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2096-5540
  • 国内刊号:32-1880/R
  • 影响因子:0.27
  • 创刊:1964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1088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皮肤病与性病
国际皮肤性病学(英文)杂志   2006年1期文献
  • 药物性红皮病

    随着药物的使用和新药的开发应用,药物过敏引起的红皮病呈上升趋势,致敏药也逐渐增多.螺内酯、可待因等可引起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氨苯砜和万古霉素等分别可引起氨苯砜综合征及红人综合征.红皮病可为这些综合征的皮肤表现,也可单独出现.药物性红皮病应与其他原因所致红皮病相鉴别.

    作者:陈佳;曾学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表没食子儿茶精没食子酸酯皮肤光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绿茶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防癌的特性,绿茶抗癌能力归因于其多酚部分的生物活性.绿茶这一活性的主要成分是表没食子儿茶精没食子酸酯,其对中波紫外线皮肤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保护机制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较快,引起关注.

    作者:徐丽贤;骆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蕈样肉芽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蕈样肉芽肿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对蕈样肉芽肿皮肤淋巴细胞归巢机制、淋巴细胞凋亡异常以及基因异常的研究,为揭示蕈样肉芽肿发病以及治疗提供了一些新的观点.除传统的光化学疗法、放疗、化疗、体外光化学疗法外,维A酸类、干扰素、白介素2融合蛋白、重组白介素1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等免疫调节剂对早期蕈样肉芽肿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思平;朱一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h1/Th2细胞因子与生殖器疱疹关系的研究现状

    Th1/Th2两类细胞因子调节人体的免疫反应,在生殖器疱疹的免疫反应中有重要作用.生殖器疱疹患者Th2细胞因子占优势,复发频率与Th1/Th2平衡失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Th1/Th2平衡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协同刺激分子、信号传导机制相关;从而可以通过Th2型细胞因子向Th1型细胞因子逆转来预防和治疗生殖器疱疹.

    作者:朱小华;徐金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oll样受体与皮肤抗感染免疫

    天然免疫分子Toll样受体是一个广泛存在于昆虫、脊椎动物和植物中序列高度保守而古老的家族.它们在天然免疫中可发挥重要的抗感染免疫功能,并与免疫耐受、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以及一些疾病具有相关性.研究Toll样受体在皮肤组织中识别和抵御常见的几种细菌、病毒及真菌过程中的机制,通过对Toll样受体及其整个系统的认识将为防治各种皮肤感染性疾病开辟广阔前景.

    作者:周炳荣;骆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白塞综合征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白塞综合征是免疫介导的,以血管炎为基础的多系统性疾病.目前为止,白塞综合征的确切发病机制不清,可能是在遗传背景下,感染、免疫及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不良及自身免疫细胞凋亡异常等因素参与了白塞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作者:左付国;金春林;李铁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存活素和皮肤病

    存活素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新成员、,不仅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能力,而且参与细胞有丝分裂和胞质分离的调节.存活素仅表达于各种皮肤良恶性病变,而不表达于正常皮肤.综述存活素分子结构、抑制凋亡的机制、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与各种良恶性增生性皮肤病的关系以及靶向治疗.

    作者:邵黎明;朱可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研究进展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困扰人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开发和确立动物模型对研究发病机制和开发药物有着重大意义.近几年,除了经典的NC/Nga鼠,人类还利用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及抗原建立了一系列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为更深入地研究特应性皮炎提供了方便.

    作者:董正邦;张美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CLA+ T细胞与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是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种特异的黏附分子,是记忆T淋巴细胞的皮肤归巢受体.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异常的免疫性皮肤病.T细胞在银屑病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活化的T细胞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可加速T细胞的皮肤归巢,对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有重要作用.对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与银屑病相关性进行研究,将更深入了解银屑病发病中T细胞的异常,并可将此作为银屑病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韩凤娴;徐丽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类乳头瘤病毒和紫外线及皮肤肿瘤

    人类乳头瘤病毒与多种皮肤肿瘤以及一些可能癌变的皮肤病,如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等,存在密切关系,这些患者的皮损中大部分都可检测出人类乳头瘤病毒.紫外线与某些皮肤肿瘤发病的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近研究表明,紫外线与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感染也存在相关性.因此,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可能是某些人类乳头瘤病毒相关皮肤肿瘤发生的基础.

    作者:李凯;段逸群;周小勇;石平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激光治疗皮肤血管瘤的进展

    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对于增殖期的血管瘤应该早期治疗,以控制它的生长,促进消退,但目前治疗仍然十分棘手.近20年激光医学取得飞速发展,根据氧合血红蛋白的吸收峰值,研制出了各种治疗血管瘤的激光.对闪光灯泵脉冲染料激光、倍频Nd:YAG激光(532 nm)、Nd:YAG激光(1064 nm)、光动力疗法在皮肤血管瘤方面的应用和各自特点作出评价.

    作者:章泳;宋为民;许爱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银屑病与免疫分子调控网络

    银屑病是一常见的免疫性、炎症性慢性皮肤病.在T细胞亚群失衡、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活化及终淋巴细胞在皮损局部的浸润这一过程中,免疫分子以网络的形式参与其中,它们表达异常并相互作用导致免疫调控网络失衡.通过调控网络这一形式,相互诱导、调节、拮抗、相加或协同,调节银屑病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转归.

