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相关转录体是单纯疱疹病毒潜伏期间大量存在和被转录的RNA,也是目前研究单纯疱疹病毒潜伏-复发机制的热点.通过近30年的研究,对潜伏相关转录体在单纯疱疹病毒潜伏-复发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对其作用机制了解甚少.在这一未知领域,不断有新的假说提出,但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为此,总结近年来对单纯疱疹病毒潜伏相关转录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仕瑶慧;樊建勇;杨慧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单纯疱疹病毒是引起单纯疱疹和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原体.近年来关于单纯疱疹病毒的耐药时有报道.大量研究证明,胸苷激酶和DNA聚合酶缺陷是导致单纯疱疹病毒耐药的主要机制.就近年来对HSV耐药的相关研究初步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耐药的流行趋势及其耐药机制.
作者:郑波;王千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由C1酯酶抑制剂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局限性皮肤或黏膜水肿.致病基因定位于11q11-q13.1,迄今共发现183个突变.近年来对C1酯酶抑制剂基因结构、C1酯酶抑制剂生物学功能、基因突变有了深入的认识,并构建了该病的动物模型.
作者:吕红莉;张学军;杨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CC型趋化因子是嗜酸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选择性趋化剂,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除了Ⅰ型变态反应的速发相之外,还涉及到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迟发相.CC型趋化因子在迟发相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唐慧;徐金华;郑志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CD40分子能表达于多种细胞的表面,它与其天然配体CD40L相结合在介导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及免疫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CD40-CD40L信号转导途径的异常可致机体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在皮肤科领域,CD40-CD40L相互作用参与了机体免疫性、炎症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皮肤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朱健伟;骆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被逐渐应用于治疗银屑病,虽然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也观察到了各种不良反应.这些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反应、感染、肿瘤、自身免疫和脱髓鞘性病.注射(部位)反应容易控制,极少因此终止治疗;用药前进行筛查、密切监视和随访,可以有效减少和防止感染的发生;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价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是否增加发生肿瘤的危险性,脱髓鞘性病和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关系还不清楚.运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银屑病耐受性较好,显示出良好的疗效/风险评估价值.
作者:陈敏;崔盘根;陈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染色体介导的与青霉素及与四环素耐药相关的主要位点包括penA、ponA、penB、penC、mtr 及tet.青霉素结合蛋白中出现镶嵌状结构是头孢菌素低敏的原因之一.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A和parC不同的位点突变导致喹诺酮耐药.淋球菌对大观霉素高度耐药是由于spe位点单步突变所致.多重耐药与多种位点突变相关.
作者:蒋法兴;其木格;王千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伊曲康唑为新一代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虽然目前尚未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在儿童使用,但临床已经应用于儿童浅部真菌及系统性真菌感染.多数临床研究认为,伊曲康唑每天5mg/kg,对儿童多种真菌病有很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在治疗儿童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中,间歇冲击疗法能缩短疗程、减少不良反应.伊曲康唑在儿童中使用的不良反应与成人基本一致,但更轻微和短暂.与伊曲康唑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应注意避免在儿童同时使用.
作者:罗权;林玲;张锡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光老化是指皮肤衰老过程中由光线特别是紫外线辐射所造成的损伤.皮肤光老化可并发多种皮肤病甚至与皮肤肿瘤的发生有病因学的联系.因此,预防和治疗皮肤光老化很有必要.随着对光老化认识的加深,对其预防与治疗的方法也取得了相应进展.为此,综述了近年来皮肤光老化预防和治疗中应用的包括防晒剂、维A酸类、绿茶等多种外用药物,并从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疗效等方面逐一介绍.
