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检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变化并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26例CIU患者(CIU组)及88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并检测2组受试者血清中总IgE水平.结果:CIU组外周血血清中25-(OH)D水平[(39.18±1.63) nmol/L],较对照组[(65.91±1.92) nmol/L]明显降低(P<0.01).CIU组外周血血清中总IgE水平[(151.31±18.92) g/L],较对照组[(25.76±9,45) g/L]明显增高(P<0.01).CIU患者血清中25-(OH)D水平与总IgE水平呈负相关(r=-0.787,P<0.01),与荨麻疹活动评分呈负相关(r=-0.686,P<0.01).结论:CIU组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下降;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CIU的发病相关.
作者:袁勇谋;徐梅华;张小林;肖勤;高峡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美国每年确诊的带状疱疹患者超过100万例[1].Pinchinat等[2]分析了21项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国家1960-2010年有关带状疱疹流行病学的研究数据,结果显示欧洲不同地区每年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0.20%~0.46%.不同国家和地区带状疱疹发病率有所差别,英国为每年0.50%、中国台湾为每年0.60%~ 1.20%、美国波士顿为每年0.50%~1.20%、法国为每年0.90%、德国为0.98%[3].我国相关报道较少.本病发病重要的诱因是机体免疫力下降.近年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病例增多,有报道显示2004-2013年,我国艾滋病年均发病率为1.67/10万,近10年来,我国艾滋病发病率、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HIV感染可导致各种潜在的感染发作,本文通过筛查门诊203例带状疱疹患者,发现17例并发HIV感染.
作者:彭炜;宋晓婧;楼芳;齐焕英;苏向阳;张云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96例白塞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白塞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各系统受累的发病率.结果:9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1,平均年龄(39.60±13.03)岁;平均病程(4.38±5.45)年.口腔溃疡发生率为94.8%,生殖器溃疡为59.4%,结节性红斑为55.2%,毛囊炎为35.4%,皮肤针刺反应阳性为22.9%,眼部损害为55.2%,关节受累为38.5%,血管受累为10.4%,神经系统受累为8.3%,消化系统受累为7.3%,呼吸系统受累10.4%,心脏受累为6.3%.女性结节性红斑较男性多见(P<0.05),且无论在青年、中年及老年年龄组,女性结节性红斑发病率均高于男性;男性眼部受累及血管受累均高于女性(P均<0.05);毛囊炎在青中年组发病率高于老年组(P<0.05),且中青年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P<0.05).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WBC增高为17.0%,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为38.3%,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为27.1%,C反应蛋白(CRP)增高为42.7%,尿蛋白增高为35.1%,尿糖升高为8.51%,IgA增高为22.5%,IgM增高为10.0%,抗核抗体(ANA)阳性9.1%,抗双链(ds)-DNA抗体均阴性.结论:白塞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但其某些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可能因性别、年龄及各年龄组不同性别的差异而不相同.
作者:李磐磐;骆志成;杜金峰;裴广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银屑病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表达及其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寻常性银屑病患者25例,正常对照25例.通过酶法检测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的含量.通过免疫比浊法分析血浆中载脂蛋白B-100(apolipoprotein B-100,apoB-100)的水平.通过低温超速离心法分别获取LDL颗粒;通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试剂盒以进行血浆及LDL氧化程度的测定;通过单核细胞粘附实验检测LDL对内皮细胞的刺激作用,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浆及LDL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通过血浆检验发现银屑病患者血浆MDA(4.58±0.65 vs.4.16±0.61),TNF-α(20.17±3.24 vs.17.18±3.19)和IL-6(203.96±16.65 vs.181.15±20.27)水平显著升高,其中TNF-α和IL-6水平与银屑病的PASI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为r=0.427和r=0.395).LDL-C(2.62±0.37 vs.2.43±0.40)及apoB(0.93±0.10 vs.0.87±0.13)均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银屑病患者LDL中MD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104.35±13.70 vs.78.24±1.33,P<0.05).银屑病患者LDL介导的巨噬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IL-6(18885.72±4673.76 vs.12336.75±3379.54,P<0.01)和TNF-α(3421.96±586.92 vs.2902.58±298.13,P<0.05)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银屑病患者LDL诱导的单核细胞粘附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223.65%±72.77 vs.137.1%±45.46,P<0.01).结论:银屑病患者LDL的氧化程度和炎性诱导作用升高,这可能有助于研究银屑病与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
作者:何磊;陈军;秦树存;李保强;陈丽莉;李雪飞;于淑萍;王丹;吴景良;陆海涛;段昕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14例毛囊性角化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毛囊性角化病患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疗效等.结果:14例患者中男8例,女6例,平均发病年龄(12.86±4.36)岁.皮损表现为皮脂溢出部位的丘疹上覆油腻性结痂,可伴有指甲V字形缺损.该病典型的组织病理表现为基底层上裂隙和角化不良细胞.结论:该病可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确诊,予口服阿维A及维生素E软胶囊,外用他扎罗汀乳膏等治疗,疗效较好.
