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国际刊号:1004-1648
  • 国内刊号:32-1337/R
  • 影响因子:1.77
  • 创刊:198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06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Pж(AJ) 文摘杂志(俄),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国家期刊奖
  • 神经病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6年5期文献
  • 对比分析高分辨 MRI 与 MRA 对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

    目的:对比分析高分辨率MRI( HRMRI)与MRA对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的诊断评估价值。方法对24例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MRA检查,根据梗死区解剖学的血管支配参照MRA行相应责任血管的HRMRI检查。 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HRMRI与MRA对穿支动脉的载体血管(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的识别情况;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比较HRMRI与MRA评估的穿支动脉载体血管的狭窄程度。分析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的特征、斑块对穿支血管开口及本身的影响。结果24例患者,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17例、脑干7例(其中3例小脑受累)。共检查24支穿支动脉载体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17支、椎动脉1支、基底动脉6支。 HRMRI判断责任载体血管狭窄的检出率(91.67%,22/24)明显高于MRA(62.5%,15/24)(P<0.05)。对狭窄程度的判断HRMRI比MRA更准确(Z=91,P<0.05)。HRMRI示23支载体血管有斑块形成,1支内膜增厚。8例HRMRI显示斑块覆盖或累及穿支血动脉开口;5例HRMRI示穿支动脉本身狭窄。而MRA不能显示穿支动脉及开口情况( P<0.05)。结论 HRMRI对穿支动脉的载体血管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判断优于MRA,还能显示穿支动脉本身管径和开口受累情况,为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的依据。

    作者:陈翔;朱庆强;李洪梅;吴晶涛;叶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方法收集5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卒中后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卒中后肺炎组年龄≥80岁、高血压、心房纤颤、既往卒中或TIA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恶性肿瘤、NIHSS评分≥15分、GCS评分≤8分、卧床时间≥7 d、吞咽障碍、早期鼻饲、早期应用质子泵受体阻滞剂、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基线空腹血糖≥7.0 mmol/L、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无肺炎组;早期康复治疗的比率明显低于无肺炎组(均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NIHSS评分≥15分、GCS评分≤8分、卧床时间≥7 d、吞咽障碍、基线空腹血糖≥7.0 mmol/L、低蛋白血症是卒中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卒中后肺炎的保护因素。卒中后肺炎组患者预后良好的比率显著低于无肺炎组(P<0.05)。结论年龄≥80岁、NIHSS评分≥15分、GCS评分≤8分、卧床时间≥7 d、吞咽障碍、基线空腹血糖≥7.0 mmol/L、低蛋白血症是卒中后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后肺炎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卢涛声;王国军;张亚琴;龚旦媛;柳静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恶性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去骨瓣减压术( DHC)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 m-MCAI)患者的临床指标,探讨DHC的手术时机,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收集80例行DHC的m-MCAI患者,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GOS 4~5分)26例,预后不良组(GOS 1~3分)54例。记录各组患者脑梗死体积,是否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溶栓治疗,脑萎缩程度,中线移位情况, NIHSS 评分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 APACHEⅡ),术前GCS评分、是否出现瞳孔不等大,病情恶化至手术时间,起病至病情恶化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中线移位、瞳孔不等大、术前GCS、术前APACHE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术前GCS (OR=0.549,95%CI:0.328~0.919,P=0.023)、术前APACHEⅡ(OR=1.098,95%CI:1.007~1.197,P=0.034)是影响DHC治疗的m-MCA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肾功能不全的m-MCAI患者行DHC后预后不良(P=0.032)。结论患者出现严重昏迷,瞳孔散大,中线结构严重移位前行DHC,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术前GCS及APACHEⅡ可用于评估预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DHC手术风险更高。

    作者:胡晓;李玫;瞿浩;陈岚;李世容;刘蕊;王建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腓骨肌萎缩症2L 型的临床特点(附1家系报告)

    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MT)2L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家系中12名成员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本家系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远端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肌无力,部分伴上肢远端肌肉萎缩,感觉异常,踝反射、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爪形手、弓形足,视力、听力障碍。家系调查显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分子热休克蛋白22基因点突变(422A-C)。结论该家系为CMT2L型,临床表现结合基因测序可确诊CMT亚型,且有助于发现新的突变位点。

