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前瞻性研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病情况,总结ARF病因和发生率,为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我院1998年7月~2001年12月各科住院ARF患者269例,分析肾前性、肾实质性和肾后梗阻性ARF的各种病因、发生率、治疗和预后转归. 结果:269例ARF患者中,男性156例,女性113例,平均年龄(49.8±19.6)岁,其中>60岁组占31.6%.肾前性ARF 37例(13.8%),病因为术后缺血、失液、肾病综合征等.肾实质性ARF 221例(82.2%),其中小管间质病变167例,主要病因为药物、感染、休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等.药物性ARF 52例,有药物因素参与者54例,两者共计占ARF 39.4%;RM-ARF 16例(5.9%).95例行肾活检,其中小球-小血管病变47例,小管-间质病变(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间质性肾炎)37例.医源性ARF 90例,占33.5%,病因为外科手术后和肾前性因素以及药物因素.肾后梗阻性ARF 11例,占4%,病因为各种妇科肿瘤和泌尿道肿瘤、畸形、结石、前列腺肥大和后腹膜淋巴结肿大.本组死亡率14.5%,其中校正死亡率(直接与ARF相关的死亡率)12.6%. 结论:ARF流行病学已发生改变,发病呈高龄化趋势,老年ARF发病率上升;肾前性ARF常因认识不足而被忽略;虽然小管间质病变仍是肾实质性ARF主要原因,其中药物因素已占首位.ARF早期诊断有助于治疗,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
作者:张文;陈楠;任红;陈晓农;徐耀文;俞海瑾;江永娣;朱萍;汪关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AR)时CD40及其配体(CD40L)表达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0例正常肾、12例无急性排斥(N-AR)及24例AR移植肾组织中CD40、CD40L表达进行观察,并结合肾间质中CD3、CD68细胞数进行分析. 结果:AR组肾间质CD3、CD68细胞数较N-AR组和正常肾明显增高,与此相一致的是间质CD40+、CD40L+细胞数也较N-AR组明显增高.AR肾组织中CD40/CD40L表达分布不同,间质淋巴细胞以表达CD40为主,CD40L表达以肾实质细胞表达为主. 结论:CD40/CD40L在AR移植肾组织中的原位表达及其分布特点可能与其参与AR的病理损伤机制有关.
作者:周广臣;许纯孝;谢叔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合成组织相容性抗原衍生(HLA)肽延长小鼠移植心肌存活时间的供者特异性. 方法:首先将NIH小鼠脾细胞(5×109/L,0.2 ml)注入Balb/c小鼠尾静脉,于注射前7天、注射当日及之后连续4天,每天给予HLA肽和亚治疗剂量的环胞素A(CsA),两周后将NIH和C57BL/6(第三者)新生鼠心肌分别移植于Balb/c小鼠左右耳后,不再给予HLA肽和CsA等免疫抑制剂. 结果:移植与脾细胞同一供者小鼠(NIH)心肌成活,在观察期内(>20天)未发生排斥反应;而移植的第三者(C57BL/6)心肌于移植后第8天被排斥. 结论:合成HLA肽加亚治疗剂量的CsA延长小鼠移植心肌存活时间具有供者特异性.
作者:汪泽厚;崔志刚;朱锡华;张艮甫;杨唐俊;曾毅;刘素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致敏肾移植受者的抗体表位分析和氨基酸残基配型方案. 方法:采用ELISA法对63例致敏肾移植受者进行抗体特异性分析,指定可能的抗体表位. 结果:50.8%(32/63)的致敏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10%]和88.9%(24/27)的高敏受者(PRA>50%)具有可指定的抗体公共表位;常见的公共表位是:163E,142-145 TTKH,163R,62-66 RNTRN. 结论:部分致敏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抗体产生有明显的规律,对少数高频率高免疫原性氨基酸残基的致敏是高度致敏受者致敏的主要原因,对供-受者作氨基酸残基配型能有效地避开PRA.
