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000-4963
  • 国内刊号:32-1202/R
  • 影响因子:0.44
  • 创刊:1972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7年3期文献
  • 他扎罗汀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周期蛋白Cyclin D1/CDK4/CDK6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他扎罗汀(Tazarotene)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周期蛋白Cyclin D1、CDK4和CDK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的他扎罗汀作用于HaCaT细胞,用CCK-8比色法检测每组细胞在12、24、48和72 h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周期相关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他扎罗汀对HaCaT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如21.23,P<0.05),并使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F=19.83,P<0.05),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DK4、CDK6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他扎罗汀对HaCaT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周期阻滞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yclin D1/CDK4/CDK6蛋白复合物的表达有关.

    作者:邢立亚;高丽琴;贾静;李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1550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1550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痤疮瘢痕患者37例,应用1550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采用Goodman& Baron痤疮瘢痕分级系统和Goodman&Baron痤疮瘢痕评分系统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43%(16/37)的患者Goodman& Baron痤疮瘢痕分级有改善,2%(1/37)的患者分级改善2级,41%(15/37)的患者分级改善1级.治疗后,92%(34/37)的患者Goodman&Baron痤疮瘢痕评分有改善,改善分数高为13分,低为0分,平均改善分数为3.24分.治疗中均未发现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550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是治疗痤疮瘢痕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罗毅鑫;池诚;刘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婴幼儿特应性皮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其与免疫球蛋白E和白细胞介素-17的相关性研究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皮疹呈多形性,可伴有渗出倾向.AD多自婴儿期起病,约50%患儿<1岁前发病.AD病情迁延反复,发病与环境、遗传及免疫关系密切.免疫调节功能异常是AD的主要特点,目前认为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Th)1及Th2之间平衡失调.AD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可见CD4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CD4淋巴细胞可分化为Th1和Th2,但主要转化为Th2.而Th2反应占优势时,免疫球蛋白(Ig)E生成增多.近研究发现维生素D及其受体对Th1和Th2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可抑制Th1活化及Th1型细胞因子产生,使CD4+T细胞向Th2分化[1];另外有研究显示,1,25 (OH)2D3可抑制活化的T细胞表达Fas-L,影响辅助性T细胞(Th17)的发育及功能,进而抑制白细胞介素(IL)-17产生[2].IL-17是由Th17特异性分泌,可诱导多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参与机体炎症反应与免疫应答.本研究检测AD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并分析其与IgE和IL-17变化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顺龙;卢宏昌;许恩超;李荣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白细胞介素-18和33mRNA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治疗后的变化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和IL-33 mRNA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部分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探讨应用白芍总苷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2周及4周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0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18、IL-33 mRNA的表达量;对患者应用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noy,TGP)治疗2周和4周后外周血IL-18 mRNA和IL-33 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IL-18和IL-33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IL-18 mRNA和IL-33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上述3组中IL-18 mRNA和IL-33 mRNA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经白芍总苷治疗2周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IL-18和IL-33mRNA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白芍总苷治疗4周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33比治疗2周后明显降低.IL-18、IL-33ACT值与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0.59,P均<0.01).有家族过敏史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组较无家族过敏史患者组IL-18和IL-33 mRNA表达量高.结论:IL-18和IL-33可能参与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分型和严重程度有关.白芍总苷可能通过调节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IL-18和IL-33 mRNA表达量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程晓蕾;陈宏;解奎霞;王立茹;门剑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诊断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症及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对临床疑诊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症及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患者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查,分析其灵敏度与特异度,探讨其在上述3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为50例色素痣、42例脂溢性角化症及34例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患者,行临床初步诊断、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临床诊断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症及色素性基底细胞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临床诊断.结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实时、无创及高分辨率,对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症及色素型基底细胞癌临床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作者:吕金;万学峰;多兰·达力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上海地区女性自我感知性头皮与面部皮肤敏感的差异性调查