    作者:田晗;郑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银屑病微血管异常增生机制及治疗对策

    银屑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表皮细胞异常增生、炎细胞浸润、T细胞激活和真皮乳头微血管增生、扩张等,其中真皮乳头层微血管异常增生可能启动了整个病理变化过程.回顾与微血管异常增生相关的因素及其抗血管生成疗法的现状和潜在治疗靶位,以期为银屑病的临床治疗及新药研究寻找线索.

    作者:张彩萍;崔盘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源性纤维化硬皮病

    肾源性纤维化硬皮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皮肤病.该病和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都是以局限性皮肤硬化为主要皮损表现.其组织病理特征:真皮层表达CD34的梭形细胞增殖并向下扩展到皮下脂肪组织,间质黏蛋白和弹性纤维轻度增加并伴弹性组织离解;胶原铁染色可见真皮浅层少量黏蛋白沉积.

    作者:王晓华;徐丽贤;骆丹;杨俊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蛋白质组学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对生命载体进行研究,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热点.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主要包括:蛋白质的分离、蛋白质鉴定及信息查询.该技术在皮肤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得到重视并取得新进展.

    作者:朱红;周海涛;何春涤;陈洪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研究进展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大疱性皮肤病,临床可分为两种类型:经典型和炎症型,血循环中有抗Ⅶ型胶原的自身抗体.诊断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除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外,还需做一些特殊检查,包括盐裂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免疫电镜和ELISA检查.需要与其他自身免疫性表皮下疱病相鉴别.治疗主要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炎药物.

    作者:陈声利;孙建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光线性角化病伴多发鳞状细胞癌一例

    患者男,38岁.因躯干起结节、溃疡,伴有臭味3个月于1991年来我院.20年前发现躯干、四肢散在豆大褐色斑疹,无不适症状,本人未在意.褐色斑疹逐渐增多,并逐渐在双手掌、双手背、双足跖、足背及双肘伸侧出现高粱粒至黄豆大小角化性丘疹,同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萎缩,未行治疗.

    作者:张德春;夏建新;武艺;鲁宝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2.5%5-氟脲嘧啶乳膏进行对照.方法对尖锐湿疣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5%咪喹莫特乳膏试验组和2.5%5-氟脲嘧啶乳膏对照组均每周外用药物3次,共治疗8周.结果本研究共244例患者完成全部观察,其中,咪喹莫特组125例,5-氟脲嘧啶组119例.咪喹莫特组治疗后2、4、6、8周的痊愈率分别为52.00%、74.40%、81.60%、92.80%、有效率分别为79.20%、93.60%、97.60%、97.60%.5-氟脲嘧啶组治疗后2、4、6、8周的痊愈率分别为52.10%、70.59%,78.15%、89.92%、有效率分别为84.03%、94.12%、94.96%、97.4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主要为局部不良反应,如局部红斑、疼痛、糜烂,瘙痒等,未见系统性不良反应.结论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确切,使用方法简便,耐受性较好.

    作者:郑和义;朱学骏;连石;苏晓红;赖维;李军;王爱平;朱威;蒋明军;万苗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局部外用他克莫司治疗皮肤病

    他克莫司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相似,全身应用主要用于预防异体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以及治疗免疫性疾病.与环孢素不同的是,由于它相对分子质量相对较小,可以穿透表皮屏障,为避免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可制成外用制剂治疗各种免疫性和炎性皮肤病.

    作者:顾有守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改刊名的回顾与思考

    <国外医学皮肤性学分册>从2006年第一期开始正式更名为<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本刊将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回顾本刊的发展历程,道路坎坷.本刊创刊于1964年,刊名为<医学文摘第13分册·皮肤性病学>,当时为季刊,1966年停刊,1975年复刊.复刊后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主办,刊名为<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1979年更名为<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6年改为双月刊.1993年再更名为<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增加中华医学会为第一主办单位,属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队伍中的一员.

    作者:林敏乐;马霞;苏晓萌;吴晓初;徐文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日本新修订的白塞综合征诊断与分期及临床严重度标准

    日本曾于1972年制订了白塞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该标准主要注重临床表现,分为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两部分,根据主要和次要症状的构成情况即可作出初步诊断,比较简洁、方便.1987年日本厚生省组织人员就1972年的标准进行了修改,对主要和次要症状中的内容作了部分调整,增加了白塞综合征的3个特殊型及作为诊断参考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由于1972年和1987年的标准中尚存在某些不足,日本厚生劳动省2003年组织专家,成立了白塞综合征调查研究小组,于2005年颁布了新修订的白塞综合征诊断标准,对1987年的标准进行了较大改动和细化.与1987年的标准的大不同是,新制订了白塞综合征活动期分类和临床严重度标准,对白塞综合征的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级,这对于把握病情程度、判断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比较重要的意义.鉴于国内教科书仍在沿用日本1972年制订的白塞综合征诊断标准,显然需要更新.现将日本新修订的白塞综合征诊断与分期及临床严重度标准介绍如下.

    作者:曹元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