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6岁.因双下肢斑块伴微痒不适1年余,于2005年4月10日来我科就诊.曾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病史2年,服用过丙硫氧嘧啶、左甲状腺素、普奈洛尔治疗.体格检查:双眼球明显外突.甲状腺Ⅱ度肿大,质硬,心率128次/min,律齐.
作者:刘静;张广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幼年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罕见的儿童大疱性疾病,它与儿童其他先天性或后天性大疱性皮肤病在临床、组织病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1],因此临床上容易误诊.近期笔者诊治1例曾被多次误诊的幼年大疱性类天疱疮患儿,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红;郭一峰;张定国;姚志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报告1例老年人头面部血管肉瘤.患者男,93岁.临床表现为头皮紫红色浸润性斑块、结节1年.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血管肉瘤.
作者:弓娟琴;曾学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报告l例女阴前庭炎综合征.患者女,32岁.女阴前庭持续性疼痛8个月,性交、骑车、走路等日常活动使症状加重.发病前1个月,曾因前庭近阴蒂处尖锐湿疣行CO2激光治疗.发病后经多种抗生素、小剂量泼尼松(30 mg/d)或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疼痛不能缓解.皮肤科检查:阴道前庭无异常.前庭棉签试验阳性,2~9点激惹痛剧烈.不同时间3次白带镜检,其中1次查见念珠菌.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病史符合女阴前庭炎综合征的诊断.
作者:谭城;朱文元;闵仲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报告1例硬化性黏液水肿性苔藓.患者男,45岁.因全身密集苔藓样丘疹,浸润性斑块伴瘙痒1年余就诊.皮肤科检查见双眉间、鼻梁及下颌两侧呈硬性隆起.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上部胶原稀疏、水肿,胶原束排列紊乱,胶原束间隙增宽,成纤维细胞增生,阿新蓝染色阳性.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廖文俊;付萌;孙林潮;赵小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女,56岁.鼻梁右侧褐色结节10年,于2004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0年前发现鼻梁右侧出现一粟粒大红褐色丘疹,略高出皮面,无自觉症状,未予重视.后丘疹逐渐增大,偶于不慎触碰后有少量出血,随后结痂愈合,未曾治疗.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鼻梁右侧可见一1.1 cm×1.0 cm大的半球形囊性结节,呈红褐色,半透明,表面光滑、发亮(图1),界限清楚,触之有囊性感.治疗:局麻下手术切除结节,充分游离切缘皮肤,减张分层细致缝合,6 d后拆除缝线,伤口Ⅰ期愈合,随访3个月,效果满意.
作者:刘刚;帅海林;靖亚莎;郭海霞;李鹏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的胎儿先天性感染.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易误诊.我院新生儿科于2003年1月-2005年5月共收治18例以出血为首要临床表现的新生儿,诊为新生儿出血症,输血前常规检查时发现梅毒螺旋体(TP)-IgM阳性,考虑为胎传梅毒,并行进一步检查和追问病史,后确诊为胎传梅毒,现报告如下.
作者:饶晓红;田强;朱红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科收治2例血小板严重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后血小板回升,病情明显好转,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凌;吴先林;伍津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报告1例颈部弹性纤维性假黄瘤.患者女,41岁.颈部多发性肤色或淡黄色扁平丘疹40余年,偶觉瘙痒.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网状层中部有多量波纹状、扭曲、断裂或不规则形状的深嗜碱性纤维成分.诊断为弹性纤维性假黄瘤.
作者:杨玲;何威;黄海;林自华;任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女,69岁.因左足外侧缘肿块缓慢增大7年,于2005年4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诉7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足外侧缘出现一绿豆大丘疹,不痛不痒,不影响行走,未予重视.后皮损渐增大,摩擦后易出血.患者既往体健,患处无外伤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足外侧缘可见一蚕豆大鲜红色新生物,稍呈分叶状,其基底部有蒂,表面较光滑,有数个糜烂、破溃面,结少量黑痂(图1),无压痛,触之易出血.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增厚,表皮突伸长、增宽,表皮下部可见瘤细胞团块(图2A),与正常表皮之间界限清楚.瘤细胞形态一致,较棘细胞小,呈立方形,胞核嗜碱性,排列紧密,在瘤体内可见导管样结构(图2B).真皮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符合小汗腺汗孔瘤组织病理学改变.
