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甲基泼尼松龙(MP)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脑组织Nogo-A及其受体(NgR)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50只).实验组大鼠通过皮下注射粗制髓磷脂碱性蛋白建立EAE模型,24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EAE组、大剂量MP(MP-H)组和小剂量MP(MP-L)组,每组8只.发病后第7 d MP-H组及MP-L组大鼠通过尾静脉注射MP(30 mg/kg,10 mg/kg),取脑前18 h、6 h各注射1次.发病后第8 d取各组大鼠脑组织,HE染色观察脑组织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ogo-A及NgR蛋白的表达.结果 (1)正常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未见异常;EAE组大鼠脑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套、脱髓鞘改变及胶质细胞增生.(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AE组大鼠脑组织Nogo-A及Ng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与EAE组比较,MP-H组Nogo-A及Ng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而MP-L组Nogo-A及NgR蛋白表达尤明显变化.结论 MP治疗EAE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了脑组织Nogo-A及NgR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蓝瑞芳;朱立华;赵伟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辅助受体CD22、CD72表达及其与GBS病程和病情的关系.方法 36例GBS患者(GBS组)按病程及病情分为急性期亚组与恢复期亚组和轻症亚组与重症亚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B淋巴细胞CD22及CD72蛋白表达,比较CD22与CD72蛋白在不同亚组间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20人)比较.结果 B细胞数量GBS组[(606±118)个]较正常对照组[(248±92)个]明显升高,CD72+CD19+阳性细胞率[(62.11±9.14)%]较正常对照组[(69.72±11.42)%]明显降低(均P<0.01);CD22+CD19+阳性细胞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BS组中,急性期亚组[(682±91)个]B细胞数量较恢复期亚组[(550±111)个]明显升高,CD72+CD19+阳性细胞率急性期亚组[(57.79±7.69)%]较恢复期亚组[(68.14±7.58)%]明显降低(均P<0.01);CD22+CD19+阳性细胞率两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亚组[(685±116)个]较轻症亚组B细胞数量[(561±96)个]明显升高(P<0.01);CD72+CD19+及CD22+CD19+阳性细胞率两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BS患者B细胞数量显著升高,但其中CD22的表达无明显改变;而CD72的表达显著降低,尤其在急性期.
作者:袁学谦;李静;朱太卿;张莉峰;陈毓倩;陈晓丽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脑脊液(CSF)与血浆的蛋白、糖、氯化物含量不同比值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结脑)与病毒性脑膜炎(病脑)的意义.方法 检测102例结脑和107例病脑患者CSF和血浆的蛋白、糖、氯化物含量,计算CSF与血浆的蛋白、糖、氯化物含量3种不同比值(CSF/血浆蛋白≥0.2、糖≤0.5、氯≤0.7,CSF/血浆蛋白≥0.1、糖≤0.6、氯≤1.1,CSF/血浆蛋白≥0.3、糖≤0.4、氯≤0.6)诊断结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结脑组CSF与血浆的蛋白、糖、氯化物含量3种比值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病脑组(P<0.05~0.01);以CSF/血浆的蛋白≥0.2、糖≤0.5、氯≤0.7诊断结脑的敏感性(96.1%,97.1%,99.0%)和特异性(97.2%,98.1%,99.1%)均较高,而CSF/血浆的蛋白>10.1、糖≤0.6、氯≤1.1的特异性(66.4%,69.2%,75.7%)较低,CSF/血浆的蛋白≥0.3、糖≤0.4、氯≤0.6的敏感性(48.0%,44.1%,42.2%)较低.结论 CSF与血浆的蛋白、糖、氯化物含量比值≥0.2、≤0.5及≤0.7对鉴别诊断结脑与病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峰;郭洪志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122例ICVD患者根据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44例)、糖耐量减低(IGT)组(27例)及糖尿病(DM)组(51例),对各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3组间颈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DM组年龄明显高于NGT组(P<0.05),IGT组三酰甘油(TG)水平明显高于NGT组(P<0.05).3组间负荷后血糖峰值差(PGS)、0~120 min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20)、OGTT 2 h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DM组和IGT组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及管腔狭窄发生率高于NGT组(均P<0.05).糖耐量异常的ICVD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AUC0-120、负荷后血糖大值(PGmax)及PGS呈正相关(r=0.231,r=0.168,r=0.191;均P<0.05).结论 ICVD患者随糖代谢异常程度增加,其颈动脉的病变程度加重.
