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大黄酸对STZ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其Ⅰ型(TβR Ⅰ)、Ⅱ型受体(TβRⅡ)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TZ腹腔注射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96只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低剂量大黄酸治疗组[35 mg/(kg·d)]和高剂量大黄酸治疗组[70mg/(kg·d)].第4、8、12周各组处死8只大鼠并收集标本,记录体重、左肾重,检测血糖、血肌酐、24 h尿蛋白排泄量,ELISA法检测24h尿TGF-β水平.RT-PCR法、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GF-β、TβR Ⅰ、TβRⅡ、FN及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及24h尿蛋白排泄量明显增高,肾组织TGF-β、TβR Ⅰ、TβRⅡ及FN mRNA表达水平在12周内表现进行性升高,肾组织GLUT1 mRNA水平在12周内表现为先下调,再上调的趋势.而肾组织TGF-β、TβR Ⅰ、TβRⅡ、FN及GLUT1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在8周时达到高峰值,12周时表现下降.大黄酸治疗可时间-剂量依赖性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减少24h尿蛋白排泄量,血肌酐水平下降,使肾重指数下降.大黄酸治疗可时间-剂量依赖性下调糖尿病大鼠肾组织TGF-β、TβR Ⅰ、TβRⅡ、FN及GLUT1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论:大黄酸可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一方面直接减少TGF-β的合成,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已糖胺通路异常活化,抑制GLUT1的产生及其功能活性,减少TGF-β的产生,从而下调TβR Ⅰ、TβRⅡ表达,降低肾内TGF-β系统活性,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作者:龚伟;黎磊石;孙骅;张鑫;苏健;曾彩虹;刘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4例肾移植术后肺部蠊缨滴虫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4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确诊蠊缨滴虫感染,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治疗、预后.结果:(1)4例肾移植术后肺部蠊缨滴虫感染均在术后2~3个月出现,其中2例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细菌和巨细胞病毒).(2)病程早期均表现为单纯发热,胸片和CT显示肺门轮廓模糊、密度增高、结构不清,部分支气管影增粗,紊乱;病程中可出现咳嗽、咯痰、胸闷、气短.(3)4例经甲硝唑治疗及撤减免疫抑制剂后4~7天3例体温降至正常,1例降至37.5℃;胸片和CT上的渗出性改变明显吸收消散;2例患者治疗后行重复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镜检可见大量死亡的蠊缨滴虫.结论:(1)肺部蠊缨滴虫感染早期表现隐匿,对于病原学诊断不明确和治疗反应不佳的术后肺部感染患者,需注意蠊缨滴虫感染的可能;(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镜检是诊断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确切手段,撤减免疫抑制剂同时进行甲硝唑治疗可以迅速有效地缓解病情.
作者:王泳;唐政;季曙明;陈劲松;程震;程东瑞;张真;刘志红;黎磊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FK506)与霉酚酸酯(MMF)联合应用延缓移植性肾病肾功能进展的疗效.方法:选择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异常,并经移植肾活检病理证实为慢性移植性肾病患者46例,将原环孢素A(CsA)切换为FK506,同时联合MMF和激素.FK506起始剂量0.08 mg/(kg·d),MMF 1.5g/d,监测切换12个月后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ml/(min·1.73 m2)]、24 h尿蛋白定量(g)变化.结果:切换为FK506治疗12个月后,平均血清肌酐由(293±45)μmol/L降至(198±24)μmol/L(P<0.05).GFR由(39.77±2.35)ml/(min·1.73m2)提高至(49.87±3.17)ml/(min·1.73m2),24h尿蛋白定量由(4.8±0.8)g降至(1.9±0.7)g(P<0.05).副作用包括高血糖(6例)、震颤(8例)、腹泻(4例)、白细胞减少(2例)、带状疱疹(1例)、骨痛(1例).结论:FK506可以有效延缓移植肾病进展.