    作者:陈蕊;漆学良;王卫东;张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脑白质疏松程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 LA)程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溶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 sICH)转化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17例,符合溶栓治疗指征者采用静脉rt-PA以0.9 mg/kg足量溶栓治疗,其余则给予普通安慰剂治疗。所有患者根据Wahlund改良LA分级量表( ARWMC)评分对LA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轻度(1~5分),中度(6~10分),重度(>10分)。溶栓后24~36 h复查头CT,判定是否出现sICH转化。比较不同程度LA患者中溶栓组和安慰剂组sICH转化率。结果本研究组中,溶栓治疗者49例,安慰剂使用者68例;LA轻度45例, LA中度25例, LA重度47例。本研究共有10例患者(8.5%)发生sICH转化,其中溶栓治疗者7例,安慰剂使用者3例;LA轻度2例, LA中度2例, LA重度6例。在LA轻度及中度患者中,溶栓组患者sICH转化率略高于较安慰剂组(P=0.052,P=0.650)。而在LA重度患者中,溶栓组患者sICH转化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 P=0.043)。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溶栓组患者ARWMC评分与其静脉溶栓治疗后sICH转化率呈正相关(r=0.476,P=0.0005)。结论重度LA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sICH转化的风险。了解患者的LA程度有助于对临床溶栓决策的选择和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作者:孙威;马舒贝;陈忠军;张静波;杨颖;李雪媛;王洪志;滕秀涵;常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开通评估量表初步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开通评估量表( Accept量表)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59例,基于Accept量表分为Ⅰ级患者、Ⅱ级患者和Ⅲ级患者。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中手术成功43例(72.9%)。根据Accept量表评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Ⅰ级17例,Ⅱ级30例,Ⅲ级12例。Ⅰ级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明显高于Ⅱ级患者(76.7%)和Ⅲ级患者(25%),且Ⅱ级患者手术成功率亦明显高于Ⅲ级患者(均P<0.05)。Ⅰ级患者中15例顺向开通,2例双向开通;Ⅱ级患者中5例顺向开通,18例双向开通;Ⅲ级患者3例双向开通。59例患者总共发生15次(25.4%)手术不良事件;其中Ⅰ级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9%;Ⅱ级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3%;Ⅲ级患者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3%,显著高于Ⅰ级患者(P<0.05)。结论应用Ac-cept量表评估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开通术证明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有助于临床医师快速做出临床决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虎清;高震;吴海琴;张桂莲;张茹;展淑琴;孙宏;卜宁;任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美多芭联合恩他卡朋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美多芭联合恩他卡朋治疗对帕金森病( P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0例未服用过左旋多巴( LD)制剂的PD患者为未服药组,63例美多芭治疗的PD患者为美多芭组,49例美多芭联合恩他卡朋治疗的PD患者为联合组。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的LD稳态峰浓度并进行统一PD评分量表Ⅲ( UPDRSⅢ)的评分。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Hcy水平。结果联合组患者LD血浆浓度明显高于美多芭组( P<0.05)。美多芭组及联合组患者UPDRSⅢ评分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未服药组、美多芭组及联合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美多芭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未服药组及联合组(均P<0.05)。结论美多芭联合恩他卡朋能显著降低PD患者血浆Hcy水平,对PD治疗有积极意义。

    作者:吴艳;杜娟;任义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对神经危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目的: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对神经危重症患者脑水肿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及时判断脑水肿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开滦总医院神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NICU)住院治疗且存在意识障碍的神经危重症患者127例,应用无创脑水肿监护仪床旁动态监测并记录患者双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扰动系数,同时记录患者GCS评分、NIHSS评分,并于发病1个月时记录患者mRS评分,分析各类患者不同监测时间点大脑半球扰动系数的波动情况及双侧半球间的差异,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重症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患侧扰动系数在发病14 d内均随着时间延长呈明显上升趋势(F=3.45,P=0.0249;F=3.75,P=0.0225);其患侧与健侧扰动系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重症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发病2~7 d及7~14 d监测组患侧扰动系数较健侧增高>0.3。以患者预后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症脑梗死患者、GCS评分越低、患侧扰动系数和NIHSS评分越高,以及既往脑出血患者预后越差。结论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可相对准确地反映神经危重症患者脑水肿的轻重程度,并可为脑水肿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的判定提供一定的指导。

