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肾移植受者的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①126名肾移植受者分为急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6个月内),比较两组患者中可能影响肾移植急性排斥发生的可能因素、13种细胞因子及受体的22个位点基因型分布情况;②根据HLA-DR配型情况分成0~1个HLA-DR位点错配组、HLA-DR完全错配组,分别比较阳性基因多态性的各种基因型在排斥和无排斥患者中的分布情况.结果:①急性排斥患者中,HLA-DR错配数明显高于无排斥患者;白介素-1(IL-1)α-889C/C、IL-4Rα+1902 A/A、IL-12-1188C/C、IL-10(-1082-819--592)ATA/ATA、IL-10-819T/T、IL-10-592A/A及IL-10纯合子低表达型的频率明显高于无排斥的患者,IL-2+166T/T频率明显低于无排斥患者;②0~1个HLA-DR位点错配时,两组患者中IL-10的基因型频率明显不同,而在HLA-DR完全错配时,IL-4Rα+1902 A/G、IL-12-1188C/A、IL-2+166G/T基因型频率明显不同,所有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LA-DR错配是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的危险因素,肾移植受者的IL-1α-889C/C、IL-4Rα+1902A/A、IL-12-1188C/C、IL-10(-1082-819--592)ATA/ATA、IL-10-819 T/T、IL-10-592 A/A、IL-10纯合子低表达型是发生排斥的遗传学危险因素,而IL-2+166T/T则是不发生排斥的一个安全指标;HLA-DR位点错配情况干扰这些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对急性排斥的影响作用.
作者:羊继平;齐隽;闵志廉;朱有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应用钙离子1.25 mmol/L透析液进行透析3个月对患者iPTH及钙磷水平的影响.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例,试验前用钙离子1.5 mmol/L透析液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h,均使用F6透析器(聚砜膜,面积1.3 m2).使用钙离子1.25 mmol/L透析液透析3个月,此期患者饮食中钙磷的摄入量稳定,用药不变.使用钙离子1.25 mmol/L透析液之前检测透析前血iPTH,透析前后血钙和血磷浓度.3个月后复查透析前血iPTH,透析前后血钙和血磷浓度,并检测使用钙离子1.25 mmol/L透析液单次透析前、透析后及下一次透析前的血iPTH和血钙、血磷浓度.结果:单次透析使用钙离子浓度1.25 mmol/L的透析液透析4h,透后血钙浓度下降,透后血iPTH[(219.2±143.3)ng/L]较透前[(157.5±107.1)ng/L]明显升高(P<0.05),至下次透析前血钙浓度及血iPTH(157.7±125.3 ng/L)基本恢复至上次透析前水平.使用钙离子1.25 mmol/L透析液透析3个月后,iPTH水平较未使用时明显上升[(157.5±107.1)ng/Lvs(82.5±43.7)ng/L,P<0.05].结论:单次应用钙离子1.25mmol/L透析液进行透析,透后血iPTH升高,但是至下一次透前血iPTH基本恢复至上次透前水平.长期应用(3个月)钙离子1.25 mmol/L透析液进行透析,钙负荷减轻,血iPTH水平升高.
