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对狼疮鼠骨髓幼红细胞巨噬细胞连接蛋白(EMP)的影响.方法:将狼疮鼠组(24只)分4组,分别腹腔注射不同浓度LPS(0、2、4及8 mg/kg);正常对照组(24只)分组和LPS处理方法同狼疮鼠组.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骨髓EMP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骨髓中EMP阳性细胞.结果:①相同剂量LPS狼疮鼠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比较:狼疮鼠组EMP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增高;②不同剂量LPS狼疮鼠组间比较:8 mg/kg LPS狼疮鼠组EMP mRNA表达高于2 mg/kg和0 mg/kg LPS狼疮鼠组;4 mg/kg和2 mg/kg LPS狼疮鼠组EMP表达较0 mg/kg LPS狼疮鼠组显著性增高;③不同剂量LPS正常对照组间比较:8 mg/kg LPS组EMP mRNA表达显著高于0 mg/kg LPS组;④免疫组化示EMP在狼疮鼠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均有表达,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均被染色,以细胞质及细胞膜染色明显,随着LPS浓度增高,狼疮鼠组及正常对照组EMP阳性细胞更加密集.结论:EMP可能参与SLE发病,并与狼疮活动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王继辉;凡慧;梁康礼;范萍;胡小倩;陈金中;程喜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总结扁平苔藓(LP)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分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78例L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8例LP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6.7±17.1)岁,男女比例1.0:1.3,50~59岁发病率高(37.1%).其中慢性局限性LP(48.3%)常见,其次为线状LP(16.3%)、急性泛发性LP(5.6%)、光线性LP(5.1%)、大疱性LP(5.1%)、环状LP(4.5%)、色素性LP(3.4%)、口腔LP(2.8%)、毛囊性LP(2.8%)、肥厚性LP(2.2%)、LP-红斑狼疮重叠综合征(2.2%)、类天疱疮样LP(¨%)及掌跖LP(0.6%).38例(21.3%)伴口腔受累.所有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为32.6%,其中LP-红斑狼疮重叠综合征阳性率高.雷公藤多苷治疗对皮肤型LP有效.结论:LP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慢性局限性LP是常见亚型.LP-红斑狼疮重叠综合征患者ANA阳性率高,其他亚型与ANA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婧;李艳阳;张欣;李铁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在1-氯-2,4-二硝基苯(DNCB)致敏诱导皮炎小鼠中的表达,并评价TSLP在小鼠皮炎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1 1周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致敏组先后接受含1.0%和0.1%DNCB的橄榄油丙酮(4:1)溶液反复刺激背部皮肤,对照组接受基质溶液(橄榄油:丙酮=4:1)涂抹背部皮肤.实验期间观察小鼠皮炎症状,监测小鼠挠痒次数和皮炎症状评分,观察皮肤组织病理改变.21d后检测2组血浆总IgE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法检测皮肤、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TSLP mRNA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分析TSL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2组小鼠的抓挠次数和皮炎症状评分分别在致敏第8天和第6天后出现差异(P<0.05);致敏组小鼠血浆总IgE水平[(132.61±14.89) μg/L]较对照组[(109.13±2.51) μg/L]显著升高(t=4.92,P<0.05).与对照组(1)相比,致敏组皮肤(1.83)、脾脏(1.06)和肾脏(1.10)组织中TSLP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而肝脏(0.90)组织TSLP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Western-blot结果示TSLP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均无差异.结论:TSLP在DNCB致敏诱导皮炎小鼠的皮肤、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表达均无明显差异,其在小鼠皮炎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莫俊銮;梁雄顺;刘施敏;龚春梅;徐远飞;周继昌;杨慧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并发褥疮患者69例,将其随机分为PRP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PRP治疗组采用PRP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2组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严格控制血压及血脂,同时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及抗感染等一般治疗.观察2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比较愈合时间及有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2周随访.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史、住院时间及褥疮等基本情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RP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和褥疮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PRP治疗组有效率为82.