    作者:张英杰;元小冬;赵营;吴宗武;刘顺莉;刘颖;欧亚;江茜茜;王淑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生酮饮食联合抗癫痫药物对难治性癫痫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生酮饮食( KD)联合抗癫痫药物对难治性癫痫的疗效。方法对7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在原有药物不变的基础上添加KD治疗3个月。观察癫痫临床发作频率的改变,判断疗效。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KD疗效的因素。结果在KD治疗后,完全控制16例(20.8%),显著有效14例(18.2%),有效12例(15.6%),无效35例(45.5%);KD添加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4.5%,保留率为76.6%。 KD添加治疗无效组合用药物种类、智能障碍比例及睡眠障碍比例均明显高于有效组;而痉挛发作比例则明显低于有效组(均P<0.05)。结论 KD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痫总体有效,尤其是痉挛发作类;对伴有智能障碍、睡眠障碍及合用药物种类偏多者疗效欠佳。

    作者:吴春风;金波;卢孝鹏;梁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分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TIA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方法采集246例TIA患者和246例同期健康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累血管的不同,将TIA患者分为前循环系统TIA组( AC-TIA)160例和后循环系统TIA组(PC-TIA)86例。24 h动态血压仪监测血压值和血压变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C-TIA组和AC-TIA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升高(P<0.05~0.01);与AC-TIA组比较,PC-TIA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PC-TIA组和AC-TIA组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脉压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0.01);与AC-TIA组比较,PC-TIA组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脉压指数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PC-TIA组和AC-TIA组24 h、白天、夜间收缩压变异性明显增大( P<0.05~0.01);与AC-TIA组比较,PC-TIA组24 h、白天、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均明显增大(均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尤其是收缩压变异性明显增大,不同分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存在差异。

    作者:徐南飞;周琛斐;徐德恩;许著一;姚晴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吸烟对帕金森病患者嗅觉障碍的影响

    目的:探讨吸烟对帕金森病( PD)患者嗅觉障碍的影响。方法根据吸烟情况将167例PD患者( PD组)及10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分为吸烟亚组及不吸烟亚组。采用T&T嗅觉测试液对入组者进行嗅素识别阈值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组MMSE评分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MoCA)评分显著降低(均P<0.05),两组年龄、吸烟史及男性比率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 PD组嗅素识别阈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6.785,P=0.000)。与PD吸烟亚组比较,不吸烟亚组嗅素识别阈显著升高(t=-3.000,P=0.003)。正常人吸烟亚组较不吸烟亚组嗅素识别阈值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t=0.784,P=0.435)。 PD吸烟者嗅觉阈值与吸烟年限、吸烟总量无相关(r=-0.104,P=0.441;r=-0.156,P=0.246)。结论吸烟可能对PD患者嗅觉有保护作用,并且与吸烟年限、吸烟总量无关。

    作者:程永清;沙志涛;田有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在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发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SVE)伴发癫痫持续状态(SE)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4例SVE伴发SE患者,其中15例给予常规治疗为对照组,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床旁CBP治疗为治疗组。观察两组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昏迷时间、癫痫持续中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并发SE的SVE患者,常规治疗联合CBP可以较快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作者:孙恒斌;余天浩;张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帕金森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 PD)患者营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80名PD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量表系统性评估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采用微营养评定法( MNA-SF)评估营养状况。结果正常营养状态与非正常营养状态PD患者间病程、统一PD评分量表Ⅲ( UPDRSⅢ)、H-Y分期及非运动症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二元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H-Y分期(OR=2.35,95%CI:1.24~4.45, P=0.007)、抑郁情绪(OR=1.39,95%CI:1.25~1.67,P<0.001)与非正常营养状态显著相关。结论 PD患者营养状况与其疾病本身、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密切相关。

