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2-27432618
  • 国内刊号:28
  • 影响因子:
  • 创刊:201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1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3年3期文献
  • 针刺治疗阵发性耳鸣一例

    患者女,45岁。主因阵发性双侧耳鸣1年余,于2009年7月15日就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刻诊:患者神清,精神可,阵发性双侧耳鸣,伴随颈项部酸痛,上臂麻木,时有头晕、头痛,失眠、焦虑、烦躁。查体:颈椎正侧位X线: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C3~4、C6~7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水平韧带出现钙化。西医诊断:颈性耳鸣。治则:补益脑髓,开窍通络。中医诊断:耳鸣,脑髓失养证。针刺选穴:印堂、上星、百会、风池、完骨、天柱、翳风、听宫、听会、耳门、支沟和中渚,颈部华佗夹脊。患者取俯伏坐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华佗牌无菌0.30mm×40mm毫针行针刺。印堂向下平刺1.0~1.5寸,行捻转提插泻法30s;针刺上星、百会时,针与皮肤呈45°沿正中线向后斜刺0.3~0.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min;风池向外耳道方向斜刺1.0~1.5寸,施捻转补法1min;完骨、天柱进针1.0寸,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min;翳风张口取穴,斜刺向耳前方向,进针1.0~1.5寸,施捻转补法1min;听宫张口取穴,直刺0.8~1.2寸,施捻转补法1min,令耳内重胀感;耳门、听会微张口取穴,直刺0.5~1.0寸,施捻转补法1min;支沟直刺0.8寸,均施捻转泻法1min,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1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过程:治疗第7天,患者神清,精神可,阵发性双侧耳鸣减轻,颈项部酸痛减轻,上臂麻木,时有头晕,偶有头痛,偶有失眠、烦躁。第14天,患者神清,精神可,阵发性双侧耳鸣减轻,颈项部酸痛明显减轻,上臂麻木减轻,时有头晕,无头痛,偶有失眠。治疗第21天,患者神清,精神可,阵发性双侧耳鸣明显减轻,颈项部酸痛明显减轻,上臂麻木明显减轻,偶有头晕,头痛、失眠、烦躁等症基本消失。第28天,患者神清,精神可,阵发性双侧耳鸣基本消失,听力基本恢复正常,颈项部酸痛基本消失,颈部活动自如,上臂麻木基本消失,无头晕,头痛、失眠、烦躁等症。治疗结束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丁淑强;侯振坤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复视一例

    复视是由于眼周肌肉运动不协调导致,发病机制为支配双眼运动的动眼、滑车、外展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功能障碍。临床常见于感冒、外伤、脑外伤、颅内肿瘤、糖尿病、脑梗死、颅内感染等疾病的患者。针刺治疗复视效果较好,现介绍针灸脑梗死后复视病1例。

    作者:李银虹;王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大舞蹈病一例

    患者男,65岁。主因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7年余,加重半年,于2010年11月13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肢体扭动,遂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为大舞蹈病。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其外婆及两个兄弟均确诊为此病)。服用丁酰苯类药物和吩噻嗪类药物治疗,症状并未见明显改善。2010年5月患者因四肢肢体及头颈、躯干部均出现扭动症状,于天津环湖医院就诊,颅脑CT示脑萎缩,心电图、血流变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同前,神经外科医师告知患者目前已无药物可改善症状。2010年11月前后因舞蹈样动作幅度加大,生活不能自理并出现进食困难等症状,求治于本院门诊。刻诊:神清,精神尚可,面部表情无明显异常,颈部、躯干扭动,四肢持续不自主大幅度舞动,左侧肩部、肘腕及手指不停地抽动,左腿走路拖地较右侧明显,入睡后发作停止,夜寐安,吞咽障碍,不能进食质地较硬的食物;二便调,舌淡紫,苔微黄,脉弦缓,记忆力相对较好。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大舞蹈病。中医诊断:颤证,髓海不足证。治疗原则:镇静安神,益精填髓,平肝熄风,疏通经络。针刺取穴:百会、上星、印堂、双侧头维、风池、翳风、合谷、外关、中渚、足三里、阴陵泉、丰隆、悬钟、太溪、承山、太冲。操作:头皮针采用平刺法,余穴均采用直刺法,诸穴均浅刺,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个穴位各操作1 min,留针30 min,因患者自身原因,治疗仅能隔日1次。治疗过程:患者经治5d后舞蹈样动作减轻、行走不稳症状好转;治疗7 d后不能久坐症状好转;14 d后饮食、行走症状好转。治疗结果:1个月后,患者的舞蹈样动作基本得到控制,两腿行走较好,进食亦较前增快,已能生活自理。随访1年后,患者诸症均控制较好。

