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国际刊号:1004-1648
  • 国内刊号:32-1337/R
  • 影响因子:1.77
  • 创刊:198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06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Pж(AJ) 文摘杂志(俄),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国家期刊奖
  • 神经病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0年1期文献
  • 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通过PCR方法研究7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高血压患者51例)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结果脑梗死组DD/II基因型显著增高/降低(P<0.05,P<0.01),尤其伴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这种趋势更为明显.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和高血压脑梗死患者有关联性,DD基因型提示可能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有关,而II型为保护型基因.

    作者:石国锋;鲁严;唐建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胸腺瘤相关抗原--人骨骼肌柠檬酸提取物的抗原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人骨骼肌柠檬酸提取物(CAE)中胸腺瘤特异相关抗原成份.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3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有瘤16例及无瘤17例),正常人10名和其它疾病18例的血清中CAE抗体.结果 CAE抗原中34 KD、50 KD、60 KD组份与MG有胸腺瘤(MGT)患者的血清结合显色率分别为:93.7%(15/16例)、75%(12/16例)、75%(12/16例),而其它组无1例结合显色.结论 34 KD、50 KD、60 KD CAE抗原组份为胸腺瘤特异相关成份,可能对MGT的诊断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清华;涂来慧;张仁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脑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目的探讨脑肿瘤中端粒酶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恶性脑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银染法检测了37例脑肿瘤组织和4例正常脑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7例脑肿瘤组织标本中,16例有端粒酶活性的表达,阳性率为43.2%;4例正常脑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脑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恶性脑肿瘤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物.

    作者:张岩松;周明卫;付震;潘世扬;黄佩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bcl-x 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死亡相关基因bcl-x 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脑缺氧缺血所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应用快速竞争性RT-PCR技术对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缺血侧大脑组织中bcl-x 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在相同缺血基础上观察缺氧1.5小时、2.5小时和3.5小时对bcl-x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脑bcl-xs(bcl-x短型) mRNA 的表达自缺氧结束后即刻即有明显增强,24小时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 7天时回复至正常基线水平.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即缺氧程度的加重,bcl-xs mRNA的表达有增强趋势,缺氧1.5小时组、2.5小时组及3.5小时组之间bcl-xs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P<0.01).bcl-xs mRNA的表达高峰与缺氧缺血后脑细胞凋亡的高峰时相相吻合.缺氧缺血对bcl-xl(bcl-x长型) mRNA的表达无影响.结论缺氧缺血可诱导新生大鼠脑bcl-xs mRNA表达增强.在一定范围内,其表达强度与缺氧程度成正相关.bcl-xs过表达在缺氧缺血后脑细胞凋亡的调控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伟;吴圣楣;陈惠金;蒲蜀湘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与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及FOS、BCL-2的表达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变化与FOS、BCL-2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磷基转移片检测PKC的活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及FOS的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膜PKC活性持续增加,FOS在缺血再灌注早期即有明显增加,至缺血再灌注2天时仍有少量表达.BCL-2表达的高峰是在缺血再灌注2天时.结论缺血再灌注期间PKC发生易位激活,PKC促进了FOS和BCL-2的表达,这几个因素综合作用影响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李云峰;陈康宁;郑彩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全脑缺血大鼠海马及血液血小板激活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在急性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高效薄层层析法对大鼠全脑缺血后再灌注1、3、6、72小时血液、海马、大脑顶叶皮质的PAF进行了观察.结果再灌注1小时后海马中PAF 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3小时时则下降至正常水平(P>0.05).血液中PAF的升高出现较晚,再灌注后3小时时血中PAF明显升高,6小时时明显,72小时时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缺血后海马PAF的变化快而短暂,早期血液中PAF可能主要来自脑组织,与血脑屏障破坏有关.提示PAF 参与了脑缺血早期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张新江;王荣;杨金升;韩筱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小板膜糖蛋白-140和血栓烷B2的变化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和血栓烷B2(TXB2)的变化规律.方法经颅骨钻孔-注入自家血方法建立大鼠SAH的动物模型,应用放射免疫法对SHA后不同时间内大鼠血GMP-140、TXB2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GMP-140在实验后36小时~7天间有上升,以3天为显著,TXB2在实验后12~36小时呈节段性升高.结论 GMP-140增高是SAH发生后脑缺血和神经组织受损后共同激活血小板的结果,GMP-140的增高与迟发性血管痉挛及SAH后的继发性血管损害有直接关系.

    作者:杨金升;高福兴;张新江;罗晓红;王娟;于伟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TGF-β的研究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重症肌无力(MG)免疫病理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和ELISA方法检测MG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乙酰胆碱受体(AchR)刺激后产生TGF-β的水平.结果 MG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GF-β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TGF-β水平与病程有关.结论 MG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TGF-β参与了MG的免疫病理过程.

    作者:张栩;孙兆林;丛志强;申黎青;韩仲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地塞米松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 )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昆明小鼠建立EAE模型,于处死前24小时腹腔注射地塞米松,通过荧光染色法、原位末端标记法和电镜法观察地塞米松处理组、自然病程组和对照组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结果地塞米松处理组的胸腺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自然病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且电镜发现有典型的凋亡改变.结论地塞米松可明显增强EAE小鼠胸腺细胞凋亡.

