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金陵医院肾脏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298X
  • 国内刊号:32-1425/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3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江苏省优秀期刊
  • 泌尿科学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5年4期文献
  • 妊娠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3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11例妊娠相关性TMA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结果:11例患者中有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5例产后溶血尿毒综合症(HUS),1例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HELLP)综合症,3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时间为妊娠中晚期或产后1周内,母亲均存活,死胎5例.11例患者均达到急性肾损伤(AKI)3期;内皮功能检测提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皮功能损伤.8例患者行肾脏活检病理检查,7例见间质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小叶间动脉、小动脉及入球动脉,表现为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内皮细胞肿胀、动脉“葱皮样”改变.11例患者均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5例产后HUS患者接受血浆置换,2例TTP患者接受血浆输注及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产后HUS患者和1例HELLP综合征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其余患者进入慢性肾功能不全,其中2例需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 结论:妊娠相关性TMA是影响产妇肾脏功能和胎儿生命的严重疾病,内皮损伤在妊娠相关性TMA中发挥重要作用;肾脏预后与血管病变程度相关.区分妊娠相关性TMA的病因,进行及时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是影响妊娠相关性TMA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柳晶;谢红浪;梁丹丹;刘志红;蒋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全切加自体胸锁乳突肌移植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民航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32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中央区加前上纵隔清扫切除全部甲状旁腺加自体胸锁乳突肌移植术.比较手术前后症状缓解程度,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血磷和血红蛋白变化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半年内所有患者骨痛、皮肤瘙痒均缓解.肌无力、不宁腿及睡眠质量均明显改善.术后半年血清iPTH[(80.62±81.28) pg/ml vs (1 492.9±1 170.70) pg/ml]、血钙[(2.15±0.33) mmol/L vs(2.39±0.22) mmol/L]、血磷[(1.09±0.38) mmol/L vs (2.25±0.60) mmol/L]和血钙磷乘积[(28.63±10.19)mg/dL vs(67.12±20.35) mg/dl]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术后半年血红蛋白[(118.45±11.88) g/Lvs (109.60±16.17) g/L]和红细胞压积[(37.16%±3.42%) vs (34.01%±5.25%)]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经病理证实,32例患者共切除甲状旁腺121枚,其中108枚位于气管食管沟,9枚位于前上纵隔,4枚位于甲状腺内. 结论:中央区加前上纵隔清扫切除全部甲状旁腺加自体胸锁乳突肌移植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安全可靠,初次手术的成功率高.

    作者:孙海勇;王田田;李洪跃;杨晓琦;李丽莉;张聪;薄少军;徐先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脑-心双死亡供肾与尸体供肾移植后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脑-心双死亡器官捐赠(DBCD)供肾与传统尸体供肾移植的3年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的24例DBCD供肾移植受者及同期59例传统尸体肾移植受者,所有受者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受者肾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3年内感染、排斥反应发生率,术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生率,术后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术后新发肿瘤发生率、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CNI)药物转化率;以及肾移植术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情况,人/肾1年、2年、3年存活率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DBCD肾移植组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和感染的发生率为33.3%和37.5%,而传统尸体肾移植组为11.9%和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和14d,DBCD肾移植组的eGFR低于传统尸体肾移植组(P<0.05),但术后1个月至3年,两组受者的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CD肾移植组术后1年、2年和3年的移植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5.8%、87.5%、83.3%和95.8%、83.3%、75.0%,而传统尸体肾移植组分别为98.3%、94.9%、88.1%和96.6%、93.2%、78.0%,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DBCD肾移植术后发生DGF及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但其长期疗效与传统尸体肾移植相当.

    作者:狄文佳;冉清;张宇;邓小凡;熊玮;杜阳春;郭璞;杨洪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狼疮性肾炎足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目的:回顾性分析狼疮性肾炎足细胞病(狼疮足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 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肾损害,经肾活检组织学和电镜检查符合狼疮足细胞病的患者53例(女48例,男5例,中位年龄31岁,中位病程1.5月).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 结果:53例狼疮足细胞病占同期狼疮性肾炎的1.41%,其中50例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17例(32.1%)伴急性肾损伤(AKI),合并镜下血尿和高血压各9例(17.0%).根据肾活检光镜改变分为系膜增生性病变(MP,n=31)、轻微病变(MCD,n=13)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n=9)三组.电镜观察中位足细胞足突融合比例85%,三组间无明显差异.FSGS组AKI发生率(77.8%)显著高于MP组(22.6%)和MCD组(23.1%)(P<0.01),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程度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与MCD组(23.1%)相比,MP组(83.9%)和FSGS组(88.9%)低C3血症的比例显著升高(P<0.01).经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诱导治疗后,69.8%获得完全缓解,FSGS组完全缓解率(22.2%)显著低于MCD组(92.3%)和MP组(74.2%)(P<0.01).中位随访时间60月,29例(54.7%)肾病复发,13例复发后行重复肾活检,其中6例发生病理转型,无终末期肾病或死亡病例. 结论:狼疮足细胞病以肾病综合征或伴AKI为主要特征,组织学改变可为MCD、MP或FSGS,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FSGS者AKI发生率高、肾小管损伤重且治疗缓解率低.该病复发率高,部分重复肾活检可见病理转型,长期随访预后良好.