    目的:了解在上海女性人群中自我感知性面部皮肤敏感(self-perceived sensitive facial skin,SPSS)与自我感知性头皮敏感(self-perceived sensitive scalp,SPSP)的发生率、症状、诱因及严重程度的差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37名上海地区18~60岁健康的女性进行调查,使用通用量化标尺(general Labeled Magnitude Scale,gLMS)对二者的严重程度进行自我评估.结果:总共完成337例调查.SPSP的发生率略高于SPSS,二者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SS主要的诱发因素是干燥(78.16%),主要的症状是紧绷感(73.56%);SPSP常见的诱发因素也是干燥(60.50%),常见的症状是瘙痒(79.83%);SPSS自我评估的严重程度高于SPSP(P<0.05),但对于既有SPSS又有SPSP的同一人群而言,二者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SPSS和SPSP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结论:在上海地区健康的女性人群中近一半自我感知其皮肤有一定程度敏感,而该人群中近半数既有SPSS又有SPSP.SPSP的发生率略高于SPSS,二者的诱发因素及表现亦存在差异,但SPSS自我评估的严重程度高于SPS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LMS可以精确地评估皮肤的敏感程度并进行有效的比较.

    作者:孙丽囡;王学民;李秀玲;马亚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在皮肤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皮损组织与血清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在皮肤红斑狼疮(C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血清以及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RAIL与CLE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8例CLE患者PBMC、血清及皮损组织标本,另取28例健康体检者PBMC和血清、对应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法检测TRAIL mRNA在PBMC和皮损组织的表达,运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法检测血清sTRAIL浓度、分光光度法检测淋巴细胞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活性,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CLE患者与健康对照组PBMC的TRAIL mRNA表达分别为:0.716和0.416,Z=-3.211,P=0.001,血清sTRAIL水平分别为:0.864 μg/L和0.621 μg/L,Z=-2.004,P=-0.045;皮损组织与健康体检者皮肤组织TRAIL mRNA表达分别为:0.448和0.304,Z=-2.164,P=0.030.CLE患者TRAIL mRNA在PBMC表达与在皮损组织的表达、血清sTRAIL水平呈正相关性,尸<0.05.TRAIL mRNA在PBMC和皮损组织的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CLE患者caspase-3活性为(33.48±7.18)×10-9nmol/(mg·h),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5.57±4.63)×10-9 nmol/(mg·h),t=4.375,P=0.000,caspase-3活性与PBMC和皮损组织TRAIL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sTRAIL水平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AIL在PBMC、皮损组织、血清中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CLE发病,其机制可能与TRAIL通过caspase-3调控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万远芳;陶春蓉;龚娟;柯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复方甘草酸苷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及白细胞介素-22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白细胞介素(IL)-22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其疗效间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轻、中度寻常性银屑病进展期患者分为治疗Ⅰ组(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外用药物治疗组)、治疗Ⅱ组(抗组胺药+外用药物治疗组),每组各15例,以12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以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评价疗效,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方法检测两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IL-22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两治疗组间的PASI积分和待测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治疗组外周血Th17细胞、IL-22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治疗后,治疗I组Th17细胞、IL-22表达水平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治疗组Th17细胞、IL-22表达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Ⅰ组Th17细胞、IL-22表达水平下降程度与PASI评分下降指数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影响外周血Th17、IL-22的表达可能是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慧;林有坤;蒋芷阳;王芳;覃霞;李文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皮肤钙化防御

    报告1例皮肤钙化防御.患者女,38岁,有小腿结节伴发溃疡形成2月.组织病理检查示皮下脂肪组织内多数血管壁上有钙样物质沉积,部分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内血栓形成.脂肪小叶局部见缺血性坏死.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诊断为皮肤钙化防御.

    作者:王白鹤;徐秀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婴儿甲真菌病1例

    1 病历摘要患儿女,12个月.因趾甲出现白色浑浊1个月于2015年9月3日就诊于我科.患儿1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右足第四趾甲表面出现小片状白色浑浊,当时未诊治.随后浑浊范围逐渐扩展,并有甲质松碎,甲表面白色碎屑,病程中无明显疼痛及瘙痒.既往无特殊病史.患儿祖母与父亲有足癣史1年余,未治疗.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足第四趾甲甲板增厚,表面高低不平,甲质松脆,表面见白色碎屑(图1A),甲周皮肤无异常.

    作者:吴龙茂;岳敏;徐钰;杨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复发性半环状丘疹性红斑——一种新的反应性皮肤病?

