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经肾活检确诊的242例肾病综合征状态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栓弹力图R时间、K时间、α角、MA值和CI,并将81例蛋白尿定量≤1 g/24h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组间比较提示肾病综合征状态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M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69.6 mm vs65.1 mm,P<0.01),而两组之间R时间无明显差异(6.0 min vs6.1 min,P=0.72).单因素线性相关分析发现,肾病综合征状态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血栓弹力图的MA值(r=-0.19,P<0.01)、α角(r=-0.16,P=0.01)和CI(r=-0.13,P=0.05)呈负相关,与K时间(r=0.12,P=0.06)呈正相关,与R时间(r=0.01,P=0.87)无明显关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血白蛋白是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MA值的独立相关因素.在肾病综合征状态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组和PLA2R抗体阴性组之间各项临床指标和血栓弹力图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与血小板功能亢进关系密切,而血小板功能亢进与肾病综合征状态有关,与抗PLA2R抗体无明显关系.提示抗凝治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减少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刘蕾;乐伟波;徐孝东;刘正钊;秦华章;周敏林;施劲松;李丽娟;谌达程;任强;刘志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FAS)对高糖培养的人腹膜间皮细胞(HMrSV) RhoA/Rock1、活性氧(ROS)、GSH-Px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人腹膜间皮细胞株HMrSV分为对照组(葡萄糖浓度为0)、高糖组(葡萄糖浓度分别为1.5%、2.5%和4.25%)和FSA干预组(2.5%葡萄糖+FAS 12.5、25和50μmol/L).检测方法:Q-PCR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RhoA和Rock1的表达;化学荧光法检测ROS的含量;EL1SA法检测GSH-Px和TGF-β1的含量.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可呈浓度依赖方式上调RhoA、Rock1、ROS及TGF-β1的表达,下调GSH-Px的表达;与2.5%高塘组相比,FAS干预可明显下调RhoA、Rock1、ROS及TGF-β1的表达,上调GSH-Px的表达. 结论:FAS可能通过抑制Rho激酶活性抑制高糖培养的人腹膜间皮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
作者:胡晔;边爱淑;杨丽娜;樊怡;马健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通过Meta分析及系统性评价的方法为程序性活检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价值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进行文献初检,电子检索数据库有Medline数据库、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纳入涉及程序性活检在肾移植受者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数据由两名作者独立提取,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专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 结果:纳入5篇关于程序性活检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的RCT.在程序性活检对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率、肾功能的影响进行了Meta分析,并从文献中提取亚临床排异、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CNI)中毒、BK病毒相关性肾病、程序性活检的不良反应及患者对程序性活检的顺应性等的发病学资料进行合并分析.Meta分析的结果提示:程序性活检可提高移植肾存活率,降低移植肾丢失率(RR 0.43,95%CI 0.26~0.70,P<0.001).程序性活检可使血清肌酐降低38.21 μ,mol/L(95%CI 54.83~21.60,P<0.001). 结论:程序性活检可发现亚临床阶段的排异反应、BK病毒感染、CNI中毒等疾病.对这些疾病的发现和及时干预可提高移植肾存活率.程序性活检可能提高长期肾功能,尤其是以环孢素为主要基础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程序性活检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以认为是一个比较安全的临床措施.
作者:苏日古嘎;吕军好;陈江华;吴建永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3(TRPM3)在2型糖尿病肾病模型db/db小鼠肾组织的表达,以及高糖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和小鼠足细胞(MPC) TRPM3表达的影响. 方法:(1)将20只雄性5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各10只.同窝出生的db/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20).待db/db小鼠生长至10周龄和18周龄后取血、尿标本测定相关生化指标,留取肾组织.利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db/m小鼠)及不同周龄(10周、18周)db/db小鼠肾组织中TRPM3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2)体外培养HK2和条件永生化MPC,分别按以下处理分组:对照组(D-葡萄糖5.6 mmol/L);甘露醇组(D-葡萄糖5.6 mmol/L+甘露醇24.4 mmol/L);高糖组(D-葡萄糖30 mmoL/L),培养24h、48h、72h收获细胞,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细胞中TRPM3的表达. 结果:(1)与db/m小鼠相比,db/db小鼠肾组织肾小管和肾小球中TRPM3的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HK2和MPC中TRPM3的表达均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PM3可表达于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组织的肾小管和肾小球中,且高血糖可诱导TRPM3在HK2细胞和MPC细胞的高表达;TRPM3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于海霞;郭佳;刘东伟;秦丽;余琦;刘章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型)淀粉样物质在肾组织沉积部位及程度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分析经肾活检确诊的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全切片扫描技术计算淀粉样物质占组织的百分比,分析其与临床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259例,男性147例,中位年龄57岁,肾脏均受累,肠道受累71.06%,心脏受累43.22%.中位病程7月,蛋白尿4.80±3.15 g/24h,19.31%的患者肾功能不全.中位随访时间22.3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24.24月,1、2、3和5年人生存率分别为81.8%、64.1%、52.4%和29.6%;肾脏生存率分别为90.8%、82.3%、76.8%和47.8%.淀粉样物质累及肾小球(99.61%),肾血管(92.66%)和肾间质(50.19%).淀粉样物质占肾小球、肾血管、肾间质及整个肾组织的百分比分别为11.81%±11.38%、14.14%±14.05%、3.34%±5.36%和4.25%±5.77%,且与多项临床指标具有相关性.淀粉样物质占肾小球百分比、年龄、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淀粉样物质占肾血管、肾间质及整个肾组织百分比,血清肌酐,尿RBP为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全切片扫描定量分析是观察淀粉样物质在肾脏不同部位沉积及其程度的有效方法,并证实蛋白尿、血清肌酐等与淀粉样物质肾脏不同部位沉积有一定相关性.肾脏不同部位淀粉样物质沉积与患者预后和肾脏预后相关.
