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412-4030
  • 国内刊号:32-1138/R
  • 影响因子:0.87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30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皮肤病与性病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年12期文献
  • 咖啡酸衍生物WSY6对黑素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咖啡酸衍生物WSY6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黑素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原代人表皮黑素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H2O2组(1 mmol/LH2O2处理)和6.25、12.5、25 μmol/LWSY6组(分别用6.25、12.5、25 μmol/L WSY6预处理1h后再用1 mmol/L H2O2处理1h).继续培养24 h后,用MTS法测定黑素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LDH释放量.部分黑素细胞分为抑制剂组(用p38抑制剂预处理1h,再用1 mmol/LH2O2处理1h)和H2O2组(直接用1 mmol/LH2O2处理1h),处理完成后继续培养24 h,用试剂盒检测LDH的释放量.部分黑素细胞用25 μmol/L WSY6预处理1、2、4h后,再用H2O2处理1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部分黑素细胞用6.25、12.5、25 μmol/L WSY6处理1h后,再用H2O2处理1h,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cyto-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9和磷酸化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p-p38 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黑素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29.22%±1.31%,P<0.05),细胞内LDH释放量增加(47.19%±4.85%,P<0.05),ROS水平明显升高(18.37±1.59,P<0.05),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亦均升高.与H2O2组相比,6.25、12.5、25μmol/L WSY6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52.48%±1.17%、60.21%±0.25%、78.32%±1.73%,P<0.05),LDH释放量明显下降(21.99%±0.22%、15.38%±0.45%、13.18%±0.38%,均P<0.05),25 μmol/L WSY6处理1、2、4h组细胞内ROS显著下降(7.59±1.00、6.22±0.52、5.15±0.48,均P<0.05).同时p38抑制剂组黑素细胞LDH释放量较H2O2组显著下降(P<0.05).Western印迹法显示,WSY6预处理后,与H2O2组相比,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明显降低,p-p38表达下降,但p-ERK和p-JNK表达无明显变化;同时WSY6组p38 MAPK下游产物p-p53表达也下降,且WSY6浓度越高,下降越明显.结论 WSY6对H2O2诱导的黑素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p38 MAPK途径发挥作用.

    作者:金嵘;祝逸平;林福全;刘东银;傅丽芳;许爱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M13-IN5重组噬菌体的构建与鉴定及其对沙眼衣原体的作用研究

    目的 构建针对沙眼衣原体的活性噬菌体,并评估其对沙眼衣原体的作用.方法 将衣原体噬菌体phiCPG1衣壳蛋白VP1的IN5序列与M13噬菌体重组,获得重组M13-IN5噬菌体.利用PCR扩增、酶切、测序重组噬菌体基因,验证目的片段是否成功插入;通过噬菌斑形成实验检测重组噬菌体的活性.利用CCK8法检测效价为1011噬斑形成单位(PFU)/ml的M13噬菌体和M13-IN5重组噬菌体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未感染衣原体的Hela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重组噬菌体、M13噬菌体、对数期大肠杆菌ER2738中IN5环蛋白的表达.在沙眼衣原体E型标准株的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效价为1011PFU/ml的M13噬菌体、M13-IN5重组噬菌体进行干预,并设置衣原体对照组.感染后36 h,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13噬菌体和M13-IN5重组噬菌体定位情况;在感染后36、48、60、72 h碘染色观察计数包涵体.两样本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结果 成功构建含有IN5环基因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M13噬菌体,Western印迹证实重组噬菌体表达IN5环/pⅢ融合蛋白,重组噬菌体效价达3.05×1011 PFU/ml.CCK8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M13噬菌体组、M13-IN5噬菌体组A450值分别为3.63±0.01、3.55±0.02、3.70±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0,P>0.05).共聚焦显微镜定位显示,噬菌体荧光与衣原体包涵体荧光存在重叠;衣原体感染后36、72h,M13-IN5噬菌体组和M13噬菌体组包涵体数目较对照组减少(均P< 0.05),且M13-IN5噬菌体组包涵体数目较M13噬菌体组有明显降低(P<0.05);衣原体感染后48、60h,M13噬菌体组、M13-IN5噬菌体组与对照组包涵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构建的M13-IN5重组噬菌体具有生物学活性,且能够成功表达IN5环蛋白;体外实验中,该噬菌体能进入衣原体包涵体内,且能明显抑制沙眼衣原体感染.

