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神经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SVC)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132例神经重症并SV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32例患者中发生CRT者42例(31.82%). CRT组与非CRT组患者间年龄、置管时间、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脑梗死、使用刺激性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CRT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明显高于非CRT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年龄>60岁、置管时间>20 d、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刺激性药物、高纤维蛋白原、高D-二聚体是神经重症并SVC患者发生CR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神经重症患者行SVC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增大,高龄、置管时间长、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刺激性药物、高纤维蛋白原、高D-二聚体是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金煜婷;朱红灿;焦淑洁;刘金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的三种神经元谱系相关转录因子(Ascl1-Brn2-Ngn2,ABN)脑内转移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 采用SD大鼠单侧纹状体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法建立PD模型并分为高剂量治疗组(n=11)、低剂量治疗组(n=11)和空载病毒PD模型组(空载病毒组, n=8),另设PBS阴性对照组(n=6).应用立体定向仪将携带ABN基因的慢病毒(LV)注射至PD模型大鼠纹状体,观察行为学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多巴胺(DA)及二羟苯乙酸(DOPAC)含量.结果 PBS阴性对照组大鼠未出现明显旋转行为;所有PD模型大鼠自术后第7~10 d左右开始出现偏侧PD症状,动物自发向右侧旋转,肌内注射APO后出现快速向右侧旋转(10 ~17 次/min).基因治疗前空载病毒组大鼠与两治疗组相比,平均旋转圈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载病毒组大鼠在空载慢病毒注射前后未见有明显旋转行为改善( P>0.05);而两ABN基因治疗组在治疗后3周有显著的旋转行为改善(均P<0.05),其中高剂量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出现平均旋转圈数减少,趋势较低剂量治疗组更加明显. PBS阴性对照组术侧黑质内TH表达高,空载病毒组大鼠TH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经ABN基因治疗后的两组大鼠TH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载病毒组,但仍低于PBS阴性对照组.移植后12周,空载病毒组DA及DOPAC水平均显著低于PBS阴性对照组(均P<0.05);而ABN基因高低剂量组中DA及DOPAC含量均明显高于空载病毒组(均P<0.05),但仍低于PBS阴性对照组.结论 ABN基因脑内转移可显著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再生、增加纹状体多巴胺表达相关.
作者:陈品;于波;罗雨;施学强;王存祖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层次水平限定日剂量( DDD)单药治疗新发癫痫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连续登记门诊例新诊断的236例癫痫患者不同层次水平的DDD单药抗癫痫药物的疗效.结果 与25%DDD抗癫痫药物治疗组( A组)相比,50%DDD 抗癫痫药物治疗组( B组)及100%DDD抗癫痫药物治疗组(C组)癫痫完全控制的比例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均P<0.05). B组与C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加剂量前相比,A组增加剂量后癫痫完全控制的比例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均P<0.05). B组增加剂量前后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B组增加剂量后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单一抗癫痫药物剂量可提高抗癫痫疗效,超过50%DDD后,抗癫痫疗效提高不显著.癫痫患者对单药50%DDD抗癫痫治疗的反应,可能成为预后的分界点.
作者:张杰;高晋健;张德明;吴建兵;杜春富;李智慧;王嗣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轻度颅脑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t-BPPV)与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42例t-BPPV患者(t-BPPV组)与35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患者(i-BPPV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Dix-Hallpike和/或Roll试验诊断,并采用耳石复位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 与i-BPPV组比较,t-BPPV组骨质疏松率、高血压比率、中度眩晕率、后半规管受累率降低,重度眩晕率、残余症状率、双侧半规管受累率及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多半规管受累率显著升高(P<0.05~0.01). t-BPPV组(47.6%,52.4%)出现自发性眼震及半规管管轻瘫的比率显著高于i-BPPV组(4.7%,26.6%)(均P<0.01). i-BPPV组治愈率(90.3%)显著高于t-BPPV组(57.1%)(χ2=35.8,P<0.05). t-BPPV组复发率(40.0%)显著高于i-BPPV组(16.6%)(χ2=14.61,P<0.05).结论 t-BPPV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眩晕症状,更多累及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或多半规管,且常伴有自发性眼震或/和半规管轻瘫. t-BPPV组治疗成功率较低,复发率较高.