    作者:王少凡;陈浩;陈樱花;刘正钊;徐峰;刘志红;胡伟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治疗过程中合并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 方法:1996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AAV伴肾脏损害的患者255例,其中男性103例,女性152例,年龄14~78岁(中位年龄55岁).诱导治疗方案包括单用激素、激素联合间断环磷酰胺静脉冲击疗法(IV-CTX)或吗替麦考酚酯(MMF)、多靶点疗法或雷公藤多苷(TW).感染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微生物检查,收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中度以上感染患者,分析感染发生的时间、部位、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结果:在中位随访15月(1 ~ 155月)期间,共86例(33.7%)发生103次感染.单用激素(n=65)、MMF(n=77)、IV-CTX(n=66)和TW(n=40)诱导治疗期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8.5%、39.0%、33.3%和22.5%.76次(73.8%)感染发生在治疗6个月内,其中3个月内66次(64.1%).感染常见部位为肺(n=74),其次为皮肤、消化道和泌尿道,6例发展为脓毒症;感染病原体以细菌常见(78.6%),其次为真菌(12.6%)和病毒(8.7%).COX回归模型显示前驱感染(RR=4.105,95% CI=2.557~6.592)、血清肌酐≥530.4 μmol/L(RR=1.179,95% CI=1.090~1.276)和使用CTX治疗(RR=1.889,95%CI=1.020~3.500)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肺部影像学征象表现以大叶性肺炎(51.4%)为多见,依次为弥漫间质性肺炎(28.4%)或多发结节样病灶(17.6%).12例(11.7%)患者均死于肺部感染. 结论:AAV治疗过程中并发感染的发生率高且好发于治疗前3个月内,病变部位以肺为常见,病原体以细菌感染比例高.前驱感染、严重肾功能不全和使用CTX治疗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杨柳;谢红浪;刘正钊;陈樱花;成水芹;章海涛;刘志红;胡伟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肾病综合征患者合并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M肾病、微小病变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合并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激素治疗后合并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资料. 结果:3 796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门诊随访患者中92例(2.4%)并发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组在激素治疗3年内发生股骨头坏死比例为8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白蛋白血症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P<0.05).股骨头坏死组对激素治疗反应、肾病复发次数及糖皮质激素累积用量与非股骨头坏死组无明显差异(P>0.05).股骨头坏死组血清白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升高及血钙水平降低的患者与非股骨头坏死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防使用维生素D制剂及钙剂不能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股骨头坏死组与非股骨头坏死组之间年龄、性别、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血小板、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血磷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并发股骨头坏死在激素治疗3年内高发,部分症状不典型,低白蛋白血症是并发股骨头坏死的高危因素.高危患者应在激素治疗5个月开始定期行影像学检查,以早期诊断骨股头坏死.

    作者:焦晨峰;许书添;涂远茂;刘志红;李世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假性肠梗阻

    目的:观察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假性肠梗阻(IPO)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2004年1月至2014年4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住院确诊为SLE合并IPO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 结果:30例SLE合并IPO患者中,女性26例,男性4例,发生IPO时平均年龄(26.1±11.2)岁,SLE中位病程为27.5月,狼疮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11.2±7.4)分.6例有明确诱因(5例不洁饮食、1例上呼吸道感染).IPO临床症状依次为恶心呕吐(76.6%)、腹痛(66.7%)、腹泻(56.7%)和腹胀(30%).腹部平片及腹部CT可辅助诊断肠梗阻,阳性率>75%,7例患者同时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96.7%患者存在贫血,9例患者血小板减少,8例患者白细胞减少,4例直接Coombs试验阳性.96.7%的患者补体C3降低,ANA阳性率89.7%,抗ds-NDA抗体阳性率51.7%,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30.4%,狼疮抗凝物阳性率43.8%,抗C1q抗体阳性率47.4%.29例患者接受激素为主[泼尼松0.6~1 mg/(kg·d)]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10例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1例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病情均好转出院,IPO好转中位数时间12d.24例患者长期随访(1~60月),2例死亡,4例行腹膜透析,5例反复发生IPO,至随访终点,肾脏完全缓解率25%,部分缓解率41.7%. 结论:SLE累及消化道导致IPO临床相对罕见,但症状较重,容易误诊,早期识别,并及时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