作者:肖伟菊;饶朗;陆茂;沈跃莉;宋黎;胡静;叶俊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毛发显微图像分析系统(Trichoscan)对421例雄激素性秃发(AGA)患者额顶部脱发区域进行毛发密度、终毛/毳毛比例测试,从而对患者病情评估及疗效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传统的全头照片拍摄并进行BASP分型和积分,从而比较2种方法的临床实用性和缺陷性.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6年1月皮肤科毛发疾病门诊就诊的AGA患者.利用Tri-choscan对患者额顶部脱发区域毛发进行密度、终毛/毳毛比例测试,同时拍摄全头照片,根据患者脱发情况进行BASP分型,根据其治疗时间进行分组,利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结果:规范治疗的男性和女性AGA患者,其毛发密度数值在治疗2个月时便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终毛/毳毛比例值在治疗后的变化基本无统计学差异.传统的全头照片在改良的BASP分型和积分下,治疗2个月后BASP积分数值变化很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在治疗4个月后BASP积分数值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女性患者治疗6个月后BASP积分数值的改变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richoscan所测量的毛发密度数值的改变能在治疗早期显示出治疗疗效,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终毛/毳毛比例可以辅助判断AGA患者的毛发生长状况,这优于传统全头照片,且这种优势对女性AGA患者受益更大.Trichoscan在对AGA患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分析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
作者:吴园琴;范卫新;董青;雎恒春;唐莉;吴桥芳;邓豫豫;孙蔚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主要由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所致,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影响容貌,易对患者造成一定心理压力.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所采用夫西地酸乳膏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200例寻常痤疮,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就诊者,诊断标准和病变程度符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分类法Ⅰ~Ⅲ级[1]:Ⅰ级(轻度):仅有粉刺;Ⅱ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Ⅲ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作者:黄晔;竺璐;吴晓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结节性痒疹为疣状结节性损害,以小腿伸侧多见,伴剧烈瘙痒,其病因尚不清楚.2012年2月-2015年9月我科与疼痛科共收治顽固性结节性痒疹33例,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口服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科门诊诊断为结节性痒疹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1例).病例纳入标准:诊断符合参考文献[1]标准患者;能独自配合医务人员完成SGB治疗,无SGB禁忌证;经过武汉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病例排除标准:治疗前1个月外用或口服过抗生素、抗真菌药、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组胺药物者;年龄<16岁;年龄>60;对所用药物过敏者;并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疾病、肿瘤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半年内有生育意向的育龄妇女;有癫(痌)大发作史者;阿-斯综合征患者.
