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以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作为标准评价肥胖相关性肾病(ORG)患者胰岛素抵抗(IR)状态,并探讨血脂评估ORG患者个体IR的价值. 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肾脏病理证实的ORG患者36例,健康体检的正常人266例作为对照(空腹血糖<6.1 mmol/L,且BMI<25 kg/m2),测定两组人群的空腹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计算HOMA-IR以评价ORG患者的IR状态.分析ORG人群的Chol、TG、HDL-C、LDL-C、TG/HDL-C比值与HOMA-IR的相关关系. 结果:ORG患者的HOMA-IR平均值为6.32±4.11,显著高于对照组(1.98±0.89,P<0.001).ORG的Chol、TG、TG/HDL-C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HDL-C显著降低(P<0.01),LDL-C升高(P<0.05).其中以TG、TG/HDL-C比值升高更明显.Chol、TG、HDL-C、LDL-C、TG/HDL-C比值与HOMA-IR相关系数分别为0.195、0.122、-0.045、-0.019、0.143,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HOMA-IR作为评估IR的指标同样适用于ORG患者.虽然血脂水平也被用于IR的评估, 但对于ORG患者并不是理想指标.
作者:陈燕;刘志红;陈慧梅;贾忠辉;王庆文;黎磊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上管上皮细胞(RTEs)S期细胞凋亡过度与G1/S界面细胞低氧直接暴露的关系. 方法:采用NaCN体外细胞化学性低氧法进行G1/S新生猪RTEs低氧干预研究,分别应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流式细胞术细胞DNA 含量PI染色分析法和流式细胞术间接细胞免疫化学法进行低氧/再给氧各观察点细胞内ATP含量、细胞周期时相和凋亡细胞分布率以及热休克蛋白(HSP27和HSP70)表达量的检测.并采用磷蛋白磷酸酶(PP2A)抑制剂斑蝥素进行NaCN介导的细胞蛋白质脱磷酸化抑制研究,比较HSP27和HSP70在磷酸化与脱磷酸化状态下细胞凋亡的发生率. 结果:受低氧直接暴露的G1/S新生猪RTEs在S期细胞凋亡比率显著高于PP2A抑制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此时细胞内ATP含量显著低于后两组(P<0.05),而细胞内HSP27和HSP70的表达量则均高于后两组(P<0.01). 结论:新生猪RTEs发生 S期细胞凋亡过度与其G1/S低氧直接暴露密切相关,其可能机制与NaCN化学性低氧介导的S期HSP27和HSP70的脱磷酸化有关.
作者:沈青;杨欣伟;汪清;陈威;王汉民;孙世仁;刘宏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新月体性过敏紫癜性肾炎(HSPCN)与新月体性IgA肾炎(IgACN)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异同. 方法:对1985至2004年在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住院肾活检确诊(新月体形成率≧50%)的HSPCN和IgACN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HSPCN和IgACN患者各24例,分别占同期294例新月体性肾炎患者的8.16%.HSPCN和IgACN组肾脏病程分别为(3.84±6.40)月和(5.91±9.75)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肉眼血尿(HSPCN vs IgACN:62.5% vs 70.8%)和大量蛋白尿(95.8% vs 100%),HSPCN与IgACN组表现为急进性肾功能减退者分别为15例(62.5%)和22例(91.7%),但HSPCN组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程度均较IgACN组轻,HSPCN组仅4例(16.7%)出现中重度肾功能减退(血清肌酐≥265μmol/L),IgACN组11例(45.8%)出现中重度肾功能减退.肾组织病理检查:两组袢坏死(58.3% vs 54.2%)、节段性新月体(53.2% vs 60.0%)、球囊壁粘连(91.7% vs 62.5%)等节段性病变发生率均较高;肾小球硬化(平均球性硬化率3.32% vs17.6%)、间质纤维化(半定量评分0.38±0.58 vs 0.83±0.89)和肾小管萎缩(半定量评分0.71±0.86 vs 1.58±0.97)等慢性化病变程度HSPCN组轻于IgACN组.两组患者肾小球免疫病理均以IgA在系膜区沉积为主(伴或不伴血管袢沉积), 其中伴C3沉积者HSPCN组显著少于IgACN组(75% vs 100%).IgG、IgM、C4和C1q沉积两组无显著差异.HSPCN肾组织炎细胞浸润程度更严重.HSPCN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6.7±30.5)个月(13~120月,中位时间40个月),5年肾存活率91.7%;IgACN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4.8±30.7)个月(17~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5年肾存活率77.8%. 结论:HSPCN与IgACN具有相似之处:肉眼血尿和大量蛋白尿发生率高,中重度肾功能减退发生率低,肾组织节段性病变多见,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HSPCN较IgACN肾功能损害程度及肾组织慢性化病变程度轻,预后优于IgACN.
