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历摘要患者女,17 岁.因全身皮肤粗糙、覆灰褐色鳞屑17 年于2012 年5 月22 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出生时全身覆盖一层白膜,不久白膜脱落后留下粗糙的潮湿面,随着表皮再生,全身覆盖厚层鳞屑,以后在红斑、脱屑的基础上出现黄豆大水疱,水疱愈合后干涸、脱屑.随着患者年龄增长,水疱和红皮症状逐渐减轻,代之以皮肤粗糙、增厚,且逐渐加重,全身覆盖铠甲状鳞屑,尤以近关节褶皱部位为甚,皮疹轻度瘙痒,无疼痛,受伤后局部可再出现水疱,与季节无明显关系.由于患者家庭原因,未予治疗.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但其母亲在怀孕期间因不知情常口服避孕药.
作者:刘瑞风;江涛;张开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43 岁.因面颊部出现水肿性红斑4 年,反复发作,近期红斑水肿加重明显,于2011 年3 月19 日来我院就诊.4 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水肿性红斑,部分皮损表面轻度鳞屑,稍痒,近四年来反复发作,曾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尤卓尔)有效,但停药后仍复发,近期无明显诱因面部红斑肿胀加重.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可,无发热乏力,日晒后皮疹无明显变化,无口腔溃疡,无脱发,无关节疼痛,雷诺征阴性,无外伤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康元;张峻岭;史先花;肖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对1 例结外鼻型NK/T 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EB 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原位杂交及基因重排进行分析.面部、四肢多发性红斑、结节及溃疡,组织病理呈血管炎改变,而免疫组化表达CD2(+)、CD3(+)、CD5(部分+)、CD7(部分+)、CD43(+)、CD4(+)、CD8(-)、CD56(+)、颗粒酶B(GrB)(+)、T 细胞胞内抗原(TIA)-1(+)、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CD20(-)、细胞特异性活化蛋白(PAX)-5(-)、Ki-67(LI 约60%),EBV 原位杂交阳性,骨髓穿刺未见异常,未检测到T 细胞抗原受体(TCR)克隆性基因重排,鼻咽部未受累.诊断:结外鼻型NK/T 细胞淋巴瘤.结外鼻型NK/T 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迅速,对化疗不敏感,预后差.诊断有赖于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免疫表型检测、EBV 原位杂交技术以及基因重排等.
作者:李艳嫦;刘冬先 刊期: 2013年第10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9 岁.因右足背烧伤后瘢痕30 余年,右足背增生性肿块1 年,于2012 年5 月来我科就诊.患者30 余年前右足背被烟火烧伤,自愈后留有瘢痕.1 年前患者自觉瘢痕处轻度瘙痒,反复搔抓后出现糜烂、出血、溃疡,溃疡愈合后高出皮肤表面,并逐渐增生形成斑块、肿块,表面反复出现渗出、坏死、破溃、结痂,伴有恶臭,未到医院就诊,自行清创处理.近几月来,右足肿胀严重影响行走.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明显消瘦等全身症状.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史.
作者:张秋鹂;傅裕;常建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患者男,58 岁.因躯干部皮肤起黑褐色斑丘疹20 年余,近2 个月突然增多来我科就诊.患者诉20 年前下腹部长褐色斑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遂未予治疗.近5 年来皮损渐累及胸、背部及双上肢共约三四百个,近2 个月突然增加一百多个,原有皮疹亦较前面积增大.
作者:李其爱;晏洪波;冯俊明;马利尔;张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患者女,66 岁.因头皮肤色结节2 年于2012 年2 月6 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 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头顶出现黄豆大的肤色类圆形结节,不痛不痒,未予重视.皮疹缓慢增大至樱桃大后不再有明显变化,但在梳头或搔抓后常会有角化物脱落.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李俊峰;牛晓;何春霞;姜秋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报告3 例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例1.男,30 岁.躯干及下肢反复水疱、丘疹、结节,指(趾)甲增厚、萎缩20 余年.例2.男,30 岁.指(趾)甲增厚、萎缩25 年,躯干及四肢反复丘疹、结节、水疱15 年.例3.女,3 个月余,系例2 的女儿.双手、足起水疱3 个月余.例1 与例2 均经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直接免疫荧光确诊为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例3 因年龄原因未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例1 家系4 代成员中无类似疾病.例2 和例3 家系4 代12 人中有4 人患该病,男2例,女2 例,连续4 代每代均有1 例患者.
