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金陵医院肾脏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298X
  • 国内刊号:32-1425/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3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江苏省优秀期刊
  • 泌尿科学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0年3期文献
  • 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过表达致足细胞足突形态改变的形态计量学分析

    目的:定量研究足细胞过表达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TRPC6)引起足细胞足突形态变化的特征. 方法:建立足细胞过表达TRPC6的细胞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Con)、转染空载体组(GFP)和过表达TRPC6组(OverTRP),并分别给予TRPC6离子通道特异性激动剂OAG和阻断剂U73122处理足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摄片,图像分析仪进行分析,并应用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分别检测足细胞足突的表面积密度、突触长径和足突平均宽度,以研究TRPC6通道蛋白高表达所引起的小鼠足细胞足突的形态变化. 结果:共聚焦成像分析结果可见,足细胞过表达TRPC6后,足突表现出回缩的形态特点.形态计量学的结果进一步表明,过表达TRPC6的足细胞足突表面积密度减小(OverTRP:500.97±98.25 vs Con:915.5±130.83,P<0.05)、突触长径缩短(OverTRP:58.32±5.41vs Con:91.41±9.13,P<0.05)、平均宽度缩短(OverTRP:7.97±2.64vs Con:12.43±1.47,P<0.05),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过表达组突触长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为显著(P<0.05). 结论:足细胞离子通道蛋白TRPC6的过表达,可诱导足细胞足突形态发生改变,表现为足突回缩,可能是参与蛋白尿发生的形态学基础,为今后对该通道蛋白功能与相关分子间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形态依据.

    作者:姜丽娜;丁洁;管娜;苗鸿才;冯泉城;苗静;范青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免疫学特点、肾脏病理改变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女60例,男2例,平均年龄(36.8±10.7)岁]伴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特征及预后. 结果:88.1%患者尿渗量减低,49例(79%)存在肾小管酸中毒(RTA),其中Ⅰ型44例(89.8%),Ⅱ型2例(4.1%),Ⅲ型3例(6.1%).47例(75.8%)存在低钾血症,9例(14.5%)存在肾性尿崩症,1例(1.6%)存在Fanconi综合征.43例(69.4%)有蛋白尿,尿蛋白0.42~7.51 g/d[平均(1.17±1.16)g/d],其中41例(95.3%)尿蛋白<2g/d,均为小管性蛋白尿,2例(4.7%)尿蛋白>3.5 g/d,4例(6.5%)有镜下血尿,9例(14.5%)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45例(72.6%)存在高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低依次为:抗SSA(86.0%),ANA(77.4%),抗SSB(52.6%),RF(39.5%),抗心磷脂抗体(21.6%),抗RNP抗体(15.3%).肾脏病理56例为间质性肾炎,其中6例伴系膜增生及IgA沉积,2例伴肾小球膜性病变,6例肾小管间质及小球基本正常.56例平均随访(37.5±3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5年、10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 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以尿浓缩功能减低和RTA伴低钾血症为常见,肾脏病理主要为间质性肾炎,少部分患者可有系膜增生伴IgA沉积、肾小球膜性病变,远期预后较好.

    作者:刘正钊;胡伟新;章海涛;鲍浩;刘志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XCL16在db/db糖尿病肾病小鼠肾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过程中,CXCL16在db/db小鼠肾脏中的表达变化,并对其与DN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选取分别代表DN不同发展阶段的4、8、12、16和20周龄的dh/db小鼠和同龄db/m小鼠各6只;取左肾的一半用于提取总RNA;右肾用于制作冰冻切片、石蜡切片、电镜标本等;利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分析各组小鼠肾脏中CXCL16 mRNA相对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CXCL16蛋白在各组小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同时测定各组小鼠的体重、血糖、血三酰甘油、血胆固醇和24h尿白蛋白排泄量,分析各组小鼠的肾脏组织病理情况以了解小鼠DN的发生发展情况. 结果:(1)与同龄的db/m小鼠相比,4周龄的db/db小鼠的体重有所增加,但血糖、血三酰甘油、血胆固醇、24h尿白蛋白排泄量均无明显差异,肾脏组织病理分析也无明显变化,说明4周龄的db/db小鼠尚未发生糖尿病;但8周龄的db/db小鼠的血糖、24h尿白蛋白排泄量均已有明显升高,且肾组织中也已出现肾小球肥大、系膜区扩张、基膜增厚等DN病理改变,说明8周龄的db/db小鼠已发生了DN,但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8周龄db/db小鼠的DN仍较轻,可代表DN早期的情况;自8周龄以后,db/db小鼠的血糖、血三酰甘油、血胆固醇、尿白蛋白排泄量以及肾小球肥大、系膜区扩张、基膜增厚等情况随着鼠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增加,说明db/db小鼠的DN不断进展.(2)与同龄的db/m小鼠相比,CXCL16在4周龄的db/db小鼠肾脏中的表达并没有明显变化;但8周龄db/db小鼠肾脏中CXCL16的表达水平已有所增加.此后,随着鼠龄的增加,DN的进展,CXCL16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3)在成年正常小鼠,CXCL16主要分布于小鼠肾脏髓质的小管中,相对来说在肾脏皮质中的分布较少;在DN小鼠,分布在肾小管和小球中的CXCL16均有明显增加;且肾小球CXCL16的表达增加主要发生在足细胞的位置.(4)CXCL16在幼年小鼠(指4周龄的db/m和db/db小鼠)肾脏中的表达分布与成年小鼠(指8周龄以上)亦存在一些差异,这可能提示CXCL16与小鼠肾脏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关. 结论:db/db小鼠肾脏中CXCL16的表达随DN的发生发展而增高,至少在时间上与DN具有相关性,提示CXCL16可能参与DN的病理过程.

