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回顾性分析狼疮性肾炎(LN)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方法:经肾活检确诊的初治LN患者699例,其中女性607例,男性92例,平均年龄28.4±11.1岁,根据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分为股骨头坏死组(n=41)和无股骨头坏死组(n=658)两组,回顾性分析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征,比较两组间临床、免疫学及肾脏病理指标的差异,Logistic回归法分析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 结果:41例(5.9%)LN患者在随访42 ~ 94月(中位时间58月)并发股骨头坏死,男性发生率(9.8%)高于女性(5.3%),病理类型以Ⅴ+Ⅲ型为多(13%),其次为Ⅴ型(8.6%).股骨头坏死在随访10~88月(中位时间35月)发生,78%股骨头坏死在1~4年内发生.患者临床症状分别为髋部疼痛29例(70.7%)、髋部疼痛伴膝关节或下肢疼痛4例(9.8%),膝关节或下肢疼痛8例(19.5%).股骨头坏死组与无股骨头雷诺征(24.4% vs 12.2%,P<0.05)、口腔溃疡(19.5% vs 10.5%,P <0.05)、贫血(63.4%vs 43.8%,P<0.05)、血小板减少(29.3% vs 16%,P<0.05)、血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56.1% vs 38.8%,P<0.05)和治疗未缓解率(17.1% vs3.2%,P<0.05)均显著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治疗未获缓解(OR =6.28,P<0.001)、贫血(OR =3.18,P=0.001)、抗心磷脂抗体阳性(OR=2.39,P =0.012)、肾活检病理有Ⅴ型病变(Ⅴ型或Ⅴ+Ⅲ/Ⅳ)(OR =2.30,P=0.019)是LN并发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LN并发股骨头坏死在治疗1~4年内高发,部分症状不典型.治疗不缓解、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及肾小球膜性病变是并发股骨头坏死的高危因素,对高危患者应在治疗10月开始定期行影像学检查以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
作者:刘瑾;陈惠萍;章海涛;刘正钊;陈樱花;刘志红;胡伟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尿毒症及腹膜透析(PD)两种状态对对大鼠腹膜电荷屏障的影响,研究电荷屏障与PD液白蛋白丢失的相关性,探讨肝素对PD大鼠腹膜电荷屏障与PD液白蛋白丢失的作用. 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n=10)、尿毒症组(5/6肾切除,n=10)、PD组(n=10)和肝素组(n=10);所有大鼠PD 4周后收集血清及PD液,采用清除法测定胰淀粉酶清除率(Cpam)及唾液淀粉酶的清除率(Csam)的比值(Cpam/Csam)用以评价腹膜电荷屏障,同时测定PD液白蛋白的丢失量. 结果:(1)对照组、尿毒症组、PD组及肝素组的腹膜Cpam/Csam结果分别为1.91 ±0.89,2.32 ±0.74、3.11 ±0.76和2.24±0.59.尿毒症组、PD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但尿毒症组和PD组间无显著差异;肝素组与PD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 =0.008).(2)尿毒症组、PD组及肝素组PD液白蛋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1.3 ±8.34 mg,49.2 ±3.61 mg、39.9±3.73 mg vs 27.1±5.66 mg,P均<0.01);同时,PD组还显著高于尿毒症组(P=0.04),肝素组与PD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P=0.001).(3)所有大鼠Cpam/Csam与PD液白蛋白丢失量显著相关(r=-0.469,P=0.002).结论:尿毒症会损害腹膜的电荷特性,PD会进一步损害电荷屏障,增加PD液白蛋白的丢失.PD液中增加肝素可改善电荷屏障,减少白蛋白丢失.
