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4种常用抗癫痫药物(AEDs)对卒中后癫痫(PSE)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规则口服AEDs 1年以上的194例PSE患者(AEDs治疗组)及新诊断未服药的40例PSE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水平检测.探讨不同AEDs对患者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EDs治疗组血清Hcy水平明显增高,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各组间血清维生素B6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单药治疗亚组比较,联合用药亚组血清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采用丙戊酸钠(VPA)、卡马西平(CBZ)、奥卡西平(OXC)单药治疗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增加,采用VPA、CBZ单药治疗的患者血清叶酸水平明显降低,采用VPA单药治疗的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采用VPA+CBZ、VPA+左乙拉西坦(LEV)、VPA+OXC、CBZ+LEV双药联合治疗及≥3种AEDs联合治疗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增加,采用VPA+LEV、VPA+OXC、CBZ+LEV双药联合治疗及≥3种AEDs联合治疗的患者血清叶酸水平明显降低,采用VPA+CBZ、VPA+OXC、CBZ+LEV双药联合治疗及≥3种AEDs联合治疗的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AEDs治疗组高Hcy血症(HHcy)发生率(36.6%)明显高于对照组(20.0%)(χ2=4.085,P=0.043).其中联合用药亚组HHcy发生率(4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0,P=0.008);单药治疗亚组HHcy发生率(33.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PA、CBZ单药治疗的患者HHcy发生率(40.5%;43.8%)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871,P=0.049;χ2=4.726,P=0.030).OXC、LEV单药治疗的患者HHcy发生率(29.2%;2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EDs治疗对PSE患者血清维生素B6水平的影响不大,但对其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影响较大.联合应用AEDs或VPA、CBZ单药治疗可能增加PSE患者HHcy的发生率.
作者:邹蓉;戴永萍;赵合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线粒体基因T13094C突变致伴有颈髓病变的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Leigh叠加综合征的临床、影像、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伴颈髓病变的MELAS/Leigh叠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14岁女性,以双下肢麻木、抽搐起病,症状反复发作并进展,逐渐出现呕吐、眼球运动障碍、共济失调、乳酸酸中毒、易激惹、呼吸衰竭、昏迷等,于发病后20个月时死于癫痫持续状态.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C2-6段颈髓、丘脑、双侧小脑半球、中脑、脑桥、延髓等处不断变化的新病灶.肌肉病理学检查示Gomori染色可见破碎红纤维,琥珀酸脱氢酶染色可见周边深染的肌纤维,电镜示明显的线粒体数量和形态异常.血和肌肉线粒体基因测序示T13094C杂合突变.结论 线粒体基因T13094G突变致MELAS/Leigh综合征出现颈髓病变为线粒体病所罕见;持续进展乃至死亡的病程不同于A3243G突变患者.
作者:刘改玲;张允;李园园;都爱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儿童创伤性脑梗死恢复的影响因素以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6例创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创伤性脑梗死患儿中,死亡12例(18.2%),存活54例(81.8%),包括植物人状态6例(9.1%).54例创伤性脑梗死存活患儿恢复时间的影响因素为大面积脑梗死、感染、复合伤(OR=2.903,OR=2.092,OR=2.859;均P<0.05).与创伤性脑梗死存活患儿比较,死亡患儿入院时GCS评分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复合伤、低血压或休克、脑疝、癫痫的比例明显增加,脱水药物的使用尤其是大剂量使用的比例明显增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性脑梗死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入院时GCS评分降低、复合伤、低血压或休克(均P<0.05).结论 影响儿童创伤性脑梗死恢复时间的因素为大面积脑梗死、感染、复合伤.入院时GCS评分低、复合伤、低血压或休克是儿童创伤性脑梗死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唐知己;张震宇;杨瑞金;黄乾亮;叶新运;张金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低氧死腔通气与屏气试验的对比,探讨低氧死腔通气在血管运动反应性(VMR)测试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选择门诊或住院进行TCD检测的患者,先后进行屏气试验及低氧死腔通气,并计算其VMR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患者的配合程度、耐受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入组35例患者,屏气试验有7例(20%)患者因配合不佳退出研究,而低氧死腔通气仅有2例(5.71%)因配合不佳退出,终26例患者纳入研究.