    作者:彭永;肖波;资小宏;冯德云;杨欢;谢光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及脑脊液中D-二聚体的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及脑脊液(CSF)中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SAH患者发病后0~3天(急性期)、4~9天(再出血高峰期)及14~21天(吸收期)血及CSF中D-二聚体(D-D)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SAH后血及CSF中D-D水平显著增高,但随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0~3天及4~9天显著高于对照组,14~21天与对照组无差异性;0~3天CSF中D-D水平显著高于血液中D-D水平.结论 SAH后血及CSF中纤溶活性急性期显著升高,随病程延长而迅速降低;急性期CSF 中纤溶活性升高比血液中更明显.

    作者:崔元孝;袁倩;刘兆孔;王春霞;庞在英;李大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胃复安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胃复安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T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盲法,以美国耶鲁YGTSS综合量表, 瞬间抽动频率变化指标,Asberg副反应调查表, 韦氏记忆测验评估胃复安治疗24例TS患者症状的变化.结果 24例TS患者YGTSS 的运动抽动、发声抽动及综合损伤得分,分别由治疗前 15.5、10.17、50.75±18.81;减少为 7.5、4.38、23.42±8.79 (均P<0.01);16例瞬间抽动频率,治疗前49.8±18.22,治疗后30.5±11.4(P<0.01); 记忆测验改善无统计学意义;17例患者有极轻微倦怠,所有患者均无锥体外系反应.结论胃复安能有效改善TS的运动、发声抽动和综合损伤效应,并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谢小玲;周琳;江汉兴;张建国;叶海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脑电地形图在亚临床肝性脑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脑电地形图(BEAM)对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诊断和判断疗效的价值.方法动态观察100例亚临床肝性脑病(失代偿期)患者的BEAM、EEG 、血氨浓度和智力测验改变.结果本组BEAM和EEG异常率均达87%,主要为弥漫性损害,局灶δ、θ功率值增高.以右额颞为主.其改变与血氨浓度和智力测验结果呈正相关.经有效治疗后可恢复正常.结论 BEAM、EEG、血氨浓度和智力测验同样可作为诊断和判断亚临床肝性脑病疗效的可靠指标.

    作者:李晓玲;高炳霞;漆德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脑脊液生长抑素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SS)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6例急性脑梗死(ACI)、43例急性脑出血(ACH)、15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及40例对照者的血浆SS含量,同时测定部分患者及对照者的脑脊液SS含量,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SS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尤以ACI组及SAH组比对照组差异更显著(P<0.05,P<0.01),脑脊液SS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CI组P<0.05,余者P<0.01),3周内动态观察SS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SS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左红霞;包兴昌;李作汉;赵薛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和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缺血性脑卒中损伤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ET和CGRP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E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ET和CGR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改变有密切关系.

    作者:徐洁;许庆成;周俊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Binswanger病的脑诱发电位研究

    目的探讨Binswanger病(BD)患者脑诱发电位改变的特点及其对B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BD患者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并与30名同年龄组健康老人对照.结果 BD患者脑诱发电位异常率较高,SEP异常率为96.7%,BAEP为73.3%,VEP为66.7%,二项以上脑诱发电位异常率为88.3%,主要表现为PL延长.痴呆组与轻、中度智能障碍组脑诱发电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智能障碍组SEP表现为左侧P27~N60PL延长;智能障碍伴运动迟缓组SEP表现为P14~N20PL延长;智能障碍伴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组SEP表现为P14~N60PL均延长.结论 BD病人存在EP多项异常,不同临床类型,EP异常特点不同.

    作者:许冬梅;牛中华;王日智;吴新莹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再出血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34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9例(26.5%)发生了再出血.再出血距开颅术后1~13天,平均为6.9天.再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减压窗压力增高,血压增高,意识恶化,顽固性呃逆,偏瘫加重.再出血部位多在原血肿腔及手术路径上.9例再出血患者中6例进行了第2次手术.术后与无再出血的患者相比预后无差异.结论术前使用止血药物、术中充分暴露和仔细止血,术后控制血压、防止血压剧烈波动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

    作者:陈铮立;蔡学见;胡开树;王玉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研究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MPPT)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86例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1000 mg/d,静滴(MPPT组)3~5天,并与60例应用常规剂量类固醇治疗(对照组)作对照.后改为口服强的松,逐渐减量至停药.结果 MPPT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MPPT是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快速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郭沂涟;李义召;孙琳;毕建忠;李大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应用LMWH治疗30例TIA患者, 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观察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LMWH组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血小板计数、血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差异,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LMWH是治疗TIA的一种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顾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肌红蛋白尿症(附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尿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病毒性肌炎伴肌红蛋白尿症患者的临床、肌电图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讨论.结果该患者在流感流行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后肌肉无力、肿胀、疼痛伴肌红蛋白尿症.血清CPK增高至正常上限的160倍.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活检见肌纤维变性、坏死.结论本病的诊断需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其预后与急性期处理是否积极密切相关,但病毒性肌炎所致者预后良好.