    作者:练婷婷;魏世娟;刘原君;任杰;王生;郭媛丽;郭睿;刘全忠;邵丽丽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载芬维A铵脂质体体外对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载芬维A铵脂质体(4-HPR-L)对A375及B16F10黑素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载4-HPR-L.体外分别培养A375及B16F10黑素瘤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仅加入细胞和新鲜培养基,4-HPR组和4-HPR-L组分别加入同浓度4-HPR和4-HPR-L.细胞增殖抑制实验(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Hoechst33258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4-HPR-L入胞情况.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4-HPR与4-HPR-L对A375和B16F10的增殖抑制作用均表现出浓度依赖,0.1、1、15、30、50、70 mg/L 4-HPR和4-HPR-L处理A375和B16F10细胞48 h后,4-HPR组A375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4.3±1.4)%、(91.7±2.5)%、(84.4±2.5%)、(78.8±2.1)%、(59.0±1.1)%、(42.8±2.0)%,4-HPR-L组分另别为(86.0±0.2)%、(76.5±0.6)%、(60.9±1.5)%、(49.0±0.5)%、(32.9±0.2)%、(18.9±0.5)%,同浓度两组间比较,t值分别为8.019、8.298、11.455、19.978、33.672、16.314,均P<0.01;4-HPR组B16F10细胞存活率分别是(95.4±1.9)%、(90.5±2.6)%、(77.0±0.8%)、(64.4±3.5)%、(59.1±2.9)%、(49.9±1.9)%,4-HPR-L组分另别是(88.4±2.0)%、(80.9±3.4)%、(60.9±2.2)%、(51.5±2.9)%、(41.1±1.2)%、(33.5±2.4)%,同浓度两组间比较,均P<0.05.相同浓度下,4-HPR同浓度组A375和B16F10细胞存活率均高于4-HPR-L组.Hoechst33258染色显示,对照组、4-HPR组细胞无明显变化,而4-HPR-L组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裂解为碎块,产生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4-HPR-L组A375和B16F10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4-HPR组,均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4-HPR-L较4-HPR能更好地抑制细胞移行,显著降低划痕的愈合程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C6脂质体入胞迅速.结论 4-HPR-L能更好地进入A375细胞、B16F10细胞,且能有效抑制A375、B16F1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

    作者:崔艾丽;金哲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抑癌基因DKK3过表达抑制人皮肤黑素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DKK3在人皮肤恶性黑素瘤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及转染DKK3对人黑素瘤细胞A375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方法 通过Western印迹法分析DKK3在人黑素瘤细胞系(HM、A375、WM451、SK-MEL-1、Hs-695T、MDA-MB-435s、WM35)及色素痣细胞中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014年8月至2017年6月在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收集的58例恶性黑素瘤(包括原发性黑素瘤与转移性黑素瘤)和30例色素痣组织中DKK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转染pcDNA3.1(+)-Flag-Vector质粒(对照组)和pcDNA3.1 (+)-Flag-DKK3质粒(转染组)至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验证DKK3的过表达,及DKK3过表达对黑素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的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细胞平板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分析DKK3对A375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独立样本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DKK3蛋白在人黑素瘤细胞系中表达缺失或低表达,在色素痣组织中高表达.原发性黑素瘤、转移性黑素瘤与色素痣中DKK3 mRNA表达水平(2-ΔΔCt)分别为(0.325±0.150)×10-3、(0.142±0.210)×10-3、(0.634±0.120)×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57,P<0.05),转移性黑素瘤表达水平低于原发性黑素瘤和色素痣(LSD-t分别为2.48、3.12,均P<0.05).A375细胞转染DKK3后,细胞划痕迁移率(22.11%±5.1 1%)低于对照组(54.36%±23.22%)(t=2.36,P<0.001);迁移及侵袭实验中,转染组穿出小室细胞数(265±33、76±18)低于对照组(429±41、13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4、1.35,均P< 0.001).转染组A375细胞过表达DKK3后,上皮钙黏着蛋白和mRNA表达上升,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7、MMP1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下降.结论 DKK3在黑素瘤细胞系和组织中表达下调,DKK3过表达后A375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受到明显抑制,DKK3可能是抑制皮肤恶性黑素瘤转移的靶点.

