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金陵医院肾脏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298X
  • 国内刊号:32-1425/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3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江苏省优秀期刊
  • 泌尿科学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3年3期文献
  • 肾功能正常的抗肾小球基膜抗体相关疾病--附3例报道

    目的:了解肾功能正常的抗肾小球基膜(GBM)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近6年在我科确诊的105例抗GBM抗体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中肾功能一直保持正常的患者重点分析,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 analysis)检测及鉴定血清抗GBM抗体.结果:105例患者中3例(2.86%)肾功能一直保持正常,平均随访时间22~57(40±17.5)个月.均为青年男性.其中2例表现为Goodpasture综合征,1例单纯表现为肺出血.2例行肾活检,病理均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无新月体形成.直接免疫荧光和IIF均可见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线样沉积.ELISA法检测血清抗GBM抗体均为阳性,Western-blot法患者血清识别的蛋白条带与抗GBM抗体阳性对照一致.结论:肾功能正常的抗GBM抗体相关疾病并不少见,我国对其认识尚不足.对有肺出血伴或不伴尿检异常的患者应考虑到该病可能,早期检测血清抗GBM抗体,可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崔昭;赵明辉;辛岗;丁磊;郑欣;王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Alport综合征Ⅳ型胶原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表型的联系

    目的:分析总结我国Alport综合征(AS)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Ⅳ型胶原α链分布特点与遗传方式及临床表型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87例临床病理诊断为A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特异性Ⅳ型胶原α3和α5链NC1区域的单克隆抗体,对这些患者肾组织及皮肤进行Ⅳ型胶原α链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①该组患者以镜下血尿合并蛋白尿为常见首发症状.57.7%的患者存在听力异常,24.3%的患者存在眼部异常.②根据Ⅳ型胶原α链免疫荧光结果进行分析,有55例遗传方式为X-性连锁显性遗传(XLAS),发生率63.2%;8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AS),发生率9.2%.其余24例患者(27.6%)尚不能根据Ⅳ型胶原α3、α5链的缺失来判断其遗传方式.③XLAS组患者临床表型较ARAS组患者为重,且XLAS组患者男性病情重于女性.④典型XLAS组患者其疾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均重于非典型XLAS组患者.结论:①我国AS遗传方式表现为XLAS者为63.2%,ARAS者为9.2%.有27.6%临床病理诊断为AS患者其Ⅳ型胶原α链分布正常.XLAS不同性别患者以及XLAS和ARAS患者间在临床表现和预后上存在明显差异.②AS肾组织Ⅳ型胶原α链的分布方式及表达程度不仅能帮助确定遗传方式,而且能为临床判断患者病情程度、预后和进一步研究其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③Ⅳ型胶原α链免疫荧光染色是确诊AS的重要指标.

    作者:龚伟;刘志红;周虹;陈惠萍;陈朝红;苏健;黎磊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血清可溶性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sPTA1)水平及细胞膜性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mPTA1)的表达与排斥反应(A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例围手术期同种尸体肾移植患者以及2例术后超过1年的AR的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况每周采取血样,采用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sPTA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mPTA1表达,对明确有排斥反应、可疑有排斥反应以及不能区分排斥反应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移植肾活检穿刺病理检查.结果:术前sPTA1水平及mPTA1表达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1天sPTA1即有高水平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19例尸体肾移植患者中经病理证实的5例排斥反应患者sPTA1显著升高,mPTA1表达增强,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经激素冲击治疗后,血清sPTA1下降,mPTA1表达下降.而且sPTA1水平变化早于AR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较长.结论:PTA1可以作为移植物AR的预警和监测指标,与病理检查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PTA1水平变化早于临床表现和病理学变化.