    作者:王霞;许书添;胡伟新;刘正钊;李世军;刘志红;章海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脂肪酸结合蛋白3对足细胞脂肪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过度增加对足细胞脂肪代谢的影响. 方法:慢病毒载体转染小鼠永生化足细胞系(HSMPs)以构建稳定过表达FABP3的细胞系.将FABP3-siRNA转染至HSMPs中沉默FABP3,筛选干扰效率大的FABP3-siRNA片段进行后续干扰实验.实验分组:(1)正常足细胞组;(2) NC-siRNA足细胞组;(3) FABP3-siRNA足细胞组;(4)NC足细胞组;(5)FABP3过表达足细胞组;(6)正常足细胞+棕榈酸(PA)组;(7) NC-siRNA足细胞+PA组;(8) FABP3-siRNA足细胞+PA组;(9)NC足细胞+PA组;(10) FABP3过表达足细胞+PA组.比色法测定细胞内TG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酰基辅酶A氧化酶3(ACOX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α、ACOX3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正常足细胞组相比,FABP3过表达足细胞组细胞内三酰甘油(TG)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增加(P<0.05),而FABP3-siRNA足细胞组TG和游离脂肪酸水平下降(P<0.05).不论在正常环境还是PA环境下,与正常足细胞组相比,FABP3过表达足细胞组PPAR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而ACOX3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FABP3-siRNA足细胞组PPAR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而ACOX3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与FABP3过表达足细胞组相比,FABP3-siRNA足细胞组PPARα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ACOX3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加入PA后,FABP3过表达足细胞+PA组和FABP3-siRNA足细胞+PA组之间PPARα mRNA和蛋白表达、ACOX3 mRNA和蛋白表达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 结论:FABP3过度增加可导致足细胞脂肪代谢紊乱,抑制FABP3过度增加可纠正足细胞脂肪代谢紊乱状态.该研究结果提示抑制FABP3表达可能对代谢因素如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所致的足细胞损伤有一定防御和治疗作用.

    作者:高清;徐波;郭汉城;刘俊兰;关天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去甲斑蝥素对梗阻性肾病Wnt/β-catenin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NCTD)对梗阻性肾病(UUO)大鼠模型及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纤维化模型Wnt/β-catenin表达的影响. 方法:(1)动物实验:第一批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UUO 3d组、UUO 7d组及UUO 14d组,每组各4只.将第二批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UUO 14d)、NCTD 0.05 mg/kg干预组,NCTD 0.1 mg/kg干预组,每组4只.(2)细胞实验:体外培养HK-2细胞,分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5 ng/ml刺激组、TGF-β1 5 ng/ml刺激+NCTD(2.5 mg/L、5 mg/L)干预组.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Wnt4、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检测Wnt4、β-catenin mRNA表达情况. 结果:随着UUO大鼠梗阻时间延长,β-catenin蛋白表达逐渐升高,UUO14d表达强.与UUO组相比,NCTD组Wnt4、β-catenin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TGF-β1刺激组Wnt4、β-catenin蛋白表达上调;与TGF-β1刺激组相比,NCTD不同浓度干预组Wnt4、β-catenin蛋白表达下调,且呈浓度依赖(P<0.05). 结论:NCTD干预可以下调梗阻性肾病大鼠肾组织及TGF-β1刺激的HK-2细胞中Wnt4和β-catenin的表达.

    作者:向玉琼;李素文;肖争;李军;段绍斌;孙林;刘虹;庾楠楠;彭佑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降压防治重在达标——浅谈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个体化降压治疗

    高血压是严重威胁民众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引起心脑血管事件、慢性肾脏病(CKD)及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达60% ~ 80%,以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研究(NHANES)为例,60岁以上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7%;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CKD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更是高达80%~ 85%.控制血压,特别是降压达到靶目标值,可大幅减少或防止并发症和死亡风险.笔者将以CKD患者高血压治疗为例,谈谈目前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降压治疗原则.

