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6岁。主因言语蹇涩1月余,于2013年5月5日初次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患者于2013年4月17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蹇涩,不能自主叙述出完整词语或句子,右侧肢体不遂,曾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查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右侧丘脑梗死灶,脑干缺血软化灶。后至所居住街道社区医院接受针灸治疗(具体情况不详)。经治疗患者仍不能自主表达词意,影响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恢复来本院寻求针灸治疗。刻诊:患者神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言语謇涩,语声低微,不能叙述完整词语及句子,右侧肢体可抬离床面15°,右口角歪斜,纳尚可,寐安,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患者于3年前罹患脑梗死,曾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系统治疗,后遗留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否认其他病史。中医诊断:舌瘖(中风后失音),痰瘀阻窍证;西医诊断: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治疗原则为醒神开窍、化瘀通络。采用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加减为主,配合语言训练。针刺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完骨、翳风、委中、廉泉、百会和四神聪,舌面、咽后壁及舌下金津、玉液点刺。患者仰卧位,用0.25 mm×40 mm 针灸针施术。操作:内关直刺1.0~1.5寸,行捻转提插泻法1 min,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5寸,行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两穴均用以醒神利窍;三阴交直刺进针1.0~1.5寸,行提插补法1 min,以滋补肝肾;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震颤徐入2.0~2.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 min,治以通关开窍;委中穴行提插泻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不予留针;百会、四神聪向后平刺1.0寸,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咽后壁、舌面用2.0寸毫针快速点刺舌面10余次,以微见细小出血为宜;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嘱患者张口卷舌,暴露舌底部,用三棱针点刺金津、玉液,以出血2 mL 为宜。1次/d,每次20 min,14 d 为1个疗程。另结合语言康复训练,采用 Schuell 刺激疗法对患者进行构音训练、口语及文字表达等练习,指导患者进行口型发声训练,由简单的拼音发声逐渐增加难度到短语或短句,每日自行练习3次,每次约20 min,通过反复言语刺激来进一步恢复患者言语表达的灵活性;要求患者每天与家人进行对话练习,内容可选择患者感兴趣的生活话题等,要求逐字发音清晰;并且每日坚持自行阅读期刊、报纸等。治疗过程:第1天即可发出“啊,嗯”等语气词。1周后,开始逐渐能口述简单的短句,肢体活动较入院时灵活;2周后可叙述长句,进行简单对话;右口角喎斜基本消失,可灵活完成吃饭、穿衣等日常活动,步行仍需搀扶;1个月后,可与人流利交流,面部神态逐显生动,可独立步行,生活基本自理。随访患者语言流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白玮婧;任雪松;张春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是指因各种原因所致脊髓损伤,使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或周围神经受损,出现以膀胱充盈、小便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由于患者长期需要导管排尿,不仅增加尿道感染的几率,而且使患者感到身心痛苦。笔者临床实习期间,通过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向向;赵凤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肾性脑病又称为尿毒症性脑病,即尿毒症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等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在临床之中并不少见,现将临床肾性脑病致躁狂状态一例报道如下。
作者:牟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常见的一种,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性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1]。临床运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 DPN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患者男,57岁。主因头晕伴头痛加重半月余,于2012年12月7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身高170 cm,体质量62.5 kg,体质量指数21.6 kg /m2,脉搏93次/min,呼吸20次/min。吸烟史36年,平素饮酒,平均每天200 mL 白酒,高血压病史15年,血压高达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平素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1次/d,血压控制在160/100 mmHg 左右,无高血压相关临床并发症。其父生前患有高血压病。患者自述畏惧长期服用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故希望通过针刺治疗高血压。刻诊:患者眩晕,目赤,头痛,晨起口苦,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证;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2级。治疗方法:平肝潜阳。针刺取穴:人迎、合谷、曲池和足三里。操作方法:人迎穴,患者卧位,充分暴露颈部,缓缓直刺1.0~1.5寸,见针体随动脉搏动而摆动,施以低频率40~60次/min 捻转1 min,合谷直刺0.8~1.0寸,施以捻转泻法,即医者采用面向患者的体位,以任督二脉为正中线,身体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1 min。曲池和足三里:垂直进针1.0寸,施用捻转补法,即以任督二脉为正中线,身体左侧顺时针,右侧逆时针,以得气为度,1次/d,留针30 min,每周治疗5次。治疗9个月,60次,临床治疗3个月,随访6个月。