作者:苗青;贾名妍;于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报告1 例泛发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男,31 岁.右肋部皮疹并波及全身10 d,伴上腹部疼痛、头疼10 d 就诊.患者全身泛发绿豆至黄豆大丘疱疹,部分可见脐凹.右肋部皮疹呈带状分布,伴触痛.实验室检查:HIV-1 确证报告阳性,CD4+T 细胞计数2 个/μL,血、尿淀粉酶升高,脑脊液常规、生化结果提示病毒性脑炎.胃镜下见食管、胃多发溃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剥脱,部分细胞呈气球样变,核质浓缩.诊断:带状疱疹(泛发型、内脏型).该例患者有艾滋病,免疫力低下是造成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全身泛发,以及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胰腺炎的根本原因.
作者:张斌;赵红心;伦文辉;孙娜;杨涤;梁洪远;张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报告1 例类脂质蛋白沉积症(Urbach-Wiethe disease).患儿男,12 岁.因声音嘶哑8 年,双眼睑缘丘疹2 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双眼睑上下睑缘可见针尖至粟粒大白色半透明丘疹,以上眼睑明显.皮损组织病理报告为表皮乳头状增生,真皮内见均质无结构团块状物质沉积,过碘酸雪夫染色(PAS 染色)阳性.诊断为类脂质蛋白沉积症.
作者:彭诗韵;熊霞;徐基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报告1 例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羟氯喹治疗后发生银屑病样皮损.患者男,63 岁.面部、颈部、双手背、胸部V 形区反复弥漫浸润性红斑丘疹10 余年.2011 年12 月开始口服羟氯喹,2 个月后躯干、四肢出现银屑病样皮损,结合皮损组织病理结果诊断为:慢性光化性皮炎和银屑病样皮损(药疹?寻常性银屑病?),停用羟氯喹2 个月后躯干、四肢皮损消退,半年后无复发,银屑病样皮损考虑为服用羟氯喹诱发.
作者:吴成;胡华英;周晓鸿;张佩莲;邓丹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患者男,29 岁.因排尿疼痛、尿道口溢脓4 d 于2012 年3月6 日至民航总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4 d 前发现尿道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并伴有尿频、尿痛,同时发现尿道外口有针尖大的小孔,挤压后有脓性分泌物自小孔溢出.患者发病前10 d 有非婚性接触史.
作者:徐宏俊;王剑磊;王琪;张建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患者女,40 岁.因躯干、上臂大小不等角化性斑片近40 年于2012 年5 月30 日就诊.患者自出生后4 个月起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皮损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自行消退,反复发作,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瘙痒,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发展为角化性斑,迁延不愈,分布于胸、背部及腋下、腰腹部、上臂等处.近期不明原因加重就诊于我院.既往健康,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有多人有类似病史(图1),且均自幼发病,皮损相似,但累及部位不同,皮损严重程度不一,严重者累及面颈部、躯干及四肢.
作者:周勐;梅向林;庞传超;简晓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非转移性黑素瘤糖蛋白[glycoprotein (transmembrane)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b,GPNM]B 基因沉默抑制黑素小体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黑素细胞系PIG1 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干扰RNA(siRNA)干扰法下调GPNMB 基因的表达,以实时定量反转录(RT)-PCR 和Western blot 法检测GPNMB-siRNA 转染对GPNMB、酪氨酸酶(Tyr)、酪氨酸相关蛋白1(Trp1)、OA1 和Pmel17 的影响,进一步采用Tyr-siRNA 转染PIG1 细胞下调Tyr 基因的表达以验证GPNMB 与Tyr 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检测GPNMB 基因沉默对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的影响.结果:GPNMB-siRNA 转染对GPNMB、Tyr、Trp1、Pmel17 和OA1 等黑素小体蛋白的表达均有显著抑制作用;GPNMB 与Tyr 之间无相互作用;GPNMB-siRNA 转染或中波紫外线(UVB)单独作用能够上调MITF 的表达,但两者共同作用却能显著抑制MITF 的表达.结论:GPNMB 基因沉默对黑素小体形成的抑制作用不依赖于MITF.