作者:李战辉;张蕾;何志聪;李文娟;傅建群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头痛严重程度对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头痛严重程度将84例偏头痛患者分为轻、中、重度3组,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对患者进行测试.结果 轻、中、重度3组偏头痛患者在躯体不适感、进食功能、工作与学习、婚姻与家庭方面评分的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牛活质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组与中度组相比,躯体不适感、工作与学习、业余娱乐生活方面评分的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中度组相比,重度组仅性功能评分的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与重度组相比,躯体不适感、进食功能、性功能、工作与学习方面评分的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头痛严重程度对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影响较明显,在躯体不适感、进食功能、工作与学习、婚姻与家庭方面尤为突出.
作者:赵永俊;陈春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4-1BB配体(4-1BBL)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测定20例ACI患者PBMC4-1BBL的表达和血浆可溶性4-1BBL(s4-lBBL)的浓度,并与19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23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并对部分患者做了连续观察.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CD14+单核细胞上4-1BBL的阳性细胞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4.6±2.4)%,(4.1±2.7)]和血浆s4-1BBL(75 pg/ml)比较,ACI组[(7.9±4.1)%,(7.0±4.0),133.2 pg/ml]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动脉粥样硬化组阳性细胞率[(6.3±5.0)%]和MFI(5.2±2.3)和血浆s4-1BBL(84 ps/m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ACI恢复期4-1BBL阳性细胞率和MFI分别为(7.6±5.4)%和(5.6±2.1),血浆s4-1BBL水平为113.2 pg/ml,与急性期相比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I患者4-1BBL的表达上调是ACI发病早期即被诱导产生的一个异常免疫应答,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广志;苗丹;高旭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5例ICVD患者进行颅内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成功率97.14%(34例),其中6例患者(17.14%)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例,脑血管痉挛、术中低血压休克、术后低血压各1例],经治疗3 d内均完全恢复.22例脑梗死患者术后第15 d、30 d时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下降(均P<0.01).术后随访2~13个月(1例失访),TIA患者1例于术后12个月死于脑干梗死,1例椎动脉支架术后4个月发生颈内动脉系统腔隙性脑梗死;2例患者发生斑秃.结论 颅内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防治ICVD安全、有效.
作者:张桂莲;张茹;王虎清;展淑琴;杜赟;姚丽;吴海琴;杨新利;张尚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我国南方汉族人群多发性硬化(MS)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SBT)对42例南方汉族MS患者及48名健康对照者进行HLA-DQB1等位基因的检测.并比较MS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结果 共检测到15种HLA-DQB1等位基因片段,其中DQB1*0502等位基冈频率MS组(35.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9%)(P=0.0018,Pc=0.027,OR=4.29);DQB1*0303等位基因频率MS组(19.0%)低于健康对照组(39.6%)(P=0.04,OR=0.48),但差异经校正后无统计学意义.HLA-DQB1*0601和DQB1*0602等位基因频率在MS组患者与健康埘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南方汉族人群MS与HLA-DQB1*0502等位基因有关,而与HLA-DQB1*0601和DQB1*0602等位基因无关.
