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前长期应用他汀和围手术期应用他汀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CEA治疗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长期他汀组15例,围手术期他汀组16例.对比两组之间血管再狭窄、死亡、卒中再发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差异,但入院时长期他汀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围手术期他汀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前症状及狭窄程度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未有卒中再发.围手术期他汀组死亡1例,再狭窄1例;长期他汀组无死亡和再狭窄发生,两组患者再狭窄率和总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EA患者术后转归在围手术期他汀组和长期他汀组无明显区别,提示了围手期他汀应用的重要性.
作者:刘慧慧;黄亚波;张艳林;尤寿江;曹勇军;刘春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IL-1β、TNF-α及IL-10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天麻素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IL-1β、TNF-α及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5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5只、癫痫组(EP组)15只和天麻素组(GE组)15只.EP组和GE组每日1次经腹腔注射阈下剂量的戊四氮建立大鼠癫痫模型,然后给予GE组大鼠腹腔注射天麻素,观察两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大鼠海马IL-1β、TNF-α及IL-10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GE组的发作潜伏期较EP组明显延长,且发作持续时间缩短、发作强度降低(P<0.05).EP组与NC组比较,大鼠海马神经元IL-1β、TNF-α水平明显上调(P<0.01),而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1).GE组与EP组比较,大鼠海马神经元IL-1β、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IL-1β、TNF-α可促进癫痫的发生与发展,而IL-10有抗癫痫作用;天麻素可通过降低IL-1β、TNF-α水平并升高IL-10而发挥抗癫痫作用.
作者:夏烈新;陈立铭;彭晓艳;冉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脑活素治疗Alzheimer''s病(AD)的绝对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CENTRAL、MEDLINE、EMBASE、PsycINFO、CBMdisc(检索截至2015年9月30日)关于脑活素单药治疗AD痴呆或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GRADEpro 3.2软件评价原始研究的局限性、结果的不一致性和不精确性、证据的间接性、发表偏倚对主体证据质量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6项研究,共950例AD痴呆患者.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脑活素30 ml可改善轻中度AD痴呆患者随访1月时或随访6个月时认知功能[标准均数差(SMD)=-0.360,95%CI:-0.600 ~-0.130,P=0.003;SMD=-0.350,95%CI:-0.590~-0.100,P=0.005)].随访6个月时精神行为症状改善(SMD=-0.290,95%CI:-0.540~-0.050,P=0.020).脑活素不能改善随访1个月时或随访6个月时日常能力(SMD=-0.160,95%CI:-0.350~0.040,P=0.120;SMD=-0.210,95%CI:-0.450~0.030,P=0.080).随访1个月和6个月时脑活素组和安慰剂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所有研究均存在方法学局限性,主要缺陷为测量偏倚风险不清楚,且制药企业资助或参与研究,潜在偏倚风险较高.绝大多数结局指标的总样本量不足,并且部分结果的95%CI过宽,导致证据质量下降.结论 低/极低级别证据表明,脑活素对轻中度AD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有轻微的改善作用,但不能改善患者的日常能力.
作者:李艳;贺电;李娅;楚兰;刘芳;方旭明;田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结合海马体积测量对早期Alzheimer''s 病(AD)的诊断价值.方法 给60例记忆力减退老年患者和30名正常老年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行Mo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MRI海马体积测量.根据患者的MoCA、ADL评分和AD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诊断标准,将记忆力减退老年患者分为早期典型AD组(早期AD组)和MCI组,每组各30例.比较3组的MoCA评分和海马体积,并对AD和MCI患者的MoCA评分与海马体积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早期AD组及MCI组的MoCA评分[(24.60±0.50)分,(27.02±0.92)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9.10±0.68)分](均P<0.05),而早期AD组与MCI组MoC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AD组左右两侧标准化后的海马体积为(0.81±0.23)cm3、(0.76±0.21)cm3,MCI组为(1.15±0.16)cm3、(1.08±0.17)cm3;正常对照组为(1.73±0.12)cm3、(1.65±0.15)cm3.3组标准化后的海马体积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AD组和MCI组患者左右两侧准标化后的海马体积与MoCA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0.44~0.56, 均P<0.05).