作者:李吉;陈明亮;谢红付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报告1例嗜酸细胞性脂膜炎.患者女,40岁.因骶尾部溃疡6个月,周围皮肤变硬4个月就诊.溃疡部位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层脂肪小叶间密集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脂膜炎.
作者:李晶冰;贾虹;盛楠;张彩萍;孙建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68岁.因头顶部红斑伴脱发20年,结节、溃疡4个月余,于2005年4月1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出现红斑,其上头发逐渐脱落,有瘢痕形成,曾确诊为盘状红斑狼疮,未予特殊治疗,病情尚稳定.4个月前患者因洗头抓伤头皮后在原皮损上出现一结节,逐渐增大,破溃,糜烂,并有渗液,遂来我科诊治.患者1年前患肺结核,正规抗结核治疗1年,现已停药.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顶正中可见一约3 cm×4 cm形状欠规则的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毛发生长,周边有色素沉着,中央色素减退,中央形成萎缩性瘢痕,部分有粘着性鳞屑,边缘可见棘状毛囊角栓.斑块的下缘可见不规则的溃疡,表面高低不平,呈鲜红色颗粒状,触之易出血,有少许脓液,溃疡边缘隆起,质较硬,斑块另一端可见一蚕豆大红色结节,顶端略有破溃(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腹部B超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示:右上肺有纤维增殖性结核灶.
作者:梅册芳;林宝珠;陈建浩;黄庚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报告1例嗜酸细胞性脂膜炎.患者男,32岁.其双下肢起红斑、发硬伴瘙痒2年.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皮下脂肪小叶间隔中有成片的密集嗜酸性粒细胞和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脂膜炎.
作者:杨玲;何威;黄海;任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女,17岁.因躯干、双下肢反复起红斑、结节伴发热10个月,高热及鼻出血1周,于2004年7月7日入院治疗.患者于2003年9月左小腿出现皮下结节,伴疼痛及发热.予地塞米松(10 mg/d)肌内注射后,发热症状可缓解,但皮损数目逐渐增多,并累及四肢及躯干.曾在我科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皮肤血管炎及小叶性脂膜炎.多次查血常规、肾功能、血沉、C3、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s)-DNA抗体、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均正常,近期肝功能轻度异常.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再次入院前1周反复高热,并频繁出现鼻出血.病程中皮损始终无破溃及渗出,皮损持续半个月可自行消退,部分皮损愈后表面皮肤明显凹陷.早期发热与皮下结节的消长相关,热型不规则,多波动在38~40℃.
作者:阎衡;邓军;郝进;叶庆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报告1例肢端角化弹性组织变性.患者女,37岁.双手淡黄色扁平丘疹渐增多30余年,无明显自觉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表皮角质层增厚,部分棘层轻度肥厚,真皮上部有呈水平方向的带状结缔组织区,轻度嗜碱性变;弹性纤维染色示真皮弹性纤维减少,可见断裂的弹性纤维.
作者:翟志芳;郝飞;杨希川;钟白玉;叶庆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26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右侧耳郭后部出现一绿豆大暗红色结节,伴瘙痒,夜间明显,抓破后常有出血,皮损渐增多、增大,于2004年11月29日来我科就诊.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耳郭后、乳突处可见8个绿豆至蚕豆大孤立的暗红色结节,部分结节表面可见破溃并有血痂(图1A),均可推动,质地坚实,无压痛.
作者:刘齐;陆春;顾有守;苏向阳;朱国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报告先天性多发性色素痣1例.患者男,19岁.全身散在黑痣19年.皮肤科检查见头面部、躯干部、四肢密集黑色结节,大片状黑斑,皮肤增厚,质软,上有黑色毳毛生长.前后共3次手术,术后效果满意.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为皮内痣.