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RP对治疗老年糖尿病并发褥疮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治疗周期短及治愈快,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慕生枝;王国栋;范荣辉;高文杰;徐子寒;孙要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乏脂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好发于老年患者胫前.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丘疹、脱屑甚至皲裂,可伴有抓痕及血痂等,皮肤裂纹处红色明显,类似“碎瓷”[1].本病主要因皮肤水分脱失,皮脂分泌减少及干燥引起.本研究应用多磺酸粘多糖治疗乏脂性湿疹,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皮肤科2016年6月-2017年5月乏脂性湿疹患者2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6例,其中男55例,女51例,年龄21~76岁,中位数55岁,病程0.5 ~60个月,平均(6.5±16.9)个月;对照组104例,男54例,女50例,年龄20~78岁,中位数52.5岁,病程2~54个月,平均(7.8±16.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陶玥;李志瑜;包军;任发亮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痤疮是累及毛囊和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如头部、面部、颈部、胸部及背部等.本病病因复杂,易反复,严重时可影响患者面部美容和心理健康.目前本病治疗方法较多,但均不够理想,为进一步探寻有效疗法,本文采用丹参酮联合夫西地酸治疗面部炎性痤疮,临床疗效满意,且患者满意度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卢珍玲;姜晓勇;王德辉;王合;刘晓坤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报告1例以掌跖角皮症为首发表现的银屑病.患者男,19岁.手足红斑伴鳞屑40 d,加重10d.皮肤科检查:头皮、口周、肛周、阴囊、腋下、背部及手足大片浸润性斑片,其上见成层鳞屑,Auspitz征阳性,部分鳞屑呈蛎壳样,掌跖部皮损融合成片,呈疣状增生,指、趾甲浑浊增厚.手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颗粒层消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诊断:银屑病.治疗:予口服阿维A,治疗20 d后皮损基本消退.
作者:王海燕;陈晴燕;李铁男;王丽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39岁.因左眼外下方皮损1年余,于2016年1月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1年余前发现左眼外下方一米粒大紫红色结节,未予特殊重视及诊治,后皮损逐渐增大,自觉无痛痒.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左眼外下方一直径约0.5 cm界限较清楚的暗紫红色结节,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图1A),质中,触之有弹性,周围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初步诊断:黏液样囊肿.
作者:吴洁;曾德华;陈胜平;陈向齐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光泽苔藓(LN)是一种慢性丘疹性鳞屑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本病家族发病少见,我科诊治2例兄弟同患LN,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21岁.胸、背部丘疹11个月余,无自觉症状,于2017年7月1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胸部出现孤立的针尖至米粒大丘疹,表面光滑,渐增多延及腹部、背部、四肢及阴茎等.既往史及个人史均无特殊.家族史:其兄有类似皮损.
作者:李玲;李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DLBCL)(其他型).患者男,53岁.因全身间断性、疼痛性无瘙痒的红斑、丘疹及结节2年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大量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20、CD79a、CD10、B细胞淋巴瘤(Bcl)-6、C-myc及增殖核抗原(Ki-67)均为阳性.基因检测:C-myc基因断裂,未检测到IGH/Bcl-2融合基因及Bcl-6易位遗传学异常.诊断:PCDLBCL(其他型).
作者:陈雪;闵仲生;薛燕宁;吴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报告1例单侧痣样黑棘皮病.患者女,20岁.左侧腰背部褐黑色斑块5年.皮肤科检查:左侧腰部沿腹中线至腰背部可见多个褐黑色疣状增生性斑块,呈带状分布,表面呈天鹅绒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及乳头瘤样增生,真皮乳头呈指状向上突起,乳头间棘层增厚,血管周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单侧痣样黑棘皮病.
作者:张陈洪;胡勇;王跃萍;唐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扁平苔藓样角化病(LPLK)为暗褐色丘疹或小斑块,本病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易造成误诊,现将我科诊治2例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1.患者女,82岁.因左额部暗褐色斑块1个月余,于2016年3月2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额部出现一暗褐色斑块,略突出体表,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斑块逐渐生长至蚕豆大,表面有少许结痂,无痛痒.
作者:丁玮涔;柳曦光;马国章;尚凡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报告1例SAPHO综合征急性发作.患者女,28岁.全身泛发脓疱及右侧锁骨剧痛1周.皮肤科检查:病变以手足为主,脓疱形成,部分皮损表面覆有鳞屑,双颊有痤疮表现;右胸锁关节处可触及肿块.全身骨显像示双侧胸锁关节放射性摄取稍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内水疱,真皮乳头状增生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诊断:SAPHO综合征.予口服柳氮磺吡啶和白芍总苷治疗后,病情控制,目前仍在随访中.
