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近年来它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就蛋白质组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以及其在皮肤病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皮肤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陈斌;毕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Caspase即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是一组具有相似氨基酸序列、空间结构和底物特异性的酶.凋亡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由Caspase家族成员介导的蛋白酶级联反应过程.大量研究表明,Caspase酶原的激活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介绍近年来Caspase在一些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静;黄进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瘙痒、皮疹多形性并伴有渗出倾向.目前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文中就特应性皮炎自身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云峰;邓列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单一用药治疗甲真菌病尽管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但仍存在部分病例疗效不佳,有复发和再感染的可能.联合用药可提高甲真菌病的治愈率,减少复发和再感染.综述了有关口服和外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引起疗效不佳、复发和再感染现象的一些因素,并讨论哪一种方法疗效更佳和联合治疗甲真菌病的药物经济学问题.
作者:陶诗沁;刘维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阐述了与结节病发病关系密切的微生物因素,指出一些微生物,如分枝杆菌、痤疮丙酸杆菌、某些病毒、立克次体、粉尘和粒子及一些药物等均可能导致结节病发生或与其发展有密切关系,强调这些非遗传因素在结节病发病及进展中的可能作用,表明结节病病因的复杂性,说明了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抗感染治疗结节病的理论基础.
作者:齐显龙;范雪莉;高天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皮肤表面纹理客观定量评价在皮肤病学和医学美容学中受到极大关注,是研究皮肤光老化机制和疗效评价的重要手段.文中对近年无创性技术研究活体皮肤纹理的原理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李利;Mac-Mary;S Humbert P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兴趣,目前认为主要通过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及抑制白介素-8的分泌起作用.一些临床研究已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某些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痤疮、酒渣鼻、色素性痒疹、苔藓样糠疹等的治疗中有较好疗效.
作者:钟连生;马道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近的研究表明,一些中药的单复方可以影响Ⅰ型超敏反应的非效应阶段,预防和治疗这些过敏性疾病.文中按抑制抗原提呈细胞-CD4+T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产生、在B细胞水平抑制IgE的产生、受体调节和诱导效应细胞凋亡5个方面对这些中药进行了综述.
作者:后文俊;马鹏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属于银屑病的一种,在银屑病中大约占有1%,主要表现为脓疱型的发疹,可发生在正常皮肤、红斑或者寻常性银屑病皮损的基础上,常伴有发热、关节痛、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和皮肤疼痛等,病情严重、治疗困难、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它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预后、治疗方法及免疫机制目前仍处于研究和探索当中.
作者:姜海燕;方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肥大细胞是介导速发型变态反应及炎症的重要枢纽,能起始或扩大炎症反应,参与多种疾病的炎症进程.在一些胶原纤维过度增殖的疾病如瘢痕疙瘩、创伤愈合、硬皮病的早期,常可观察到肥大细胞的聚集和激活.肥大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及合成、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在组织重建和胶原纤维分化、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季江;崔盘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表遗传学是指在基因表达水平发生的可遗传的、无DNA序列变化的改变,可表现为DNA甲基化或组蛋白乙酰化的变化,其中DNA甲基化在表遗传学中发挥重要作用.DNA异常甲基化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DNA甲基化改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中受到重视.
作者:李遇梅;李安生;陈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组织细胞肉瘤是一种瘤细胞形态接近转化淋巴细胞和未定型细胞,但以具有组织细胞酶化学、免疫学和超微结构为特征的网状内皮系统的罕见肿瘤,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文中对此病的命名与演变、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分析和治疗以及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政霄;彭振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儿童白癜风因其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的特点而有别于成人白癜风.研究显示儿童白癜风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节段型的比例高,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少.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外用糖皮质激素、光疗和手术方法,近年卡泊三醇、他克莫司外用治疗儿童白癜风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剑;傅雯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软下疳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的性传播生殖器溃疡性疾病,临床诊断困难.软下疳的血清学试验还不能应用于临床诊断,但其在流行病学研究、监测性传播感染、提供干预指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法兴;苏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斑驳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斑驳病的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文中从斑驳病的发病机制、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以及治疗方面综述斑驳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伟平;陆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真菌同时又能与人类共栖生存,有关其毒力因子的研究人们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包括黏附因子、利于侵入的酶、酵母相和菌丝相之间的转换及表型转换等.主要综述了对白念珠菌有关黏附和侵入方面的毒力因子方面的研究进行.
作者:廉翠红;刘维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聚合酶链反应以其特异、敏感和快速准确等特点已广泛用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以此为基础,结合核酸杂交、酶谱分型、DNA芯片等技术,使人乳头瘤病毒研究手段日益增多,检测方法逐渐完善.就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乳头瘤病毒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蒋明军;韩国柱;孙建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毛囊是一复杂的再生系统,它与机体其他再生系统有众多的类似之处,选择恰当的研究模式及动物模型对成功进行毛囊研究至关重要.对国外有关毛囊的研究模式、模型和体内外实验作一概述,以期对毛囊问题做到客观全面地分析.
作者:王继文;郝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皮肤恶性黑素瘤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疾病,遗传因素与其密切相关.目前,两个高风险性皮肤恶性黑素瘤易感基因-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已被确认,而基因p14ARFF和细胞周期素D1基因也可能起一定作用.另外,由于发现有染色体9p21不相关家族,故其他高风险性基因也可能存在.黑皮质素受体-1已确认为低风险黑素瘤易感基因.目前的研究是为了明确其他易感基因及其作用.
作者:熊芬;李慎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米诺地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毛发生长,外用米诺地尔系统吸收极少.已有充分的临床试验证实米诺地尔对雄激素性脱发、斑秃有较好的疗效,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证实外用米诺地尔治疗脱发是安全的.文中综述了米诺地尔治疗脱发的可能机制、临床研究和不良反应.
作者:陈声利;孙建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该指南是英国皮肤科医师协会针对皮肤科医生制定的,反映了当前文献报道中的新研究资料.在解释这些资料时应慎重,因为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改变现有的结论或推荐方案.在应用该指南时,需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遵守指南并不能确保万无一失,因此对实施指南时的偏离不应都归咎于疏忽(该指南并不能保证面面俱到,在实际应用中可加以变通).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