作者:吴晓牧;肖丽华;王朝东;张昆南;屈新辉;胡国柱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核因子-κB(NF-κB)活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癫(癎)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癫(癎)组(14只)、PDTC干预组(PDTC组,14只)和假手术组(8只).采用海马注射海人酸(KA)方法制作癫(癎)大鼠模型,PDTC组大鼠造模前30 min给于腹腔注射PDTC150 mg,/kg;观察各组大鼠癫(癎)发作的潜伏期和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时间(发作严重程度).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3区残存神经元数和NF-κB的表达.结果 PDTC组大鼠癫(癎)发作潜伏期[(89.6±39.3)min]长于癫(癎)组[(67.5±22.9)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TC组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时间[(29.2±20.4)min]较癫(癎)组[(12.1±4.0)min]显著延长(P<0.05);与癫(癎)组相比,PDTC组大鼠海马CA3区残存神经元数显著增多(P<0.05),NF-κ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二者间呈负相关(r=-0.562,P=0.001).结论 NF-κB活性抑制剂能降低癫(癎)发作严重程度,减少海马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具有脑保护作用.提示癫(癎)发作所致脑组织损伤可能与NF-κB活化有关.
作者:余年;狄晴;胡勇;蒋颖;晏玉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获得性肝性脑部变性(AHC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AHC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45~75岁,平均(62.5±10.1)岁;病程2~36个月,平均(8.3±3.2)个月;有慢性肝病病史3~30年.临床表现为精神症状7例,认知功能障碍5例,震颤5例,不自主运动3例,构音障碍4例,共济失调3例.MRI均示有异常改变,表现为双侧苍白球(5例)、豆状核(3例)、壳核(1例)、尾状核(5例)、大脑脚(4例)、红核(2例)、脑桥(1例)部位对称性T1WI高信号,T2WI信号正常(7例)、稍高信号(2例)、高信号(1例).结论 AHCD的临床特点是慢性肝病患者出现精神行为、智能障碍和帕金森综合征;其影像学特征在双侧基底节及脑干出现MRI T1WI高信号,MRI检查有助于AHCD的诊断.
作者:黄小钦;樊春秋;贾建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注射微量鲑鱼降钙素(sCT)后对去势大鼠痛阈的影响.方法 56只雌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假手术组、切除双侧卵巢(OVX)组、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组、sCT低剂量组、sCT中剂量组和sCT高剂量组.OVX术后4周,采用CCI方法制备神经性疼痛大鼠模型,并给予sCT低、中、高剂量组PAG注射相应剂量的sCT,每日1次,共7 d.应用斜板试验评估肌张力和本体感觉功能,热板试验评估热痛阈(TWL),von Frey纤丝测定机械痛阈(MNT).结果 各组间大鼠肌张力和本体感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C组比较,假手术组及OVX组TWL及M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I组显著降低(均P<0.05);与CCI组比较,各sCT组TWL和MNT显著提高(均P<0.05),sCT剂量与TWL和MNT呈止相关(r=0.97,r=0.963;均P<0.01).结论 sCT能够提高去势大鼠的痛阈,且这种效应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李树法;向菲;张韬威;江超;赵建勇;张敏;梁愿;朱晋坤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颞叶癫(癎)大鼠海马内表达与苔藓纤维发芽(MFS)的可能关系.方法 大鼠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KA)建寺颞叶癫(癎)模型后,侧脑室注射NT-3反义寡核苷酸(ASODN)及正义寡核苷酸(SODN);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NT-3表达;应用Timm银染方法,光镜和电镜观察海马MFS,并与空白对照组及脂质体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致(癎)后大鼠海马齿状回NT-3表达下降;海马苔藓纤维明显粗乱,侧支发芽;齿状回内分子层可见银标记突触末端,主要为轴-树型非对称突触,其中ASODN组海马NT-3蛋白水平降低及MFS程度更明显.结论 KA致痢和NT-3 ASODN均能降低大鼠海马齿状回NT-3表达,增加MFS程度.提示NT-3可能通过对MFS及突触重组作用来影响颞叶癫(癎)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梁霁;郑金瓯;余璐;陈子蓉;邓晓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100例CWI患者分为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改善脑供血、抗血小板等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再予以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14 d.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 d、14 d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Banhel指数(BI)以及治疗后90 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测评,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第7 d、14 d NDS评分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BI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治疗后90 d,两组mR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结局良好(mRs 0~1分)率(63.8%)明显高于对照组(22.9%)(P<0.01);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CWI疗效显著,能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梁金花;刘远洪;刘乐喜;牛好敏;马娜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DFI)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后循环缺血的40例患者行CDFI和CT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CDFI检查的阳性率为90%(36例),CTA检查阳性率为92.5%(37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CDFI检测显示椎动脉走形扭曲16例,椎动脉狭窄12例,椎动脉内膜斑块7例,椎动脉缺如1例;CTA显示椎动脉异常29例,基底动脉异常8例.结论 CDFI和CTA检查两种检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椎动脉血管形态及血流学变化,二者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后循环缺血.