作者:谈毅;郑云华;聂德新;郑海明;朱峰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三叉神经电刺激(eTNS)对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癫痫和抑郁的疗效.方法 将30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组和高频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对双侧三叉神经分支的眶上神经、眶下神经的低频刺激(20 Hz)和高频刺激(120 Hz)治疗.于eTNS治疗前(入组时)、治疗3个月和6个月分别采用利物浦癫痫严重程度量表2.0(LSSS 2.0)评价癫痫发作强度,抑郁状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进行评价.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低频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癫痫发作频率和强度均显著降低(P<0.05~0.01).与治疗前相比,高频组治疗3个月与6个月的癫痫发作频率和强度均显著降低(均P<0.01);治疗6个月时癫痫发作频率和强度显著低于治疗3个月(P<0.05~0.01).与低频组比较,治疗3个月时高频组癫痫发作强度显著降低(P<0.05),癫痫发作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高频组癫痫发作频率和强度均较低频组显著较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低频组治疗3个月时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抑郁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高频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时抑郁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治疗6个月时抑郁评分显著低于治疗3个月(P<0.05).与低频组比较,高频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时抑郁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低频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抑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频组患者治疗3个月及6个月抑郁率逐步显著下降,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低频组比较,治疗前高频组患者的抑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抑郁率显著降低(P<0.05~0.01).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eTNS对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癫痫和抑郁病情均有改善作用,且高频刺激治疗更为有效.
作者:张楚;茅爱平;金平;陶微微;沈洁;蔡新婷;王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干微量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脑干微量出血患者行头颅常规MRI(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SWI序列扫描.结果 50例脑干微量出血患者中共计检测出116个出血灶. SWI序列清晰显示50例脑干微量出血患者的116个出血灶,以此为金标准.DWI序列( b 值 =1 000)共检出26 例67 个出血灶,患者检出的阳性率为52.00%,出血灶的检出率为57.76%. T2WI序列共检出19例35个出血灶,患者检出的阳性率为38.00%,出血灶的检出率为30.17%.T1WI序列共检出11例14个出血灶,患者检出的阳性率为22.00%,出血灶的检出率为12.07%SWI序列对脑干微量出血患者病灶检出数目显著高于DWI序列、T2WI和T1WI序列(均P<0.05).结论 SWI序列对脑干微量出血患者检出的阳性率和出血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WI序列、T2WI和T1WI序列,对脑干微量出血灶的诊断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马清;许云;吴婷;吕东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对神经危重症患者急性期肌容积减少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9月~2017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急性期神经危重症患者,依据入院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前白蛋白正常组(前白蛋白≥0.2 g/L)和前白蛋白低下组(前白蛋白<0.2 g/L),测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 d、第3 d、第7 d的大腿和小腿周径变化情况.结果 终纳入93例患者进行研究,前白蛋白正常组48例,前白蛋白低下组45例.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及干预措施等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入院第1d大腿周径、小腿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第3 d和第7 d,前白蛋白低下组下肢周径减少明显大于前蛋白正常组(均P<0.01).结论 入院时血清前白蛋白低下的神经危重症患者急性期肌容积减少显著,应给予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焦泽玉;袁方;杨西爱;闫凤;毕立杰;江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伴颅周肌筋膜触痛点(MTrPs)的头痛患者神经心理和肌电生理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伴有MTrPs的发作性头痛患者17例和慢性头痛患者16例,正常对照15例,采用MMSE、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评估受试者神经心理学状态;并对MTrPs所在颅周肌行针电极肌腹插入检查(EMG),记录和分析其肌电活动.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发作性头痛组及慢性头痛组PSQI、HAMA、HAMD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头痛组和发作性头痛组MMSE、PSQI、HAMA和HAMD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作性头痛组EMG异常率为94.1%,慢性头痛组EMG异常率为75.0%,正常对照EMG均为正常;EMG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电活动.结论 头痛患者常伴有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伴MTrPs的发作性和慢性头痛患者均存在相当比率的肌电改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电活动. MTrPs的出现提示头痛出现新的诱因和机制,如能及时发现和诊断,可以帮助正确处理头痛.
