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Brodalumab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Medline及Embase,纳入Brodalumab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单独使用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RCT,包括4076例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Meta分析示治疗12周时,Brodalumab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odalumab组皮下注射140 mg或210 mg连续治疗12周后,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积分下降达75%(PASI 75)、PASI 90、PASI 100和疾病严重度静态测量级别达sPGA 0或1的例数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odalumab组治疗后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鼻咽炎.结论:皮下注射Brodalumab 140 mg(2周1次)或210 mg(2周1次)连续12周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有效,但需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仍需要更多RCT证实剂量与疗效及安全性的关系.
作者:袁涛;任文静;段亚菊;张沙沙;胡华;付丹丹;宋向凤;田中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转录因子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将52例斑秃患者分为活动期组18例,稳定期组34例;局限型斑秃组41例,重型斑秃组11例.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2组PBMCs中FOXP3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PBMCs中FOXP3蛋白表达均值为1.33±0.66,斑秃患者活动期组为0.45±0.34,稳定期组为0.80±0.4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9,P<0.05);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斑秃活动期组低于稳定期组(P<0.05).重型斑秃组FOXP3蛋白表达均值为0.41±0.26,局限型斑秃组为0.75±0.4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7,P<0.05);且重型斑秃组和局限型斑秃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型斑秃组低于局限型斑秃组(P<0.05).斑秃患者PBMCs中FOXP3蛋白表达水平与斑秃病情的严重程度(SALT)呈负相关(r=-0.33,P<0.05).结论:斑秃患者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斑秃的细胞免疫失调有关.
作者:陈林;杨莹;隋佳佳;陈晓红;文国容;陈永艳;晏文;罗丽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RNAi)靶向抑制卷曲蛋白(Frizzled)受体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针对人Frizzled受体基因设计合成的3对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人KFB,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和western blot筛选出干扰人KFB Frizzled受体基因表达的佳siRNA,进而转染人KFB,并采用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Frizzled受体及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siRNA303具有佳的Frizzled受体mRNA和蛋白质抑制效率,Frizzled受体siRNA转染后,KFB的Frizzled受体、Wnt2、糖原合酶激酶(GSK) 3β和D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p-GSK3β蛋白表达下降,KFB生长受抑制程度增大,增殖减慢,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倍增时间明显延迟.结论:转染靶向Frizzled受体的siRNA可有效敲低该基因在KFB内的表达,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
作者:蔡玉梅;朱世泽;杨维群;潘明孟;王朝阳;吴文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建立寻常型天疱疮(PV)鼠模型,并比较溴吡斯的明与糖皮质激素对PV棘层松解的影响.方法:将55只Balb/c新生鼠分为4组.模型组(15只):皮下注射PV患者血清,建立PV鼠模型;溴吡斯的明组(15只)和甲泼尼龙组(15只)除注射患者血清外,分别注射溴吡斯的明和甲泼尼龙;对照组(10只)皮下注射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从临床表现、皮损组织病理和直接免疫荧光3方面评价溴吡斯的明与糖皮质激素对PV鼠模型棘层松解的影响.结果:模型组表现为棘层松解;溴吡斯的明组和甲泼尼龙组棘层松解程度均较模型组低(P<0.05);甲泼尼龙组棘层松解程度低于溴吡斯的明组(P<0.05);对照组小鼠皮肤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抗胆碱酯酶药及糖皮质激素均可减轻PV鼠模型的棘层松解程度,而抗胆碱酯酶药减轻棘层松解的作用低于糖皮质激素.