作者:张萍;李铀;袁小英;李东光;刘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早期和进展期蕈样肉芽肿中调节性T 细胞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情况,探讨这2 种细胞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 二步法,检测20 例早期(ⅠA~ⅡA)、13 例进展期(ⅡB~ⅣB)蕈样肉芽肿患者皮损活检标本中调节性T 细胞核转录因子Foxp3 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 的表达情况.结果:Foxp3 的表达在蕈样肉芽肿早期明显高于进展期(P < 0.05),CD206 的表达在蕈样肉芽肿的进展期明显高于早期(P < 0.05).结论:调节性T 细胞在蕈样肉芽肿的早期起主导作用,不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进展期起主导作用,提示这两种细胞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
作者:张乔安;陈明华;陈忠清;潘洁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为梅毒的预防、早发现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6-2010 年1 219例梅毒患者各年人数、性别比例、年龄分布、职业、文化程度、传染来源、病期、同时感染其他性传播疾病情况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梅毒年均增长率为28.46%,男性患者共计748 例,女性471 例,男女比例为1.59:1,非婚性接触者863 例占所有患者的70.80%,378 例患者同时并发其他性传播疾病,占全部患者的31.01%,普鲁卡因青霉素G 与米诺环素治疗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转阴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梅毒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中以早期患者为主,潜伏梅毒比例逐年增加,且梅毒往往同时感染其他性传播疾病,口服米诺环素可作为替代治疗方案.
作者:郝良宸;车雅敏;黄士纲;赖芸沂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近年来,由于糖皮质激素及其在化妆品中的不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corticosteroid addictive dermatitis)(以下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成为皮肤科常见疾病,尤其多发生于面部,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笔者在日常门诊工作中应用保湿剂联合新型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较好疗效.对2010 年10 月-2011 年10 月在本院就诊的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丝塔芙润肤露对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辅助治疗作用,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施佳音;张秀红;胡君;黄海峰;毕鸣晔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摩拉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对慢性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检测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摩拉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对459 例慢性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及治疗.结果:459 例中共检测出常见过敏原约20 种.采用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进行治疗,痊愈79 例,显效171 例,有效117 例,有效率54.5%.结论: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在诊治慢性过敏性疾病方面优势明显,且检测、治疗过程安全、无痛苦,不良反应少.
作者:储小燕;毕志刚;芦桂青;康莉;刘艳;张亚平;富志良;尹晓晴;王羿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影响Q 开关Nd:YAG 激光治疗颧部褐青色痣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50 例颧部褐青色痣患者接受波长为1 064 nm Q 开关Nd:YAG 激光治疗,共1~6 次,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治疗次数和皮肤护理是影响疗效的个体因素.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次数和皮肤护理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治疗次数与疗效成正比,为提高疗效,有必要增加治疗次数和皮肤护理.
作者:马少吟;程军平;万长兰;赖维;朱慧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患者男,51 岁.因背部肿块1 年于2012 年5 月23 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 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红色肿块,因无痛痒等不适而未就诊.1 年来肿块稍有增大.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关节痛、体重减轻等症状.既往体健,无不良嗜好.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石学波;周仁恩;宋琳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患者女,42 岁.因面部丘疹30 余年就诊.患者于30 余年前无明显诱因鼻翼两旁出现多个米粒大肤色丘疹,未经治疗.皮疹沿鼻翼两旁缓慢向面部发展,少数丘疹逐渐变为绿豆大.近10 余年来,额部及下颌也慢慢出现多个米粒大丘疹,自觉瘙痒,于2012年5 月12 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金汶;刘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患者女,34 岁.因面部暗红色结节5 年于2012 年2 月19日就诊.患者5 年前发现面部一个粟粒大的丘疹,呈半透明红褐色或暗褐色,摸之柔软,剌破后出血,并有少许鳞屑.后丘疹逐渐增大成结节,不痛不痒,结节逐渐增多,波及至整个面部,许多结节融合成大片红褐色斑片,有鳞屑附着.2012 年2 月11日,结节继续扩大至颈部及左肩部.否认肺结核及其他器官结核病史,家族成员中亦无结核病患者.
作者:王乾;毛忠;罗富忠;赵君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病死率很高的肿瘤,目前有较多研究对其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探索.近恶性黑素瘤治疗的两项重要进展分别是在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和免疫治疗方面,该文以介绍ipilimumab 和vemurafenib两种新药为主,对恶性黑素瘤的系统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林飞燕;谢宗宙;王泉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药疹的组织病理表现几乎包括了所有炎症性皮肤病的组织病理模式,包括海绵水肿性皮炎、银屑病样皮炎、表皮内及表皮下水疱、界面皮炎、真皮结节性或弥漫性皮炎、嗜中性皮肤病、血管炎及脂膜炎等.药疹的组织病理改变常为非特异性,但当一张组织切片上出现重叠的组织病理模式或同时具有多种组织病理特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坏死时,则应考虑药疹的可能.
作者:廖文俊;王雷;李承新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