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000-4963
  • 国内刊号:32-1202/R
  • 影响因子:0.44
  • 创刊:1972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年3期文献
  • 巨大先天性色素痣皮损处出现白毛1例

    报告巨大先天性色素痣皮损处出现白毛1例.患者男,34岁.患巨大先天性色素痣34年.2年前发现胸部色素痣上部分胸毛变白,患者无白癜风、晕痣及皮肤色素减退.先天性巨大色素痣上出现白毛值得研究.

    作者:常建民;杨敏;付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息肉-色素沉着-脱发-甲营养不良综合征1例

    报告1例息肉-色素沉着-脱发-甲营养不良综合征.患者男,54岁.腹泻8个月余,毛发及指、趾甲脱落7个月,皮肤色素沉着3个月.本病罕见,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和外胚层改变两大症候群.

    作者:甘戈;许焱;王宝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一家系调查

    患儿男,1岁6个月.出生1个月后双足脱屑,4个月时臀部出现圆形红斑,边界清楚,表面角化脱屑,红斑形态不定,变化迅速,反复发作,伴有轻微瘙痒,无其他自觉症状.气温降低时皮损加重,夏季红斑可部分消退,仅遗留浅褐色角化斑.自9个月开始皮损逐渐增多,蔓延至双下肢、双上肢、面部等处.患儿系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患儿母亲及其外祖母的臀部也有与患儿类似的大小不等红斑,患儿母亲自述患儿两个舅舅、表姐、外祖母及曾外祖母的背部、面部及双上肢亦有类似红斑,表面覆盖细薄鳞屑.家系图见图1.

    作者:孙文启;房春燕;高峰;王晓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司帕沙星致光敏反应1例

    患者男,26岁.因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3 d,于2004年4月26日就诊于我科.患者曾因非淋菌性尿道炎于1周前口服司帕沙星(商品名:巴沙)0.2 g,每晚1次.4 d后面部出现红斑,未予重视,继续服药;嗣后3 d皮损突然增多,主要分布于颈部、胸部V形区、双手背及前臂等暴露部位,并有灼痛、剧烈瘙痒,无全身不适.追询病史,皮损加剧的前1 d有穿短袖衫曝晒史.

    作者:陈晓艺;陈少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伴有溃疡的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病1例

    患者女,15岁.因双足灼热、疼痛反复发作4个月,双足红肿2个月,溃疡10 d,于2005年3月23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2004年11月受寒后双足阵发性灼热、疼痛,当时无潮红;运动、环境温度高于30℃即可诱发,双足浸于冷水中症状可缓解.每日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0.5~1 h,常在夜间足部温暖后疼痛加剧,每将双足暴露于外而缓解.

    作者:李云峰;姚春海;陈少君;刘青云;肖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以皮下结节为主要表现的卫氏并殖吸虫病1例

    并殖吸虫病是一种由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或斯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等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吸虫病[1].随着餐饮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有所上升.该病易漏诊、误诊,临床上应引起重视.现将本科诊治的1例以皮下结节为主要表现的卫氏并殖吸虫病报告如下.

    作者:阎衡;邓军;杨希川;叶庆佾;郝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痛风性关节炎并发寻常性银屑病2例

    痛风性关节炎并发寻常性银屑病比较少见.我院痛风专科于2004年1-12月诊治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明;刘胜芬;王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1例

    患者女,38岁.因四肢紫红色结节、斑块伴微痒半个月,于2005年1月30日就诊.患者半个月前开始于双足踝部起暗红色斑疹,以后部分皮损扩大融合成斑块.新发斑疹为鲜红色,以后则为紫红色或带有黄色,斑疹逐渐累及四肢.入院前5 d开始于双下肢伸侧出现皮下小出血点,压之不褪色.曾在当地医院行组织病理检查未能确诊,遂转入我院治疗.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关节疼痛及口腔溃疡.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杜阳;王强;孙晓杰;李铁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疣状皮肤结核1例

    患者男,26岁.因左大腿环状斑块半年,于2005年1月就诊.患者7个月前发现左大腿屈侧无明显诱因出现一红色丘疹,伴疼痛.在当地医院予手术切除.