屏气试验除屏气后代偿性呼吸增快外,基本没有不良反应;低氧死腔通气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通气末期呼吸频率加快加深,心率增快,脉氧轻度下降,但停止通气后很快恢复.纳入研究的26例患者在屏气试验前及低氧死腔通气前的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屏气试验后及低氧死腔通气后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且二者相关性良好(P<0.001),低氧死腔通气的VMR值明显高于屏气试验(P<0.001).屏气试验平均血流速度曲线表现为轻度下降后迅速升高的单向曲线,而低氧死腔通气则表现为短时下降后较缓上升的曲线,有一平台期.结论 低氧死腔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不能配合的影响,避免缺氧造成不耐受,所测定的VMR值较屏气试验更加精确,并且能反应血管的大反应能力,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居克举;钟玲玲;倪小宇;夏磊;薛刘军;曹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西宁地区不同民族正常人群下肢神经传导的差异.方法 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及健康志愿者中选取回族人群(回族组)240人,包括藏族、土族、蒙古族人群在内的其他混合少数民族人群(混合组)240人,汉族人群(汉族组)240人.所有入组者行双下肢神经传导检测,比较各民族之间的差异.结果 各组间胫后神经运动传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族组腓总神经运动潜伏期较混合组与汉族组明显延长,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明显衰减(均P<0.05).回族组腓浅神经感觉潜伏期较混合组与汉族组明显延长,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明显衰减(均P<0.05).各组间腓肠神经感觉传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不同年龄段间下肢神经运动传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西宁地区回族正常人群较其他民族正常人群下肢周围神经传导测值存在差异,临床检查时需注意.
作者:马彩虹;黄霄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雷帕霉素干预对左旋多巴诱发的异动症(LID)的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通过6-羟基多巴胺颅内立体定向注射制作偏侧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给予左旋多巴腹腔注射1周制作LID大鼠模型.将LID大鼠分为LID对照组(LID组)和雷帕霉素干预观察组(RAPA组).继续左旋多巴腹腔注射2周,RAPA组大鼠每天于左旋多巴注射前45 min腹腔注射雷帕霉素,低剂量0.25 mg/(kg·d)、中剂量0.35 mg/(kg·d)、高剂量0.5 mg/(kg·d),每周注射4 d,持续2周.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记录大鼠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评分并对比分析.结果 RAPA低剂量亚组未观察到有意义的行为学改变;RAPA高剂量亚组在雷帕霉素给药后数天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血尿等症状,5~10 d左右逐渐死亡,经尸体解剖及病理切片发现,动物死亡原因与肺炎、肝肾损害等原因密切相关.RAPA中剂量亚组行为学改变比较理想,且动物耐受性较好,没有出现死亡.RAPA干预治疗开始起,RAPA中剂量亚组大鼠每天AIM评分均较LID组大鼠明显降低(均P<0.05).左旋多巴注射第20 d,RAPA中剂量亚组大鼠左旋多巴治疗后120 min 内AIM评分均较LID组大鼠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雷帕霉素治疗能显著改善LID大鼠行为学表现,改善LID大鼠不自主运动症状.
作者:张丙天;陈志斌;陈小武;缪茂军;何晓阔;曹学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成人癫痫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79例成人癫痫患者(癫痫组)和54名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匹配的正常成人(对照组)进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比较两组人群之间的差异.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SDSS评分的因素.结果 癫痫组SD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中婚姻职能、社会性退缩、家庭外的社会活动、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责任心和计划性各项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单因素分析中,学历、工作、发病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发作类型均为SDSS评分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发作频率、发作类型分别为SDSS评分的重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成人癫痫患者的社会功能存在缺陷,受工作、发作频率、发作类型的显著影响,应当引起关注.