作者:张雪;史兆春;秦晓旋;郭奇奇;陶慧敏;万琪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不同起病方式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吞咽功能的特点.方法 根据起病方式将70例有吞咽障碍ALS患者分为肢体起病组(42例)及球部起病组(28例).采用吞咽造影(VFSS)检查患者的吞咽功能,分析吞咽功能与一般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与肢体起病组比较,球部起病组的VFSS检查口中漏出和向咽部移送障碍比率显著升高(Z=-2.699,P=0.007;Z=-2.102,P=0.036).两组患者VFSS评分结果均异常.与肢体起病组比较,球部起病组VFSS口腔期评分显著降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显著升高(t=2.027,P=0.048;t=-2.387,P=0.020).肢体起病组球部受累持续时间与VFSS总分、误咽程度评分呈负相关(r=-0.354,P=0.022;r=-0.313,P=0.044). VFSS总分和口腔期评分在不同病程分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1,P=0.032;F=2.796,P=0.040).不同球部受累持续时间患者的VFSS总分和误咽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7,P=0.002;F=5.632,P=0.001).球部起病组VFSS总分、咽期和误咽程度评分与发病年龄呈显著相关性(r=-0.490,P=0.008;r=-0.414,P=0.029;r=-0.532,P=0.004).不同发病年龄患者的VFSS总分、咽期和误咽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09,P=0.008;F=3.502,P=0.046;F=8.982,P=0.001).男性误咽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女性(t=2.644,P=0.018),误咽程度评分与性别呈负相关(r=-0.485,P=0.009).结论 球部起病、男性、发病年龄较大的ALS患者吞咽功能更严重;对肢体起病ALS,球部受累持续时间越长,误咽风险越大,洼田饮水试验可一定程度评估其误咽风险.
作者:冼凯莉;郑瑜;杜宝新;李小霞;王安琦;杨碧莹;王婷;潘显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病(WD)患者构音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12例WD构音障碍患者进行改良Frenchay量表评分,对轻度、中度患者构音障碍进行单词检查,对重度、极重度患者进行构音器官检查.结果 重度和极重度构音障碍患者改良Frenchay 评分与长发音时间呈正相关 ( r=0.154,r=0.0526;均P<0.05).极重度构音障碍患者改良Frenchay 评分与构音器官功能评分呈正相关( r=0.0426, P<0.05).中度构音障碍患者的舌根音发音异常与改良Frenchay评分呈正相关(r=0.0234,P<0.05);送气音发音异常与改良Frenchay评分呈正相关(r=0.0372,P<0.05).结论 WD重度、极重度构音障碍患者发音时间较短,不能形成有效言语;极重度患者构音器官功能较差;中度构音障碍患者舌根音和送气音的发音异常更多见.
作者:郭铁;韩永升;毛玉强;李钦潘;韩峰群;韩咏竹;花丽;汪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动脉内给药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动脉给药组及静脉给药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4 h后检测梗死半球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再灌注24 h后采用5点评分量表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TTC染色后评估梗死体积,TUNEL法计数梗死区凋亡神经细胞,免疫组化法评估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结果 再灌注24 h后,与模型组比较,动脉给药组与静脉给药组的神经行为评分显著升高,梗死体积显著缩小,平均凋亡指数显著降低(均P<0.05).与静脉给药组相比,动脉给药组梗死体积和平均凋亡指数显著降低(均P<0.05),神经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4 h后,与模型组比较,动脉给药组与静脉给药组MDA含量均显著降低,SOD活力显著升高(均P<0.05),而动静脉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静脉给药组比较,动脉给药组MMP-9水平显著减少(P<0.05).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经动脉单次给予依达拉奉可以显著抑制MMP-9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较静脉单次给药效果更佳.