    作者:常建民;张秀春;杨敏;牛春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红色毛癣菌引起的Majocchi肉芽肿1例

    皮肤癣菌可以引起毛发、表皮和甲板感染,一般不侵犯皮下或深部组织,但在一定情况下可侵犯不含角蛋白的皮下组织,由于比较少见,常被忽视.可引起深在型感染的皮肤癣菌以红色毛癣菌常见,深在型皮肤癣菌病临床分为蜂窝状毛囊类型、脓癣型、Majocchi肉芽肿型、皮下组织脓肿型、淋巴结脓肿型、足菌肿型、疣状增生型和血源播散型(心、肺、脑等)[1].笔者诊治1例红色毛癣菌引起的Maiocchi肉芽肿,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媛媛;王爱平;陈伟;李若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1例

    患者男,15岁.因躯干、四肢皮肤红斑及丘疹10年,于2004年7月28日至我院就诊.10年前患者四肢、躯干出现片状干燥性红斑,并逐渐扩大,呈环状或不规则地图状,外用各种药物(不详)治疗效果不佳.皮损形态、大小随季节发生变化,多在冬季加重,夏季减轻,自觉皮肤干燥.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皮肤布有大小不等的红褐色斑或角化性斑块,形态各异,有的融合呈网状,边界清晰,未见角栓,表面干燥,覆以少许糠状鳞屑(图1,图2A).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伴灶状角化不全,棘层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浅层少量单一核细胞浸润(图2B).诊断:可变性红斑角化症.

    作者:杨宝琦;亓兴亮;赵天恩;周桂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1例

    报告1例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患者女,58岁.右侧枕部肉红色结节50年,渐增大并菜花样变8年.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部分表皮下陷形成囊腔样结构,囊腔内有许多乳头状突起,囊壁及乳头状突起由两排细胞构成,可见断头分泌;邻近一侧真皮内有数个基底样细胞形成的肿瘤团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作者:方木平;刘汉忠;刘倩萍;胡友红;龙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黄甲综合征1例

    患者女,67岁.因指甲变黄6个月,趾甲变黄4个月,于2005年4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指甲均匀变黄,但未变形,4个月前发现双足趾甲也均匀变黄.3个月前发现双足跖部角质增厚伴瘙痒,以左足跟严重,双手手指腹面干燥、脱屑伴针刺样疼痛,此后,20个指(趾)甲增厚、弯曲,生长缓慢.2002年3月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心包积液.

    作者:卫凤莲;顾菊林;温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掌跖部无色素沉着型固定性药疹1例

    报告1例掌跖部无色素沉着型固定性药疹.患者男,23岁.口服呋喃唑酮4h后掌跖部出现大致对称的红斑,面积1~3cm2不等,似类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楚,伴轻度瘙痒.7d后皮损渐消退,原皮损处无任何色素改变.3年内在本次皮损处有3次类似发疹,消退后均未出现色素沉着.呋喃唑酮口服激发试验呈阳性反应,诊断为无色素沉着型固定性药疹.

    作者:谭城;朱文元;闵仲生;徐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伴限局性Castleman病的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

    报告1例伴限局性Castleman病的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及其电镜所见.患者女,33岁.口腔黏膜糜烂3个月,外阴溃疡2个月,面部、躯干及四肢出现多形性皮损20余天.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膜后实质性肿块,手术切除肿块后经组织病理证实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PNP改变.间接免疫荧光显示棘细胞间IgG沉积.电镜下见基底层上棘细胞松解及凋亡.腹部肿块切除后予糖皮质激素和对症治疗,皮损逐渐消退.

    作者:陈翔;田立红;陈服文;杜乾君;谢红付;林伟;林静;树叶;颜克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播散型匐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1例

    报告1例播散型匐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患者男,17岁.全身出现成片丘疹伴轻度瘙痒8个月.皮肤科检查示面颈部、躯干、四肢泛发对称的米粒大红色角化性丘疹,排列成线状、环状、半环状或匐行状.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部分表皮穿通,形成管道,真皮上部弹性纤维增多呈嗜碱性变性,其周围可见混合性炎性细胞及嗜碱性碎片组成的异物肉芽肿.