    通过1例典型病例进一步认识复发性半环状丘疹性红斑的临床特点.该病常见于中青年男性,春夏季发病,多到秋冬季后可缓解,但来年易复发.皮疹主要表现为环状或半环状损害,边缘由针尖至米粒大丘疹及片状红斑组成,皮损可逐渐呈离心性扩大.多数患者在出汗后皮损及瘙痒加重.组织病理上除了浅层血管周围的炎症外,在真皮中部小汗腺周围也有一定的炎性细胞浸润.尽管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鉴于其相对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应与湿疹或其他环状红斑相鉴别.

    作者:宋志强;翟志芳;杨希川;钟华;程良金;尹锐;罗娜;郝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寄生虫妄想症1例

    病历摘要患者男,65岁.因左面部丘疹、瘙痒、虫爬感10年,加重伴溃疡、疼痛20 d于2016年1月14日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侧面部出现丘疹,瘙痒明显,自述剧烈搔抓后可以在局部皮损处挑出“白色活虫”.每次瘙痒发作时间不等,捉出“虫子”后症状减轻,反复发作,伴有左侧面部有虫爬、虫咬感,夜间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睡眠.病程中反复搔抓左侧面部,局部粗糙、肥厚及苔藓样变.20 d前,患者感左面部瘙痒明显加重,自行用镊子挑破瘙痒处,自诉挑出大量“白色条状物”,可蠕动.挑出“虫子”后症状减轻,反复用镊子挑破左侧面部,局部出现糜烂、溃疡及脓性分泌物,伴明显疼痛,来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对“虫体”详细描述,并向医生展示面部皮屑,以证实寄生虫存在.患者自诉面部皮损是反复“捉虫”而自残所致.既往体健,10年前退休后性格变得内向、孤独,不与他人交往.否认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血管疾病及肿瘤等病史,无滥用药物史,无吸毒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刘林莉;张正中;牟韵竹;熊芬;杨浩;杨萍;刘一平;陈星;眭维耻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副肿瘤性天疱疮并发盆腔内Castleman病

    报告1例副肿瘤天疱疮并发儿童型Castleman病.患者男,15岁.黏膜糜烂5个月余,全身红斑、水疱伴发热4个月.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泛发红斑、斑丘疹,大小不一的厚壁水疱,不易破溃,尼氏征阴性.黏膜糜烂、溃疡,表面附着脓性分泌物.皮损组织病理及间接免疫荧光支持副肿瘤性天疱疮诊断,盆腔CT提示左侧髂外动脉、闭孔旁单发结节和肿物,切除肿物经组织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术后15d患者死于感染性休克.

    作者:孔倩;曾雪;崔炳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泛发性硬化性苔藓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女,66岁.因右侧胸部丘疹伴瘙痒18年、扩展至全身10年,于2015年1月1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8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胸部出现米粒大的红色丘疹,伴剧烈瘙痒,皮损消退后原部位出现白斑,局部略硬,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诊断为“白癜风”,予以口服及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无明显效果,皮损范围逐渐扩大,瘙痒无缓解,白斑部位出现萎缩.10年前上述皮损逐渐累及腰背部、腹部、腹股沟区及四肢,瘙痒仍明显,未再规律诊治,皮损不断扩大.1年前曾就诊于我科门诊,考虑患者为“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建议住院治疗,患者拒绝住院,予口服及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皮损未再扩大,但仍伴有瘙痒,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后瘙痒可缓解.患者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控制可,否认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病史.

    作者:王佳薇;梁丽;汪京峡;扈容英;王立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疣状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0岁.面颈部、胸背部、双上肢及手背斑块伴瘙痒4年余.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鼻翼出现红色斑丘疹伴瘙痒,当时未诊治.随后斑丘疹逐渐增多,波及到面部、胸背部、双上肢及手背,出现双手活动明显受限并伴有疼痛、毛发变稀疏及左眼视物模糊等,曾在西宁多家医院就诊,具体不详,治疗无效果,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5年5月10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作者:曹发龙;张梦岚;周世英;罗俊铭;乔华琴;刘雪山;李俊捧;王森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胸部小汗腺汗孔瘤1例

    患者男,63岁.因胸部淡红色丘疹8年余于2015年9月22日来我院就诊.8年前患者发现胸部出现一米粒大淡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增大,周围出现毛细血管增生、扩张.近2周患者自觉患处瘙痒,因搔抓皮损,其表面偶有糜烂、出血.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患者.