作者:杨阳;薛晓;黄石;陶梦星;杭景;张颖冬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慢性头痛(CH)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动态EEG、睡眠评估量表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分别对CH患者(CH组,n=20)、发作性头痛(EH)患者(EH组,n=20)和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n=20)进行客观、主观睡眠分析和精神共患病的评估和对比分析.结果 CH组头痛家族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8). CH组的头痛病程明显长于EH组(P=0.025). EH组与健康对照组简易版Karolinska 睡眠问卷(KSQ),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或EH组相比,CH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总分、KSQ总分,以及睡眠障碍、白天过度嗜睡、失眠的比例均明显增高,共患焦虑抑郁者也明显增多(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H组的焦虑或抑郁者也明显增多(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或EH组相比,CH组睡眠潜伏期延长,1、2期睡眠增多,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减少,而觉醒总时间增加,觉醒次数和觉醒指数升高,睡眠效率明显降低(均P<0.05). Spearman相关分析及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H患者的1期睡眠、睡眠潜伏期与焦虑呈正相关性(R2=0.761,R2=0.728;均P<0.001),觉醒次数与抑郁呈正相关性(R2=0.321, P=0.009),失眠、PSQI总分与慢波睡眠呈负相关性(R2=0.502,R2=0.317;均P<0.05).结论 CH更易伴发睡眠障碍和精神共患病. CH患者存在慢波睡眠减少和夜间频繁觉醒,且焦虑和抑郁对CH患者所伴发的睡眠障碍也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陈柯言;史兆春;董欣;王成云;张雪;孙巧英;万琪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儿童起病与成人起病的肌张力障碍的苍白球内侧( GPi) 神经波动特点.方法 对8例儿童期起病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儿童起病组)与10例成人期起病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成人起病组)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均以双侧GPi为靶点.记录患者坐姿静息态和不自主运动状态下局部场电位及受累肌肉肌电信号,对局部场电位进行功率谱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标准化功率谱密度分析显示肌张力障碍在苍白球内侧部所记录的神经波动于Theta、Alpha低频段的能量明显增强.儿童起病组肌张力障碍的不自主运动状态在4~10 Hz频段能量成分较静息态升高,在10~25 Hz、27~38 Hz频段能量成分较静息态下降;与静息态比较,不自主运动状态14 ~16.5 Hz、20~22 Hz频段能量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起病组的肌张力障碍的不自主运动状态在4 ~6 Hz 频段能量成分较静息态显著升高( P<0.05),在6.5~20 Hz频段能量成分较静息态下降,而在9~11 Hz、13~14.5 Hz频段有显著差异(均P<0.05).与成人起病组比较,儿童起病组肌张力障碍不自主运动状态在13.5~16 Hz的低Beta频段能量显著降低(P<0.05),在高Beta 29~37 Hz频段的能量同步化更显著(P<0.05).在静息态时,儿童起病组肌张力障碍静息态时在7.5~9.5 Hz、13~14.5 Hz频段的能量同步化较成人起病组更低(均P<0.05),而在30~38 Hz多个频段(30~32.5 Hz, 33.5~35 Hz, 36.5~38Hz)的能量同步化较成人起病肌张力障碍更明显(均P<0.05).结论 进一步证明肌张力障碍存在同步化的低频能量特征(约4~10 Hz).儿童起病肌张力障碍在高Beta频段的能量同步化更显著,成人起病肌张力障碍在Theta、Alpha低频的能量同步化更明显.提示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表现出不同的神经波动特征,DBS治疗时可能需要不同的刺激策略.