作者:吴信峰;吴小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线状银屑病系一少见的特殊形态银屑病,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30岁.右上肢鳞屑性红斑伴微痒2个月,于2004年11月28来我科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手拇指伸侧出现红色斑疹,上覆银白色鳞屑,微痒.皮损逐渐向上蔓延至上臂,呈带状分布,同时左上肢起米粒至豆大类似皮损.
作者:李铁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女,16岁.右臀部起黄白色结节约10年,于2005年2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0年前开始右臀部臀沟旁起淡黄色较软的结节,逐渐增大,数目逐渐增多,大小不等,向右侧发展.一般无自觉症状,受到挤压时较大结节有不适感,夏天出汗如不及时清洗有异味.1周前一较大的结节出现疼痛,3 d后因化脓给予切开引流,疼痛减轻.
作者:赵淑肖;陈强;刘春平;金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维生素E亚微粒乳液(VitE SME)对中波紫外线损伤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的光保护作用.方法:高压均质法加微乳法制备VitE SME,稀释后加入培养基中孵育HaCaT株,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段培养液中VitE含量;中波紫外线(UVB)照射HaCaT株,孵育24 h后四甲基偶氮唑蓝(MTF)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培养液中VitE含量在孵育8 h后即明显下降,24 h后已减少90%以上.VitE SME孵育24 h后细胞增殖较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活性增加了44.22%.与非加药照光组相比,加药照光组孵育24 h后细胞增殖活性在30 mJ/cm2,下降17.77%,在90 mJ/cm2下降40.42%.结论:VitE SME对细胞培养体系无毒性作用,且具有优良的释放性能和通透性.VitE SME对UVB照射的保护作用呈时间递增性;预先加入VitE SME可以部分减少紫外线介导的损伤.
作者:林向飞;骆丹;吉玺;徐丽贤;朱洁;吴迪;顾宁;马全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索紫外线辐射所致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蛋白质整体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中波紫外线(UUB)辐射前、后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的总蛋白质,凝胶经银染显色后,ImageMaster 2D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①UVB辐射前、后HaCaT株凝胶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582±31和595±28,平均匹配的点数分别为483±29和491±27,匹配率达82.9%和82.5%.②UVB辐射前、后HaCaT株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平均匹配蛋白质点数为433±25.差异表达蛋白点数为44个,其中5个点仅在UVB辐射前HaCaT株中表达,另15个点仅在UVB辐射后HaCaT株中表达:15个点在UVB辐射后HaCaT株中高表达,9个点在UVB辐射后HaCaT株中低表达.结论:该研究建立了UVB辐射前、后角质形成细胞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发现两者间存在一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作者:陈斌;毕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生活环境中多种人工光源的紫外辐射,并探讨其危害性和防护措施.方法:采用大型台式标准光谱辐照计分别测定日光灯、公共娱乐场所蓝色灯、灭蚊灯和紫外线杀菌灯的紫外辐射照度.结果:日光灯、公共娱乐场所蓝色灯、灭蚊灯在UVA段365 nm处出现波峰,距灯管50 cm处测得大辐射照度分别为3.25、12.57和40.03μW/cm2;此外上述光源在UVB段315 nm处也显示一小的波峰,距灯管50 cm处测得大辐射照度分别为0.53、O.26和0.21μW/cm2.紫外线杀菌灯的峰值在UVC段,但在UVB和UVA段也有波峰;距灯管50 cm处测得大辐射照度分别为11.24和8.65μW/cm2.上述各种光源的紫外辐射照度随着测定距离的延长均逐渐减弱.结论:日光灯、舞厅蓝色灯、灭蚊灯和紫外线杀菌灯均辐射不同强度的UVB和UVA紫外成分.
