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000-4963
  • 国内刊号:32-1202/R
  • 影响因子:0.44
  • 创刊:1972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2年10期文献
  •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病1例

    患者女,39岁.面部褐色斑丘疹进行性加重8年,颈胸部、前臂远端伸侧、双手足背散在褐色斑丘疹1年于2010年9月2日至天津市长征医院皮肤科就诊.8年前患者孕期时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数个形态不规则的淡红色斑疹,无自觉症状,皮疹呈离心性扩大,颜色逐渐加深,终呈黑褐色,数目逐渐增多密集分布于整个面部;日晒后或心情抑郁时皮疹加重,且伴有轻度痒感.工作环境为24 h日光灯照射,患者面部曾长期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护肤品.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程琳;张峻岭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氨苯砜综合征致死1例

    患者男,23岁.因全身红斑、糜烂、渗出伴疼痛、发热1周于2010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于省疾病防控中心诊断为瘤型麻风,给予氨苯砜、利福平等口服治疗,15d前面部及双下肢水肿于某医院诊断为肾炎,当地私人诊所给予黄芩、红花等中药治疗.1周前患者胸部出现红斑,迅速蔓延到全身并出现糜烂、渗出、皮肤疼痛,口腔溃疡,食欲不振,高热等症状,当地医院诊断为药疹、麻风、低蛋白血症,给予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未见好转,且进行性加重而转入我院.

    作者:胡洁;罗丽;曹碧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telangiectasia macularis eruptiva perstans,TMEP)是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类型,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患者报告如下.患者男,50岁.因躯干部皮肤斑丘疹5年于2010年7月来我院就诊.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胸部出现红棕色斑疹,皮疹渐向颈部、下颌、背部、腹部及双上肢扩展,无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皮损在饮酒、搔抓等不良刺激后可突发肿胀,变为鲜红色,曾多次就诊,诊断为紫癜样皮炎,给予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治疗无效.既往无慢性病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陶诗沁;华海康;金城;朱小红;杨莉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NK/T-NT)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原发于皮肤者更少见.现将我们近诊治的1例原发于皮肤的EN-NK/T-NT报告如下.

    作者:李冠勇;刘翠杰;陈明玉;黄军丽;张丙信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1例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phakomatosis pigmentovascularsi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色素性血管异常皮肤病,我科诊断1例,现报告如下.患儿男,6个月.因面部、躯干及上下肢大片色素性斑疹6个月,于2011年6月来我科就诊.患儿出生时即见双耳后、双肩臂、左上肢外侧及腰骶部青灰色斑片,双上肢、胸背部、左腹及左下肢大片红斑,4个月时额部及双侧巩膜开始出现蓝斑,发病以来无不适症状,无癫(癎)发作史.患儿足月顺产,其母孕期第1周曾行脑CT检查1次,否认父母及家族成员有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

    作者:安立辉;李铁男;孙晓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Kyrle病1例

    患者男,19岁.股外侧、骶尾部密集毛囊性丘疹五六年,于2011年7月29日来咸阳市中心医院就诊.患者五六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股臀部外侧、骶尾部淡红色及肤色密集性丘疹,针尖大,并逐渐增多、增大,颜色逐渐变深、变暗,自诉部分皮疹可自行脱落,后仍有新疹长出,未治疗.发病以来,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皮疹无不适症状,否认有局部搔抓及摩擦史.既往健康,无糖尿病、肝、肾及其他系统疾病.家中成员无类似病史.

    作者:景文文;耿松梅;李葆春;王亚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皮肤颗粒细胞瘤1例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原发于皮肤者更为少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皮肤颗粒细胞瘤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34岁.因项背部暗红色结节2年于2009年11月24日至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项背部出现暗红色结节,逐渐增大,隆起于皮面,无自觉症状.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一般情况良好,营养发育正常.

    作者:万慧颖;夏天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黏膜类天疱疮并发Ⅱ度喉梗阻1例

    黏膜类天疱疮(mucous membrane pemphigoid)是临床少见的大疱性皮肤病,以黏膜受累为主,以瘢痕形成为特征.疾病的严重程度由瘢痕部位及严重程度决定.当以眼部、口腔、咽喉损害为主时,患者往往首诊于口腔科或五官科,容易误诊或漏诊,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孙娜娜;胡婕;高琳;廖文俊;王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增殖型坏疽性脓皮病并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2例

    报告2例增殖型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并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2例患者均为男性,病程分别为2年和3个月,经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骨髓活检、染色体检查确诊为增殖型坏疽性脓皮病并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对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的患者,应当仔细检查是否有潜在的并发疾病,特别要进行血液学检查.并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增殖型坏疽性脓皮病预后较差.1例发病后18个月死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例正在随访中.