作者:俞国庆;汪远霞;李俊霞;陈建;庄永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置换(DFPP)联合激素治疗在重症狼疮性肾炎(LN)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31例活动期重症LN患者(女性19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24.4±10.9岁(11 ~54岁),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 16.0±3.5分,血清肌酐(SCr) 300.6±185.6 μmol/L,22例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其中11例需行肾脏替代治疗.所有患者均行肾活检,病理类型分别为Ⅳ型(19例)、Ⅲ型(1例)、Ⅴ+Ⅳ型(8例)、Ⅴ+Ⅲ型(2例)和Ⅴ型(1例).DFPP采用EC50W作为一级血浆分离器,血浆成分分离器EC20W作为二级滤器,每次处理血浆量为2倍血浆容量.所有患者同时予甲泼尼龙静脉治疗(0.5 g/d,3 ~6d),后续采用激素联合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或间断环磷酰胺冲击治疗,观察DFPP治疗前后SLE-DAI、免疫学指标和肾功能的变化,随访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1)临床疗效:DFPP平均治疗2.6±0.7次(1~3次),治疗结束时,SLE-DAI(16.0 ±3.5 vs9.7±1.5,P<0.01)和SCr(300.6±185.6 μmol/L vs 247.5±168.0 μmol/L,P<0.05)均显著下降.11例透析患者中6例摆脱透析,5例患者肾功能无改善,转为维持性肾脏替代治疗;DFPP治疗后,镜下血尿明显减少,4例患者肉眼血尿消失,尿蛋白定量无明显变化;(2)免疫学指标变化:DFPP治疗后,血清IgG显著下降[(10.9±5.2)g/L vs(4.6±2.0) g/L,P<0.01)];ANA滴度及抗ds-DNA抗体滴度下降,43% (13/30)患者抗ds-DNA抗体转阴;补体C3和C4无明显改变,DFPP治疗后血CD4+淋巴细胞无明显改变[(287.3±183.4)个/μl vs (322.3±257.5)个/μl,P>0.05];(3)随访结果:平均随访10.1 ±6.4月(1~29月),在末次随访观察时,6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18例获得部分缓解,6例进入维持性透析;(4)不良反应:DFPP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导管感染,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反应. 结论:DFPP能迅速有效清除自身抗体,降低狼疮活动,改善肾功能,是重症LN治疗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DFPP治疗LN的适应证、疗程和剂量尚需深入探讨.
作者:章海涛;刘正钊;胡伟新;陈樱花;龚德华;季大玺;刘志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兔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TG-F)、巴利昔单抗(Basiliximab)在肾移植个体化免疫诱导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肾移植免疫抑制诱导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381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ATG-F诱导179例,Basiliximab诱导124例,78例未接受免疫诱导者为对照组.所有肾移植受者术后均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抗排斥治疗.对不同组受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术后肾功能恢复、移植人/肾存活率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对比. 结果:ATG-F组与Basiliximab组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12月的移植人/肾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5);ATG-F组与Basiliximab组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三组间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结论:临床应用抗体诱导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遵守适应证和禁忌证的筛选原则,采取个体化的免疫诱导疗法,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人/肾的存活率.
作者:王锁刚;陈铸;于江琪;赵桂平;崔勇;何伟;张翥;王光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危重肾脏病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率,前瞻性研究短期营养支持后危重肾脏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变化. 方法: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NRS2002)对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ICU的患者进行筛查.对NRS2002评分≥3分患者行营养支持,同时测量和检测营养评价指标. 结果:466例患者完成NRS2002筛查,其中营养风险发生率87.3%,营养不良发生率25.1%.137(33.7%)例患者进入营养支持研究,其中男性76例(55.4%),女性61例(44.6%),平均年龄(40.0±17.3)岁.营养支持方式包括食物添加营养素23例(16.8%),肠内营养97例(70.8%),肠外营养2例(1.5%),肠内营养+肠外营养15例(10.9%).入院第1天、第3天、第7天,摄入热卡分别为15.4±7.3 kcal/kg、20.9±8.2 kcal/kg、22.3±8.5 kcal/kg(P =0.001);蛋白质摄入量分别为0.5±0.2g、0.6±0.3g、0.7±0.3g(P =0.001).入院第7天与第1天相比,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明显(P=0.00l);男性及女性患者细胞内水/细胞外水比值(I/E)有不同程度提高. 结论:危重肾脏病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达87.3%,营养不良发生率25.1%.短期营养支持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及体内水分分布异常较前改善.
作者:桂兰兰;许书添;何群鹏;柳晶;杨柳;郭锦洲;刘志红;谢红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重链沉积病(HCDD)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HCDD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7例,肾活检时中位年龄45岁.肾脏病病程中位值8月.8例患者存在高血压(72.7%),10例患者血浆白蛋白减低,6例(54.5%)患者血清肌酐升高,10例患者伴贫血(90.9%),4/7例(57.1%)患者血清存在λ型IgG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5例血κ/λ比值异常升高(>1.65),所有患者均行骨髓活检未见骨髓瘤,9例(81.8%)患者补体C3下降,7例(63.6%)补体C4下降,9例(81.8%)伴肾病范围蛋白尿,9例(81.8%)存在镜下血尿.11例患者均为γ型HCDD,光镜表现结节样病变,5例(45.5%)伴新月体形成,肾组织单纯IgG1沉积者6例,单纯IgG2沉积者1例,单纯IgG3沉积者2例,IgG1、lgG4同时沉积者1例,IgG2、IgG4同时沉积者1例. 结论:HCDD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常见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低补体血症及血清常伴异常的单克隆条带,肾脏病理肾小球结节性病变明显,以γ型、IgG1亚型沉积常见.