    作者:李晶;余音;陈静;张欣;刘冬阳;黎智;刁庆春;刘素桃;金晶;王灿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5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皮肤病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50例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的皮损特征、肿瘤来源、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等.结果 50例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0岁(28~ 93岁),从发现皮肤转移癌到就诊平均4.4个月(2周至13个月).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常见的部位依次为胸部(16例)、下肢(7例)、头颈部(5例)、背部(5例)、腹部(4例)、外生殖器(4例)、上肢(3例),6例同时或先后在多个不同部位出现转移灶.皮损形态以单发的肿块多见(35例,70%),其他还有多发丘疹结节(13例,26%)、浸润性斑块(1例,2%)和非浸润性红斑(1例,2%).原发肿瘤以乳腺癌(11例,22%)、肺癌(9例,18%)和胃癌(6例,12%)常见,组织学类型以腺癌(32例,64%)、鳞状细胞癌(8例,16%)常见.结论 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好发于老年人,以胸部常见,多表现为单发的肿块,乳腺癌、肺癌、胃癌为常见的原发肿瘤,组织学类型以腺癌、鳞状细胞癌为主.

    作者:吴飞;陈佳;诸允露;刘业强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儿童水疱型毛母质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水疱型毛母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2013-2017年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的16例水疱型毛母质瘤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5例,女11例.发病年龄4个月至11岁,中位发病年龄8.5岁.病程2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10个月.发病部位:上肢10例(上臂7例、肩部2例、前臂1例),面部4例,颈部2例.皮损表现为局限性可推动的红色肿物,呈水疱样外观,部分皮损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肿物直径0.5 ~3 cm,触诊水疱内可及质硬结节.皮肤镜下,16例患者皮损见红色均匀背景,13例见白色无结构区,4例见蓝灰色无结构区,11例见线状或树枝状不规则血管,15例患者同时有多种皮肤镜表现.皮损均予手术切除,随访1~5年无复发.组织病理:肿瘤位于真皮中下部,主要由基底样细胞及影细胞组成,还可见介于上述两种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肿瘤间质中见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钙化,部分可见多核巨细胞.表皮和瘤体之间真皮内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淋巴管扩张及弹性纤维减少或缺失.结论 儿童水疱型毛母质瘤好发于上肢及面颈部,组织病理特点为肿瘤由基底样细胞及影细胞构成,真皮内淋巴管扩张、弹性纤维减少,皮肤镜下以红色背景、白色无结构区为特征.

    作者:孙娟;徐教生;尉莉;韩晓锋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胸腹部火激红斑伴大疱形成一例

    患者女,72岁.因腹部红斑、丘疹1年,水疱、糜烂2个月到烟台毓璜顶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于1年前出现腹部红斑、丘疹伴瘙痒,在当地医院诊断湿疹,予糖皮质激素药膏外用后皮疹消退,之后皮疹再发,面积扩大,又用中草药治疗,疗效不佳,皮疹逐渐加重并出现水疱及糜烂,于2015年12月到我院就诊.体检: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胸腹部大片红色至褐色斑片,上腹部红斑基础上黑色结痂,下腹部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及糜烂(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C反应蛋白2 mg/L(参考值≤10 mg/L),红细胞沉降率44 mm/1 h(0~23 mm/1 h),胆固醇7.20 mmol/L(3.12~ 5.72 mmol/L),三酰甘油1.71 mmol/L(0.40~ 1.7 mmol/L).抗核抗体、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和补体检查均未见异常.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萎缩,棘细胞间水肿,基底细胞空泡化,可见大片表皮下大疱形成,疱内见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及组织间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图2).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复诊时追问病史:患者湿疹复发后自行在灶边长期烤火,以求治愈,但皮疹面积缓慢增大,并出现大疱及糜烂.

