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金陵医院肾脏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298X
  • 国内刊号:32-1425/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3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江苏省优秀期刊
  • 泌尿科学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4年1期文献
  • 法舒地尔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足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人足细胞(AB 8/13)自噬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人足细胞株,采用不同浓度的AngⅡ(10-8~10-6 mol/L)刺激人足细胞24h和固定浓度AngⅡ(10-7moVL)刺激不同时间(0h、6h、12h、24h、36h),以及特异性自噬阻断剂3-MA(5 mmol/L)和不同浓度(10-8~1O-6mol/L)法舒地尔进行干预.免疫荧光法和Westem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Beclin-1]的表达变化. 结果:AngⅡ可刺激足细胞LC3B、Beclin-1蛋白表达上调,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P<0.05),在浓度10-7mol/L AngⅡ和时间24h时达高峰.3-甲基腺嘌呤(3-MA)能明显降低AngⅡ引起的LC3B蛋白表达(P<0.01).法舒地尔本身对足细胞自噬没有影响,但可以明显下调AngⅡ诱导的足细胞LC3B和Beclin-1蛋白表达(P<0.05),10-7mol/L时效果明显. 结论:AngⅡ可诱导人足细胞自噬增强,3-MA和法舒地尔均可抑制此过程的发生,提示Rho激酶途径可能参与了AngⅡ诱导的足细胞自噬过程.

    作者:高雪静;唐莎;尹仕伟;张莹;谢京;施维维;王莉;邹丽云;牟芝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疗效

    目的:总结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诊断特点,分析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效果. 方法:记录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肾功能、血压、彩超、动脉造影(CTA)的变化特点,并通过自身配对研究分析PTA治疗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以判断其疗效. 结果:确诊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17例,发生率为1.34%;确诊时血清肌酐(SCr)由143.1±53.7μmol/L升至194.8±80.0 μmol/L (P<0.01),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由52.3±15.6ml/(min· 1.73m2)降至36.9± 10.4 ml/(min·1.73m2) (P<0.01);58.8%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升高;移植肾彩超提示动脉狭窄处流速125.9±22.9 cm/s升至331.8± 132.7 cm/s(P<0.01),82.4%的患者有动脉狭窄处阻力指数(RI)下降,由0.75±0.07降至0.61±0.17(P =0.001),而小叶间动脉流速及RI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均由CTA确诊后行PTA治疗,13例患者肾功能改善,有效率为76.5%,治疗后肾功能恢复至稳定状态的时间为7~27d,平均14.5±4.8d,另4例无改善或肾功能继续减退.PTA治疗后SCr降至153.0±43.0 μmol/L,eGFR升至47.9±16.1ml/(min· 1.73m2),MAP降至93.4±7.2 mmHg,动脉狭窄处流速降至156.3±58.0 cm/s,动脉狭窄处RI升至0.74±0.08,以上指标与动脉狭窄发生前相比除MAP稍低(P=0.005)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效果良好. 结论:彩超是筛查移植肾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CTA可用于确诊,但不能忽视造影剂的肾毒性;PTA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有效率为76.5%,治疗后2周左右肾功能趋于稳定,远期随访效果良好.