作者:芮昊辰;吕亚男;杨帆;范芸;李晓梅;徐峰;成水芹;梁少姗;黄湘华;刘志红;曾彩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近12年来肾脏疾病谱的构成特征及其变化. 方法:本研究纳入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肾活检注册登记系统中2003-01-01至2014-12-31行肾穿刺活检病例,分析肾脏疾病类型的分布特征,并与1979~2002年的研究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共纳入肾穿刺活检病例40 759例,≥60岁肾活检比例从5.60%增至9.89%.与1979~2002年肾脏疾病谱相比,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比例下降,继发性肾小球肾炎(SGN)比例上升.PGN中以IgA肾病(IgAN)常见;膜性肾病(MN)比例较1979~ 2002年增长近1倍,且2003~2014年间14~24岁年龄段增幅大.SGN主要包括免疫介导疾病(59.20%)和肿瘤代谢性疾病(37.09%),糖尿病肾病(DN)、肾淀粉样变性、高血压肾损害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MIDD)等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结论:PGN仍是我国肾脏疾病的主体,以IgAN常见,MN比例明显升高,在青少年患者中增幅大.DN、高血压肾损害、肾淀粉样变性和MIDD等肿瘤代谢性SGN均有增长趋势.肾脏疾病谱的这些变化特点将为临床诊断、预防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朱慧娴;周敏林;侯金花;徐峰;乐伟波;梁丹丹;梁少姗;邵思佳;刘晔;曾彩虹;刘志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伴或不伴肺损害的微型多血管炎(MP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差异. 方法:1995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确诊为MPA的患者196例(男80例,女116例,平均年龄52岁),中位病程2.0个月(1.0~6.0个月),基线中位血清肌酐344.8 μmol/L(176.8~556.9 μmol/L),其中70例(35.7%)起病需肾脏替代治疗.回顾性分析肺损害对MPA疗效、人肾存活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人肾存活率,并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及病理指标与远期人存活相关性. 结果:196例患者平均随访38.9±42.0个月,期间20例(10.2%)死亡,81例(41.3%)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111例(56.6%)患者伴有肺损害,常见临床症状为咯血、咳嗽咳痰,胸部CT或X线检查以斑片影、条索影及胸膜增厚多见.肺损害组年龄、男性和吸烟比例、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性评分、血清肌酐及MPO-ANCA滴度均显著高于无肺损害组(P<0.05).1年内肺损害组和无肺损害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3.5%、21.2%(P=0.155);治疗无效比例分别为42.3%、35.3%(P=0.317).肺损害组的人存活率更低(P=O.013);两组肾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肺损害及起病时肾脏替代治疗为影响患者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伴有肺损害的MPA患者年龄更大、血管炎更活动,肺损害是影响MPA患者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邵芳;陈樱花;张丽华;涂远茂;胡伟新;刘志红;谢红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1年内高钙血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观察血清钙的演变特点. 方法:选取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行肾移植手术的受者115例,分别于肾移植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测血清钙、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矿物质和骨代谢指标. 结果:肾移植术后受者血清钙逐步升高,高钙血症的发生率在术后3个月时达到高值42.6%,随后逐步下降,至术后12个月时为39.1%.患者所有随访时间点的血清钙均<3.0 mmol/L.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iPTH、术后6个月时低磷血症和高碱性磷酸酶是术后6个月时高钙血症的危险因素,术前透析时间长和术前高iPTH是术后12个月时发生高钙血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肾移植术后1年内30%~ 40%的受者可出现高钙血症.术前高iPTH是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高钙血症的危险因素.监控术前iPTH有助于术后高钙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张喆;陈劲松;文吉秋;李雪;周敏林;程东瑞;刘志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伴抗磷脂综合征(APS)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肾脏远期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14年期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经肾活检确诊为LN且符合APS分类标准的汉族患者,并与同期不伴APS的LN患者比较,分析其临床表现、肾组织病理特点及肾脏远期预后差异. 结果:共收集53例合并APS的LN患者,随机选择106例不伴APS的LN患者,发现APS组患者在狼疮活动、血栓发生、心脏受累及抗凝药物的应用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LN病程、高血压、蛋白尿、血尿、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减少、自身抗体、补体水平及诱导方案的选择和治疗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APS组患者血栓性微血管病所占比例更高.随访63.7个月两组肾脏存活率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伴APS的LN患者疾病活动性更强、血栓事件和心脏受累更为常见,抗凝应用更为积极,但肾脏预后与不伴APS的患者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作者:刘洋;刘正钊;周敏林;杨静;任强;胡伟新;章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人体肠道中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以上.这些微生物与宿主的营养、代谢、生理机能、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目前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涉及到肝、脑、肺、甲状腺、代谢性疾病及肾脏等各个领域.