作者:陈育青;王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国肾移植受者移植肾组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C4d阳性的急性排斥反应(AR)患者的临床过程及其转归,为此类患者的救治提供借鉴.方法:1999年4月~2004年6月间发生AR的肾移植受者,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肾组织C4d的沉积,对阳性者观察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反应以及临床转归.结果:21例C4d阳性AR患者,主要发生在年轻男性(33.5±7.2岁)与中年女性(40.9±6.7岁)中;7例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高,66.7%的AR发生在术后2周内(14/21),6个月后仍然有3例发生,其中2例与免疫抑制剂的撤换有关;62%的患者需透析治疗,仅4例对冲击治疗有反应,4例接受免疫吸附联合FK506+霉酚酸酯(MMF)治疗者有3例完全逆转,1例移植肾丢失,1例受者主要因消化道反应未能成功切换FK506而单独应用IA,终未能逆转;12例单纯应用FK506+MMF治疗者(1例加用抗胸腺球蛋白)有6例完全逆转,4例部分缓解.所有需要透析的患者均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1例单独应用长时间CBP治疗的受者也成功逆转.患者性别和发生AR的时间与移植肾转归有关,后期发生的AR以及女性受者预后较差.结论:C4d阳性的AR多发生在术后早期;传统上的AR高危人群发生率高,晚期也可发生,但预后较差;组织学上多伴PTC部位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或)小球炎,对激素的疗效差.FK506联合MMF能够有效的逆转或控制大部分中国人C4d阳性AR,CBP在治疗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孙启全;刘志红;陈劲松;陈惠萍;季大玺;尹广;季曙明;周虹;唐政;黎磊石;LI Leishi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Cyr61基因过表达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凋亡的影响,探讨Cyr61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RT-PCR扩增Cyr61基因全长,构建pcDNA3.1+Cyr61重组质粒,转染并筛选获得稳定转染pcDNA3.1+Cyr61的HKC细胞.经RT-PCR、Northern、Western blot鉴定转染细胞系基因的整合及表达.对空白HKC、空质粒pcDNA3.1转染的HKC、Cyr61转染的HKC和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去血清培养72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kt和Bad含量.结果:构建了pcDNA3.1+Cyr61重组质粒并获得稳定转染该质粒的HKC细胞.空白HKC与质粒pcDNA3.1转染组之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Cyr61基因转染组与空白组、pcDNA3.1转染组相比,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1),磷酸化Akt和磷酸化Bad含量显著增高(P<0.01),Cyr61基因转染组与囊肿衬里上皮细胞之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在Cyr61抗体存在下,Cyr61基因转染组的上述指标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过表达Cyr61的HKC对去血清诱导的凋亡特性与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相似,过表达的Cyr61可能通过自分泌途径,促进Akt和Bad磷酸化,抑制细胞凋亡,参与ADPKD囊肿形成和发展.
作者:沈学飞;梅长林;张岩;赵海丹;刘亚伟;戴兵;王文靖;许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enalapril)能否改善早期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的肾功能及其机制.方法:对病理诊断为CAN I级的23例患者(A组)于肾功能不全2个月内开始服用依那普利(10 mg/d),持续1年以上,与同期内未服用ACEI的25例CAN I级患者(B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1年后肾功能、血和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ELISA法测定);及治疗后移植肾组织中TGF-β1mRNA表达量的变化(RT-PCR法).结果:治疗1年后,A组15例(65.2%)患者移植肾功能好转或稳定,B组中4例(16.0%)移植肾功能稳定,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终点时,A组肌酐清除率(Ccr)减损量[(6.6±5.6)vs(16.3±9.3)ml/min,P<0.01]、尿TGF-β1浓度(268.2±82.2 vs 458.9±78.8 pg/mg·Cr,P<0.01)均明显低于B组;两组患者血TGF-β1浓度无明显差异.A组治疗后移植肾TGF-β1mRNA表达量由1.58±0.33降至0.96±0.28(P<0.01).结论:依那普利能改善早期CAN患者的肾功能,抑制移植肾内TGF-β1的表达.
作者:王平贤;贾维胜;冯嘉瑜;肖亚;方针强;范明齐;黄赤兵;张艮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以他克莫司(FK506)切换环孢素A(CsA)对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血脂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接受尸肾移植、移植时间在1年以上,经临床和移植肾活检证实为CAN的患者50例,男41例,女9例,平均年龄(36.7±12.7)岁,均采用CsA+硫唑嘌呤(Aza)或霉酚酸酯(MMF)+强的松免疫抑制方案治疗.根据是否将CsA切换为FK506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一组继续采用原方案治疗(CsA组,n=28);另一组切换为FK506+Aza/MMF+强的松方案治疗(FK506组,n=22).观察两组12个月时的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肾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12个月时:①FK506组血TC、TG、LDL均显著低于CsA组[分别为(5.2±0.75)mmol/L vs(6.6±1.4)mmol/L,P<0.01;(1.9±0.86)mmol/Lvs(3.0±1.4)mmol/L,P<0.01;(3.0±0.72)mmol/Lvs(3.7±0.93)mmol/L,P<0.01];②FK506组平均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CsA组[(210.2±65.02)μmol/Lvs(150.8±54.56)μmol/L,P<0.01],FK506的移植肾失功率显著低于CsA组(P<0.05);③FK506组尿蛋白水平显著低于CsA组[(0.9±0.6)g/24hvs(1.1±0.8)g/24h,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CsA组[(49±10.2)g/Lvs(41±7.9)g/L,P<0.05)].结论:FK506能显著改善CAN患者脂质代谢异常;延缓CAN患者肾功能的减退,有助于提高肾移植的长期存活率.