    作者:李州利;石炳毅;蔡明;钱叶勇;莫春柏;贾卫;金伯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伴食管平滑肌瘤的Alport综合征基因突变特征

    目的:认识我国伴食管平滑肌瘤的Alport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型特点.方法:对1例中国汉族伴食管平滑肌瘤的Alport综合征男性患者应用PCR方法扩增COL4A5基因的外显子1、2和COL4A6基因的外显子1(部分序列)、2及3,同时应用Southern杂交的方法进行DNA重组分析.结果:经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的方法揭示患者具有累及COL4A5和COL4A6两个基因5'端的大片段缺失,缺失范围可能至少包括COL4A5基因的外显子1、COL4A6基因的外显子1~2以及两基因间的启动子,估计此大片段缺失的断点在COL4A5基因的内含子1至COL4A6基因的内含子2中.结论:首次发现中国汉族中伴食管平滑肌瘤的Alport综合征患者具有COL4A5和COL4A6两个基因的缺失突变,该突变有可能累及COL4A6基因的内含子2.同时亦提示具有COL4A5和COL4A6两个基因突变伴弥漫性平滑肌瘤表型的Alport综合征患者与COL4A6基因突变位置有关.

    作者:王芳;丁洁;俞礼霞;杨霁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百令及其提取液对大鼠环孢素A肾毒性的防治作用

    目的:观察百令及其提取液对环孢素A(CsA)肾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以25mg/(kg@d)剂量的CsA皮下注射制作大鼠CsA肾毒模型,同时以1.5g(kg@d)剂量的百令或相当剂量的提取液喂饲以预防肾毒性,分别于治疗1周、2周和4周时作有关指标的测定.结果:本实验成功地制作出了大鼠CsA肾毒模型,模拟出了CsA肾中毒的典型功能学和形态学改变.百令及其提取液能明显改善CsA肾中毒大鼠的肾小管损害,防止尿量增多、减少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尿钠的排泄、改善尿低渗透压状态,也防止CsA用药后引起的血清肌酐升高.它们明显降低血胆固醇水平,但对血三酰甘油有升高作用.组织形态学证实,百令及其提取液能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和细胞坏死,减少间质炎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降低小血管的透明样变性的发生率;同时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在小血管的表达,减少纤维连接蛋白在球囊壁和血管的沉积.结论:百令及其提取液能有效地防治CsA肾毒性.

    作者:郭啸华;刘志红;黄海东;周虹;王生余;王建平;陈惠萍;黎磊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不规则趋化蛋白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CX3C族趋化因子不规则趋化蛋白(fractalkine,Fkn)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aminonucleoside,PAN)肾病中的表达,进一步阐明肾病的发病机制,为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从Wistar大鼠的颈静脉给予PAN,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PAN引起的尿蛋白改变和肾脏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并于第1、3、5、7、10天处死动物,制作肾组织匀浆和冰冻切片,分别用于RT-PCR和免疫组化研究,观察在PAN注射的不同时间点肾组织中Fkn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同时在体外用白介素-1β(IL-1β)刺激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观察Fkn的表达.结果:PAN注射后第5天尿蛋白开始升高,持续增加直至第10天,同时伴有肾间质中CD4+T细胞,CD8+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增加.RT-PCR和免疫组化均显示Fkn在第7、第10天表达升高,第3天主要分布在肾小球,以后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用IL-1β刺激后1h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开始表达Fkn mRNA,在4~6h达到高峰.结论:本文首次观察到Fkn在PAN肾病模型中表达增高,其特征为先出现于肾小球,后移行至肾小管,并早于肾组织中白细胞浸润及蛋白尿的发生.提示Fkn可能是肾病发病和进展过程中的另一重要的相关分子.

    作者:朱春芳;王磊;白冰;欧周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严重肺部感染

    目的:探讨应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CHVHF)治疗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严重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炎症反应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肾移植术后明确诊断为合并ARDS的严重肺部感染患者10例,确诊后常规治疗,同时行CHVHF 72h(6L/h).净超滤量根据患者容量负荷进行调整.CHVHF治疗过程中,呼吸、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每30 min监测一次,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细胞因子(IL-6、IL-10)每12h检测1次.同时每12h采用APACHEⅡ评分对患者整体病情变化进行评价.结果:10例患者中9例完成72h CHVHF治疗,1例53h后放弃治疗.9例患者中,6例存活超过15天(67%),4例(44%)终存活.CHVHF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心率平稳,平均动脉压有轻度上升[(107.0±13.47)mmHg vs治疗前(96.0±8.56)mmHg,P<0.05];5例患者治疗后氧合指数明显升高(248.8±87.24 vs治疗前104.1±11.94,P<0.05);治疗前8例患者有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终存活的4例患者出院时肾功能均正常;APACHEⅡ评分在CHVHF48h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14.9±3.46 vs治疗前18.1±2.69,P<0.05),60h(14.1±2.09,P<0.01)及72h(14.0±2.69,P<0.01)下降非常显著.7例患者血清CRP水平在72h后开始显著下降[(49.0±33.19)mg/L vs治疗前(137.0±56.37)mg/L,P<0.05],96h下降非常显著(53.5±33.80mg/L,P<0.01),2例患者延迟至96h出现明显下降;IL-6水平在CHVHF治疗12h出现明显下降[(183.6±259.8)pg/ml vs治疗前(773.1±354.9)pg/ml,P=0.05],且维持在相对平稳水平,而IL-10水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变化不明显.结论:CHVHF在肾移植术后合并ARDS的严重肺部感染患者中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血流动力学稳定,APACHEⅡ评分显著下降,氧合指数改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这可能与CRP及血浆IL-6等炎症介质清除有关,患者终存活率为44%.