作者:耿天琳;聂鹏坤;王舒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患者女,59岁。主因高血压2年,间断头晕头胀2月,于2014年5月27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2年血压波动在140~180/100~105 mmHg(1 mmHg=0.133 kPa),一直拒绝降压药物等西医治疗,未曾有过心悸多汗、耳鸣、恶心呕吐、后颈部发紧及手指麻木等不适。患者近2月来无明显诱因间断头晕昏胀曾就诊于外院,除外颈椎病、耳源性眩晕等疾病。无心血管家族史。刻诊:精神好,形体偏胖,诉平素四肢怕冷,小便清长夜尿多,纳可,寐安,大便正常。查体:神志清楚,声音洪亮,口唇紫暗,面部、前颈部以及前臂外侧皮肤色泽晦暗、肌肤甲错,腹大松软。测身高:159 cm,体质量:74 kg,腰围:90 cm,体质量指数:30 kg/m2。舌质暗淡,正中有裂痕,边缘颜色稍红,略有紫瘀斑,苔白腻,舌下络脉青紫而粗,脉沉弦。24 h 动态血压检测显示:血压平均值偏高,白昼血压平均值174/109 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184/99 mmHg;昼夜血压节律消失。中医诊断:眩晕;肥胖。痰湿瘀阻型。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肥胖。治疗原则:活血散风,调和肝脾,兼以化瘀行气、祛痰除湿消浊。针刺处方:取穴以手足阳明经、足厥阴经为主。降压主穴: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配穴:中脘、天枢、丰隆、阴陵泉、期门、膻中、血海、三阴交。操作:人迎直刺0.5~1.0寸,见针体随动脉搏动而摆动,施以小幅度(<90°)、高频率(>120 r/min)捻转补法1 min;合谷、太冲垂直进针0.8~1.0寸,施以捻转泻法1min;曲池、足三里:垂直进针1.0寸,施以小幅度(<90°)、高频率(>120 r/min)捻转补法1 min;其余配穴均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 后测量血压,每日1次。治疗过程:治疗3 d后,患者诉间断头晕、头胀症状已明显好转。治疗10 d 后上述症状未再复发,且针刺后即刻血压降至132/81 mmHg 左右。治疗1月后,患者除头晕、头胀症状全无外,四肢畏寒怕冷亦较前不明显,面部、颈部、前臂皮肤晦暗度明显减轻,体质量降至70 Kg,腰围减至87 cm。24 h 动态血压检测显示:血压平均值均正常,白昼135/84 mmHg,夜间123/76 mmHg;昼夜血压节律消失。随访1个月后:患者头晕、头胀症状未再复发,精神状态良好,面部、颈部、前臂皮肤晦暗色消遣,现明亮色泽,体质量降至68 Kg,腰围减至85 cm。家中自测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偶因情绪激动、气候变化而有血压波动。24 h 动态血压检测显示:昼夜血压平均值均正常,白昼135/85 mmHg,夜间127/75 mmHg;昼夜血压节律:收缩压仍呈不正常的非勺型分布,而舒张压呈正常的勺型分布。
作者:秦立明;樊小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近日,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上一项研究显示,只要坚持合理的监测,高血压患者也可以安全地捐赠肾脏。尽管高血压会对肾脏产生不利影响,但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肾脏捐赠后的肾功能仍可以保持正常。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发表在《柳叶刀》上的数据显示,他汀类治疗药物在降低女性与男性心血管风险方面有类似的效果。主要研究作者Keech 称,这项研究毫无疑问地表明女性可以像男性那样从他汀类药物获得收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植蛋白线疗法对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埋植蛋白线加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对照组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对2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数据采用 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和 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0%(29/30),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25/3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虽然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7.008,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分别为(38.49±4.81)分、(27.35±4.66)分,两组治疗后 GMFM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作者:赵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芒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77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中,男29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32±11.73)岁,平均病程(34.61±10.24) d,其中脑梗死31例,脑出血8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04±9.29)岁,平均病程(36.04±11.29) d,其中脑梗死28例,脑出血1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芒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采用 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治愈24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31%(36/39);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95%(30/38)。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239.00,Z=-2.708,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确切。
作者:陈光;张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原文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原文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原文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原文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原文5]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原文6]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以明显的精神症状为特点的肾虚肝郁型更年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见病。背部走罐疗法常被用于治疗此病,效果颇佳。在此对其在治疗此证型中的作用做一探讨。背部走罐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激发脏腑功能之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该方法可提高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产生组胺及类组胺物质、调节情志、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对肾虚肝郁型更年期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临床治疗中一个重要辅助疗法。