    作者:申鹏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验案二例

    病例1患者男,75岁,印度尼西亚人。主因右上肢麻木伴语言不利3个月,于2010年5月12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上肢麻木伴语言含混,当时无头痛头晕、胸闷憋气、二便失禁等症,经休息后未缓解,遂就诊于新加坡医院,查颅脑CT示脑梗死,予保守治疗,经治病情加重。为进一步系统诊治收入本院针灸科病房,刻诊:患者缓慢步行入病房,神志清楚,精神好,呼吸平稳,语言不利,记忆力减退,右上肢活动不利,右上肢可对抗阻力,但较正常差,腕指活动可。纳食好,睡眠正常,二便自控、大便干,数日一行。舌淡暗,苔薄白,脉结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糖尿病病史17年、房颤病史17年,否认既往脑梗死、脑出血病史、否认其他既往病史,否认外伤史,1999年行冠脉搭桥术。查体: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胸部正中及左侧上下肢均可见手术后瘢痕。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咽部正常,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动脉搏动对称,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见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叩清音,呼吸音清,全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音有力,心率72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未见胃形、肠形蠕动波。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畸形,双下肢不肿。2010年2月15日于新加坡医院查颅脑CT示左侧顶叶、基底节梗死灶。西医诊断:脑梗死,高血压病三期,糖尿病,冠心病,房颤;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

    作者:满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56岁。主因四肢无力2个月,于2012年10月18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就诊。患者曾于2个月前腹泻3 d,继而出现四肢对称性无力,遂于2012年8月18日到天津市环湖医院就诊。予西药鼠神经生长因子、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维生素B1(具体用法用量不详)等,发病2周后出现四肢由远端及近端的肌肉萎缩,余症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到本院就诊。现症:患者全身无力,手足麻木,四肢肌肉萎缩,腰部无力、疼痛,口干,舌肌萎缩,二便尚可,舌红,苔薄黄,脉沉细。查体:肌腱反射减弱;浅感觉低下;上肢肌力3级,下肢肌力2级;脑脊液检查表现为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提示:脱髓鞘改变,轴索受损波幅明显减低;西医诊断: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诊断:痿证;证型:湿热浸淫。治疗原则:醒脑开窍,通利经脉,补益肝肾。针灸取穴:醒脑开窍针刺治疗(1次/d),华佗夹脊刺(1次/d),经筋排刺(1次/d),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华佗夹脊、足太阴经、手足阳明经排刺。操作:内关,捻转提插泻法1 min;极泉、尺泽和委中,提插泻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三阴交,提插补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和天柱,捻转补法;手足阳明经排刺;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常规操作,留针30 min,1次/d(前后取穴为隔天操作1次)。中药治疗:生黄芪60 g,当归10 g,赤芍10 g,红花10 g,川芎10 g,全蝎6 g,蜈蚣2条,鸡血藤30 g,威灵仙10 g,续断10 g,白芍10 g,槲寄生10 g,肉苁蓉30 g,茯苓10 g,杜仲10 g,狗脊10 g,生地黄30 g,水煎服,2次/d。依上法治疗1个月,自觉下肢渐有力量,双手握力增加,可在扶住支撑物后,自行站立5 min;3个月后,双上肢和双下肢力量明显增强,能够在搀扶下缓慢行走,可以生活自理。

    作者:王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针刺及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共济失调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共济失调是脑血管病尤其是小脑、脑干病变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共济失调患者主要表现为运动不协调,日常生活无法自理,致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归纳近年针刺及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共济失调临床治疗方法,包括头项针刺法、头体结合针刺法、针刺结合电针等各种针刺疗法以及卒中后共济失调的平衡训练、Frenkel训练、平衡仪生物反馈训练等康复疗法,对比发现,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指出针刺及康复治疗本病在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作者:孟丽娜;张春红;张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炎症反应机制研究进展

    超过40%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死亡或长期遗留中重度残疾,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是导致这一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当患者发生中风后,无论是急性感染或无菌性炎症反应均能导致缺血性中风患者高致死率、高致残率。这类具有致命性的炎症级联反应受到关注,急性期抗炎治疗成为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认识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及药物、针刺、物理治疗等各类抗炎措施的作用,可有效减少发病过程中炎性损伤,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作者:尤晓欣;顾悦华;裴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就近五年来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临床研究报道进行综述,包括单纯针刺、穴位注射等单一疗法,针药并用、电针配合耳穴等综合疗法,主要从临床治疗方面阐述针灸治疗本病的确切疗效,提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广阔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并提出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作者:胡书香;卢轩;陈泽林;郭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美国发现将骨髓干细胞转成脑细胞的抗体

    据美国科学促进会网站近日报道,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科学家已经找到一种可将骨髓干细胞直接转变成脑细胞的方法。此项研究结果展现了抗体作为细胞功能的通用操作器的潜力。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状动脉疾病风险

    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反映出总体粥样硬化负荷,可能预测冠状动脉疾病事件。为此法国巴黎大学Bichat-Claude Bernard医院神经与卒中中心的Gaia Sirimarco博士等进行一项研究,研究结果于2013年1月10日Stroke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事件一个独立预测因素,无论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或部位如何,都对冠状动脉疾病风险有增加效应。