作者:杨光;唐政;陈惠萍;俞雨生;胡伟新;曾彩虹;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克隆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iopoietin like protein 2,ANGPTL 2)cDNA;构建ANGPTL 2纤维蛋白原样功能域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得到ANGPTL 2纤维蛋白原样功能域融合蛋白;制备针对ANGPTL 2纤维蛋白原样功能域的多克隆抗体,为全面分析研究ANGPTL 2的功能及其与糖尿病肾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创造条件. 方法:利用RT-PCR方法从肾脏总RNA中扩增ANGPTL 2全长cDNA;以其为模板扩增编码ANGPTL 2纤维蛋白原样功能域的cDNA 片段,并进而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15b上, 构建成ANGPTL 2纤维蛋白原样功能域的原核表达载体pET-ANGPTL 2; 将pET-ANGPTL 2导入BL21(DE3)菌内,通过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利用重组蛋白5'端带有His tag的特点,采用含Ni的树脂进行亲和吸附纯化,获取高纯度的重组蛋白;将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ANGPTL 2多克隆抗体;利用ELISA法测定和免疫组化分析对此多抗的效价和特异性进行分析. 结果:取得了带有完整阅读框的ANGPTL 2全长cDNA ;构建成与预先设计完全一致的原核表达载体pET-ANGPTL 2;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ANGPTL 2纤维蛋白原样功能域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获取纯度很高的重组蛋白;经免疫兔获取高效价的针对ANGPTL 2纤维蛋白原样功能域的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和免疫组化分析表明,此抗体不仅具有很高的效价,而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 结论:我们成功地克隆了ANGPTL 2 cDNA ,构建了其原核表达载体,进行了原核表达,成功取得高纯度的重组蛋白,并得到了高效价、高特异性针对ANGPTL 2纤维蛋白原样功能域的多克隆抗体,为全面分析研究ANGPTL 2功能及其与糖尿病肾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创造条件.
作者:郑敬民;刘志红;孙骅;贾忠辉;陈丹;黎磊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栓调节蛋白1(thrombomodulin-1,TM-1)在糖尿病鼠肾脏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方法: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病模型,设正常对照和模型组,于2、4、8、12、16、20、24周,采用免疫组化观察肾脏Ang-1和TM-1表达变化以及RT-PCR观察肾脏Ang-1mRNA表达,并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糖尿病组4和8周时肾脏Ang-1mRNA表达显著上调, 24周时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4~24周免疫组化显示肾小球Ang-1着染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峰值在4~8周,12周后逐渐下调;糖尿病组2~20周肾小球TM-1明显增强;Ang-1和TM-1呈正相关. 结论:糖尿病肾脏存在Ang-1和TM-1的异常改变,表现为早中期表达上调,后期表达下调,并且这种改变可能与糖尿病肾脏新生血管的生成有关.