    作者:陈先进;冯西恩;夏秀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伴乳腺癌一例

    患者女,63岁.双手、面部及膝部结节、丘疹伴多关节疼痛1年,于2017年6月21日就诊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指背及膝关节出现多发的肤色至淡红色结节,结节缓慢增大.9个月前额部、左耳及其周围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7个月前双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双侧膝关节、肩关节出现隐痛,有晨僵,逐渐出现轻度活动受限.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寒战发热,无雷诺现象,否认外周感觉异常,否认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患者2年前因左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

    作者:靳诗颖;陈梅;董正邦;王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进行性筛状及带状色素沉着症一例

    患者女,36岁.因右侧胸部、右上臂内侧和右大腿外侧带状分布淡褐色斑3年就诊.3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胸部出现小片状淡褐色斑,此后皮损逐渐累及右上臂内侧和右大腿外侧,呈带状分布,无瘙痒及疼痛.否认发病前局部有外伤、感染等病史.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炎症后色素沉着、扁平苔藓等疾病,外用和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佳.为明确诊断于2017年11月2日就诊于我科.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长期服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刘薇;曾跃平;刘佳玮;钱玥彤;方凯;马东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外用复方卡力孜然酊不当引起白癜风同形反应一例

    患者男,19岁,因躯干、四肢多发白斑5个月余,于2017年7月14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躯干、四肢多发白斑,3个月前自觉无白斑扩大及新发,于本院门诊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复方卡力孜然酊每日2次,全身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每周2次,同时嘱患者避免长时间阳光照射.治疗6周时,部分白斑可见新生色素岛生成.患者2017年10月17日参加军训,未防晒,18日晚左前臂正常皮肤处因误涂复方卡力孜然酊出现明显红斑,未予重视,5d后部分红斑自然消退,遗留过度色素沉着,部分红斑产生鳞屑,脱落后出现白斑,遂来我院复诊.

    作者:雷杰豪;许爱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合并Crohn病一例

    患者女,20岁,因发热、腹泻5d,四肢红斑、结节1d,于2016年3月22日来我院就诊.患者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40℃,畏寒,黄色稀水样腹泻.1d前右下肢出现黄豆大小红斑、结节,累及左下肢、双上肢,皮损渐增多,无溃疡、瘀斑,伴轻度乏力.无关节疼痛、肌痛,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作者:笪美红;陈梅;董正邦;魏晓莹;王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万博节皮菌致儿童皮肤癣菌肉芽肿一例

    患儿男,10岁,因右臀部红色斑块、丘疹、脓疱、结节2个月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大腿屈侧皮肤出现米粒大红色丘疹,伴轻微瘙痒,自行外用药膏(具体不详),未见明显疗效,皮损逐渐增多扩大成红色浸润性斑块,伴有少许鳞屑及脓疱.患儿发病前有宠物兔接触史.既往体健,无糖尿病病史,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大腿屈侧见一5.0 cm×7.0 cm大的红色斑块,散在丘疹、结节,表面附着少许鳞屑,伴少量小脓疱(图1).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见多核巨细胞、多量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符合感染性肉芽肿(图2).

    作者:刘绍兰;吴婧楠;党林;栗玉珍;杨建勋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难辨认阴茎传染性软疣二例

    例1 男,25岁,阴茎体赘生物1个月.患者1个月前发现阴茎体中段散在5~6颗针尖大小肤色赘生物,未予处理,皮疹逐渐增大增多,无自觉症状.既往体健,否认有非婚性生活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阴茎体中段见2.0 cm×1.5 cm大小簇集针头至米粒大小淡红色丘疹,界清,质地中等,无压痛,部分融合成斑块(图1).