作者:胡玮璇;王卫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神”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针灸临床上又确实存在,一致认为“神”是非常奇妙的,非物质性的。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研究,特别是对《黄庭经》和《黄帝内经》中“神”及“治神”思想的对比研究、分析和论述针灸对“神”的认识特点以及穴位命名与“神”的联系。对《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神”的要求进行探讨,寻找和探索针灸“治神”思路及理论基础,为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帮助与指导。
作者:许明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督脉、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SCI)慢性期大鼠的功能康复作用及机制是否有差异。方法采用脊髓打击器(MASCIS Impactor)计算机程控下精确打击制作大鼠 SCI 模型,选取两组不同配穴的电针(大椎命门组、夹脊组)干预大鼠 SCI 慢性期,通过 BBB 评分观察行为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 PCR、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以观察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 mRNA 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分析大椎命门组和夹脊组的电针干预对 SCI 慢性期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所有数据采用 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方差齐时用 LSD-t 法,方差不齐时用 Dunnett 法。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电针治疗后,BBB 评分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两组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后各时段运动能力均逐步提高(P<0.05),夹脊组评分高于大椎命门组(P<0.05)。造模后7周,各组间的 BDNF mRNA 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1.8,P<0.05);大椎命门组、夹脊组的 BDNF mRNA 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对照组(t=15.2,t=26.8,均 P<0.05);夹脊组高于大椎命门组(t=11.6, P<0.05)。各组间的 NT-3 mRNA 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4,P<0.05),大椎命门组、夹脊组的 NT-3 mRNA 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对照组(t=14.7,t=21.2,均 P<0.05);且夹脊组高于大椎命门组(t=6.6,P<0.05)。各组间的 BDNF 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P<0.05);大椎命门组、夹脊组的 BDNF 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t=0.4,t=0.8,均 P<0.05);夹脊组高于大椎命门组(t=3.6,P<0.05)。各组间的 NT-3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P<0.05);大椎命门组、夹脊组的 NT-3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t=3.8,t=6.9,均P<0.05),且夹脊组高于大椎命门组(t=3.1, P<0.05)。结论对 SCI 慢性期大鼠,督脉、夹脊电针治疗均通过增加损伤局部脊髓的 BDNF、NT-3的表达,促进的神经修复和功能康复;夹脊组作用强于大椎命门组。
作者:蒋松鹤;林海燕;何蓉;高丽萍;屠文展;廖维靖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针刺治疗高血压在临床中的应用,针刺曲池穴治疗高血压成为研究的热点。针刺曲池穴能起到平肝潜阳、定眩降压的功效,越来越多医家将曲池穴作为治疗高血压的要穴,并进行大量研究。从内分泌系统途径、神经系统途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三个方面对曲池穴降压机制作文献综述,同时,对针刺曲池穴治疗高血压的机制研究进行总结,以期有助于临床选穴配伍组方,提高针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作者:范然;高莹;王舒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穴位配伍是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多年来经国内外研究者不懈努力,对穴位配伍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成绩,对此做简要回顾和展望。首先回顾了主要的针灸经典医籍的穴位配伍特点,而后简述某些临床疾病的取穴配穴规律研究,进而重点阐述穴位配伍的方式、作用属性、可能效应和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思考和展望。
作者:黄奏琴;裴建;王伟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引发一系列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以心、脑和肾为主。高血压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针对人们对“治未病”的误解,指出高血压病“既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核心及精髓所在。在深入研究古籍和总结临床多年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提出“气海”失司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其针刺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经验丰富,方法独特,效果满意。对此加以介绍并评述,以期为同仁提供参考。
作者:许军峰;卞金玲;吕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网站已能查询到本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