作者:李芃;蔡毅;姚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报告1例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患者女,46岁.双侧腹股沟红斑、条索状肿块伴疼痛1年.皮肤科检查:双侧腹股沟浸润性红斑,左侧腹股沟可触及4 cm×10 cm条索状质硬肿块,表面皮肤松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淋巴细胞亲表皮现象,真皮内可见散在多核巨细胞.免疫病理示淋巴样细胞CD2、CD5及CD4均阳性;多核巨细胞CD68/PGM-1阳性.弹性纤维染色可见部分区域弹性纤维减少.TCR-γ基因重排示克隆性扩增峰.诊断: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
作者:张筱雁;温蓬飞;王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报告1例以外阴湿疹样皮损为首发表现且侵犯骨骼的成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女,43岁.外阴红斑、丘疹、渗出伴瘙痒2年,肛周疣状增生物伴瘙痒1个半月.皮肤科检查:外阴淡红色斑块,表面有糜烂、结痂,伴轻度渗出;肛周可见疣状增生物.肛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示S-100蛋白及CD1a均(+).骶髂关节CT示左侧髂骨膨大、骨质破坏、外侧缘骨皮质增厚,部分骨皮质不连续.诊断:LCH.治疗:给予沙利度胺0.1g,每日2次口服,皮损明显好转.
作者:陈媛;于晓虹;杨国玲;宋智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24岁.因左侧面部多发囊肿20年余于2015年11月6日至我科就诊.患者20年余前左侧面部出现数个粟粒大肤色囊性肿物,并逐渐增至黄豆大,数量逐渐增多,表面无溃疡,无自觉症状.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状况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面部见多个粟粒至黄豆大肤色囊性肿物,圆形或椭圆形,半透明状,囊壁较厚,表面光滑无鳞屑(图1A).
作者:谢杰;薛汝增;艾菁;刘雅慧;阙守红;陈文韬;李龙年;杨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报告1例小阴唇疣状黄瘤.患者女,58岁.外阴肿物4年余.患者4余年前偶然发现右侧小阴唇肿物,缓慢增大,无不适,未予治疗.患者既往有外阴慢性瘙痒史10余年,外院诊断为外阴白斑.皮肤科检查:两侧大阴唇苔藓样增厚,右侧小阴唇一枚粉色增生性肿物,表面呈颗粒状增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乳头瘤样增生,真皮乳头可见丰富的泡沫细胞聚集.诊断:疣状黄瘤.予手术完整切除皮损.
作者:曹雅晶;吴艳;涂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报告1例阴茎汗管瘤.患者男,25岁.阴茎部散在丘疹1年余,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阴茎散在数个直径2~4 mm肤色及淡褐色丘疹,部分融合成斑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多数呈逗号或蝌蚪状导管.诊断:汗管瘤.
作者:李娟;韩靖;高艳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黏液癌.患者男,65岁.左颧部外上方结节1年余.皮肤科检查:左侧颧部一1.5 cm×1 cm红色结节,突出于皮面,界限清楚,表面光滑,可见毛细血管扩张,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一肿瘤团块,累及皮下脂肪,可见大量黏液样物质,其间细胞团块呈岛状漂浮.免疫病理示细胞角蛋白(CK)7、囊泡病液体蛋白(GCDFP)-15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阳性.诊断:原发性皮肤黏液癌.
作者:黄燕;李佳佳;阎衡;冯林;郝进;陶春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报告1例因多发性骨髓瘤转移所致的皮肤浆细胞瘤.患者男,50岁.左侧胸部多发紫红色结节1个月余.患者半年前在血液科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瘸.皮肤科检查:左胸壁多发紫红色半球形结节,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大小不一.皮损组织病理示大量浆细胞样细胞呈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示CD38及CD138阳性,入链强阳性.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皮肤转移.予CMDT方案化疗后,左胸皮损渐消退.