    作者:潘杨;张晓雷;张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烟雾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烟雾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烟雾病合并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例患者中,男1例,女9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DSA确诊烟雾病1例,CTA确诊4例,MRA确诊5例;双侧颈内动脉系统受累9例,单侧受累1例。结论对于烟雾病患者,尤其是女性,应常规行甲状腺功能筛查;而甲亢患者也应行脑血管病变筛查,以尽早发现脑血管病变,早期预防,避免卒中。

    作者:张丽冉;张俊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低频电刺激吞咽障碍训练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吞咽障碍训练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2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还给予低频电刺激吞咽障碍训练仪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判断疗效,治疗2周、4周后分别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评分检测。结果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示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SS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组、对照组SSA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4周后的SSA评分更低(均P<0.05)。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组SS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使用低频电刺激吞咽训练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田甜;李军荣;李圣华;沈鑫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奴卡氏菌性脑脓肿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

    目的:探讨奴卡氏菌性脑脓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奴卡氏菌性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急性起病,以发现右肩肿块后继发头痛、左侧肢体无力为主要症状。既往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长期口服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头颅MRI示右侧脑干及左侧顶叶可见圆形占位;增强后呈环形强化。右肩肿块穿刺脓液培养示奴卡氏菌。结论奴卡氏菌性脑脓肿患者死亡率高,要重视病原学诊断与长期特异性抗感染治疗,必要时需结合手术治疗。

    作者:武茜;燕兰云;龚洁;万琪;倪芳;胡欣;颜承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Wilson病冻结步态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Wilson病( WD)合并冻结步态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WD合并冻结步态的认识。方法对25例表现有冻结步态WD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5例WD合并冻结步态患者,多青年期发病,病程时间较长。25例患者步态动作均表现有启动、转向困难,遇到障碍物后步态顺畅的矛盾现象;多合并中-重度肌张力障碍和肝硬化等,其他临床表现尚有言语障碍、多种异常不自主运动、精神症状等。颅脑 MRI 检查结果均显示双侧豆状核对称性异常信号,多合并有脑干(中脑、桥脑)、丘脑异常信号,部分有大脑皮质萎缩。短期驱铜治疗基础上加用溴隐亭、吡贝地尔缓释片治疗后冻结步态症状改善者18例,有效率72%。在上述治疗改善不明显者同时加用氯氮平改善4例,总有效率88%。结论表现有冻结步态WD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其他类型WD出现迟,冻结步态为作为WD首发症状者少见,多合并局灶性及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在积极驱铜治疗基础上合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氯氮平短期内能改善WD冻结步态。

    作者:叶群荣;胡纪源;王共强;王训;程楠;张杰;余静;刘力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例报告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MMN)是一种少见的、累及多数单神经的纯运动神经病;发病率约为0.003‰~0.03‰,男女发病比例为2.7∶1,多于50岁前发病,儿童发病少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或阶梯样、非对称性肢体乏力伴萎缩,一般上肢症状较重,通常不伴有感觉缺失;神经电生理检查特点是持续多发的局灶性神经传导阻滞;为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可有血清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滴度增高;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1]。该病容易与颈椎病、腰椎病、运动神经元病、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及脊髓性肌萎缩等混淆,尤其在基层医院,EMG等检查不全面,神经肌肉活检等细胞分子病理学检查及基因检测未开展,导致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延误治疗,造成病情加重,甚至出现残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该文报道1例辗转反复就诊于多地高校附属医院和三甲医院,后我院确诊为MMN的患者。

    作者:郝以姝;袁宝玉;施咏梅;张志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伴舌痛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报告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在临床较常见,伴有舌痛的OSAS较少见。现报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 )治疗伴有舌痛的OSAS 1例如下。

    作者:胡晓辉;雷革胜;邹慧莉;杨伟毅;杨婷;宿长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舌咽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2例报告

