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组织激肽释放酶(KLK)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大鼠经链脲佐菌素诱导制成糖尿病(DM)模型于第8、12、16周留取尿标本.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浆KLK变化,放射免疫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肾组织一氧化氮(NO)、环磷腺苷(cAMP)、血内皮素1(ET-1)变化及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结果:(1)DM组与正常对照组(C)组大鼠比较,体重(BW)、血浆KLK活性、肾组织中NO、cAMP含量下降(P<0.01或P<0.05).而DM组的血糖(BG)、血肌酐、血尿素氮(BUN)、肾重(KW)体重比值、ET-1、尿白蛋白(Ualb)排泄率、24h尿蛋白定量均高于(NC)组(P<0.01或P<0.05).(2)糖尿病KLK治疗组(DK)组与NC组大鼠比较,BW、血浆KLK活性、肾组织中NO、cAMP含量下降(P<0.01或P<0.05);而BG、KW/BW、Ualb排泄率、24 h尿蛋定量均高于C组(P<0.01或P<0.05).DM组、DK组间BG、BUN、BW、KW/BW无显著性差异,血浆KLK活性、肾组织中NO、cAMP含量,DK组明显高于DM组(P<0.01或P<0.05).而血肌酐、Ualb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则显著低于DM组(P<0.01或P<0.05).(3)①16周时,DM组血浆KLK活性明显低于8周时的水平(P<0.01),明显较NC组降低(P<0.01);而DK组血浆KLK活性明显高于8周时的水平(P<0.05),该组病变较DM组轻.②DK组12周、16周尿白蛋白排泄率均低于8周时的水平(P<0.05),16周时,DK和DM比较尿白蛋排泄率差异显著(P<0.05).③16周时,DM组肾组织中NO、cAMP含量则明显低于C组(P<0.01),而与DM组相比,DK组肾组织中NO、cAMP含量较高(P<0.01或P<0.05).结论:给予外源性人组织KLK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基质增多,可使尿蛋白排泄减少,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作者:程谦;赵久阳;杨青;许茂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致肾间质纤维化作用的影响,探讨其抗肾间质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成纤维细胞株(NRK/49F),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PPARγ配体15d-PGJ2及其激动剂曲格列酮和齐格列酮对TGF-β1诱导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维连结蛋白(FN)和Ⅲ型胶原(ColⅢ)mRNA表达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PPARγ激动剂对TGF-β1诱导的F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TGF-β1能显著增加NRK/49F细胞CTGF、FN和ColⅢmRNA表达,并呈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效应.与TGF-β1刺激组相比,10 μM 15d-PGJ2、曲格列酮和齐格列酮预处理组α-SMA、CTGF、FN和ColⅢmRNA表达量显著减少,FN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结论:PPARγ激动剂可抑制TGF-β1诱导的肾间质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和细胞外基质(ECM)合成.
作者:刘峰;王伟铭;陈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和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小鼠肾组织中转录共抑制因子SnoN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SnoN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雄性CD-1小鼠左侧输尿管的方法建立UUO动物模型.设假手术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酸水解-比色法测定肾组织内胶原的含量.借助蛋白印迹技术,检测肾组织中Sno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的变化.以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为体外研究对象,观察TGF-β1对其SnoN表达的直接作用.结果:与假手术组小鼠相比,UUO小鼠术后3天肾组织中SnoN蛋白的表达量即明显降低,术后7天时进一步降为对照组的16%.同时,UUO小鼠肾组织TGF-β1水平、α-SMA蛋白表达量,及其胶原的含量亦随着病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noN的减少程度与肾组织内TGF-β1水平、α-SMA的表达和胶原的聚积密切相关(P<0.01).此外,HKC细胞培养实验结果表明,TGF-β1减低该细胞表达SnoN蛋白的作用先于α-SMA蛋白的变化.结论:肾脏SnoN表达水平与肾纤维化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干扰TGF-β1所致的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作用影响肾组织的纤维化过程.