    作者:赵杨;张平;李作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月经性臂丛神经痛1例报告

    1 病例女,32岁.因间歇性右上肢疼痛伴活动受限5年而于1999年2月7日就诊.自1994年起,每于月经来潮前2~3天出现右上肢疼痛,轻者仅为钝痛不适,重者剧痛,上肢不敢活动,需服用止痛药,月经来潮后疼痛逐渐减轻,2~3天后疼痛消失.下次月经来潮右上肢疼痛重又出现.就诊前2天月经来潮又发疼痛.月经史:正常.

    作者:李广兴;刘艳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恶性黑色素瘤颅内转移合并多发性血肿1例报告

    1 病例男,44岁.因反复头痛8年,表情淡漠3天,四肢抽搐1次于1998年2月20日入院.既往体健.查体:表情淡漠,少语,检查不合作.背部肩胛间区见一大小为20×18 cm2的黑痣,其下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界清,活动性差,黑痣表面有毛发分布.阴囊及大腿内侧见多个点片状黑痣,边界清.头颅CT示小脑、枕叶、额叶、顶叶数个大小不等高密度影,密度与血肿相似,大5×5 cm2,小1×0.5 cm2,边界清,周围有水肿带,增强不明显.入院后给脱水等治疗.

    作者:许林峰;孙亮;唐一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Sturge-Weber综合征3例报告

    1 病例1.1 例1 女,6岁.因发作性抽搐2个月于1990年1月6日来就诊.查体:神志清楚,智力差,额中至鼻背区可见片状血管痣,左上下肢轻度肌萎缩,肌张力增高,左半身浅感觉减退,左巴彬斯基征(+).CT示右半球脑萎缩,右顶枕区点状钙化影.EEG示各导联均出现阵发性高电位的棘-慢、尖-慢综合波,右半球明显.TCD检查示左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及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正常,右MCA平均流速(Vm)明显低于左侧(右侧72 cm/s,左侧114 cm/s),伴有明显血管杂音.

    作者:范秀玉;张雄伟;王晶;邵会全;迟效先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单纤维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

    肌电图(EMG)是检测上、下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以及肌肉整个运动系统功能的一种重要的临床电生理学方法.传统EMG采用同心圆针或单极针电极,主要研究运动单位(MU)内一定数量的、一组肌纤维动作电位(AP)的时空关系;而单纤维肌电图(SFEMG)采用特殊的单纤维针电极,用于研究一个MU内不同肌纤维及其运动终板的电活动[1].现就SFEMG的检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真真;卢祖能;王镇涛;曾庆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与癫痫

    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与谷氨酸受体结合,在癫痫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谷氨酸受体的研究表明,谷氨酸受体存在两种类型[1]: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n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iGluRs)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mGluRs ).前者包括NMDA 、AMPA和KA受体,直接与离子通道相连,中介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后者是一个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家族,通过胞内各种信使物质的变化介导多种反应[2],如神经发育、神经元死亡、突触可塑性、空间学习能力等.由于iGluRs发现较早,谷氨酸的突触后兴奋机理得到广泛认可.随着对mGluRs的研究,谷氨酸的突触前机理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受到普遍关注.现就mGluRs的分型、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理进行综述.

    作者:张卫清;唐吉友;迟兆富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氢化麦角碱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我院1998年4月~1999年4月用氢化麦角碱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47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治疗组47例,男18例,女29例,年龄48~72岁,平均52.6岁;病程1~21年,并发DPN时间1月~10年,平均2.1年.对照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42~74岁,平均56.3岁;病程1~20年,并发DPN时间1月~8年,平均2.4年.糖尿病诊断符合WHO(1985)诊断标准.DPN诊断依据:①四肢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蚁爬感、麻木、烧灼、刺痛、肌无力,痛觉障碍;②检查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肌电图检查: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患.

    作者:颜晓东;余劲明;李妮;黄忠;陈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脑梗死患者的脑循环动力学改变分析

    我院从1997年起采用脑循环动力学分析仪(CVA)对脑梗死患者进行CVA检测,现报告20例结果如下.

    作者:刘海玲;王昌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女性脑梗死患者内源性性激素水平的改变

    我们对37例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睾丸酮(T)、雌二醇(E2)水平进行了观察,并与恢复期及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毅;朱守政;徐文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腮腺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我院自1993年1月~1999年6月,共收治腮腺炎病毒性脑炎(腮脑)48例,现将其临床表现与脑电图(EEG)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刘成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钙、镁含量的研究

    我们对3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患者的血清钙、镁含量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SAH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3~56岁,平均42.8±9.3岁.发病均在1周内且除外肝、胆、肾疾病.有意识障碍11例,6例SAH症状好转后突然出现头痛、意识障碍加重及偏瘫等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表现,并除外近期再出血.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0~52岁,平均41.5±8.6岁.为体检正常健康人,无心脑血管病和肝、胆、肾疾病史.

    作者:汤序洋;江明达;郑月钗;叶德清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