝脏移植和心脏移植中的作用[1].根据其作用机制,它有潜在治疗多种T细胞性肿瘤(白血病)和几种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葡萄膜炎、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2].本文主要阐述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

    作者:季曙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与心功能的关系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具有满意的血流量(Qb),对达到充分透析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过高血流量又可导致心输出量(CO)增加,甚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人们早已重视透析患者瘘的血流量,并且已经建立了无创性测定瘘血流量的方法.活动以及透析过程中瘘流量的变化对心功能有什么影响,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年国外文献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与心功能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王质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应用普乐可复与环孢霉素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普乐可复(FK506)是一种高效的抗排斥药,它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治疗剂量可以引起震颤及感觉异常,但多数较为温和并有一定自限性.在极少情况下,可以出现失语、共济失调、思维混乱,严重时可出现癫痫发作甚至昏迷等危急的神经系统并发症[1].作者详细观察了肾移植术后患者应用FK506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并与环孢素A(CsA)作了对比.

    作者:杜传福;于立新;姚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表面分化抗原及聚集功能的影响

    出血是尿毒症患者很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而其发生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下降是尿毒症患者出血的重要原因[1].为进一步探讨血小板在尿毒症患者出血中的作用以及血液透析的影响,我们运用血液凝集仪和流式细胞仪,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和CD42进行了研究.

    作者:涂晓文;张爱平;杨剑辉;丁尧海;尹格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53基因突变与Wegener肉芽肿患者肾组织中肉芽肿形成的联系

    目的:探讨p53突变在Wegener肉芽肿(WG)患者肾组织肉芽肿病变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特异性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6例WG患者及6例其它原因致肾间质肉芽肿样病变的非WG患者的肾活检标本突变型p53进行了染色观察. 结果:6例WG患者中3例肾间质可见肉芽肿样病变,其肉芽肿样病变中央区细胞突变型p53染色阳性.在这一区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亦呈强阳性.另3例间质无肉芽肿样病变的WG患者,肾间质炎细胞浸润区和6例非WG患者肾间质肉芽肿样病变区,突变型p53和PCNA染色均为阴性.所有患者肾小球及肾小管突变型p53染色均为阴性. 结论:p53突变在WG的肉芽肿病变形成中起一定作用.突变型p53检测,可能为WG患者的诊断及伴肾间质肉芽肿样病变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胡可斌;刘志红;周虹;陈惠萍;黎磊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从网膜组织法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

    腹膜结构与功能的稳定和维持是长期腹膜透析治疗的基础,腹膜间皮细胞是构成腹膜大的细胞群体,对保持腹膜结构和功能稳定,防止腹腔感染和腹膜硬化等具有重要作用[1~4],腹膜透析时透析液长期与腹膜接触而损伤腹膜间皮细胞.因而探讨人腹膜间皮细胞生理功能及其在腹膜透析时的改变,对预防和减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和腹膜硬化的发生,延长腹膜的使用寿命等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人腹膜间皮细胞培养体系,为体外研究人腹膜间皮细胞生理功能及其在腹膜透析时的改变提供了有效手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Wu等[5]通过直接从患者腹水中获取腹膜间皮细胞的方法,成功地培养出人腹膜间皮细胞.此后Kern[6]和Stylianou[7]等,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组织法和直接种植法,培养出人腹膜间皮细胞,Stylianou并完整地阐述了人腹膜间皮细胞的鉴定方法.虽然目前人腹膜间皮细胞培养方法很多,但由于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的条件苛刻且易受成纤维细胞污染等原因,要获得较大量、高纯度的人腹膜间皮细胞仍为实验研究中的棘手问题.因此我们根据以上方法并加以改进,研究建立了人腹膜间皮细胞培养方法.

    作者:邵维斌;钱家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尸肾移植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的争议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是肾移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大多数移植中心主要根据HLA配型来分配供肾.近二十多年来,移植肾受者生存率因免疫性及非免疫性影响因素的变化而逐年提高[1].在这些因素中,除了HLA配型的改进外,新型抗排斥药物及技术的应用、促红素使输血的减少、供肾保存及移植手术等技术的提高也都功不可没.与此同时,肾移植理论及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效益的重新估算以及供肾及配型中道德伦理问题的出现,在肾移植界引起了关于尸肾移植严格HLA配型的必要性及实用性方面的激烈争议[2].鉴于此,本文从HLA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出发,讨论①尸肾移植中HLA相容性(包括HLA抗原配型及抗体的检测)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和②现行做法上的争议.

    作者:姚小丹;刘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迈进21世纪的中国肾脏病临床

    1 我国肾脏病疾病谱的变化1951年在意大利开展了第一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半个世纪来肾活检病理诊断经历了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尽管尚不够完善,但已得到全球性推广.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肾脏病认识的进程,也为肾脏病学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肾脏病的诊断不再局限于对临床症候群的认识,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以及相应免疫病理特点已成为许多肾脏病诊断和分类的重要依据.不仅如此,它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的判断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成为现代肾脏病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术.因此,肾活检技术的掌握程度,肾活检病理资料的质量,已成为衡量肾脏病临床及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刊近二期分别刊登的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过去22年10 594例肾活检病理及临床资料与肾活检资料的流行病学分析二篇文章,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近20年来我国肾脏病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虽然,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与22年前相比仍占绝对优势,但其所占的比例已由原来的78.3%降至66.8%,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所占的比例则由原来的21.7%上升到今天的33.2%,其中除糖尿病肾病、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和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外.还相继披露了一些较为少见的肾脏疾病,如Nieman Pick病、Fabry病、糖原积累病、Kimura病、POEMS综合征和脂蛋白肾病等.上述疾病谱的变化除与这2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工业化的发展,饮食结构改变和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有关外,也与肾活检病理诊断水平以及对肾脏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密切相联.充分了解我国肾脏病疾病谱的上述改变,对于明确肾脏病临床工作的重点,拓展肾脏病医师的临床思路,促进相关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无疑是重要的.此外,通过大系列的统计分析得出的有关我国肾脏病流行病学的资料,对于国际医学界了解中国肾脏病的现状也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