作者:王宁宁;王笑云;毛慧娟;王晓华;熊明霞;张飞飞;何东元;杨俊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疗法治疗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Ⅳ)伴膜性病变型(Ⅴ型)狼疮性肾炎(Ⅳ+Ⅴ型LN)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间在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对经肾穿刺活检诊断为Ⅳ+Ⅴ型LN患者43例,比较同期激素联合MMF(MMF组,n=20),与激素联合CTX间断静脉冲击治疗(CTX组,n=23例)的疗效.MMF剂量1.5g/d或2g/d;CTX剂量为0.75~1g/m2·体表面积,每月静脉滴注一次.除MMF组血清肌酐高于CTX组外,其它基础病情两组相似.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结果:(1)临床缓解率:治疗6个月时MMF组缓解率高于CTX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0%和4.4%(P<0.05),部分缓解率分别为60%和34.8%(P<0.05).(2)尿蛋白及尿红细胞变化:MMF组尿蛋白完全缓解率(≤0.4 g/24h)高于CTX组(20%vs4.4%,P<0.05),红细胞缓解率也高于CTX组(63%vs 50%,P>0.05).(3)自身抗体变化:MMF与CTX组患者分别有78.9%及69.6%血清抗-dsDNA转阴,ANA转阴率分别为36.9%和8.7%(P<0.05).(4)肾脏病理变化:5例行重复肾活检.MMF组2例达部分缓解,肾小球增生性病变及血管炎性病变消失,上皮侧沉积物未减少,CTX组3例(1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仍见增生性病变及袢坏死,2例未缓解者上皮侧沉积物增多.(5)副作用:MMF组并发带状疱疹2例,上呼吸道感染、白细胞减少各1例,CTX组2例并发带状疱疹及细菌性肺炎,4例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各有1例并发白细胞减少、肝酶升高和脱发.结论:激素联合MMF治疗Ⅳ+Ⅴ型狼疮性肾炎6个月的临床缓解率高于CTX,但绝大部分仅获部分缓解,对此类型LN佳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刘春蓓;胡伟新;谢红浪;章海涛;陈惠萍;曾彩虹;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不同组织学类型及其足细胞数目与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成人特发性FSG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组织形态学特点包括足细胞计数,并比较不同组织学分型及其足细胞数目与临床的联系.结果:经典型、顶部型、细胞型、脐部型和塌陷型FSGS分别占34.5%、31.9%、18.6%、11.5%和3.5%.24h尿蛋白定量及蛋白尿>10g/d的患者以细胞型多[分别为(10.5±5.1)g/d和57.1%],与顶部型[(6.7±6.6)g/d和19.4%]接近(P<0.01),显著高于经典型[(5.5±5.1)g/d和17.9%)脐部型[(3.5±3.1)g/d和0](P均<0.001);血肌酐水平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顶部型[(143.8±105.2)μmol/L和38.9%]和细胞型[(125.4±73.0)μmol/L和33.3%]高于经典型[(103.9±59.1)μmol/L和23.1%]和脐部型[(98.3±54.8)μmol/L和23.1%],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型节段硬化球比率相似,球性硬化比率顶部型[(2.7±7.9)%]和细胞型[(4.7±10.9)%]明显低于经典型[(11.4±14.4)%]和脐部型[(14.7±15.3)%](P均<0.05);顶部型(69.4%)和细胞型(71.4%)小管间质急性病变明显多于经典型(35.9%)和脐部型(30.8%)(P<0.05);慢性小管间质病变(11.1%,19.0%和53.8%,69.2%)及血管病变(58.3%,52.4%和87.2%,76.9%)则少于经典型和脐部型(P<0.05).FSGS患者肾小球足细胞计数较正常组明显下降,细胞型下降少,其次是顶部型,经典型和脐部型下降较明显.尿蛋白完全缓解和肾功能恢复正常的发生率,顶部型(52.6%和81.8%)和细胞型(46.2%和80%)高于经典型(33.3%和33.3%)和脐部型(18.2%和0).结论:顶部型FSGS蛋白尿明显,但足细胞数目减少的程度较轻,尽管伴较明显的急性小管间质损伤,但经治疗后尿蛋白完全缓解和肾功能恢复正常的发生率高,细胞型与顶部型有相似之处.经典型和脐部型尿蛋白较少,但足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同时小管间质慢性损伤和血管病变明显,对治疗反应差.提示对FSGS患者在根据组织形态学改变进行分型的基础上,结合足细胞病变的分析,有可能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新途径.