    作者:geniusgodyu Stroke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大脑可根据搜索目标改变功能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013年4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掉在浴室地面上的隐形眼镜、后院正在仓皇逃跑的仓鼠、掉落在砾石堆里的汽车钥匙:我们如何才能像大海捞针一样找到这些不易寻找的东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已发现,当我们正忙着搜索目标时,大脑里不同视觉和非视觉区域会被调动起来以追踪一个人、动物或者是其他东西。

    作者:中国科技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国·天津第十二届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征文

    为弘扬针灸学术,进一步发挥针灸在人类卫生保健体系的作用,促进针灸事业的发展,扩大针灸的国际影响,加强世界各国针灸学术的交流与合作,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作为大会主席的“2013中国·天津第十二届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9月初在天津市召开。本次针灸学术交流会将邀请世界各国从事针灸临床应用、基础研究、针灸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就针灸在人类卫生保健体系中的作用、针灸技法及其应用、针灸学术发展战略等进行深入研讨,并演示石学敏院士等国内外著名专家独特的针刺手法。特向国内外广大针灸工作者及相关人士征集论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作者:大会组委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3年征稿订阅启事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出审字[2011]814号文件)批准出版(CN11-9326/R;ISSN2095-3240)。本刊为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为双月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国内第一本针灸专业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广告刊登细则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稿约

    一、刊物性质《中华针灸电子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针灸专业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是载体形式上与纸质媒体相互补的多媒体光盘(CD-ROM)。本刊以电子出版物特有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很强。本刊集业内多位知名专家为编委,以针灸医师、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为读者对象。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标准化研究所成立

    为进一步加强针灸标准化研究工作,提高针灸标准化工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天津中医药大学在针灸标准化研究领域的辐射影响力,推动针灸标准化事业创新发展,为新时期针灸标准化建设搭建支撑平台,经研究决定,成立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标准化研究所。

    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通络理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通络理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所属医院收治的1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通过中央随机法分为通络理筋组、通络组、推拿组,其中通络理筋组45例,通络组42例,推拿组45例,三组患者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48.0岁、52.5岁和53.0岁。通络理筋组采用针刺与推拿并用的治疗方法,通络组采用针刺方法治疗,推拿组采用推拿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三组的疼痛评分和中医症状改善有效率。多组间疼痛评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中医症状改善有效率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通络理筋组、通络组和推拿组治疗前组间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7,P>0.05)。治疗后3组疼痛评分分别为(5.15±0.88)、(5.19±1.46)、(5.90±1.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3,P<0.05);疼痛改善值分别为(5.98±1.87)、(5.85±1.52)、(4.97±1.3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0,P<0.05)。通络组与推拿组比较,治疗后疼痛评分、疼痛改善差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6,6.938;P<0.05);通络理筋组与推拿组比较,治疗后疼痛评分、疼痛改善差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4,4.435;P<0.05);而通络理筋组与通络组的治疗后疼痛评分、疼痛改善差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状改善方面,通络理筋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通络组为71.4%(30/42),推拿组为68.9%(31/45),通络理筋组与通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3,P<0.05);与推拿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5.625,P<0.05);而推拿组与通络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7,P>0.05)。各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出现。结论“通络理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丽丽;郭治波;杜宇征;张震宇;蔡斐;李琛;张坤;郑万鹏;陈国华;吕树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洋金花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纹状体组织多巴胺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单味药洋金花细粉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脑内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6-羟基多巴胺(6-OHDA)PD模型大鼠,以美多芭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为对照,PD模型大鼠连续给予洋金花高、中、低剂量治疗3周后,将各组大鼠处死,立即取出脑组织并在冰盘上迅速分离出纹状体组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SQ)检测DA含量。多组间DA含量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损毁侧纹状体DA含量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0);给药3周后,各治疗组损毁侧纹状体DA含量均较模型组有所增加,洋金花高、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3)。结论洋金花能增加PD模型大鼠纹状体DA的含量,补充黑质纹状体DA的不足,提高DA能神经元的活动,增强运动能力,从而改善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

    作者:金泽;王玉琳;候凤祥;姜珊珊;王春英;陈静;王琳晶;包大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作者:节选自《伤寒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由“实验针灸学”名称引发的思考

    通过广泛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学者对“实验针灸学”名称提出的异议,通过对“实验针灸学”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名称的比较,探讨了“实验针灸学”名称的确立。虽然其他几个概念与“实验针灸学”之间有相似之处,有关联,但都不能准确概括“实验针灸学”这一学科的特点,所以实验针灸学的命名是恰当的,能充分概括该学科自身特点,应该肯定和发扬,不宜改变。

    作者:牟明园;郭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国针灸标准化现状与展望

    我国针灸标准化工作规划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已获得快速有序发展。目前,共制订和修订中医药针灸国家标准27项,其中针灸国家标准占23项,由此极大推进了中医药针灸的国际标准化建设。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初步建立了中医药针灸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需要加强我国中医药针灸标准化的技术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等,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陈泽林;郭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蜂针实践录二则

    蜂针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有特效。蜂针取穴的理论来源于传统针灸,在临床上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往往有意外奇效。

    作者:姜明孝;阮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