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1例继发于表皮囊肿的基底细胞癌.患者女,47岁.右大腿丘疹47年,增大并出现溃疡2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肿瘤由表皮囊肿和基底样细胞团块构成,细胞团块与囊壁多处相连,诊断为继发于表皮囊肿的基底细胞癌.
作者:陈浩;曾学思;孙建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干燥综合征以泪腺和唾液腺的淋巴细胞浸润伴有干燥性角、结膜炎及口腔干燥为主要表现,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有干燥性角、结膜炎及口腔干燥,但不伴有其他结缔组织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1-2].
作者:刘伟;季素珍;陈伟;李若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报告2例残毁型掌跖角化病.两例患者为母女关系.例1手足大片角化、红斑、脱屑伴皮肤发硬28年,且右足3、4趾并趾,第4趾明显缩短,口服阿维A后皮损明显好转.例2为例1之女,皮损较轻,为双手发生片状角化、红斑,未予特殊治疗.
作者:程芳;陈浩;张磊;刘毅;孙建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报告1例泛发性雀斑样痣综合征.患者女,29岁.出生时即有泛发性雀斑样皮疹,家系3代中有7例该病患者,每代至少有1例患该病.患者心电图有轻度异常,大阴唇发育较差,左侧卵巢较右侧卵巢明显缩小,身材较矮小,智力稍差.该例患者皮疹典型,组织病理呈雀斑样痣改变,家系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作者:陈蕾;葛以信;范卫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发生于新生儿,具有自愈性.我们报告1例患儿,出生时因寒冷出现低体温及多系统损害,后继发本病,并发皮下脂肪萎缩.
作者:曾雪;谢勇;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报告1例发生于左上肢的多发性乳头状汗腺瘤.患者女,45岁.左上肢线状排列的结节伴瘙痒7年.皮肤科检查见左上肢数个直径2~3 cm淡红色结节,呈线状排列,质地坚实,部分皮损表面破溃、结黄褐色痂.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及中层内肿瘤由大小不一的腺管、腺泡、复杂折叠的乳头状结构构成,腺腔和乳头状结构内衬单层柱状上皮,外围见一层小立方形肌上皮细胞,符合乳头状汗腺瘤.
作者:姚明;华夏;张谊芝 刊期: 2012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5岁.因躯干、双上肢红斑及脱屑伴瘙痒15年,右手拇指伸侧肿物3年于2010年6月来我科就诊.15年前患者右手背无明显诱因出现一约花生米大淡红色斑片,表面少许鳞屑,有轻微瘙痒,其后患者皮损逐渐扩大,同时躯干、左手背也出现类似皮损.近10年来,皮损渐增多、扩大,部分融合成形状不规则的斑块.3年前,患者右手拇指伸侧一处皮损增大明显,逐渐出现糜烂、结痂,未治疗.患者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年.肺结核病史3年,已治愈.
作者:冯波;宋卫珍;范向军;孙慧丽;于萍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3岁.因食管癌术后齿龈肿物和左足第4趾肿物10个月于2010年7月28日来我科诊治.患者9个月前因吞咽困难诊断为食管癌,于外院全麻下行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将食管大部切除、胃代食管左颈部吻合术,术后组织病理检查:食管髓质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术后吞咽困难消失,但出现声音嘶哑.住院期间发现右上牙龈出现肿物,约黄豆大,破溃出血,无明显疼痛,组织病理检查:右上齿龈肿物为高分化鳞癌.同时发现左足第4趾肿物,趾端肿物膨大呈车轮状,伴皮肤过度角化,表面皮肤糜烂,质硬,无溃疡,未治疗.术后1个月开始行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方案,每周化疗6次,同时行放疗32次,共59 Gy.经上述放、化疗右上牙龈肿物渐缩小,左足第4趾肿物未见明显变化.
作者:刘久利;白彦萍;尤立平;鹿见香;李锘;杨顶权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报告1例发生于肛周的巨大乳房外Paget病.患者女,62岁.肛周瘙痒性红色斑块10年余,病程中无其他消耗性症状及排便习惯改变.体格检查中肛门指检无特殊;皮肤科检查见肛周鲜红斑块,直径达20 cm左右,累及肛门口和会阴区,质硬,表面附白色分泌物.皮损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提示肛周Paget病,血液肿瘤标志物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结直肠癌证据.