    作者:闫洁;叶庆佾;郝飞;杨希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骨结核致瘰疬性皮肤结核3例

    1临床资料例1.女,41岁.右颈部出现一疼痛性肿块1年余,随后右手掌、右手背、左臀部相继出现类似肿块,破溃后遗留较深溃疡,于2002年9月就诊于我科.皮肤科检查:右颈部、右手掌、右手背各见一大小不等溃疡,边缘潜行,有脓性渗出(图1A),左臀部有一儿掌大脓肿,边界不清,波动感不明显.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阴性.胸部X线片示双上肺有结核灶.右手正位、颈椎右侧位及盆腔X线片检查结果均提示骨质破坏.左臀部脓液抗酸染色找到少许抗酸分枝杆菌.诊断:①瘰疬性皮肤结核;②多发性骨结核;③肺结核.

    作者:闫洁;叶庆佾;郝飞;韦应波;杨希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以脂溢性角化病样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毛囊角化病1例

    患者女,39岁.因腹部起黑褐色疣状斑块十余年,加重1个月于2005年1月来我科就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数个黄褐色略高于皮面的扁平丘疹,后逐渐增大为黑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疣状斑块,边缘清楚,表面油腻,偶伴痒感,于夏季、感染及劳累过度时痒感加重.近1个月来,腹部新起大量细小、坚实、油腻性褐色小丘疹.发病以来未曾治疗.

    作者:侯瑞霞;李新华;张开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婴儿尖锐湿疣1例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所致,好发于成年人,婴儿罕见.我院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秀芳;冯世军;季姗姗;李萍;马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白色萎缩1例

    患者女,42岁.因双踝部出现瘀斑、萎缩性瘢痕4年,于2004年6月来我所就诊.皮损初发于左踝部,为紫红色斑疹,数日后呈暗紫色,少数皮损破溃,呈粟粒大溃疡,伴疼痛,表面有少量黄色分泌物.溃疡缓慢愈合,遗留白色萎缩性瘢痕和色素沉着,愈后不久原部位又有新发皮损,并向四周蔓延,渐累及右踝部.皮损反复发作.

    作者:李绍兴;伍友成;宋翔;刘刚;万慧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并发白癜风1例

    患者男,65岁.因左侧头面部疼痛1年、皮肤白斑半年,于2005年7月10日来我院就诊.1年前,患者左侧头面部疼痛,起丘疹、水疱,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治疗,水疱逐渐干涸结痂,自觉疼痛减轻,于是停用药物治疗.

    作者:熊心猜;眭维耻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浅表脂肪瘤样痣1例

    患者男,32岁.14年前偶尔发现右侧膕窝出现蚕豆大淡黄色丘疹,质地柔软,无自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丘疹逐渐增大、增多,部分形成结节,在当地医院曾误诊为脂肪瘤.近来丘疹融合成片,无自觉症状.于2004年12月15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林挺;唐治国;邓金古;李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2等位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分型方法,检测98例SLE患者TNF-α等位基因,分析了TNF-α等位基因与SLE患者某些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携带TNF-α*2等位基因的SLE患者的肾炎发生率和抗SS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未携带TNF-α*2等位基因的SLE患者(P<0.05).结论:TNF-α*2等位基因可能与狼疮性肾炎和抗SSA抗体相关.