作者:周颖;程浩;周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儿女,2岁.因头部、面部及躯干红斑、丘疹及结痂1年,于2016年4月来我科门诊就诊.患儿1年前无明显诱因头、面部出现绿豆至黄豆大水疱,逐渐增多并累及躯干.大部分皮损散在分布,部分融合结痂后自行脱落,未予治疗.1年来皮损反复发作并进行性加重,伴明显瘙痒.患儿发病以来,精神及饮食尚可,二便均正常.患儿系足月顺产,发育正常,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陈立新;王莹;苏海辉;赵林胜;管志伟;李钦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男,40岁.因面部皮肤变黑伴丘疹及囊肿5个月,恶心及食欲不振2周于2015年8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在农药厂从事农药生产1年余,长期接触有机化合物六氯代苯,约5个月前面部出现皮肤变黑,以额部及眶周为主,后又陆续出现黑头粉刺样丘疹,伴轻度瘙痒,未治疗,皮损逐渐加重.2周前患者出现恶心及食欲不振,自行口服“归脾丸”,效果不佳.患者既往体健,无皮肤过敏史及其他慢性疾病史,无烟酒嗜好.
作者:师绍敏;李静;李卫红;李春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前列腺素是紫外线照射和炎症时诱导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脂类旁分泌因子,能促进黑素细胞树突合成、增生及黑素增加.前列腺素类药物为常规的一线治疗青光眼和高压眼症的药物,临床上用该类药物治疗青光眼时发现均有虹膜和睫毛颜色加深、睫毛增多及眶周肤色加深等现象.多项动物及临床试验已证明,前列腺素对雄激素性秃发、斑秃、伴有色素减退的瘢痕及白癜风治疗有效,该文对其在脱发性和色素减退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孙睿;范晓晶;袁定芬;邓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维生素D主要参与机体钙磷代谢.大量研究表明维生素D3受体和代谢酶能与多种细胞发生作用,如抗原提呈细胞、各种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通过抑制自身免疫细胞的增生、促进分化、免疫调节和促进DNA损伤的修复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及皮肤肿瘤中发挥作用.该文对近年来维生素D及类似物在皮肤病的病因和治疗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吴芳芳;阙守红;谢杰;刘雅慧;杨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男,53岁.因全身皮肤色素异常伴瘙痒45年就诊.患者8岁起无明显诱因躯干及四肢出现散在分布粟粒大白色及少量褐色斑点,双下肢胫前出现粟粒大丘疹,散在分布,躯干、四肢均瘙痒明显,未曾发生水疱,无光过敏史.45年来躯干及四肢皮损面积及下肢胫前丘疹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多、增大,未诊治.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慢性病史、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
作者:王海峰;张江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报告1例麻风复发误诊为假性淋巴瘤.患者男,72岁.面部浸润性红斑伴瘙痒7个月.患者50余年前被诊断为瘤型麻风(LL),经氨苯砜(DDS)治疗临床判愈.1年前左眼睑水肿性红斑,在外院以“假性淋巴瘤”行皮损切除.皮肤科检查:额部浸润性红斑,约手掌大,境界不清,左眶上神经增粗.皮损组织液涂片抗酸杆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表皮下可见无浸润带;真皮全层弥漫性以组织细胞为主的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浸润细胞呈泡沫样;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染色阳性杆菌.诊断:①麻风复发;②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作者:石秀艳;周文生;王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沙蜇刺丝囊毒素的提取及其溶血活性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自溶法制备沙蜇刺丝囊细胞,利用超声波破碎细胞提取毒素,再将毒素置于不同温度、不同pH值及不同浓度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二价金属离子溶液中孵育后,加入到人血红细胞溶血反应体系中,测定上述理化因素对沙蜇刺丝囊毒素溶血活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提取到沙蜇刺丝囊毒素,其半溶血率(HU50)约为26.38 mg/L;毒素的溶血活性受温度影响较大,37℃时溶血活性强;溶血活性在弱酸性条件下较稳定,pH4.8时毒素的溶血活性大;EDTA和GSH对毒素溶血活性具有稳定作用,而二价金属离子Ca2+、Mn2+、Cu2+、Mg2+、Ba2+和Zn2+能不同程度的抑制其活性.结论:沙蜇刺丝囊毒素具有溶血活性,其活性的稳定性受温度、pH值、EDTA、GSH及二价金属离子影响.
作者:江水;陈官芝;张鲲鹏;葛红芬;潘敏;郁博;许璐璐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