    舌咽神经痛( GPN)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临床医生往往缺乏对本病系统的认识,易误诊误治。现回顾分析我院2例GPN临床误治的资料,探讨GPN的误诊误治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作者:孙恒;屈振繁;张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多发性颅脑表皮样囊肿1例报告

    表皮样囊肿,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常见于桥小脑角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以20~40岁多见[1-2]。多发性颅脑表皮样囊肿罕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男,27岁。因“左枕部肿物10余年,咽部不适2个月”于2014年03月17日入院。枕部肿物起初如黄豆大小,质软,局部无明显红肿破溃,一直未就医治疗,后逐渐增大。2个月前患者出现咽部不适,偶饮水呛咳,后逐渐加重,遂来院就诊。既往无特殊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入院查体:左枕部约5.0 cm ×8.0 cm肿物(图1),质软,无波动感,无明显压痛,不能推动,肿物基底部可触及环形颅骨样增生,表面皮肤未见明显异常,局部毛发未脱落。咽部异物感,伸舌尚居中。头颅CT检查示左枕部皮下类椭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病灶底部颅骨骨质破坏,周边颅骨骨质增生,右侧延髓小脑角区囊性占位病变,边界清,邻近脑组织轻度受压变形(图2)。术前诊断考虑多发性表皮样囊肿可能性大。手术治疗分2期进行,先在局麻下行枕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呈囊性,质软,包膜完整,内容物呈豆腐渣样,肿物基底与颅骨黏连紧密,瘤底颅骨可见一直径约0.5 cm骨质缺损,硬脑膜尚完整,周围骨质不规则增生,予以咬除,并进一步刮除与破坏骨质黏连的囊壁,彻底切除肿物。术后病理示表皮样囊肿(图3)。术后头颅MRI进一步检查右侧延髓小脑角区病变示右侧延髓小脑角区囊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清,Flair呈低信号,DWI呈等和稍低信号,局部延髓受压,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图4)。遂行开颅手术,术中先行囊内切除,见肿瘤内容物呈豆腐渣样,后见囊壁与延髓黏连紧密,遂尽量切除囊壁,靠近延髓部分囊壁未予切除。术后病理结果为表皮样囊肿(图5)。术后饮水呛咳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

    作者:张玉奇;李柏成;崔秀娟;李九州;赵全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并发急性双侧视网膜坏死1例报告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SE)是一种高致死率与致残率的疾病,并发急性视网膜坏死( ARN)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36岁。因“发热5 d,意识障碍伴发作性抽搐3 d”于2014年9月10日入院。患者于2014年9月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9.5℃。2014年9月7日凌晨3:00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伴有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双眼上翻、大小便失禁及意识障碍,持续3 min后予“安定5 mg”处理,患者抽搐缓解。当地医院予“阿昔洛韦抗病毒、头孢抗感染及甘露醇降颅压等”处理效果不明显,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4年9月10入我院。既往无疱疹,否认结核、肝炎等病史。查体:体温37.5℃,嗜睡,颈抗阳性,双侧Kernig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感觉检查不配合,四肢肌张力可,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当天行腰穿CSF检查示压力145 mmH2O(1 mmH2O=0.0098 kPa),白细胞计数40×106/L,转化型淋巴细胞0.103;生化正常;抗酸、墨汁染色阴性。血清单纯疱疹病毒Ⅰ型IgG抗体(-), ;IgM(+)。血清及CSF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及带状疱疹、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弓形虫抗体均阴性。风湿、PPD、T-spot、梅毒及HIV初筛试验示正常。 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及颞叶区高信号,脑膜轻度异常强化(图1)。诊断:HSE。予以阿昔洛韦0.75 g/8 h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仍间断出现发热但意识较前好转。发病11 d患者突然出现双眼视力丧失,无肢体偏瘫。眼科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示双侧ARN(图2)。 B超示双眼玻璃体积血,左眼眼底病变及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图3)。修正诊断:HSE,ARN。予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 球周注射并甘露醇降眼压及予以左眼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右眼玻璃体切除、激光光凝手术。玻璃体活检示可见散在纤维部分有较多炎性细胞,炎性细胞内外均可见病毒样颗粒(图4)。经40 d治疗,出院时体查示意识清楚,双眼视力:手动/20 cm,右眼对光反射迟钝,左眼对光反射消失。 CSF正常, MRI头部平扫+增强示病灶强化减轻。出院6个月后随访,患者双眼视力较出院无好转。