作者:刘敏;季曙明;唐政;陈劲松;沙国柱;殷立平;陈惠萍;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肾组织Ⅳ型胶原亚链免疫组化染色未见异常的Alport综合征(AS)患者进行Ⅳ型胶原亚链构成比的定量分析,探讨不典型AS的发病机制,提高AS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临床、病理及电镜符合AS、但肾组织Ⅳ型胶原亚链染色未见异常的患者14例,运用免疫荧光双套色法,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定量分析肾小球基膜(GBM)Ⅳ型胶原中α3链、α5链的含量.并选取4例薄基膜肾病及10例肾活检病理诊断为轻度系膜增生性病变(MsPGN)患者的组织切片作为对照.结果:入选的14例患者在电镜下皆以GBM病变为主.通过定量分析GBMⅣ型胶原亚链构成比,我们发现,AS患者GBM α3链和α5链在Ⅳ型胶原总体分布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P<0.01 vsMsPGN).根据肾组织Ⅳ型胶原亚链构成比的不同,可以将这14例患者分为三组:①2例患者α5链/Ⅳ型胶原比值降低,α3链/Ⅳ型胶原比值正常.这组患者男女各1例,无明确家族史;②9例患者α3/Ⅳ及α5/Ⅳ比值同时降低.这组患者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男性,家系分析显示遗传方式为X性连锁显性遗传.③3例患者α3/Ⅳ及α5/Ⅳ比值皆正常.这组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家系分析显示遗传方式亦为X性连锁显性遗传.我们还发现,蛋白尿的发生与α5链/Ⅳ型胶原比值的降低程度密切相关,存在蛋白尿的患者其α5链/Ⅳ型胶原比值(0.72±0.11)明显低于无蛋白尿的患者(0.96±0.094)(P<0.01).与AS患者不同的是,4例薄基膜肾病患者无一例出现α3链/Ⅳ型胶原和α5链/Ⅳ型胶原比值的降低.结论:对于部分AS患者,虽然肾组织Ⅳ型胶原亚链染色未见异常,但Ⅳ型胶原各亚链的构成比已发生变化,表现为Ⅳ型胶原α3链和(或)α5链在Ⅳ型胶原总体分布中的比例降低.该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AS患者发病机制的认识,同时也表明对肾小球基膜Ⅳ型胶原亚链构成比进行定量分析是诊断不典型AS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者:苏健;刘志红;曾彩虹;龚伟;陈惠萍;黎磊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弥漫硬化型(DIF)和结节型(NOD)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万法:1985年11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肾脏病研究所住院并行肾活检,病理符合DIF或NOD的表现且随访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24例,男性85例,女性39例;DIF 58例,NOD 66例.分析并比较以下指标: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眼底病变,糖化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水平,24h尿蛋白定量,NAG酶,尿渗量,肌酐清除率.并比较两组中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105例患者的人、肾5年存活率.结果:①两组患者相比,NOD组患者糖尿病病程较DIF组患者长[(119+8.5)vs(52+8.9)个月,P<0.01],尿蛋白水平较DIF组患者高[(4.20+3.3)vs(1.79±2.0)g/24h,P<0.01],肌酐清除率较DIF组患者低[(46.1+25.0vs(68.4+28.2)ml/min];②NOD组患者中,9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F组患者中,14%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x2分析表明,两者相比,NOD组更易出现眼底病变(P<0.01).③DIF组患者5年肾存活率和人存活率分别为80%和84%;NOD组患者5年肾存活率和人存活率分别为31%和48%,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NOD组患者人、肾5年存活率明显小于DIF组患者(P<0.01).结论:DIF和NOD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明显不同,NOD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肾脏损害明显,更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后差;提示DIF可能是NOD更早期的病理类型.