作者:曾彩虹;刘志红;苏健;黎磊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前瞻性观察他克莫司(FK506)联合霉酚酸酯(MMF)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AHR)的挽救治疗的有效性,为中国肾移植受者AHR的救治寻找一个可行的方案.方法:160例肾移植受者,根据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移植肾组织C4d染色符合AHR诊断标准者11例,所有患者在排斥发生时均立即应用FK506联合MMF治疗,除激素冲击外,所有患者均不接受免疫吸附、血浆置换等其他治疗方案,需要透析的患者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结果:11例符合AHR的诊断,均表现为急剧的移植肾功能下降,治疗上无一例对冲击治疗有反应,所有患者移植肾组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部位均有弥漫的C4d沉积,接受FK506联合MMF治疗初期,所有患者仍表现为移植肾功能的进行性减退,其中10例接受了CBP治疗,在治疗4~26(16.19±6.16)天后,¨例患者均出现尿量增多,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平均随访12.8个月,移植肾功能均保持稳定.结论:在中国人中,FK506联合MMF能够有效逆转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的难治性AHR,并且副作用少,经济安全,是适合中国人特点的一种治疗方案.
作者:孙启全;黎磊石;唐政;陈劲松;季曙明;沙国柱;程震;曾彩虹;陈惠萍;周虹;刘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柔红霉素(DRB)诱导大鼠肾小球硬化过程中,内源性血管生成素的异常变化及其病理作用.方法:7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0只,DRB组40只,从DRB组大鼠尾静脉按15 mg/kg注射DRB,分别于注药后的第1、2、4、6、8、12周,随机取各组大鼠5只,收集24h尿量,采血取肾,检测24h尿蛋白定量(24hUPQ)、血浆Angiopoietin-1(Ang1)、Angiopoietin-2(Ang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用PAS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随病变的进展,肾小球表达Ang1mRNA和蛋白下调,表达Ang2mRNA、Ang2蛋白、TNF-α蛋白和Fn蛋白上调.DRB组肾小球内Ang1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与24hUPQ呈负相关;血浆Ang2、肾小球Ang2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与24hUPQ呈正相关;血浆TNF-α浓度和肾小球局部的TNF-α蛋白表达分别与肾小球内Ang2mRNA和蛋白表达呈正相关.肾小球内Ang2蛋白表达与Fn蛋白表达、MAEM呈正相关.结论:肾小球局部Ang1表达减少,Ang2表达上调,与DRB诱导大鼠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浆Ang2浓度升高和肾小球内Ang2表达上调,可能共同介导了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增高.
作者:卢远航;邓安国;李宁;杨晓;刘建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霉酚酸酯(MMF)与环磷酰胺(CTX)治疗新月体性狼疮性肾炎(CLN)的疗效、复发率、远期预后和副作用的差异.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5年6月在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住院肾活检确诊(新月体形成率≥50%)CLN且经MMF或CTX诱导治疗的患者进行一般状况、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缓解率、复发率、副作用发生率及预后的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52例CLN患者中,接受CTX治疗25例(2例失访),MMF治疗27例(1例失访).CTX组和MMF组患者一般状况、临床表现及狼疮活动性指数(SLE-DAI)、病理损害程度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12个月时缓解率分别为69.6%和73.1%,MMF组完全缓解率(53.8%)显著高于CTX组(26.1%),复发率(10.5%)则显著低于CTX组(43.8%),CTX组复发者多来自部分缓解者(占部分缓解患者的40.0%).CTX组有部分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包括肺部感染(3例,占13.0%)、肝损害(2例,占8.70%)和白细胞下降(1例,占4.35%);MMF组带状疱疹1例(占3.85%)、白细胞下降1例(占3.85%).CTX组和MMF组随访时间分别为:10~80(38.5±21.2)月和12~90(41.1±27.0)月,无显著性差异.CTX组有2例(8.70%)患者分别在随访第48个月和第60个月进入终末期肾衰(ESRF),3例(13.0%)死亡,其中2例死于重症肺部感染,1例患者死于尿毒症后脑出血;MMF组有2例(7.41%)患者分别在随访第8个月和第24个月进入ESRF,无死亡病例.结论:与传统CTX方案比较,MMF治疗CLN取得更高的完全缓解率和低复发率,且感染副作用较CTX少见,安全性好.