    作者:李秋利;王诚伍;李媛媛;李丹璇;李海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散发型Creutzfeldt-Jakob病1例报告

    Creutzfeldt-Jakob病( CJD)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临床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1病例男,70岁,因“头痛伴视物模糊1个月余,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半月余”于2015年9月28日入院。患者于2015年8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视物模糊,遂至当地医院按脑梗死治疗,头痛稍有好转后出院。9月10日患者症状加重,视物模糊加重并有复视,后逐渐出现反应迟钝,行走迟缓,记忆力减退。10月4日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缄默,已不认识大部分家人,行走不能,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出现不自主运动症状,表现为阵发性的肌阵挛。10月14日患者已完全不能与人交流,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完全消失,四肢肌张力高,并可见阵发性肌阵挛。10月19日患者出院,电话随访,现病情逐渐恶化,卧床不起,昏迷。查体:神志清,自发语言少,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差,反应迟钝,右上肢肌张力高,右侧跟-膝-胫实验(+),闭目难立征(+),右侧指鼻试验欠稳准。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胸腺肿瘤史,余病史无特殊。辅助检查:入院后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抗核抗体谱无明显异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抗体(-);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 CSF检查:糖4.0 mmol/L,氯化物119 mmol/L,蛋白质1 g/L。潘氏实验(+),14-3-3蛋白(+)。基因检测129位氨基酸多态性为M/M型,219位氨基酸多态性为E/E型,PRNP基因检测未发现与遗传型CJD相关的突变。抗谷氨酸受体( NMDA型)抗体IgG (-)、抗谷氨酸受体( AMPA1型)抗体IgG (-)、抗谷氨酸受体( AMPA2型)抗体IgG(-)、抗Hu抗体IgG(-)、抗Yo抗体IgG(-)、抗Ri抗体IgG (-)、抗CV2抗体IgG (-)、抗Ma2抗体IgG (-)、抗Amphiphysin抗体IgG(-)。8月10日外院MRI示:两侧枕顶叶、右侧颞叶皮质脑回样 DWI 高信号, MRA正常(图1);10月7日头颅MRI:双侧顶枕叶、颞叶脑回样高信号,双侧基底节区,额顶叶少许腔隙性脑梗死(图2);9月30日EEG示各区广泛慢波活动(图3A);10月10日EEG示广泛性慢波,各区不典型三相波呈类周期性发放,额颞枕区为著(图3B);10月17日EEG示双侧前额、颞区尖波、三相波呈周期性发放,各区广泛性慢波(图3C)。诊断:散发型CJD(sCJD)。

    作者:陶雯;赵映红;倪耀辉;柯开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长时程增强与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发病关系研究进展

    左旋多巴诱发的异动症( LID)自从1969年首次被报道以来,一直为研究者所重视。其发病机制甚为复杂,目前认为,与纹状体强啡肽原mRNA 和△FosB 的高表达, ERK1/2及DARPP-32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mTOR信号通路激活有关,且至今尚无明确有效的解决手段。研究[1]发现,LID动物模型出现了病理性的长时程增强( LTP )。因此, LTP与LID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旨在综述LTP的致病因素、与LID的关系,以及LTP的逆转在LID治疗中的前景。

    作者:张丙天;缪茂军;陈小武;何晓阔;曹学斌;陈志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伴有认知障碍帕金森病患者的楔前叶影像学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 PD)是仅次于Alzheimer's病( AD)的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PD主要表现在运动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到痴呆、抑郁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是PD患者常见的主诉,它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运动症状。 PD 患者以每年10%的速度进展为 PD 痴呆( PDD)[1],PD认知下降作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给患者本人和家庭造成重大的负担。

