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1 例左手掌血管内皮细胞瘤.患者男,47 岁.因左手掌反复发作暗红色结节2 个月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内有大小不等的血管腔,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细胞异形,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染色:血管内皮细胞CD31(+)、CD34(+)、FⅧ(+)、Ki-67(60%+),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及结蛋白(desmin)(-).诊断:血管内皮细胞瘤.
作者:罗颖;戴林;郑辽楠;杜鹃;张建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条纹状掌跖角皮病(striate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SPPK)是掌跖角皮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沿手指辐射状的条纹状角化过度.本病临床上较少见,国内仅有1 例报道[1],现将我科近诊治的1 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佳玮;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报告1 例儿童皮肌炎并发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女,10 岁.因全身皮疹10 个月,肌无力逐渐加重10 个月,伴左肘肿胀、活动受限20 个月就诊.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ANA)1:320 均质型、1:100 颗粒型,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持续升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中层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肱骨远端肿物穿刺活检示小细胞视网膜母细胞瘤伴片状坏死,穿刺组织内未见肿瘤性成骨及软骨;免疫组化染色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弥漫阳性,S-100 蛋白局灶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阴性,神经元来源肿瘤可能性大.患儿8 年前曾因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行左眼球摘除术,肿瘤组织视神经断端浸润但患儿未接受术后化疗;结合皮疹、肌无力、肌酶升高、ANA 抗体阳性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儿童皮肌炎并发视网膜母细胞瘤术后转移.
作者:张凡;刘宝岳;冯超;涂平;邝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报告1 例棘细胞间IgA、IgM 沉积的脓疱性银屑病.患儿女,14 岁.颈部红斑伴瘙痒10 余年,加重半年.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部散在红斑,其上有密集针尖至粟粒大脓疱,伴少量脱屑,以胸前V 形区、肩背部、两侧腋窝及腰部为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局灶性浅表脓疱形成,棘层增厚,表皮突较规则向下延伸,真皮小血管扩张、充血,浅层小血管周围密集单一核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示IgA、IgM 棘细胞间沉积.诊断为脓疱性银屑病.予口服阿维A 治愈.
作者:于倩;张同梅;刘强;顾军;毕新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46 岁.因长久站立时双足跟疼痛1 个月,于2008年7 月23 日就诊.患者1 个月前于田间劳作时感双足跟疼痛,坐下休息后疼痛缓解,但再次长时间站立则疼痛复现.此后,每逢患者较长时间行走、运动或站立均出现双足跟疼痛症状,且以傍晚为著,并伴肿胀、灼热感,晨起症状消失.患者自行检查发现,站立时双足跟出现多数绿豆大肤色疼痛性结节,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足底筋膜炎,给予中药内服、外洗,无效.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系统疾病病史,无骨关节病及下肢动静脉疾病病史.足跟无外伤史及手术史.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及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付文静;安荣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报告1 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状突细胞肿瘤.患者男,62 岁.以皮肤先受累,后很快累及全身系统.皮损组织病理学特点为真皮内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化显示CD43(+++)、CD4(++)、CD123(++)、CD56(++).诊断: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状突细胞肿瘤.
作者:张敏;颜文良;胡文星;邓德权;谢其美;桑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孤立性胶原瘤是一种由胶原纤维组成的结缔组织痣,临床表现为无自觉症状的单发性结节或斑块.1996 年由Gautam 等[1]首先报告.现报告我科诊治的1 例孤立性胶原瘤.
作者:张念念;刘贞富;岳青;李家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报告1 例克利佩尔-特农纳综合征.患者男,23 岁.双下肢肿胀伴红斑23 年,双手足畸形23 年.皮肤科检查:躯干左侧可见约35.5 cm × 31 cm 暗红色斑片,双下肢外侧有大片暗红色斑片,左足背有片状暗红色斑;双下肢、双手及双足肥大、畸形,可见严重静脉曲张.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上部、深层及皮下组织多数扩张血管腔,管腔大小和形状不规则,腔内充满红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无增生,其周围见疏松结缔组织.诊断:克利佩尔-特农纳综合征.