    作者:郑敬民;朱小东;张明超;王建平;徐丽丽;谌达程;刘志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丙基硫氧嘧啶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归

    目的:回顾性分析丙基硫氧嘧啶(PTU)相关ANCA血管炎伴肾脏损害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归.方法:因Graves病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服用PTU后出现血清ANCA阳性伴肾脏损害患者12例[女性11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32.4±13.8)岁],均行肾活检病理检查和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转归. 结果:12例患者服用PTU 2~264月(中位时间42月),肾脏病程(11.5±20.1)月,ANCA类型均为P-ANCA,其中11例为MPO-ANCA阳性,1例MPO-/PR3-ANCA双阳性.临床均表现血尿(其中5例肉眼血尿)及蛋白尿[(1.9±1.6g/24h)],7例(58.3%)存在肾功能不全[SCr(282.88±335.92)μmol/L],其中3例人院时即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肾活检病理10例为寡免疫复合物节段坏死性肾炎伴新月体形成,2例为节段坏死性肾炎伴膜性病变.治疗上均停用PTU并接受免疫抑制治疗,随访3-60月(中位时间19月),1例进入终末期肾衰,1例SCr倍增,2例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完全缓解(肾功能正常,尿检阴性).血清ANCA 2例转阴,9例滴度下降,1例无变化.3例肾血管炎复发伴血清ANCA滴度升高. 结论:本组PTU相关血管炎肾功能损害严重,病理改变除与ANCA相关的肾血管炎外,还合并膜性病变,预后不佳,停用PTU后ANCA持续阳性且滴度升高与复发相关,表明对ANCA水平升高者需维持免疫抑制治疗.

    作者:陈樱花;胡伟新;贺红光;章海涛;刘正钊;刘志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肌卫星细胞功能异常在慢性肾脏病骨骼肌消耗中的机制

    目的:骨骼肌消耗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特征,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MSC)是具有自我增殖和更新能力的成肌干细胞,MSC功能异常可引起肌肉萎缩.本研究探讨MSC在CKD小鼠骨骼肌消耗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5/6肾切除制作小鼠CKD模型,以假手术组为对照组.以免疫组化标记胫骨前肌层粘连蛋白(laminin),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并计算面积百分位图;RT-PCR检测腓肠肌Pax-7、MyoD、Myf-5、Myogenin及myostatin mRNA表达水平;分离并原代培养骨骼肌MSC,原位免疫组化检测Pax-7和MyoD表达,检测分化后新形成的肌纤维胚胎型肌球货白重链(eMyHC). 结果:造模一个月后,CKD小鼠体重和骨骼肌重量明显下降,形态学表现为胫骨前肌明显变细,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面积百分位图明显左移;肌肉组织的Pax-7、MyoD、Myf-5和Myogenin m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myostatin mRNA表达则明显上调;原代培养的MSC中,CKD组的Pax-7和MyoD阳性细胞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化后新形成的eMyHC阳性肌纤维数目也明显降低. 结论:CKD可引起显著的骨骼肌萎缩,使MSC增殖和分化功能下降,myostatin水平升高可能是抑制肌卫星细胞功能的重要原因.