作者:田燕;代彩虹;郝允祥;姚丛璞;于家林;鲁慧;刘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人工紫外线诱导正常皮肤色素斑的模型.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人工光源,以连续紫外线(波段290~400nm)照射健康受试者上臂内侧皮肤,观察不同照射剂量及照射后不同测量时间局部皮肤黑素测量值的变化.结果:照射后1周,2.0倍小红斑量(MED)照射剂量组产生黑素的强度高于1.5MED组(P<0.05),与2.5ME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MED组红斑消退及表面光滑度较2.5MED组轻(P<0.05),与1.5ME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线照射后1周,各剂量组黑素测量值(L值)均达到高峰,其后随时间延长迅速下降(P<0.05),在第4、5周下降趋势变缓(P>0.05);而红斑测量值(a值)在紫外线照射1周时达到高峰后呈持续递减趋势(P<0.05).结论:2.0 MED照射剂量是紫外线在正常皮肤诱导色素斑的佳剂量,照射后1~4周是观察色素变化的佳时机.
作者:张萍;刘玮;信许亚;范立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脂质体包裹荧光素钠对人皮肤透皮性能和在皮肤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荧光显微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真、表皮中荧光素钠的分布和含量.结果:荧光素钠脂质体同其溶液和乳剂比较,在表皮内荧光分布深,在真皮荧光强度小;脂质体荧光素钠真皮透过量少,各时间点表皮内荧光含量较溶液剂型高,而真皮内荧光含量较乳剂低,不同剂型各时间点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外用制剂中脂质体包裹水溶性药物可在人皮肤表皮层保持较高浓度,真皮贮留量和累积透皮量小,故适用于病变表浅的皮肤病,以及经透皮吸收后有不良反应的药物.
作者:朱洁;骆丹;林向飞;明亚玲;顾宁;马全红;旷英姿;张晓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笔者近来采用5%鱼肝油酸钠注射液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98例报告如下.
作者:罗绍淼;范敏;苏禧;苏敬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0-2004年我科共收治182例腋臭患者,均采用微创膨胀刮吸法,现将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阎晓辉;徐红霞;张勇;薛艳斌;朱传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光子嫩肤治疗不同类型黄褐斑的疗效.方法:90例黄褐斑患者根据Wood灯检查结果分为表皮型、真皮型和混合型,使用光子嫩肤仪进行治疗.结果:治疗4~6次后表皮型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真皮型组和混合型组(χ2值分别为20.96、11.31,P值均小于0.01),混合型组与真皮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9,P=0.114).结论:光子嫩肤对黄褐斑表皮型疗效优于其他两型.
作者:刘洪波;张宏;何安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治疗较大瘢痕疙瘩的有效方法.方法:沿瘢痕疙瘩边缘切开皮肤,分离瘢痕疙瘩,切除瘢痕类似核的组织,保留表皮,形成表皮、瘢痕表面真皮组织环形皮瓣,再原位缝合,伤口愈合后继续行非手术治疗.结果:对54例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观察,28例痊愈,20例明显改善,痊愈率为51.9%,有效率为88.9%.结论:核心切除联合非手术治疗是治疗较大瘢痕疙瘩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方方;赵亮;吴信峰;钱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3年7月-2005年3月我科白癜风专科门诊使用活性维生素D3他卡西醇软膏(商品名:萌尔夫)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白癜风,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纪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儿童应用化妆品增多,儿童化妆品皮炎也有增多趋势.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外用药物,是临床课题之一.我院皮肤科变态反应病门诊于2004年11月一2005年2月应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商品名:克廷肤TM)治疗儿童化妆品皮炎,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国江;张海清;胡阳;陈丽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4年1-8月笔者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100例白癜风患者,并进行了疗效观察,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树芳;宋明媛;刘克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赘期酒渣鼻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4例鼻赘期酒渣鼻患者,采用磨削术、磨削加切割及外科切除鼻赘后鼻整形加切割治疗.结果:14例鼻赘期酒渣鼻患者经上述外科治疗后,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应根据鼻赘增生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吴信峰;方方;彭建中;赵亮;王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干预黑素合成、黑素体转运及降解等环节的药物影响皮肤颜色.氢醌、曲酸、壬二酸、芦荟苦素、熊果苷、甘草提取物等通过竞争和(或)非竞争机制影响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黑素生成;维生素C、硫辛酸、α--生育酚等则通过抗氧化作用干扰黑素合成;烟酰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WJ-50353和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通过增加蛋白酶活化受体-2水平和活性抑制黑素体转运;α-羟酸、亚油酸等药物可刺激细胞更新,促进含黑素颗粒的角质形成细胞脱落,因而产生脱色作用;部分中药单体或方剂通过不同途径发挥脱色剂作用.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化学换肤是一种通过化学制剂可控地破坏一定层次的皮肤,使表皮再生和真皮胶原重组,从而达到治疗某些表浅皮肤疾病和抗衰老等目的.