    作者:张江林;谢红付;刘稚然;唐坤;施为;李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抑肽酶对新生隐球菌毒力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抑肽酶对新生隐球菌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及其丝氨酸蛋白酶活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新生隐球菌分泌的丝氨酸蛋白酶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在30℃下,用蛋白琼脂培养基培养并检测菌株产生廓清晕环(CH)大小,用CH值比较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变化;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用菌落形成单位(CFU)和阿新蓝染色比较菌株毒力的变化.结果:体外实验中,抑肽酶1.2mU和1.6mU浓度组与对照组的CH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体内实验中,实验组脑组织匀浆培养产生的CFU多于对照组;实验组脑组织内观察到新生隐球菌.结论:抑肽酶有抑制隐球菌分泌胞外蛋白水解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有望成为潜在的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作者:徐赤宇;温海;王溪涛;朱红梅;顾菊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外阴-阴道-牙龈综合征型扁平苔藓1例

    报告1例外阴-阴道-牙龈综合征型扁平苔藓.患者女,50岁.因口腔溃疡伴疼痛5年,外阴糜烂伴疼痛2年就诊.患者曾多次被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给予相应治疗,无明显疗效.皮肤科检查:右颊黏膜、上下牙龈、阴道口及小阴唇下方均见糜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扁平苔藓组织学改变.本例属糜烂型扁平苔藓的变型.

    作者:王惠琳;阎衡;向明明;叶庆佾;邓军;郝飞;杨希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寻常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Fas和FasL的表达

    目的:检测寻常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Fas和FasL的表达.方法:随机采集30例寻常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实验组)外周血3mL,分离T淋巴细胞后进行细胞涂片,使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as和FasL蛋白和FasL mRNA水平的表达.并以30例静止期患者(对照组A)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B)作对照.结果:3组间Fas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两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FasL的表达明显增加(P<0.001).与对照组B相比,对照组A FasL的表达显著增加(P<0.001).结论:寻常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FasL的表达显著增加.

    作者:张启国;方春红;曾静;罗芳;徐世正;姚莹;张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液P选择素的检测

    过敏性紫癜作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的一种类型,血小板的活化在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为此,笔者对反映血小板活化的黏附分子P选择素(CD62p)进行了检测,探讨其在过敏性紫癜病程中的变化.

    作者:李保强;马春虎;齐宝全;张春梅;陆洁;段昕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Marshall-White综合征12例分析

    12例Marshall-White综合征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24.42±3.88)岁.表现为四肢呈对称性暗红或淡红色,夹杂直径为0.2~2.0cm的白斑,如大理石样,下垂、加压或者屈曲肢体时红斑、白斑对比更明显,平卧或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或压迫时红斑消退.笔者认为Marshall-White综合征中的白斑是局部血管收缩的结果或系正常皮肤,而红斑是血管扩张的结果.

    作者:罗迪青;何定阳;黄应表;刘隽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组织工程皮肤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皮肤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情况.方法:收集不同时相的单层成纤维细胞培养液、胶原凝胶真皮替代物(胶原凝胶DE)、胶原凝胶皮肤替代物(胶原凝胶SE)、复方壳多糖真皮替代物(复方壳多糖DE)、复方壳多糖皮肤替代物(复方壳多糖SE)培养液样本,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中VEGF分泌量.结果:成纤维细胞(FB)在三维培养时分泌的VEGF明显高于其单层培养时的分泌量,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VEGF的分泌量又高于胶原凝胶组织工程皮肤.大多数培养液中VEGF含量在48h内增长快.结论: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和皮肤能分泌较多的VEGF,有利于伤口的血管化,加速伤口愈合.

    作者:周凌;伍津津;朱堂友;鲁元刚;杨亚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儿童特应性皮炎312例临床分析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皮肤疾病.因反复发作、剧烈瘙痒而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笔者对312例儿童AD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艳平;丁凤姝;井鸿;王曙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豚鼠皮肤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皮肤球形马拉色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分别采用涂菌1次法、涂菌1次并皮下注射甲泼尼龙法、连续7d涂菌法3种方法诱导豚鼠皮肤感染球形马拉色菌.结果:连续7 d涂菌法适合于此模型的建立,得到了满意的皮损及菌落数.结论:皮肤菌落计数能更直观、客观地反映药物的短期疗效,是评价皮肤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模型较科学的指标.