    作者:张磊;陈正;马俊杰;方佳丽;李光辉;徐璐;潘光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成人肾病综合征并发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成人肾病综合征(NS)并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以提高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NS并发CVST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采用头颅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方法观察CVST. 结果:男性10例,女性4例,起病平均年龄24.5±7.3岁(19~44岁).肾活检病理改变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1例,IgAN(微小病变样)1例,IgM肾病1例,膜性肾病1例,微小病变肾病(MCD)5例,其余5例未行肾活检.CVST累及横窦13例、上矢状窦12例、乙状窦9例、下矢状窦3例、直窦4例、窦汇3例,其中合并左上肢静脉血栓伴右心室附壁血栓1例、肺动脉栓塞1例以及左颈内静脉血栓1例.头颅CT检查4例未见异常,5例静脉窦高密度影,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出血性脑梗塞.3例CVST发生于初治的NS,11例发生于复发的NS.所有患者起病时均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3例癫痫发作,2例视乳头水肿.4例患者起病前曾使用大量利尿剂并发低钾或低钠血症;双下肢轻度水肿3例,11例无水肿,所有患者均无高血压.血清白蛋白22.9±7.36 g/L,尿蛋白定量8.7±4.92 g/d,D二聚体阳性8例,抗凝血酶Ⅲ减低7例,抗心磷脂抗体IgM阳性2例.均予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抗凝过渡至口服华法令抗凝,辅以甘油果糖和利尿剂降低颅内压.所有患者均经泼尼松联合不同免疫抑制剂治疗,至末次随访时,尿检均完全缓解,肾功能正常.其中10例随访中复查MRV,7例静脉窦血栓完全消失,3例血栓残留.无一例死亡,仅1例肾脏疾病复发后血栓加重,再次加用免疫抑制剂和延长抗凝时间后,尿检缓解,血栓减轻. 结论:有高凝倾向的初治或复发成人NS患者,一旦出现头痛、癫痫或偏瘫等症状,临床医师需警惕CVST,可借助MRV证实,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许书添;李世军;谢红浪;何群鹏;郭锦洲;周长圣;胡伟新;刘志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营养评估法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预测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评估法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的预测作用. 方法:纳入2010年6月前已行MHD>3月,年龄≥60岁的患者60例,收集一般资料,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测量及生化指标检测,分别计算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A)、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及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评分.前瞻性随访至2013年6月,以患者死亡或试验结束为研究终点.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不同营养评估方法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作用. 结果: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分别以SGA及MNA-SF分组,营养不良患者组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营养良好组患者(P=0.008,P=0.029);而以MIS分组,两组患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COX回归分析提示校正年龄、尿素清除指数、合并心血管疾病、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及钙化等因素后,SGA评分结果对患者死亡有独立的预测作用(OR=8.877,P=0.045),但MNA-SF评分结果与患者死亡无独立相关性. 结论:SGA评分法对老年MHD患者死亡的预测作用优于MIS及MNA-SF,更合适MHD患者整体营养的评估.

    作者:蒲蕾;洪大情;吴姝焜;张亚玲;何强;王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汉族和高加索人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全基因组表达数据分析

    目的:观察中国汉族和高加索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小球内差异表达基因和发生调节的分子信号通路的异同. 方法:分别选取中国汉族DN患者29例和正常对照5例,高加索DN患者21例及正常对照35例,微分离肾小球进行全基因组数据表达检测,分析不同人种DN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出现差异表达的基因;分析两个人种DN患者肾小球内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相关的表达基因;比较差异表达基因与eGFR变化相关基因在两个人群中的异同. 结果:(1)中国汉族DN患者肾小球中有565个基因存在差异表达,高加索DN患者肾小球中有775个基因存在差异表达;(2)比较分析提示,有200个基因在两个人种均存在差异表达.分子通路分析提示,共有13条信号通路在两个人种中均发生调节,其中大部分为免疫炎症反应相关性通路;(3)中国汉族人群中有225个基因与eGFR明显相关;而在高加索人群中有293个基因与eGFR明显相关.比较分析提示,共有CRISPLD2、SPON1、LUM等55个基因在两个人种中均与eGFR水平明显相关. 结论:通过比较分析中国汉族人群和高加索人群DN患者肾小球全基因组表达谱的异同发现,免疫炎症通路在不同人种DN的发生发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证实了55个与DN患者肾功能改变明显相关的基因,可作为判断DN患者疾病进展分子标志物的候选基因进行研究验证.