作者:王芳;陈小红;韩建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报告1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31岁.躯干、四肢斑块1年,手、足肿痛伴关节痛半年.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暗红色浸润性斑块,部分有坏死、结痂.根据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
作者:黄海艳;徐宏俊;刘艳;张建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报告1例以眼损害为首发表现且无皮疹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女,27岁.因双眼突发视物模糊1周就诊.眼科检查:双眼视力为指数15 cm,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造影见大量棉绒斑及严重的视网膜动脉阻塞.皮肤科检查:面部未见蝶形红斑.结合该患者具有口腔溃疡、关节痛、浆膜炎、全血细胞减少、蛋白尿、抗核抗体阳性及免疫学异常[抗双链(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作者:周乃慧;王宝涛;沈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检测1个Siemens大疱性鱼鳞病家系KRT2基因突变,并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亲属共4人外周血DNA,对KRT2基因的全部9个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以150名无关系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先证者KRT2基因外显子第568位碱基发生G→C杂合突变(c.G568C),可导致其编码的第190位氨基酸由丙氨酸变成脯氨酸(p.A190P),该突变位点在家族患者中呈现疾病共分离现象,150名无关系正常人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KRT2基因的p.A190P突变可能为该家系Siemens大疱性鱼鳞病的发病原因,这个位点在国内外均属首次报道的新突变位点.
作者:陈荃;林志淼;谭燕红;李名扬;杨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阴皮肤侵袭性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临床、组织病理资料齐全的外阴侵袭性鳞癌,对其组织病理片、临床表现、肿瘤组织病理类型、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特点及临床-组织病理联系.结果:62例侵袭性外阴鳞癌中,临床表现为菜花状/疣状35例(56.5%),浸润性红斑19例(30.6%),溃疡7例(11.3%),萎缩1例(1.6%).4种组织病理类型中,寻常型占64.5%,其次为基底细胞样型和疣状型,各占14.5%,尖锐湿疣型少,占6.5%.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中以轻度上皮内瘤变为主(38.7%),鳞状上皮增生次之(35.5%),中重度上皮内瘤变少(25.8%).结论:外阴侵袭性鳞癌临床上以菜花/疣状表现常见,组织病理类型以寻常型占优势;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以轻度上皮内瘤变、鳞状上皮增生为主,可认为是发生恶性肿瘤的早期事件.
作者:李小静;陈浩;李柳君;刘排;邵雪宝;桑红桂;孙建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在人体光老化皮肤中检测组织蛋白酶K的活性变化,为探讨皮肤光老化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日光模拟紫外线反复照射[剂量为小红斑量(MED),5 d/周,共6周]8例成人臀部皮肤,诱导光老化后,检测照射部位局部组织蛋白酶K活性变化.结果:和对照组皮肤相比,紫外线照射诱导后的皮肤组织蛋白酶K活性明显下降(P < 0.001).结论:组织蛋白酶K在紫外线反复照射诱导的皮肤中活性明显降低,提示其与皮肤光老化密切相关.推测紫外线可能通过降低皮肤组织蛋白酶K活性使弹性纤维降解减少,从而导致其在真皮层堆积.
作者:叶张章;赖维;郑跃;谢小元;龚子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黑素细胞生长在一个由未分化的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衍生细胞因子、基底层成分、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基质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特定复杂的微环境中,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其增殖、黑素形成、移行和存活.既往研究表明,在引起色素脱失的病理过程中,氧自由基及其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鹰;李海东;廖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对白色萎缩的临床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以青年女性居多,病情夏重冬轻.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尤其双踝关节及足背部对称性红色或紫红色斑疹、斑片、丘疹及水疱,逐渐出现溃疡、渗出物及结痂,愈后遗留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周围有毛细血管扩张和(或)形成小血管球瘤样外观.部分患者双下肢还有网状青斑样改变.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组织病理检查均符合青斑血管炎改变.口服达那唑、双嘧达莫(潘生丁)、小剂量阿司匹林、丹参滴丸,外用肝素钠乳膏或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可获良好效果,但容易反复发作.结论:白色萎缩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药物治疗虽易控制症状,但容易反复发作.