作者:袁小鹏;焦伟华;姜松;李杰;高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排斥反应移植体动脉硬化与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A(PDGF-A)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222只大鼠的移植动脉,用RIA法及S-P法研究20例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及动脉中PDGF-A、IGF-1的表达. 结果:实验组:术后3天,PDGF-A、IGF-1在大鼠移植动脉壁各层出现阳性表达;术后7天,PDGF-A在动脉壁各层表达为高峰,IGF-1术后21天达高峰;术后21天,内膜明显增生,面积比为(26.4±3.12)%.临床组:移植肾动脉PDGF-A表达主要集中在内膜,其次为外膜,中层较少,IGF-1在肾动脉血管壁全层中均呈阳性表达;而在肾组织中PDGF-A与IGF-1的表达均主要集中在远曲小管、远直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 结论:移植体动脉硬化过程中,细胞增生、内膜增厚、血管及肾组织纤维化与PDGF-A、IGF-1表达关系密切.慢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动脉及肾组织中PDGF-A、IGF-1呈高表达,且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频率及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李黔生;靳风烁;葛成国;徐序广;张勇;朱方强;靳文生;聂志林;罗军;颜加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茶素对肾病综合征(NS)大鼠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旨在为临床NS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 方法:36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肾病组、激素组、儿茶素预防组、儿茶素治疗组、儿茶素+激素治疗组共六组.实验末应用生化法测定血清中白蛋白(Alb)、总蛋白(TP)、三酰甘油(TG)、血清尿素氮(BUN)、活性羟自由基(-OH)、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内源性抗氧化酶(tSOD、GSH-PX)及24 h尿蛋白排泄量,并应用半定量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进行计量分析. 结果:①儿茶素预防组与肾病组相比,能够有效清除体内-OH(P<0.01),降低MDA水平(P<0.01),提高体内tSOD与GSH-PX的活性水平(P<0.01),降低BUN与TG(P<0.01),减少24 h尿蛋白的排泄(P<0.05),升高Alb(P<0.01);②儿茶素治疗组与肾病组相比,也能显著降低MDA(P<0.01),提高体内tSOD(P<0.05)与GSH-PX的活性水平(P<0.01),降低TG(P<0.01),升高Alb(P<0.01);③与激素组相比,儿茶素+激素治疗组大鼠血清中-OH(P<0.01)与MDA(P<0.05)均显著降低,tSOD与GSH-PX的活性水平明显增高(P<0.05),BUN与TG均显著降低(P<0.01,<0.05),Alb增高(P<0.01);④儿茶素预防组与治疗组及激素组,儿茶素+激素组肾病理积分较肾病组明显降低(P分别<0.01、0.05、0.01、0.01). 结论:①儿茶素能够通过增加tSOD与GSH-PX的活性,有效地清除-OH与MDA,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进行性损害.②儿茶素+激素组疗效佳.
作者:何小解;易著文;党西强;吴小川;何庆南;卢向阳;方建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尿毒症患者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形态结构改变,探讨贫血、高血压及营养状况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170名尿毒症患者和40名健康志愿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图象及其同期的血压、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170例尿毒症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分析结果显示,分别有11.8%和80%存在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和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为(118.7±32.2)g/m2,室间隔厚度(IVST)为(11.6±2.14)mm,左室后壁厚度(PWTH)为(11.4±1.93)mm,左房内径(LAd)为(39.4±6.59)mm,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61.8%患者存在左心室肥厚.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LVMI、IVST、PWTH、LAd呈显著正相关;血浆白蛋白水平与PWTH、LAd呈显著负相关,与射血分数、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尿毒症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和左心室肥厚多见,且发生较早.上述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可能与高血压、营养不良等因素相关.
作者:方艺;丁小强;宦金星;滕杰;邹建洲;钟一红;傅辰生;袁敏;沈学东;舒先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多囊肾与正常肾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比较其表达水平的不同,为多囊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 方法:按一步法抽提多囊肾组织和正常对照肾组织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4 096种人类基因PCR产物用Cartesian Pixsys 7500点样仪按微矩阵排列制成基因芯片;将等量的多囊肾组织和正常肾组织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以Cy5和Cy3标记的cDNA一链做探针,混合后与上述基因芯片杂交.用Scan Array 5000扫描仪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用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后比较两种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 结果:在多囊肾组织与正常肾组织中存在41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19个基因在多囊肾组织中低表达,295个基因在多囊肾组织中高表达. 结论:本研究从多囊肾组织中筛选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说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多囊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从而为下一步研究发病机制提供了更多的靶基因.