作者:吴艳;朱学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介绍化妆品过敏的流行病学,重点关注化妆品过敏的临床诊断和斑贴试验方法、斑贴试验的研究资料和相关问题,以及化妆品产品中含有的主要过敏物质.从引起皮肤过敏的角度对常见的化妆品致敏原料进行分析.
作者:刘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头皮糠疹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表现为头皮红斑和脱屑,提示皮损部位表皮结构和功能异常,头皮角质层代谢紊乱.近对头皮糠疹病因和病理的研究证实马拉色菌、皮脂分泌和个体敏感性是形成上述皮损的3个关键因素.巯氧吡啶锌(PTZ或ZPT)可以有效地杀灭马拉色菌,PTZ的颗粒大小和形状对其在头皮的生物利用度有明显的影响.此外,PTZ的抗菌效果有赖于其分子结构的完整性,在外用制剂中加入附加的游离锌,可以有效防止PTZ解离,从而提高其疗效.
作者:范卫新;戴叶琴;Schwartz JR;Dawson TL Jr;Dianna Kenneally;王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强脉冲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美容,该技术对改善皮肤老化的系列症状效果明显.文中简要介绍强脉冲光技术的作用机制、适应证、禁忌证、治疗过程、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应用于皮肤美容的优缺点.
作者:王大光;朱文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52岁.主诉:阴囊、阴茎红斑10年,加重伴糜烂、渗出1年.现病史: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阴囊部出现小片状红斑,伴轻度瘙痒,未予诊治.后红斑逐渐扩大,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阴囊湿疹,给予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皮损无明显缓解,并逐渐加重,皮损面积扩大,累及右侧阴囊及阴茎.1年前皮损表面出现糜烂、渗出,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04年9月10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罗卫;张国强;王毅侠;孟如松;赵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笔者应用多功能美容针治疗寻常痤疮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寻常痤疮患者50例,男39例,女11例,平均年龄25岁(21~31岁).病程3个月~6年,皮损主要为丘疹、脓疱及少量结节、囊肿.50例患者总皮损数为1400余枚,其中丘疹为900余枚,约占总皮损数的60%,脓疱为400余枚,结节、囊肿约为100余枚,且多为男性,每例患者平均皮损数为30余枚,均治疗1次.根据病情轻重,采用Pillsbury分类法选择Ⅱ~Ⅳ级的患者,其中Ⅱ级患者31例,Ⅲ级患者11例,Ⅳ级患者8例.
作者:孙力;于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有关能量医学的理论和观念正在逐渐兴起,从能量的角度来整体认识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探讨自然界能量体系对人体的影响等.近上市的护肤品牌伊奈美(illume)系统地提出了皮肤能量理论,第一次将能量的概念全面引入对皮肤的主动护理,将自然界能量现象转化为护肤的核心成分,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期特邀伊奈美品牌的皮肤护理专家介绍这一理论,并邀请相关专家对皮肤能量的概念和科学内涵作深入探讨.
作者:朱文元;王学民;西森孝治;董美仙;赖维;张聪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左西替利嗪(1evocetifizine,商品名:优泽TM)是21世纪初问世的新一代H1受体拮抗剂.无论在药理学抑或临床方面优泽TM均显示出强效的抗组胺活性,其临床疗效持久,安全性好,是比较理想的抗组胺药.优泽TM是西替利嗪的活性对映体,化学名为2-{(R)4-[(4-氯苯基)苯甲基]-1-哌嗪基}乙氧基乙酸二盐酸盐;分子式为C21H25ClN2O3·2HCl.
作者:王侠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