    作者:王会玲;张丽萍;张金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循环内皮细胞检测在移植肾血管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s)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及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行移植肾活检患者42例.依肾活检病理改变,将患者分为移植肾正常改变组(组Ⅰ)和AR组(组Ⅱ),组Ⅱ再分为急性血管性排斥组(组Ⅱ-A)、急性混合性排斥组(组Ⅱ-B)和急性间质小管性排斥组(组Ⅱ-C).患者在移植肾活检前2d抽外周血,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方法检测CECs并计数. 结果:组Ⅱ(n=25)CECs计数高于组Ⅰ(n=17)(27.0±13.6 vs 14.6±4.2,P<0.01).组Ⅱ-A(n=5)CECs计数高于组Ⅱ-C组(n=13)(38.6±6.8 vs 19.5±9.5,P<0.01),组Ⅱ-B(n=7)CECs计数高于组Ⅱ-C(32.6±15.9 vs 19.5±9.5,P<0.01),而组Ⅱ-A和组Ⅱ-B之间CECs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Ⅱ-C的CECs计数虽然高于组Ⅰ,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Cs计数升高(CECs≥24 cells/ml)组动脉内膜炎发生率较高(P<0.01).组Ⅱ中CECs升高者耐激素比例高(P<0.05),1年后移植肾存活率低(P<0.01).Ⅱ-A组经治疗后CECs计数随着移植肾功能改善下降(P<0.01). 结论:肾移植受者CECs计数可作为判断排斥反应中血管病变及治疗反应的重要指标.

    作者:文吉秋;陈劲松;陈惠萍;郑春霞;程东瑞;刘志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足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对体外培养的足细胞整合素连接激酶(ILK)、nephrin和desmin表达以及细胞表面形态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CTGF介导足细胞损伤的机制. 方法:不同浓度rhCTGF(0、10、50ng/ml)干预足细胞24h,观察rhCTGF对ILK、nephrin及desmin表达影响的浓度效应.以浓度为50 ng/ml的rhCTGF干预足细胞0h、24h、48h,观察rhCTGF对ILK、nephrin及desmin表达影响的时间效应.分别用real time 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LK、nephrin及desmin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rhCTGF对足细胞表面形态的影响. 结果:在基础状态下,足细胞表达其标志蛋白nephrin及少量desmin,10ng/ml rhCTGF可使desmin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nephrin表达显著下降(P<0.05),随着rhCTGF浓度增加,desmin表达进一步增加(P<0.05),而nephrin表达进一步减少(P<0.05);rhCTGF刺激24h,足细胞desmin表达上调(P<0.05),而nephrin表达下调(P<0.05),48h,desmin表达进一步增加(P<0.05),而nephrin表达进一步减少(P<0.05).在基础状态下,足细胞表达一定量的ILK,rhCTGF能上凋足细胞ILK表达.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足细胞胞体表面相对光滑,微绒毛较少;rhCTGF(50 ng/ml)刺激24h后,足细胞细胞表面形态发生改变,形成大量微绒毛. 结论:CTGF能引起足细胞nephrin表达下调,desmin表达上调,促进足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分化;CTGF能引起足细胞微绒毛化.同时,CTGF能诱导足细胞ILK表达增加,推测ILK表达上调可能是足细胞损害机制之一.

    作者:许莉敏;刘必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欧美国家患者引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的首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DN发病隐匿,早期不易被发现,而临床一旦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进展迅速.高血糖是导致肾脏损害的根本原因,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高血糖可预防DN的发生,或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尤其在DN的早期,降血糖对延缓DN发生发展的意义要大于降血压,因此DN患者的血糖管理至关重要.

    作者:翁建平;朱延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慢性肾脏病糖尿病患者如何使用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肾病以及CKD合并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问题.由于CKD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氧化应激、营养不良、药物(如激素、钙神经拮抗剂等)以及透析等因素的影响,使CKD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更加复杂.另外,肾功能受损时,部分降糖药物药代动力学发生变化,易导致低血糖或乳酸酸中毒等不良事件.因此,对CKD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透析治疗阶段,应摸索患者饮食、透析、降糖药物与血糖变化的关系及规律,制定个体化和精细灵活的治疗方案,方能有效和安全控制血糖达标.