    作者:沈柏;张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研究进展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51%~78%[1]。多数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7 d内可恢复,然而,11%~13%的患者可能经历大于6个月的持续性吞咽困难。吞咽困难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有深远影响,例如产生脱水、营养障碍、肺炎等[2-4]。目前虽有大量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相关研究,但较少涉及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困难的偏侧性、代谢及诊疗等方面。本文将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上述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分析该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以期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作者:尹昕;梁庆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卒中后痫性发作及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

    卒中后痫性发作是指在卒中前无痫性发作史,在卒中后发生痫性发作。而该发作被认为是由于卒中造成的可逆或不可逆脑损伤引起,并除外其他脑部结构异常和代谢性疾病。根据卒中后出现痫性发作的时间,可将其分为早期痫性发作与晚期痫性发作。通常将卒中后2周内发生的痫性发定义为早期痫性发作,2周后发生的定义为晚期痫性发作[1];但也有研究是以24 h[2-3]、1周[4-5]为界来区分。2014年,国际抗癫痫联盟( ILAE)对癫痫的定义进行了修订,符合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均定义为癫痫[6]:(1)间隔超过24 h发生的至少2次非诱发性(或反射性)痫性发作;(2)单次非诱发性(或反射性)发作并且再次发生痫性发作的可能性与2次非诱发性痫性发作后的总体复发风险(至少60%)类似;(3)诊断为癫痫综合征。根据新定义,卒中后出现1次及以上痫性发作且已超过急性症状性发作的时间范围,即考虑为卒中后癫痫[7]。目前,国内外的各项研究[6,8-9]报道的卒中后痫性发作及癫痫发病率有较大的差异。近期的几项前瞻性研究[6,8-9]显示,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为8.2%~12.4%。造成上述研究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样本量、研究人群、纳入标准、卒中类型、对卒中后癫痫的定义以及随访时间的不同有关。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的高峰期为卒中后24 h之内,约有57%的早期痫性发作出现在该时间段;而晚期痫性发作的高峰期是卒中后6~12个月,且其中超过9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卒中后癫痫持续状态发生率则小于1%[10]。卒中后癫痫可加重卒中病情,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对卒中后癫痫的深入认识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卒中后痫性发作及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现对卒中后痫性发作及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华俊;郭安臣;王拥军;王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更正?

    作者:《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年征订启事

    作者:《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警惕不法分子盗用本刊名义骗取作者版面费

    近期有作者向我刊编辑部反映,有违法分子及诈骗网站冒充我刊向作者收取审稿费及版面费,要求打入指定的个人账号。此现象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尤为明显,请尽量使用其他搜索引擎搜索本刊,或通过本刊主管单位--南京脑科医院的官方网站首页左下角的链接进入本刊投稿系统。本编辑部郑重申明,本刊的网站地址为http://www.lcsjbx.com,电子邮箱为lcsjbx@263.net。给作者的修改意见及版面费通知均通过网上投稿系统发送,邮件发出地址为系统关联的电子邮箱(lcsjbx@263.net)。

    作者:《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要求

    1统计学符号按照GB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排印。常用的有:(1)样本的算数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用英文大写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ˉ;(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9)概率用英文大写P。

    作者:《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本刊关于文稿中缩略语的书写要求

    本刊规定允许使用的公知公用的缩略语不必在首次出现时下定义,可以直接使用。除此之外,其他的名词或短语如果在摘要中只出现3次或3次以下时,就不要对其进行缩写。如果出现3次以上时,首次采用缩略语时应写出原词或短语的全称,括号内注明缩写,如“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RBD)”,再次出现时就只使用“RBD”。除英文摘要外,不需要注明英文全称。同摘要一样,在正文中从引言开始也要重写缩写一次。原词只有3个字,缩略语也是3个字母的情况尽量不要使用缩略语。当原词较长又反复出现而要使用缩略语时,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多于5个字母来组成缩略语。

    作者:《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开通

    为了加强与广大读者、作者以及专家的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于2015年8月正式开通,欢迎大家关注!您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关注《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1、搜索公众订阅号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添加关注;2、搜索微信号“lcsjbx”添加关注;3、扫描目次页右上角的二维码添加关注。

    作者:《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投稿注意事项

    作者:《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