作者:范晓晶;孙睿;袁定芬;邓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5岁.因胸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5年,于2014年7月6日至我院就诊.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胸部出现手掌大毛细血管扩张性淡红色斑疹,皮损在热水浴、饮酒及搔抓后可突发肿胀,局部皮损颜色变红,偶有瘙痒,无疼痛等自觉症状,未予诊治.此后皮损面积逐渐增大.患者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系统性疾病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张颖;阎衡;黎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 病历摘要患儿女,14岁.因左半肢体起红疹伴瘙痒2个月,于2016年1月1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儿自述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侧大腿出现数枚米粒至黄豆大红疹,伴瘙痒.患儿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湿疹,予口服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及地塞米松,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7d,皮损无明显好转,且逐渐增多,不久左小腿及左上肢出现类似皮损.病程中患儿诉皮损瘙痒不适,以夜间为甚,无发热、头痛、关节痛、乏力、声嘶、吞咽困难、光敏感、口腔溃疡、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其他特殊不适.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宋应华;王向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报告1例慢性苔藓样角化病.患者女,20岁.面部、躯干及四肢紫红色丘疹和斑块约20年.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及四肢可见紫红色丘疹和斑块,皮损相互融合呈网状及线状,部分为毛囊性丘疹,皮损表面覆少量灰白色鳞屑,伴轻度瘙痒.Auspitz征阴性.未见口腔溃疡、眼损害及甲损害等.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不规则肥厚,基底层色素增加,灶状基底层变性,可见胶样小体;真皮浅层可见由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诊断:慢性苔藓样角化病.予口服阿维A治疗6个月后皮损变平.
作者:刘薇;刘佳玮;钱玥彤;方凯;马东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患者女,38岁.左外耳道红斑、水疱伴疼痛6d,口角歪斜5d,于2016年12月6日来我科就诊.患者6d前左外耳道出现红斑,其上散在水疱,伴针扎样疼痛,5d前出现左眼闭合困难,口角歪斜,微笑及鼓腮时口角歪斜加重,含水困难,左外耳道及耳郭水疱增多,上颚左侧散在红斑.患者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左外耳道及耳郭局限性散在红斑和糜烂面,境界清楚,其上一水疱,约0.2 cm×0.3 cm,表面见少量黄痂(图1A);口腔上颚左侧散在红斑,境界较清楚;口角歪斜,微笑时更明显(图1B、C),并有鼓腮漏气现象.
作者:张晓;薛小文;廖文俊;王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患者男,54岁.因颈部多发无痛性肿块2个月余,于2015年9月来我院诊治.患者既往体健,吸烟史30余年,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两侧颈部多发增大淋巴结融合,颈部下缘至胸部上缘一约6 cm×5 cm皮损,呈铠甲样,微突起,表面凹凸不平,颜色较正常肤色深,边界不清(图1A),触之僵硬,韧性,活动度差,无压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均无突变.CT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软组织密度影,肺癌可能性大,伴双肺门、纵隔及颈部多发淋巴结增大,考虑转移.
作者:来雷;曹军;王英杰;沈秋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该文总结了2014-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皮肤病学领域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受理及资助情况,分析了该领域申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申报该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作者:靳慧;黄昕;王大朋;秦立强;张作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黑素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外伤与黑素瘤发病之间是否直接相关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外伤后黑素瘤被频繁报道,在流行病学上,外伤事件已被证实增加外伤部位黑素瘤患病风险;对于外伤在黑素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亦有一定研究和探讨.该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外伤与黑素瘤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含;周婧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旅游及移民的增加,国际间人员交往和经济贸易快速增长,许多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流行的危险性急剧增加,极大威胁着公众健康,一旦误诊和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人群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增加.该文通过对几种致死率高、公共卫生危害性大且伴随皮肤表现或以典型皮肤表现为特征的全球流行性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卢培林;熊霞;邓永琼;刘杰雄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患者男,48岁.主诉:阴囊左侧一外生性丘疹1年余.现病史:患者于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在阴囊左侧部位出现一外生性孤立丘疹,带蒂,丘疹逐渐增大,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患者既往体健,无乙型肝炎、糖尿病及结缔组织病史,无外伤、吸毒、手术及特殊用药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非婚性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阴囊左侧一1.0 cm× 1.0 cm肤色桑葚样孤立性丘疹,带蒂,表面潮湿(图1),无糜烂及溃疡.
作者:刘炜钰;田歆;张丽丹;李润祥;林玲;罗权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