作者:卢芸芸;胡良慧;汪雷;王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对慢性束缚应激后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3个月龄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和丹参多酚酸干预组(SA组),每组14只小鼠.对照组和应激组小鼠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SA组小鼠每日腹腔注射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应激组和SA组小鼠每日腹腔注射后,束缚制动8 h,连续14 d.采用新异物体识别试验(NORT)、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的改变.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应激组小鼠NORT试验识别期对新物体的探索时间及新异物体差异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SA组(均P<0.05).应激组小鼠Morris水迷宫试验每日逃避潜伏期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和SA组,第5 d探索平台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和SA组(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完整,未见明显变化;应激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体积缩小,部分神经元细胞呈泡状改变;SA组可见到核轻度不规则,细胞形态接近于对照组神经元.应激组小鼠BDNF蛋白阳性细胞数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和SA组(均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干预能明显预防慢性束缚应激引起的认知功能损伤,其可能机制是能够抑制慢性应激所致海马BDNF表达的下降.
作者:张忠霞;邱会卿;孙美玉;韩冰;王铭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模型大鼠腓肠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RP4)表达的特点.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EAMG组、对照组和空白组.以小鼠乙酰胆碱受体(AChR)基因为模板合成AChR抗原,以Lewis大鼠为免疫动物.EAMG组采取主动免疫法将AChR抗原与弗氏佐剂混合制成乳剂,注射入大鼠背部皮下.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弗氏佐剂.空白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8周后使用低频重复电刺激(RNS)检测肌电RNS衰减率.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腓肠肌LRP4含量.结果 EAMG组所有大鼠在8周后出现肌无力症状,对照组、空白组大鼠无肌无力症状.EAMG组大鼠RNS衰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均P<0.05).EAMG组大鼠腓肠肌LRP4蛋白的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均P<0.05).结论 EAMG大鼠中,当AChR被自身抗体破坏时,可能导致包含LRP4在内的整条信号通路受损,进而使LRP4含量减少.LRP4是神经肌肉接头信号通路完整的重要分子.
作者:闫斌;朱明振;李卫君;霍颖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癫痫幼鼠海马丝裂酶原蛋白活化激酶(MAPKs)表达的特点及其对巨噬细胞炎性蛋白-α(MIP-1α)/趋化因子受体5(CCR5)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对侧脑室内注射海人酸(KA),建立幼鼠惊厥模型.将出生21 d的Wistar幼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及KA 4 h、8 h、16 h、24 h、3 d组,比较各组MAPKs表达的差异.另将出生21 d的幼鼠分为PBS+二甲亚砜(DMSO)组、KA+DMSO组、KA+PD98059(ERK1/2抑制剂)组和KA+SB203508(p38MAPK抑制剂)组,比较各组MIP-1α、CCR5表达的差异.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APKs蛋白水平及CCR5的表达.采用ELISA方法检测MIP-1α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P-ERK1/2、P-p38MAPKs等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探讨P-ERK1/2和P-p38MAPK的胶质细胞来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KA 4 h、8 h、16 h、24 h、3 d组P-ERK1/2水平明显增高;KA 8 h、16 h、24 h、3 d组P-P38MAPK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侧脑室注射KA后大鼠P-ERK1/2与P-P38MAPK表达主要分布在齿状回门区和锥体细胞层等神经元损伤明显的海马组织中.在侧脑室注射KA后,部分P-ERK1/2来源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而P-p38MAPK仅在小胶质细胞中出现免疫活性表达.与PBS+DMSO组比较,KA+DMSO组、KA+PD98059组和KA+SB203508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IP-1α、CCR5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OX-42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均P<0.05).与KA+DMSO组比较,KA+PD98059组、KA+SB203508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IP-1α、CCR5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OX-42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 在幼鼠癫痫发生的早期阶段,MAPKs(ERK1/2、p38MAPK)可部分地调控MIP-1α/CCR5的表达.