作者:付平;黄颂敏;杨亦彬;陈泽君;柳飞;张翥;苏克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①研究糖尿病肾病(DN)模型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C-myc的表达状况及C-myc基因在DN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②研究冬虫夏草对TGF-β与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DN模型组D组,冬虫夏草干预组C组[冬虫夏草5.0 g/(kg·d),灌胃].第2、4、6周各组处死5只并收集标本,检测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血TGF-β、血Col-Ⅳ及肾脏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GF-β与C-myc基因的表达,并分析TGF-β与C-myc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C组24h尿蛋白定量低于D组(P<0.01), 血肌酐、血胆固醇、血TGF-β、血Col-Ⅳ均低于D组(P<0.05),肾脏病变减轻,免疫组化显示D组TGF-β与C-myc基因的表达高于N组(P<0.05),C组TGF-β与C-myc基因的表达低于D组(P<0.05). 结论:冬虫夏草抑制肾组织TGF-β与C-myc基因表达,对早期DN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胡杨青;周巧玲;刘抗寒;王衍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淀粉样变性可以分为系统性和局灶性两类.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包括免疫球蛋白轻链(AL)、血清淀粉样A物质(AA)、家族性、衰老的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和透析相关的淀粉样变性.局灶性淀粉样变则包括:局灶的AL淀粉样变以及与帕金森病和快速进展性疾病相关的阿尔茨海默病,克雅病;此外2型糖尿病也属此类.常见的累及肾脏的淀粉样物质是AL、AA以及家族性淀粉样变性.笔者从肾活检病理角度谈谈对肾淀粉样变性诊断的体会.
作者:陈惠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肾脏是淀粉样变性病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本病并非一种少见的肾脏病,在成年人肾活检病例中约占1.25%.肾淀粉样变性病多见于>50岁的老年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早期肾功能多表现正常,及时治疗可控制病情进展;后期表现严重的蛋白尿,多数出现肾功能不全,并在短期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因此,早期诊断肾淀粉样变性病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本文结合我院诊断的一些早期肾淀粉样变性病的病例,谈一下对其诊断的认识.
作者:王素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淀粉样变性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临床与病理表现是由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全身各脏器所致,肾脏为常见受累器官之一.该病并不少见,诊断和治疗上有其特殊之处,在此,我们谈谈多年来在肾淀粉样变(AL型)诊治中的临床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作者:陈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过去的150年间,随着对肾、肺等活体器官病理研究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s, ANCA)的发现,人们对血管炎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小血管炎的分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目前的分类方法,寡免疫性小血管炎包括Wegner肉芽肿(Wegner's granulomatosis, WG)、微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tis, MPA)、Churg-strauss综合征(Churg-strauss syndrome,CSS)[1].这是一类与ANCA相关,临床又难以区分的系统性小血管炎,因而统称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简称ANCA小血管炎).本文介绍血管炎分类的历史演变、ANCA致病机制,并对现行的血管炎分类进行评价.
作者:刘春蓓;胡伟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disease, ESR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研究认为,尽管传统的CVD危险因素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在ESRD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仍无法解释ESRD患者CVD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提示在ESRD患者中,非传统CVD危险因素,尤其是急性期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这些危险因素之间有密切联系,可能通过共同的途径参与病理过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子.
作者:陈丹;王金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ATP依赖的特异降解胞浆内蛋白的主要途径,它涉及DNA的修复、内质网中蛋白折叠的质量控制、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及转录活性的调节等.其成分的改变将引起蛋白降解异常,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现已证明,一些肾脏疾病及肾组织损伤均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成分的缺陷或功能异常有关.
作者:王文姬;陈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概述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是指由于难溶性淀粉样物质在细胞外异常沉积导致的一类疾病,它属于蛋白质构象病(protein conformational diseases, PCD),顾名思义,特定蛋白质构象的改变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蛋白质异常构象的形成过程可与蛋白质的生理性折叠过程同时进行,使得正常情况下可溶性的蛋白质转变为难溶性的致病性蛋白,以β片层结构纤维蛋白的形式在组织中成束聚集沉积,影响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功能,并逐渐取代正常结构,终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的障碍甚至衰竭.