作者:叶庭路;陆春;钟绮丽;于波;顾有守;潘慧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女性10年间眼角皱纹的变化.方法:使用皮肤表面分析(skin surface analyzer,SSA)图像分析软件得到不同年龄女性10年前后眼角皱纹参数,用SPSS统计软件比较这些参数10年后的变化,以及不同年龄组各参数差值之间的差异.结果:10年前后女性眼角皱纹的总量、表面积、深度以及可判别程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年间青中年女性皱纹的总量、表面积、深度以及可判别程度值差值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眼角皱纹10年前后发生了明显改变,与青中年组相比,老年组皱纹增加程度更为明显.
作者:樊国彪;王学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患者使用他克莫司软膏联合二硫化硒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2例头部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他克莫司组及对照组(哈西奈德组),均同时使用二硫化硒洗剂治疗,每周2次.2组患者分别于用药1、2、3、4周时随访,观察皮损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如皮损和症状完全消退即可停药,停药后1个月复诊或者随访.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疗效、复发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根据皮损情况、瘙痒程度和皮损面积计算两组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示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2,P > 0.05).随访1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16.67%,对照组复发率4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31,P < 0.05).结论: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二硫化硒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疗效高,复发率低,可减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冯华;胡亚红;王剑磊;王婷琳;王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银屑病是以遗传为基础的多因素影响并诱发的慢性增生性皮肤病,难以根治,临床多种治疗方法都只能控制病情.如果皮损面积不超过其体表面积的25%,可不考虑内服药物治疗, 使用外用药物即可达到比较理想的目的;另外,外用药物使用面积小,吸收少,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不容易引起肝、肾功能损害,比较安全[1].头部银屑病在临床上常见,因皮损暴露,给患者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大;患者多蓄发遮掩,但使用外用药治疗时因头部覆以毛发使其剂型选择受到限制;加之以往大部分外用药成分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疗效欠佳且停药后极易出现皮损反跳及加重现象[2],故头部银屑病较顽固,治疗效果不佳.我院自2009年8月-2011年2月,采用卡泊三醇搽剂联合温泉浴、松馏油软膏封包治疗头部银屑病8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功平;张禁;杨旭;杨明辉;余玲;何泽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尿布皮炎是新生儿常见的皮肤损害,特别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采用一次性尿布,局部透气性差,同时患儿抵抗力低下,皮肤感染、皮肤破溃极易导致败血症的发生.以往多采用勤换尿布,局部涂扑粉,抗生素软膏常规处理,但尿布皮炎发生率仍较高,我们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采用湿润烧伤膏(MEBO)护理臀部,对住院尿布皮炎患儿均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长期频繁使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治疗面部皮肤病,甚至将糖皮质激素滥用于面部皮肤美容,可导致面部出现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痤疮样皮炎、毳毛增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灼热等症状.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种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在皮肤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如重症天疱疮、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淋巴瘤等,它通过清除体内B细胞、改变诸多细胞因子和影响凋亡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但是对于它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作者:陈颖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衰老是生物界基本的自然规律之一,面部皮肤老化是人体衰老的重要标志.预防和治疗皮肤老化的方法均统称为皮肤年轻化的治疗.当今,皮肤年轻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剥脱、激光、注射美容和具有功效性的医学护肤品等.这些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已被皮肤医学美容领域广泛应用和接受.
作者:邹菥;何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女,66岁.主诉:面部、双手丘疹近20年.现病史: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面部、手背出现黄色半透明丘疹,逐渐增多,无自觉症状.当地医院给予糖皮质激素药膏外用无效,遂于2010年6月14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姜祎群;孙建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男,48岁,农民.因左侧乳晕部赘生物,伴偶感痛痒3个月余,于2010年4月21日就诊我科.患者在3个月前野外工作后感左乳房处疼痛、瘙痒不适,局部有一附着物,约粟粒大,质软,患者时常牵拉,但因疼痛未予拽落.近3个月来患者时常出现发热、畏寒,其赘生物逐渐增至甲盖大.
作者:文昌晖;贾敏;马尊峰;蔡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组织病理特征图1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表皮未见明显变化,真皮内皮脂腺周围密集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皮脂腺内可见淡蓝色无定形物质沉积.PAS 染色示酸性黏蛋白沉积.
作者:唐维斌;董正邦;王飞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