作者:董林菲;王峥;王娜;陈伟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筛选并验证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差异microRNA(miRNAs),初步探讨miR-1976在帕金森病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28例帕金森患者及对照组3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μParaflo(R)微流体芯片技术筛选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差异miRNAs,针对组间差异表达3倍以上、且组内差异小的8个miRNAs,进行实时PCR验证芯片重复性,并进一步构建miR-1976过表达慢病毒,通过电子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miR-1976过表达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微流体芯片技术筛选出18个PD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s基因,表达差异3倍以上的8个基因是miR-1976、miR-153、miR-103a、miR-29a、miR-210、miR-375、miR-146a、miR-101a,miR-1976的表达差异大,结果与miRNA芯片检测结果一致.miR-1976过表达组中发现凋亡小体形成,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结论 miR-1976是一个高差别表达的miRNA,具有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功能,可能为帕金森病患者新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邱峰;吴越;曹辉;华平;张尧;杜明洋;姜海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不同认知域的情况,评估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PD患者不同认知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77例PD患者及同期34名健康对照者,检测空腹血清维生素D水平,采用认知功能相关量表对PD患者、健康对照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同时进行PD患者运动功能和抑郁程度评分.结果 PD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的明显降低(t=-3.154,P=0.002).PD痴呆组和非痴呆组的MMSE评分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较健康对照组的明显降低(均P<0.05).PD痴呆组、PD非痴呆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多项认知功能领域评分有明显差异(均P<0.05).PD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病程和Hoehn-Yahr分期有显著负相关性(r1=-0.372,P1=0.002;r2=-0.292,P2=0.010).PD非痴呆组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与听觉词语学习测试中即刻回忆、短延迟记忆、长延迟记忆(P1=0.005;P2=0.007;P3=0.014)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结论 PD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降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PD患者的疾病病程、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与PD非痴呆患者的记忆功能呈显著正相关,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于非痴呆PD患者的记忆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刘晶;张莉;秦亚勤;张金茹;张艳林;周旭平;刘春风;罗蔚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育龄期女性帕金森病(PD)患者受经期影响的患病率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病例对照研究,连续选取自2015年6月~2016年1月我院门诊及天坛医院PD专病门诊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下女性PD患者,记录受经期影响的病例数,分为经期相关组和与经期无关组,分析两组临床的异质性.同时收集两组发病年龄、文化程度、初始症状、病程、有无毒物接触史、家族史、统一PD评定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评分、改良Hoehn-Yahr(H-Y)分级、贝克焦虑量表(BAI)等资料.结果 共收集175例女性PD患者,经期受影响者42例,患病率为24%;将经期相关组与经期无关组分别在非经期及经期期间进行比较,非经期期间,两组在发病年龄、BAI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病程、文化程度、有无毒物接触史、家族史、UPDRS-Ⅲ、改良H-Y分级等方面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经期期间,两组在发病年龄、UPDRS-Ⅲ、改良H-Y分级、BAI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 女性育龄期PD患者易受经期影响,临床症状恶化,表现为运动症状加重,更易合并焦虑,提示该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更差,应提醒临床医生的识别.
作者:万志荣;张瑜;高靖;苏东宁;商梦晴;冯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从临床特征角度探索偏头痛脑白质高信号(WMHs)的危险因素,并研究右向左分流(RLS)是否与偏头痛WMHs有关.方法 纳入偏头痛患者,采集头痛资料,进行对比增强TCD检查是否存在RLS以及分流量大小,并行头颅MRI检查评估WMHs.结果 共纳入57例偏头痛患者,其中合并WMHs共 18例(31.6%),主要位于额、顶叶,病变程度较轻.在对年龄、性别、头痛特征、焦虑抑郁评分以及RLS等因素的分析中,发现合并WMHs组与不合并WMHs组之间,仅年龄(P=0.002)、病程(P=0.046)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偏头痛患者中发现的WMHs,主要位于额、顶叶,年龄、病程可能是其危险因素,未发现先兆、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等临床特征与其相关,也未发现RLS会增加偏头痛患者WMHs的风险.
作者:谢惠;张强;荐志洁;卞益同;霍康;刘蕊;朱丹;张丽辉;杨健;罗国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脑白质损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8月~2016年1月入院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02例,进行头颅MRI检查,采用与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评分(ARWMC)对脑白质损害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通过mRS评估患者发病3个月的功能结局.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功能结局良好与不良组年龄、NIHSS评分、冠心病、TOAST分型、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ARWMC评分以及额叶、顶枕叶白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未考虑白质损害的情况下,年龄(OR=1.051, P<0.01)及NIHSS评分(OR=1.597,P<0.05)为3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白质损害进入回归方程,调整年龄和NIHSS评分后,ARWMC总分(OR=1.118, P=0.008)及额叶白质评分(OR=1.223,P=0.017)为3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显示白质损害严重程度与3个月mRS评分相关(r=0.21,P<0.05).结论 白质损害的严重程度及部位可以预测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功能结局,且NIHSS评分、ARWMC、年龄预测预后的作用独立且依次减小.
作者:韩凝;贾阳娟;王美蓉;贾艳丽;赵景茹;肖向建;王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不同降压方案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影响 方法 选取发病24 h内入院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96例,按照高血压防治指南选取合理的降压方案并按其分组,对其认知功能进行1年的随访,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病3个月时各降压方案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 以钙拮抗剂(CCB)+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拮抗剂(βB)组为参照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单用药物组、四联降压组及其他组PSCI风险均显著高于参照组[CCB: OR=2.31, 95%CI=1.22~4.39;ACEI: OR=3.07,95%CI=1.41~6.67;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OR=3.34, 95%CI=1.40~7.96;CCB+ACEI+βB+D: OR=2.24, 95%CI=1.04~5.67;CCB+ARB+βB+D: OR=2.50, 95%CI=1.07~5.84;其他: OR=6.10, 95%CI=1.72~21.61].结论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二联及三联降压方案对PSCI可能具有预防意义.