    作者:蒋松;施劲松;沈霞红;卢颖辉;郑春霞;鞠文君;刘志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目的:回顾性分析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归. 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住院确诊的14例EGPA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4例EGPA患者中女性8例,男性6例,年龄20~70岁.所有患者血清ANCA阳性,以p-/MPO-ANCA为主(85.7%).哮喘(8例)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其他首发症状分别为咯血(3例)、肉眼血尿(2例)和关节炎(1例).均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0% ~45%,平均18.14%±9.78%)和血清IgE水平升高(平均541±462 g/L).除1例外,其余13例均存在蛋白尿和血尿,平均尿蛋白定量2.90±3.53 g/24h,其中5例(35%)表现为肾病综合征,2例为肉眼血尿.患者均存在肾功能不全,平均血清肌酐(SCr)498.6±288.6 μmol/L,其中7例(50%)需肾脏替代治疗.肾活检病理1例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其余13例为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病理类型分别为混合型6例,新月体型4例,局灶型2例,硬化型1例.12例(85.7%)肾组织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其中3例为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患者均接受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药物治疗,7例需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中5例肾功能改善并摆脱透析,1例进入维持性透析,1例死亡.12例患者随访6~83月(中位时间43.5月),1例进展为终末期肾病,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尿检和SCr正常;另有1例随访25月时出现肾外复发. 结论:本组EGPA患者肾脏损害重,肾脏病理改变多样,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能有效改善肾功能,但总体肾脏预后较差;需要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以改善肾脏远期预后.

    作者:丁月梅;陈樱花;陈惠萍;章海涛;刘正钊;刘志红;胡伟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75例干燥综合征肾脏损害患者远期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脏损害的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脏损害患者(女性73例,男性2例,起病年龄7~68岁,中位年龄39岁)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病理特点、治疗情况及远期预后,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干燥综合征肾脏损害以肾小管间质损伤为主,肾活检证实98.5%为间质性肾炎.本组1/3患者接受大量免疫抑制剂治疗.75例患者平均随访62.76±35.64月,中位随访时间54月,远期并发症有肾结石、神经精神症状和血液系统肿瘤.截至随访末,2例患者血清肌酐倍增且> 109.62 μmol/L,1例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预后相关的因素有就诊年龄(p=0.044)、肾活检病理小管间质病变慢性化(P=0.001)、球蛋白水平(P=0.018)、IgG水平(P=0.042)及血红蛋白水平(P=0.049). 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脏损害临床进展缓解,远期预后较好,5年、10年的人存活率为100%,5年、10年肾存活率为100%、98.67%;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肾间质慢性化程度、高球蛋白血症、高IgG及贫血.

    作者:宋捷;刘正钊;胡伟新;陈樱花;刘志红;章海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肾移植后贫血的诊断和治疗

    肾移植后贫血是指移植后随着肾功能的恢复,部分受者仍存在贫血.同非移植患者的贫血一样,肾移植后贫血同样是影响受者存活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如何诊断和及时治疗肾移植后贫血,并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关键在于负责移植后随访的医师要关注和重视肾移植后贫血.

    作者:刘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肾移植受者贫血的病因与诊治策略

    目前肾移植技术日臻成熟,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肾病的患者选择行肾移植术.肾移植术后随移植肾功能的逐渐恢复,绝大部分患者在肾移植早期(10~ 16周)贫血即得到纠正,然而仍有少部分患者持续贫血或后期发生继发性贫血.移植后贫血(PTA)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也是肾移植后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临床肾移植医师应高度重视.PTA通常是指移植后发生的所有贫血现象,一般男性血红蛋白(Hb)<120 g/L、女性<110 g/L则视为贫血.其与移植后肾功能状况密切相关,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移植肾功能减退,其发生率逐渐增高,据文献报道显示,受者术后1年PTA的发生率约25%.