    作者:郝传明;张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合理选择降压药,更好控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压保护靶器官

    众所周知,慢性肾脏病(CKD)与高血压的关系非常密切.CKD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随着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高血压发生率递增,CKD 5期高血压发生率>90%.高血压是CKD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CKD患者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控制高血压是延缓CKD进展、降低心血管病发病、提高CKD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作者:胡伟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浅谈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管理的策略

    慢性肾脏病(CKD)是全人类广泛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CK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欧美及澳大利亚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CKD的发病率为11%~16%.我国CKD的发病率为10% ~ 12%.根据我国住院CKD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PATRIOTIC研究),非透析CKD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率为67.3%.随着肾功能进展及蛋白尿水平增加,CKD患者难治性高血压发生率亦明显升高(5%~30%).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CKD患者的血压是临床上值得关注的问题.

    作者:孙世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机制

    急性肾损伤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健康问题.尽管支持治疗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但是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为提高肾脏有限的再生能力,已有研究利用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这些研究均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受损组织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同时还具有旁分泌功能,其在修复急性损伤器官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探讨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肾脏组织再生的潜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任贵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动态评估的临床意义

    慢性肾脏病(CKD)的进展与患者年龄、种族、性别、肾脏病的病因、基线肾功能、急性肾损伤发作等因素有关.CKD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不完全呈线性关系,短期肾功能的快速进展有可能会影响患者预后.肾功能动态变化或许比单纯CKD分期能更好地评估CKD进展,更科学地对CKD患者进行管理.

    作者:向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肾脏纤维化中的新角色——血管周细胞

    肾脏的周细胞是一种与内皮细胞紧密联系、具有广泛分支且能产生胶原的细胞.正常生理状态下参与维持微血管稳定.在肾脏受到持续损伤后,周细胞从微血管中剥离并转分化成致瘢痕的肌成纤维细胞.抑制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能阻止管周毛细血管稀疏化,改善肾脏纤维化.在正常肾脏中周细胞还具有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作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周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后产生EPO能力下降.近关于肾脏周细胞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周细胞功能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肾脏纤维化的发生机制.针对周细胞的治疗有望成为延缓CKD进展的新靶点.

    作者:钟永忠;谌达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双肾多发结石、高草酸尿症、肾功能不全

    12岁男性,因“多发肾结石6年,血清肌酐升高8月,加重1月余”入院.患者临床表现双肾多发结石,缓慢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结石成分分析为“一水草酸钙”,其父亲患有肾结石.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GRHPR基因分析诊断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2型,高草酸尿症导致肾损害.

    作者:周岩;周玉超;刘志红;程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普通人群增高,心血管疾病(CVD)是CKD进展的重要危险因子.CKD患者的矿物质与骨代谢异常(MBD)包括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升高、维生素D缺乏及高磷血症等,均为CVD的独立影响因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能调节体内磷和维生素D代谢水平.血浆FGF23水平在CKD患者早期即进行性升高,一方面是机体对尿毒症状态的适应性变化,另一方面也是骨病与心血管并发症等病理过程的起始因素.血浆FGF23水平与CKD患者的左心室肥厚(LVH)、血管钙化、心血管功能异常及死亡率增加相关.现将FGF23的生理特点及其与CVD的关系、介导CVD的机制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丽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液净化技术在中毒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中毒是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患者需行体外血液净化治疗.中毒常用血液净化治疗的方式包括:血液透析、持续低效透析、间歇性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全血置换、腹膜透析、白蛋白透析、脑脊液置换、体外多器官功能支持等.本文就血液净化治疗方式的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的适应征及局限性进行综述.

    作者:何群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足细胞内陷性肾小球病

    57岁女性患者,临床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核抗体、SSA、SSB阳性,无口干和眼干症状,少量蛋白尿是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其肾功能正常.肾活检光镜组织学病变轻,仅见肾小球节段轻度系膜增生,但毛细血管袢略僵硬,免疫荧光检查阴性,超微结构观察肾小球基膜内见质膜样结构,个别足细胞胞质突入肾小球基膜,肾小球系膜区、毛细血管袢基膜内皮下及上皮侧均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诊断符合足细胞内陷性肾小球病.

    作者:徐峰;朱小东;曾彩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病因和治疗对策

    蛋白质能量消耗(PEW)是由国际肾脏营养和代谢学会(ISRNM)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慢性肾脏病(CKD)中发生的各种营养和代谢异常与CKD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导致PEW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除因食欲下降、饮食限制所致的营养不良外,微炎症状态、酸中毒、内分泌激素紊乱等所致的蛋白质消耗有着更重要的影响.腹膜透析(PD)患者PEW有其自身的特点.针对PEW的病因提出了各种治疗对策,包括补充营养、新型透析液、生长激素、雄激素、运动及一些新的治疗药物.现就PD患者PEW的病因及治疗对策作一综述.

    作者:周玉超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