作者:王静茹;朱晓波;马宇;陈少杰;王一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设计及构建小鼠核转录因子红细胞系相关因子-2(Nrf2)基因的干扰质粒,并筛选出效果好的干扰质粒.方法 设计3组针对Nrf2基因的核糖核酸干扰(RNAi)序列,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克隆入载体中构建短发夹RNA(shRNA),分别为shRNA1、shRNA2及shRNA3,通过基因测序鉴定,经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至BV2细胞,实时PCR检测Nrf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蛋白的表达.结果 测序表明,克隆入载体中的Nrf2干扰序列及读码框完全正确,实时PCR及Western Blot显示shRNA3干扰效果强.结论 成功构建小鼠Nrf2的有效干扰质粒,为Nrf2信号通路在脑卒中领域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汤武装;李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在发作间期大脑对疼痛电刺激的反应特点.方法 收集30例发作间期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和3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利用脑磁图描记术记录正中神经疼痛电刺激下诱导的脑电磁信号.比较偏头痛组与对照组之间在痛觉处理上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疼痛电刺激疼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疼痛电刺激产生的体感诱发磁场M20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偏头痛组疼痛诱发Gamma振荡平均能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且Gamma震荡能量值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量表(MIDAS)评分均呈正相关(VAS左手:r=0.45,P<0.05;VAS右手:r=0.46,P<0.05;MIDAS左手:r=0.47,P<0.01;MIDAS右手:r=0.59,P<0.01).结论 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存在疼痛感觉异常,且痛觉刺激相关的皮质兴奋性增高.
作者:李峰;蒋澄;陈月秋;吴婷;姚群;马文颖;石静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脉络宁口服液联合甲钴胺片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 将49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5).两组患者均采用甲钴胺片治疗,治疗组加用脉络宁口服液,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根据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标准判断患者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C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T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88%)明显高于对照组(50%)(χ2=6.631,P=0.01).结论 脉络宁口服液联合甲钴胺片对DPN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张海燕;卞子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神经白塞病(NB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本院1例NB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国内文献报道的250例NBD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1例NBD患者男:女=1.89:1,平均发病年龄37.7岁,NBD出现在白塞病发病后的2个月~39年(平均7.8年),常见的全身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95.2%),其次为生殖器溃疡(73.3%),皮肤损害(50.2%),眼部损害(44.2%).肢体无力(44.2%)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其次为头痛(36.3%),感觉障碍(25.5%),球麻痹(15.9%),仅5.6%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所有行血沉、C-反应蛋白、WBC、髓鞘碱性蛋白检测的患者结果均升高,行寡克隆区带检测的患者绝大多数为阳性.MRI可见长T1或等T1、长T2的异常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病灶可累及半球(45.8%)、脑干(36.7%)、小脑(9.2%)、脊髓(7.2%)等多个部位.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56.3%的患者症状完全或明显缓解.结论 NBD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加强对患者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的询问,有助于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王大力;陈鸿旭;仇福成;韩瑞;张赛;孙正芹;顾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 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阿加曲班治疗分组,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入试验组,未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入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及病程14 d时进行NIHSS评分,病程6个月时进行mRS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本研究共计入组155例患者,试验组107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NIHS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NIHSS评分改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时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病程14 d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NIHSS评分峰值,试验组病程14 d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和NIHSS评分峰值(均P<0.05).结论 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疗效和预后较好.
作者:沈明强;吴冠会;董晓峰;冯红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肢体抖动TIA(LS-TI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采集14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LS-TIA患者(LS-TIA组)及28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无发作性肢体抖动的TIA或轻微症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TIA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总结LS-TIA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LS-TIA患者均以发作性肢体抖动症状来就诊,发作时无肢体强直阵挛,无意识丧失和大小便失禁症状,无面肌受累.LS-TIA患者发作持续时间通常<5 min,发作的部位以单侧上肢多见,常见发病诱因包括站立后行走、运动及咳嗽.LS-TIA组患者高血压病的比例明显高于TIA对照组(P<0.05).LS-TIA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其他皮质TIA表现、黑矇、进展为缺血性卒中的比例均明显高于TIA对照组(均P<0.05).LS-TIA组患者较TIA对照组有更多的软脑膜侧支.结论 LS-TIA是一种少见表现形式的TIA,特征性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肢体不自主的抖动,颈内动脉狭窄是其发病基础,且更易进展为缺血性卒中,其更依赖于来自严重病变颈内动脉远端的侧支循环血流供应.