    作者:朱有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重视对肾移植后贫血的认识

    肾移植后贫血(PTA)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也是肾移植后心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心血管事件是导致肾移植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PTA通常指移植后所有贫血现象,一般定义为血红蛋白男性<130 g/L,女性<120 g/L.导致PTA的因素较多,对肾移植受者的生存质量和移植肾功能有重要影响.

    作者:王庆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糖尿病肾病的细胞治疗

    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进展较快,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相关研究迅速进展,细胞治疗在DN中也展示了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内皮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及胰岛细胞移植在DN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作者:黄湘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特发性膜性肾病组织形态学改变与预后的关系

    特发性膜性肾病病程迁延、病情易反复,预后差别较大,目前认为男性、老年、持续大量蛋白尿、血清肌酐升高是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膜性肾病除特征性病变外,肾小管间质病变、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样病变与低肾存活率相关,但并不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低肾小球密度可能是其预后不良因素,电镜分期、补体C3沉积与膜性肾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张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环境因素导致肾脏损害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环境因素(化学物质、物理射线、生物因素等)的暴露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表观遗传学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环境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环境因素可通过影响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促进糖尿病肾病及其他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本文综述了环境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肾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曹香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糖尿病肾病的生物标志物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尽管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取得很大进步,但仍有不少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蛋白尿和微量白蛋白尿,但这些指标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又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寻找能早期诊断并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是当今医学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针对糖尿病肾病发病各个环节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更多基于系统生物学方法的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作者:安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足细胞损伤是FSGS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循环因子一直被认为是FSGS的致病因素.近来发现循环中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通过激活足细胞β3整合素引起足细胞损伤、脱落,导致FSGS发生,约2/3的FSGS患者血循环中suPAR升高.本文对suPAR与FSGS发病的关系、suPAR在FSGS患者中的特异性及suPAR在FSGS疗效观察中的作用等进行综述.

    作者:李芙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液净化治疗冷球蛋白血症

    62岁男性,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伴大量镜下血尿,血清肌酐升高、贫血、高黏质血症、血栓形成、冷球蛋白及免疫球蛋白IgM显著升高,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可见κ型IgM条带.骨髓病理提示小淋巴细胞增生;肾活检病理诊断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行肾活检穿刺后患者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B超见右肾下极旁108 mm×76 mm的血肿,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后立即床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治疗,即刻出现滤器前压升高,考虑高冷球蛋白堵塞滤器,予动脉端血液及透析液加温后,治疗得以继续,在行2次CVVHD治疗后,患者肾功能稳定,终摆脱血液净化治疗.

    作者:成水芹;龚德华;季大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代谢组学技术在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应用

    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影响国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实时反映生物机体内已经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代谢组学已逐渐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被用于寻找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风险预测、疗效及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将就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葛永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咪唑立宾的临床应用

    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影响患者近期和远期存活率的重要因素.咪唑立宾(MZR)作用机制虽与吗替麦考酚酯相似,但既往MZR主要用于肾移植术后粒细胞减少、腹泻和预防感染的替代治疗,但其免疫抑制作用较弱可能会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近期有报道应用大剂量MZR不但有较好的免疫抑制效果且不会增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故其有望作为一线用药.

    作者:张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毒蛇咬伤致急性肾损伤

    老年女性,蝮蛇咬伤后出现持续无尿,肝酶、肌酶升高,血清肌酐进行性升高,肾活检证实为急性肾小管坏死,肌红蛋白染色管型阳性,电镜观察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巨大线粒体.终诊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小管坏死.

    作者:陈浩;梁少姗;曾彩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the aging population

    The proportion of older peopl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s steadily increasing worldwide,with the most rapid growth in 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1].This demographic change is to be celebrated,because it is the consequenc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etter life expectancy.However,population aging also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ociety,in diverse areas including health systems,labor markets,public policy,social programs,and family dynamics[2].A successful response to the aging population will require capitalizing on the opportunities that this transition offers,as well as effectively addressing its challenges.

    作者:Marcello Tonelli;Miguel Riella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