作者:高莹;孙建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免疫治疗已成为恶性黑素瘤的疗法之一,包括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肿瘤疫苗等多种方法.其中细胞因子治疗黑素瘤的作用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就各种细胞因子如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黑素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提示细胞因子及其联合疗法在治疗黑素瘤作用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傅友军;马鹏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可变性红斑角皮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以可变的片状红斑和固定的角化过度性斑快为特征,主要由GJB3和GJB4基因突变引起,具有遗传异质性.近年来对可变性红斑角皮病的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包括基因定位与结构、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突变分析以及对功能的影响均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该病基因诊断与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吴要群;张学军;杨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其抗原提呈能力是巨噬细胞的10~100倍.它可以有效地刺激T、B淋巴细胞活化,从而将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有机联系起来.大量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在抗肿瘤、抗感染、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已有关于树突状细胞在艾滋病、梅毒、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等方面的报道,就树突状细胞在性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余兵;翁瑞全;李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鱼鳞病综合征是一组皮肤症状表现为鱼鳞病样损害的遗传性疾病,大部分由于基因突变引起.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并取得了不少进展.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机制及基因上,如现已对KID综合征、CHILD综合征和NLS等的基因突变点进行了研究,其中大部分由单基因突变所致.
作者:蔡艳霞;李常兴;罗权;张锡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为PTCH,定位于9q22.3-q31,目前共报道突变112个,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无关.PTCH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编码的蛋白能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PTCH突变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导致细胞无限制的增殖.
作者:袁丞达;刘建军;张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麻风发病率显著下降后,但其遗留的畸残康复问题日益突出.首先对麻风畸残患者作出合理的畸残状况评估,然后针对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康复措施,包括药物、手术、理疗、营养等.医学模式转变后,社区康复、社会经济康复明显提高了麻风畸残康复的效率,令患者和社会更易于接受,有力推动了麻风消灭运动的进程.
作者:王焱;张国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皮肤镜是一种非侵袭性的在体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评价许多肉眼无法看到的形态学特征和提高对色素性皮损的诊断.近年,皮肤镜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出现了一些新术语和技术改进.对皮肤镜常用参数,尤其是在特殊解剖部位的应用,以及为简化诊断而形成的多种皮肤镜诊断标准和在随访及自动诊断中的作用进行评价.
作者:殷董;邓列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鲍恩样丘疹病为外生殖器部位的多发扁平丘疹,组织病理为低度恶性原位癌表现.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与鲍恩样丘疹病关系密切.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局部免疫调节剂和光动力疗法有显著的优越性.少数皮损有癌变的可能,应终身随访.
作者:刘永鑫;郑和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T细胞在成熟过程中通过T细胞表面受体基因重排,从而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任何失调都会导致疾病.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由于单个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所导致的,病变组织表现出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蕈样肉样肿和Sézary综合征为常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检测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分类、诊断、判断预后上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一平;卢宪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疣状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临床较少见,现报告2例女性外阴部疣状癌如下.例1女,76岁,因外阴反复出现疣状增生物3年,加重3个月入院.
作者:赵亮;李衡贵;陈清宇;王焱;方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报告1例结节性限局性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方法 结合皮损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刚果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检查等,明确疾病的诊断.结果 患者的皮损表现为上臂、腰腹部多发黄红色隆起性结节或斑块.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网状层、皮下组织及细血管周围大小不一均质性团块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示橙红色阳性,偏振光检查可见苹果绿双折光.结论 结节性限局性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诊断明确,临床少见.
作者:顾俊瑛;陈明华;肖丽明;李晓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正常人不同部位的皮肤经308 nm准分子光照射后,产生小红斑量的差异,指导临床治疗剂量的选择.方法 采用308nm准分子光疗仪,对50名志愿者的前臂、腹部、背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分别进行照射.结果 背部和腹部的小红斑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臂与背部和腹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部位皮肤的小红斑量有差异,临床采用308 nm准分子光治疗时,应根据不同部位的小红斑量选择适当的起始剂量,以达到佳疗效.
作者:宋秀祖;樊奇敏;胡慧丽;许爱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病例我们对1999年12月至2005年11月就诊于我科门诊的824例带状疱疹进行了分析,记录每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并分析总结.为便于比较,参照文献[1],按不同年龄分为:≤18岁,19~30岁,31~50岁,>50岁.
作者:周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痤疮是一种十分常见累及皮脂腺、毛囊的多因素疾病.痤疮治疗中,光疗法具有起效快、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这些尚不能完全代替常规的传统治疗,对于那些不愿接受传统治疗、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光、激光和射频是其理想选择.
作者:季江;施辛;周展超;崔盘根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