作者:梅长林;张维莉;葛守一;徐成刚;孙田美;宋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前瞻性观察普乐可复(FK506)治疗Ⅳ型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及作用特点. 方法:9例尿蛋白>2.0 g/24h、血尿、肾功能正常的活动性Ⅳ型LN患者,均给予FK506治疗,FK506起始剂量0.1 mg/(kg*d).同时给予激素,7例患者予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疗效分为完全缓解(指尿蛋白<0.4 g/24h,无活动性尿沉渣,血清白蛋白>35 g/L,肾功能正常,抗-dsDNA抗体阴性);无效(指尿蛋白下降值小于基础值50%,血清白蛋白≤30 g/L,尿RBC>40 万/ml)及部分缓解(指介于完全缓解与无效之间). 结果:9例患者FK506治疗6~12个月,无一例退出治疗.7例获得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达到完全缓解的治疗时间2~5(3.7±1.1)个月.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迅速,经治疗1月,9例患者中8例血清白蛋白已升至正常.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有3例、7例患者尿蛋白完全转阴.治疗后,血清抗dsDNA抗体及冷球蛋白均降至正常.6例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行重复肾活检,结果示肾小球细胞性新月体、袢坏死、微血栓、核碎裂消失,内皮下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明显减少.狼疮活动性指数由10.9±2.1下降为3.3±1.0(P<0.05).4例患者在治疗初期血肌酐可逆性升高,2例并发带状疱疹,发生高糖血症、血压升高、胃肠道症状者各1例. 结论:FK506联合激素能有效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使Ⅳ型LN的肾脏损害得到较快缓解.
作者:陈强;刘志红;胡伟新;姚小丹;陈惠萍;陈欣;程震;张波;曾彩虹;黎磊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用于血液透析(HD)血管通路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分临时性与持久性两种.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主要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待动静脉内瘘成熟时的HD治疗,可用数天至数月.持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时的HD治疗,可用数月至数年.
作者:王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常用的仍是自体动静脉内瘘,但是,下列一些情况通常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①初次血液透析或急性肾衰急诊血液透析的患者,这是目前使用临时性中心静脉插管常见的情况;②临时性血液净化治疗,例如药物或毒物中毒的血液灌流,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移植受者群体反应抗体滴度过高和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等采用血浆置换治疗;③瘘管未成熟需要透析,内瘘狭窄血流不足或内瘘闭塞患者的血液透析;④一些无法制作内瘘,而且不能采用或者不愿实行腹膜透析的特殊患者需要长期留置带涤纶套的深静脉导管;⑤某些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延迟恢复,或者发生排斥反应或急性肾小管坏死,需要血透过渡而患者无瘘管或者瘘管已闭塞等情况.
作者:叶朝阳;梅长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作为临时性血管通路在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大家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里仅谈我们的体会.临时性血管通路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即用性,因而对于需要紧急或短期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而又没有永久血管通路的患者,希望血透的部分患者因血管条件很差又不能行移植血管者,也可考虑植入长久性导管.
作者:王质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血管通路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临时性血管通路又分为直接穿刺动静脉、动静脉外瘘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本文主要讨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
作者:季大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20年来,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BPs)抗代谢性骨病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如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骨瘤和变形性骨炎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预防等非肾脏疾病患者.然而近年来,人们才逐渐关注到BPs药物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所致的高转运性骨病及肾移植后骨病中的应用以及对预防肾移植后骨质丢失及减少骨折发生的影响[1],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张波;陈惠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进展性肾脏疾病的共同通路.以往针对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细胞活化,趋化因子、粘附分子的表达,炎症细胞的浸润,生长因子的作用,细胞外基质(ECM)产生和降解的失衡.有关肾间质微血管病变(主要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近年来才开始得到重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①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修复;②微血管病变和肾小管间质慢性缺氧性损伤及纤维化的关系.
作者:章斌;陈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是一组由于多种单基因突变,胰腺β细胞功能缺陷所致的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基本病理生理机制为原发性胰腺β细胞功能缺陷而非胰岛素抵抗(IR).