作者:王爱华;张睿俐;耿馨佚;罗回春;王守岩;章文斌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社区老年人饮食习惯与认知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是兴隆庄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使用简易精神心理状态量表(MMSE)测量评估认知功能,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对饮食习惯进行评估,使用多因素Logictic 回归分析饮食习惯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年龄增大( P<0.001)、BMI增高(P<0.01)及中风病史(P<0.001)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男性(P<0.01)、受教育年限高(P<0.001)、适当的体育锻炼(P<0.001)可能是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2)几乎不摄入、每周摄入和每天摄入肉类的人群认知障碍患病率比值比分别是1.000、0.602(0.422~0.885)、0.586(0.432~0.763);几乎不摄入、每周摄入和每天摄入豆制品的人群认知障碍患病率比值比分别是1.000、0.883(0.431~0.989)、0.862 (0.562~0.903);几乎不摄入、每周摄入和每天摄入新鲜水果的人群认知障碍患病率比值比分别是1.000、0.574(0.430~0.890)、0.496(0.354~0.687);几乎不摄入、每周摄入和每天摄入新鲜蔬菜的人群认知障碍患病率的比值比分别是1.000、0.821(0.464~0.930)、0.088(0.035~0.263);几乎不摄入、每周摄入和每天摄入茶的人群认知障碍患病率比值比分别是1.000、0.619(0.389~0.985)、0.491(0.274~0.579),这些食物的摄入频率越高对认知的保护作用越强.几乎不摄入、每周摄入和每天摄入糖的人群认知障碍患病率比值比分别是1.000、1.502(1.104~2.089)、5.119(3.332~6.312),糖类的摄入频率越高对认知的损害越严重.结论 饮食习惯可能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但是需要进一步的纵向研究确定其因果关系及相关机制.
作者:邢怀美;江慧;李好好;吴凌;郑兴月;闫中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出血疾病严重程度及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院24 h内均行脑CT检查明确脑出血诊断,根据1周内随访患者是否死亡将入组患者分为生存对照组与死亡病例组.分析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血肿量、中线移位距离、入院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相关性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1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死亡病例组24例,生存对照组104例.死亡病例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含量、出血量、脑CT中线移位距离、手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脑出血血肿量(r=0.426)及中线移位距离(r=0.454)呈正相关性;与入院GCS评分( r=-0.486)呈负相关性(均P<0.05).血清D-二聚体水平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1周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P<0.05),其临界值为450.50 μg/L时,灵敏度为0.960,特异度为0.827.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D-二聚体含量及中线移位距离是急性脑出血患者1周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加,且与血肿量、中线移位距离、入院GCS评分呈显著相关性,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脑出血疾病严重程度判断指标之一,D-二聚体含量增高是急性脑出血患者1周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董蔚蔚;李新星;王文卿;刁宏宇;刘云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患者中累及枕叶9例,顶叶8例,额叶8例,基底节6例,颞叶2例,胼胝体1例和小脑1例. CT平扫示枕叶、顶叶、额叶、基底节、颞叶、胼胝体和小脑等低密度. MRI平扫示T1WI为低信号、T2WI及Flair为高信号. DWI可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可呈等、稍高、高或低信号.结论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可累及部位主要局限于顶枕叶,但额叶、基底节、颞叶、胼胝体及小脑等部位亦可受累. Flair、DWI和ADC序列对病变为敏感.
作者:沈童;陈浩;崔桂云;董丽果;张作慧;Raza Hafiz Khuram;徐鹏;叶新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出血型硬脑膜动静脉(DAVF)的误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曾被误诊的出血型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其中3例以眼部症状突出,分别误诊为眼眶炎性假瘤、结膜炎、Graves眼病;共济失调1例,影像学提示小脑半球占位,误诊为胶质瘤;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1例,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及丘脑脑膜炎性改变,误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反复头痛1例,误诊为偏头痛; 4例漏诊DAVF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查找出血原因时意外发现. 9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病情显著改善;基本栓塞2例,术后血流明显变慢,需二次栓塞;2例栓塞术后继发急性出血.结论 硬脑膜动静脉瘘极易误诊、漏诊,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叶出血应注意鉴别诊断、结合影像学动态评估,避免误诊.