    作者:何娅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肾脏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口服降糖药的应用

    糖尿病可以导致糖尿病肾病,治疗肾脏疾病的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神经钙蛋白抑制剂、利尿剂等)也可引起血糖升高甚至医源性糖尿病.作为可逆转性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糖对于延缓肾脏损害、保护心脑血管有着重大意义.口服降糖药物凭借其服用方便等优势,在临床上广泛使用.除了遵循降糖治疗的一般原则之外,合并肾脏损害的患者在选用口服降糖药物时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作者:谢红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糖尿病肾病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F)的重要病因之一.DN发病由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IR)、细胞因子作用及遗传背景等多因素共同造成,故强调综合性治疗,但同时也导致其治疗方法的复杂多变.DN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手段已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如何更好地治疗DN,延缓肾功能损害进展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新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动物实验进行验证.本文从动物实验角度就目前DN的治疗方法及可能性作一综述,以期予临床治疗一些参考.

    作者:高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肾脏的再生机制

    成人肾脏再生的机制一直是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试图通过阐明肾脏再生的机制,为肾脏病的治疗寻找新的突破口.目前有大量关于肾脏修复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以求证肾脏是否具有通过再生自我修复的能力.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成年哺乳动物肾脏的终末分化细胞是否具有再生的能力?肾脏是否存在多能前体细胞?肾外来源的细胞是否能迁移至肾脏参与损伤修复?近有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鲍曼囊的壁层上皮细胞可能是一组具有再生潜能的肾脏前体细胞,参与足细胞及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并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这些发现为理解肾脏修复的机制和不同肾小球病变的机制都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综述关于肾脏再生机制的新进展,特别是壁层上皮细胞在肾脏再生中的作用.

    作者:黄湘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以尿检异常为首发症状的Wilson病

    病史摘要现病史患者,男性,19岁,因发现尿检异常2年余,于2009-02-02入院.2006-06-15患者在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有发热、咽痛,体温高达38.5℃,次日体温恢复正常,恶心呕吐好转,在当地医院就诊,尿常规示蛋白2+、隐血3+,血压及血清肌酐(SCr)正常.6月19日来我院就诊,辅助检查示尿蛋白0.71 g/24h,尿沉渣红细胞60万/ml,均一型,SCr 91.05 μmol/L,B超示双肾大小(左肾:100 mm×33 mm×50 mm;右肾:98 mm×30mm ×49 mm)及形态正常.

    作者: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KDIGO临床实践指南:肾移植受者的诊治(纲要)

    Ⅰ免疫抑制治疗1 诱导治疗1.1 推荐在肾移植术前或术中即开始联合应用免疫抑制药物(1A,括弧内为证据级别,下同).1.2 推荐将使用生物制剂诱导治疗纳入肾移植受者(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KTR)初始的免疫抑制方案中(1A).

    作者:孙启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的新认识

    脓毒症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血液滤过(hemmofiltration,HF)通过清除血液中细胞因子,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死亡率,并进行了相关临床研究.早期HF标准剂量为前稀释模式下超滤率1~2 L/hr,2000年后的研究证实HF超滤率增至35 ml/kg·hr可改善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预后,并提出了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的概念.目前HVHF有两种模式,即每日连续性24h HVHF(超滤率50~70 ml/kg·hr,CHVHF)和间歇性或脉冲式HVHF(IHVHF).但HVHF 临床应用还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如血流量、血管通路、前/后稀释模式选择、滤器类型、置换液等问题.本文拟对HVHF治疗脓毒症的新进展和技术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朱冬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新认识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由于病因不同,AKI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病情进展速度各不相同,其治疗和转归上也相差甚远.目前对AKI的治疗手段种类繁多,但主要的治疗方式仍然以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为主的支持性疗法[1-3]虽然已经有多种RRT的模式应用于临床,如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连续性血液滤过以及近的持续性低效透析(sustained low efficiencydialysis,SLED),但AKI相关的病死率仍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危重患者中超过了50%[4].所以,提高AKI患者存活率的关键除早期开展治疗外,更重要的是应根据患者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

    作者:俞雨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KDIGO:改善肾脏疾病预后的全球大行动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2006年世界肾脏日(World Kidney Day)的发起,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唤醒了大众对CKD及其危害的认识,由此而带动的世界不同地区CKD发病率普查的结果,对各国政府机构CKD卫生防预政策的制定和经费投入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更有力地应对CKD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提高CKD的治疗水平,亟需在世界范围内系统整合现有治疗手段,充分利用各国、各地区的资源,通过国际间的大合作,制定出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存的指南,并在全球加以推广.

    作者:刘志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