作者:程震;刘志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在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器官移植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其长程治疗相关的骨质疏松也逐渐成为肾脏科医师关注的重要问题.1932年Cushing早报道垂体嗜碱细胞腺瘤患者出现激素相关性骨病,骨组织定量形态学分析也显示Cushing综合征患者骨形成受抑而骨吸收增加[1].一系列的临床研究也表明,器官移植术后接受大量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易于发生骨折,大体解剖和组织形态学分析均证实,这部分患者术后丢失大量骨质成分.在应用GC的同时,如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GC所致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波;姚小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是供、受者细胞间早接触的部位,也是早被受者免疫系统所识别的供体细胞.它对细胞因子具有高度反应性,并表达与淋巴细胞配体相互作用的多种分子.研究表明,淋巴细胞与EC之间相互作用是启动包括同种异体急、慢性排斥反应在内的免疫介导反应的关键.EC在移植免疫学的重要作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EC与淋巴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在移植排斥中的作用进行概述.
作者:周广臣;陈惠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与传统的肾脏替代疗法相比,具有连续、缓慢清除溶质和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等显著特点,已成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脓毒血症(sepsi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疾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对CRRT不同方式的疗效、清除的溶质和毒素及其透析充分性的评价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就CRRT治疗剂量与脓毒血症等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关系作一简述.
作者:谢红浪;季大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文报告应用FK506防治15例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AR)的临床观察结果,以供临床更加合理地应用抗排斥药物.
作者:丁小明;薛武军;田普训;项和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临床上在对肾移植患者进行环孢霉素A(CsA)血药浓度曲线测定时常可发现,患者早、晚服用相同剂量的CsA,但晨间谷值浓度往往高于傍晚谷值浓度,有时甚至可相差一倍.这种现象会对肾移植患者的病情预后产生什么影响?对进一步合理服用CsA有何意义?为此我们回顾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作者:蒋华;张晓辉;何强;吴建永;陈江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 病例摘要1.1 病史 患者男性,54岁,高血压病史5年,肾功能不全4年,首次肾移植失败3.5年,准备行再次肾移植于2002-03-26入院。缘于1997年自觉头痛,当地医院测血压22.7/17.3 kPa(170/130 mmHg),不规则服用降压药(心痛定、开搏通等),血压控制仍不理想,高达34.7/20 kPa(260/150 mmHg)。1997年10月发现浮肿,并有胸闷,心慌,夜尿增多等现象,当地医院查尿蛋白(4+),管型尿,血肌酐(SCr)380 μmol/L,以“高血压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对症处理,疗效不佳。1998-09-26在本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中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简称超排)摘除移植肾。此后一直行血液透析、降压等对症治疗。本次入院时BUN 14 mmol/L,SCr 800 μmol/L,准备行再次肾移植术。
作者:陈惠萍;俞东容;曾彩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并与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采用二室弥散系统检测内皮细胞通透性.肾小球内皮细胞(MGEC)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接种于细胞培养嵌套的微孔滤膜(孔径0.45 μm)上,待细胞生长融合后,加入不同浓度的VEGF作为处理因素,以生物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biotin-BSA)作为通透性指示剂,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biotin-BSA通过细胞单层的百分数. 结果:正常培养条件下,生长在滤膜上的MGEC和HUVEC单层的通透性没有明显差异.VEGF可显著增加MGEC和HUVEC的通透性,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1 μg/L VEGF作用12 h可使MGEC对白蛋白的通透率增加近25%(0.31±0.03 vs 0.25±0.03);VEGF浓度达10 μg/L始显著增加HUVEC通透性(0.28±0.07 vs 0.21±0.04),且远小于MGEC通透性增加的幅度(P<0.01);VEGF浓度达50 μg/L时,其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作用基本达到饱和.50 μg/L VEGF作用0.5 h即可使MGEC和HUVEC的蛋白通透率分别增加100%(0.12±0.02 vs 0.06±0.01)和60%(0.08±0.03 vs 0.05±0.01),并至少持续到12 h. 结论:首次在体外直接证实了VEGF具有增加MGEC通透性的功能,并发现MGEC对VEGF的反应性高于HUVEC,表明不同部位和不同结构的内皮细胞对VEGF的反应性存在着差异.MGEC对VEGF的高敏感性,提示VEGF在肾脏疾病及蛋白尿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朝红;刘志红;余晨;吴义超;黎磊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从1998年1月至2000年10月间,我们对传统配型Ⅰ类抗原错配(MM)2个位点以上的149例肾移植患者采用交叉反应组(Cross-reactive group, CREG) 抗原配型原则选择供受者,并与相对应的传统配型MM 0~2个的163例进行对应比较,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晏强;眭维国;赵明;林民专;李留洋;刘春晓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