作者:蒋红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肠道微生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肠道菌群”,这类微生物数量超过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以上,对营养物质代谢、人体自身发育、免疫及疾病的产生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肠道微生物和多种疾病发病直接相关,如癌症、肥胖、神经变性疾病等.我们也发现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存在着肠道微生态的改变,肠道微生态失调同时又进一步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和诱发CKD相关并发症,如把肠道微生态制剂应用到CKD的治疗上,可初见成效.
作者:袁伟杰;王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人体肠道里生活着超过1 000种以上的微生物,统称为肠道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细胞总量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而其编码的基因总量更是人体基因总数的100倍.肠道微生物和宿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一个具有协同作用的共生复合体,构成了肠道微生态.
作者:余晨;李江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病率逐渐增高,且预后较差.随着肾脏疾病进展,肾功能逐渐恶化,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患者经济负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限制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是肾脏疾病治疗的重要部分,本文将通过近年来相关研究就低蛋白饮食对CKD进展进行探讨.
作者:闫冰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慢性肾脏病(CKD)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循环中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逐渐升高.CKD患者的PTH分泌和代谢紊乱,以及靶器官对PTH反应性降低在SHPT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其相关机制也得到进一步阐明.由于CKD患者PTH代谢和功能异常,PTH作为CKD预后判断标志物的价值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对CKD患者存在的PTH代谢异常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邱丹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肾脏疾病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长非编码RNA能在表观遗传学、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疾病治疗的突破口.本文拟简要介绍长非编码RNA的功能及其在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玲玲;成蔚;潘金英;黄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外泌体(exosomes)是由细胞中的内涵体所分泌的一类直径40~ 150 nm的微小囊泡,可通过受体介导的交互作用直接刺激靶细胞,或通过向靶细胞转移各种生物活性分子等方式发挥其生物学功能.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投向利用exosomes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然而目前对exosomes的分离及纯化方法尚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制约,缺乏公认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exosomes的研究及其应用.本文就exosomes的研究现状和分离、纯化方法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徐孝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64岁女性,四肢乏力4年,水肿1周入院.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伴低钾、低镁血症,代谢性碱中毒,低尿钙;血浆肾素活性增高,高醛固酮血症;肾活检病理提示肾小球足细胞病变,一处可疑肾小球旁器肥大.基因筛查显示COLAA5基因突变(823C>G)伴UMOD基因突变(1653G>C),而SLC12A1、KCNJ1、CLCNKB和BSND及SLC 12A3基因均未见异常.综合患者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后诊断为肾小球足细胞病伴失盐性肾小管疾病.
作者:张志宏;徐维玮;王金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P值是生物医学研究中常使用的统计学概念,在临床试验中尤为普遍.但关于P值的意义一直争议不断.本文在对美国统计协会发布的P值声明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介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两篇关于临床试验获得主要结局P值后的结果解读要点,结合STOP-IgAN和SPRINT两个真实临床试验进行实例解读,期望为研究者正确解读P值、提高临床试验结果报告质量提供遵循依据,得到准确的研究结论.
作者:周敏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青年男性,5岁起病,临床表现为中至大量蛋白尿,大量镜下血尿,肾功能缓慢减退,同时补体C3水平轻度下降.有肾脏疾病家族史.肾活检光镜初始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重复肾活检见肾小球不典型膜增生性病变伴内皮下、系膜区大量嗜复红物沉积,免疫荧光以C3沉积为主,Ⅳ型胶原染色正常.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内皮下大量、基膜内节段电子致密物分布.基因测序未见补体相关基因突变.终诊断为遗传性C3肾炎.
作者:梁丹丹;曾彩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心肾综合征(C RS)的治疗难点在于心肾功能障碍的交织,心功能不全导致肾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加重心功能不全恶化.其共同病理生理学特点使得纠正高容量负荷成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利尿剂和血液滤过治疗等,但都存在局限性,而腹膜透析(PD)则可提供安全有效的超滤.本文拟简介PD治疗心肾综合征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
作者:余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肾脏疾病是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的重大慢病之一.我国肾脏疾病具有自身疾病谱特点,免疫性肾小球疾病是我国常见的肾脏疾病,也是导致我国尿毒症的主要的病因,严重危害我国人口健康,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迄今为止,由于对免疫性肾小球疾病发生及其发展分子机制认识不足,使得其诊断仍停留于临床综合征和病理形态学诊断水平,缺少有效的疾病分子诊断和分子分型方法.不仅如此,由于在发病机制认识上的局限,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缺少靶向性病因治疗手段,大多数治疗仍停留于经验性治疗水平.因此,系统研究探索新型免疫性肾小球疾病分子标志物,构建更加精准的疾病诊断和分类体系,是提升我国肾脏疾病整体诊疗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作者:刘志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