作者:刘伟军;周琼;王小兵;罗保香;张磊;吴忆 刊期: 2018年第08期
过敏性皮肤病是儿童皮肤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变态反应性疾病逐渐增多[1].吴英等[2]报告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与临床症状相关,与血清特异性IgE的符合率达80%~90%,是过敏反应的基础.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过敏原体内试验诊断方法[3],具有安全和易操作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婴幼儿.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荨麻疹及特应性皮炎(AD)患儿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寻找其可能的过敏原,为预防及治疗其疾病提供帮助,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瑶;徐海涛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1 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腹部妊娠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5-2016年来该院就诊的20例妊娠纹患者,采用波长1 565 nm ResurFx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每次治疗间隔6周,共3次.治疗后定期进行随访及照相,根据受试者治疗前、后瘢痕改善度及术后不良反应等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18例妊娠纹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有效率为90.0%.Antera3D(R)照相系统分析结果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妊娠纹凹陷体积、粗糙程度及平均凹陷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过程,术后平均疼痛评分为3~7分.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红斑、结痂及色素沉着,于2~14 d内消退,均未出现瘢痕及水泡.结论:1 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妊娠纹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莉;李凯;卫静宜;徐薇;高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传染性软疣(MC)是一种由传染性软疣病毒(MCV)引起的表皮传染性疾病.我科诊治1例融合成斑块的MC,临床罕见,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42岁.因胸部斑块2年,于2015年12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胸部发现粟米大丘疹,未予诊治,期间多次用指甲挤压、剥离,后皮损逐渐增大,无瘙痒及疼痛等不适,自行外用硝酸咪康唑软膏后皮损无缓解,渐融合成斑块,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非婚性接触史、局部外伤史及系统性疾病史,否认瘢痕体质.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剡建平;申华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1 病历摘要患儿男,3个月.因右侧躯干及肢体红斑及水疱2d,于2016年3月5日就诊于我科.出生后其母即发现患儿臀部至足跟线状波纹样深褐色斑,无疣状增生及水疱出现,未予诊治.2d前无明显诱因先于右下肢外侧出现红斑及水疱,1d内右侧腋窝、腰部及腹部也出现类似皮损.患儿系35周顺产,出生体重1.8 kg,人工喂养.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有寻常性银屑病病史10年,曾长期口服复方青黛胶囊,婚后曾不明原因流产2次,本次妊娠7月时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1∶4,HIV阴性,未予治疗.其父TPHA阳性,RPR及HIV均阴性,有非婚性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殷董;杨帆;杨励;张美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36岁.因右下肢呈带状分布的丘疹及斑块6年,于2016年3月2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胭窝处出现数个淡红色丘疹,未予诊治,随后皮损向上蔓延增多,呈带状分布的红色丘疹部分融合成斑块,偶感瘙痒,曾多次在外院行激光治疗,皮损好转,治疗1个月后皮损复发.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伤、手术、输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结核病等病史.否认过敏体质,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范霞;张禁;甄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36岁.因臀部褐色斑块2年余,伴瘙痒,于2017年3月22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臀部出现少量褐色斑块,伴轻度瘙痒,皮损逐渐增多.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诊断为慢性湿疹,予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皮损渐扩大并加重.既往史:脂肪肝2年.否认遗传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周晴;王子雄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报告1例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患者女,44岁.全身红斑、斑丘疹及溃疡半年,进行性加重3个月,伴痒痛感.皮肤科检查:胸部、背部及双小腿散在黄豆至蚕豆大红斑和结节,中等硬度,部分皮损破溃,中央出现脐凹伴溃疡,并可见白色角质样物质排出;外阴中度水肿,表面可见糜烂.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局部表皮缺失形成浅层溃疡,溃疡基底内可见大量胶原纤维,有外排现象,溃疡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组织;真皮浅层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为主,血管增生较明显,溃疡下方胶原破坏,排列不规则.Masson染色示变性的胶原纤维从表皮穿出.诊断: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作者:揭丽云;王清玉;祃丽娟;伍继军;庞晓文;李永荷;李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报告1例外阴浅表性血管黏液瘤.患者女,19岁.外阴肿块3年.皮肤科检查:左大阴唇外侧一有蒂肿块,质软,边界清,肿块内有多个大小不一的皮下囊肿.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部可见境界较清的肿瘤团块,肿瘤细胞核呈梭形,无明显血管腔结构,无明显异形性,间质黏液变性.阿辛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示血管内皮细胞及胶原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肿瘤细胞CD34阳性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弱阳性,肿瘤细胞Ⅷ因子(FⅧ)、S-100蛋白、p-CK、D2-40、肌动蛋白(actin)和结蛋白(desmin)均阴性.诊断:浅表性血管黏液瘤.予手术切除肿瘤.
作者:黄茂芳;谢阳;罗育武;田歆;万苗坚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报告1例儿童高脂蛋白血症Ⅱb.患儿女,10岁.双肘部及臀部出现丘疹10年.皮肤科检查:双肘部一黄豆大淡黄色丘疹,质韧;臀部中央骶尾处2粒蚕豆大淡红色丘疹,二者融合,有蒂,表面光滑.实验室检查示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值.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变薄,真皮内较多泡沫状组织细胞浸润,呈结节状或弥漫分布,血管周围稀疏淋巴浸润.诊断:高脂蛋白血症Ⅱb型.
作者:宋海玲;冯永芳;王洁;夏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报告1例透明细胞汗腺瘤.患者男,79岁.腹部皮损缓慢增大3年余,偶有瘙痒.皮肤科检查:腹部一直径3.5 cm暗红色近圆形结节,表面光滑,境界清楚,质地较硬,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一境界清楚的巨大单房囊腔,其外绕以纤维性假包膜,囊腔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囊内肿瘤细胞团块由双相上皮细胞组成,大部分细胞胞质透明,少部分细胞胞质嗜酸性,未见不典型性,可见导管样结构,管腔内有红染浆液性物质,未见顶浆分泌,其间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及红细胞外渗.免疫组化示上皮细胞细胞角蛋白(CK)表达强阳性,上皮细胞管腔面上皮膜抗原(EMA)及癌胚抗原(CEA)均阳性,管腔周围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S-100蛋白均阴性,增殖核抗原(Ki-67)阳性(<1%).大部分细胞胞质过碘酸希夫(PAS)染色阳性.诊断:透明细胞汗腺瘤.