    作者:王松挺;斯子翔;赵红磊;李君强;乔建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LEOPARD综合征一例

    患儿女,3岁7个月,因全身色素斑1年余就诊.出生时体重、身长正常,生后听力筛查异常,经耳鼻喉科检查,诊断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因听力受损伴语言发育迟缓,现吐词不清.智力、大运动及体格发育无异常,1月龄体检发现心脏卵圆孔未闭,三尖瓣轻度反流,心电图正常.1岁时皮肤出现多发大小不等黑褐色斑,数量逐渐增多.父母无相似异常表型,非近亲婚配.体检:体重14.8 kg,身高100 cm;眼距增宽,眼睑下垂,鼻梁扁平,低位螺旋外翻耳.面颈、躯干及四肢较多芝麻至鸽蛋大小不等黑褐色或褐色斑疹、斑丘疹,黏膜未见皮损(图1).听诊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Ⅱ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无传导.脊柱无侧凸,右侧胸廓呈鸡胸,外生殖器无异常.皮肤雀斑样痣的皮肤镜检查示典型色素网、黑点或棕色球、支链条纹.心脏彩超示卵圆孔未闭,三尖瓣轻度反流.心电图T波改变,电轴右偏,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双侧子宫及卵巢体积较正常同龄儿稍大.患儿12号染色体PTPN 11基因第7号外显子c.836A> G(p.Y279C)杂合错义突变(图2),其表型正常的父母携带相关基因的野生型,患儿为新生突变.双肾及输尿管彩超、脊柱摄片未见异常.

    作者:余时娟;王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595nm染料激光联合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溶液治疗浅表型婴儿血管瘤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595 nm染料激光联合0.5%马来酸噻吗洛尔溶液局部治疗浅表型婴儿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婴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接受595 nm染料激光联合0.5%马来酸噻吗洛尔溶液治疗且资料完整的156例浅表型婴儿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男44例,女112例,年龄(3.8±0.7)个月(范围24d至1岁).激光治疗间隔为5周,噻吗洛尔溶液每天外敷2次,每次30 min,瘤体基本消退时停止激光及噻吗洛尔治疗.分别于第5、10、15、30周每次治疗前,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随访至治疗结束后6个月.分析血管瘤面积和厚度与治疗时间、次数和VAS之间的关系.结果 156例患儿经5~ 30周治疗后,血管瘤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治愈率为93.59% (146/156).治疗第5、10、15、30周时,VAS分别为3.12±0.23、4.45±0.52、5.45±0.71、7.59±1.64.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示,血管瘤初始厚度<1mm组、1~3mm组和>3mm组VAS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F=189.35,P< 0.05),各个时间点不同厚度血管瘤组间VAS存在组间差异(F=215.56,P<0.05),其中血管瘤厚度<1mm组VAS更高.<1mm组总治疗时间(2.71±0.58个月)分别短于1~3mm组(8.22±0.67个月,P< 0.05)和>3mm组(11.03±0.72个月,P<0.05).血管瘤初始面积<3 cm2组、3~9 cm2组和>9 cm2组VAS亦有不同,且随治疗时间变化,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3组间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45,P< 0.01),<3 cm2组治疗次数少.不良反应轻微,且未发现心血管、呼吸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结论 595 nm染料激光联合0.5%马来酸噻吗洛尔溶液局部治疗浅表型婴儿血管瘤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叶雯霞;金宛宛;全和和;方姗;薛细貌;童艺;卢淑娇;高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一例红皮病患儿白细胞介素36RN突变分析

    患儿男,2岁,出生2个月后全身反复出现弥漫性脱屑性红色斑疹,无脓疱、溃烂,伴有反复发热,热峰39.3℃,诊断为红皮病.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该患儿白细胞介素36RN发生c.28C>T和c.368C>T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8C>T遗传自其父亲,引起p.Arg10X改变,导致氨基酸转录终止提前出现;c.368C>T遗传自其母亲,引起p.Thr123 Met改变.患儿白细胞介素1RN基因未发生突变.白细胞介素36RN c.28C>T和c.368C>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该例患儿发生红皮病的原因.