作者:董建光;陈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28 岁.因阴茎、龟头暗紫褐色丘疹3 个月于2011年9 月17 日就诊.患者于3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阴茎、龟头部出现大小不等的暗紫褐色丘疹,不痛不痒,无其他不适.近1 周来皮疹增多,有融合倾向,遂来我院就诊.已婚,否认有非婚性生活史.既往身体健康,无其他特殊病史,无手术史.
作者:冯姣;邓德权;王高峰;王雪连;刘芳;倪容之;桑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报告1 例鼻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女,42 岁.因鼻尖部暗红色皮下结节1 年就诊.皮肤科检查:皮损为暗红色皮下结节,约0.8 cm × 0.6 cm,触痛明显,无浸润感.组织病理检查示肿瘤位于真皮内,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巢状弥漫分布于血管内皮基质中,胞质淡染,多呈空泡状,少数空泡内可见红细胞,核仁明显,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可见较多原始血管分化形成的大小不等的微管腔及腔隙样结构.免疫组化检查:CD31(++~+++),CD34(++~+++),Ki-67 灶状(+),CK-pan(-),S-100 蛋白(-).诊断: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作者:高涛;郝进;刁庆春;钟佳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协同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PD)-1,白介素(IL)-22 及C 反应蛋白(CRP)与银屑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分别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的方法检测52 例银屑病患者及30 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PD-1 的mRNA 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 淋巴细胞表面PD-1 的表达百分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2 的水平;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中CRP 的水平.结果:①银屑病组PBMC 中PD-1 的mRNA 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1);②活化后,T 淋巴细胞表面PD-1 表达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1);③活化后,银屑病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2 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④银屑病组血清CRP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结论:协同刺激分子PD-1 对银屑病组患者体内T 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段继惠;穆红;唐志琴;张国珺;魏文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利用皮肤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技术对光泽苔藓的CLSM 影像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对37 例临床诊断为光泽苔藓的患者,选取典型皮损,先将皮损及皮损附近正常皮肤做CLSM 检查,再对该处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皮损处CLSM 影像学特征:真皮乳头层水平扫描拼接图像显示基底细胞环明显扩张,其内真皮乳头明显增宽,可见不等量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高折光的噬黑素细胞及其他较为致密的中低折光混合炎性细胞;其次在增宽的真皮乳头处由表皮向下纵向扫描依次可见中等度折光的角化不全,表皮-真皮界面模糊;同时表皮纵向扫描层次较正常皮肤减少.结论:结合临床表现、CLSM 影像学特征可为光泽苔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陈红英;陈柳青;马玲;黄萌;夏云;董碧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辣椒素受体(TRPV1)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 检测12 例银屑病皮损和10例正常皮肤中TRPV1 的mRNA 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PV1 在32 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及20 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半定量RT-PCR 结果显示银屑病皮损中TRPV1 的mRNA 水平较正常皮肤表达下降[为正常皮肤的(69.8±4.3)%,P < 0.05];20 例正常皮肤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均有TRPV1 蛋白表达(100%),32 例银屑病皮损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TRPV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 < 0.05).结论:辣椒素受体在银屑病皮损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表达下降,其可能参与银屑病皮损的形成.
作者:李文海;刘青;刘欣会;陈柏嘉;何培英;董建强;张建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报告色素性菌状乳头58 例,其中男2 例、女56 例,年龄16~43 岁.所有患者舌尖、两侧或舌面菌状乳头有针头大褐色斑,散在或成群分布.其中28 例患者并发颧部褐青色痣,12 例并发黄褐斑.并发子宫肌瘤或乳腺小叶增生患者分别为19 例和16 例.46 例患者自认有抑郁、急躁等精神心理体质.
作者:谭城;刘岩;闵仲生;朱文元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荨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UV)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5 例UV 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男19 例,女26 例,男女之比为1:1.368.平均年龄40.4 岁,病程3 d~17 年,平均2.35 年.皮疹以风团(75.6%)和水肿性红斑(24.4%)多见,几乎均有瘙痒,伴有疼痛或烧灼感.实验室检查:低补体血症者为25%.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大部分为真皮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UV 好发于中年女性,组织病理检查多表现为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炎.