    作者:朱敏;王侠生;章强强;王家俊;李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FoxO3a、BubR1基因在皮肤自然衰老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FoxO3a和BubR1基因与人皮肤自然衰老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急腹症手术患者非曝光部位皮肤标本,用反转录(RT)-PCR技术检测皮肤组织中FoxO3a和BubR1 mRNA的表达量,并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25岁)、中年组(35~45岁)和老年组(>55岁),分析不同年龄组之间各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FoxO3a mRNA的表达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多,BubR1 mRNA随年龄增大而表达降低,两者在3组之间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两者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FoxO3a和BubR1均可能在防止人的皮肤自然衰老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谢红付;唐桦;李吉;陈明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结节性黄瘤病并发主动脉瓣狭窄1例

    报告1例并发主动脉瓣狭窄的结节性黄瘤病.患儿男,12岁.全身多发黄色结节12年,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大量泡沫细胞.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主动脉瓣狭窄.

    作者:赵娟;谭琦;颜兰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硫唑嘌呤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致严重骨髓抑制2例

    硫唑嘌呤用于某些皮肤病的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中毒性肝炎、胰腺炎和脱发等.笔者应用硫唑嘌呤治疗2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严重的骨髓抑制,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菊林;陈裕充;温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自体表皮移植治疗面部特殊部位白癜风的方法探讨

    白癜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至今尚无有肯定疗效的药物.自体表皮移植以操作相对简单、疗效可靠受到医患双方的欢迎,但仅适用于平坦、无毛发生长的小面积稳定期患者.本文就自体表皮移植在面部有毛发、非平坦部位的应用作初步探讨.

    作者:任杰;王国安;耿瑞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窄谱与宽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窄谱(311nm)中波紫外线(NB-UVB)与宽谱(280~320 nm)中波紫外线(BB-UVB)治疗慢性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双侧对比照射的方法,分别照射NB-UVB和BB-UVB治疗50例银屑病患者,并以银屑病严重程度(ESI)评分标准评分,分析比较NB-UVB和BB-UVB治疗银屑病的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NB-UVB组患者的ESI评分下降(P<0.05),BB-UVB组患者ESI评分无明显改善(P>0.05).皮损清除率NB-UVB组显著高于BB-UVB组(P<0.05),两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4周与治疗1周时相比,NB-UVB组ESI评分低于BB-UVB组(P<0.05),皮损清除率和治愈率高于BB-UVB组(P<0.05).结论:NB-UVB治疗慢性斑块状银屑病疗程短,治愈率高,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BB-UVB.

    作者:黎静宜;郭在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龙胆合剂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病率日渐增高,其治疗已成为皮肤科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联合龙胆合剂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志坤;赵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笔者采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外用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锡锋;丁文;陈勇;徐庆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β-内啡肽在皮肤中的作用

    来源于前体阿片促黑素皮质激素原(POMC)的β-内啡肽,在皮肤的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其表达呈毛发周期依赖性.它与皮肤的朗格汉斯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上的μ-阿片肽受体结合,参与皮肤的多种病理、生理反应.

    作者:刘莉萍;范卫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在皮肤科的应用

    对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白癜风、皮肤T细胞淋巴瘤、光敏性皮病、扁平苔藓、皮肤瘙痒症和脂溢性皮炎等各种不同病因皮肤病的现况、优点和不良反应作一介绍,并与宽谱中波紫外线、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等的治疗进行比较.

    作者:顾有守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患者女,25岁.主诉:左侧大腿后部肿块25年.现病史:患者出生时左侧大腿后部有一肤色斑块,表面光滑,质中等.后随年龄增长,斑块逐渐增大突起成肿块,表面光滑呈分叶状,无自觉症状.近1年来,肿块表面出现疣状改变,伴浅表性糜烂,易出血,无压痛,于2004年12月来我科就诊.既往史、家族及个人史均无特殊发现.

    作者:李顺凡;吴国凤;吴志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表皮内脓疱

    1组织病理读片图1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皮突延长,表皮内水肿,呈海绵状,在海绵样水肿的网眼中见有较多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的微脓肿,真皮乳头层水肿,真皮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有较多中性粒细胞及核尘.

    作者:赵广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