作者:刘静;管德林;息金泼;黄真;吴建臣;赵勇;周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体脂分布特点与肥胖相关性肾病(ORG)的发生及其进展中的关系.方法:对照研究30例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的ORG患者和19例无肾脏损伤的单纯性肥胖患者,借助CT测量两组患者腹部脂肪的面积;采用B超测量肾周脂肪厚度,检测、记录胰岛素抵抗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以及体重指数、血脂等相关指标.并根据CT测定的内脏脂肪面积,将ORG患者分为3组,分别比较各组临床、病理和代谢异常的指标.结果:ORG患者全部(100%)表现为腹型肥胖,单纯肥胖患者中腹型肥胖仅占78.9%;前者内脏脂肪的面积约为后者的1.3倍.腹型肥胖导致ORG发生的风险是外周型肥胖患者的8.0倍.ORG空腹血糖(P<0.05)、胰岛素水平(P<0.05)和胰岛素抵抗水平(P<0.01)明显高于单纯肥胖患者.ORG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单纯肥胖患者(P<0.05),但三酰甘油及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彼此间无明显差异.随着内脏脂肪面积的增大,ORG三组患者尿蛋白排泄量[(0.89±0.41),(1.47±0.69)和(2.25±1.23)g/24h]、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40%,50%和100%)的比例明显增加(P<0.05,ANOVA).与之相对应的是,肾小球滤过率、胰岛素抵抗程度亦随着内脏脂肪面积的增大而增加(P<0.05,ANOVA),脂质代谢差异不显著.C反应蛋白水平随内脏脂肪面积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P>0.05,ANOVA);而肾周脂肪厚度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腹部脂肪的堆积不仅与ORG的发生,还与该病的进展密切相关.其中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可能起主要的作用.
作者:陈慧梅;刘志红;杨斌;蔡军;陈燕;王庆文;黎磊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黄酸和苯那普利对糖尿病db/db小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比较二者疗效的差别,同时探讨大黄酸联合苯那普利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8周龄的db/db和db/m小鼠分为五组:A:db/m正常小鼠对照组;B:db/db糖尿病小鼠对照组;C:db/db糖尿病小鼠大黄酸[150mg/(kg·d)]治疗组;D:db/db糖尿病小鼠苯那普利[10mg/(kg·d)]治疗组;E:大黄酸[150mg/(kg·d)]联合苯那普利[10mg/(kg·d)]治疗组.于不同治疗时间(4周、8周、12周)测定各组体重、血糖、血脂(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24h尿白蛋白水平.肾组织病理切片行HE、PAS染色,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对肾小球病理形态学改变进行定量分析.免疫病理观察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以及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并行半定量评分.结果:大黄酸组在治疗8周时体重、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24h尿白蛋白排泄较糖尿病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12周时肾小球肥大、基质增生较糖尿病对照组明显改善,TGF-β、FN在肾小球中表达下调;苯那普利组治疗8周时24h尿白蛋白排泄较糖尿病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12周同样可减轻肾组织病变;大黄酸联合苯那普利组治疗第4周就能明显降低胆固醇、减轻尿白蛋白排泄,并且在治疗12周时血肌酐水平较糖尿病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肾小球肥大以及基质增生较糖尿病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同时TGF-β以及FN的表达下调更为显著.结论:大黄酸可改善db/db小鼠的肥胖程度、降低血糖、脂代谢紊乱,同时能降低尿白蛋白的排泄、改善肾功能,明显减轻db/db小鼠的肾脏病变;苯那普利同样可降低尿白蛋白排泄,改善肾功能,减轻肾组织病理改变.大黄酸和苯那普利联合治疗较单独用药更早的降低尿白蛋白排泄和改善血脂水平,同时改善肾功能和减轻肾组织病变的疗效也更加明显,大黄酸和苯那普利联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二者单独用药.
作者:贾忠辉;刘志红;郑敬民;曾彩虹;黎磊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是一组连续变化的临床综合征,往往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早出现的器官功能障碍.主要病理改变是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导致的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治疗上遵循呼吸病学与危重病医学紧密结合的原则,治疗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机械通气改善肺氧合功能,多器官功能支持(MOST)以及调节液体平衡等.