作者:杨光;唐政;陈惠萍;胡伟新;曾彩虹;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亲属肾移植目前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肾脏移植的主要途径,一半以上的供体来源于亲属活体供肾.我国肾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预计在今后的几年中会呈现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的亲属肾移植数量不足肾移植总数的5%,亲属活体肾移植将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下面就我院近几年开展亲属移植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作者:朱同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国内尸体肾移植已经普及,人/肾存活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供肾短缺仍是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肾移植的广泛开展,供求矛盾必将更趋尖锐.目前解决供肾短缺的一个很好途经就是活体肾移植,遗憾的是活体肾移植在我国开展很少,仅占2%左右,我院近年也仅占4%,世界发达国家活体肾移植比例相当大,美国2005年活体肾移植数量首次超过了尸体肾移植,在日本高达82%.
作者:王亚伟;闵志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有机溶剂(碳氢化合物)是指脂肪族,脂环族,芳香族,卤族及氧化碳氢化合物,乙烯醇类以及用于多种工业加工和家庭使用的有机溶剂.自1975年以来国外已报道多项有关有机溶剂肾毒性的研究,并提示了有机溶剂和肾脏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吴燕;刘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SLE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表明基因背景在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SLE是散发的,说明环境因素或某种未知因素也参与SLE的发病.本文重点讨论基因易感性、性激素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体内免疫调节系统及环境因素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章海涛;胡伟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迄今为止,器官移植的关键依然是防止排斥反应.因此,发展新型免疫抑制剂和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是提高移植器官远期预后的关键.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移植初期诱导、维持治疗和逆转已经发生的排斥反应.本文就这一方面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文吉秋;王金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IgA肾病(IgAN)被临床认识已近40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gAN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基因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不再将IgAN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疾病的临床表型(单纯血尿至大量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病理表现(轻度系膜病变至肾小球硬化)或病情进展速度(尿检正常至终未期肾衰)错综复杂,是由多基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仅就特发性IgAN 临床及与临床相关的病理生理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作者:俞雨生;王金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自1954年Merrill等[1]实施人类首例同卵双生兄弟间活体亲属供肾移植以来,肾移植技术,现已成为救治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有效手段.特别在西方国家,活体供肾已被广泛应用[2].美国从2001年以来,活体供肾年移植量显然超过尸肾移植[3].在伊朗,自从1984年以来已做肾脏移植16 000例,约95%以上的肾脏移植来源于活体供肾.
作者:季曙明;唐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是采用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技术清除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体内毒素,部分替代肝功能,使患者能维持生命直至肝功能恢复或接受肝移植手术.由于肝脏是功能复杂的器官,到目前为止,ALSS还无类似血液透析成功治疗急慢性肾衰的定型装置,多数ALSS仅能替代部分肝脏功能,临床治疗效果也未达成共识.ALSS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及混合型三种.非生物型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浆置换、血液及血浆灌流、白蛋白透析.
作者:季大玺;龚德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超滤失败(ultrafiltration failure)一般是指超滤衰竭或失超滤.随着腹腹透析(PD)龄的延长,超滤失败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研究显示,4年以上PD的患者中,超滤失败的发生率高达36%[1].超滤失败不仅是导致PD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无法及时清除体内的水份而处于容量负荷过多状态,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并进而增加死亡率.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积极防治超滤失败非常重要.
作者:林爱武;钱家麒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