作者:陈丹;刘志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primary systemic amyloidosis) 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或轻链片段以异常淀粉样纤维结构的形式沉积在组织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也称AL型(amyloid light chain)淀粉样变性,呈进行性发展,后可死于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是常见也是预后差的淀粉样变性,平均存活12~15个月,若累及心脏则不足5个月[1].激素、化疗往往效果不明显并且有副作用.近年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utologous periphe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PSCT)结合大剂量化疗已成为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重要治疗手段[2,3].
作者:秦卫松;王金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肾脏细胞的种类在人体主要器官中居第二位,所有组成的细胞均参与调节机体内环境稳定.球后肾单位的细胞具有高度极性:一侧接触尿液,另一侧接触间质液.离子、蛋白质及其他大分子通过囊泡在细胞顶端膜与基膜间转运.协助囊泡转运的细胞表面蛋白成分各异.将这些转运蛋白输送至适当的作用部位需要一些特殊结构的参与.本文对与各种肾脏疾病相关的细胞转运障碍作一综述.
作者:占锦峰;陈朝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是肾移植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甚至无尿,血清肌酐(SCr)下降缓慢或者不降.不同地区、不同移植中心的DGF发生率为2%~50%[1,2],活体供肾DGF发生率低于尸体供肾,为4%~10%[3].50%DGF患者移植肾功能均在10天内恢复,33%在10~20天内恢复,另外10%~15%的患者恢复时间大于20天.移植肾原发性失功(primary non-function)的发生率较低为2%~15%.
作者:程东瑞;王金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随着大量肾移植手术成功开展,早期诊断及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对于改善移植肾存活至关重要.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成象技术具有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成象、高对比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同时提供移植肾形态和功能方面的信息等优点.目前移植肾磁共振形态学检查有磁共振成象(MRI)、磁共振尿路成象(MRV)、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可观察移植肾的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还可观察尿路是否通畅,移植肾动脉有无狭窄;此外,还能应用磁共振弥散成象、灌注成象等方法对移植肾进行功能方面的研究.目前应用的顺磁性造影剂多为钆(Ga)螯合物,对肾脏几无毒性.因此,MRI在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本文对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卢道延;李苏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 MHD)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近年来,MHD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改善,但其生存率仍较低[1],其中心血管疾病(CVD)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10~20倍,同时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占50%以上[2].大多数ESRD患者在进入MHD治疗前即有明显的心血管系统损伤.贫血、高血压、心血管的钙化以及高磷血症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均可增加ESRD患者CV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患者长期生存.在慢性肾脏病早期开始干预,并选择适当的透析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本文对此加以简述.
作者:陶静;谢红浪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天然免疫相关分子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 TLR)是Medzzhitor和Janewary等[1]在1997年发现的人类模式识别受体,近研究显示[2],TLR4等分子可能通过调控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的活化,CD80等第二信号的表达,在移植免疫中发挥重要角色.为了解TLR4在肾脏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我们对肾移植术后患者TLR4和其下游分子CD80+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
作者:余玉明;于立新;邓文锋;刘艳君;易正山;申德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AHR)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1,2].通常情况下,AHR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类抗体所介导的,但有人认为非HLA类抗体也能介导移植肾AHR,但极其罕见.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s)在器官移植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种非HLA类抗体,在移植术后早期以及晚期发生的排斥中均发挥很重要的作用[3~5].在此,我们对在临床中发现的三例外周血AECAs阳性的AHR进行报道.
作者:孙启全;刘志红;陈劲松;唐政;季曙明;陈惠萍;曾彩虹;周虹;黎磊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腹膜炎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PD技术失败和患者住院并和患者死亡相关,因此腹膜炎的预防与治疗受到广泛关注[1].2004年国际PD协会组织包括PD、微生物、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免疫学和护理专家在内的顾问委员会,在对大量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五次修正制定了PD相关感染新推荐指南.现将腹膜炎治疗介绍如下.
作者:王金泉;俞雨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