作者:范芸;徐峰;陈浩;梁少姗;陈惠萍;张明超;朱小东;刘志红;曾彩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住院患者中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确诊的EH患者982例,探讨EH合并CKD的发生情况,对其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EH患者合并蛋白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CKD的患者构成比分别为20.3%、5.2%、23.5%,男性和女性EH中CKD构成比为26.6%vs20.2%(P>0.05);汉族和维族EH合并CKD的构成比为22.7% vs 26.0% (P>0.05).(2)收缩压每升高20 mmHg,CKD的构成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收缩压≥140mmHg(OR=1.503,95% CI 1.021 ~2.212)、糖尿病病史(OR=1.661,95% CI 1.174 ~2.351)、高尿酸血症(OR=1.691,95%CI 1.194 ~2.395)是EH合并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控制血尿酸、血糖和血压水平可减少EH合并CKD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陈李萨;李萍萍;刘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锌离子(Zn)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转分化(EMT)的影响及机制,从而为Zn在腹膜透析(PD)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腹膜间皮细胞、传代、经鉴定后分组:(1)正常对照组;(2) LPS组:100 μmol/L作用48h;(3) ZnSO4作用组:30 μmol/L ZnSO4作用24h后加100 μmol/L LPS作用48h.应用RT-PCR方法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上皮钙黏素(E-cadherin)、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基因表达.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 (NF-κB)、NF-κB抑制蛋白(Ⅰ-κB)、磷酸化的NF-κB (p-NF-κB)、磷酸化的Ⅰ-κB (p-l-κB)蛋白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采用活性氧自由基(ROS)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别的ROS情况. 结果:LPS培养48h后细胞形态开始发生变化,由典型的上皮逐渐变为梭形及不规则形,类似肌成纤维细胞,而硫酸锌(ZnSO4)作用组细胞表型改变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LPS组RPMC的0-SMA、Collagen Ⅰ基因表达明显升高,而E-cadherin基因表达降低;与LPS组相比,ZnSO4作用组RPMC的α-SMA、Collagen Ⅰ表达明显降低、E-cadherin基因表达增多;LPS组ROS显著高于对照组,ZnSO4作用组ROS显著低于LPS组;与LPS组相比,ZnSO4作用组p-NF-κB、p-I-κB蛋白表达降低. 结论:ZnSO4可逆转LPS所致的RPMC的EMT,对腹膜透析过程中所导致的RPMC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NF-κB信号通路转导而发挥作用.
作者:张秀丽;梁单;樊怡;孙立霞;杨丽娜;王力宁;马健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CKD进展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纠正贫血对于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成功克隆和基因重组的成功,使肾性贫血的治疗进入崭新的时代.但是,随着临床研究的发展确定肾性贫血治疗中血红蛋白(Hb)目标值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结合临床研究、指南的变迁和临床经验谈谈肾性贫血治疗的目标值.
作者:王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血红蛋白(Hb)的水平与CK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目前,肾性贫血的治疗已有很大进展,CKD患者的Hb达标率明显提高,贫血症状改善,但在肾性贫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当前指南中推荐的Hb靶目标值范围较狭窄,实际治疗中很难达到,此范围是否合适?影响Hb波动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避免?造成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干预?
作者:孙世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慢性肾脏病(CKD)在我国的发生率已达10.8%,贫血是CKD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肾功能的减退,贫血的发生率逐渐增高,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的应用极大改善了CKD患者的贫血状况.但是临床在应用rHuEPO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何时是CKD患者接受EPO治疗的佳时机?目标血红蛋白(Hb)的范围?如何进行维持治疗以避免Hb波动?不同类型rHuEPO(α型和β型)治疗的优缺点?哪些因素会影响到EPO的临床疗效?本文就EPO治疗的佳时机及保持Hb稳态的重要性,介绍一些个人观点和临床经验.