作者:黄少敏;岑忠耿;王成亮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1-40)、(1-42)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4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清Aβ(1-40)、Aβ(1-42)水平,计算两者的比值;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动脉狭窄组血清Aβ(1-4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清Aβ(1-4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β(1-40)/Aβ(1-42)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脉狭窄组中,老年亚组血清Aβ(1-40)水平高于中年亚组(P<0.05)、血清Aβ(1-42)水平与中年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中,老年亚组血清Aβ(1-40)水平与中年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Aβ(1-42)水平明显高于中年亚组(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清Aβ(1-40)水平显著升高,老年患者更明显;血清Aβ(1-42)水平显著降低.
作者:周永;赵连东;林森;赵颖;张新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参芎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影响.方法 将51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组,检测两组治疗前后PL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的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PAR)、C反应蛋白(CRP)、血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 阿司匹林组:PLA、PNA、PLyA以及CRP均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MA、PAR以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组:PLA、PMA、PAR、CRP以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PMA和PAR下降较阿司匹林组更为明显(均P<0.05),而PNA、PLyA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和Fg水平的差异均无统汁学意义.结论 参芎注射液具有协同抗血小板活化与聚集,抑制PLA,特别是PMA形成的作用,此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功效.
作者:张霞;曹勇军;王引明;刘春风;陶峥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拉莫三嗪对癫(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51例癫(癎)患者(癫(癎)组)拉莫三嗪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与4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癫(癎)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拉莫三嗪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治疗前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莫三嗪对癫(癎)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没有明显影响,安全性好.
作者:梁益;喻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对脑皮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18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脑皮质血流灌注量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术后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皮质血流灌注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同时支架置入侧术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皮质血流灌注量比值较术前增加更明显(均P<0.05),但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可使狭窄侧及对侧脑皮质血流灌注量增加,而狭窄侧大脑中动脉、后动脉增加幅度更明显.
作者:恽文伟;张志翔;徐龙宝;钱传忠;陈卓友;董贯忠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CI)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水平变化.方法 根据病史及空腹血糖水平,将272例老年CI患者分为糖尿病CI组(DCI组,128例)和非糖尿病CI组(NDCI组,144例),另设正常对照绀160人,分别检测其血清Lp(a)、血脂、血糖、体质昔指数(BMI);对CI两组行影像学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血清Lp(a)水平[(148.4±145.5)ms/L]比较,DCI组[(398.0±132.9)mg/L]与NDCI组[(253.2±119.3)mg/L]明显增高(均P<0.01);DCI组明显高于NDCI组(P<0.01).DCI组三酰甘油(TG)[(3.62±1.76)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4.63±0.79)mmol/L]水平较NDCI组[(1.50±0.37)mmol/L、(3.20±0.80)mmol/L]明显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0.85±0.33)mmol/L]较NDCI组[(1.77±0.81)mmol/L]明显降低(P<0.05~0.01),总胆固醇(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I组BMI[(26.72±2.67)ks/m2]明显高于NDCI组[(23.12±2.11)ks/m2](P<0.01).影像学结果显示,DCI组以腔隙性脑梗死多见(46.9%),而NDCI组以单发性脑梗死多见(52.8%).结论 Lp(a)水平升高与老年DCI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宋胜斌;王营光;吴永刚;王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老年亚临床M甲状腺功能减退(SHT)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 对15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在5~10 mIU/L之间的老年SHT患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词语和无意义图形再认,以及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SHT组MoCA总分及词语延迟回忆、命名、词语和无意义图形再认的分数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SHT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具有选择性;是否需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应个体化.