    作者:王小珍;刘政邑;徐宏俊;路谨;张建中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报告1例继发皮肤改变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女,18岁.间断发热、伴腰痛7个月,右侧腰部红色结节、斑块2个月.右侧腰大肌内软组织、椎旁和腹膜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符合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作者:曾跃平;何春霞;王宏伟;马东来;晋红中;孙秋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1例

    患者女,24岁.因腰、背、四肢出现红斑、结节伴胀痛,面部、双手红斑3个月余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腰背部、四肢出现暗红色斑、斑块及结节,伴胀痛,面部及双手出现红斑,皮损渐增多,局部融合成片.无发热,无关节、肌肉疼痛、乏力、脱发等症状,有光敏现象.于2011年1月2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闫建军;马伟元;王玉坤;郭淑兰;孙青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面部多发离心性后天性白斑1例

    离心性后天性白斑是围绕色素痣的局限性色素减退斑,1887年Hebra首先报告本病,现将我科诊断的1例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儿女,16岁.因面部黑褐色斑点16年,出现环状白斑4个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自幼面部有多个针尖至粟粒大黑褐至黑色斑点,一直无明显变化,约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颊部斑点周围出现环状白色晕,逐渐扩大,无自觉症状,未治疗.

    作者:赵永亮;黄文慧;王宏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初步探讨

    银屑病是一种以表皮过度增殖及T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皮肤病,T细胞免疫异常在其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T细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细胞活性和分泌的细胞因子,对T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尚未见详细的报道.我们采用1-lumina Genome Analyzer技术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欣;郑瑞;李俊琴;李新华;侯瑞霞;潘智慧;王荣;张永翠;张开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遗传性头皮单纯性少毛症1例及CDSN基因检测

    1病历摘要患儿女,6岁.因头发稀少、秃发6年到我科就诊.患儿出生时头发稀少,出生后至今头发生长缓慢,平时无拔发行为,头发长至3~5 cm时脱落、秃发,自觉瘙痒,未经诊治.患儿曾有3次高热惊厥史,首次发生于3岁时,当时发热达40℃并出现意识丧失、双目上翻、四肢抽搐等症状,持续1 ~2 min,无口吐白沫,未予抗癫(癎)药物治疗,近2年又有2次类似发作,平素无突然发呆及突发抖动.患儿系32周早产儿,顺产,产程无窒息史.父母非近亲婚配,3代近亲中无秃发者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

    作者:许教雄;杨文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毛囊角化病患者ATP2A2基因新剪切位点突变的检测研究

    目的:检测1例严重表型毛囊角化病患者ATP2A2基因的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对该患者进行ATP2A2基因的突变位点检测,运用反转录技术检测突变导致的RNA水平的变化,同时对12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者作为对照进行测序验证.结果:通过筛查在患者ATP2A2基因中发现一个新的剪切位点突变IVS18+5G>C,反转录分析证实该突变的发生导致ATP2A2基因转录后在其突变等位基因的18号和19号外显子之间插入了27个核苷酸.结论:该例毛囊角化病患者的检测结果进一步扩充了ATP2A2基因的突变库,并为阐明ATP2A2基因的突变导致该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帮助.

    作者:杜旭峰;施和建;顾永;穆会君;胡君;杨树东;张国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

    目的:探讨Th17细胞相关因子白介素(IL)-23、IL-17A、IL-17F、IL-22与银屑病的关系与意义.方法: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分为进行期15例,稳定期15例;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取外周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IL-23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7A mRNA、IL-17FmRNA、IL-22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进行期银屑病患者血浆IL-23浓度、PBMC IL-17A mRNA、IL-17F mRNA、IL-22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进行期患者PBMC IL-17A mRNA、IL-22 mRNA的表达高于静止期患者,而稳定期患者上述指标的表达与正常对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h17细胞可能参与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病理过程.

    作者:刘栋;廖非;李雅琳;乔树芳;徐丽敏;焦振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北京地区441例荨麻疹患者血清抗交叉反应性糖类决定簇IgE检测及初步分析

    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抗体的检测是寻找荨麻疹患者变应原的常用体外试验方法.但在临床上存在一些荨麻疹患者虽然sIgE水平很高,而无相应过敏症状(假阳性)的情况,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复杂.有学者认为,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交叉反应性糖类决定簇IgE(against cross-reacting carbohydrate determinants,Anti-CCDIgE)是导致临床检测sIgE假阳性的原因之一[1],因此明确荨麻疹患者Anti-CCDIgE抗体阳性率、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对准确寻找与患者有关的变应原有重要意义.目前未见到国内外有关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清Anti-CCDIgE检测的文献报道.本研究检测了北京地区441例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的Anti-CCDIgE和sIgE的浓度,并对Anti-CCDIgE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吕世超;杜海平;夏天保;刘建军;刘军连;刘墨子;李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普萘洛尔对HUVEC-12细胞VGEF/ERK胞内信号转导影响

    目的: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VEGF/ERK)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研究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疗效机制.方法:以离体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12)为模型,观察普萘洛尔对体外培养内皮细胞磷酸化ERK影响.摸索合适的重组人VEGF浓度,建立HUVEC-12细胞VEGF阳性系统,在其基础上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普萘洛尔对VEGF阳性系统HUVEC-1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ERK变化.结果:普萘洛尔对体外培养内皮细胞磷酸化ERK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在20 μg/L时HUVEC-12细胞磷酸化ERK表达强,以该浓度建立HUVEC-12细胞VEGF阳性系统.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普萘洛尔对VEGF阳性系统的HUVEC-12细胞细胞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普萘洛尔浓度为8~16 mg/L时磷酸化ERK表达受到抑制.结论: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的胞内ERK信号转导,从而促进血管瘤的消退.