作者:欧阳烨彤;万志刚;汪涵;罗青华;殷小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皮质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是指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部位局限于一个或多个大脑半球表面皮质沟回内,但不累及邻近的脑实质、外侧裂、脑池或脑室等部位,是一种极少见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目前国内外报道不多,且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病例更为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马原源;胡琨;关亚丽;李世英;刘斌;刘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原发性CNS 淋巴瘤(PCNSL)是起源并局限于脑实质、脊髓、脑脊膜、颅神经和眼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绝大多数为具有侵袭性的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PCNSL 占CNS 肿瘤的0.8% ~6.6%[1] .本病发病率低,进展快,但对放化疗敏感,早期诊断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临床上往往由于诊治经验少,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现报道1 例PCNSL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余洋;张文霞;孟红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具有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加重的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及眼球运动障碍等.现报道的SCA 亚型多达40 种,其发病年龄及临床症状多相互重叠[1] ,仅依据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明确分型较为困难,基因检测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本文报道1 例确诊为晚发型SCA3型(SCA3)的病例如下.
作者:杨绍婉;梁志刚;李敏;窦连伟;孙旭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我院近期收治了1 例首次发病表现为左侧脊髓半切综合征( BSS), 复发为右侧BSS 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现报道如下.1 病例 女,66 岁,以“左侧肢体无力2 周,右侧下肢麻木3d”于2016 年5 月23 日第1 次入院.患者入院前2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能行走,无大小便障碍.3 d 前无力加重,不能握物,行走不稳,伴右下肢麻木.
作者:宋亚雪;孟彦宏;贾阳娟;王建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脓毒症是由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1].流行病学研究[2-3]显示其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美国,脓毒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第三位重要因素,每年死于脓毒症者约270 000~380 000人[4].中国每年约有500万人患脓毒症,其中约100万患者死亡[5].尽管目前对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其治疗也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但脓毒症的病死率依然很高.
作者:周莅源;谢剑锋;孙婧;管青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异态睡眠,主要表现为快动眼睡眠(REM)期异常的肌肉失弛缓(RSWA)及梦境演绎(如唱歌、喊叫、大笑、挥拳、打人、坠床等).根据有无病因,分为特发性RBD(iRBD)和继发性RBD(sRBD).目前,大量研究[1]发现特发性RBD与神经变性病关系密切,其中约90%在确诊后的数年或十数年会发展为神经变性病,如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PD)、多系统萎缩等.
作者:卢丽玉;张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在脑缺血的基础上恢复血液灌注后,脑组织损伤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损伤的现象.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主要机制包括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性、氧化和硝基化应激损伤、细胞内钙离子( Ca2+)超载、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1-2].这些机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产生一系列级联反应,终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此外,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除了导致细胞损伤,还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参与细胞死亡/生存信号通路,终导致细胞损伤与死亡[3-4].因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在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和死亡起到重要的作用[5-6].
作者:余佳佳;孔庆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癫痫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的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表现为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增加和异常同步.由于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异常同步化,癫痫发作表现为行为学的改变. 2014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对癫痫病新定义为:(1)间隔超过24 h发生的、至少2次的非诱发性(或反射性)痫性发作;(2)未来10年内,与2次非诱发性痫性发作总体再发风险(≥60%)有近似再发可能性的、单次非诱发性(或反射性)痫性发作;(3)诊断为癫痫综合征.
作者:李爽;赵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CNS变性疾病,以特征性的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感觉异常等非运动症状(NMS)也逐渐得到重视.其中,吞咽障碍作为常见的NMS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PD患者吞咽障碍可导致药物摄入不足、营养不良、脱水和继发性肺炎等多种并发症,其中继发性肺炎是导致PD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1-2].有证据[3]表明,PD吞咽障碍的患者中,恐惧、情绪低落等心理症状更为常见.因此,必须重视PD吞咽障碍的相关研究.本文将对PD吞咽障碍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这将有助于我们对PD吞咽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
作者:马宇敏;陈伟观;王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