作者:钟南山;徐远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肾移植术后感染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着肾移植患者的人/肾存活率.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临床应用,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不断下降.然而,感染,尤其是危及生命的严重肺部感染却有上升趋势.常见的严重感染有肾移植术后3个月左右的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临床经过凶险,文献报道当合并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死亡率高达65%~90%.近年来,我们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技术综合救治肾移植术后重症CMV肺炎合并ARDS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抢救成活率有了明显提高,使患者死亡率降低至20%.现将几点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唐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理想治疗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去除病因;(2)中止肺损伤;(3)减轻肺水肿;(4)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失调;(5)保证组织氧供;(6)减少并发症;(7)修复肺损伤;(8)缩短病程.尽管目前机械通气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但是尚无有效的方法中止ARDS的炎症性肺损伤,所以每年仅美国死于ARDS的患者数即达6万左右,估计中国可能有20~30余万,因为上海市ARDS协作组调查结果表明2001年3月至2002年2月ARDS死亡率达71.8%.因此,近年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进步,又重新引发了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ARDS的兴趣.
作者:白春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动脉入口、主干或其主要分支狭窄,引起肾实质缺血产生的继发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参与发病过程.肾血管性高血压一方面可以导致心、脑、肾等多种靶器官损害;另一方面,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病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逆性,因而日趋受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就肾血管性高血压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改变,治疗等方面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馨;王庆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常见的病因之一[1].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的资料表明,膜性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总数的9.89%[2].由于本病病程迁延、病情易于反复,预后差别较大,存在肾功能逐渐恶化和自发缓解两种倾向,且药物治疗时间长、敏感度不一、副作用多,加之对IMN的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缺乏病因性治疗方法,因此对IMN的治疗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至今尚无公认的佳治疗方案.
作者:张苏华;刘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ve crises)通常按靶器官的功能状况分为高血压急症(hypertensive urgencies)和高血压危症(hypertensive emergencies).如果血压急剧升高同时伴有急剧或者进行性靶器官损害称为高血压危症;如不存在急性靶器官损害,则称为高血压急症,包括较重的3级高血压、高血压伴有视乳头水肿和严重的围术期高血压等[1].
作者:鲍浩;王庆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膜性肾病(MN)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其病理特点为局限于肾小球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不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
作者:王瑞石;刘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高血压与肾脏病关系密切,绝大多数慢性肾脏病患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均伴不同程度的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也引起肾脏损伤.CKD患者属于心血管疾病极高风险组人群[1],高血压可以引起严重心血管并发症,伴有CKD的高血压患者其预后更为恶劣.
作者:贾忠辉;李世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合并高血压临床常见.大约40%的CKD 2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处于60~90 ml/min·1.73 m2之间]合并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随着GFR下降,高血压发病率进一步增高,GFR<30 ml/min·1.73 m2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超过75%(图1)[1].
作者:杨光;唐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近年来,Nephrin、Podocin、CD2AP和α-actinin-4等重要足细胞结构蛋白和细胞骨架分子的确立,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1~5].然而,由于蛋白尿临床病理以及遗传背景的异质性,其发生机制尤其是分子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作者:邢燕;范青锋;丁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高血压是影响心血管疾病及肾脏疾病患者病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血压的控制对减少或预防心、脑、肾等并发症,对于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经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UFDA)批准的降压药已多达200余种,临床试验证实,现有的降压药是能够有效控制血压的[1],新出现的降压药在降压同时还具有更显著减少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副作用等优点.
作者:刘春蓓;胡伟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随着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使用,肾移植术后早期人/肾的存活已经得到极大改善[1],带肾死亡或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成为肾移植治疗的主要障碍.高血压是肾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及心脑血管疾病(cardiavescular disease,CVD)的主要原因[2].
作者:王泳;季曙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蛋白激酶家族参与多种关键的细胞周期功能的调节,对细胞DNA损伤、修复及重组起调控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和Akt(蛋白激酶B)参与的信号通路在信号传导上起重要作用,可活化一系列其他的激酶链.
作者:章海涛;季曙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