    作者:鲁建云;李锁;黄进华;康健;向亚平;秦桂芝;陈静;左成忻;杨盛波;谭丽娜;赵婧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外用他克莫司与卡泊三醇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外用他克莫司和卡泊三醇软膏对四肢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门诊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四肢左右两侧分别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及卡泊三醇软膏,治疗2周及6周各复诊1次,观察四肢左右侧皮损消退情况,用单侧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进行评价.结果:29例患者参加自身左右侧药物对比,有3例患者(10.3%)应用他克莫司后出现皮肤刺激症状而停用,其中1例患儿出现红皮病样改变.2周时有13例患者复诊,达到PASI50的患者中他克莫司侧4例,卡泊三醇侧5例;达到PASI75的患者中他克莫司侧1例,卡泊三醇侧2例.6周时14例患者复诊,达到PASI50的患者中他克莫司侧14例,卡泊三醇侧13例;达到PASI75的患者中他克莫司侧7例,卡泊三醇侧9例.2周及6周时比较双侧PASI50及PASI75,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法,发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四肢的斑块状银屑病,外用他克莫司和卡泊三醇软膏均有肯定疗效.部分患者应用他克莫司出现皮肤刺激症状,停药后症状多可消退.

    作者:赵娜;晋红中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5%米诺地尔酊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疗效观察

    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是临床上为常见的脱发性疾病,表现为额部发际逐渐后退,或顶部头发逐渐稀疏、脱落,头发密度进行性减少[1].AGA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口服非那雄胺、外用米诺地尔、联合治疗、毛发移植等.米诺地尔是一种非特异性促进毛发生长的药物,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惟一男女均可使用的治疗AGA的外用药.常用浓度有2%、3%和5%.

    作者:许玥;赵俊英;徐敏丽;冉梦龙;徐薇;关欣;蔡念宁;娄卫海;杨淑霞;吴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咪唑斯汀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肛周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肛周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9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以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每日1次,每次10 mg,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每日早晚各1次.对照组29例,仅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用法同治疗组,疗程均为14d,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在7d和14d的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93.33%,优于对照组58.62%和68.97%.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咪唑斯汀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肛周湿疹疗效好,安全性高.

    作者:范宝荣;肖德秀;张翠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46例重症药疹临床分析

    重症药疹包括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BENL)、重症多形红斑型(SJS)、剥脱性皮炎型(ED)、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及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等.重症药疹患者病情危重,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治疗[1].现就我院皮肤科2006年6月-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46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纪明开;刘茁;陈丽红;施秀明;程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发疹型汗管瘤1例

    患者男,34岁.因面部、手臂和胸部起皮疹7年于2011年1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自面部开始出现米粒大褐色皮疹,无明显自觉症状,皮疹逐渐增多,其后胸部、手臂也相继出现类似皮疹,期间未就诊及治疗.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马孝;康丽;付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特发性阴囊钙沉着症1例

    患者男,25岁.因阴囊多发性丘疹和结节5年于2011年3月3日就诊于我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阴囊出现增生性丘疹,逐渐增多,部分丘疹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诊治.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否认类似病史及家族史.

    作者:潘然;彭美雄;李文海;张建中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是近年新认识的罕见的皮肤天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并作为一新病种列入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该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形态特点.为了进一步认识该肿瘤,该文对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作一综述.

    作者:万川;胡国红;薛玮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嗜中性皮肤病

    嗜中性皮肤病包括一组以中性白细胞浸润为组织病理特征的皮肤病,根据中性白细胞浸润的模式可将其分为表皮浸润为主、真皮浸润为主和皮下脂肪浸润几种组织病理类型.除皮肤损害外,嗜中性皮肤病尚可伴有皮肤外器官受累,常并发的系统性疾病包括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消化道疾病和慢性关节炎.

    作者:廖文俊;栾琪;李承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患者男,50岁.主诉:左膝内侧肿块16年.现病史:患者16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膝一红色皮疹,黄豆大,不突出皮面,不伴瘙痒、疼痛,未予特殊诊治.此后皮疹逐渐增大、变硬,并高出皮面,颜色逐渐加深,易破溃、出血并结痂.患者于2010年1月就诊于我科门诊,自觉皮疹较前增大,追问病史,患者诉局部曾有脓液流出,呈颗粒状.

    作者:王晓阳;常建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2011年国外发表的特殊临床病例简报

    本文综述了201 1年1-12月国外部分期刊新报告的特殊或有趣的皮肤病临床病例.1 汽车座椅皮炎(car seat dermatitis)汽车座椅皮炎是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一种特殊类型.Ghali[1]报告21例患者(图1)并进行综述.该病好发于婴幼儿,发疹部位为直接接触婴儿安全座椅处:小腿外侧下部、肘部、枕部头皮以及大腿屈侧上部,呈对称分布.皮损形态同一般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严重时可继发感染.

    作者:刘琬;常建民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