    作者:谢颖;程苏云;曾华松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脓肿分枝杆菌16S rRNA检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 鉴定1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方法 取2017年12月18日就诊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1例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脓液标本行细菌培养、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药敏试验采用比例法.提取菌株基因组DNA,选用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产物后测序,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脓肿分枝杆菌序列比较同源性.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分离株.结果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与16S rRNA基因检测均鉴定该分离菌为脓肿分枝杆菌.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阿米卡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对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卷曲霉素、对氨基水杨酸、丙硫异烟胺、利福布汀耐药.诊断为左膝关节皮下软组织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 16S rRNA检测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可用于脓肿分枝杆菌鉴定.

    作者:孙铭艳;吴倩倩;王业鑫;王楠;刘言霞;陶元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腔内激光消融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及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治疗淤积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腔内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及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治疗下肢淤积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收集下肢淤积性皮炎患者52例,共60条患肢,利用随机数字表及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肢随机分为分为联合组、黏多糖组和对照组,每组20条患肢.3组均先接受大隐静脉主干腔内激光消融术,联合组肢体在激光术中同时注入泡沫硬化剂后,外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治疗4周;黏多糖组在激光术后仅外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治疗4周;对照组在激光术后仅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4周.记录3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湿疹面积严重程度评分(EASI)、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3组间总体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联合组、黏多糖组、对照组治疗前EASI(分别为9.64±4.58、9.94±4.18、9.50±4.41)、VAS(分别为7.25±1.29、7.50±1.19、7.45±1.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52、0.218,均P>0.05).治疗4周后EASI分别降至3.54±1.57、5.86±2.39、7.04±2.75,VAS分别降至2.35±0.67、3.85±0.67、4.65±1.2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30~ 18.80,均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EASI低于黏多糖组、对照组(均P<0.05),黏多糖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VAS低于黏多糖组、对照组(均P<0.05),黏多糖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淤积性皮炎,腔内激光消融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和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用短期疗效优于仅联合外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或糠酸莫米松乳膏,联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对瘙痒的改善优于联用糠酸莫米松乳膏,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明懿;应川蓬;罗东升;吴冬梅;杨镓宁;戴耕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茶多酚对人乳头瘤病毒16亚基因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亚基因永生化宫颈上皮细胞(H8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0(对照组)、6.25、12.5、25、50 mg/L茶多酚与H8细胞共孵育24、36、48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孵育24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结果 不同浓度茶多酚孵育H8细胞24、36、48 h可抑制H8细胞的增殖,12.5 mg/L茶多酚可时间依赖性降低H8细胞的相对生长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0、6.25、12.5、25、50 mg/L茶多酚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9.96%±0.70%、52.62%±0.62%、52.22%±0.72%、42.52%±0.90%、45.96%±2.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2.00,P< 0.05),各浓度茶多酚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茶多酚处理组H8细胞出现核固缩、核碎裂等典型凋亡形态学改变.各浓度组细胞G1、G2期细胞比例和细胞增殖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6.25、12.5、25 mg/L组G1期细胞比例增加(55.96%±0.72%、54.12%±3.20%、65.30%±1.51%,均P< 0.05),G2期细胞比例减少(3.17±1.82%、4.94±1.46%、4.65±4.26%,均P<0.05),增殖指数降低(0.44±0.01、0.46±0.02、0.36±0.01,均P<0.05).结论 茶多酚可抑制H8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