作者:杜宏;唐政;陈惠萍;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应用生物蛋白制剂--抗体作为器官移植后早期实施免疫抑制覆盖治疗的方法,称为抗体诱导治疗.自90年代以来,临床器官移植采用抗体诱导治疗的病例日渐增多.据UNOS肾移植登记处统计的62 912例临床资料报道,1996年美国20%的活体肾移植和70%的胰肾联合移植病例均接受了抗体诱导治疗.至2000年,采用抗体诱导治疗的比例在活体肾移植达到38%,尸体肾移植为50%,胰肾联合移植为60%.可见抗体诱导治疗在器官移植临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作者:肖序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人源化CD25单克隆抗体(daclizumab,xnapaxR)和人-鼠嵌合型CD25单克隆抗体(Basiliximab,simulect@)是两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它能特异性的作用于激活的T细胞IL-2受体α链,通过竞争性的与IL-2受体结合,拈抗IL-2与其受体结合所介导的T细胞增殖.并且能使活化的T细胞表面IL-2受体表达下调,抑制IL-2诱导的T细胞增生,从而抑制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使活化的淋巴细胞被选择性的破坏而不能被激活,由此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陈忠华;徐逸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诱导治疗通常是指在肾移植术前或术后短期之内应用生物免疫抑制剂加强对患者淋巴系统的抑制,以阻断或减轻排斥反应的发生.诱导治疗的确能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因此近年来颇受重视.据美国UNOS肾移植登记处统计.1996年美国有20%的活体肾移植采用诱导治疗.2000年的统计,在活体肾移植应用诱导治疗者达38%,尸体肾移植者为50%.很明显,诱导治疗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
作者:黎磊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三维钆增强磁共振血管成象(3D Gd-DTPA Contrast-Enhanced MRA,3 D-CE-MRA)自Prince等[1]于1993年提出以来,由于具有无创、无辐射、无肾毒性以及诊断准确率较高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的筛选和分级,特别对肾移植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更是适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3D-CE-MRA在RAS方面的相关研究及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肖俊强;李苏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恶性肿瘤是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重要的并发症.在肾移植开展早期,由于急性排斥和重症感染是当时临床面对的主要问题,恶性肿瘤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面世,器官移植的近期疗效得到了很大改善,器官存活时间不断延长,接受移植的老年患者也不断增多,免疫抑制剂的力度不断增强,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在随之增加,现今已成为移植界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作者:孙启全;尹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进入临床近20年,对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的贫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rHuEPO临床使用的普及以及药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观察发现,在rHuEPO的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认识及使用上的误区,致使CRF患者的贫血治疗效果良莠不齐.本文就rHuEPO的临床合理使用作简要综述.
作者:俞雨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科学实践中,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与主观认识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当肾脏病肾活检诊断开始从初的组织形态学向分子诊断深入发展的时候,目前临床上一些用于作疾病诊断、观察病情变化的生理、生化和免疫学指标的局限性也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些指标更多地反映的是机体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特征,缺乏组织结构与功能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无法展现疾病特定条件下的一些特征性改变.因此,如何从肾活检组织和血清及尿液标本中寻找到有助于肾脏病早期诊断,反映病情性质、程度和判断疗效更有针对性的生物标记物(Biomarkers)已成为肾脏病临床研究的当务之急[1,2].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对疾病发展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其中当然离不开与此相适应技术方法的改进.这些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以往经典实验生物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将探索的眼光投向当今医学研究富挑战的新领域--后基因组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
作者: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