作者:唐敏;刘晓亭;朱幼玲;周群;席春华;翟登月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脑动脉夹层是脑卒中尤其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其中颈部血管夹层约占青年卒中病因的15.4%[1-3].颈内动脉夹层和椎动脉夹层常见,夹层又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大类[4].自发性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层内的退行性病变引起内膜撕裂,在血压的作用下导致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5].其中,椎动脉夹层可导致严重的后循环梗死,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我科近期收治的2例自发性椎动脉夹层致青年卒中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名娟;周翠玲;陈泽;李东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结核性脑膜炎(TBM) 是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在结核杆菌感染疾病中,TBM表现形式严重,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其预后与及时有效的治疗密切相关.但由于TBM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从而延误治疗,所以建立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并适合临床推广的实验室早期诊断方法是有效治疗、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1].本文将TBM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1 细菌学方法 CSF涂片抗酸染色镜检、细菌培养找到结核杆菌是诊断TBM经典的实验室方法.目前诊断TBM常用的便捷方法是CSF涂片找抗酸杆菌,但传统抗酸染色法阳性率极低,据报道[2]国内外传统抗酸染色阳性率在10%左右,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李淑敏;李垚;孙巧凤;王梓涵;王苏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神经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在恶性脑肿瘤中约占81%[1],WHO分级分为Ⅰ~Ⅳ级.传统治疗方式如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效果难以使人满意.胶质母细胞瘤约占胶质瘤的45%,预后极差,手术后五年生存率不足5%[1].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与Wnt、Notch[2]、Ras[3]等多条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近年来由Wnt5a所调控的Wnt信号通路在神经胶质瘤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为胶质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1 Wnt5a与Wnt信号通路 Wnt蛋白家族是一组富含半胱氨酸残基的分泌性糖蛋白,通过分泌作用与细胞膜上的卷曲蛋白受体(Fzd)、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或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RTKs)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调控的靶基因,与肿瘤细胞的发生、增殖和侵袭密切相关[4].
作者:卢文卿;刘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癫痫猝死是癫痫患者突然发生的、意外的、有或无目击者、非外伤或溺水所致的死亡,伴或不伴癫痫发作,必须排除癫痫持续状态,尸检未发现结构性或中毒性致死因素[1].近年来有关癫痫猝死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现对癫痫猝死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预防措施作一综述.1 癫痫猝死的发生率 癫痫患者的死亡率比普通人群高2~3倍,这种过高的死亡率部分与癫痫潜在的病因有关,部分是癫痫发作本身的结果[2].对于慢性难治性癫痫患者,癫痫猝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所有死因的10%~50%[3].在一项对癫痫患儿早期发病死亡状况的研究[4]中发现,患者在40年内突然死亡的风险是7%,癫痫猝死占所有死因的 38%,而且几乎都发生在成年后.
作者:路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多发性硬化(MS)是CNS慢性进行性免疫炎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CNS白质内多发性脱髓鞘斑块伴反应性胶质增生及轴突损伤[1].其临床表现具有空间和时间多发性,分型中以复发-缓解型(R-R)为常见.长久以来,MS发病机制被认为是T细胞主导的.而自身免疫性B细胞反应的致病性相关组织病理学结果[2]强调,丰富的脱髓鞘改变模式的特点是不仅有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并且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细胞在MS发病机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B细胞疗法也逐渐走向临床应用,B细胞耗竭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可有效地减少病灶的MRI测量及临床复发[3].全面探索MS发病机制中B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将有利于研发更有效、不良反应更小的治疗药物,降低致残率,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作者:陈清清;桑道乾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