作者:白静;高莹;赵桂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癫(癎)发作后各时间点血清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水解和可溶性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30例癫(癎)患者癫(癎)发作间期和癫(癎)发作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60 min和10 h血清ATP、ADP、AMP水解率和可溶性磷酸二酯酶活性,并与20名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癫(癎)组发作间期及发作后10 h血清ATP、ADP和AMP的水解率及磷酸二酯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癫(癎)发作后其余各时间点(发作后60 min除外)诸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癫(癎)组ADP和AMP水解率在癫(癎)发作后5 min时显著升高(均P<0.01),持续至癫(癎)发作后30 min;ATP的水解率和磷酸二酯酶活性在发作后5 min开始升高,20 min达高峰,60 min时仍显著升高(均P<0.01).10 h后,ATP水解率和磷酸二酯酶活性恢复到基线水平.结论 癫(癎)发作后,血清腺苷酸酶活性显著增高,其可能参与了癫(癎)发作终止的调节机制.
作者:耿建红;迟兆富;屈传强;孙希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各种原因导致的重度脑损伤昏迷的患者获得了更多的诊疗机会.但持续昏迷、植物状态患者的医疗费用巨大.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临床医师有必要对这些患者能否生还、苏醒及康复等问题进行评估,为制定佳医疗方案提供依据.现将用于评估昏迷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以及辅助检查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胡旻婧;柯开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癫(癎)是非终身性疾病,60%~70%的患者经过抗癫(癎)药物(AEDs)的治疗可以达到2年发作完全控制,继而面临停药的问题~[1].减药并终停药的益处不言而喻,如减少AEDs不良反应,降低致畸风险,赋予成功停药者更大的社会生活自由度[2].Baker[3]在研究中发现,停药不会伴随心理问题的出现.相反有证据表明成功停药可以提高患者自信心,减少患病的羞耻感.但是癫(癎)的停药远比开始给药困难,尤其是成年患者[4].诸多因素与AEDs停药的预后密切相关,必须综合考虑[5].现将相关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胡小伟;董万利;徐敏 刊期: 2011年第01期
Tulving提出的记忆多系统理论认为,记忆按照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显记忆(EM)和内隐记忆(IM),EM是有意识的记忆,如自由回忆和再认等.IM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意识到自己具有这种记忆,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操作不依赖于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如重复启动和技巧使用.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1].研究~[1]提示,IM可能比EM有着更为复杂的神经机制.现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阐述IM的神经机制.
作者:龚亮;程怀东;汪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内质网(ER)是蛋白质修饰、折叠和钙存储的场所,各种刺激将干扰ER的功能导致未折叠和错误折叠蛋白的蓄积,引发ER应激(ERS),ERS不仅可以启动只有保护作用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PR)~[1]和ER相关降解(ERAD),还可以触发ERS相关的细胞凋亡.错误折叠的a-突触核蛋白的聚集为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而ERS中目前认识为清楚的UPR作为帮助细胞内蛋自质正确折叠的处理方式,其与PD a-突触核蛋自形成的关系,以及ERS过度所引起的细胞凋亡与PD患者黑质神经元减少之间的关系成为目前PD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现将ERS反应与PD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潘凤英;贾国强;巴晓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早期诊断主要靠临床及尸检~[1].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MRA和MRI的联合检查明显提高了TOBS的诊断率.现对28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系2005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收住的TOBS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52~86岁,平均(67±10.2)岁;病程≤48h.其中有高血压病13例,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5例,心房纤维颤动6例.
作者:李洪标;石丹 刊期: 2011年第01期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在急性脑梗死(ACI)早期能有效的溶解血栓、恢复缺血区域血流,是血管再通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且预后优干其他方法~[1,2].本研究应用尿激酶对ACI患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生;金平;胡志涛 刊期: 201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