    作者:陶静;季大玺;龚德华;徐斌;任冰;刘芸;余晨;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的抗肾小球基膜肾炎的临床与病理特征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抗肾小球基膜(GBM)肾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1994年至2002年住院确诊抗GBM肾炎的23例患者进行血清ANCA检测,对其中11例ANCA阳性患者在流行病学、临床及病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血清ANCA阴性抗GBM肾炎及ANCA相关性寡免疫复合物型新月体肾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3例抗GBM肾炎患者有11例(47.8%)同时存在血清ANCA阳性.其中髓过氧化物酶-ANCA(MPO-ANCA)阳性者4例(36.4%),蛋白酶3-ANCA(PR3-ANCA)阳性者1例[9.09%,该例同时合并MPO-ANCA及胞浆型ANCA(C-ANCA阳性)],核周型(P-ANCA)阳性者3例(27.3%),C-ANCA阳性者5例(45.5%).血清ANCA阳性和阴性抗GBM肾炎患者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及预后等方面无差异,二者与ANCA相关性寡免疫复合物型新月体肾炎患者相比,在发病年龄、性别比例、少尿(无尿)及就诊时终末期肾衰发生率、新月体性质、肾小球硬化、肾间质小血管病变及预后等方面差异显著.血清ANCA阳性和阴性抗GBM肾炎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均很差,ANCA相关性寡免疫复合物型新月体肾炎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结论:血清ANCA阳性和阴性的抗GBM新月体肾炎可能为同源性疾病,而ANCA相关性寡免疫复合物型新月体肾炎与之不同.

    作者:杨光;唐政;陈惠萍;曾彩虹;周虹;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雷公藤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体会

    雷公藤用于肾小球疾病的治疗已20多年,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我们于1980年开始用雷公藤煎剂(湖南岳阳产红皮雷公藤)治疗肾小球疾病,同时开展了动物实验研究:对Masugi(马杉)肾炎疗效观察,雷公藤组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组的肾脏病理改变显著减轻(P<0.05).

    作者:周柱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雷公藤多甙应用于肾脏病治疗的一些体会

    雷公藤原为祛风止痛中药,但它的药理研究具有抑制免疫、抗炎、抗生育、抗肿瘤、抗菌等多方面作用.并已从雷公藤中分离出80余种成分,目前临床应用的为其粗提取物雷公藤多甙,含有雷公藤二萜内酯和雷公藤生物碱等成分提取物,只含少量甙类,在保留疗效同时较少毒副作用.

    作者:张庆怡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雷公藤多甙治疗小儿肾脏疾病浅识

    雷公藤作为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是近20余年来肾脏病药物治疗中的重要进展之一.自1977年黎磊石将雷公藤引入肾脏病领域,并于1981年首次报道以来,以雷公藤多甙(TⅡ)为代表的制剂不仅广泛应用于成人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炎的治疗,也已成为小儿肾脏病临床的常规药物,并逐渐为儿科肾脏病医师所青睐.本文就个人应用TⅡ的经验与体会浅述如下.

    作者:丁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药雷公藤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雷公藤(triperygium.wilfordii.hook)系卫茅科植物,是迄今为止免疫抑制作用可靠的中药之一.因其毒副作用较大,又有断肠草之称,随着制剂的不断改进,此药的疗效增加,毒副作用明显减轻.近20年来,雷公藤已经作为基本免疫抑制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炎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NS)、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狼疮性肾炎(LN)等病的治疗,在器官移植中也可作为抗排斥的维持用药.