作者:章海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消退素是近发现具有较强抗炎作用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家族,可分为E类及阿司匹林触发型等.消退素能在肾组织中天然合成,外源性注射消退素D1可保护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肾损伤.消退素E1能有效对抗肾脏纤维化,抑制梗阻性肾病中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有研究提示消退素对肾移植排斥反应、内毒素相关肾损伤等具有一定治疗作用.本文就消退素在肾脏疾病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赵宇亮;杨济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可通过炎症细胞的主动分泌和坏死细胞的被动释放进入胞外介导炎症反应.近年来,HMGB1在狼疮肾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急性肾损伤、间质性肾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并对慢性肾脏病和透析患者的炎症、营养状态等有良好的指向作用,本文就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韩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对Arrestin家族的研究是当今生物学信号转导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认识有重要突破,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l 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当血管紧张素Ⅱ激活ATIR后,其下游除传统的G蛋白信号途径外,还有β-arrestin信号通路,两者相互独立.本文概括了近年来β-arrestin在血管紧张素Ⅱ信号通路中的研究进展,尤其β-arrestin依赖性信号通路.
作者:赵莉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青年男性,临床表现激素依赖、反复复发的肾病综合征,每次复发均合并腹痛、腹胀、腹泻及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治疗后消化道症状随肾脏疾病的缓解而好转,终诊断为IgA肾病(微小病变型)合并缺血性肠病.
作者: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地震、飓风、滑坡、战争、矿难等都可能带来大量挤压综合征患者,予此类患者及时正确的救治将挽救众多生命.欧洲肾脏佳实践(ERBP)暨国际肾脏病学会(ISN)肾脏灾难救助工作小组(RDRTF)在2012年发布了全球第一个针对大型灾难挤压伤患者管理的实践指南.鉴于该指南的重要性,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受欧洲透析与移植协会(EDTA)现任主席Raymond Vanholder教授(也是该指南工作组的共同主席之一)委托,组织人员将该指南翻译为中文,其中文全文可以在ERBP官方网站上获得.这些推荐内容是根据目前国际上可获得的佳信息总结出来的,本文介绍其要点内容,以期对我国大型灾难挤压伤患者的救治有所借鉴和帮助.
作者:李贵森;蒲蕾;洪大情;吴姝焜;王蔚;冯韵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高敏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和急性排斥反应风险明显增加.针对供者的特异性抗体及记忆性T细胞在高敏受者肾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关键作用,是制约移植成功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寻找有效的脱敏方法是当前移植临床的重大挑战之一.本文总结分析接受脱敏疗法受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当前临床脱敏方法的效果,包括急、慢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新型脱敏制剂的使用及高敏受者治疗策略的方向.
作者:周广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准确评估血液透析(HD)患者细胞外液量(ECV)及容量状态是临床很重要且尚未解决的问题.目前评估ECV的方法有示踪剂稀释法、相对血容量监测法、超声测量上腔静脉直径及生物标记物等,但上述方法均不能准确反应容量状态.然而,生物电阻抗频谱分析法可能是目前评估HD患者容量状态的佳方法.
作者:何群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年女性,临床表现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血压,肾功能正常,无贫血,血IgG κ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阳性,骨髓活检浆细胞异常增生.肾活检病理为肾淀粉样变性,同时,直肠和皮肤也存在淀粉样变性;免疫荧光肾小球、肾小管基膜、管周毛细血管IgG阳性,轻链、AA蛋白和其他遗传性淀粉样蛋白阴性.该患者终诊断为γ重链淀粉样变性.
作者:曾彩虹;钟永忠;刘志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介绍冷冻超薄切片免疫电镜技术在肾活检病理中的应用. 方法:肾活检组织经固定、蔗糖冷冻保护后,应用改良Tokuyasu技术冷冻超薄切片进行IgA、κ、λ、C3aR、Podocine、Nephrin免疫胶体金标记,结合免疫荧光标记,并与Epon812常规免疫电镜技术及LR White Resin低温包埋免疫电镜技术进行对比,观察和比较冷冻超薄切片免疫电镜方法对肾活检组织超微结构、抗原保存及免疫标记的影响. 结果:冷冻超薄切片肾组织免疫电镜微细结构保存良好,细胞内结构清晰,肾组织及细胞内抗原保存较好,但细胞内基质、糖原保存不理想.lgA、κ、λ免疫标记金颗粒密度高,分布特异、敏感性高.Epon812常规免疫电镜和LR White Resin低温包埋免疫电镜方法能很好地标记C3aR、Podocine、Nephrin较难检测的抗原. 结论:肾活检冷冻超薄切片免疫电镜方法免疫标记特异度强、敏感度高,是研究肾脏病理超微结构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朱小东;曾彩虹;刘志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