作者:李萌萌;郭在培;黎静宜;陈涛;曹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报告1 例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在接受英夫利昔(IFX)单抗诱导期治疗后发生可逆性药物性肝损伤,由此,建议在接受IFX 第3 次治疗前好复查肝功能.
作者:张正华;夏萍;方栩;郑志忠;徐金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发病率高达85%以上[1],严重者可以留下永久性的瘢痕[2],对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心理、社交均造成一定的影响[3].目前临床上治疗痤疮的方法很多,但疗效均不够理想.我科门诊自2010 年4 月-2011 年4 月应用2%夫西地酸乳膏(商品名:奥络,香港澳美制药)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商品名:达芙文,法国高德美制药公司研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葛新红;焦亚宁;张秀娟;侯晶梅;董灵蒂;喻楠;张小鸣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患者女,49 岁.双小腿部丘疹、红斑结节伴疼痛10 余年,出现溃疡1 年余.2012 年5 月25 日就诊.患者发病以来双下肢皮损可自行缓解和加重,无咳血、盗汗、消瘦等情况.家族中无结核病史.
作者:石学波;邱佳明;宋琳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患者男,47 岁.因右肩部皮下结节5 年余于2012 年8 月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5 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右肩部出现一花生米大小皮下结节,可活动,轻度压痛,缓慢增大.未诊治过.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刘宇;王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患儿女,11 岁.因左侧背部及腰部色素沉着性质硬斑9 年,加重2~3 年,伴颈部白斑1 年,于2012 年8 月14 日来我科就诊.患儿2 岁时,父母发现其左侧背部有一硬币大质硬斑片,肤色,无其他异常表现.随着年龄增长皮损渐增大,颜色加深,硬度加重,无痛痒感,未予重视.
作者:张春艳;许爱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是引起梅毒的病原体.Tp 外膜不含有脂多糖(LPS),但含有丰富的脂蛋白.研究表明外膜脂蛋白Tpp17、Tpp47 具有高度免疫原性.该文就Tpp17 和Tpp47 的免疫反应及信号通路作一综述.
作者:孙冉;连石;朱威;张海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局部外用药物是妊娠期银屑病的一线用药,其中润肤剂和保湿剂是安全的一线用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小面积外用相对安全.维生素D3衍生物及煤焦油制剂的安全性和致畸性尚不明确,应避免妊娠前3 个月局部外用.生物制剂是否能作为一种安全的孕妇用药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去证实.
作者:舒丹;晋红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患者男,54 岁.主诉:右前臂皮疹2 个月.现病史:患者2 个半月前清理鱼缸时划破右手手背,当时未予特殊处理.半个月后右手背出现红色皮疹,曾于外院行冷冻治疗,皮疹未消退.近1 个月来皮疹沿右前臂逐渐增多增大,遂于2011 年2 月来我科就诊.
作者:刘琬;谢志宏;常建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介绍局部皮瓣在修复面部创面的临床经验.方法:在遵循美容亚单位组成的原则基础上,根据创面大小、形状、部位及创面周围皮肤情况,选择相应局部皮瓣修复缺损,并使辅助切口顺应面部分区自然轮廓线(鼻唇沟、鼻翼沟、颌鼻缝、睑缘、唇红缘、发际等)或皮肤皱纹,尽可能隐藏切口线.结果:本组局部皮瓣191 例,仅2 例皮瓣尖端发生坏死,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形态较满意,随访6 个月~2 年,2 例局部切口瘢痕增生,但无功能受限及邻近器官移位.结论:应用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缺损可使皮瓣的色泽、质地、厚度、毛发生长情况与受区匹配,面部轮廓影响小,功能与外观两者可以兼顾,能够获得较好的美容修复效果.
作者:赵涛;薛小文;王雷;廖文俊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