    作者:夏登梅;熊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腋窝阴虱1例

    患者女,57岁.双侧腋下瘙痒2个月.2个月前患者双侧腋下斑丘疹,瘙痒,曾诊断“毛囊炎”、“湿疹”,外用莫匹罗星(百多邦)、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皮炎平)治疗,无明显效果.既往史:半年前患阴虱,已治愈.体格检查:一般状况好,心肺正常.皮肤科检查:双侧腋毛有针头大灰色颗粒粘着,周围皮肤见明显抓痕及血痂(图1).使用头皮毛囊毛发分析仪(北京祥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在150倍放大镜下见腋毛上有活动的耻阴虱虫体及虫卵(图2).阴部皮肤未见皮疹,阴毛未见虫体及虫卵.其余部位皮肤也未见异常.

    作者:严道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Ramsay-Hunt综合征3例

    例1.女,89岁.因右耳郭、颈部、胸部和肩背部红斑、成簇水疱伴疼痛7d,面瘫2d,于2014年11月9日到河南石油勘探局双河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7d前不明原因出现右耳部红斑,成簇水疱,伴灼痛,曾在中医诊所就诊,外用黄色粉末与水调配涂擦(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无好转.2d前出现右侧面部瘫痪,说话饮食困难,上眼睑下垂.患病以来,睡眠差,饮食可,二便正常.既往患高血压20余年,冠心病13年余,控制可.无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作者:刘阿丽;朱世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皮肤肿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是生长激素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所必需的一种调控因子,在细胞分化、增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IGF家族由2种多肽(IGF-1、IGF-2)、2类对应受体(IGF-1R、IGF-2R)、6种结合蛋白(IGFBPs)及与其相对应的蛋白酶所组成.目前研究表明IGF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该文就IGF与皮肤肿瘤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余立冬;沈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面颈部皮瘘

    面颈部皮瘘临床较常见,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常被误诊.由于瘘管窦道长期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及身心健康.因此明确诊断和正确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减少该类疾病的误诊误治,该文对明确诊断的一些面颈部皮瘘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从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作一总结.

    作者:沈芳;谢韶琼;刘业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

    患者男,46岁.主诉:左上臂红色斑块20年.现病史:患者20年前左上臂出现黄豆大红色丘疹,逐渐增大成斑块,病程中患者无明显不适.自行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于2015年5月来我科就诊.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家族史:家族中无家族遗传病史,无类似疾病患者.皮肤科检查:左上臂伸侧一直径约2 cm红色斑块,界限清楚,表面粗糙呈颗粒状,可见色素沉着(图1),未见明显出血及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不规则增生,棘层肥厚,其内可见分散的界限清楚的肿瘤细胞团块(图2A),细胞形态、大小一致,呈立方形或卵圆形,部分区域可见导管形成和胞质内空腔(图2B).未见细胞异形及有丝分裂象.诊断:单纯性汗腺棘皮瘤.

    作者:巴伟;杨怡;周勇;李承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O-Z皮瓣修复颞部和额部基底细胞癌切除术后缺损1例

    基底细胞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位于面部的基底细胞癌手术切除后对面容损害较大,而位于颞部和额部的基底细胞癌手术切除后,因皮肤张力大及面神经颞支走行,而使修复更加困难.我科治疗1例颞部和额部基底细胞癌的青年男性患者,手术切除后,术中经快速组织病理检查,确定肿瘤切除干净,采用O-Z皮瓣修复缺损,术后未出现面神经损伤,同时达到美容修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聂晶晶;郑春梅;王芳;赵自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粟丘疹样汗管瘤

    患者男,28岁.主诉:双侧下眼睑白色丘疹5年.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下眼睑出现针头大白色丘疹,逐渐增多并累及右侧下眼睑,偶有轻度瘙痒.为明确诊断,患者于2015年11月12日来我科就诊.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无局部外伤史或用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双侧下眼睑可见群集性直径2~5 mm的淡红色圆形或卵圆形丘疹,丘疹上可见单个或多个针尖至粟粒大白色发亮丘疹,直径1~3 mm,表面光滑坚实,并沿下眼睑呈线状排列(图1A、B);身体其他部位皮肤未见类似皮损.皮肤镜检查:左侧下眼睑皮损在淡红色丘疹基础上可见白色无结构均质性物质,其周边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及淡褐色色素沉着(图2A、B).

    作者:殷董;杨励;王星武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