作者:耿闪;刘娜;孟品;籍牛;孙永安;徐英达;张广慧;何效兵;蔡增林;王蓓;徐蓓;李在坡;钮晓勤;张永进;徐丙超;周芯羽;何明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miR-137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症组各20例,并发抑郁组、未并发抑郁组各37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RT-PCR)检测各microRNA(miRNA)-137的表达水平,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四组样本的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脏病、NI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未并发抑郁组相比,并发抑郁组左侧脑梗死例数明显增高(P <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并发抑郁组、并发抑郁组miR-137水平明显降低(均P <0.05);与未并发抑郁组相比,并发抑郁组miR-137水平明显降低(P <0.05);并发抑郁组、抑郁症组miR-13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会引起miR-137表达水平的下降,并且miR-137表达水平的下降参与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形成.miR-137可以作为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预测、诊断及治疗指标.
作者:鲁豫;田小军;史莉瑾;苏洲;郭双喜;王玉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婴儿型脊肌萎缩症(SMA)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 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27例SAM患儿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每例进行至少6块肌肉的EMG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婴儿型SMA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显著下降,尺神经与腓总神经的CMAP波幅明显下降,伴有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轻度减慢;所记录感觉神经传导未见明显异常.EMG提示神经源性损伤.结论 婴儿型SMA典型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特异性的神经电生理表现为本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吴雪燕;李红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胼胝体变性(MBD)是慢性酒精中毒的少见并发疾病,多见于长期大量酗酒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起病,而慢性起病的少见,现报道我科诊治的1例慢性起病以视觉忽视及穿衣失用为表现的MBD如下.
作者:黄刚;邹雪琴;柴文;吴晓牧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sCAA)可以表现为暂时性局灶性神经症状发作(TFNE),如部分性癫痫和TIA样的发作,在临床上较少见并且容易误诊.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了2例以TFNE为表现的sCAA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明月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肝豆状核变性为铜代谢障碍所致的遗传性疾病,而Creutzfeldt-Jakob 病(CJD)是人类常见的朊蛋白病,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影像学类似CJD的报道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饶娆;杜益刚;汪炜民;夏昆;徐银;薛本春;韩永升;韩咏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CNS变性疾病,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和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随着对PD认识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除了运动症状外,还伴随有很多非运动症状,如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症状、睡眠障碍、感觉异常等.PD 的皮肤病变属于非运动症状中的一种,由于它的非特异性以及临床上缺少客观的衡量标准,常常被忽视.但是这些皮肤病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增加PD的死亡率.
作者:杨婷婷;邓晓燕;张玉平;王恬竹;冯金洲;余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患者因脑卒中偏瘫后遗症,生活能力严重受累,生活质量显著下降.随着脑卒中发病趋于年轻化,加之人口老龄化,脑卒中致残已成为社会、家庭的沉重负担.在脑卒中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中,步行能力是核心问题,也是康复医学领域研究较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旨在总结探讨表面肌电图(sEMG) 在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研究中的相关应用.
作者:刘莉;陆晓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夜间额叶癫痫(ADNFLE)是第一个被发现与特定基因缺陷有关的特发性癫痫,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局灶性癫痫综合征,多幼年时期发病,嗜睡时或睡眠中出现短暂的额叶运动性发作,多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伴随反复的睡眠中觉醒,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发作间期EEG多正常.
作者:陈洋;胡小伟;张秋;徐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8.5%~30%,其中有症状的约1.5%~5%[1].大多数HT无症状,10%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早期因为HT神经功能恶化[2],预测HT对于评估预后、溶栓治疗选择有重要意义.脑微出血(CMBs)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的,反应了小血管的出血倾向,临床上无典型症状和体征.CMBs的存在可能是缺血性脑梗死发生HT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CMBs是否是应用溶栓药或抗栓药的禁忌证仍不明确.对伴CMB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高血压、降脂治疗等因素是否会增加HT的风险仍不明确.本文就目前部分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作者:许靖;尤凤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在先兆偏头痛(MA)患者中,其先兆症状是让人感兴趣的现象.大约20%的偏头痛患者经历过偏头痛先兆症状[1].典型偏头痛先兆不难鉴别,然而不典型的先兆症状则需要与其他发作性神经功能缺损疾病相鉴别[2],故本文对偏头痛先兆进行综述.
作者:陈兰兰;徐俊;于海龙;徐耀;蒋瓅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