    作者:李学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应用雷公藤治疗肾炎二十五载的体会

    我们从1977年开始创用雷公藤治疗肾炎,初是用原生药汤剂,之后用雷公藤多甙片(正确的名词应该是总萜).近几年又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作了一些研究.二十多年来这一从中草药发掘出来的免疫抑制剂已在全国广泛应用,仅仅在我们研究所这一个单位应用的病例数就以十万计,但有关雷公藤的应用需要探索的问题仍很多.

    作者:黎磊石;刘志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伴肾脏损害的治疗进展

    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syndrome,CSS)、微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tis,MPA)、局限于肾脏的血管炎(renal limited vasculitis,RLV)等患者血液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率高达80%以上,临床也将这些疾病称之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13].

    作者:胡伟新;任红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肾小管间质损伤在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

    肾脏通过水、钠排泄参与机体血压的调控,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表明,钠盐摄入量与血压高低呈正相关[1],因此,肾脏钠排泄功能障碍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尽管普遍认为肾小管间质损伤是高血压继发肾病的病理改变之一,但有研究表明,与肾缺血相关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可作为一种特殊机制,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即盐敏感性高血压(salt-sensitive hypertension,SSHT)的发生与肾小管间质损伤有关[2].后者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压和钠排泄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水、钠潴留和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章斌;陈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细胞骨架蛋白与肾脏疾病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真核细胞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丝.其中,微丝是由肌动蛋白(actin)、肌动蛋白结合蛋白以及肌球蛋白(myosin)三者构成,其基本成分是肌动蛋白,分子质量(Mr)为43 KD.

    作者:张梅;李晓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血压病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及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流行病学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病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但它并非孟德尔单基因遗传,而受多基因控制.

    作者:王瑞石;胡伟新;李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肾病性水肿发病机制的新认识

    水肿是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依其发病机制水肿分为肾病性和肾炎性两类.既往的观点认为肾病性水肿因大量尿蛋白的丢失,血浆白蛋白减少,使血浆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液体流向组织间隙,导致水肿和循环血容量减少.但这一理论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质疑,发现仅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微小病变(MCD)患者被证实存在血容量减少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大多数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容量反而增加,并伴随肾脏排钠障碍.本文就目前对肾病性水肿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波;胡伟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免疫抑制治疗对肾移植患者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是肾移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及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生率达90%以上[1~3].随着病情的稳定以及免疫抑制剂的撤减,大多数肾移植患者的高血压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但约半数的患者仍有高血压.

    作者:贾瑞鹏;尹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枸橼酸三钠抗凝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

    血液净化疗法都必须面对抗凝问题.目前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及新型抗凝剂水蛭素.然而当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或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时,这些抗凝方法几乎都属禁忌.枸橼酸三钠(trisodium citrate,枸橼酸钠)则具有局部抗凝的优点,因此近年来在血液净化治疗时,尤其在肝素或其它抗凝剂禁忌的患者中已广泛应用[1].

    作者:龚德华;季大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激光微分离检测肾组织中病毒DNA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应用激光微分离检测肾活检组织切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方法,提高乙肝相关性肾炎临床诊断的水平.方法:对11例外周病毒血清学HBsAg、HBcAb和HBeAg阳性、排除其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活检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或膜增生性肾病的患者,运用激光微分离系统分离肾活检组织切片中的肾小球和肾小管,以PCR法检测血清HBV-DNA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HBsAg、HBcAg和HBeAg.结果:6例肾小球HBV-DNA阳性,5例阴性.与肾组织病毒抗原的检测结果对照发现,1例肾组织中未检测到病毒抗原或DNA,2例HBV-DNA阳性而病毒抗原阴性,4例同时检测到病毒抗原和DNA,其余4例仅检测到病毒抗原的沉积.肾组织HBV-DNA检出率(54.5%)低于病毒抗原总的检出率(72.7%).结论:激光微分离结合PCR检测肾组织乙肝病毒DNA,取材精准,快捷高效,重复性好,为临床上乙肝相关性肾炎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

    作者:崔敏;刘志红;朱丽晶;周虹;曾彩虹;黎磊石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