作者:冉立伟;兰东;于思思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患者女,61岁.因头部红斑1年,结节半年于2015年1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出现片状红斑,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半年前皮损逐渐增大,并在红斑基础上出现2枚花生大结节,无自觉症状,近半年红斑增大,结节逐渐增大至板栗大,并伴少许疼痛,遂来我院就诊.患者精神、睡眠及饮食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增大,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头顶部可见大片状弥漫浸润性红斑,其上有2枚4cm×5cm结节(图1A),无溃疡、糜烂及渗出,压之稍痛.
作者:尹逊国;卢凤艳;骆外生;余妍欣;乔娜;刘博 刊期: 2018年第08期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皮肌炎常见的并发症,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结缔组织疾病并发ILD的机制和治疗是研究热点,高分辨率CT的应用、ILD相关血清学检查及免疫学标志物的发现为早期诊断ILD及判断预后提供了可靠证据.该文就皮肌炎并发ILD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谭晓智;阿霄;邓丹琪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少毛症是一组较少见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较强的疾病,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头皮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毛发稀疏甚至完全缺失.该病既可单独发病,也可以作为其他综合征的一项临床表型.根据遗传表型的不同,该病可分为单纯性遗传性少毛症、遗传性头皮单纯性少毛症、Marie Unna型遗传性少毛症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羊毛状发.该文针对单独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少毛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郑璐瑶;陈付英;李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患者男,83岁.主诉:右膝肿物3年.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膝出现一米粒大丘疹,无自觉症状.3年来皮损逐渐增大变黑,无破溃和出血史.为明确诊断,遂于2015年8月来我科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否认发病前患处有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均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右膝伸侧一半球形蓝黑色结节,直径约1.0 cm,色素不均,表面光滑无破溃(图1),质地中等,无压痛.
作者:刘琬;杨敏;常建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6例AIDS相关型卡波西肉瘤累及内脏患者的临床及内脏损害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5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6例卡波西肉瘤患者,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受累皮肤和内脏、组织病理、免疫病理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高效抗病毒治疗,实验室检查示CD4细胞中位数31个/μL,受累器官≥3个;其中皮肤损害5例,双肺或单侧肺受累5例,肝脏受累4例,甲状腺受累2例以及淋巴结受累1例,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受累1例.结论:AIDS相关型卡波西肉瘤可以累及任何器官,及早行全身各系统的辅助检查尤为重要,特别是穿刺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作者:赵兴云;魏春波;袁柳凤;赵红心;陈佳敏;伦文辉;刘彦春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报告1例滑车上动脉带蒂额部皮瓣联合多种皮瓣修复面中部巨大基底细胞癌术后缺损.患者女,35岁.面部肿物及斑块5年余.皮肤科检查:鼻部,右侧上、下眼睑及内眦可见大片境界较清淡黑色斑块,边缘呈堤状及串珠样隆起,皮损中央可见萎缩性瘢痕、黑色丘疹及斑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变薄,真皮中瘤体由基底样细胞组成,核大,胞质少,染色嗜碱,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团块与周围基质间有收缩间隙,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基底细胞癌.治疗:予手术切除后,行带蒂额部皮瓣联合多种皮瓣修复缺损,美容效果满意.
作者:张良;陈娜;肖婧;陈柳青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患者男,61岁.主诉:左鼻翼黑色结节15余年,近1个月皮损明显增大.现病史:患者15余年前发现左侧鼻翼部一黑色斑片,不伴痛痒,未曾就诊,近1个月皮损明显增大,偶有痒感,于2016年8月来我科就诊.皮肤科检查:左侧鼻翼一0.6 cm×0.6 cm灰黑色结节,质硬,周边色素加深,皮损中央可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图1).皮肤镜检查:皮肤镜下可见典型的树枝状血管,短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周边放射状的血管,大的卵圆形灰色巢,多发的蓝灰色小球,周边色素加深,可见枫叶样区域、轮辐状色素沉着区以及同心环状结构(图2).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细胞团块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肿瘤细胞为基底样细胞,嗜碱性,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基本一致,细胞核大,胞质相对少,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与周围组织之间有明显裂隙,真皮内可见色素颗粒沉积(图3).
作者:吴晓晖;高菲;徐陶陶;辛琳琳 刊期: 201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