    作者:莫子茵;陈荃;李华平;代歆悦;彭丽倩;尹忠浩;黄久遂;梁碧华;李润祥;李振洁;杨日东;朱慧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单纯单次血浆置换疗法治疗17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单纯单次血浆置换(POPE)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单纯单次血浆置换治疗的TEN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共纳入17例患者,年龄(36.1±25.4)岁,男9例,女8例,SCORTEN评分(2.1±1.24)分,STENS评分治疗前为(29.9±6.6)分,治疗后为(3.5±1.8)分.17例患者中,单纯单次血浆置换后15例临床治愈,1例有效,1例死亡.ICU治疗时间(6.4±1.8)d,总住院时间(12.1±5.7)d.住院第1、4、7、10、20天时STENS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69,P<0.05).除2例患者发生血浆过敏外,无其他相关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单纯单次血浆置换疗法治疗TEN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韩锋;张静静;侯彦丽;王晓鹏;安金刚;王小闯;李满祥;王岗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无菌性脓疱病研究进展

    无菌性脓疱病系非感染性非毛囊性脓疱病,临床表现为脓疱、发热、全身炎症反应.分为泛发型及局限型,泛发型包括全身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PP)、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角层下脓疱病(SPD)、自身炎症性脓疱病;局限型包括掌跖脓疱病、连续性肢端皮炎(ACH)、SAPHO综合征(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综合征)、皱褶部位无菌性脓疱病(amicrobial pustulosis of the folds,APF).

    作者:阮叶平;郑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皮肤镜在损容性皮肤病中的应用

    美容皮肤科学中损容性皮肤病指发生在面部或身体其他暴露部位且有损容貌的皮肤病,常见的如痤疮、黄褐斑、白癜风等.本文概述皮肤镜在部分常见损容性皮肤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等方面的应用.一、痤疮炎性痤疮皮肤镜下表现为中央境界清楚的、有细棕色边界的黄白色圆形结构,外围绕以红斑;粉刺型痤疮为中央棕黄色质硬栓子,散在炎性红斑[1](图1).临床上,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痤疮诊断并不难,但有时需与某些疾病的早期及不典型表现相鉴别.

    作者:池诚;罗毅鑫;刘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点阵微针射频技术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

    射频(radiofrequency)是一种高频交流电磁波的简称,频率范围300 KHz~ 30 GHz.当射频电流作用人体时,组织中的带电粒子在射频电流的作用下剧烈振荡摩擦,产生热能作用于靶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目前皮肤美容整形领域中使用的射频设备分为单极、双极和点阵射频.单极射频穿透较深,疗效显著,但治疗时不适感和疼痛较明显[1].双极射频穿透深度较浅,但可产生更可控的能量分配和较少的疼痛[2].点阵射频通过电极或一系列配对微针,以点阵的模式发出射频,从而使热损伤区和非热损伤区相互毗邻.点阵微针射频(FMRF)是点阵射频的一种,其射频电流通过微针的方式发射在特定深度内的真皮或皮下组织,减少对表皮的损伤[3].

    作者:孙丽华;刘丽红;杨蓉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外用保湿霜辅助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研究

    有研究证实,正确地选择洁面产品、恰当的清洁方法和保湿霜都可以使玫瑰痤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红斑、干燥、鳞屑、针刺感、烧灼感和瘙痒)得到有效控制.一项对局部持续使用甲硝唑受试者的研究证实,与皂基清洁剂相比,温和的合成洁面乳可以改善玫瑰痤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外部刺激的易感性和主观症状(如针刺感、烧灼感、刺痛和瘙痒)表明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皮肤高度敏感.已证实伴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性(亚型1)和丘疹脓疱性(亚型2)玫瑰痤疮的患者面部中央区皮肤敏感与表皮屏障功能受损有关,经表皮失水量增加.皮肤干燥和鳞屑在玫瑰痤疮患者中并不罕见,使用保湿霜对玫瑰痤疮患者是有意义的.有证据表明,保湿霜可能在玫瑰痤疮患者的局部治疗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这是一项对轻至中度丘疹脓疱性玫瑰痤疮(亚型2)患者展开的多中心开放式研究,评估保湿霜对玫瑰痤疮患者面部出现的针刺感、烧灼感、刺痛感和瘙痒症状的改善效果.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2期